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

HD

主演:丽莲·吉许,梅·马什,罗伯特·哈伦,F·A·特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党同伐异 剧照 NO.1党同伐异 剧照 NO.2党同伐异 剧照 NO.3党同伐异 剧照 NO.4党同伐异 剧照 NO.5党同伐异 剧照 NO.6党同伐异 剧照 NO.13党同伐异 剧照 NO.14党同伐异 剧照 NO.15党同伐异 剧照 NO.16党同伐异 剧照 NO.17党同伐异 剧照 NO.18党同伐异 剧照 NO.19党同伐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党同伐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该片讲述了由4段相隔数千年互不相关的故事连缀而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和《巴比伦的陷落》。故事虽不相关,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祈求和平,反对党同伐异。王国:北方的阿信故土易埋第一季酒鬼都市女人们第二季呼吸主流2020第十三个勇士勇闯毒窟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喜剧猛男百岁之好,一言为定间谍亚契第十季西点揭秘邪恶骨血代价招笑猫怪癖神偷五十2015幻体:续命游戏风之王约定寅次郎的故事24:寅次郎春之梦迷离时空(原版)第三季完美Perfect独孤皇后美国行动(粤语版)长夜危机加油!田大志谷粒致命拜访淘气爷孙蝙蝠女侠 第一季夺金四贱客国语天命抉择爱尚泰国布杜落水遇救记老当益壮致命碎片

 长篇影评

 1 ) 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探索片

这是美国电影之父、好莱坞著名卖座电影导演格里菲斯执导的一部先锋影片,每修改电影史一次,这部电影的地位都会提高一次,使用的形容词也都会水涨船高一个级别。评论家们使用这些形容词,是想表达:这部电影实在是探索片中的探索片。

《党同伐异》(Intolerance)完成于1916年,其中的许多场面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堪称大手笔。光演员就用了6万多名。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墙,修筑了一个宏大的宫殿。片里的城墙和宫殿,不断地被使用,成为后来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场景。
影片一共表现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个不同事件,包括远古的巴比伦陷落,中古的耶稣受难记,十六世纪的法国圣巴戴莱姆教堂屠杀事件,二十世纪10年代、也就是格里菲斯生活的时代一件谋杀案。这四个没有关联的事件被用于表现同一个主题——党同伐异。
这四个故事是交替出现的,极大考验了当时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事实证明,这次考验没能过关。票房惨败如山倒,不仅花光了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挣到的所有利润,还令他破产。
片中使用的众多电影语言,已成为今日的常用手法。但有一个禁区绝大部分导演和所有投资人都不敢轻易再碰。因为碰一次,票房就惨一次。那就是在同一部电影中,运用交叉蒙太奇讲述没有关联的故事。后世的导演的改良做法是:在影片中使用几条线索的时候,一般会让这些线索有交集点。宁浩的疯狂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其实讲述的就是两个女人的不同故事,二者交集点很少。这让普通观众很不习惯,常常要进行深度分析,认为小队长的爸爸就是姜文饰演的唐老师。挺有意思。
其中的差别,其实就是商业片观众与艺术片观众的差别。既然艺术片观众人数太少,那么,艺术影院的票价可以考虑提高一些。

 2 ) 从《党同伐异》中看剪接的前世今生及蒙太奇的发展

——写在2022.5

最近突然蛮多人收藏点赞这篇文章,让我蛮惶恐的,感觉需要说下当时的写作原因。当时写这篇是因为恰好在读《认识电影》有关剪接的章节,又正好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半做笔记半写影评的方式写了这篇,其中许多知识其实是引自《认识电影》一书的,特此标注一下。其次是为了文章结构,部分写拍摄技法的地方其实是围绕剪接来写的,今天看来其实有些问题的,也说一下。本文算比较早写的影评了,虽然有很多缺陷,也不改啦 (┬_┬) ,权当给当时的自己留个记录,最后感谢大家的喜欢(鞠躬。

