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国语版

HD

主演:黎明,吴倩莲,梅艳芳,黄磊,葛优,吴辰君,王志文,朱曼芳,刘昌伟,陈奇,吴云芳,江俊,张引棣,段炼,朱亚英,吕晶,许榕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199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1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2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3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4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5半生缘国语版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半生缘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世钧(黎明)和曼桢(吴倩莲)成为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姐姐曼璐(梅艳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心痛离别恋人去当舞女赚钱,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世钧收到告急家书回到南京,方知家人召回只为让其成亲。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也因久等不来曼桢的书信,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的门当户对的翠芝(吴辰君)。上海这边,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自已的地位,设计令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葬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璐死后,曼桢为了孩子委身祝鸿才。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就这样错过情缘。鬼马双星国语朋友 Amigos十三个原因第四季都市美食图鉴自有后来人这个狄公子有点皮惊变28天恶魔2015逗阵儿烈血风云贾姆塔拉:骗你没商量 第二季无声婚礼盛宴食人帝国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产家庭第一季凯丽和卡尔约定面纱1957食肉动物这里那里婚姻故事北地猎人请讲普通话第二季弹子球游戏重案组女警 第二季龙一,你要怎样极速保镖哈林四女子 第二季千年一问金田一耕助系列:迷雾山庄广东靓仔玉(粤语)钻石13东周列国·春秋篇还会与你相见3次午夜饶舌电台零距离2004海洋之城美少女的谎言第二季剧场纪录进行时第一季孝庄秘史

 长篇影评

 1 ) 观影过程中的摸黑随记

镜头移动 人物活动、对话剪辑制造场景变化 让摄影师服务演员 蛇盘运镜 很屌 反英雄形象 1954 女性主义思潮 男女反串戏 1940s 加班 gabin 演员 卡尔内 同性恋片段 布景 五层楼 制片人想砍 展示孤独 俯视人群 不听他人声音 32空间最大化 电影音乐 手风琴展开 动情sax 作曲家若贝尔 演员音乐同化,手指播放 滥用乐队、交响乐音乐的色彩和语言 电影的脉搏 法国电影音乐1930-60s KOSMA 军乐 反战? 不是外国人,是孤儿 让雷诺阿 《乡间一日》 轨道 音乐_心情,绝望希望 1944 kosma 不能署名 犹太人共产党偷渡者 最戏剧化 音乐停止 kosma 普' 合作歌曲 (下) 康斯坦丁 《这个男人很危险》 短焦 角度 重新创作音效 只保留音乐 拍摄暴力的手法 简洁 干脆 突然 共产主义倾向,黑名单限制 美国、欧洲 演员贝利 台词作者,波伏娃情人 《阿尔法城》 《四百击》特吕佛 乌姆街 电影资料馆 《巴黎十月》几乎禁播 警察阻止进入 电影保存和修复 导演格里维 《漩涡》性无能、性困扰、欲望、窥淫癖 丈夫妻子 外国难民 俱乐部电影院 平淡的脱衣舞 梅尔维尔 警匪片 实习助力 电影制作中的拍摄异世anecdote 正反打对位镜头 《莱昂神父》 演员眼睛到镜头中心距离 58cm精确测量 影棚的充分利用 医院入口、夜总会入口、车库入口 楼梯 梅尔维尔原创剧本不行,小说改编牛逼 两本书 剪贴 巴赫、维瓦尔第 癖好:酒吧舞台舞娘、镜子 美国警察局似的办公室 导演风格 《眼线》影响昆汀 吴宇森 震撼人心讽刺恶人 没有bgm 大量画外音 朴素 静谧 等待 惠勒式 女性角色bug:无神论者和神父的冲突 神父_抵抗运动的成员 阿涅斯瓦尔达 智慧、性感相互引导 《恶魔之眼》一般预算,投资人入狱 戈达尔 《狂人皮埃罗》 与原来脚本大相径庭,不得不解释真的有脚本,真的在拍电影😂 画幅 印象派的画 导演 肖恩多夫 《317部队》 战争 claude SAUTET 估计27版话外音 警匪片 隐藏摄像机拍摄 修改剧本 翻拍没拍好的电影 副导演 《马克和拾穗者》 画面展示群体和阶层 隐藏黑暗情绪

 2 ) 很好的片子

 全是硬货 每位人物被分配到不同镜头,以表现不同氛围。 评价霍克斯:把摄影机放到视线高度去拍,贝克崇拜霍克斯和刘别谦 节奏感,贝克的节奏也太流畅了。 人物行为创造了剧本,人们察觉不到编剧。 贝克是当让演员工作最多的导演。

