活着1994

HD

主演:葛优,巩俐,姜武,牛犇,郭涛,张璐,倪大红,肖聪,董飞,刘天池,董立范,黄宗洛,刘燕瑾,李连义,杨同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活着1994 剧照 NO.1活着1994 剧照 NO.2活着1994 剧照 NO.3活着1994 剧照 NO.4活着1994 剧照 NO.5活着1994 剧照 NO.6活着1994 剧照 NO.13活着1994 剧照 NO.14活着1994 剧照 NO.15活着1994 剧照 NO.16活着1994 剧照 NO.17活着1994 剧照 NO.18活着1994 剧照 NO.19活着199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活着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白月光拯救计划生命之源2013楼上的外星人五大汉落第秀才色即是空2纯纯的爱不是血亲蔚蓝深海一个女人2010聊斋·席方平人民公仆第三季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四季信条无处2020长毛象铁血抗联之血战松山涧诺克医生酷我随行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七季长情万缕鬼娃新娘怪婴魔魂老兵我们的天空 第二部荷尔蒙2008非关正义:完结篇炫目鸡尾酒疯狂拉力赛齿轮第六季桂花巷道士下山惊世巨鳄直播攻略(竖版)现世活宝风流女谍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惩罚1980枕边的男人善地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活着

    听自己喜欢的选修课,是大学时的快乐之一。那个时候,大家都挤着去选些热门、好玩的东西,我选了一门现当代文学。授课的女老师文静瘦弱,讲起课来轻言细语,却上至宇宙,下至微尘,无所不及。只是坐在那边静静得听她讲,就是莫大的享受。
    有一节课,她给我们讲余华的《活着》。她问有谁已经在课前读过《活着》了。虽然我很喜欢她的课,却也没有按照她开列的那张超长的书单亦步亦趋地去攻读,所以缩在教室的一角不做声。远远的有个男生伸长了手臂,老师示意他站起来。教室很大很空,隔着一大段距离,那男生絮絮叨叨地说谁谁谁吃豆子涨死了。那时,我还没有看过《活着》,完全不明就里。现在,才明白那种小孩子脾气,一上来就要说最残酷最绝望的片段,好证明自己的坚强以及与众不同。老师不置可否,让他坐下。
    老师淡淡地笑着,从一句话开始给我们讲这篇文章。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
    这个时候,午后的微风吹开了窗帘,夏日的炎热和白色的光从那些缝隙中涌进来,在室内弥漫开来。我身后的同学还在打盹,没有太多人感觉出那种异样:昏沉之中混合了瑰丽的热烈。我的眼前忽明忽暗,闷和热,飞速地穿透了身体,裹住我的心。后来再也没有感受那样的气氛,和《活着》又贴又像,无论是福贵少年时荒唐到荒诞,还是福贵老年后生活残酷到诡异,这些都和那个午后,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生的深刻印象。

    后来,第一次看电影《活着》,还是粤语配音的盗版。听粤语,尤其是在文革那段,很是怪异。但是,这丝毫没有降低电影的分量。没有人能够重现余华的《活着》那些字里行间的残酷和痛苦。但是,“活着”这个主题,电影应该算是拿捏到位了。顺着“活着”这两个字,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好好书写一番。以至于电影之中,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导演自己的生活痕迹。比如,陕西的皮影,在电影之中几次承启,戏中之戏自有思量;再比如,张艺谋在知青时代,就喜欢画大幅的毛主席头像,大的画像有一人多高,这一手顺利得移植到万二喜身上,成就了他和凤霞的和婚姻;最后的“反动权威王斌教授”根本就是戏谑影片编剧王斌。
    反思“活着”,基本就是人的自省。人在顺利成功的时候,绝少自省,或者说即使自省,程度也有限。到是绝望之中继续生活,才有了活着的真正意味。每一个人,总是要经历绝望的。亲人的离世,生活的挫败,梦想的破灭,很多的痛苦,都可能击溃一个人,让他绝望。有的人迈过自己的坎儿,沉沉稳稳地顺着命运走下去,许多年后,回过头去看,当年的绝望也无非是被岁月磨砺到模糊的疤痕,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痕迹而已;而有的人,被这绝望压制地扭曲了自己,甚至放弃了自己。
    我一直觉得,失败也好,绝望也罢,要在最年轻的时候到来,其实最合适。既然这是人生的障碍,在最年轻的时候冲破这道障碍,明白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有痛苦,即使转折之中有希望,那希望也附带了不安。只有经历过,忍受过,才能在人生之后的每一次伤害和痛楚之后,还坚定得以活着作为无声的、而且唯一的答案。
    “活着!”
    这是生命最根本的韧性和骄傲。
    也是面对痛苦、面对挫折、面对破灭,无声坚持、无限忍耐之中最好的答复。

