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DVD

主演:比利·乔·阿姆斯特朗,弗莱德·阿米森,朱迪·格雷尔,塞尔玛·布莱尔,克里斯·梅西纳,布莱恩·鲍姆加特纳,约翰·道曼,玛迪辛·希普曼,凯文·考利甘,米娅·狄龙,卢卡斯·帕佩利亚斯,达拉斯·罗伯特斯,Rick Younger,肖恩·古恩,Valentine Miele,丽贝卡·纳奥米·琼斯,琼·杰特,南茜·蒂科汀,米歇尔·冈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2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3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4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5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6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3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4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5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6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7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8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19平凡的世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平凡的世界

    上学的时候先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又看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两部小说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书写的都是陕西一带的故事,前者讲述的故事是从晚清到解放,后者是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时间差不多可以衔接上,能够看作是陕西世界的历时性文学书写。从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奇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两位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陕西。并且两部小说分别获得了第3、4届茅盾文学奖,由此可见两部小说的写作水平。

       在微博上看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即将上映就立即看。我没看过1989年的版本,而2015年的版本也只看了两集,但是无论是选取的角色还是剧集的改编都很不错。虽然剧情相对紧凑,但是主要情节,以及必要的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基本还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尤其是王雷饰演的孙少安,一改《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的搞笑妇产科大夫,变身地道的陕北农民。一口陕北方言说的很地道,很符合少安这个朴实能干,肩负起一家生计的家中长子的。

     当初看书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孙少安。即将升初中的少安,已经意识到,为了家里自己是绝对不能读书的了,他参加初中升学考试是为了向同村人证明自己之所以不上学,不是考不上而是上不了。这与其说是维持一种自尊不如说是坚守一个少年的骄傲。果然,他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初中,然而随着一纸通知书的到来,孙少安却永远地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自己短暂的青春。在孙少安身上有着一种正在消失的高贵的品格。那种牺牲与承担,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他放弃的不仅是学业,也是未来,穷孩子面前的路只有那么宽,天空只有那么大,你甚至无力去抱怨命运,而命运教会他的是去承受。身为家中的长子,他承担起了一个穷困的家,而无数像孙少安一样的青年撑起了当时中国的脊梁。路遥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指出了这只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孙家兄弟都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不倒。

        再说说孙少平,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少平略微有点矫情,倒不是袁弘的演技问题,而是少平就是这样一个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比起大哥他更关注精神世界。他看书,思考,这使得他与少安有了全然的不同。不是说少安不好,而是艰苦的生活使少安只能看着眼前的生活,也正是有了大哥的支撑,少平才能真正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遨游。

       其实改编的就算很好了,和面目全非的《华胥引》比,已经算是特别忠于原著了。因为看过书的缘故,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物就知道他接下来的命运了,好像在以上帝的视角观看一样。所以看着润叶羞涩地看着少安,看着少安后知后觉地拿着信封,因为知道他们的渐行渐远而倍感难过。真的很喜欢润叶和少安的告白那段,“少安哥,我想和你一辈子好”,这是这苍黄土地的女儿能说出的话,大胆而鲜活,透着生气。这比男主角背倚着宾利,拿着大把玫瑰在女主学校门口表白这样的场景浪漫多了。这是现实的许诺,质朴到土地里的爱情,同样是美丽的。“你什么样我都喜欢”,这是少安的回答,没有花哨的形式,没有华美的言辞,可是你能清楚地知道他是真心的,再没什么比明白一个人的真心更重要的了。

        另外想说的是其他配角演的很好。比如王满银,那种不务正业,耍赖偷懒,尖嘴滑舌的性格诠释的很好,还有少安二妈,妇女主任的感觉十足,好剧靠的就是好演员啊。国产剧总是这样,总要熬过众多雷人剧,才能等到一部良心之作,这中间的空白期只能用美剧、日剧甚至韩剧来弥补。
      
      最后, 在插播广告的时候看了一眼《活色生香》,怎么说确实和它的名字一样脂粉气有点重,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皮肤白皙,面色红润,连毛孔都看不到,在花红柳绿的世界里上演爱恨情仇。不知为什么再回过头来看《平凡的世界》,那个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原,那个人人灰头土脸的双水村,那个满身补丁的孙少平,那个绑着白毛巾的孙少安,那个梳着麻花辫的田润叶,一下子觉得格外可亲。那就是我们的平凡的世界。

 2 ) 平凡的世界终于开映:致敬超越年代的奋斗与爱情

刚看了两集。说说初步感觉。

整体比原著多了份现代感,从佟丽娅饰演的润叶服装中,从少安去原西见了润叶后的感慨中,从润叶的那句“你闻,空气里有泥土和花香的味道,春天到了的“当下文艺中,可以看出。

再说演员的演技。年轻演员王雷、袁弘、佟丽娅、李小萌的陕西话都很生硬,只是把很典型的”我“和说一下的”下“,用”e“二声和”ha"轻声发了下(多看了几集,更多了份宽容,觉得他们把陕西话说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这些演员没有一个是陕西人,个别语调也照陕西话说了,我在西安念书几年也没学会几句,演员这个行当真不容易哒)。刘威(饰演孙玉厚)的陕西话相对好一些,也演出了陕北黄土高原的气质。原本以为佟丽娅是饰演晓霞的,演润叶这个角色也挺好,演出了润叶的好看和专情;李小萌饰演的晓霞前两集戏份还不多,出场的瞬间并不太出彩,期待李小萌后面剧集的表现吧,希望能把晓霞这个角色演好。看到王雷饰演的的少安说陕西话就想笑场,像是卯足了劲要说好一样,我说怎么这么眼熟呢,原来是《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的金亮啊;袁弘饰演的少平还好吧,刚开始觉得和原著中的少平差了点什么,后来在麦秸垛上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废寝忘食的那一幕觉得把少平演活了。(日后列个少平书单吧,有经典的《红与黑》,第三集《创业史》、第五集《战争与和平》等等)

再来说一下和原著改动比较的人物。原著中田润生这个角色是木讷的,而电视剧中的田润生话多也灵活,看起来电视剧里的田润生是原著中润生和金波两个人物的总和。不明白为什么是裁掉金波这个角色,他是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呵!——少平非常好的好朋友,可以为了少平打架,经常接济少平的生活,服兵役期间因为《在那遥远的地方》和藏族女子恋爱。原著中描述中金波的外貌也是非常漂亮精神且灵气的,估计很多金波粉会放弃剧而去啊。

