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2002

HD

主演:穆扎菲·奥德默,伊敏·托普拉克,歇沃·简恩瑟,娜赞·克萨尔,弗里敦考克,法特玛·锡兰,埃布鲁·锡兰,诺海尔琛瑟勒,纳兹莉艾顿,埃根派瑟夫,厄康·吉赛尔,阿斯力奥尔亨,艾哈迈德比尤盖恩,艾瑞福阿西,萨摩迪阿斯,艾哈迈德奥哉奥莱特,埃尔汗奥索维,哈坎库腾,艾恩恩戈尔索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远方2002 剧照 NO.1远方2002 剧照 NO.2远方2002 剧照 NO.3远方2002 剧照 NO.4远方2002 剧照 NO.5远方2002 剧照 NO.6远方2002 剧照 NO.13远方2002 剧照 NO.14远方2002 剧照 NO.15远方2002 剧照 NO.16远方2002 剧照 NO.17远方2002 剧照 NO.18远方2002 剧照 NO.19远方200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远方200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Ö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谋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 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这里是亚美子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蜡笔小新:风起云涌!我的宇宙公主先见之明第一季冬后是樱花黄金劫案第一季蝙蝠2009歌声不绝不法之徒阳光警察光猪六壮士(剧版)不该爱的人权力的堡垒第一季十字追杀令2亡命之旅登堂入室春申君嫁花兄弟门猎魔女战士横财就手体育馆宝贝黑色童话第一季最后的球季跟踪者第一季大话西游3国语卡门·法里亚斯的驱魔之旅.HD中字鬼影2008律师本色第一季摩天悍将一路逆风小猪班纳大电影之梦想大“帽”险牵牛花与小龙虾型男大主厨凯尔特人恋爱之瘾零秒出手:悬崖上的英雄嫁娶两相疑

 长篇影评

 1 ) 远方

绝望,又不得不继续生活下去。 男主离开乡村来到伊斯坦布尔白手起家, 终其半生的努力,也敌不过跟家乡来的穷困表弟数日共处,又全给打回原形。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那句话,“ 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也同样适合于此。爱情破灭,不过是生活破灭的一个部分。生活还有远方吗,此处与彼处有何不同?土耳其导演、智利作家,以及人人被迫画地为牢的瘟疫蔓延的此地,悲哀的程度更甚而已。

 2 ) 且读远方

开片,尤瑟夫从一片开阔的低地缓慢登场,画面开始拥挤,紧接着摄影机左摇至驶出小镇的公路,帮助他完成了反叛家乡的仪式,然而,“Distant” 的象征(那条公路前往的方向)在摄影机的背后,预告一场都市祛魅。这颗长近三分钟的镜头里,离开的部分显得迅速,并锚定在了尤瑟夫位置的变化上。我们细心一点,类似意义的镜头设计在远方里比比皆是。电影揭幕后,马赫穆特的登场——前景是他的半边脸在喘气,后景是虚焦的正在脱衣服的女郎。而后,马赫穆特和前妻的对话戏,则反之——前景他的半边脸虚焦,后景是清晰的期待奇迹的前妻;家中部分,马赫穆特几乎永远躺在红色沙发上,而尤瑟夫则在沙发的四周来回地游走,直到接近第三幕,尤瑟夫才第一次坐在了这张红色沙发上,摄影机的位置也来到了沙发的背后,一种监视的视角;尤瑟夫在下着大雪的街头游走镜头,大多都是远远地从城市、人群的身影中缓慢抽离出来,再走到镜头跟前,露出那张起包的大脸。

电影中的视觉并不应该是一种纯粹现象,横在一套封闭的系统内部,从而制造出紊乱的阅读体验,还美名其曰回到影像本体。想做到普适的杰出,还是让我们回到那个简单的、古典的二分法理论,即所谓形式和内容应该相对统一。说到这里,有一颗震撼的景观镜头不得不提,起幅由摇摆的船锚开始(几乎像是上吊),大雪覆盖的岸头横躺着一艘巨大的货轮,尤瑟夫从后踉跄走进画中的海港墓地,停在货轮的尸体前面,他错愕离开。想要寻找水手岗位的尤瑟夫走过这个镜头之后,必定是要失败的。此外,这一颗镜头还证明了电影离不开大银幕,整个船身凝滞地扑在画面上时,崇高的距离才执手可夺。