 2 ) 活着,就是世上最美的事

活着,和看书一样,最爱家珍,现在想想,张艺谋这样改结局很不错啊,电影里像书那样表现估计眼泪就要像看八公一样流不停了。看到福贵家珍,二喜和馒头围在一起吃饭比起福贵孤零零和老黄牛作伴,我也确实更能接受这样的结局,至少心里不会这么痛。。。

特别喜欢活着的那段音乐,在电影里的重要时刻总会响起,让人有种想泪奔的冲动。也许张艺谋的电影看得不多,活着应该是我的最爱了吧,巩俐在电影里的表演太赞了,她完美演绎了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是我心中的家珍。对于葛优一直不是很喜欢。不知道为啥。活着里的葛优我倒是挺喜欢的,真是矛盾的一个怪事啊,明明镇上的人之间很和谐,可又是那样的不和谐。

福贵,可以说因祸得福,至少他和家珍是这么安慰自己输掉祖宅的,不然被枪毙的就是他了。世人常说,人,要知足常乐。活着,本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凡事多往好的地方想,生活中有快乐,有悲伤,有幸福,也有痛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如此丰富,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我喜欢这个电影,喜欢这个故事,一如我喜欢这本小说。

凤霞小时候可真水灵可爱啊,有庆和馒头也好可爱的。电影里的小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其实是徐家的发家之路,教的是积累的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有庆和凤霞死的时候,家珍哭得撕心裂肺,心里感觉特难受,就像福贵日后对自己的埋怨一般,特能理解那种滋味,当时如果我们不怎么样,这些是不是都不会发生呢?

爱这部电影,爱这样的一种态度,知足常乐,简简单单的幸福就知足啦,我要活着,真正地活着!

 3 ) 活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是啊,活着不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但有很多人身处幸福之中却不知道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在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娱乐,只是单纯地活着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福贵一家人在艰难困苦中前行,然而还是逃不了一个死字,即使匍匐着努力地走,却还是不能保自己一家人平安,其实看这种挺难过的,想象一下那种无力都是特别难过的,唉

 4 ) 命运的玩偶

看《活着》,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同样是这么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同样是跨越了最动荡变化最快的那些个历史时期,人物同样是渺小无奈,在命运历史面前毫无选择(包括《霸》里面蝶衣的死,看似是他自己选择的,其实不然,霸王别姬,不能再重演,虞姬除了永别还能有什么选择?),但是《活着》对命运这个主题上却比《霸》反映得更加深刻(当然《霸》要表达的东西还有别的)。 这部片子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是最不一致的,除了通过让某个特定场景、道具或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赋予某种意义表现作品主题。张艺谋在其他作品中都很惯用一些色彩及视觉效果,从《红高梁》里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梁地,《菊豆》中杨家房梁垂下的红黄布条,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那些一排排大红灯笼灰色高墙,《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身着鲜红色的棉袄奔跑在广漠的草原,再到《英雄》里九寨沟的色彩斑斓,《十面埋伏》里青翠的竹林,到最后《黄金甲》里那些大块大块让人忍无可忍如同吃了肥肉腻得不行的色彩,艺谋老兄已经走火入魔鸟~~~~可是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在《活着》里,竟然没用这些色彩和视觉冲击,仅仅是看似朴实平凡的场面人物剧情,就能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力量,不可谓是不高明的。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花了最大精力琢磨处理的就是皮影了。通过一开头就出现的皮影戏贯穿整部影片,其实也就是导演在反复把玩的一个主题--命运的玩偶。赌馆里,福贵少爷到后台去唱上几嗓子,皮影戏的风格就来个大转变,台下人也跟着乐。福贵哪里知道,龙二正在和赌馆老板串通虎视耽耽着他家祖宅,他的命运也从此将有个大转变,而命运在暗处乐和着:游戏开始了!不仅仅是福贵,很多人都从此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成为被命运手中操控的玩偶,无从选择的一步步走下去。皮影再次出现时,是福贵到龙二家借钱,龙二却把整整一箱皮影给了他,两人的角色调了个个儿。这个调个儿的影响龙二不知,福贵也不知,直到多少年后,才知道这只是命运和他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福贵输掉了家产,也同时输掉了本该戴在他头上的地主的帽子,输掉了那最后在龙二身上开花的“打的死死的”五颗子弹。 福贵的皮影从街道演到国军,从国军演到共军,再演到大炼钢铁和文革时期,他自己也如同身不由己的玩偶在命运中起伏。在影片中,每一次命运的小把戏,都伴随着皮影的特写。国军的刺刀划开白布,福贵和春生被抓了壮丁;共军用刺刀挑起皮影在灿烂的阳光下举向天空,福贵得到了那张支离破碎却恭恭敬敬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的“革命证明”,而春生开上了“死也愿意”的汽车,后来也就是这么开着汽车撞倒了墙,砸死了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对于有庆的死,皮影戏的象征意义在前面埋了个伏笔,那就是有庆端醋给福贵喝时,福贵喷在白布上的醋,这么蕴染开来,仿佛那块盖着血肉模糊的有庆身上沾满血迹的白布。而那时屏幕上在一旁声嘶力竭叫喊的福贵的特写,身后同样是那幅皮影戏的影窗。 皮影最后在福贵向凤霞大声的说“留不住了,烧!”后,随着跳动的火焰在阳光下扭曲变形。皮影被烧了,可是命运的游戏并没有停止。文革中,因为大夫被关牛棚学生当班,凤霞生产大出血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本可以救她一命的王教授却被福贵好心买给他的七个馒头撑得动不了。福贵带着孙子馒头坐在凤霞的坟头前,不停的念叨,我要是没给王教授买七个馒头就好了,正如当年家珍在有庆坟头前不停念叨,我要是拦住你爹不让你去学校就好了一样。命运的强大力量自始至终都没有放过福贵一家,没有放过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张艺谋就是这么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个皮影的细节,每个命运把玩的游戏,不停的展示这种永恒的力量,翻云覆雨,沧海桑田,而一个个这些独立的个体,只是棋子,只是命运手中相互联系的玩偶。 影片最后,福贵把积了灰的皮影箱从床下拉出,打开来,温暖的阳光照射进去,他把小鸡一只只放进去,馒头问了和有庆同样的话,小鸡长大后呢?福贵也答了当年回答有庆的话,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一切开始轮回。。。。。。面对命运,就是这样,我们渺小无奈,我们无法逃脱,只是,仍然要活着,努力的活着,充满希望的活着,因为再无法选择,也要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5 ) 活着~皮影戏