1915年,D.W格里菲斯拍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不光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还为格里菲斯赢得了非比寻常的社会声誉。因此,满怀野心的他,在一年后,又拍出了内容更丰富,场面更宏大,技巧也更成熟的电影,也是最能代表他艺术水平的片子《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但现实却不同于他的想象,与高昂的投入相比(一年半的时间制作,二百万美元投资,片长220分钟),是现实中的票房惨败,还让他背负了一生的债务。与之相反的是,这部电影却启发了当时的电影界同仁,据此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电影拍摄技巧,而格里菲斯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在今天,我们再看这部电影时,一定会惊讶于它的伟大。也会惊叹,格里菲斯是怎样在面对技术限制重重,没有参考的情况下,如何拍摄出如此场面宏大,内容深厚的作品的。在这电影史中第一部史诗片中,我们看到了古典剪接的正确应用,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情感渲染,多线叙事造成的时空联系,“最后一分钟”手法造成的感情爆发,还有遮挡镜头及特写闪回的应用,默片时代染色营造氛围的独特效果,及史诗性的巴比伦攻防战。

(默片时代特有的染色法,应用效果明显的是恐怖片,如F·W·茂瑙的《诺斯费拉图》,用青色来象征夜晚。在本片中最有震撼力的是结尾的红色)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的大部分电影手法,如蒙太奇、多线叙事和遮挡镜头及特写的应用,都是为剪接服务或剪接造成的。这部电影最令人称道的也是开拓了剪接的技巧和功能。用古典剪接制造出一系列的电影技巧,并且在塑造古典剪接效果的同时,开拓了新的拍摄方法,如特写和大大远景的应用。因此,我们从《党同伐异》中来看剪接的前世今生及蒙太奇的发展。

在格里菲斯发明古典剪接前,默片时代普遍使用的是连续性剪接,再之前是段落镜头。早期电影由于时长较短和不具备叙事性,所以多由一个段落镜头组成,如著名的《火车进站》。而随着发展,当电影逐渐具有叙事性时,便发展为连续性剪接,既遵从事物或运动的发现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拍摄剪接。所以,早期的连续性剪接多由段落镜头组成,并由中景拍摄。这样就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事情的发展过程及段落中人物的行为完整。如《月球旅行记》(乔治 梅里爱导演,连续性剪接的发明人,用淡入淡出来实现剪接过程)。虽然后来也用近景来拍摄戏份,但也只是存在移动性较低的戏,因为当拍摄主人公移动时,为保持连续性,必须有一连串镜头来记录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会使电影变的冗长无聊。为了加强戏剧和节奏,早期默片都是段落镜头的简单连接。

(《月球旅行记》修复版画面)

格里菲斯的剪接方式却不是这样,他不依靠人物动作的内在联系性,而是以戏剧冲突、情感表达为首要目标。在这种目的弹性需求下,他引入了特写、远近景与中景的编排方式,创造出了强化、对比、平行等多种技巧方法。得以让导演的思想更容易表达,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由此,剪接从一种功能性的技能,变为了一种塑造戏剧效果的技巧。

在传递给观众感情时,格里菲斯得以用剪接不断积累感情,并淡化客观时间,再辅以“最后一分钟”的情感释放,让观影者可以很方便的感受到导演的目的,以及体会到更多的情感冲击。正因为此,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的结尾高潮处,不断的切换场景,并在不同场景中不断剪接镜头。甚至在最后20分钟内,他用了255个镜头,这样不断积累的情感,最终在事件结束时迸发,造成巨大的激荡感,从而让观众思考。

在古典剪接的内部,既产生古典剪接的效果时,是以不同的镜头切换完成的。为了造成古典剪接的效果,格里菲斯发明了许多摄影方法或赋予传统摄影方法新的意义,如特写、远景、遮挡镜头和闪回等。

在一个中景镜头中交代事件,再接一个演员的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特写,这样的做法,直接表明了演员饰演人物对于事件的想法和态度。一方面可以让演员不用依靠传统夸张动作的默片表演方式来表达情绪,也可以让导演用技巧性的方法弥补演员的不足。远景也同理,在以往远景多是交代背景的作用,而在《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把两个士兵冲突的中景放到了全体战争的远景前面,就强化了冲突,扩大了这种战争惨烈性。

另一个技巧是局部遮挡,作用类似于特写,但却是用全景式或中景拍摄,再把画面内其他物体遮挡起来,只留下需要表达的景象,这样就形成强调的作用,且不与整体分割,保证了与事件的连系。所以当一个镜头的中景接一个用局部遮挡镜头时,就会让观众代入主角的角度,有情绪的传递这个事件,也能更直接的体会到人物的处境。这种技巧被后代发展成为一种用画面内物体构筑新框架的方法,让效果更加突出,比较著名的就是约翰 福特。