《大幻影》中,当捷报传来,艺人立马摘掉头套,唱起《马赛曲》。 移动镜头将景深与前景结合在一起。 横移却同样将人物从景深带至前景 全景长镜头,人物运动中,一直出现钢琴声 左拉是最好的对白编写者 拿玩具熊做比喻,“一只眼睛满含愉悦,另一只却充满忧伤” 带出人物过去,却不描述人物过去。

《天堂的小孩》中那段奇迹般的表演 莫里斯.乔伯特——作曲家 《金钱不要碰》里的口琴。 《死刑台与电梯》中的萨克斯 《夜之门》中听到音乐回忆起往事 “说法文,人们不喜欢看字幕。” 如果能感动两个人,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让.萨莎,《危险的男人》,短焦距镜头 难民停留在酒店 车祸后探讨性无能,都好有趣啊。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困在荒岛上 《电梯的藏匿》 汽车离开或回来时,都会伴随狗叫 原来,新浪潮并非法国电影的开始,而是结束。

 3 ) 拉片单

L'horloger de Saint-Paul, Bertrand Tavernier, 1974

Lyon, le regard intérieur, Bertrand Tavernier, 1988

Dernier Atout, Jacques Becker, 1942

Goupi-Mains Rouges, Jacques Becker, 1942

Falbalas, Jacques Becker, 1945

Antoine et Antoinette, Jacques Becker, 1947

Rendez-vous de juillet, Jacques Becker, 1949

Edouard et Caroline, Jacques Becker, 1951

Rue de l'Estrapade, Jacques Becker, 1952

Casque d'Or, Jacques Becker, 1952

Touchez pas au grisbi, Jacques Becker, 1954

Les Amants de Montparnasse, Jacques Becker, 1958

Le Trou, Jacques Becker, 1960

La Chienne, Jean Renoir, 1931

Toni, Jean Renoir, 1934

Le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Jean Renoir, 1935 (À la belle étoile)

La grande illusion, Jean Renoir, 1937

La Marseillaise, Jean Renoir, 1938

La Bête humaine, Jean Renoir, 1938

La Règle du jeu, Jean Renoir, 1939

Partie de campagne, Jean Renoir, 1946

French cancan, Jean Renoir, 1954

Hôtel du Nord, Marcel Carné, 1938

Le Quai des Brumes, Marcel Carné, 1938

Le jour se lève, Marcel Carné, 1939

Les Enfants du paradis, Marcel Carné, 1945

Les Portes de la nuit, Marcel Carné, 1945 (Les feuilles mortes)

Les Assassins de l'ordre, Marcel Carné, 1971

Allô Berlin ? Ici Paris !, Julien Duvivier, 1931

La Belle Equipe, Julien Duvivier, 1936

Un carnet de bal, Julien Duvivier, 1937

Panique, Julien Duvivier, 1946

Voici le temps des assassins, Julien Duvivier, 1956

Sous le signe du taureau, Gilles Granger, 1968

Gas-oil, Gilles Granger, 1955

Le Désordre de la nuit, Gilles Granger, 1958

Au-delà des grilles, René Clément, 1948

Jeux interdits, René Clément, 1951

Des gens sans importance, Henri Verneuil, 1955

Un Singe en hiver, Henri Verneuil, 1961

Le président, Henri Verneuil,

Les sièges de l'Alcazar, Luc Moullet, 1989

Macao, l'enfer du jeu, Jean Delannoy, 1939

Maigret tend un piège, Jean Delannoy, 1956

Remorques, Jean Grémillon, 1941

La nuit est mon royaume, Georges Lacombe, 1951

Le Chat, Pierre Granier-Deferre, 1970

La vérité sur Bébé Donge, Henri Decoin, 1951

Razzla sur la chnouL, Henri Decoin, 1954

La Traversée de Paris, Claude Autant-Lara, 1956

En cas de malheur, Claude Autant-Lara, 1958

L'Atalante, Jean Vigo, 1933

Mon Frère Jacques par Pierre Prévert, Catherine Prévert, 2004

Quatorze juillet, René Clair, 1933

Sous les toits de Paris, René Clair, 1930

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Louis Malle, 1957

Madame de…, Max Ophuls, 1953

Les Anges du péché, Robert Bresson, 1943

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Robert Bresson, 1956

Justin de Marseille, Maurice Tourneur, 1935

La Belle et la Bête, Jean Cocteau, 1946

Josephe Kosma, Serge Le Péron, 1994

Ça va barder, John Berry, 1954

Oh ! Qué mambo, John Berry, 1958

Bagarres, Henri Calef, 1948

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Cet homme est dangereux, Jean Sacha, 1953

