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5

HD

主演:马克·鲁弗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约翰·斯拉特里,布莱恩·达西·詹姆斯,斯坦利·图齐,比利·克鲁德普,保罗·吉尔福伊尔,杰米·谢尔丹,兰·卡琉,尼尔·哈夫,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迈克尔·康特里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聚焦2015 剧照 NO.1聚焦2015 剧照 NO.2聚焦2015 剧照 NO.3聚焦2015 剧照 NO.4聚焦2015 剧照 NO.5聚焦2015 剧照 NO.6聚焦2015 剧照 NO.13聚焦2015 剧照 NO.14聚焦2015 剧照 NO.15聚焦2015 剧照 NO.16聚焦2015 剧照 NO.17聚焦2015 剧照 NO.18聚焦2015 剧照 NO.19聚焦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聚焦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绝代双骄(2020)家庭电影印尼黑帮:沉默之怒密使2之江都谍影我的小可爱真爱2023最后的哨声撒旦之子黑色特警倒带超级学校霸王粤语版增血鬼果林东京放置食堂恋爱机会百分之一对外秘密 权力的诞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找你算账可爱的动物居家男人2004勃朗特姐妹租房后天的方向乱糟糟小姐小花1979米勒上尉黑色十人的黑木瞳为人师表1988无子无忧初恋补时空乘危机第二季任务厮守终身赌城大冒险娃娃脸第一季无法拥抱的你第二季疯人计划秘境神草 第三季嘉莉妹妹速度与激情3:东京漂移(国语版)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长篇影评