关于剧情。那个年代的爱情真好。连告白都那么纯真美好。
”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咱们慢慢再说这事。 润叶。“
润叶给少安的这个告白纸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直白最真挚的告白了,胜过那句经典的文艺表白”余生请你指教“。
少安看完纸条,感觉天转地砖的眩晕,幸福,以及觉得两人差异太大的理智感。少安吃了这张纸条,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和最美好的恋爱,意犹未尽。
其实,我心里倒希望他们俩走到一起,向前也能找到更合适的爱人来结婚。

另外。少平去润叶二爸家吃饭时,润叶给他拿的冰峰汽水,很好的广告植入啊。这种陕西特色的汽水,对于在西安念书的我,是个极大的诱惑哈。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对其饱含着很深的情感,中学的时候,理不清人物,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看,再一代人物一代人物的看,总算理清了。其中的很多细节在我脑海中显示了很多的画面,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不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终于拍成电视剧,我会一直追下去,直到56集。可以撇开原著来单纯看看电视,也可以结合原著来看电视,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我们别样的感动。

因为敬爱的路遥。果断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看完24集后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看了前两集的评分,是因为路遥的情分而给5星,那么时到今日,已看了二十几集,发现确实是值得5星的,给编剧的改编和演员的努力。电视作为大众媒体,里面增加了不少幽默元素,看的时候,会忍不住笑。比如少安去山西相亲时给他喝醋解渴,少安在田福军车上去揭发双水村为接待领导造假时说让妇女主任假扮他妈,少平要活埋他二爸,以及关键时候只会头疼的支书田福堂和口口不离感谢党的孙玉亭等原本很凄苦的桥段,都增添了幽默色彩。原本沉重的,也因为正是这活生生的生活,而让我们可以身临其中而感受那个特殊的年代。

这是一个时代的史诗,虽然取景无法还原四十年前黄土地的境况,但也让我们看到了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那里人们的苦难,人们的理想,我不知道70年代的天空是否湛蓝,但是在剧中我看到了生动的生活,虽然苦难但真实,虽然多少有点愚昧但很善良。

 一 、致敬奋斗的黄土人

田福军的理想是让黄原人从吃黑馍馍到黄面馍再到白面馍。多么现实的理想,这是真正的好干部,人大的高材生不求仕途顺利,只求人民生计。为此,可以放弃省城工作机会,去当农机站站长;他反对虚妄的抓农民劳教,而是让农民踏实种地;他拒绝呈现光景好的假象,直面贫穷;他反复努力,寻求农业出路。

孙少安是个踏实的有远见的农民,也是孙家的顶梁柱和英雄少年。面对干旱面对丧失理智的村民依然保持理智只身去上游村庄谈判开坝放水,哪怕头破血流,哪怕以酒当水;面对地少水少的境况,可以有远见的选择炸山建坝;他照顾二爸一家、年迈的奶奶、年幼的弟弟妹妹、以及为家奔波一生的爸爸,甚至二爸相亲中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二爸结婚也是他要给二爸箍新窑。13年开始扛家,18岁开始支撑家,兰香说不念书时他把兰香抱过来坐他腿上温柔的说“我妹大了,知道想事了。有哥呢。”那是何等的温暖。如果生在稍微富裕的家庭,可以想象,他会成为和田福军一样的干部,甚至成就更高。


少平是个理想主义青年。读书多知道双水村外有世界而不甘心做农民。上个世纪70年代的青年有着很纯粹的理想主义色彩,就是要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晓霞知道少平有其独特的气质,会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不平凡的自己。我看原著时,对少平的关注是最多的,可能是因为那时我也正在念高中,并且和他一样喜欢看书,有点同感。剧至今时少平经历了毕业、双水村的老师生涯,正在不甘心中矛盾的生活着,因为没有了金波,更多了几分寂寞,痛苦只有年龄小几岁的妹妹和金秀似懂非懂。

孙玉厚坚韧朴实,心系大家,他承载的苦难最厚重,刘威演绎的很朴实很黄土。他为二弟操心,为孩子们操心,理解孩子们的苦,理解少安爱情上的不得已,理解少平理想上的不得已,理解兰香懂事的不得已。

…………
还有很多人,很多事,生活着,丰富着黄土高原的乡土风貌。再说。


 二、致敬不平凡的爱情

少安和润叶。
朴实的两小无猜,真挚的黄土高原爱情。因为贫富、城乡工作身份的差异,而终究分道扬镳。
当少安彻底对润叶的感情不抱希望时,少安说:“爸,你给我找个婆姨吧。”那是一种撕心裂肺又不漏声色的苦痛。
当润叶在少安婚礼上,提出结拜兄妹时,那是对爱情沉重的无声的哭泣,是他不愿告别少安哥的一种方式。
少安在婚礼上哭,润叶在没人的地方哭,看的我心都碎了。
润叶默念:少安哥,你结婚了,忘了你的润叶妹子吧,和你的山西婆姨好好过光景。
那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是一种深刻到骨髓的爱,是一种无私而痛苦的告别。


少安和秀莲。
秀莲说:以后你笑,我跟着你笑,你流啥泪,我都替你抹。
这是他对少安朴实的爱。可以不要彩礼,可以扎根贫困照顾一家老小,可以给少安续命,可以温暖少安的心。
秀莲是能干的,秀莲的温暖的,秀莲是坚韧的,秀莲是心疼少安的,少安的心再秀莲这里有所安放是我们的欣慰。
少安是多好的少年,少安又是多么温柔的少年(会给少平兰香做鞋),少安又是多么踏实胸怀民生大计的少年。
好的爱情才配上他。我们祝福他。


少平的爱情。
少平和郝红梅同病相怜的爱情在叶赛宁的诗”不惋惜,不呼唤 ,我也不啼……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的心间我的心已不再是青春少年。“中失去,尚未开始就枯萎。
少平和晓霞的爱情在萌芽中。我们看到两个热血的少年,讨论书,讨论国家大事,我们看到晓霞和少平告别时依依不舍,我们看到两个少年心灵相通。期待接下来的剧情他们的相遇吧。期待外面的世界的少年心中的植入的阳光吧。

 3 ) 平凡的世界

      先贴两段别处的讨论。

     “十几年前看平凡的世界原著,留下的印象是阳光励志,怎么现在看起来这么沉重?是拍的关系还是心态变了?”