(《搜索者》著名结尾“门外的人”用门框实现局部遮挡的作用,强调约翰 韦恩饰演的角色与门内人的截然不同和悲情气质)

在电影中的一个故事是《宗教大屠杀》中,格里菲斯提供了一种解释原因的新方式——闪回。在反派想要找借口屠杀异教徒时,格里菲斯插入了反派所在的宗教遭受人屠杀的画面,为这一屠杀找到了借口。格里菲斯这一剪接技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默片的叙事方式,让原因和结果相连。既强化了事件的效果,又简化了过程,并且这一技巧直接启发了爱森斯坦发明了爱式剪接法。

正因为古典剪接内部方法的革新,使画面带来了新的意义和情感,让格里菲斯无意间又发明了电影手法的新技巧——蒙太奇(法语意为剪接),现指不同镜头组合到一起后产生了不同意义。也可以说,古典剪接正是塑造了一种蒙太奇效果,以方便来表达导演的所思所想。

《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并非只用了古典剪接,还在段落间和段落内使用“古典剪接”,既平行剪接和交叉剪接,甚至在动作场面中是依靠动作点剪接的。

《党同伐异》中一共有四个故事,格里菲斯并未用单和故事逐渐连接的方式,而是依靠事件的发展过程,找出事件间的规律,再把相似的过程平行剪接到一起,用母亲与摇篮的镜头连接。这样就放大了这种情绪,更容易激发观影者的感情。也造成了时空的宏大感,让“党同伐异”这个主题在四个古今中穿越,形成更大的银幕力量。

(《党同伐异》当时的海报)

平行剪接也造就了对比剪接这种效果,在《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一共使用了两种对比剪接。一是段落外,既四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对比,二是段落内,主要是其中一个故事中营救丈夫和丈夫执行死刑的交叉对比,再是“宗教大屠杀“”中的丈夫回家营救和妻子父母被杀的交叉剪接。效果也同古典剪接类似,都是为了情绪的最大化和主题的深刻展示,还有独特的母题重复展示性。而且从效果看,格里菲斯成功了,而且是一种空前的成就。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平行对比剪接是早期中国电影中最优秀的了,当男子与外人玩乐,发妻母子和他母亲在家受苦交叉出现时,完美表达了导演蔡楚君的左翼思想)

平行剪接和对比剪接赋予了画面实际代表的意义,也就产生了平行蒙太奇与对比蒙太奇这两种理念。这种技巧让导演能更方便的用电影语言来讲述自我的想法,解脱只能用演员体现内容的困境。

在《党同伐异》后的作品中,剪接方式都受到了格里菲斯剪接方法的影响,也让根据导演要求来进行剪接成为主流。其后辈中影像最大的就是苏联学派的蒙太奇理论,这其中以普式剪接和爱式剪接最为著名。

普氏剪接法(提出者为普多夫金,又叫建构性剪接,认为每个镜头都有意义,强调两个镜头“并列”的意义)认为“电影既形式”,所以在这种剪接法中,中景多接特写来表达意义,而情绪性镜头也多插入场景中事物的特写,来展示情感。这种剪接法是格里菲斯剪接的再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片中,在有重大变故或有所改变时,总是拍摄主角脸部特写来传递信息。比如《惊魂记》中著名的浴室杀人的脸部特写,其实是照片的组合,而《群鸟》中女主的脸部三段特写和鸟类攻击镜头的交叉剪接也直观的体现出鸟类的攻击力之强)

爱氏剪接法(创始人为爱森斯坦,认为剪接要打破时空,使其尖锐的冲撞)认为镜头之间的连接应是1+1>2的关系,所以爱森斯坦有时在镜头间插入不相关的镜头,但又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把某种情况或状态的具体凝结给人以冲击描绘。

(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用“敖德萨阶梯”展示了他的爱氏剪接法。这场戏是在战乱冲突中一个婴儿车冲下阶梯的事件,但爱森斯坦把受伤害的人名脸部特写与士兵杀人的凶狠场面穿插其中,用剪接的来实现各种元素的冲突,碰撞出统治者残暴的形象,这个片段也是默片时代最好的剪接。)