有关货轮的造型呈现,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开片。当尤瑟夫离开小镇镜头结束后,画面黑幕,响起了船舶声号,随之在黑暗中,电影空间开始从小镇飘荡到伊斯坦布尔,此后,电影不时会响起几声相同的声号,如同哀嚎。货轮的所指,十分明晰。与之相对位的马赫穆特的中产精神危机,同样有着声音的造型呈现。马赫穆特初次亮相前,黑暗中响起了意乱情迷的风铃,在此后,相同的风铃声贯穿影片,和船舶声号来回交织。声音元素成功纳入影像,即被听到,也被看到,作为导演兼摄影师的锡兰,又驾轻就熟地将其赋形于叙事。

《远方》中的人物关系是核心的叙事区域,锡兰多用影像中的位置或称距离(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摄影机、摄影机与空间的相对位置)来直接显现人物关系。当完成这项人物的叙事任务后,“影像距离”的野心并没有结束,它还指涉两个个体背后所外延的社会关系和面貌,亦如经济风暴、工业破败、阶级问题……但在这一点上,远方做得并不足够,两个个体背后的叙事,这包括尤瑟夫的老家烦恼和马赫穆特的情欲绝症,似乎只是服务于他们俩之间关系变化的。当然,《远方》时期的锡兰无意着重于社会结构图,而更乐意修辞一对表兄弟的幽默室内戏,这是整个电影重心的抉择。

在第一次看《远方》的时候,我立马想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第一次到莫斯科找自己的哥哥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刚进家,知识分子伊万诺维奇在和一位哲学教授参与一场有关人类心理和生理界限的论争,热爱农民和土地问题的列文显得格格不入,但作为托尔斯泰的部分投射,列文有着强大的立场意识,不论如何,迟早是会介入这个场域进行意见发表,从而构成一个小说中的“微型广场”。《远方》中有一场类似的戏能对比参看,可以诙谐地解构以上《安娜》的戏份。马赫穆特来到朋友家中聚会,尤瑟夫左顾右盼,这些摄影师、艺术家朋友们大谈“塔科夫斯基”、“摄影死了”、“女人”等等,他显得无聊。与《安娜》相反,《远方》中的“知识分子”角色是马赫穆特,他显然带有锡兰自我的投射。聚会结束之后,可怜的尤瑟夫只句未吐,回到家楼下支开马赫穆特,试图找女人搭话泄火。紧接着,下一场戏,尤瑟夫又被“塔科夫斯基”支开,马赫穆特则把电视换成了毛片,同样泄火。

在锡兰眼中,大都市带着“性欲”。“Ceylan”的名字刚刚在片头黑下,便是一场不知结果的情欲戏;初来伊斯坦布尔的尤瑟夫,还未落脚就被路边偶然碰见的邻街女吸引,露出丑态。随着影片往后,女性的存在样貌对于两个主角来说,是最为明显的差异,影片也着墨于此。请允许这么描述,锡兰将“女性”替换成了一种客体化的“资产”,用以佐证这对拥有同一血脉的表兄弟的不同阶级属性。尤瑟夫一直跟踪着年轻的女性,毫无收获,但荷尔蒙尽显。然而,拥有所谓的“性”话语权的马赫穆特,即使将女伴呼至家中,也是一幅阳痿的气喘态势。这里并没有要对锡兰进行父权制或男权视域的探讨,恰恰相反,这两种形态,无论有力无力都面临一种残缺不得的结果。

最后一句题外话。《远方》的剧组仅有五个人,少到令人惊讶,但转念,也是鼓舞人心的,为想要独立制作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参照。地中海气候的伊斯坦布,大雪罕见,不过假如是去拍“电影”的话,它就是会出现。

 3 ) 踩碎的梦想,疏离的生命

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出生于1959年的伊斯坦布尔,到2008年拿下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奖的那一刻,一共只拍了五部剧情长片,却获得了37个国际奖项,被誉为新世纪的电影大师接班人。

 



 

