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3:主攻方向

HD

主演:米哈伊尔·诺日金,尼古拉·奥拉宁,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拉里莎·戈卢布金娜,Bukhuti Zakariadze,瓦西里·舒克申,尼古拉·雷布尼科夫,弗拉季斯拉夫·斯特尔热利奇克,Yevgeni Burenkov,阿纳托利·罗马申,彼得·谢尔巴科夫,伊万·彼列维捷夫,弗拉德连·达维多夫,谢尔盖·哈钦科,德米特里·弗兰科,Tõnu Aav,Fred Alexander,Ingrid Andrina,维克多·阿夫久什科,Iren Azer,Viktor Bajkov,Martha Beschort-Diez,

类型:电影地区:苏联语言: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7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8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9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解放3:主攻方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绝地英雌虎尾麻雀变凤凰有毒蜂蜜未知生物洛城花尽春风别流金岁月1988国语朱蒙败犬:后篇冰雪大作战2幻女詹姆士的厨房·旅行季海豹第六小队飞天大盗第三季乱世玉缘黄金鸟我是杜拉拉巅峰拍档第十季砂之器1974日语欢乐英雄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异变尸村辣妈正传2013笔谈女公关相亲侦探德州长子第一季宝贝大盗第一季灵异摄影师凶魅巴黎圣母院蓝色国门英雄谜案追凶第二季蚂蚁在燃烧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入目无人四下皆你座头市喧哗太鼓杨贵妃1962CHEAT~各位欺诈师请注意~

 长篇影评

 1 ) 解放

2015-04-19 12:52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五部巨作,六七个小时呢。 苏联战争史诗巨片。197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耗时4年拍摄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别为:《炮火弧线》、《突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一击》。 现在看来,场面表一达不够真实,也许是限于当时的拍摄水平吧。作为社会主义战胜国,政治和宣传色彩很多。视点仅限于战场,从斯大林格勒之后开始讲,从苏联的反攻开始,战前的政治外交情况一概不提,反正只要打赢了战争,就是正义的。 美英和其他欧洲国家,人口损失几十万,苦逼的小国波兰损失六百万,德国损失九百万,而苏联损失一千万。 苏联这部巨作,尽数展现了苏军的强大,团结,友好。实际上,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因为压力和危险,在敌国领土的行为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方面,欧美电影还原地比较真实些。

 2 ) 粗犷毛熊不一样的大决战

说是大决战的师傅,差别还是有的。解放作为苏联的史诗级战争片,故事框架还是双方指挥部兵棋推演+战争大场面展现。话说,国语版感觉比原音好多了,原音版字幕太烂,还没有国语的节奏感好。根据看的顺序,分部谈谈想法。

第一部炮火弧线。核心战役是库尔斯克大会战,拉开了苏军真正反攻的序幕,最终奥廖尔、哈尔科夫陆续收复。故事开篇很有意思,德方是由于希特勒对虎式坦克装甲的不满意,一再推迟进攻计划,苏方是指挥部众人揣测德军进攻方向,斯大林的分析比较冷静,斯大林格勒后哈尔科夫的失利显然说明战争尚未迎来实质性拐点,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任务落到了库尔斯克这个突出部上。大场面的坦克会战可以看出耗费巨大,但实际效果个人认为差强人意,没有太多激动人心。对难得女性卓娅的人性化展现是个亮点,对曼施坦因的刻画挺精彩,信心满满但功亏一篑,从此,德军再无成功的大规模战役,直到走向覆灭。

第二部突破。核心战役是第聂伯河会战,在乌克兰方向成功突破第聂伯河防线,收复基辅。看到目前,第二部的水准感觉是最高的,基调异常冷静。开篇半小时基本不在苏德战场,主要是墨索里尼的被抓和营救,还有华沙地下组织的爆破。转到苏德战场后,前期对苏军的描绘不那么高昂,苏军的将官的犹豫、胆怯,以及为了突破防线而牺牲两个营兵力的“集结号”式部署,都让影片的质感有所提升。两个营的突围只剩15人,惨烈至极,这种局部战地的细节也展现的不错。结尾的德黑兰会议也挺有意思,大胡子一心想第二战场,邱胖死活不乐意,只愿意在亚平宁和巴尔干挠挠痒,罗大叔左右逢源、不停打哈哈,最后也没表现出有什么结果。