     “我猜,是你我的视角变了。二十年前看,我们和孙少平一般儿高,怀着期盼,仰望着未知的世界。以少安少平的奋斗鼓舞着自己,YY着自己心中的晓霞和秀莲,便觉出了世界的美好,前途的光明,故事的励志了。

      今天,你我坐在了起点的另一头,知道了他们其后二十年社会的变迁,便觉得这晓霞真要和少平走一起去,未来不仅是身份地位生活习惯的差异,恐怕就是掏炭的少平也免不了仰仗身居高位的老岳父,变成官商勾结的煤老板,迷蒙着不再坚定和纯真的醉眼,晃晃悠悠走进那销金的天上人间,大把大把地在酒池肉林中挥洒着成沓的小费…模模糊糊地想到这些,消极和无奈少不了从你我的脚后跟缓缓升起。”

      高中时初读平凡的世界。虽然书中人物各有各的不幸,却很激励人。不管是坚强硬朗的两兄弟,还是畏缩软弱的配角们,生活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但是只要有所盼有所想,冬天总归会过去,黄土高原上的春天会按时到达。完整的拼凑完整个故事后,我可能只能给8分,就如许多人批评的一样,原著的文学性并没有很强,加上故事的后半段的黑乎乎的煤矿也实在提不起一个十几岁学生的兴趣,窃以为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是当不起巨著之名。

       大学时再读平凡的世界。渐渐体会到作者在记录一些什么,表达一些什么。有批评说路遥的政治觉悟没有很高,这个作品跟着变得有些肤浅,没有错,但是我慢慢感觉作者的政治觉悟并不会影响到作者的表达。就像我们待人,每个人对于事物的判断以及做出的反应,都是基于他在这一刻之前所受之教育所经历之事,都可以被理解,都值得被接受。小说也是一样,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在70-80年代大环境下的觉悟初开的路遥所看到的世界,一个正在冬末,等待融雪的黄土高原,一个贫穷饥饿但春风将至的中国。批判路遥在故事进程中的种种安排与美化,希望以此“帮助”路遥修改出政治更加正确、思想更加开化的小说都是在拿自己的三观强行往别人脖子上套。他用他的认知记录了,你就用你的认知去感受它。对它批评都很有道理,但是毫无意义,并没有妨碍我开始真正觉得它当得起一部巨著,我第一次从一个最小单元的角度理解到了这个国家在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

      最近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新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也一路吐槽过来,过于漂亮的润叶,木讷的少平,招风耳的郝红梅,消失的金波,各种下雨天下雪天乱入的太阳等等。但当我真正追完了整个剧集,我还是给了它满分,在这样灯红酒绿的年代,拍了一部飘散着黄土力量的电视剧,槽点满满但是诚意值得肯定。唯一不同的是,全剧结束时,导演似乎没有遵从原著,而是给所有角色都来了一个貌似满意的结局,村里也喜气洋洋放起了烟火,但是剧幕落下时,我初看原著那种振奋人心的激动没有了,只剩下莫名的感叹。

      最近开始炒股票,每天各类财经新闻和花花绿绿的盘面,仿佛数不尽的人民币在眼前飞来飞去。忽觉得这生活真是不容易,为何都活的如此浮夸与浮躁。

      双水村的人们吃上了白面馍馍,箍上了新窑洞,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向他们招手,但是他们还不知道,几十年后人们酒足饭饱后的生活有着另外一种沉重。生存和理想的冲突永远都会存在,白面馍馍有了,还有山珍海味等着,新窑洞箍好,还有高楼大厦等着,生活会永远这么浮夸浮躁下去。

      只愿财务自由时,生活也能理想自由。

 4 )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

孙少安一家都是最普通的农民,在那个年代,农民经常吃不饱,却没有人有勇气反抗。少安代表的是想要努力尝试改变贫困不能自主的生活的农民,少平则代表着想要改变自己,勇敢尝试新鲜事物的时代青年,故事由两兄弟的不同体验展开,融合了润叶,晓霞,秀田等不同性格的人,像我们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人的挣扎和努力。

看了平凡的世界,让我感触很深。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青年,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着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绊脚石,而绝不会置人于死命。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多少美好的东西消失和毁灭了,世界还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是的,生活在继续着。可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却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永远都应该乐观的面对生活!