从小说《活着》中的由第三人称来讲述福贵的人生故事,到电影《活着》中由第一人称自己演绎故事,是本剧电影剧本的一项重大的改变。要实现这种人称的转变,可行的方式也许有许多种。张艺谋和他的剧组,选择了增加“皮影戏”,这条极有意思的情节线,来成就这个转变。我试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皮影戏”这条情节线的设置,在影片《活着》中的作用。

首先,“皮影戏”是福贵命运的象征和隐喻。

在皮影戏中,皮影人物被幕后的手操纵,控制,任由皮影戏艺人的双手摆布。这些扁平的,纸状的皮影人物,被配以臆想的唱词,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褒贬含义,被定论为好人与恶人,甚至被无端地崇拜、喜爱,嘲笑或是谩骂。任由历史和人们评说,没有争辩的可能。

福贵,一如众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无处躲藏,被历史的车轮碾成扁平,对自己无常的命运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看着命运之神不断地残忍地揭出人生的谜底,哪怕这些谜底是多么地可怕,也只能坚韧地活着,活下去,为了活着而活着。像皮影人物般,在人生的舞台上戏梦。

福贵年轻时是个败家子,赌钱输掉自己祖上留下的房产,从此一贫如洗,沦落为穷苦人。而颇具讽刺意味地是,那时候得了福贵家房产的龙二,却在文革时代做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因此逃过一劫;再有,一把刺刀刺破皮影戏的幕景为始,福贵被拉到军队做壮丁,不可能逃跑,没有挣托的可能,福贵的人生轻易地被他人改写,他化作棋盘上的一粒棋子,不再是活物,只是军队里一个符号一样的一员小兵。生与死只一线牵,没有人会在意;又是一把刺刀,挑起散落在雪地上的皮影,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开始为解放军唱戏解闷,从此算是干上了革命;福贵在这样无关生死的年代,苟且活了下来,从一个符号般的活物武器回归到活人的状态,回到家乡,和家珍凤霞有庆团聚,福贵终于重新活着了;文革时代,一纸“干过革命”的证明,被福贵和家珍奉若珍宝。要在那段历史里存活,人的命要靠那样的纸来做护身符和通行证;大跃进时代的特殊背景下,有庆死在砖墙下;文革时代,因为红卫兵的轻率无知,和老教授荒唐的死,最终导致了凤霞的悲剧;我们不禁感叹,福贵这惨淡悲苦,起伏无常的一生,就像是一副皮影,被历史和命运的无情地捉弄。福贵虽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却也能一次次坚忍地面对。我为此中蕴涵的人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洪流中人们的可悲命运而深深感动。
 