第三部主攻方向。核心战役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在白俄罗斯方向一路推到波兰。第三部开场的瓦图京很有意思,玩将荣时作为坦克前期必备将领是人手一个,现在才发现他的结局居然如此仓促,被伏击而亡也是悲催了,临终前一直说的波兰语的生命一词,也让人对以后的苏波恩怨唏嘘感叹。两军指挥部的氛围明显和第一部反差,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军等着德军,现在则是攻守易位,轮到德军猜了,还猜错了。在最后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刺杀希特勒的情节,这段故事的展现很冷峻、很直接,穿插了丘吉尔的解说,其实也是盟军和苏军共同的想法。

第四部柏林之战。核心战役是柏林外围和近郊会战,信息量和有趣性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开头是斯大林观看德军拍的阿登战役宣传片,不动声色、借力打力地黑了一把盟军,后面的盟军和德军的疑似议和桥段也更加突出了苏军的光辉。在柏林之战前,对朱可夫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朱可夫脑海中莫斯科和柏林之战的对比,都突出了侧翼的重要性,避免了临门一脚的失误。朱可夫由于二战后就大起大落,直到影片拍摄的七十年代仍未平反,政治身份的跌落造成了全片的朱可夫沉默、谨慎、不善打硬仗的形象,类似于大决战的101,但毕竟有个善终,形象比101多少还是正面很多。苏波友谊又在这里秀了一把,一起喝坦克酒精别有风味。后面的雅尔塔会议一如之前影片描写巨头会议的特色,黑邱胖,罗大叔打哈哈,大胡子严肃伟岸。最后的柏林动物园战斗,将欢动和平的动物园和惨烈的战争进行了奇妙的结合,也让人唏嘘不已。

第五部最后一击。核心战役是柏林巷战和攻打总理府。细节依然是最有意思的环节,苏军进入柏林后,与某民宅一家人的刻画地很有故事,没有一味地展现所谓的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毕竟史实惨不忍睹。用苏军人员和德国一家老小吃饭的镜头,既表现出苏军的军容大致得体,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德国女孩对苏军的仰慕喜爱,算是给后面的柏林女人遭遇的历史悲剧洗地?打进柏林的最大功臣朱可夫在这里又被刻意矮化,更多地展现了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功劳。德军方面,希特勒最后的形象让人哀叹,没有太多的歇斯底里,就是一个可悲可叹的糟老头子,和爱娃的结婚是一种莫名的人格buff,虽然自杀的片段拍的非常猥琐,但影片基调整体是冷静客观的。爱娃的形象也非常日耳曼,漂亮高挑,比《帝国的毁灭》展现地更正面得体。大结局自然是在国会大厦的胜利欢呼中结束,每部都有亮相的卓娅此时只是默默坐着流泪,人性光芒盖过了战争的血腥残酷。

至此,全五部的史诗级战争全景片落下帷幕,综合来看,除了广为人知的大场面、长镜头,影片的细节挖掘、史实展现非常有趣,虽有免不了的意识形态涂抹,褒贬的色彩也并不含糊,但对德军将士的尊重,对苏军中下层官兵的相对客观展现,对苏军高层的分歧刻画,对英美方面的嘲讽,以及从女性视角照耀出的人性光芒,都让全片的质感和成色配得上影史经典的高度。解放史诗,名副其实。