锡兰以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因此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在于镜头的运用,在大量而长时间的长镜头中,人物缓缓走入画面、又缓缓走出画面,静与动之间传递出一种疏离与落寞的感觉;在固定角度的广角镜头中,人物神情的特写变化既深刻又扭曲,观众被带领着同时以抽离的观察角度,和过分靠近的置入角度,来感受人物的情感与城市的孤独。无论是2003年的《远方》、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天气》,还是2008年的《三只猴子》,锡兰都秉持了一贯的风格:剧情简单、对白少、配乐少,色调暗淡、气氛浓郁,以缓慢流动的镜头来说故事,聚焦于人际间的情感淡漠与疏离。锡兰作品中的每个画面都能单独抽取出来成为一幅高水准的摄影作品,而结合起来则集结出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的落寞韵味。

 

 

《远方》是努里-比格-锡兰跻身国际的成名作品,英文片名"Distant”除了有远方的意思外,还代表着人际间的疏离。故事主角是一对表兄弟马穆与尤恕。马穆独自住在伊斯坦布尔,靠帮人拍摄商品海报为生。在与妻子离婚后,马穆的生活只剩下孤独和封闭,除了夜复一夜地独自看电视外,就是躲在工作室里拍摄单调无趣的商品照片。马穆和伊斯坦布尔的人际疏离终于因来自远方的表弟和将去远方的前妻而显露无遗。尤恕是马穆的表弟,始终向往着搭乘大船去世界旅行,他突然从乡下来到伊斯坦布尔投靠表哥马穆,想找一份船员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突然到来的表弟,马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热情,只是将他安置在小房间中,然后继续过着自己孤立的生活。

 

尤恕怀揣着梦想来到伊斯坦布尔,但现实一再打击着他。尤恕到码头找工作,但其他人却告诉他船员生涯到头来只是一无所有。尤恕想赚钱寄给母亲,让母亲能在村子里扬眉吐气,但了无回应的应聘过程却让他沮丧挫败。尤恕想结交美丽女孩,但冷漠回避的神情却让他退缩害怕。尤恕想和表哥重拾往日欢乐,但马穆那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外的态度只让他低头躲藏。伊斯坦布尔没有梦,梦在远方。

 

马穆也曾经有过梦想,渴望成为一流的摄影师,但如今的他只剩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马穆讨厌尤恕到来后的干扰,让自己必须在深夜躲着偷看色情片。马穆讨厌尤恕在房里抽烟、不将鞋子收进鞋柜。马穆催促着尤恕赶紧找工作,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马穆总是独自在小酒馆里用晚餐,从没试图邀请尤恕一同用餐。然而马穆却偷听尤恕给母亲打电话,偷窥尤恕丢弃装有小老鼠的垃圾袋--尤恕在电话里因母亲受辱而咆哮,因不忍心小老鼠被慢慢折磨致死而狠心将垃圾袋砸向墙壁--尤恕的心里还有浓烈的感情,还能为感情找到出口,马穆羡慕他。

 

马穆心里何尝没有感情,只是这淡漠的城市围堵住了所有感情的出口。马穆离婚多年的妻子约他见面,告诉他自己即将和现在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前妻被马穆那淡漠的表现激怒了,提起两人曾经拥有却流掉的孩子以及就此不能生育的事实。马穆不知道如何应对,却在晚上偷偷地伫立前妻家门外。马勒从来是自己独自去外地为厂商摄影,却破例地让帮不上忙的尤恕担任自己的助理,事后再支付一笔让尤恕喜出望外的酬劳。马勒鲜少主动与家人联络,当接到母亲手术住院的消息后,他却不言不语地陪侍在母亲床边,夜里悉心地扶持母亲上厕所。马穆在开车的路上,看到了绵羊与落日,激动地构造出一幅美丽的摄影画面,但是当尤恕提议要下车支起摄影器材时,马穆又坚决地拒绝,不想两人把时间浪费在自己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上头。

 