Lucky Jo, Michel Deville, 1964

Le Garçon sauvage, François Truffaut, 1951

Les quatre cents coup, François Truffaut, 1959

Tirez sur le pianiste, François Truffaut, 1960

Octobre à Paris, Jacque Panijel, 1962

Espoir, André Malraux, 1938

Remous, Edmend T. Gréville, 1933

Menaces, Edmend T. Gréville, 1939

Le Diable souffle, Edmend T. Gréville, 1947

Noose, Edmend T. Gréville, 1948

Deux hommes dans Manhattan, Jean-Pierre Melville, 1958

Léon Morin prêtre, Jean-Pierre Melville, 1961

Bob le Flambeur, Jean-Pierre Melville, 1955

L'Armée des ombres, Jean-Pierre Melville, 1969

Le Doulos, Jean-Pierre Melville, 1962

Le Samouraï, Jean-Pierre Melville, 1967

Adieu Philippine, Jacques Rezier, 1960

Sous le nom de Melville, Olivier Bohler, 2008

Landru, Claude Chabrol, 1962

Cléo de 5 à 7, Agnès Varda, 1994

Le Mépris, Jean-Luc Godard, 1963

Pierrot le fou, Jean-Luc Godard, 1965

Classe tous risques, Claude Sautet, 1959

Les Choses de la vie, Claude Sautet 1969

Max et les ferrailleurs, Claude Sautet, 1971

La 317e Section, Pierre Schoendoerffer, 1964

Le Fauve est lâché, Maurice Labre, 1959

La Vie de château, Jean-Paul Rappeneau, 1965

 4 ) 电影中出现的电影不完全统计

电影中出现的电影不完全统计(只包含有片段出现的电影):

圣保罗的钟表匠、喋血王牌、金盔、蒙帕纳斯、七月的约会、洞、爱德华与卡洛琳、装饰、安东与安东尼、万恶黄金、红手古比、亨利与富朗索瓦、围城、澳门·赌博地狱、大幻影、乡村的一天、马赛曲、游戏规则、兰基先生的罪行、东尼、母狗、衣冠禽兽、法国康康舞、天色破晓、同心协力、拖船、迷雾码头、马拉帕加之墙、公牛的标志下、黑夜是我的王国、车灯、柴油、猫、关于贝贝的真相、谋杀时刻、金钱不要碰、不幸时刻、失序之夜、穿越巴黎、总统、巧设陷阱、冬季的猴子、大搜捕、受命的刺客、北方旅馆、天堂的小孩、夜之门、我的哥哥贾科、亚特兰大号、七月十四、舞会的名册、禁忌的游戏、死刑台与电梯、美女与野兽、死囚逃生记、某夫人、罪恶天使、马赛的朱斯坦、搏斗、危险的男人、黑夜旅客、冲出重围、幸运乔、阿尔法城、四百击、射杀钢琴师、猎人之夜、 亨利朗格卢瓦纪录片、希望、hello柏林巴黎在这、野男孩、巴黎的十月、爱情交易、旋涡、威胁、魔鬼的气息、绞索、赌徒Bob、巴黎屋檐下、曼哈顿二人行、线人、神父莫汉、影子军队、午后七点零七分、可怕的孩子们、再见菲律宾、五点到七点的珂莱欧、第三恋人、断了气、蓝胡子、释放猛兽、生活琐事、马克思与拾荒者、狂人皮埃尔、轻蔑、美丽曼波、冒险生涯、317小队、城堡之恋...

 5 ) 私人电影回忆

塔维涅是西科塞斯的好朋友,电影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带给他们震撼,他们就对电影心生向往,所以他们对于电影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挚爱!

于是这个长达三个小时,记述30-60年代法国电影从业者的私人电影回忆应运而生。塔维涅和当时很多导演有私交,做过他们的助理,借过他们钱,甚至为有的导演操办葬礼,写讣告;他更是见证了不少法国导演重要作品的诞生,他就在片场。所以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就在这个纪录片里出现了!采访、录音、影像、照片等!

其中介绍的作曲家、导演,很多资深影迷可能都不知道!所以,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法国电影科普片,开阔我们的视野!