值得指出的是,剪接是一种倾向于形式主义的技巧,他烘托的情景其实是导演传递给我们的,它让事件趋向于一种方向,只强化了一种或某些因素,使其丧失了现实性。因此,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剪接会破会戏的效果,摧毁现实的复杂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大部分的现实主义文艺片都是以一种长镜头的形式拍摄,为的就是还原生活的事实性。

但反过来看,这种剪接的技巧应用在商业片中效果却出奇的好。商业片本来就是渲染夸大某种情绪来得到观众的共鸣,因此剪接的应用使商业片更容易的传递情绪,表达戏剧效果。

(卓别林电影《城市之光》中的结尾处,对于买花姑娘康复后并不知自己是被眼前的流浪汉所帮助医治时,卓别林接了一个流浪汉自己的面部特写,直接让他的心思展露无疑,并传递给观众。)

当回望《党同伐异》当年的票房失败就会发现,这也是古典剪接的一种缺陷,恰好也是与连续性剪接的不同。就是打破了事物的连续性,让事物的内在联系断裂,这是当时观众不能容忍的。但在今天因剪接造成的多线叙事反倒成为了许多电影的优点之一,也产生了许多出奇的效果。但也有电影根据自身的要求不进行多线叙事。

(《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云图》、《杀手》等多部电影都是多线叙事的模式)

需要点明的是,古典剪接并不是在《党同伐异》中第一次使用,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格里菲斯就使用此方式剪接。而且,同期的电影人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也各自延展创造出不同的电影技法,但格里菲斯所拥有的报业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也有失偏颇。格里菲斯真正厉害的是他有巨大的艺术野心,使其他整合并发展了电影技法,拍出了《党同伐异》,让古典剪接成型,并一举使电影进去艺术品的范围,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党同伐异》的意义。

 3 ) 日光之下无新事

电影的故事第8篇

2018年4月24日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1916)

D.W.格里菲斯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笑话:我最讨厌两种人,一是有种族歧视的人,二是黑人。这个自黑的笑话表明有些人是不自知的隐性的种族主义者,而本篇故事的主角格里菲斯明显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想法,并将其在电影中表达了出来,他的种族主义倒是“显性”的。

格里菲斯在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里的种族主义色彩,比中国人熟悉的名著《飘》还浓烈。如果说《飘》以及由此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里“黑人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一个国家的诞生》里则“变本加厉”的将黑人描绘为盲目、愚昧,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罪犯。

▲《一个国家的诞生》

当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作品里裹挟着某些邪恶的东西,这真是遗憾。在电影史上,这种意识形态虽反动,却因为其艺术创造力而位列经典的电影最容易想到的就当属《一个国家的诞生》和20年后上映的,恐怕可能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女导演里芬斯塔尔,受纳粹德国邀请所拍摄的《意志的胜利》

但在格里菲斯时代的美国南方,谁又不是种族主义者呢?电影史并不是一盆脱离开所处时代的无菌培育的盆栽。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说:“除了黑人问题以外,他(格里菲斯)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热望进步,抱有真诚的理想”。格里菲斯在批判工业社会的剥削制度时,却难免也同《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一样,有着民权运动之前美国南方普遍的“乡愁”:奴隶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它的消失令人惋惜。

▲《意志的胜利》booklet

于是我在这一节的选片里,最终还是越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选择了一年后的《党同伐异》。尽管格里菲斯的《一》如此成功,它是《乱世佳人》以前美国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考虑到《乱》时美元的贬值,有些影史作者认为《乱》出现后,《一》仍是最高)。影片持续放映了15年,光是1915年就为格里菲斯进账了百万美元之巨!格里菲斯一年后将所获收入全部都投入到拍摄《党同伐异》中。

▲《乱世佳人》1939

这样的巨额投入(总摄制费用达200万美元)造就了一部比前文讲到的《卡比利亚》布景还远壮阔的电影,为电影所搭造的巴比伦宫殿纵深就达1600米之巨。整个电影摄制用了22个月时间,雇佣人员超过6万,使用胶片近10万米。《党同伐异》上映后的命运揭示了这真是格里菲斯为电影所下的疯狂的豪赌。