 3 ) 《帝国的毁灭》与《解放》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从德方视角显现柏林战役的电影,我看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它和苏联《解放》系列五部曲中的最后两部:《柏林之战》和《最后一击》。虽然说,就战争电影的表现手法而言,后者是全景画式的,“司令部真实”和“战壕真实”并重的,而前者,表现的是纳粹分子困兽犹斗的场面,“司令部”和“战壕”几乎没有缝隙地接上了。 先说希特勒,《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是毫无疑问的主人公,他的确如女秘书荣格回忆的那样,是一位颇有些教养,但是看上去有点疲惫的老绅士——这只是对于他身边的“小人物”而言,对于将军们,他就是一头只会发脾气下死命令的,令人生厌的老头子(不过,虽然希特勒总是下那些无法完成的死命令,但是他的军事触觉还算比较灵敏的),对于他的人民,他就只要求他们去完成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宏愿,对于他自己,也是这样,把自己捆绑到了这个疯狂的理想上。他对于这个理想的执念的确是有点艺术家性质的,就像他在搬进地堡前还要看着他做的未来的新柏林城市模型,做一番美好地想象,看来,他还是做个建筑师比较好! 《解放》里的希特勒,无疑是单调的多了,只是个歇斯底里的老疯子,毫不体恤下属与人民的老独夫,不过我倒不想批评苏联人对希特勒的意识形态隔膜,《解放》拍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代,铁幕隔开的双方对于希特勒的研究挖掘都没有现在这么深,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都觉得希特勒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 再看一下“末日”降临前的德国人,我特别想提一下那个《帝国的毁灭》里,那位11岁的希特勒青年团“战士”,他的爸爸去叫他快回来,他身旁的士兵却说,你这个父亲应该以你的儿子为荣,他击毁了两辆坦克。他父亲又训了一通,这孩子喊了一句“懦夫”,然后跑开了。而后来,这个孩子还是看明白了,战争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跟着他的老兵刚跃出战壕就被流弹正中脑门而死,后来,又见到了更多人的死亡,终于,这个孩子也“懦夫”了,跟着荣格夫人跑了,但是我想说其实这是种勇气,那么多大人不肯接受现实,纷纷自杀了,做了无谓的牺牲品,而他还是选择了生,毕竟,他只是个孩子,虽然残酷的战争也使他不再无辜,可世界还是需要希望的。 《解放》里也有一个被纳粹思想洗脑的小青年团战士,他当然也像那个时候许多德国青少年一样,一心要为希特勒尽忠,因为当了俘虏还嘴硬,挨了不少苏军战士的嘴巴子,被带到列柳申科面前的时候,还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列柳申科只是问了一句:“你有妈妈么?”那孩子就羞愧了,果然只是个孩子,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值得爱的东西,知道爱什么,还是有希望的,这个孩子最后也被放了。 《帝国的毁灭》还塑造了不少当时地堡里的女性,戈培尔夫人带有一种女性式的偏执,最后一次见希特勒的时候还说:“元首,你让我成为了德国最幸福的女人。”大开趴踢安抚人心的爱娃,倒也算得上忠贞不渝,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的非理性因素。 《解放》一系列中,塑造的最突出的女性形象,当属苏军女卫生员卓雅契卡了,在钢铁一般的战争面前,在鼓噪厮杀的双方战士面前,她处处给人很另类、有点不太协调的感觉,库尔斯克战役时,德军开始进攻,她却祈求战争早点结束;1944年的新年,她的祝愿也是大家都能活着;攻克柏林,一群人在被拔下的国会大厦前欢呼,而她,还在为爱人的死而忧伤。倒也体现了“战争,应该让女性走开”的观点。 这两部片子,其实都令我有所思考的,前者,是精细的叙事,后者,是大场面的描述,“战壕真实”略显粗糙。但是,共同的是,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毕竟,活下去很好。

 4 ) 希特勒遇刺事件

上午10时15分,施道芬贝格到达了“狼穴”附近的飞机场,转乘一辆军官轿车径直开往大本营。大本营位于一处阴暗、潮湿、林木茂密的地方。其建筑分为内外三层,每层都围以布雷的阵地、地堡群和通电的带刺铁丝网,日夜不停地由党卫队士兵巡逻。希特勒起居和工作的“里院”是禁区,除得到特许和最重要人物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可是由于施道芬贝格是希特勒本人召见的,他和哈夫登没费什么力气就进了“里院”。早餐后,顺利地找到了最高统帅部通讯处长弗里茨-菲尔基贝尔将军。