 5 ) 一个十年老读者关于电视剧版的一些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原著党,我是认为任何改编的电视剧都无法完美契合读者心中的想象的。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大方向没有问题,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会让观众心中产生“不是我心里的少平”或者“演的不像”或者“旁白太生硬”之类的想法。电视剧和原著本来就是不同的个体。评判标准自然也不一样。 其次,原著发生在1975-1985左右的陕北,而本人生长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虎子的年龄应该都比我大15岁左右,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些历史问题,还有电视剧中陕北方言遭吐槽的问题,恐怕不在我的置喙范围之内。 以上算是一点说明。 读平凡的世界,是从我12岁那年开始的。那时候才念初二吧,恰好是中二期,当然只能读懂故事,对整个书中“时代感”的把握和绝大多数细节的理解都无法做到。12岁到现在整整10年,原书已经被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已经破破旧旧了。我不能说理解的多么透彻,不过,很多原文段落都早已经能背诵了。 另,我的父亲恰好成长在那个年代,他1967年出生,75年时8岁,81年上高中。平凡的世界一书,父亲是在我的推荐下读的,也和我一样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不同的是,他生长于那个年代,对政治体制、劳动、斗争等等社会现实的体会和把握比我当然要深刻很多。前几集电视剧播出我还在家中,便和父亲一起观看品论。 1.关于整体: 在爸爸看来,电视剧中对农业学大寨、批斗会的处理很不符合历史;据他说,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思想非常的质朴乃至于僵化,每天就是下地干活赚工分,并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平时说话也是非常小心的,比如孙玉厚拒绝参加批判大会时对孙玉亭所说的“哪怕叫我也去批斗呀”应是在非常怨愤生气的情况下喊出的,并不是随口说说;爸爸举了一个例子,他小时候见过一次批斗会,有一个村民喊口号错了一个字,当场就被拿下并被批斗了。。电视剧中少安因猪饲料地的事情被批斗时,少安和贺凤英在台子上说的话也被爸爸认为太“肆意”了。老爸摇着头说:“那时候的人,哪里敢这样说话。批斗会的时候都是大气不敢出一声的。说话经常带毛选语录。人人自危。” 而在我看来,在这些方面,电视剧的确比原著显得要“肆意”和“随便”的多。不过毕竟是2015年的电视剧,上有广电总局,下有根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如果真还原历史了,别说审批通不过,想来大部分年轻人都会不爱看吧。再者说,如今大陆电视剧的质量,已经让我将预期值放的很低了。一句话,拍成这样,在我看来已经挺不错了;感情戏多了一些也是迎合大众口味啊。 毕竟,将原著改编成电视剧,有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路遥先生的这部宏伟巨著。作为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也真的很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看了电视剧后对小说感兴趣,然后去看原著。在这里举一个小小的栗子,我男友家乡离榆林和延安都很近,陪我看了几集之后对电视中的方言怀有非常亲切之感受,很快对我表示了想看看原著的想法。而在在此之前这货23年人生也并没有读过几本小说。 2.关于陕北方言: 其实这一点,不管是我和我爸,都相当没有发言权。毕竟我们都是操一口吴侬软语的江南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几次北方。只有妈妈去过西安,也是为旅游之故。倒是男票作为一个山西人,他家乡与榆林市几乎隔黄河相望,昨晚我们特意看了地图(原谅俩工科生地理不好...),他家大概与秀莲家相距不远。在男票看来电视剧中的方言已经是非常亲切了。至于普通话问题,这一点我倒是觉得电视剧方做的不够好。原西县不是铜城,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的确不应该有那么多说流利普通话的人。或许陕北方言训练做的不够吧。。也因为这个,我更爱看剧中双水村石圪节等地的情节;还是农民好看... 3.关于选角: 这一点,真的真的是众说纷纭。原因无他,就是每个读者心中的角色都不一样啊,这怎么说呢。我个人是认为大致符合、演出该角色的魅力精彩之处就可以了。比如秀莲并不是大眼睛,算是不大不小的眼睛吧,长相还是很符合原著,丰满秀丽的农家姑娘,家里地里活儿一把抓;对少安那种一见倾心、一门心思只想着这一个人的感觉演出来就够了。比如润生,显然性格已经是金波和田润生的复合体了...(因此我以为电视剧应该是取消金波金俊海这一条线了)而且明显更像金波的性格。这一点我不置可否,看接下来的发展吧。 那么在此浅谈一下我心里的众角色形象和电视剧版的对比吧: 孙少平:少平在我眼里,毫无疑问全书第一主角的地位;贫穷的家庭出身和敏感多思的性格在70年代社会制度各种变更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剧烈冲撞,身体拘囿于繁重的体力劳动,思想畅游在人类的灿烂文明中,少平其实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人。不同于他哥少安可以说是不断的追求让自己让家人甚至双水村的其他村民能够过上更好一点的日子,少平的追求很复杂,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少年时代结束,他就是怀着一种模糊的对社会对未来对外界的探索出去闯荡。在黄原做小工的时候,就是在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来淬炼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的感觉。这些都是过程,少平的追求即使全文结束也没有说的多么清楚。我想铜城大牙湾煤矿一定不是他的终点。 袁弘的阐述,对于少年时的少平来说算是差强人意吧。总觉得可以演的更好一点,也是我对少平的期待比较高的缘故。但是有一点,很多原著中上帝视角的描述性的话语,编剧改成从少平的口中说出,这就太矫揉了一点,比如第一集袁弘说“...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这样的话说出来,以少平的性格,即使是在好友润生面前也怪怪的。我理解的少平,刚进入高一应该是一种【心若张弦而口不能言】的状态,他想的很多,但是沉默寡言。后来才渐渐开朗起来的吧。总之,希望袁弘在之后能把成年少平展现的好一点。。P.S.外表ok,少平就是蛮帅的啊哈哈。 孙少安:既然说到外表,其实少安应该也是很俊朗的,多次提到他的鼻子和脸部轮廓就像希腊人一样俊美,王雷的妆画的稍微过了一点吧...当然可以理解少安参加劳动10年,晒黑一些是可以理解的;然后身板好像还不够高大...但是,但是,但是,从演技的角度来看,真心给他打满分。我们不能说王雷把少安演的不符合原著,毕竟严格来说,他演的是导演和编剧让他阐述的孙少安。认为演的不像的同学应该去责问导演和编剧。虽然才播出了不到10集,但是我模糊的感觉到一点就是少安的性格似乎比原著要更有张力一点,一喜一怒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原著中似乎要稍内敛一些;这一点,我觉得是跟电视剧版把整个时代背景都表现的不如原著中(或者说真实历史中)那么沉默麻木僵化的缘故。毕竟拍成电视剧,都死气沉沉就没人爱看了。 田润叶:不得不说之前混8组的关系对佟丽娅没什么好感...但是在这部剧中,不论是演技还是颜,我都给她打很高的分数。追求爱情的热烈,对少平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对二爸田福军仕途的担忧,对长辈的尊重,在田福堂面前偶尔小女儿的一面,都展现的很好。颜也挺美的,至少在我看来还挺符合润叶的形象的。目前为止。 【3.4上午新增】昨晚看了9,10二集。不得不说佟丽娅表现出的那个,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又为了二爸的仕途选择了妥协和委屈自己的润叶,真的让我眼睛红了好几次。年轻的爱情那样美,那样充满热情和不顾一切的奔放,可是,生活啊生活。看到润叶在病房给秀莲系上一条围巾,真的真的被感动了。如果放在现代你我的生活中,恐怕这两个姑娘要被扣上不好听的帽子,最好听也要被说一句“圣母”吧。。可是,润叶和秀莲就是那样可爱的姑娘。换一个时代,换一个演员,也许都不能让人如此感动了。也是归功于原著的魅力吧。这段说的有点乱。作为一个有且只会有一段恋情的姑娘,我想我理解和感受到的可能还不够多不够深刻。比如我自己怎么也不可能做到润叶那样。佟丽娅表现的那种克制和隐忍的情感,没有流泪的镜头,红肿的眼睛和悲伤的眼神比眼泪表现的多的多。 孙玉厚: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太高深的评论我说不出来,反正他就是我心里的玉厚老汉。生活的艰辛和重压真的把他折磨成一个过早显露老相的“老汉”了。其实故事刚开始他应该是52岁左右吧。也没比我爸大几岁呢啊。。一开始跟王满银说“你也帮我找找,地上有没有个缝”真的好好笑,但是笑完了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人说他演的不够那种“被生活折磨的忧苦”的感觉,但是纵观全书,孙玉厚就是一位有魄力、乐观、以一种大气坦然的态度面对和接受一切的真.汉子。虽然故事开头,一切都不容乐观,生活困苦,缺衣少穿,但是孙玉厚还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影响着一家人,在我眼里他不是那种普通的随波逐流的农民。少安也不是。所以他们才会在社会制度变革中支持改革的嘛。不像玉亭还受过教育呢,完全是人云亦云,思想局限于时代...不过,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是那样吧。 先说这么多。手边没有书,说的不够深刻。 ---------3.3下午分割线------------------------------------------------------- 意外的看到一个有用,其实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评论,哪怕有一个人看到觉得有用,也是很大的鼓励。现在没什么事,打算继续写一点。 田晓霞: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其实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她身上实在有太多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其中的某一些特质,恰恰也是最后导致她青年早逝的导火线。【此处算是剧透么...】 她年轻,充满热情,待人真诚,善良,心思细腻,除此之外,在17岁的时候(或许更早)就开始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某些思想不乏深刻;在对少平的态度上,一个这样年轻的姑娘,能脱离少年男女或害羞或懵懂的情感,以对待挚友的态度去引导少平的思想,让他也产生了更多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细细品来,堪称难能可贵。 晓霞更多的出彩之处是在她走出原西县,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之后。所以对李小萌的阐释,在此无法做太多评论。留待后谈。只能说,目前来看,她还是很好的演出了晓霞少女时期的健谈,灵动,热情, 落落大方。 李向前:原著中,向前是一个不论谁提起来都要夸一声“向前是个好娃娃”的后生。他老实,淳朴,对润叶有一种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的喜爱之情,尽管从没得到回应,还是自始至终的“对润叶好”,同时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虽然在思想上没有多大的觉悟,但是可以说是一个好丈夫,对润生、田福堂一家都好的没话说。还能做饭,能做家务。。其实润叶一开始很排斥他,除了对少安的感情之外,也有李向前外表“微胖,普普通通”的缘故。可是演员明显颜值超过书中描写...这一点也暂不评论。在此做一个猜想:这个角色戏份够多的话可能还挺圈粉的。另,演员的阐释在我看来,有一点在原著基础上稍稍发挥的意味。在润叶和少安在国营饭店吃饭那个情节中,向前明显有一种含而不露的怒意。这一点演的挺好的。哪个男人在这种场合不会生气呢,何况是陕北汉子。演出了一种热血的感觉。 说句题外话,12岁起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就对黄土高原的汉子有一种莫名的热血沸腾的好感。。从此整个青春期就没对身边的江南男孩子们有过好感。。哈哈哈。也是奠定了我心里对男性的审美基础吧。就是要浓眉大眼大高个高鼻梁面容坚毅有脾气有性格。“有一股很强的悍性”。后来歪打正着遇到了男票,我想第一次对他心动,也是因为他身上有那种生人勿近的悍性。当时只知道他是北方人。地理盲的我后来才惊觉他的家乡就是“黄河对岸”,也是缘分。 ---------3.5分割线--------------------------------------------------------- 今天终于第一次在8组看到了一个关于本剧的帖子...然后知道了剧组所有演员在开拍前都在减肥 袁弘减了20斤 真的是不容易啊!! 田福堂:这位农民政治家、双水村的能人身上其实有着陕北汉子特有的坚毅性格和做事果决的风格。在书中,他对儿子润生、女儿润叶是一位好父亲,为了他们俩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因为自己也有一个很爱我并且也不那么善于表达的父亲,我很容易理解田福堂对他一双儿女的疼爱。比如润生在书中有点懦弱的性格,还不是因为父亲过于强悍事事包办的结果;比如在看到润叶和少安在东拉河边拉话,虽然生气但还是喊润叶吃“新杀的羊肉饺子”;比如最后润生执意要和红梅结婚,这位父亲那么要强的个性,最后也是同意了。 而除过在自己的子女面前,这位能人却始终能表现他冷静甚至有时候有些冷酷的一面。在双水村可以说是完全的一把手,尽管少安、金俊武等人时常有些动作,但大体从没有脱离过田福堂的掌控。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也掌握着这片土地。从田家圪崂到金家沟,从东拉河到神仙山。几十年如一日。