 1 ) 如何拒绝上帝之手——北美新片《聚焦》漫谈

如何拒绝上帝之手 《聚焦》自从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无论是在柳赖德,还是多伦多电影节的展映,都获得了无数业界的好评和观众的赞誉,凭借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第三位的成绩,众人都更加期待该片可以在颁奖季走的更远。11月份,观众们终于可以在北美的影院里,见到该片了。多伦多市区影院里,周二下午三点档奇迹般的满场,像很多影迷描述的一样,即便不是电影节,无论身至哪个影院,映片结束后常常伴有掌声。 <图片2> 近年来,很多这样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乏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主题深刻、人物演绎到位,外加讲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时常会令人分辨不清,让观众们深感认同的,是更偏向事实本身,还是影片主体。上个月的《间谍之桥》,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手,汤姆.汉克斯的口,为人们带来了一段深沉的过往。影片历史悲歌一样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再次领略到了,一个男人,肩扛责任,战胜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处理、科恩兄弟的编剧、还有摄影与剪辑等等,令这个主旋律的故事,脱离了固有的枷锁,以自我调侃的姿态,更加自信的出现在观众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否认,该片的背景事实,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一篇荣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对贫寒家庭男童,进行性侵的案件。现实中,从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顿环球报》持续报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后引发了全球广泛的对同类案件的调查与报道,最后连罗马教皇也要做出行动,不再沉默包庇相关的神职人员。 这样的人神共愤的故事,在观众们买票走近影院之时,就已经手持赞同票。如何不卖弄的讲故事,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关键。有评论认为该片继承了1976年《总统班底》的风格,找到了一种丰富、吸引人却又平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基础工作,通过档案柜和复印机传达出这样的触感。这就是该片,如何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进而得到更多平凡大众认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见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画与表现,没有悲惨的煽情,更多的是人们真实的隐藏和羞愧的心理情绪。故事开始于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顿环球报社里,众人欢送前老板之余,迎来了由:列维·施瑞博尔 饰演的马蒂.巴戎(Marty Baron),刚刚上任的他,就想借助聚焦新闻调查小组(Spotlight),挖掘一条神父性侵新闻背后的故事。 这位新老板,用谨慎谦虚的态度,在极其冷静的表情下,讲出了该工作项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闻专题一样沉着,看不到任何张扬的野心或激进的正义。相信他笃定的要追查这件事,不光是因为他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而是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记者和媒体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是一样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马蒂·巴戎就像在波士顿这片平静的土地上,轻轻的抛下了一颗种子。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调查组长:Robbie Robinson,带领着三名调查记者,萨莎(Sacha Pfeiffer)、迈克(Mike Rezendes)、马特(Matt Carroll),分别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马克·鲁法洛、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四人小组开始了一系列,长期的调查工作,要想翻动这块冻土,每个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里,扎根其中,仅仅的抓住微弱的线索,一点点的将根系扩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们的一切努力,才会被公众看到,用他们的成果,净化这片混沌污浊的大地,让新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让那些埋藏在人们心里的阴影,可以在阳光下释然,也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树木一样在阳光下,度过童年。 该片剧本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被拍摄的好作品之一。而这样的脚本,除非是大制作,大导演,也许也没人敢轻易碰触。这次由在业界有着多重身份:演员、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托马斯·麦卡锡 自编自导,在近年来的电影主题偏执化、灰暗化的铺垫下,真实故事改编成为了更有说服力的基础。而他对影片没有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员间的平衡,剧情与对白的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让这部影片随着线索的铺设,一步一步带领观众,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终点。而回想全片,脑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对话,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场无比真实的案件调查经过,不需要故弄玄虚的情节,只需要真相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每一层外壳的瓦解,显露出的内核,都足已令观众更加神经紧绷,目不转睛的等待,见证真相公之于众的瞬间。 正是因为这样,影片没有被过多拍摄技术包裹,十分诚意的重现当年的环境和人物白描。复古的台式电脑、翻盖手机、用烂的横格本,影片扑面而来的朴素感,令人感觉一时间回到了2000年前后。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还是新闻战线上的工作者。这令影片中四位小组成员的主演们,有了丰富生动的参考资料。 他们的人物演绎,有了准绳,在真实可信的限度中,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同真实人物神似,是他们的首要标准。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讲话,表现喜怒哀乐,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参考系。四位性格迥异的小组成员,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萨莎,是成员中唯一的女性。采访中瑞秋说,在与萨莎聊天时,她感受到,萨莎从未把自己当作与其他成员不同的女性记者,而是作为同等的小组成员,一起分担工作的重压,尽自己的全力去调查。她主要的工作是与受害者进行交淡,安抚并收集他们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这,是因为我真的关心。”,打动了那些对媒体失望的年轻人。 由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迈克,有着更加激进的态度,在听到这项目之初,就充满干劲儿,摩拳擦掌。似乎马克·鲁法洛总在演绎一些,脾气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节的人物。而他时常的小动作,永远的穷追不舍,最终打动了由斯坦利·图齐饰演律师:米切尔,一位多年来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托,一个人默默与教会抗争,维护受害者权益的资深律师。 由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的马特,是个扎实的案头工作者,当他发现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区,他不由得从外围的调查记者,陷入到了潜在受害者的角色,请求组长可以尽早曝光新闻,作为家长的他,希望守护好自己的孩子与家庭,这个角色纠结又充满真实感。 最后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组长:沃尔特,作为领导,从始至终贯彻着调查到底的精神。对于为教会一方辩护的知名律师,他几次寻找突破口,最终那段慷慨激昂的宣战威胁:“一个关于神父猥亵儿童的故事,一个关于律师如何协助教会,包庇神职人员的故事,究竟写哪一个,因为最终他一定会挑一个写。”,令律师最终妥协,交出了多达45位之多的辩护清单,不过沃尔特也反被将了一军。 调查在经历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后,被迫暂停,冲突表现在组长沃尔特与迈克的争执中,迈克拿到法院隐藏的受害者信件时,他觉得实证在手,不应该再沉默。而组长沃尔特则坚持等到新年过后,要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据,将整个关联的体系推翻,才可以着手刊登,这一点他强调了两次。因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样,一篇几十个神父猥亵儿童的报道,静静地被刊登,然后被教会定义为少数人的行为,之后被大众逐渐遗忘,没有产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愤怒都是真实合理的,有自责,有弥补,也有坚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组成员、外围的两位领导与两位律师,让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层叠有序,相互之间体现着报社内部的平衡,外部的压力与支持共存。个人的困境与迷茫、人物之间的冲突,令影片没有用正义的言辞去衬托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为他们证实了自我。 故事结束在报道发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萨莎和马特一如平日,早早来到了办公室,随后组长沃尔特和迈克到来,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们小组帮忙了,原来从一早开始,热线电话就没有停过。沃尔特和迈克带着跟观众一样的视角,难掩激动的情绪,随着迈克被马特叫住,让他接听自己座位上的电话后,沃尔特也走近了自己的办公室,默默的接起了电话,说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组。”,全片点题结束。 现实中,持续了近一年的调查,压缩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没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因为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项目。更没有人相信他们真的能撬动这块石板,最终在这片平静的土壤里,掀起平地惊雷。他们没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可谓是没有顽石,只有坚持信念的执笔。 影片中的小组成员,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记者,更是作为父母与社会人。在西方,宗教与社会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每个周末去教堂里寻求安慰的人们,如何审视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职人员,如何拒绝与抵御,这些以上帝之名,亵渎孩童的魔鬼行径。这是他们在这篇报道之后,在这部影片之后,需要去坚定的立场。 当年这颗石子的抛出,引起了无限波澜,遍及世界。令人们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职,实际龌龊的潜在可能。这样的事实,不忍面对也要接受,影片不仅仅是为了重现这个故事,表彰这几位记者,更多的是唤起社会人的责任心,在揭露残忍真相的同时,带给人们以希望。影片中的数字从9到13,从20多到45,从70到最后的90,每一次随着调查而来的数量增加,都令人震动。如同约翰·斯拉特里饰演的编辑本·布莱德里(Ben Bradlee Jr.)说的:“如果是这样的数量,人们一定是知道的。”,而记者迈克回答到:“也许,人们就是知道的。”,画外音是人们自己选择了隐藏与沉默。正是因为他们的推动,人们才有了途径,敢于在神圣的领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样在多伦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闻题材,由凯特·布兰切特和罗伯特·雷德福联袂演绎了一段电视媒体人的“父女情义”。故事改编自2004年,丹·拉瑟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件涉嫌伪造,这让内容编辑玛丽·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中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新闻主播,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栏目编辑,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老搭档,更是如同父女与师生般的情谊。最后导致丹的主播生涯结束,退休隐去,而玛丽也面临伪造证据、诬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现实一发不可收拾,残酷的不听任何解释,只有清者自清,勇于承担的自我。 而《聚焦》没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选择了客观呈现人物的状态,每个人都是无比的专注,一丝不苟,用大量严谨的事实陈述和访问对话,来呈现每个人面临的心里重压和坚定内心,就这样一步一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经衍生了大量的艺术,而如今的艺术形式——电影,反而用来揭露宗教的阴暗面,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治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惧斗争,如今也是一样,无论是否信仰宗教,我们的恐惧来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给了我们不同的面对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记》中,摩西在红海前,面对众人的那句:“请大家相互扶持,牵着同伴,我们一定可以跨过海面,到达彼岸。”。上帝之手,也许就在你身边。 <图片1> 2015年11月2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2 ) 看的全身发冷

