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1982

HD国语

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童超,金昭,林连昆,牛星丽,谭宗尧,童弟,吴淑昆,胡宗温,程中,李大千,李源,李翔,张瞳,任宝贤,尚丽娟,米铁增,田春奎,冯增祥,雷飞,林东升,孟瑾,孙峻峰,平原,曹世骧,王大年,王淑华,张华,丁海涛,朱旭,孙敬修,曹孟浪,何康理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茶馆1982 剧照 NO.1茶馆1982 剧照 NO.2茶馆1982 剧照 NO.3茶馆1982 剧照 NO.4茶馆1982 剧照 NO.5茶馆1982 剧照 NO.6茶馆1982 剧照 NO.13茶馆1982 剧照 NO.14茶馆1982 剧照 NO.15茶馆1982 剧照 NO.16茶馆1982 剧照 NO.17茶馆1982 剧照 NO.18茶馆1982 剧照 NO.19茶馆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茶馆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并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整人大赏.2023(年末3小时SP出发2019屌丝女士第一季黑白道2013火爆麻吉帝都公主传初恋2019青春皇家恋曲孩子,去哪儿了印度连环杀手档案:德里屠夫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第三季~皇帝与欧利亚的公主篇~我和男友的三个前妻沉默之墙(原声版)时光情书骏马奥斯温迷罪之古镇怨情拉布雷亚第三季现代爱情故事1991暗影游戏第一季玩偶1968苍穹浩瀚第二季泰格·伍兹哥谭第一季大梦难忘阿奇兵器大师第一季关系未来式变种动物园姿态第三季耍酷的笨蛋犹大绝命追踪二杠三特区少年电梯惊魂三头鸟村记事录兽餐3你是我最甜蜜的心事推理要在晚餐后朝梦夕阳行

 长篇影评

 1 ) 老戏骨是不死的魂儿~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剧本一样,这部电影是你错过了,就会后悔终生的佳作。

原作茶馆的剧本所获得美誉不啻多提。茶馆,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常去的coffee house,不仅仅是一个供大家休闲品茶的店面,更是一个在网络还没有诞生,不同信息汇杂交融的讲堂;政策的革新,国家的兴亡,在散台和雅座,贵客和闲人之间被品评论道。所以茶馆里茶客口中那些古今多少事,往往可以从一个层面去映照着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

如果只谈电影,它的叙事结构,场景都很简单:老裕泰茶馆店内和店外的一条街道,构成了主要的空间。除了片头的旁白,和数来宝的快嘴,都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大段落的对白完成对故事的叙述——而台词十分忠于原著。

所以,这部电影最值得看的,是所有参演的演员。

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优秀的演员是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对于演员来说,角色带入,神韵表达,台词功底则是他的生命。

扮演店主人王利发的于是之,秦二爷的蓝天野,大小刘麻子的英若诚,常四爷郑榕这些老演员,他们的演技只可谓“出神入化”,那浓浓的京味儿,就像盛夏时节老北京的大碗儿茶,醇香四溢而不可抗拒。

比如一个小细节,在秦二爷看到一对逃难母女进入茶馆乞讨卖身的时候,蓝天野添加了一个原著上所没有提及的小动作——他下意识地将手伸进自己的内怀,这说明他第一个念头是想施舍一些钱财给这对可怜的母女,但是马上,他将伸进去的手收回,并冰冷地喝令租着自家大屋开茶馆的王掌柜将二人轰出店外。

秦二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按照原著的设定,他是清末那批最早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实业家,宛如《子夜》中着色描写的大老板吴荪莆,他们都是坚信开设工厂,发展工业,才是真正救国家于危难的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在重点描写秦二爷勒令王掌柜涨店租,并发表一番开工厂救国救民的宏论后,这个由蓝天野添加的小动作则更凸显角色的真实。秦二爷并非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资本家,他亦如愤世嫉俗,满腔热血的好汉常四爷,心中始终有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只是,对野心勃勃,打算倾全部家产来投资实业,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收容更大数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时候,仅仅赏难民一些小钱,在他看来,是小善之举,不切实际,只能是用这种施舍和怜悯换回自我的一种安慰,谈不上对国家对民族的救赎。