马穆终于和尤恕爆发冲突。马穆打电话回家,要尤恕晚上不要呆在家中,他要在家里招妓。当马穆回到家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而他和女人的性事显然也并不顺利。于是在尤恕回来时,马穆大动肝火,指责尤恕为他带来的不便,将心里的种种挫败都发泄在了尤恕的身上。后来两人更为了一块怀表而翻脸。马穆到处找不着自己的怀表,不禁怀疑是尤恕偷了这块表。后来马穆在一个箱子里找着了表,却碍于情面而假装没找到。尤恕一再解释自己绝对没有偷表,但解释的话语被马穆前妻打来的电话给打断了。马穆拿着电话躲进浴室,想对即将在隔天离开的前妻倾吐心里的话,但却怎么样也说不出口。当晚两人都难以入睡。隔天一早,尤恕便带着愤怒和委屈离开了,因为他发现马穆曾经搜过自己的提包。马穆则是去到了机场,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前妻和她现任丈夫离去的身影。

 


 

梦想在那里?尤恕跟随着马穆的步伐,来到大城市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踏上了马穆的老路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梦被现实敲碎。马穆的疏离敲碎了前妻的梦想,但她却抛开这破碎的梦,鼓起勇气去远方追求全新的梦想。马穆呢?马穆从机场回到家后,看着尤恕离去后留下的空房间。尤恕带走了自己的所有行囊,却遗留下了一包香烟。记得当尤恕请马穆抽烟时,马穆冷淡地回说,自己才不抽这种廉价的香烟。如今,马穆带着这包烟,独自站立在港口,眺望着远方。良久之后,他坐到了一旁的长椅上,抽起了这包廉价烟。这烟,来自远方的过去,这景,去向远方的未来。梦想在那里?在来与去之间,在这与那之间,在远与近之间。也许,也许。

 

努里-比格-锡兰的作品与西班牙导演佩罗德-阿莫多瓦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阿莫多瓦擅长拍女性电影,喜欢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宣扬多所磨难但积极乐观的态度,偏好欢快且喋喋不休的对白,作品带有浓重的拉丁风格。锡兰则是擅长拍男性电影,即使在《适合分手的天气》中采用了女性视角,但讲述的主题还是男性的情感。锡兰还喜欢用灰涩、暗淡的照明,总是阐述人际关系中的疏离本质,偏好极少的对白和配乐。相对于阿莫多瓦作品中的豁达“精神”,锡兰的作品总散发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疏离“氛围”,应该是与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有关。

 

除了锡兰以外,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的《悲伤草原》,墨西哥新锐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的《寂静之光》也都运用大量长镜头和缓慢节奏来叙事。然而三个导演在长镜头的运用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色,安哲罗普洛斯是以长镜头拍摄极大的场面,而人物在其中抑或静止,或小如蝼蚁般,以传递一种人在环境、历史的压迫下的渺小感受。卡洛斯-雷加达斯则是在长镜头中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推拉,来趋近或是远离被拍摄的人物,以镜头的缓慢变化,来表现人物情感在压抑下的细微变化。至于锡兰,则是偏好将镜头固定,聚焦在近处的某一点上,然后让人物在远处进出画面,或是走进和远离焦点,以此传递人物与外界事物、以及与观众之间的疏离感受。这三个导演都是艺术电影范畴里的优秀导演,拍摄的作品在有些观众看来可能较为枯燥,剧情也较为单调,但他们在画面的处理和氛围的酝酿上,都极为杰出,擅长以电影手法来传递人性与情感,值得爱看电影的人多加关注。

 4 ) 借此小议国际影坛铁三角

每天再忙都会看部电影。就世界电影版图上讲,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欧洲电影最高,以英、德、意为铁三角,兼具北欧、中东欧及南欧。反而法国在新浪潮后就电影普遍质素上看,呈弱化趋势,但看的还是法国电影最多。法小制作电影即文艺片年产量高,也就映衬了其它欧洲电影的品质。这些国家的电影,基本上,欲一网打尽也难,总会有漏网之鱼。

当然,我也不会忘了俄罗斯,近些年俄电影仍是几个大导唱主角,数量不多。反而,近些年波罗的海三国电影异军突起。 中东铁三角的土、伊、以三国电影普遍较好,很喜欢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的电影。当然,如果只在乎那几个名导电影,势必一叶障目,更多的是一些现在知名度还不高,但电影作品忒牛。因历史关系,移民德国的土二代电影人纷纷回土,这些跨越土德两国的导演的影片就不错,如《嫁祸》。中东大国埃及好电影可谓乏善可陈。