其次,“皮影戏”是福贵这个人物多舛命运的见证,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是一位默默无语的讲述者。

青年福贵,在赌场里醉生梦死的丑恶年代,皮影戏是那赌场里的“靡靡之音”,福贵会欣赏,会唱,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落魄后的福贵,在家珍回家后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去龙二家借钱谋生计,“救急不救穷”,龙二借给福贵一套皮影戏,福贵——这个昔日纨绔公子哥的命运,自此就与皮影戏紧紧相连。福贵组了戏班,开始靠此营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平淡却安定的唱戏生活,这样的生活却也没能维持多久。是在一次唱戏的时候,福贵又一次被拉进了历史的漩涡——他被国民党拉去充了军。此后,即使是在兵荒马乱年代里,福贵的一箱皮影,也始终不离福贵左右——“借人家的,还得还,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呢”。福贵一心想着回家,这或许是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带着皮影,就像是怀揣着希望,心未死。背着皮影盲目奔跑的福贵,很快又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因为皮影,福贵可以在军营里给解放军唱戏。终于,福贵盼来了回家的日子,他背着一箱皮影,满怀憧憬地回家了。就像人生路上,突然走进了一个岔路口,走了好久地冤枉路,终于又回归正道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要把带铁的东西捐出去,不谙世事的有庆险些葬送掉福贵的一箱宝贝。福贵在炼钢的工地上为全镇的人唱戏,有庆恶作剧给他送去加了醋和辣椒的茶水,接着喷茶,哄笑,追打……虽然炼钢一事荒唐可笑,但在这样的场面里,却也丝毫没有防碍本片展现它难得的一幕温情脉脉的场面。后来的一天,福贵正在戏台唱戏,这时,得知有庆出事的消息,有庆死了,福贵生命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文革时代到了,虽然福贵仍然与时俱进地提议建立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队,来全力保住“旧时代的”皮影戏,但终于没能成功,皮影戏在福贵家的火盆里化为灰烬。至此,皮影戏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实不然。在影片的结尾处,福贵从床下拖出空空的皮影箱,让馒头把小鸡们放在里面,然后开始给馒头将那个古老的故事:小鸡长大了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了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牛……皮影箱,这个曾经盛满了希望的箱子,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盛满了希望。

再有,“皮影戏”是全片故事的线索,穿针引线般将福贵的片断的人生故事串连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福贵的人生起起伏伏,充满了戏剧般的色彩。青年时代的他是富家子弟浪荡少爷,直到赌博输掉全部家产,妻离子散,落魄为贫苦人,跌落到人生第一个低谷,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也是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壮年福贵开始以皮影戏维持生计,直到被拉去充军,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中年福贵回到故乡,和家里的亲人团聚,共同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有庆的意外死亡,皮影戏被焚烧,凤霞出嫁,凤霞的死,馒头的出生……直到暮年。福贵人生起伏跌宕,但都是通过“皮影戏”这条线索来串连,使福贵人生中的原本独立的篇章自然而然地连贯成一体,让我们看来天衣无缝,浑然不觉中,以为自己用131分钟就读完了一个人的整整一生。

最后,“皮影戏”较之原著中的“农耕”,更加的电影化,更便于创作人员用丰富的电影视听语言来表达和诠释原著的精髓和精神要诣,也给了电影创作人员更大地二度创作地空间。而从受众的角度看,观众也是这一改变的受益者。这样的改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忠于原著的。

《活着》的原著小说中,福贵是生活在农村的,落魄之后就靠种地拿工分来维持生活,第三人称的“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是在农田边遇见正赶着老牛耕地的福贵老人,也是在农田边与老人福贵聊天,从而一点点地了解了福贵悲苦地一生。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文学体裁中完全可行,然而在电影中却不然,如果只是忠于原著,福贵是地道的农民,守着土地,日复一日地耕种,这样的农耕生活表现在电影中,除可行性很差以外,将显得拖沓平淡,枯燥乏味,从风格上讲,似乎更适合记录片式的电影。总而言之,一味地忠于原著中作者对福贵的人物设定,将不利于电影化的表现人物,即不利于用电影独有的,视听的语言来表现人物。