还得再提到“让人矛盾””的《一》,如果你一路从《电影的故事》写作计划看过来,你就会发现,事实上格里菲斯几乎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他从布莱顿学派那学到了“特写”、“正反打”,从埃德温·鲍特那学到了“交叉剪辑”,还从《卡比利亚》的导演帕斯特洛纳那拿来了“推拉镜头”,但格里菲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将这些技术如此精巧、流畅的组合在一起的人。从格里菲斯起一直到如今的主流电影,都是这套方法的延续与集合,在这个意义上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党同伐异》的冒险走得更远,格里菲斯的野心,是要拍一部“照耀人类各时代的太阳剧”。电影分为ABCD四个部分,分别为:“巴比伦的陷落”、“基督的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美国的劳资冲突”四个故事。四个故事不是分别讲述,而是同时展开,用“交叉剪辑”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我们熟知的戏剧结构理论“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萨杜尔说得真好:《党同伐异》和三一律相反,他创造了一种地点、时间和动作的“三多样律”。

《党同伐异》的“交叉剪辑”特殊之处还在于,它的目的不在于显现“同时发生的事”来制造“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剧紧张感。它的野心在于它要通过不同镜头间的不同意义的交叉剪辑,用一种全新的电影叙事手法,来表现四个不同时代、不同故事的共同主题。

什么主题呢?四个故事事实上是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来叙述的,“基督的受难”最没有看头,画风、表现手段几乎和百代拍摄的那些(又是百代)圣经故事没什么大的不同。“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也像是对《吉斯公爵的被刺》模仿。四个故事的重头戏是“巴比伦的陷落”和“美国的劳资冲突”这两个故事。

“巴比伦的陷落”真是太好看,场景太壮阔了。格里菲斯的伟大和创新在这个故事里再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热气球空中“航拍”巴比伦的雄伟场面,带给人的震撼放到今天也没多少大片能超越。他和他的摄影师皮采尔还将摄影机架在可移动的塔楼上拍摄升降镜头,这是电影史上的首创。

“美国的陷落”影响还要更深远,他在罢工的场景里熟练的交替使用全景、大特写镜头标志着蒙太奇的运用在格里菲斯手上已经完完全全的成熟。后来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写了专著论述他的贡献。我们在他的名作《战舰波将金号》和另一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的《母亲》里将看到格里菲斯留下的实实在在的影

这四个故事借着反复出现的莉莲·吉许推动摇篮的镜头串联而起,配以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今日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欢乐悲欢”。日光之下无新事,格里菲斯说他想表达:不同时代的一种相同的人性,人类的“不容异己”,或者“爱的无能”。

这也真巧,考虑到每个故事里都有死亡发生(有两个故事里甚至是不计其数的死亡)。我们也重复过很多次戈达尔的那句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前年去世的戈达尔的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在总结戈达尔的电影时说过:“让·吕克的电影只有两个主题:死亡与爱的徒劳”。是的,“死亡”、“爱的无能”或者“爱的徒劳”,不管电影形式怎么变,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永远孜孜不倦的关心着围绕人性这些复杂、伤感,永恒般的故事。

但我们只是当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盖棺定论的成为“格里菲斯”后才体察到这一切。《党同伐异》讲述故事方式的前卫性在1916年遭遇了票房失利,格里菲斯倾家荡产,在余生都将举债度日。他如同很多我们之前提到的早期电影先驱的结局一样,在充满勇气的完成伟大的电影冒险后,却收获的是伤心的结局。好在本片女主角莉莲·吉许在格里菲斯潦倒的晚年时给予了恩师很大的帮助,一直照顾到他去世为止。

日光之下无新事,这句话用在格里菲斯出现后也是适合的。因为电影在“始于格里菲斯”后,100多年来主流电影用的还是他的这套方法。《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的巅峰,也是100年前电影达到的最高峰。

第2节 早期电影的叙事功能(1903-1918)

1卡比利亚 Cabiria(1914),乔瓦尼·帕斯特洛纳

2党同伐异 Intolerance(1916),D·W·格里菲斯

3幽灵马车Körkarlen(1921),维克多·舍斯特勒姆

4女巫Häxan(1922),本杰明·克里斯滕森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hickokjeans

 4 )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的“用心良苦”