美国电影不想说,因为说的人太多了,其实,很多独立导演的光芒都被好莱坞给遮掩了。即便好莱坞也有些没有被炒作的电影,其实也不错。加拿大兼具英、法两种语言拍摄电影,魁北克的法语片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质,是有一部看一部。 巴、阿、智构成了中南美的铁三角,古巴、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及秘鲁电影时有佳作,即或牙买加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偶有电影问世。

非洲主要是南非及法德英移民后裔在诸如除埃及外的北非四国,还有东、西非几个国家,作品问世总体还是少。 亚洲除了说过的土伊以之外,印度宝莱坞仍以歌片为主,近些年也有变化,东南亚各国时有鲜货,仍以泰国为主。这只是一个以泰、越、菲弱成的小铁三角。 东亚铁三角之中国就不用说了,韩国近些年电影相较于十年前的佳作,的确要少得多,但韩国电影时有一个周期性爆发。

放眼世界影坛,持续品质最稳定的当属日本,所看影片大多不会让我失望(当然也所选择),其静谧的艺术忍耐力,让我常常感叹。除了商业片外,更多的导演仍钟情专注于作者电影,根本不为所谓商业大潮所动。随便掐指一算,至少也有五十个导演乐此不疲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就我所看的,年产量也不下百部或更多。

深入之后,一个国家电影冷静的如此安稳,只能说明这个国家整体心性的安静(除少数极右翼外),这也是日本作为一个匠人国家精益求精的体现。 全球性来看,都不能小视,但也有所侧重,更主要的还是安静的看,不必喧哗。因为喜欢,看的多,总会有新惊喜新感悟,往往深积于心,自然也就构成了自己的观影大道,不必苛求,静静地多看就是了。

2015、4、11晨写自微信

 5 ) 19上影

夜里吃过饭和z兄到梅龙镇看电影,锡兰的《远方》,也是今年上影节最后一部电影。倒是最近看的第三部锡兰的电影了,比之《小亚细亚往事》《冬眠》戏剧性强了不少,现实的问题,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破碎的感情,如同夜里被黏在粘鼠板上的老鼠那一幕一样,无力改变只能凄惨地呻吟,马姆在和表弟格格不入下,母亲的病和前妻的远走成了最后的导火索,只能向着约索夫发泄情绪,锡兰的隐喻很巧妙,手忙脚乱踩到粘鼠板的马姆正是因为表弟闯入生活而突然打破了原先的孤独,但内心又看不起乡下来的表弟。不同于小亚细亚往事交予那留白和黑夜灯影,雷电和草原的故事。港口,咖啡室,人潮涌动的地方加强寂寞和无法融入的无措之感,伊斯坦布尔的热闹却让漫天大雪比在荒原更冷,全景和长镜头的运动使疏离和孤独像是冬日里雪下的野草,不能直视,却无处不在,约索夫在市区跟着陌生的女子逛街,和开头对约索夫的特写形成鲜明对照,失焦的躺在床上的女人和为了女人“跟踪”不断闯入镜头的约索夫,那种迫切需要的渴望和欲望本身指向的虚无。

锡兰讲人生的孤独是不自洽的矛盾的内心和来自环境巨大的压迫或者是异化,《冬眠》里村上的青年教师和艾登谈到未来的计划时,大概说了一句意思是,当然可以离开一个地方,只不过已经习惯了,对环境的依赖是来自情感上么?显然不是,这是一个剪不断的套在脖子上的锁链,为了给你自己找“生活的意义”而在环境里摆置自己,荒原的风雪淹没了所有的道路,就像主人公艾登走不出去一样,如同人们的内心隔阂冰冻难以消融,看不见也不知道如何通往互相理解和爱的道路。和妹妹吵架,和妻子的交流不顺,互相指责,语言的无力就像妻子试图去帮助梅斯一家,“善款”却被扔进炉子。那些不能用言语解决的,就像你无法指望一笔善款来拯救一个被生活抛弃的家庭。诗意的结尾“知道我们不能和好如初,但日子总该试着继续下去”就像小亚细亚往事结尾一般,同样是往这窗外(世界),无措地彷徨着,答案也无法给出……