 6 ) 《平凡的世界》:欲望书写时代的另类作品


在愚人节的凌晨,我含泪看完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按照习惯,我会在豆瓣上写上140字的短评,算是对此番观剧的感受。但只觉当时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加上当时已经困得不行,还有眼睛发痒、发酸,身心俱疲,便关机洗洗睡了。心想,正好借机冷静一下,看第二天自己是不是还是这么激动。
第二天吃罢早饭(其实接近午饭,倒是很符合路遥的那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刷碗的时候,突然一种书写的欲望撅住了我,感觉还是有很多话想说。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我已经明确知道了该从哪些地方写起,而且必须写。之后,我打开电脑,先在豆瓣剧评上写了一条短评:

泪奔看完《平凡的世界》,不得不承认,在欲望书写大行其道,先锋写作揭竿而起的1986年,路遥的写作绝对是个另类。他扎根土地,歌颂劳动,肯定善良,而且叙事朴实,结构宏大,承继的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路的文脉。但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在30年后的今天拍成电视剧时,依然让人感动,思绪万千。
    
但我感觉这只是我想说的冰山一角。我已经很久不再写长评,一是没时间,二是懒得写,三是习惯了。省下的时间不如去看些更多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但这次我觉得完全不一样,首先这种不一样体现在看剧时的频率上。说句实话,很少看电视剧,觉得与电影比起来,电视剧就是一大俗,尽量拖长时间,哭爹喊娘,赚取眼泪,赢得收视率。即便看也只是看些像《台北故宫》、《纳西 纳西》之类的文化纪录片,或者像《似水年华》、《苏东坡》之类的小众文艺片,一年还不看一部。《木府风云》倒是例外,因为身在丽江,想更多了解本地文化,而且拍得确实好看,打打杀杀,环环相扣,悬念叠生,扣人心弦,满足了从小看武打片的欲望。但即便如此,当初仍然保持一天一至两集的速度和频率,而且仅在吃晚饭时看,绝不占有平时读书时间。但《平凡的世界》不同,一开始听说正在热播时,只是试着看了一集,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然后一天两集,三集,乃至四五集,吃晚饭时看,吃午饭时看,吃完饭还看,备完课看,熬夜课,56集的电视剧,十来天就看完了,连自己都吃惊这次到底怎么了。