而掌柜王利发,则大概是对传统的中国百姓的一种隐喻——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但常怀慈悲;善良但流于懦弱;遇不平忍气吞声,往往第一想法是拿钱买平安,争取私了,在那个严重缺乏法律公正的年代也严重缺乏法律意识;而且,擅长拿来主义,时代大变,茶馆小变——民国了,剪了辫子开大学生公寓;抗战胜利,招女服务生卖香烟卷。

不管时代如何在变迁,他始终知道该怎样去改良去适应,可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他所作的一些革新都没有真正革去内心中那种难以根除的保守和逃避。

于是,在千千万万个王利发所构成的社会里,大家都在充满妥协的改良中避世,我们的民族根基的那些患了千百年的封建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因此,无论是像秦二爷实业救国,发展商业工业,还是像常四爷那样自强自立的小农小家意识,都在那无可奈何的“莫谈国事”的店内告示的佐证下,成了一次次被强权鱼肉的牺牲品。

大谈主义,鼓吹革新,穿衣戴帽工程,面子工程,粉饰太平,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结果呢,逃避本质性问题,对不起,那些对咱们这些处处在乎人际关系,需要有老主顾照映,谁不好个面子的王掌柜面前,只能化作最后那三尺白绫,漫天的纸钱,和吞咽下去的那声重重的叹息。

说洋话信洋教的洋买办,开工厂兴工商的小实业家,固守祖制的老太监,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邪教妖孽,西山的红军...指望着“他们”来改良,来革命,来拯救,“他们”?谁?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没有“他们”,只有“我们”。愿天下国人能够真正明白,真正实践这个“大改祖制”的“主义”。

说点轻松的,本片内的许多老演员,后来都活跃在早期中国电视的银幕上。比如刘麻子英若诚,唐铁嘴张瞳,分别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在我爱我家里饰演过114集优化组合中那个拿橡皮绳上吊的老头子;扮演秦二爷的蓝天野,则是老版封神榜里面仙风道骨的姜子牙。

这些老戏骨们如今不是年过耄耋,就是驾鹤西去了,留下这么一部优秀优秀的电影,供后来人反思,回味。

 2 ) 打油诗一首

走狗不理龌龊事,敲诈勒索样样通。 就地正法显报应,共妻美梦一场空。 算计皆为生活迫,残喘尤遭众鬼吸。 救国报复终折戟,纸钱散去暮影凄。 太监娶亲,旗人失势,维新败走,鸦片荼毒,洋人跋扈,兵痞横行,老百姓饥寒交迫,卖儿卖女。老舍这部《茶馆》聚焦于平凡人,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瓦解和裂变,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作品。 认识秦二爷是姜子牙,常四爷也眼熟,看演员表,发现原来是太上老君,哈哈。朱旭还只是没有什么台词 的小配角。

 3 ) 竟生出孤独感

又看《茶馆》。
临近结尾,王利发对常四爷说:哎呦!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
秦二爷也说: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看到这里竟生出一种孤独感。
想起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只为找到个可以说一句知心话的人。
小时候看,最先注意到的总是里面的几句脏话俏皮话,后来是“莫谈国事”和“我看这大清国要亡啊”,接着是“改良”和“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再后来是王利发、秦二爷和常四爷三人在茶馆撒完一百二十吊纸钱祭奠自己和那一句凄凉的“再见”……
而这一次是孤独……

这一次用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有时候心不在焉,看着看着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要退回去重看。有时候则是茫然无措,耳朵听着眼睛看着而头脑却并不在此……这不是一种好的观影或看戏的状态。
但到了最后,却意外得到不同的东西。

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战胜利……人老了,死了,有了新人,继承人,但又怎样呢?
熙攘往来,叫骂吵闹,想奋发的被疏懒,要求全的保不全。总之就是求不得。