想要看懂一个作品,有时候需要有智慧。而想要看透一个作者的背景,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内在思想,需要的就不只是一点智慧了。

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实际上最想把党同伐异的帽子扣在反奴隶制的头上,表示他家的奴隶制帝国才是被压迫的,应该被宽容对待的一方。

奴隶制帝国给任何无辜的人的脑袋开瓢都不算事儿,但是任何用言语或行动反对奴隶制的人,都是党同伐异,都是缺乏宽容心,不懂爱的真谛。格里菲斯还要顺便宣传一下两年前(1914)上映的自己的另一个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指出那些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人也都是党同伐异。

这个被吹嘘的电影实际上跟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是在给十恶不赦的奴隶制帝国洗地,只不过更隐晦。

 5 ) 电影笔记002:党同伐异

叙事(时间线):
1.大框架多线叙事:以现代故事与古巴比伦为主,法国故事为次,耶稣故事偶尔呼应主题穿插,围绕嫉妒爱情婚姻争夺死亡等主题事件并行穿插;前三个故事的叙事主导人物都为女性,每个故事以核心人物为圆心,沿核心人物的经历事件周边人物为同心圆般地展开;历史故事大场面和现代故事生活化的场景交叉,形成对比和主题在不同时代下的丰富体现,加深了母题宽度,如同后世《镜子》中当下生活和历史纪录片的对比
2.单故事内多人物线交互拧绳:两小时枪杀头目处,头目、情妇、小可爱、青年四线并行交汇,逐渐达到戏剧高潮
3.结尾处四故事线平行,主题交汇,融合上述1.和2.的手法,达到整部电影的戏剧和情绪高峰

时空处理手法:
1.通过相关主题和情感进行大时空交叉,事件(如杀头目)和人物关系(如看孩子)进行单故事内部不同空间人物的交融;如1:16小可爱看孩子,利用三人家庭关系和视角视线视点穿插另一空间的牢中青年
2.叙事的旁白线索:摇篮场景(第一次出现时渐亮,打光),串联起各个时空;一直全景,最后近景
3.翻书的讲述形式,不同时代用不同背景,同手法下的差异化

空间和画面:
1.景别机位丰富,全景中景穿插,全景交代环境人物,多机位拓展表现空间,中景给人物更细腻的表情和动作表现(4分开始的舞会场戏);精准运用特写(2小时10分处,小可爱的面部手部特写),运用电影语言加强感染力
2.对空间的展开,一个场景下对不同部分的镜头叙事表现,2小时44分,绞刑处的戏,先是全景的空间人物,然后跟随报消息人物的动作,切到他和施令官的交流,后边再给到青年绞刑的近景,相当于给出一幅画,后边再放大画面某处的细节;并发生关系,产生镜头间的运动,如56分处
3.同样,部分画面通过遮幅,不变换机位景别也达到引导观者注意力转移的效果,如1小时11分处,通过遮幅两侧对神像的强调,对祭师国王的逐个遮幅强调;如山中女孩和鸽子处(2:42),画面内容从女孩脸逐渐亮出鸽子,画面内的运动,信息和符号意味的丰富,一个镜头表达出了丰富情绪和意蕴;还有55分处前景的十字架和耶稣的重合,层次及画面信息传达丰富
4.将画面染色来强化内外景的区分等

运动:
摄影机
12分处的移动,逐渐接近主人物,单镜头内部的景别变化,镜头情绪
23分处摄影机跟随人物移动
2:13处的推进小可爱脸,并光暗,出情绪和气氛
1:44处开始的一系列升降和推拉摇移,对大场景下运用摄影机的调度丰富视觉变化和信息
1:21处移动加遮幅特写,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心理,让观者代入情绪
剪辑
2:30处火车追逐和林中女孩被追并行,两组不同时空的追逐平行剪辑,运动速度和紧张感加倍

镜头运用:
回忆闪回画面(2:06处闪回了33分处)
很注意运用他人的反应镜头
细节既特写(攻城处)
29分枪杀游行处,镜头叙述立体,电话指挥、冲突现场、双方、旁观、小可爱反应,多方位的侧面描写
1小时处小可爱和青年双方交流反应镜头的运用,对演员的调度,探头进来
节奏处理(攻城戏):通过献祭、王妃等多面展现和反复(行为和场景),来加强渲染紧张感