 6 ) 锡兰之四

昨晚在昏昏欲睡之中看完了《五月碧云天》,在打开《远方》之前,也就做好了沉闷到底的准备。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部始终灰涩的片子让我在深夜无法入眠。

电影里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去拍电影”,我却在其中看到了几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味道,像《十诫》中的第一篇,冬日的寒冷与阴森始终挥之不去。

在我看来,英文名是《distant》的本片应该翻译为“距离”更为贴切,虽说片中不乏对于远方这一概念的阐释,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才是电影的主旋律。

恰好两位男主也是《五月碧云天》中的两位主演,而两位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和五月一脉相承,弟弟终于逃离了贫穷的家乡,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伊斯坦布尔,等待他的似乎也和哥哥口中的一样,“在伊斯坦布尔活下去并不容易”。前面说到,人际间的距离,是本片的核心,而两位男主间的距离从相遇的第一夜开始,就始终咫尺天涯。从相敬如宾过度过言语相激,则是伴随着哥哥前妻的远行,也许这让本就如寒冰一般的哥哥,变得更加铁石心肠,

锡兰在电影中通过兄弟两人间对亲人、偷窥、玩具、怀表、老鼠的不同态度,使人物形象不断地立体,原因也通过弟弟的口中说出—“城市让你变成了什么样”,但从身无分的的来到伊斯坦布尔,到住着高档公寓,开着smart的哥哥经历了什么,弟弟又怎能知道呢。

锡兰的摄影无需多言,在现当代影坛绝对处于大师地位。印象最深的是哥哥偷听弟弟电话时,隔着毛玻璃两人一明一暗,仿佛阴阳两界,哥哥在背光之中佝偻带着几分落寞,而困窘的弟弟在光明之中对未来满怀希望,这是对两人关系截然相反的表达。锡兰的定格镜头也让两位主演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大量的近景与特写之中,观者与被观者融为了一体,人物的情感喷涌而出淹没了我,在最后的推镜头里,坐在海边长椅上的哥哥任由寒风与烟雾吹打着自己,忧郁的脸上仿佛包含了万种风情,钢铁洪流的城市野兽改变了什么呢?

 短评

第一部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片。非常让人纳闷,居然全场爆满,这么闷的导演不是应该会吓跑很多人吗。标准闷死你不偿命。但是由于最近各种爱长镜头加大师级摄影和调度。所以导演深得我心,那种优美的调度,配色建议大屏幕观看。另外,锡兰每个主角都有呢么点肾虚的感觉,也算是个人风格之一哈

8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看完就像有一记闷闷的重拳打在心口--现实中就是有这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言说的感情。当最后人离开了,通过一只表弟留下的烟,反而感受到了他对他的一丝理解与和解。

10分钟前
  • 毛一
  • 力荐

这部戏剧性明显比前两部强嘛,一个是离婚后的落魄,一个是初到大城市的迷茫,但两个孤独的人同处一室就成了尴尬和冲突。仍然是乡愁,还有几处幽默和超现实。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略闷,慎看。长镜头,慢节奏,少对话。锡兰的摄影总是有加分的。类似的的故事其实国内也有不少,难得的是导演能抓住很多有趣的细节,在心理描写上得到了极大的丰满。很多地方都太妥帖了,尤其是那个城里的摄影师,这是不是锡兰自己的生活经验啊。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常说,你该像塔科夫斯基那样拍电影,那么你为什么不试图忘了那些往事?

1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其实远方一无所有,其实伤害误解疏离间隙都来自于亲近的人,因为尘世永远无法看透;镜头太美了。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你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用太多的长镜头讲故事永远都无法避免沉闷,而用太多的长镜头又让人无法厌恶。故事也一般。

27分钟前
  • 弗洛格
  • 较差

现代人的孤独感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疏离,却在各自追寻与他人的联系中被彼此推得更远。这种精神困局正是锡兰[远方]的主题。我们曾在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见过类似的追寻,只不过那里真正的中心是一间空房子,而这里的公寓则充满了生活的细节。人类最终只能通过这些物件才能间接地相连。