“fucking ninety priests”

这个数据出来的时候我跟Ben的反应是一样的. 看之前我当然搜了豆瓣看了影评介绍, 对娈童案大概也知道个一二, 但是跟着电影看到这块儿的时候还是不禁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are u fucking kidding me? 当然, 在影片结尾就更是感到全身发冷. 打出的字里说, 波士顿一共有249名牧师被指控, 然后就是一份有此类情况出现的城市名单, 满满一屏幕, 先是美国城市, 然后慢慢到了全世界.

片子对娈童案本身的描述非常到位. 有几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是sacha采访一个曾被侵犯过并且在那时候就知道自己是gay的男孩儿时, 他说, 你知道吗那是第一次我作为gay的身份被认可, 还是被一个神父认可. 多可悲啊, 神父特意挑选那些贫困的, 家里各种问题的, 或者同性恋,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说出来, 而这竟然成为这个男孩儿在那时候聊以慰籍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就是那个非常直率的牧师, 非常坦诚的承认了自己干的事情, 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 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居然把这种事情看作再正常不过, 没什么的事情. 但是他转而说, 因为自己不认为那个是rape, 他知道什么是rape, 因为他以前就被强奸过. 那一刻整个故事就深入到了另一个层次, 一个循环. 还有robby发现自己高中就有一个牧师侵犯过孩子, 而那个孩子还是自己的同学时, 他去了学校. 校长和当时的一些同学显然都知道这些事情, 但是他们不做声. 于是robby说, 牧师当时可是hocky的教练啊, 我只是庆幸他没有选择你我. 这些细节影片都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但是给观影者都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东西. 另外影片快结束, 大家开始全力以赴写稿子时, 背景音乐居然是唱诗班的孩子们唱圣诞歌曲. 非常讽刺, 也非常悲凉.