菲尔基贝尔是密谋集团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施道芬堡同他约妥,随时准备好把爆炸的消息迅速传给柏林的密谋分子,以便他们立即行动。

12点过后,施道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下午2点半到达,元首的第一次每日汇报会从下午1点提前到12点半举行。时间已所剩无凡了。他把准备向希特勒报告的内容对凯特尔简述了一遍,然后借口方便一下,进到凯特尔的浴室里,匆忙用手钳把装有酸溶液的玻璃管夹碎。当凯特尔和施道芬贝格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后者在前厅停了一下,对管电话总机的上士说,他在等候柏林的办公室打来的紧急电话,电话里要告诉他最新的材料,补充他的报告,电话一来立刻去叫他。

二人走进了会议室,会议已经开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的一边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当这位新来的与会者踏进会议室时,希特勒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并回答了他的问候。施道芬贝格站到桌子旁边,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那个坚实橡木底座的里面一边,离希特勒的腿约2米远。此时是12点三7分,再有5分钟,皮包里的炸弹就要发作了。豪辛格在继续讲着,不时指着摊在桌上的作战地图。希特勒和军官们俯身在地图上仔细地看着。施道芬贝格趁人们正聚精会神的时刻偷偷溜了出去。他身旁的勃兰特俯身到桌子上去,想更清楚地看看地图,发现施道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靠外一边。这样一来,在炸弹和希特勒之间就隔着这个厚厚的底座了。也许就是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往后的历史。

豪辛格的汇报就要完毕了,凯特尔急忙沿着桌子往施道芬贝格上校原先站的地方看去,他要暗示上校,准备好接下去汇报。然而令他十分生气的是,施道芬贝格竟不在那里。凯特尔想起上校在进来的时候对电话接线员说过的话,就悄悄地退出房间,打算去把这个毛手毛脚的青年军官找回来。可电话机旁哪有施道芬贝格的踪影。管总机的上士说,他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凯特尔无可奈何地回到会议室。这时,豪辛格正在结束他的汇报。他正在说,“俄国人正以强大兵力在杜那河西面向北推进,他们的前锋已到杜那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不立即撤退,一场灾祸……”话没说完,轰地一声,炸弹开花了。时间是中午12点42分。

随着一声巨响,会议室被炸毁,房顶倒塌,墙皮剥落,窗框横飞,橡木桌被掀到了空中。正在会议室的24人当中,有4人当即身亡,3人重伤,而希特勒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站在100码外的施道芬贝格,看到爆炸引起的浓烟烈火,以为里边的人都被炸死了,匆忙和他的副官钻进等在那里的一辆汽车,乘乱通过三道岗哨,向机场驰去。

刚一镇静下来的希特勒,立刻就控制了局势。而待在柏林班德勒大街陆军总部的密谋分子从菲尔基贝尔处获悉谋杀已经进行。但不知希特勒死活的时候,他们像瘫痪了一样,什么也没敢做,“女武神”行动计划仍锁在保险柜里,白白丧失了很多无可挽回的时间。等到施道芬贝格飞行了3小时回到班德勒大街后,阴谋政变行动的轮子才开始慢慢地运转起来。然而,一切都已太晚了,希姆莱于炸弹爆炸后1小时就奔向了柏林,希特勒的血腥镇压当晚就开始了。逮捕的浪潮此起彼伏。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组成了一个“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第一批受害者中无一人生还。施道芬贝格及其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火烧化,骨灰被胡乱撒在农田里。据悉,这次大清洗约7000人被捕,4980人被判处死刑。

档案解密后,唯一一名事件的参与幸存者艾瓦尔德·万·克莱斯特道出了原因:

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参加过北非战役,断了条胳膊,瞎了一只眼睛,剩的胳膊也只有三个指头了,所以在军官里的声誉很高,还有了可以直接进入狼穴会见元首的特殊权利。1944年,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军服样品已经生产出来,军工厂决定找个合适的时机请几十名军官和士兵试穿新军装,让希特勒检阅。这是刺杀希特勒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问题是,刺客肯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军工厂的内线已与斯陶芬伯格达成秘密协议,刺杀行动就选在希特勒阅兵之时,试穿军装的其中一名军官便是克莱斯特。按照斯陶芬伯格的设想,由克莱斯特把炸弹捆绑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细看军装时引爆,与他同归于尽。可惜事与愿违,这批新军服在盟军轰炸期间全部被毁,希特勒一纸令下:取消阅兵式。

于是斯陶芬伯格责令克莱斯特寻找质量上乘的定时炸弹,准备在7月20日希特勒召集各兵种举行的战况吹风会上炸死元首。克莱斯特最后准备了两枚英国制定时炸弹,从前线作飞机回到国内,炸弹放在手提包里,当时他就觉得行动会失败,因为装着两个炸弹的包实在太重了。果然,斯陶芬伯格提着装着炸弹的包进入狼穴时,他只有三个手指的胳膊实在承受不住两枚炸弹的重量,无奈他只好取出了一枚炸弹。结果导致炸弹威力不足,元首幸免遇难。

希特勒遇刺侥幸逃生的消息像暴风一样席卷德国,关于刺杀希特勒的各种计划也开始浮出水面。克莱斯特回忆,刺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如果能炸死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和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戈林也可以,但三个恶魔都逃脱了。

希特勒随即展开血腥报复,拘捕了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的5000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直接参与暗杀。臭名昭著的纳粹人民法庭法官罗兰德·弗雷泽主持了这次大屠杀行动。斯陶芬伯格和克莱斯特的父亲都被枪决,但他们已属于较幸运的一群,其他人惨遭秘密警察“盖世太保”酷刑虐待,然后要么用钢琴上的金属弦吊死,要么用钩子钩死。处死的部分过程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细细“欣赏”。 克莱斯特也被拘禁,他准备迎接最坏的结局,认为自己会被立即处死。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立即处死,而是被送进了拉文斯布鲁克集中营,有关方面对他参与刺杀希特勒一事展开调查,在此期间,他被隔离起来,一关就是几个月。1944年12月,德军步步惨败,前线告急,希特勒光前线的事还顾不过来呢,哪有心思处理克莱斯特这个无名小卒。调查在这个背景下被取消,克莱斯特不仅躲过了处死,还被送到前线作战,成为“7月20日”行动中惟一的生还者。

 5 ) 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0年,Mosfilm官方YouTube频道(FSUE Mosfilm cinema concern)首映了4K格式电影版本。

影片《解放》讲述了从1943年下半年起的东线战场为主的重大事件,包括了: 第1部 炮火弧线:库尔斯克战役。 第2部 突破: 墨索里尼被捕和被营救,下第聂伯河攻势,解放基辅,德黑兰会议。 第3部 主攻方向: 巴格拉季昂行动,7月20日密谋案。 第4部 柏林之战: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雅尔塔会议,东波美拉尼亚攻势,柏林战役。 第5部 最后一击: 柏林战役。