电影《活着》中,福贵一家生活在城镇,落魄后以皮影戏这种职业为生,也是合情合理,情节发展一气呵成,顺水推舟般自然。

另外,除以上分析的加入“皮影戏”的优势外,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磅礴高亢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种人物身份的成功置换,使得全片的基调深沉浓重而不沉闷乏味,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而非再现。所以,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美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6 ) 活着

第一次接触《活着》,是从余华小说开始的。那时候看的特别兴起,刷刷刷用了一下午就翻的差不多了。可能那时毕竟年少吧,纵然心中有所触动,也不过平静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再也没泛起什么大的波浪。后来又过了很久,不知怎么就一时兴起,突然就想着看看这部电影《活着》。

其实电影与原著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是有种种因素导致,在这里也不多加揣测。不过依我来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之前一直是个纨绔好赌的富贵少爷,仿佛一朝之间 他拥有的家业,房产通通离他而去,还有他那个活活气死老父亲。殊不知以后他还会失去的更多。这仅仅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片中,都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家珍、春生、凤霞、二喜、有庆、王教授……他们的生活好像都是悲惨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活着”一词在这竟显得艰难无比。

从《活着》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些历史的进程。大炼钢铁,大跃进,大批判,文革……但我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终究还是不能完全感受到身处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痛苦。可我从这部影片中所感悟到的,却也是深深的震撼着我。如果说《活着》对我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便是下面这句话了: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短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别人心酸的故事中读出些许温情,也能从自己的平凡中领会些许荡气回肠。电影少了原著的惨烈,但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悲凉还是存在的。

3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看一次骂一次

8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1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有些人活过来了,有些人死去了,命运,往往不肯将幸福给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们。 反而叫那些人们一惨到底。。。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即便不少广播标语甚至背景无法翻译传达给外国人,仍然斩获戛纳评审团大奖,葛优也凭借超凡的演技加冕影帝。即便小说和题材占得不少先天优势,老谋子的改编依然居功至伟。影片配乐带入感极强,摄影沉稳大气,黑色幽默里满是政治讽刺,平实质朴中尽显悲凉无奈。(9.0/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先看的小说 才找出这部电影来看 很喜欢余华的小说 大多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里主人公一家子的命运 看小说更能体会 我记得那个老爷爷弓着腰 吆喝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日复一日 土地旁的墓 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女儿儿子 他们沉睡着 似乎能听到老爷爷的吆喝声

22分钟前
  • lynn
  • 力荐

没有原著好看啊

23分钟前
  • 匹诺曹
  • 还行

国家走了一小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生活不易,还是得这么活着。笑中带泪,死人堆里暗暗许下活着的誓约,可谁也不曾想大环境下生活的艰辛。国师在第五代导演最好的时期奉献了极其有温度的作品。经年以后,鹤发的富贵摇着蒲扇回想那天不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头。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演员选得很好,巩俐演啥像啥。但整体没有小说感人,可能小说太残酷了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2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一部科幻片 (文革很科幻··)

29分钟前
  • A小姐
  • 力荐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是互相折磨 活着就是不对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还得互相安慰 活着就会憔悴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得拼命挣扎 活着就得干脆——尹吾 你笑着流出了泪

31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不看的话人生就不圆满!

35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个人认为是张义谋最好的电影。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真正好的电影没有在这个社会喘息的余地。竟沦落至此,天涯同道,难语归途。友庆死掉的那段,泣不成声,不忍卒读,他们逃不过。

3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说真的,任何一个国家把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禁掉都是这个国家的耻辱。

41分钟前
  • 王喝冰
  • 力荐

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在有庆的尸体前大喊“爹来了,有庆叫爹啊有庆”,家珍被人群拦着,拼命地想看看有庆最后一眼,哭着喊着“让我看看,有庆,让我看看”,然后她看着被血染红的白布盖着他的有庆,从她面前走过。我想起小说里那天晚上,福贵背着死掉的有庆往回走,深夜里他坐在村西的田埂上,一遍遍的看着他的儿子最后在天亮前,悄悄地埋掉了他,他怕死掉的有庆带走重病的家珍。后来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往村西走,家珍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夜晚他们站在村口,“有庆再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那条路,那条有月光撒下来的路像是撒满了盐。小说里重病的家珍没看到有庆最后一眼,也没看到凤霞最后一眼,电影好在让妈妈再痛苦也最后一刻陪着孩子。电影的福贵没那么悲惨,最后他的家珍还在,二喜还在,馒头也还在,真好。

44分钟前
  • kk
  • 力荐

从一开始不可能让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片,又不全是。

48分钟前
  • shu
  • 力荐

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很好看。书和电影都好看。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还痛苦。我觉得是的。

51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2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活着就是一切!戛纳评委会大奖,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