2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孤独是什么?是面对面却无法交流,是肩并肩偏只有挖苦,是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恼羞,是想高攀却遭白眼的失落,是心口不一的尊卑自照,是切肤之痛的矛盾互攻,是一恍惚就来不及说出那个字,是爱之切切却已没机会上前。

30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基于视点的远方,其实含有的内容是距离。马赫穆特与尤瑟夫并非对立的人,而是重叠的人,重叠在故乡与愿望的远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远距离、爱与失去的远距离等等之上。远方的锡兰,细腻、冷静的锡兰。

31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感觉跟之前的几个片都能连起来,依然是文艺颓加土包子人设,只不过这次文艺范从闷片导演变成了摄影师。拍伊斯坦布尔拍得很美,构图上也讲究多了。前半段大量的状态描述让人想跳过,不过两人后来的交流才走了点“戏”的样子。值得一看,但是风格尚不成熟。

36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还行

慢,闷,于是更显的真实,点到为止的留白式叙述,却又有种不满自溢的张力;飘雪的伊斯坦布尔,男人之间的隔阂,被物化抑或意象化的女性,远方其实并不远,只是自我的缚束让那看起来遥不可及;摄影加分太多,牛得不像话。

3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锡兰的片子,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拍状态。独身的城市男性知识分子,生计闲散无忧,却也无聊沉闷,闲来打打飞机,开开嘴炮,孵孵酒吧,看看老塔的<潜行者>跟<镜子>,撸撸A片…可就算是这样寂廖的状态,也恨有人闯入和打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叫什么来着?PS:锡兰跟老塔,是最会刻画风的导演。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情状电影,孤魂野鬼般的城市游走,从满天白雪到夜幕昏沉,从故乡到远方。间离的家庭与孤独的人生,共同发散出一种自我流放气质。锡兰的镜语体系相当适合把握与呈现此种现代性城市中人与人间孤独/隔阂的景观,摇摄/特写均带有某种流动的诗意气息。

43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还行

进城务工的乡下亲戚,性格孤僻的摄影师。毫无共通点的两人,终究没法离开各自的孤独到达远方。两人都只能躲在暗处观望,一个无法开始,一个不愿结束。

4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锡兰主题比较直白的作品,Uzak翻译成远方不太妥,有些削弱/混淆语境。两个孤独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不消解孤独,而是产生疏离,很普适的是两人即使在原处境仍是一种局外人状态。锡兰的镜头语言很适合捕捉疏离与孤独。可能是题外话:近代以来伊斯坦布尔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宿一直处于一种纠结摇摆的状态。博斯普鲁斯海峡便是历史和文化隔阂的源头,眺望它就是一种“呼愁”方式吧。这点锡兰和帕慕克很一致。

51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如何用镜头语言刻画距离感的最佳指南,从无处不在的物理上的区隔(房门、室内与室外、公共场所的遮蔽物)到多处浅焦镜头,把两位主角完全地与彼此、与周遭环境隔离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一种哪怕共处一室,也如在远方的疏离。话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总在发出声音的门和地板,每一声嘎吱都如一次沉吟,一次呼救。锡兰真的很会用天气讲故事,雪简直是他用来塑造无助和寂寥的最佳道具,这在数部作品里都有所印证。两位主角看似差异极大,却又经历着完全相同的境遇,特别是悄悄跟随心上的女士又无果而返,两处情节的展开和节奏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和解又不会如期而至,深夜查看被粘住的老鼠的镜头也许是他们唯一一次采用同一视角,唯一一次相互体认的可能(但下一秒,楼上窗内的和楼下路边的,距离再次拉开)。

55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镜头缓缓流动,处处透着湿冷的感觉。关于人和人的距离,那种淡漠疏远就像伊斯坦布尔的雪。没有人比锡兰更懂得如何拍亚细亚的知识分子了...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锡兰成名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表现人情的冷漠疏离,沉缓冷冽的基调,固定与横摇长镜,各种画外空间运用,精致构图(不少框中框及遮挡式构图)及精简的对白等都像极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公园树后偷窥也令人想及[放大]。细节:老塔[潜行者]&黄片,鞋柜,偷听,怀表,拍死老鼠以避猫,烟。(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