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做的最好的其实是对新闻界本身的一些反思. 其实片子并没有涉及娈童案本身特别多, 当然所涉及的部分都很震撼, 但是故事本身是很白描似的对于这个报道过程本身的记录。很多非常真实的描述, 比如说911之后所有人都必须停下手中的活儿去报道这个, 然后“抢独家”这件事情也一直是他们很看重的. 然后我感觉最悲伤的是, snap的头头跟他们说, 几年前我就把这一箱子关于受害者的信息寄给过你们, 但是你们根本没有理. 合作的律师总是不肯透露信息, 最后被逼急了才说, 案发后一年我就把我知道的牧师名单都寄给你们了, 但是你们忽略了. 影片的高潮, robby的律师好友被质问了很多次后把robby赶出家, 随后又追了出来, 在名单上划出了自己辩护过的那些, 然后说

what took you so long?

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发生, 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 就算是新闻人, 也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我很同意之前的一片影评, 记者也是普通人, 也做着普通人会做的决定. 揭晓这个事情最难的并不是实际的过程, 而是说服自己的去做. 教会的力量固然大, 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如果记者自己心里没有质疑, 就没有问题.

另外电影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好. 不刻意, 非常自然, 比如说心上任的主编就是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但是非常坚定的人, 指出来问题不在于每个牧师, 而是整个体制, 整个系统, 也是因为他整件事情才真正被重视起来. 绿巨人演的Mike也是非常棒, 说话的时候歪着头眼睛一大一小, 看着访问者手里一直飞快的写着, 非常到位的人物塑造. michael keaton就更不用说了, 从鸟人的时候就很喜欢他.

总之真的是一部好片子...嗯嗯

 3 ) 《驚爆焦點》: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盟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焦點」(Spotlight)小組以一篇報導指控天主教波士頓教區任由神父性侵孩童,更試圖掩蓋其罪行長達數年。報導刊出後,「焦點」仍持續追蹤事件的後續發展,並發表了近六百篇的相關報導。很快地,這起令人憤慨的醜聞開始在全美國發酵,甚至蔓延到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已故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因處理不力備受質疑。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在注意到這則新聞之後,與共同編劇喬許.辛格(Josh Singer)多次前往波士頓,悉心訪問當時的相關人士,歷經反覆的修改與重寫才完成現在的劇本。

故事以深夜警局裡的糾紛調解拉開序幕。神父蓋根因性侵孩童進了警局,但在主教和助理檢察官相繼的關照下,最後竟平安無事離開。短短兩三分鐘的開場,隨即揭示出一個駭人的事實:在波士頓,天主教與法律共同密織出嚴謹且封閉的體制結構,而前者的權力(Power)往往高於後者。由此可知,若想撼動並破壞這層結構,就需要另一股強大且絕對的力量(Power),受新聞自由保障的記者無疑是最佳人選;他們不但擁有「記者之筆」的力量,也有正當的權利(Right)。可是記者也是人,其職業身分雖然看似神聖,但他們終究還是生長於同樣的體制架構內,從麥克(Mark Ruffalo飾)和莎夏(Rachel McAdams飾)在陽台上的談話便可知道,宗教信仰早已內化成一種意識,這或許間接說明為何受害者互助會的菲爾(Neal Huff飾)和律師艾瑞克(Billy Crudup飾)過去提供的資料未受重視。因此新任主編馬帝(Liev Schreiber飾)的出現便顯得格外重要。

其實在湯姆.麥卡錫沉穩紮實、刻意淡化衝突的敘事策略下,馬帝並非以英雄姿態降臨《波士頓環球報》,他沒有展現出記者強烈的使命感,也好似沒有身為人的正義感,彷彿是在眾多議題中恰好看見神父性侵案件一樣,那樣隨意,又有點毫無來由,便為焦點小組指定一個新的目標。若真要說,只能看作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話雖如此,馬帝仍是推動採訪的關鍵人物。從《邁阿密先驅報》(The Miami Herald)調來的他,單身未婚,又是猶太裔出身,種種身分讓他獨立於波士頓主流社交圈之外,幾乎是個完完全全的外來他者;或者如同律師米契(Stanley Tucci飾)所言,是「局外人」。旁觀者清。馬帝的「清」,源自於他沒有家庭牽累,也不曾浸淫於當地的天主教信仰,可以隨時抽離、隨時來去,不受任何因素干擾。這就是為什麼馬帝總能適時跳脫出桎梏,直指問題的核心,並點醒焦點小組應將重點擺在教會機構的體系之上,而非只是揭發單獨的神父。