委曲求全,曲意奉迎,一肚子的话老了老了还是没人说。
只好再喝一碗茶,转身说句再见吧。
戏完了,人老了,然后呢?其他一切呢……

 4 ) 泛起的沉渣,残缺的历史

  从光绪年间到抗战胜利,历经皇帝三个、总统无数,洋人侵占、地方割据,大家轮流坐庄,宏大叙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风起云涌的一面。
  而另一面,则是不变的场景,甚至不变的人物——老子死了小子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每个人都改换了门庭、装束(连茶馆也要“改良”),却在不断翻新的故事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渣滓还是渣滓,只是换了个地方让它恶心,得过且过的还是得过且过,耿介的还是耿介(如果要批评的话可以说,至少从现象上看,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太多着力)。
  这是一个层面,如果老舍和导演停留在这里,那就与空谈“国民性”之流没什么两样了。再进一步则看到,社会的历史在变,但社会本身没变。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结构、社会权力(势力)格局,它们的形成与维持,都是遵循同样的逻辑,是赤裸裸的暴力(微观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与金钱。悲剧的内容不同,格式是一样的。一晃到了抗战胜利,从冠冕堂皇的当局到从不羞耻的地痞,竟然仍是这副模样。虽然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它们不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的,而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人们的温情与理想。这样我们便能够体会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或暗示“莫谈国事”。新社会并没有随着新中国一同建立,当代仍未完全实现。
  尽管在今天,“茶馆”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但不同版本的“《茶馆》”却在不同的角落不断翻新上演。
  剧中的历史停在了1945,相当于一部断代史。如果老舍没有早夭,写出续篇的话,应该会相当精彩,比本剧还要精彩。

 5 ) Life vs Time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好宏大,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
 一个人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生命像熟落的樱花随风而逝,几十年前没有你,几十年后也没有你,生前身后皆是无,是否有一个我们能抓到的东西,钳住过往与现在,超越死感。
 古往今来,风卷云舒,斯人已去,大地上留下了什么,留下了奇诡的建筑,留下了田间的碎语,留下了穿越四维的人文图景,留下了生命的创造力。
 大家都以为人类的发展是单纯的线性逻辑,人类历史必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科技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无奈的是人似乎也几乎没有办法不沉溺于其中),可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不是看他占据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看民众的幸福指数和自杀率,看是不是许多人都在地狱中挣扎,物质的贫瘠不可怕,精神的地狱尤为可怕。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无需置疑,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而同时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远高于由于基因问题导致的自杀国度芬兰。真正好的世界总不能是让人去死的世界吧。原始的生活就一定不好吗,日出日没,采食桑梓,俯仰一世,生命不出划地,苦闷不过须臾,能说他们不幸吗。所以人类的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时代)是无关的,所以横向来说,贫富和地域也是与幸福不相关的,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如果历史一定越来越进步那也就不必担心核战争了。
  地球始终是美好的,如果生于乱世怎么办。儒家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人最初往往想改变世界,最后却发现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天下不管怎样,修身最难,糊涂最难,看清最难。原来天下不是凭一个人就能怎么样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认识外界和自身的历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文明都不会变,人的成熟都是青春期以后,需要年龄的增长才能理解一些道理,而在没有一定心理经历之前不会懂,这不同于科学知识。又有多少人这辈子能修好身呢,别说平天下了。
  1966年夏老舍不堪忍受红卫兵的侮辱,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可活,穿戴整齐拿着鲜红的《毛泽东语录》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他的作品表现出末世感,《茶馆》中不管是晚清还是民国王利发等人的遭遇都是落魄的,而且是越来越糟,时代并没有进步,老舍以普通人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的伤疤。同时他的思想又是局限的,常四爷说“我爱这个国啊,可是谁来爱我!”,作品中所有人都因时代而崩溃。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一生就是为了买一部车,人的全部生命意义怎么能转移到一辆小小的车上呢,车毁人亡,完全失去了自我。生命是不能完全依赖于时代的,更别说其他的什么了。当曹雪芹的家族没落了,他并没有沉沦,写出了那样伟大的奇书《红楼梦》,告诉人们人世的道理。为什么,因为曹公看得破,富贵转眼间,浮华过后什么才是最真!
  为什么我们有苦痛,是因为精神没有觉醒,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人们的关注力注视着自己以外的其他,亲人,朋友,不要误会,我不是指他们不重要,而是他们很重要,和你一样重要。像我的父母,相信和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一样生命中已经没有了自我,他们是为了外物而活,为了金钱而活,为什么如此,因为终究是为了他们的孩子——我而活!现实的压力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因为物质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至关重要的符号,生存在这个符号线以下,就需要不停的挣扎,因为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可是开始不注意自己,当看重的东西失去后自己怎么办。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还有想象这个空间总不至于是奢望,要注意到自己的灵魂。(这里关于那种利用关系的人际交往还有物质层面的东西就没必要说了)。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肉身是很容易摧毁的,而每个人内心中的生命是蓬勃的,他连接的是自然,联结着宇宙,连接着创造,连接着艺术,连接着永恒,连接你生命起源的海洋,血液和她有一样的含盐量,我们的脉搏有着和她一样的律动。真正的信仰是没有任何人为倾向的,他只能指示一个方向,那便是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承载着你的灵魂!有时灵魂无法超越身体的局限,不过没有关系,精神的觉醒难能可贵。
  我可以为了谋生而学习某些“能力”,妥协屈就不可怕,魔鬼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他所害,却还为他舔舐罪恶的伤口,为恶魔歌颂,说是他给了自己一切。人就是这么可笑的自知或不自知,自己看重的却是别人鄙视的,自己鄙视的却是别人奉行的,以多种标准看已然我什么都不是。没法逃避,就偶尔出来透个气,人之而为人,我想地球才是第一性的。人类社会比自然复杂表现在真理的不确定性,“真理”以时间维度往往有多种标准,一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定义为不同的类型,其根源不正是愚蠢吗。我想真理和地球一样一直是圆的,而我没有必要去等他变圆,搞不好我就死了,在我心里已经完整。即使像形容松子那样说我是卑琐的一生,那么好,至少我觉得我没有白活。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可悲,也不卑微,为了生计而苦不要紧,你还有生命感知,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造物主设计的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昨天中午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我悬在风筝上看到广阔的蓝天,云淡风轻,感到很轻松,下面栓着我的是生命的细线,如果他断了,是否更广阔,我还不知道。
  看到化石我会感动,看古蕨类植物的脉络,看三叶虫的纹路....如果你没有感觉请不要嘲笑我,我也不会嘲笑你。器物文明再先进,终不能取代精神,就像可以发明机器人而不能把自己的肉身完全替换成金属不腐之身一样。文明是以人性的角度定义的,当与人性冲突的社会来临时,末日便潜滋暗长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想一想生命最初的十年,我想那是有价值的岁月,有生命的真相。当你老了,你拥有的一切都会黯淡无光(到死都抱着金链子不放的吝啬鬼除外,那不是人),你会想起你的房子还是你的车,你的iPhone 4(那时候指不定进化成什么东西了),还是你的回忆,你的亲友,你去过什么地方,在那里你思考过什么,体验过什么,而这必将化成永恒,留在这个星球不为人知的角落,但天知你知。
  鄙人写这些废话的时候,就习惯于听着忧伤缓慢的纯音乐,比如现在听的马修 连恩的《狼》,这不是悲观,生命的思考是沉重的,但这种沉重是没有压力的,是一种奇妙的感知过程,而快乐就在这条感知的河流之上,我想生命告诉我的是一种静静的体悟。我佩服这样的艺术家,能把生命的神性点滴记下,而这点滴的记录便使我们接近圣灵。而再动听的流行音乐是无法做到的。是我太过细腻吗,我倒觉得庆幸,为什么不呢。我先记下以上这些,因为我想走出这个门会再次忘记。
  “似是而非或是世事可畏,有情有义又是有米无炊 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 ,我们往往被外物所束缚,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你,真正有生命力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给每个人的财物不同,但世界给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为自己活,为自己的生命活!