现在想来,应该跟3月18号那一期的“锵锵三人行”有关。正好当我看完第一集《平凡的世界》后,那一期的“锵锵”里,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教授说的两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他说道这部作品至少在政治上可以普及一段历史,现在的80后、90后已经不清楚文革那段时期是怎么回事了,有的甚至还说那个时代好,这个电视剧从70年代文革后期开始讲起,慢慢讲到周恩来逝世,毛泽东逝世,讲到改革开放,正好完整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是如何慢慢过渡的,非常有历史教育意义,起到了政治教科书的作用。二是《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前后三十年的城乡结合部,其中孙少平是一个从农村到城里找工的青年形象,而如今这类人太多了。也就是说,路遥在30年前写下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可能没想到,他写出了今后30年中国相当一大批青年的命运,就是很多青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奋斗史和各种辛酸苦辣,或者更宽泛地说,他写出了很多屌丝的奋斗史,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个时代,网上经常被人谈起的热点话题。(非原话,大意如此,链接参考:“锵锵三人行2015-3-18——许子东: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政治标准第一”http://phtv.ifeng.com/a/20150318/41015402_2.shtml)写这段的时候,力求准确,我又重看了谈话字幕,第一点还有保留,后一天可能牵涉到敏感词汇,删了,但视频里有。同时,又看到了其他内容,比如中国乡土文学的叙事脉络,中国先锋小说与路遥小说的区别,乃至陕西三大家之间的异同,都是很好的议题。可以说,这一期的“锵锵”激活了很多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接着看《平凡的世界》的一个原因。
坦白地说,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这部小说太有名了,而自己当初没有看完它,就想借电视剧补一下。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间第一次拿起这部小说的了。应该是十几年前的高中时代吧,也应该是从一个同学那里借的,书好像很厚,忘记是什么封面了,不知道看到哪里停的,但有一个印象挺深刻的,就是写孙少平的袜子,说穿上鞋它和其他人的袜子没有两样,但只有孙少平知道,如果脱掉鞋就会漏出脚后跟处的破洞。当时心里一震,觉得这位作家写得蛮真实的。但不知为何后来就没看下去了,也许是因为高中学业繁忙的原因,或者是书被别人拿走的原因,总之从那之后便没再拿起这本书了。后来上了大学,一下子被先锋文学吸引,一套黑色的“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成了我现代文学的启蒙书,现在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上面的八大家:余华、苏童、格非、莫言、张炜、叶兆言、潘军、刘恒,发现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无论从内容上对欲望、暴力、人性幽暗面的毫无保留地展示,还是从写作方法上对各种叙事手法、语言革命的尝试,都让我觉得新鲜,刺激,之后再接触王小波、马原、王朔、北村,依然是才华横溢,非常先锋。后来再通过他们阅读了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大师卡夫卡、昆德拉、海明威、福克纳、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就这样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先锋小说谱系,与写实主义小说渐行渐远了。就这样,《平凡的世界》再也没能进入自己的阅读视野,这一晃就是十几年。

转折是从2013年的春天悄然开始的,当时的阅读已经很新,是这几年新崛起的一位70后作家冯唐。无论从各方面说,冯唐都称得上这个时代的新偶像,医学博士,MBA,麦肯锡合伙人,国企CEO,典型的高富帅,暖男,男神,才气逼人,风骚无比,王小波第二,中国的亨利·米勒,等等各种标签,让俨然成为时下最受追捧的新星。我一口气读了他的“北京三部曲”(《万物生长》《北京 北京》《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还有17岁时的长篇《欢喜》,以及只有在香港才能买到的禁书《不二》,包括杂文集《三十六大》,开始兴奋无比,但突然有一天有点厌倦,破碎片的叙事,处处显摆聪明的议论,觉得一路追求先锋,该回到古典了。便一回头,扎进166年前的《呼啸山庄》中,想从古典主义作品中重新找回阅读的快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重读或初读这些经典过程中,被其中的沉稳的叙事和深沉的思想所感染,尤其是读到哈代的纯净,福楼拜的冷静、巴尔扎克的雄浑,屠格涅夫诗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和托尔斯泰的博大时,不禁感慨,经典不愧是经典,他们没耍花招,没耍聪明,他们的叙事结实有力,慢慢推进,合情合理,令人叹服,他们的语言针脚细密,毫无漏洞,细细编织,天衣无缝,在经历20世纪的现代文学阅读后,我再次拜服于19世纪的文学大山面前。小说的黄金时代不是20世纪,而是19世纪。19世纪的小说已经登峰造极,无法超越,才造成20世纪的小说家张皇失措,不得不改弦易辙,发明出一套炫目华丽的写法来另起炉灶。在某种意义上,莫言、余华们接受更多的是马尔克斯、卡夫卡这一路的谱系,而路遥承继的则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一路的谱系。这并不是说,路遥是陈旧和过时的,昆德拉的写作谱系往上追溯还是18世纪的斯泰恩和狄德罗呢,王小波的写作谱系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文学史上的“隔辈亲”原理就像时尚界的审美一样,下一届流行的可能就是你祖母穿过的衣服。再说,即便在现代派后现代派一统天下的20世纪,不照样有《静静的顿河》《约翰·克利斯朵夫》之类的鸿篇巨制的现实主义作品吗?所以在莫言、余华、苏童们大搞先锋文学时,怎能不允许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这些现实主义作家的出现呢?文学史从来都不是像切豆腐一样那样块状分明,而从来都是参差多态,百花齐放。而且判断文学的好坏绝非你属于什么更新的流派,而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记得不止一次听学生给我讲,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平凡的世界》,我当初还感觉不解,怎么现在的学生的阅读还如此陈旧,对苏童、余华们如此不感冒吗?对卡夫卡、昆德拉一点都不能理解吗?现在我想通了,有些作品是为大众而写的,有些作品是为小众而写的。当然这样说,绝非有歧视前者的味道。因为对于后者,像普鲁斯特、乔伊斯,连中国的先锋小说鼻祖马原都说不忍卒读,它们就是这一类作品,先锋、实验,甚至不可理喻,文学研究、职业读者、有兴趣者想看看就是了,而对于前者,路遥们一开始的写作就是扎根土地,为人民而写的,而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同的写作有不同的受众,像被称为中国写作最拼命的三位作家,路遥、王小波、史铁生,他们的读者群就不一样。路遥的写作是一种平民写作,他的读者多是最广大的普通人民。王小波的写作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他的读者多是追求自由的文艺青年。史铁生的写作是一种存在主义写作,他的读者多是对生命有深沉思考的人。当然这种划分会有些武断和绝对,因为人性太复杂,读者会有交叉。而且这里面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就像不同的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像我本人,一开始比较喜欢吃刺激的西方现代派大餐,后来觉得传统的经典大餐也很好。一开始喜欢吃中国的先锋大餐,后来觉得吃些像路遥这样的陕西馍馍也挺好。品味杂有时候是个好事,不偏食,有营养。