不同於台灣,天主教在西方對於社會,以至於個人的思想與生活,都有直接且密切的連結,古老大城波士頓尤其如此。在得知焦點小組正積極調查神父性侵案件後,教會內部的律師曾屢次勸他們收手,「人們需要教會。主教或許不是完美的,但也不能因為幾個害群之馬就一竿子全打死,」彼特如是說。就像莎夏的奶奶,每周都會上三次教堂,宗教與生活根本是相依相存,那不僅是心靈的依賴與寄託,更是價值觀建立的最大憑據。片中一幕,莎夏陪同奶奶上教堂,神父向信眾說:「知識(Knowledge)是一回事,但信仰(Faith)又是另一回事。」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卻也深覺不寒而慄。因為在天主教的世界中,顯然信仰早已凌駕一切,是唯一奉行的價值,這也造就了宗教場域的封閉性。換句話說,籠罩在天主教信仰底下的波士頓,固然沒有高牆鐵門圍繞,卻儼然是個封閉社區。想想好萊塢虐殺片裡宛如化外之地的偏遠小鎮,那裡多倚靠單一價值使社會得以安然運作,但也因此讓殺人成為維持平和的可行手段。此時的波士頓,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

在《波士頓環球報》揭露醜聞之前,神父性侵孩童的事件早已存在,而且不是單一案例而已,但為什麼沒有人舉報?主教、警方、媒體,甚或是受害者家屬,難道都不知情嗎?一位黑人警察對莎夏說:「沒有人會去指控一個神父。」而一位受害者母親則沉痛地指出,是教會、朋友以及教區其他居民的壓力使他們閉嘴。至於《波士頓環球報》,多年以前就曾接獲消息,卻只是以一小篇文章悄悄帶過。隨著焦點小組的調查,發現可能涉案的神父從原先鎖定的13人,擴大到將近90人時,編輯本(John Slattery飾)十分詫異,認為這樣的數量不可能沒有人知道。是的,大家都知道,卻都選擇祕而不宣。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盟,不要以為不作惡就是好人。整個體系的腐敗,以至於惡的養成,其實正是靠著每個人的沉默慢慢滋養而成。

於是乎,每個人都是加害者,換個角度來看,每個人也都可能是受害者。馬特(Brian d'Arcy James飾)在清查名單時,赫然發現其中一名神父就住在自家附近,隨即貼紙條警告小孩不要接近;莎夏在訪問完曾性侵孩童的羅納德神父後,轉身就看見兩名男孩從門口嬉鬧而過;羅比(Michael Keaton飾)發現高中時期的球隊教練涉案,才驚覺自己有多幸運,才能逃過一劫。種種巧合看似戲劇性,卻也再次說明宗教與個人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別忘了當莎夏與同志受害者談話時,他們經過的公園旁邊就是教堂。原來在平實的影像裡埋藏有這些的巧思,因此即使沒有利用受害者的傷疤去賣弄悲情,卻還是能引人入勝,讓觀眾立即有了深切的感受。湯姆.麥卡錫低調卻強勁的敘事手法實在高明,不禁令人折服。

此外,十分難能可貴的是,湯姆.麥卡錫不像多數媒體為了製造聳動話題,總愛將神父性侵案與同志做連結,他甚至刻意將兩者清楚切割,斷言問題的根源在於教會機構——一個由上而下的犯罪體系。羅納德神父在面對莎夏的提問時,毫不掩飾地承認曾「玩弄」過孩童的事實,平淡的語氣讓一切彷彿是那麼理所當然;但他也強調,自己從為「強姦」過任何一人。莎夏聽了之後又問他兩者有何區別,這才知曉他曾被強姦。從羅納德的犯行和遭遇,以及其他受害者的陳述來看,不難發現性侵的發生,根本是由上而下施加的權力壓迫。說得更明白些,是大人對小孩、神父對信徒、強者對弱者……,凡此種種不對等之權力關係所造就,而多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受害者可能因而將性侵合理化為特別的關愛。

湯姆.麥卡錫在訪談中澄清,《驚爆焦點》並非是在批判教會,而是想釐清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不過當莎夏不再陪奶奶上教堂、保有信仰的麥克覺得有什麼東西一下子碎了,又或者是看見電影結束後黑幕捲起一連串的教會名單時,我相信觀眾的內心早已無法平靜。此時,一群孩童在教堂裡唱著《平安夜》的畫面,終究成了最深刻的諷刺。

 4 ) 笔录现实的杰作——Spotlight 观后感

好的电影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沉淀,而Spotlight正是这样一部片子。

IMDB上这部片子的评分一直在8.5以上,在好片并不多的2015算是一枝独秀了。作为一部基于现实的电影,本片的呈现竟然让我想起了刚刚看完的卡波特的《冷血》,不禁感叹好的影视文学作品往往也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虽然文学与影视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脱胎于真实的作品却往往能让你在欣赏完之后在心灵上受到更深的震撼:哦,原来这个在生活中也真真切切发生着。进一步的思考:生活中又有多少在发生的事情被世人忽略了呢?城市建立在地上,但有多少阴谋狡诈是在地下完成,有多少鲜血流向没人看见的地方,有多少不公在时刻欺压着弱者的同时大众们却在听着领袖们激动人心的演讲?