人物塑造及关系:
用角色行为细节来进行心理刻画以及对气氛态势等的表现,2:26藏孩子时的犹豫
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等),18分捡钱
人物关系,注意伏笔:57分处的铺垫还有转变细节
三个辅助人物的设置和使用:现代故事里的头目的情妇,为后来的错判;巴比伦故事里的祭师助手,为林中女孩从军和追踪祭师;法国故事中的雇佣兵,为后来女孩的死加强感染力。每个故事的一系列情节线里,当故事需要向戏剧性方向被推动时,由辅助人物的贯穿来实现更有说服力真实感和形象可感,并拓展了文本厚度。

戏剧张力,对观者心理感受的把握:
制造误会来推进情节发展,让观者情绪代入,1:18和2:07抢孩子
吊胃口,用抑制(制造障碍)来加强刺激观者情绪,用多线叙述给观众的全知视角来替人物担忧移情,建立观者与人物情感关系,然后利用观者的期待,通过几次的不满足最后给予满足补偿,几个故事的结尾
反差产生的张力,不知情的庆祝与灾难即将降临(巴比伦故事结尾处)

 6 ) 摇篮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惠特曼)母亲推动摇篮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开始摇篮中是一个孩子,后来空空如也,最后开满鲜花。摇篮镜头连接了不同时代的四个故事,同时也暗喻着世界的归宿。

《党同伐异》由一个核心现代故事和三个围绕主题的历史故事组成。核心故事《母与子》(母与法),讲述1914年美国工人罢工失败后,刚出狱的青年工人被警察当作杀人犯再次入狱,真正的凶手(被害者的妻子)受到良心谴责,向工人妻子说出真相,妻子在最后一刻将丈夫从绞刑架上救下。历史故事一是《基督受难》,故事来自于《圣经》;《圣巴托罗缪之夜》,背景为1572年法国对胡(雨)格诺教派的大屠杀之夜;《巴比伦的陷落》则是讲述巴比伦宫廷内奸引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巴比伦的故事。四个故事平行发展,互相穿插,其中后三个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的,而现代故事以欢乐结束。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之一是“交替蒙太奇”的手法,但实际上,许多年来,这种手法,尤其是四个时空,四个故事的交替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难度甚高的挑战,如同本片在上映后的票房一样,多数人喜欢一种情节的紧凑,而非电影语言的紧凑(叙事手法)。这就是电影人与电影观众的分歧,这种分歧的倾向最后取决于更强硬的一方,势力的对比随着时间还会发生转化,如同奥森的《公民凯恩》一样,当初几乎达到了观众不屑一顾的境地,而如今,奥森的魅力显然征服了对方。

蒙太奇理论(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是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探讨完善的,但显然格里菲斯更早使用了这种手法,所以,蒙太奇理论是对电影手法的一种“描述性理论”。所以,对蒙太奇理论的反驳似乎很容易掉进“伪理论”的窠臼,比如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他认为蒙太奇破坏了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把导演的观点强加给了观众,因此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这种长镜头拍摄的手法就是电影出现之初的主要拍摄手法,但是把它用来反对蒙太奇,结果就是“内部蒙太奇”理论的出现:长镜头是通过摄像机和演员调配完成的一种镜头组合,同样也是一种蒙太奇。

通常有人形容一位英雄的时候要感谢他的时代,格里菲斯亦是如此,按照僵硬的客观态度(未必没有道理),格里菲斯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电影手法,于是在一片荒野之中他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包括题材,容量,以及更为人所欣赏的电影手法(可以想见的是,如今的导演除了题材和效果,很难还能在电影手法上有什么突破)。同时,《一个国家的诞生》巨大的票房收入为他累积了威望和金钱,使得他有能力去尽可能实现他的电影理念。在电影时长普遍只有10分钟的时代里,《党同伐异》原作时长达到了480分钟,成片220分钟,投资200万美元,这种差异不言而喻。

1、遮盖镜头达到的特写效果。
很多人认为电影出现很严重的暗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大一部分镜头是人为的遮盖了次要场景和人物。比如人群中的领袖,城门口的卫兵,通过遮盖突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表达了当时场景下的人物状态。特写在影片中也有出现,但是格里菲斯似乎不接受过多的细部描述,他希望能够展现一个全局性的形象,于是,他把一些次要部分掩盖掉。