说了这多么,其实就是像说明一个道理,《平凡的世界》不是一部过时的作品,它依然有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因为至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它还能给人触动,能让人想起很多时下的问题。
比如爱情主题,人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少安和润叶确实应该走在一起,但天意弄人,他们就是没能结成婚,而是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那怎么面对各自的另一半?怎么面对曾经的恋人?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发现,两个的境遇各不一样。少安和勤劳善良知淑达理的秀莲结婚了,一起开了砖窑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润叶和向前结婚后并不幸福,润叶开始几年不能从与少安的感情中走出来,一直没有向前同床。直到最后向前出了车祸,润叶翻然醒悟,决定抛弃过去,重新开始。她放下少安,和向前开始了生活。人能不能忘记初恋,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润叶给了我们答案。而且到最后,向前和秀莲分别让少安和润叶重新选择一次,要是你你会怎么选?少安的答案是,过去的感情就像牙,掉了就掉了,装上去都是假的。二人再次回归各自的家庭,彻底放下过去。等等这些都能给现在很多男女启示。还有少平和晓霞的感情,门不当户不对,一个是农民的儿子,煤矿工人,天天在井底像黑猴子一样拼命。一个是地委书记的女儿,大学生,省媒记者,但他们相爱了,没有门第观念,志趣相投,相敬如宾。一个地委书记的大学生女儿拒绝中央领导的孙子(高朗)而偏偏去爱一个农民的媒矿工人,在“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宝马女”流行的时代,在一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时代,现在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吗?恐怕也仅仅停留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了吧。
比如农村问题。孙少安的时代,人们最大的理想还是种地,种上自己的生产责任田。现在呢?就在《平凡的世界》热播时,网上看到一则消息:“陕西一村庄仅剩夫妻两人 500亩土地随意耕种”,南京大学一位老师在微博上转播时加了一句话:“不知道行署专员田福军穿越到现在会作何感想……”田福军当时拼了命克服重重障碍带领村民搞生产责任制,打破大锅饭,让农民种自己的地,当时农民们也确实欢欣鼓舞,斗志昂扬。但反讽的是30年后,农村再也没人种地了。我不禁想起剧中那个叫田二的傻子的一句口头禅:“世事要变了”。是的,世事确实变了。以前农民拼命想着各地,现在都不愿种地了。这个可以解释,因为种地不来钱了,而农民生活又离不开钱。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跑到了城市,梁鸿的《出梁庄记》很好地反映了这种现象。而且她说,现在农村已经成为一个被掏空的躯壳,最好的人力资源,最好的教育资源,乃至水资源、土地资源,都被掠夺到城市了。农村成了一个农民们急欲离开的地方,说农民爱他们的家乡,这是虚伪的,因为这个家乡里并没有太多让他们留恋的东西,已经没有当初孙少安们对土地的留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农村到底怎么了?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堪?好的,大家都喜欢挣钱。但有了钱之后的农村成什么样了呢?胡吃海喝,打牌赌博,攀比成风,精神空虚。一位文科博士发文,再也不敢回到家乡。因为知识在农村根本没有力量,人们比得是房子和车子,乃至在外有多少女人。传统的淳朴的乡情也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攀比和攀附,没有钱,没有权,兄弟甚至都可以反目,所谓亲戚不过流于一种形式,是青年们在延续老一辈的伦理关系。孙不论走多远还是想回到的那片乡村已经不复存在,读书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我在想,如果路遥活到现在,他肯定还会再拿起笔,重新面对现实再度发问,再度写作的。


比如何谓“平凡的世界”?年轻时我们都雄心万仗,渴望走得很远。就像孙少平,他渴望去黄原,去省城,还去北京。在这个交通发达的社会,去这些地方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甚至能否理解“平凡”二字。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意味着平庸,失败,被人鄙弃,看不起。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小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能改变世界。后来发现,我们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就像刻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块墓碑上的一段话详细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能够认识自己就不错了。就像2000年前古希腊人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的一句话:“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才会成就自己的不平凡。就像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因此凡事从小做起,反倒能够做大因此,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那块墓碑后面还有一段话:“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也正是老子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关于这一点,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已经说得很清楚:
也许人生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再比如写作问题。《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开头总是会重复一段话:“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对于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来说,也许这会令人疑惑,但到了倒数第2集,这个疑惑就会豁然开朗。孙少平一直想要写作,能够把他所经历的生活和看到的世界化为文字,他写了很多开头,都不尽如意。后来因在井底受伤被送到了省城医院,伤好些之后,他在病床上接着写,可还是对开头不满意,写了撕,撕了写。他说,在病房里,爱慕他并照顾他的金秀看到他因写作痛苦时,就用一个苹果作例,金秀问“怎么了”,少平烦躁地说道:
“开头。这是真正的开头。怎么写?写什么?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这一切都是神圣的,这一切,这一切都让我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我只是想抱头痛苦一场,我是个废物,我连开头都写不好。我还写什么多卷体的长篇小说呢?”
金秀拿了一个苹果和一把刀笑着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你看,就拿削苹果来说,你说是先削这里好呢?还是先削这里好呢?”
少平说:“当然都一样。”
金秀说:“没错,削哪儿都一样。削哪儿都不显得我削得更隆重,更好。关键是,你得把它给削完。这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苹果。总是有这么多心里疙瘩,连最小的事情也办不了。因为你总是瞻前顾后,迈不开步子。”
少平沉思片刻,平静地说:“对,对着呢。我好像有点开窍了。这么大规模的作品,没有哪个高手是在一开始就大做文章的。大师一开始的叙述,往往都是平静铁。只有平庸之辈才会在最开始堆积华丽,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文艺作品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
然后金秀让他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日子,少平靠在墙上,闭上眼睛,一幅黄土高原的图景在他脑中铺开,蓝天厚土,随风摇曳的芦苇,淙淙的流水,还有高吭的陕北民歌。然后他睁开眼睛,金秀说你再试试,于是他自信地写下了那个开头: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少平和金秀的那段对话本身就是蕴含着很深的写作技巧。某种程度上是老子式的“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的境界,而且列夫·托尔斯泰还说过:“对于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他知道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什么。”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不是堆砌华丽,而是返璞归真。二是这里的对话是原著中没有的,是编剧和导演的改编,将《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和路遥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的一篇纪实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嫁接到一块儿了,关于写作的那段理论其实是《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文章中的。当然这是一次成功和巧妙的嫁接,因为这样一来,整个电视剧就有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结构,一开始是小说在写各种各样的人,最后其中一个人物决定要写这部小说,而这部小说就是读者刚刚看完的小说。结尾与开头对接,就像蛇头咬住了尾巴,形成了一个循环,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创作方法。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被作者称为三大线索之一的田福军这条线,与孙少安的农村改革,孙少平的在外拼搏不同的是,田福军这条线寄托了作者在政治经济改革方面美好的愿望。这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人物,在原西县当县革委会副主任时,他就关心百姓疾苦,发誓要让原西县的百姓从吃黑面馍馍到吃黄面馍馍,再到白面馍馍,为此他从百姓实际出发,而不是政治教条出发,大胆提出搞生产责任制,敢于和一把手对着干。后来得罪领导被“挂”了起来,贬为防疫站站长,但很快被省领导器重,一跃升为地区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原来刁难他的领导反倒成了他的部下,所有这些委实让人大呼过瘾。而且在后来黄原大桥倒塌之后,他敢于大义灭亲,带自己“不小心”受贿的妻子去纪委自首,也实属难得。然后反观现在的官场,这样的“好官”、“青官”还有吗?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时代,这样的事情还存在吗?百姓早已知道了“无官不贪”,就像知道了“无商不奸”一样。而且贪污的官员都是家族式的贪污,家庭举报的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人因此批评路遥在政治方面的浅薄、无知和天真。我善意地将此理解为是路遥的美好理想,因为只有这样,田福军这条线才和其他两条线相得益彰,显示的都是人性的善良,劳动的美好和社会的希望。否则,《平凡的世界》就不是《平凡的世界》了,而是莫言《丰乳肥臀》或余华《现实一种》一类阴暗悲观的作品了。
这正是《平凡的世界》的意义所在,在欲望书写大行其道的时代,《平凡的世界》还是最大限度地肯定了人性的美好,在先锋写作揭竿而起的时代,路遥坚持的还是传统的写实主义。它没有玩聪明的花招,眩目的叙事,而是踏踏实实地讲自己的故事,就像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一样老实忠厚。这种写作也许会被认为陈旧和过时,但他足够真诚,这种真诚让他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这种真诚并没有让他回避生活中复杂和丑陋的地方,也没有给出大团圆的结局。他小心翼翼地维护了自己心中相信的善良和希望,肯定了劳动的意义,生活的希望。最后他赢得了最大多数的读者,这也是为什么30年后这部作品被拍成电视剧之后依然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30年来,他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让他们今后无论散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会暗暗地像孙少平一样咬牙度过难关,对未来怀揣希望。从这种意义上,《平凡的世界》是成功的,它为平凡的人物立传,又鼓励平凡的人们前行。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没有给他的,读者和时间都给了它。
最后我想说的是,电视剧的主题曲《神挡不住人想人》太催泪了。