整部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几个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那种穷街串巷生死时速传递消息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也没有可有可无为了制造噱头生硬插入的激情戏,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场景转换:围绕着再普通不过BG的办公楼(也就是一座平房,此处用的俯拍视角更显得建筑的不起眼),进而在律师事务所、法院、小咖啡馆、住所之间转换。两个主要负责采访的记者(一男一女)各司其职:男的去探索法庭记录卷宗,女的找上了其中的受害者进行访谈记录。镜头在spotlight的几个职员和他们的上司之间切换:我们可以看到Keaton饰演的上司在碧绿无垠高尔夫球场,在玻璃幕墙的高大雄伟的办公楼,在几个Boss之间如何斡旋;可以看到Ruffalo作为一个工作狂的形象,如何让工作占据自己的生活——简陋的公寓里,镜头只给到了一张放着永远不曾关上的笔记本电脑和几个啤酒瓶的办公桌,甚至晚饭都是上司从单位里拿来的剩下的披萨;也可以看到女记者在采访Gay说自己幼年遭受的经历时,颤抖的记下笔录不愿遗漏任何细节……

千辛万苦的报导到了最后的时候也濒临胎死腹中的命运,于是有了Ruffalo那段慷慨陈词的对着Keaton的咆哮,有了Keaton圣诞夜拜访老友索取签名的执着,也有老友在颜面与良心面前的最后一次挣扎与情感的最终释放。当最后的运送报纸的卡车一辆辆驶出,女记者的奶奶颤抖的手打开新一天的报纸,内心波澜起伏;Keaton与Ruffalo在公司门口的停车场相视无言了几秒,然后一起走入那个再不起眼不过的BG的平房办公楼,却看到了自己小小的spotlight办公室已经挤满了人忙着接电话,作为观影人的我也长舒一口气。最后的字幕写的是那个叫Law(这名字也是讽刺至极)的主教引咎辞职,随后过了段时间又在罗马恢复职位。

文字没有感情,但是幕后的真实的艰辛却让我们看到,要想揭露隐藏在圣洁之后的罪恶,扳倒满口圣人言却做着小人行径的居高位者,需要克服多少的困难。Spotlight是这样一部电影,用虚构的真实,写实的手法,不厌其烦的讲述了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报道从发芽到开花的全部过程。洗去铅华,还原质朴的拍摄初衷,没有任何的特技渲染,亦没有任何的说教,就像一个淡定的广播员,不着色彩的朗读着今天的新闻一样。而观者,却在这不刻意营造的平淡中,深深受到震撼:时代的大潮中,究竟有多少潜行的罪恶细流?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去揭露罪恶,又有多大的勇气直面现实?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

问问自己,恐怕我还只是个懦夫。

 5 ) 金瓶梅与红楼梦

其实两周前我看过了《大空头》,我想过一些着眼点,但一直没有写出合适的影评。直到昨天深夜,我看完了《聚焦》,才发现不能不和《大空头》相比较。两个片子是如此类似,都是精选出了不太容易接触到职业的某一类人,或朴实或略带夸张的叙述了他们的生活。

这期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呢?两部小说都有很高的成就。《红楼梦》不用说。《金瓶梅》至少郑振铎,钱钟书等很多人都对它有极高的评价。莫言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不仅是我,所有搞文学的人对《金瓶梅》的评价都很高。那么这两本书的区别在哪里呢?毛泽东先生有一句话非常直接的点出了二者的区别: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

是啊,这就是看了《聚焦》和《大空头》之后的感觉。《聚焦》这个片子里面寄予了主创的同情和希望。

从电影角度来说,看似全是普通的对话场景,片子的镜头扎实,各种技巧非常隐藏但是严谨。主要人物非常多,但有些微的主次不同。故事线多而独立,但却非常用心的交替着慢慢引导情绪逐渐上升,直到最后的时候达成高潮,水到渠成。