 6 ) 贝特朗·塔维涅:一段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cinematik)

作者 ✎ 欢乐分裂

编辑 ✎ 文刀

实不相瞒,这是一篇晚到一年的文章。

迟迟没有发出的原因,是资源出有一年了,到现在才终于等到它的中文字幕,而且还是台版官方中字!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将它和文章一起分享给你。

《我的法国电影之旅》长达三个多小时,是法国电影导演贝特朗·塔维涅(Bertrand Tavernier,作品有《圣保罗钟表匠》《豪情玫瑰》等)一次私人观影品味的总结,又是对法国影史的整体回顾,涉及范围极广,可见其观影量之博,亦可从中厘清他自己拍摄美学的归属范畴。

话题覆盖令人眼花缭乱,提及的电影人名字可作为你的观影清单。出现的片子对影迷来说也知之甚少,因此本片也具有科普功能,也相当考验观众的观影量和迷影度。

这么说吧,同类型的,由电影大师亲自给你科普电影史的电影,记忆中仅有马丁·斯科塞斯1995年的《斯科塞斯的美国电影之旅》和1999年《我的意大利之旅》。

可见,这一部《我的法国电影之旅》和上述两部一样,非常重要。

马丁·斯科塞斯的两部私人影史纪录片《斯科塞斯的美国电影之旅》与《我的意大利之旅》

那些镌刻在法国影史上的名字,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相交叉,听塔维涅侃侃道来,配上相应影片的片段,真像是上了一堂影史资料课。

且塔维涅毕竟有影评人经历,他对各位影人的点评相当精准,词汇之丰厚灵动,视角之专业恰切,让人心生敬意。

在群星璀璨的法国影坛,塔维涅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岁成为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工作室一员,后加入《电影手册》、《正片》等刊物的影评写作,诚如戈达尔所言:「影评是我们进行场面调度之前的学徒期」。

虽与新浪潮正面相逢,但最终因观念分歧,反促成其自身风格的确立。

塔维涅的作品气质温厚悲悯,画面优美,关注现实,题材丰富,虽无大破大立,但水准匀一。

贝特朗·塔维涅于2015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众所周知,法国是电影的诞生地。自默片发轫期开始,从梅里爱式魔法到抽象电影、达达电影,历经了各种流派演变。

  • 20世纪10年代,美国影片迅速攻占法国,为了与之抗衡,阿贝尔·岗斯、让·爱泼斯坦等印象主义大将开拓了新疆域;
  • 20年代后期,超现实主义风潮与电影的结合,让路易斯·布努埃尔横空出世,塔维涅在本片开头也提到超现实主义的领头羊阿拉贡,并承认对自己影响甚大。

根据特吕弗的划分标准,雷内·克莱尔、安德烈·卡耶特、亨利-乔治·克鲁佐是「创作者」,罗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则是优秀的「电影工作者」。

塔维涅在片中提及的法国影人,约等于法国的整个影史

如果在这份名单上,再添上让·维果、让·雷诺阿与马塞尔·卡尔内,那么就组成了30到50年代的黄金阵容,塔维涅在本片中以大量篇幅描摹了这些影响终生的导演及其作品。

雅克·贝克

贝特朗·塔维涅出生于二战时期,因食物短缺而引发视网膜问题。周末父母送他去疗养院,在那里他被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的《谍血王牌》深深打动了,其中一段追逐戏让他印象深刻。

塔维涅的偶像雅克·贝克,影迷们肯定熟悉他的《洞》

不过回想一下,他早在6岁时便邂逅了雅克·贝克。那会儿逃学去看《金盔》,虽年龄尚幼,但亦被其冷静克制、优雅迷人的悲剧气氛折服。

从此,雅克·贝克成为塔维涅最心爱的导演之一。

雅克·贝克出生于上层阶级,爱尔兰母亲开了家时装店,对他爱好时尚与文艺不无影响。

雅克·贝克1945年的作品《装饰》,图为女主角米切林内·普雷斯利

在1945年《装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贝克独特美妙的审美趣味,琳琅满目的服饰成为最大亮点,细节考究,甚至细微到褶皱处都极尽繁复之美,女主角米切林内·普雷斯利毋庸置疑成为他戏内戏外的缪斯。

这部片影响有多大?法国顶级时装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耶正是看了这部片子,才踏入的服装设计行业,并且每年都会重温一次以激励自己。

贝克的出道则不得不提著名导演让·雷诺阿(Jean Renoir),作为雷诺阿十来部影片的助手,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合作一直持续到雷诺阿去美国发展。