影片制作背景翻译整理自Wikipedia,以俄语和法语版本为主要参考。 1. 由于库尔斯克战场上仍有大量未爆炸药,库尔斯克战役不是在现场拍摄,而是在基辅附近小城佩列亚斯拉夫拍摄。 2. 《主攻方向》中白俄罗斯沼泽的场景是在立陶宛的帕布拉德拍摄的,原白俄罗斯战斗地点的沼泽地已被耗尽。 3. 弗拉索夫 首次在出现在电影院荧幕。(注:第一部中在集中营与雅科夫对话者)在电影和拍摄现场,都不会提及他的名字,他的代号是”将军“。 4. 电影尽可能地还原了同时期地武器装备。 由于缺少虎式,豹式或象式 ,利沃夫的坦克工厂 制造了10台虎式坦克和8台豹式坦克用于拍摄特写镜头。此外还分配了约100辆苏联T-55坦克,这些坦克重新上漆以用于拍摄德国坦克的远景。 T-34-85 用于拍摄苏联坦克。该型坦克于1944年服役,实际上无法参加库尔斯克战役。 Yak-18扮演了所有苏联战斗机的角色,捷克Zlin Z-526扮演了德国bf 109和bf 110的角色。 头盔是由Mosfilm公司制作的塑料头盔,以减轻重量。 3000多名士兵参加了战斗场景的拍摄,在战场上盘旋了直升机。 5. 意大利人严谨地拍摄了《突破》中墨索里尼相关的戏份,拍摄直接在罗马进行,车队选择了历史上相同地车型,如墨索里尼的Fiat 2800。 6. 雅尔塔会议的场景是在会议实际举行的克里米亚里瓦几亚宫拍摄的。 7. 第5部《最后一击》是直接在东德首都拍摄的。拍摄地点是一处规划的城市重建项目,旧的建筑都需要被拆除,因而在这里拍摄爆炸场景没有限制。国会大厦的外景是在柏林一处残破的大教堂拍摄的,建筑内的战斗在Mosfilm制片厂拍摄。 8. 水淹柏林地铁是在莫斯科河的一处闸门拍摄的。 9. 电影中的许多英雄和英雄原型仍然在世,他们中的许多人担任高职位。因而演员选择不仅需要实现肖像相似,而且还需要获得原型本身的同意。 10. 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导演奥泽洛夫希望朱可夫担任影片主要顾问。但由于那几年的情况,朱可夫没有被批准。最终顾问由谢尔盖·谢捷缅科担任。尽管如此,奥泽洛夫还是与朱可夫非正式地协商过,元帅向他提供了回忆录的草稿。

 6 ) 一堆现在看来比较雷人的台词以及场景设计


装甲19师师长跑进曼施泰因的指挥部:“对不起,元帅阁下,我的师……全完了………………我会遵守军人的职责”
跑出去,随后一声枪响。
“怎么回事?”曼施泰因问。
副官出去后回来报告:“他自杀了。”
“毫无意义。”曼施泰因说

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例--墨索里尼被捕时对逮捕他的士兵与将领说。

德国在等待你建立功勋--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

206团团长卢金中校率两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建立登陆场,由于主攻方向改变,得不到炮火支援,损失很大。卢金自己也负了重伤,他把炮营营长茨维塔耶夫大尉找来,说:“留下你的枪给我,自己再去找一把,率部突围吧。”
茨维塔耶夫终于冲出包围圈,见到师长说:“我把全营都带回来了……15人……只有15人……”

“我不想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茨维塔耶夫大尉手下的一名士官在德军轰炸中阵亡,临死前木然地瞪着蓝天……

没有你们这些男人,我们就要死了--卓娅奇卡(斯维塔耶夫的恋人)对斯维塔耶夫等战士(我总觉得有种XE的想法XD)

瓦:真不是时候啊,这次我不能亲自参加了,谁来代替我指挥呢?
朱:我代替你,瓦图京同志。你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我们在波兰还会见面的。
瓦:日切(波兰语,生命之意)。
朱:什么?
警卫员:他总在重复这句话,元帅同志。
瓦:……日切……是波兰话‘生命’的意思……

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斗前,我总是要刮胡子。与其让敌人刮,还不如自己刮得好。--援苏的自由法国诺曼第飞行团飞行员

莫德尔:“元帅阁下,元首交给我一项重大使命:接替你的职务!”
布施:“我想元首还交给你另一项使命: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
莫德尔:“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布施:“他们作战完全违反军事理论。”
莫德尔:“在战争中只有一条理论,就是要善于取胜!”
(影片中莫德尔总是一副穷凶极恶的形象,由此看出莫德尔确实是苏联人十分忌惮的对手)

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最高指挥官加曼上将接到莫德尔的命令:
“加曼将军,不能把一点物资留给布尔什维克!”
加曼:“是!元帅阁下!”
(对部下)“凡是撤不走的物资,都烧光,全部烧光!”