有人说媒体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而且我们也早就知道,媒体并不能改变观众,只能引导观众。那么,媒体的意义是什么呢?应该是片中总编辑最后说的:广泛的而立即的引起读者的关注。是的,一个新闻或者观点,存在每个人内心的时候,都是难以有力量的,但是媒体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宣言,它宣告,知道这件事情的,不只你一个人。只有当知道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想法的时候,大多数人才敢勇敢的站起来在大众的沉默中声明自己的想法。伟大吗?是的。但伟大的前提是这种共鸣本身是好的,客观的,基于真相的共鸣。这个行业特别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有幸的,在聚焦里面,他歌颂的,是一群道德自律的,诚实的,自省的,良知满满的记者,他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报纸在印刷机上,如同流水一般前行,带着聚焦组员几个月的全情投入走向了观众。是啊,正义得到了声张,我相信这是让所有的人长吁一口气的。或许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揪心和共鸣呢?难道是我们所期望的,在电影里面的美好故事,太少了?

最近正在看《娱乐至死》。里面提到当美国开通了第一条电报线路时,举国为之欢腾,但并非所有人都持乐观的态度,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写道:“我们满腔热情的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却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新闻越来越有趣,但是真相却越来越少。娱乐替代了严谨,而认真的新闻精神,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在这个早已经可以比拟亿万个电报线路的互联网中,大家需要的是如同公主得了百日咳这样有趣的新闻,而不再是需要思考的真相。那么,说出这样的真相对我们仍有价值,就是这片最伟大的现实意义。

原本我会以为最佳影片的评选是一个折衷,但我错了。这个影片确实应该是最佳影片。片子描述那个新闻严谨时代的极大的辉煌,也是那个严谨时代的华丽谢幕。用心的新闻,看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要迎来的是一个再也没有纸质媒体,到处是图像,人们都在分分钟换着口味,前一秒还是哪个明星走光,后一秒已经是某男子重婚八次,再后一秒是小狗扮成熊猫上地铁吸引眼球了。有趣吧。是啊。为什么会有种悲凉的无力感呢?许多年以后,这样的新闻工作者会越来越少,认真严肃的文字会越来越少,印刷品的时代已经谢幕,娱乐至死的年代正在全盛期,而且看不到峰回路转的时刻。

正在此刻,我屏幕的右下角出现了一张钢管舞的图片,标题是国家钢管舞开课。其实新闻内容有可能是正经的,但这标题和配图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新闻需要的是点击,真相到底值多少钱呢?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

隐忍严谨的分镜和导演 8.5
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人物刻画 8.5
分散多条纪实线中提取集中寓意剧本 8.5
这个娱乐的年代提出严谨新闻的伟大社会价值 10

总评:8.9
强力推荐
伟大而悲凉的主题,最佳影片实至名归

 6 ) 《聚焦》Spotlight:美国的新闻、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1970年代,波士顿地区第一起神父虐童案被爆出。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一份七十人神父的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天主教神父均为有实可查的猥亵儿童施害者。整份名单上实际有八十七人,占到整个波士顿天主教区牧师的6%。 2002年后,这一报道在世界各地发酵,民众终于认识到这不是几个神父的害群之马,而是整个天主教会的精神病现象,从而掀起了对宗教、对人性的反省和拷问。

从第一起虐童到大规模报道,中间隔了三十年。《环球报》的四人调查小组名为“聚焦”,而电影正是根据“聚焦”小组调查此事的真实事件改编,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热提名。

影片基本是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从新来的报社CEO要求小组调查这一案件开始,层层推进,剥茧抽丝,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没有惊心动魄的镜头,也没有狗血的情节,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当他们最早从一个受害人那里知道波士顿有13个这样的神父时;当他们找到精神病学家,听到他的观点说“13个太少了,我的观点是90个”时;当他们走到地下室的档案库,逐字逐条地翻当年神父被调离的目录时;当他们找到了97个可疑名单时;当瑞秋找到一个神父像承认自己去了趟超市一样承认自己猥亵了男孩时;当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记者终于获得他的线人朋友的认可,在最终70人的名单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时;这些镜头并非车祸、死人等中国电影惯用的鲜血淋漓,甚至没有耸人听闻的音乐,却在观众的心上划了一刀又一刀;这是受害人心里最深的伤痕,记者悲悯情怀和做“对的事情”的庄严。最后列维·施瑞博尔作为报社领导说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成为记者的原因”,是本剧的点题,也把电影的主题升华到了人性的高度。