——2015年4月1日 丽江

 短评

大家宽容一点嘛,这个春节档荧屏上除了这部剧其他的还能入眼嘛。不就是少安少平帅出新高度嘛,没办法老袁就是穿个满是补丁的蓝褂子我都觉着潮,王雷就是戴个那么土的头巾晒那么黑我都觉得man爆。看了几集,偷偷抹了几把泪,那个年代的感情令人很是动容阿。另,旁白也太出戏了一秒穿越到舌尖阿=_=

7分钟前
  • 芋泥雪贝
  • 推荐

看剧还是抛弃原著吧,袁弘跟书中的少平形象差的有点远。为什么要加旁白,是怕观众看不明白剧情吗?

10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这么一比袁弘长的也太时尚一直出戏,看到王雷才回来。

14分钟前
  • 占朵
  • 力荐

佟丽娅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一看!

15分钟前
  • 幸存者
  • 推荐

但凡这种级别的小说一定要抱着平常心看。

16分钟前
  • 我养你啊
  • 还行

《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为期28天的多年不现的追剧生活结束了,而我的现实的平凡生活还要继续。如果说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什么变化的话,那么一是它打乱了我多年不看电视的习惯,与儿子拼抢电视权;二是对青春和理想的缅怀,深爱故乡脚下这火热的土地。无论电视剧如何,他本身就是一个标签,一种纪念!It

19分钟前
  • 一捧寒心
  • 力荐

改编得好,演得也好。

20分钟前
  • 如是
  • 力荐

旁白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21分钟前
  • Cliu104
  • 还行

作为一个陕北人来说,这部剧的演员的台词是要给个赞的,虽然不是那么标准,但绝对看得出来下了功夫了,整体叙事很流畅,平淡中有一种悲凉的感伤和坚强的力量,如今能好好把故事讲完的电视剧不多了,这部绝对算一个。

26分钟前
  • metoo_0825
  • 推荐

最喜欢孙少平的经历,他的这些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映射,他的那段爱情,他的事业,他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是渺小的部分人的共鸣!

28分钟前
  • 与你走天涯
  • 推荐

好看,建议大家抛掉原著,但拿出来仍然是一部演员表演很用心的一部戏,看看国产剧的现状,能拍出这样一部剧已经算不错了。

31分钟前
  • 小灰灰
  • 力荐

少平,你的手比脸白几个度是咋回事啊?

34分钟前
  • 薄荷硬糖
  • 力荐

今晚开播 我妈要看 我妈说看这个书就像脑子里过电影一样 写书给人看就应该这样 写得就是我妈那个年代的事

39分钟前
  • 居山夜雨
  • 力荐

拍的真是好啊,56集至少哽咽过十次。三十年的奋斗记录了一段国家的情怀,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酸和执着。最好的青春是奋斗的青春,最好的世界便是平凡的世界。

44分钟前
  • ☀edison™
  • 力荐

她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每每想起这句话,就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哀伤。润叶,多么多么傻的润叶。

47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王雷在里面真的演技大爆发啊,好喜欢他说话,有想法有胆量,佟丽娅也不错,就是头发有点出戏,其他都很好,

51分钟前
  • 呆瓜
  • 力荐

特地去看了小说,我觉得在我看来很不错了,挺符合小说的

56分钟前
  • 挽梦忆笙歌
  • 推荐

脸面光鲜亮白,发型炫酷摩登,这是困境中顽强的少平形象吗?

59分钟前
  • Brustine
  • 还行

你看少安和润叶的故事,和我们多像啊。就连播出日期,也是咱们第一次见面那天。也许很多事,真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吧?

1小时前
  • 小七七
  • 力荐

我就记住了一句话:秀莲,你再不听话,我捶你

1小时前
  • 魔鬼の翅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