2、蒙太奇的高潮之处。
《党同伐异》被认为是格里菲斯的失败之作,即使今天也有这样的声音。原因之一在于蒙太奇的运用,在故事叙述铺垫时期的四个故事不断进行交替穿插严重破坏了影片的故事性,在转接处的悬念设置“堪称”失败,可以认定的是:整个20世纪包括21世纪初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败笔。对蒙太奇的痴迷(当然在当时格里菲斯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手法)导致他将一部商业影片的前半段处理成了一部实验影片。不过,在四个故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除去耶稣受难的三个故事)的结尾出,出色的运用三个故事多个场景的交替(汽车奔驰,火车轰鸣,青年工人行刑前的表情,三个绞刑手的练习,马车飞奔回巴比伦,巴比伦城内歌舞喧闹,居鲁士部队的推进,新教徒冲破骚乱回家援救未婚妻),营造了强烈的危机氛围:死神将至,屠杀接近新教徒的妻子,绞索接近青年的脖子,巴比伦接近沦陷。

3、格里菲斯的最后营救
不得不提的是在三个悲剧故事中(新教徒的妻子被残杀,巴比伦被屠城,耶稣被送上十字架),现代故事是最后一个结束的,青年工人甚至这个饱受摧残的工人家庭的存亡成为影片最后和最大的悬念,在绞刑手割断绳索的最后一刻,营救成功。这样的故事早已经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泛滥,但是如今看这部滥觞之作,重返生天的故事依旧让人激动不已。

4、染色营造的先锋效果
没有色彩的时代,电影是值得同情和令人感到悲哀的。影片采用了染色的手法(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点灯的房内用染黄色的影片、巴比伦城火烧时用染红色的影片等)。这种手法并非格里菲斯首创,但是影片中全面采用了这种手法是先例,美国20、30年代影片仍然在采用这种方法。染色的初衷是为了表现出更接近现实的色彩效果,但是本片中还利用这种方法制造了特殊的效果,在男女青年恋爱的时候,两人挽手幸福的走在野外,染成了紫色,加上曝光过度,剪影一样的场景,阳光浓烈而温柔,那就是晴朗的爱情的颜色,甚至是味道,远远超出我们对黑白片表现能力的想象范围。

5、史诗性的巴比伦攻防战
你可以在巴比伦的攻防战中看到所有现代大片的元素。宏伟的巴比伦建筑,浩大的军队,侵犯者的狰狞和抵御侵略的坚毅,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而不同场景的镜头完整的表达了战争给各类人带来的震荡。高科技元素体现在巴比伦的旋转齿轮城门,居鲁士人高大的移动高塔,最夸张的当属巴比伦为破解移动高塔而设计的喷火战车,轮子和车身布满了锯齿,能够喷射火焰消灭士兵,掀翻高塔。在巴比伦最勇猛的战士一人对战的时候,还利用镜头的间接成功完成了头颅落地的效果,通过慢镜观看几乎看不出任何破绽。相比之下,法国屠杀新教徒故事中利剑刺穿新婚女子的镜头显得粗糙很多,夹在腋下就完成了,连巧克力浆(美国后期黑白片的血浆替代品)都省了。

6、理想主义的魔幻结局
在故事结束后,影片以一种让人意外的方式表达了格里菲斯的道德观和他希望传达的主题。不幸的是在当时美国参战(一战)情绪高涨的形势下,《党同伐异》所倡导的“反党同伐异”这样一个“反战”主题也成为了影片票房失利的另一个原因。在影片结尾出现了欢乐的儿童,花朵和天使,死里逃生的青年和妻子亲吻在一起,囚禁罪犯的高墙消失幻化成开满鲜花的原野,自由来临,战场上杀戮的双方停止争斗,摇篮中静静躺着鲜花。

“爱神以渺小而非凡的方式操纵一切”,“完美的爱带来永久和平”。

 短评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5分钟前
  • btr
  • 推荐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8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12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20分钟前
  • TWY
  • 推荐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2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2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3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39分钟前
  • 小楼吹彻钰笙寒
  • 还行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4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5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53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5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1小时前
  • 风间隼
  • 力荐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力荐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