拍此类政治、新闻题材电影,全世界估计没有国家能出美国其右。从《水门事件》始,编剧和导演对大环境下的新闻事件观察入微、信手拈来,工整细致,细节打动人心。看完之后深深感慨,中国五十年内是拍不出这种电影了;一个是缺乏社会环境的根基,另一个人是缺乏社会精英层面在艺术和政治上的统一。中国也有好电影,但都是继承古代文人抒情风格的,比如《霸王别姬》、《小城之春》,文人情怀太重,而政治诉求不足。

全剧中有两个地方我觉得最动人。第一个是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记者心情不好,把洗碗机弄坏了,此时另一个记者来找她,两人在门廊上默默地抽烟。同事之间发泄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心情,一个人说,觉得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全部毁了,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一样;另一个人则说自己再也不想去教堂了。观众这才知道,记者也是事件中的受害者,观察得越深,就对自己信仰拷问越重。电影之前的伏笔,是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对故土、对教区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和信仰,如今这一事件的深究把他们的信仰全打碎了。观众可以看到记者的内心,而不是仅仅把他们作为客观呈现的载体。

另一个神来之笔是最后马克·鲁弗洛终于拿到尘封的卷宗时,飞奔进出租车打车回报社的镜头。那些被教会势力封印的材料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材料是直接指证红衣主教劳尔包庇神父罪行的最有力证据。而此时镜头并未直接给马克·鲁弗洛,而是打在飞奔的出租车上,背景音则是马克·鲁弗洛给报社领导在手机中念出的一封封受害者给主教的来信。这些信件字字血泪,而观众的心也仿佛和马克·鲁弗洛一样飞了起来,恨不能立时就把这些证据公之于众。

《聚焦》无疑是奥斯卡钟爱的电影,有政治,还有左的政治;有客观立场,又有春秋笔法;还有一大票戏骨们极其精彩的群戏。据说演员为了演好戏里的角色,都对原型的性格、说话风格和行事方式做足了研究。马克·鲁弗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都把不同记者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奥斯卡的提名;演员下的功夫之足,让我都差点没认出来这些演员谁是谁。

 短评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住在波士顿看这片感觉真是……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BP强力选手水平

10分钟前
  • 快乐就这么简单
  • 推荐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本身,陈述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寻找证据,解决难点。冷静又条理清晰,据说对真实的记者办公和生活环境还原得也很贴切(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当然为了保持这种基调,新闻本身的故事性就被削弱了,记者本身的性格也无法深刻塑造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没有猪队友,没有渣Boss,没有性生活。不得不说美国梦真的可以洗脑,每每洗毕都感觉自己也香喷喷的。

22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推荐

这个时代,宗教似乎变得越来越虚伪愚蠢,自由媒体的力量却无孔不入!作为一部披露天主教性丑闻传记片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严密工整,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如此优秀剧本下一众大牌的群戏互动更是精彩异常!【这完全就是冲着奥斯卡来的嘛~

26分钟前
  • 推荐

本来想打四星。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题材让韩国人拍…”不由得虎躯一震,赶紧改成五星。

29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从第一篇的影评开始我就预测它拿奖,非常值得!)

34分钟前
  • 常在我心
  • 力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39分钟前
  • Zou Sir
  • 推荐

movies that make you want to make movies

44分钟前
  • 瓦铃铛
  • 力荐

摒除所有抓马和猎奇,以极度冷静克制的表述抵消偏见和煽情,暗中积聚能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如一篇扎实负责的新闻报导,将判断和情绪的释放留给观众,坚持写实的态度令人敬佩。结尾字幕更鼓励关注调查记者并请受害者发声,报道结束而思考不止,这不正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吗?

49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5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作为一个前记者,看完这种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啊……如果不能坚持新闻理想,倒也不必把选择悲情化。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只可惜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现实完全是拧巴的……电影本身非常棒!尤其是演员的集体表演!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5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

5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完成度很高,剧本好,节奏好,表演好,调度好,啥都好,独缺惊喜。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紧张精彩的行业片,节奏也不错,而且该煽情的时候也有煽情。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国内记者看来更像是一曲纸媒悲歌,近年国内调查新闻环境每况愈下,传统名牌报纸、电视调查栏目纷纷衰落,不仅仅是舆论环境持续收紧,未被政治打败的,也被资本击垮了。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部屠龙之技的鸡血片。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高三那年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新闻理想填报了志愿,现在我在党委宣传部写新闻稿。

1小时前
  • 小白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