朱可夫走进某团团部,团参谋长过来报告情况,朱可夫问:“你们团长呢?”
参谋长答:“在休息。”
朱可夫道:“叫醒他。”
(参谋长摇醒团长,团长迷迷糊糊站起来向朱可夫报告)
朱可夫:“你们团进展如何?”
团长:“……恩……呃……战士们都很勇敢……”
朱可夫(对参谋长):“你说。”
参谋长:“报告元帅同志,我们在机床厂一带进攻受阻,伤亡很大。”
朱可夫(对参谋长):“少校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该团团长。至于你嘛,中校同志,应该做他的副团长!”

雷巴尔科(对勤务兵):“我叫你悠着点悠着点,只给我放两块方糖,你非给我放三块,政委都说我:‘将军同志,你胖的连坦克都钻不进去了’。”

攻占了柏林动物园,科涅夫前来视察,遇到一个中士肩上蹲一个猴,问道:
“怎么了?”
中士:“我受伤了。”
科涅夫(看猴子):“这位呢?”
中士:“一样,我也给它包扎了一下。”
科涅夫(笑):“带它去医疗站,要特别照顾,就说是科涅夫元帅的命令。”

一个苏军坦克手与一个波兰侦察兵去找坦克燃料,在一个车站发现了一辆油罐车。
坦克手上去打开盖子闻了闻,对波兰兵说:“给我个杯子。”
波兰兵:“要杯子干嘛?”
坦克手:“拿来就是了。”
(波兰兵递上,也爬了上去。见坦克手舀了一杯,准备喝,十分吃惊)
波兰兵:“你这是干什么?”
坦克手:“我们俄罗斯坦克兵有个习惯,喜欢用舌头尝尝坦克燃料的质量。你要来一口吗?”
波兰兵:“不要。”
坦克手(喝了一口):“爽。”
波兰兵(好奇地一闻):“是酒精!我也来一口!”

(戈培尔帮希特勒了解柏林前线情况,按电话簿随便拨了个号码)
戈培尔:“我是‘柏林城防司令’,你们那有俄国人吗?”
老太太:“有,先生。”
戈培尔:“他们在干嘛?”
老太太:“在唱歌。”
戈培尔:“什么?在唱歌?!”
老太太:“对啊。司令先生,请问你是俄国的城防司令还是德国的城防司令?”
戈培尔:“德国的!他妈的!(对希特勒)他们已经到了威廉大街了。”

(柏林前线,政工人员们正在给士兵拍党证用的照片)
教导员(对士兵):“看着照相机,精神点。准备,一、二、三……”
(“轰!”一声巨响,大家急忙趴下)
教导员:“再来一次。”
摄影师:“还要拍啊?”
教导员:“这不是给朋友拍照,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希特勒自杀时拿的居然是马卡洛夫手枪(代替瓦尔特?)?!
希特勒强迫爱娃自杀时的动作像强奸……

根据克莱布斯的要求,一名苏军通信兵中尉被派到总理府地下避弹室装电话(直通莫斯科的),一进门,中尉扫了一眼避弹室,说:“你们这太不像话了,该收拾一下了。”
装好了,正在调试,戈培尔正好出来。中尉礼貌地问:
“你好,请问盥洗室在哪?”
戈培尔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关上门,进去了。
中尉离开避弹室,出门前正赶上戈培尔叫卫兵用枪打死自己与玛格达,感叹道:
“你们这儿确实不太象话。”

 短评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7分钟前
  • panzercat
  • 还行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9分钟前
  • ┢落┦
  • 推荐

太长了

10分钟前
  • 晃垬
  • 推荐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13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1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样板戏的巅峰

19分钟前
  • HolyC
  • 推荐

经典~~无需多说了

21分钟前
  • 梅林
  • 力荐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23分钟前
  • 猪可夫
  • 力荐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27分钟前
  • 迷之尴尬
  • 力荐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31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推荐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34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35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37分钟前
  • mysticark
  • 力荐

🚬还是毛子会。

4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41分钟前
  • 神机铳手
  • 力荐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45分钟前
  • mlhs
  • 力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46分钟前
  • 灰斯基
  • 力荐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51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52分钟前
  • 瘦马颊
  • 推荐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5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