 6 )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茶馆中作者描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众生相,戏中牛鬼蛇神,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戏剧中的所有故事均发生在这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也处处弥漫着作者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息。作者认可的是老实人,善良人,有良心的人,可是剧中的“狗男女们”却活的有滋有味,而越是老实的人越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憎恶这样的社会,却也发现这样的社会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作者不明白社会为何如此残酷,在最后借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之口发出了悲观的感叹:这样的社会终将灭亡。戏剧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现状,中国传统文化黑暗的一面在戏剧中被屡屡揭露。因为当时政府的昏庸无能,使这些毒瘤被放大数倍,导致民不聊生,走兽横行。如此之社会到底是因为政府的昏庸,还是因为人性的丑陋,或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作者在剧中也没有给出解答。剧中最正面的人物当数常四爷,敢做敢当,好打抱不平,有同情心,热爱国家,不畏强权,讲义气,有人情味,一个标准的男子汉的形象,也算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最后一点希望。剧尾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不同性格,不同阶级的人的一番感叹着实令读者唏嘘不已。难道这个社会真的是常四爷口中说的那样么: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啊?

 短评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10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13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18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23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27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31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32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34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36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40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45分钟前
  • 刘振华
  • 力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49分钟前
  • Kerala
  • 力荐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57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59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60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1小时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