1967年的让·雷诺阿

直到晚年的回忆录中,雷诺阿仍深情回忆着当年这位好友。

贝克1960年的《洞》虽说在风格上与布列松的《死囚越狱》有亲缘关系,但难说不受到《大幻影》的影响(当然也与他自身在战争期间的入狱经历有关),共同成就了影史上最伟大的越狱片。

雅克·贝克经典越狱片《洞》(The Hole,1960)

与塔维涅一样,雅克·贝克也是美国电影的拥护者,是霍华德·霍克斯和刘别谦的粉丝,审美趣味的趋同引发影史上的传承,是创作者和影迷共同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如塔维涅评论贝克所言:「叙事节奏契合人物心理,注重调度,深切关注现实。」

特吕弗与弗朗索瓦丝·吉鲁(「新浪潮」的命名者)也出镜作出高度评价,贝克高度简化的情节勾勒、对命运的深刻剖析、对角色的同情与悲悯,使他无愧于立足影坛一线导演。

梅尔维尔称其「拥有勇气、智慧、高贵、博爱」。

让·雷诺阿

塔维涅后来被送往寄宿学校,在隔壁的影院里看了大量电影,影院的氛围虽不无吵闹但异常迷人,吕克·慕莱在其作品《阿尔卡萨戏院的座椅》中有精彩描绘。

塔维涅寄宿学校附近的影院,据他说,这些影院大部分都不在了

当时影院上映的类型包括美国西部电影、B级片以及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片。

让·德拉努瓦《澳门,游戏的地狱》给塔维涅留下深刻印象,男主角埃立克·冯·施特罗海姆也是一位著名导演,巨作《贪婪》就出自他的手笔。(他也曾出演过艾德蒙·格里维1940年的《威胁》)

塔维涅第一次看雷诺阿的影片是《大幻影》。影片放到一半才入场的他,看到被俘的法军唱起《马赛曲》,立刻被震撼得目瞪口呆,随即立刻刷了第二遍。

塔维涅以相当专业的角度分析了雷诺阿标识性的运动镜头如何以精妙的笔触顾及到前后景,将各事件呈现于不同景别。如《乡间一日》结尾的运动镜头,《马赛曲》的群像表演。

《乡间一日》( A Day in the Country,1936)

又如《游戏规则》如何以流畅的侧面跟拍平移镜头,表现角色从远处走到镜头跟前,随即又跟到其他角色,让同一事件中的不同人物、不同动作在同一空间内完整地发生。

在全景镜头内展现各角色,完美呈现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在本片中他称摄影机为「如影随形地紧跟演员」。

《游戏规则》(The Rules of the Game,1939)

《托尼》中采用长镜头、深景深的方式表现整个事件的时间跨度和情节的推进延展,将角色和环境紧密关联。

完美实践「尊重戏剧空间内的自然连续性还有时间的延续性」,因此不仅是巴赞推崇备至的对象(巴赞还特地为他写过传记),也是后来「新浪潮」诸将力推的前辈。我们在塔维涅自己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痕迹。

巴赞为雷诺阿写的传记,编辑是特吕弗

雷诺阿如此喜欢景深镜头的原因,他自己曾讲过:

讨厌照相馆那样将两个演员呆板地、面对面地摆在镜头面前,我想自由地安排我的人物,让他们处于离镜头不同距离的位置上,然后运动起来,这样一来就需要比较大的景深。

多层次的背景与去中心化的角色出入,让观众葆有观影的自主空间。

这对后来同样喜欢深焦距的奥逊·威尔斯不啻是先驱,当然骄傲如威尔逊,也曾交口称赞雷诺阿为欧洲最伟大的导演。

塔维涅在本片中也谈到雷诺阿开朗和善的性格,与《大幻影》男主角让·加本(Jean Gabin)畅谈昔日(其实两人对雷诺阿的反犹太主义都颇有微词),这是一位联结起法国影坛二战前后诸多中流砥柱电影人的伟大演员。

《大幻影》男主让·加本

如马塞尔·卡尔内、朱利安·杜维维尔、让·格莱米永、雅克·普雷维尔,几乎算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

还有米歇尔·皮科利、埃迪·康斯坦丁和达尼尔·达黎欧,藉由他们可辐射出更多导演的星系谱系,这也是本片极吸引人之处。

加本不是一个乖乖服从导演的演员,他对剧本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赋予他们绝无雷同的个性与情感,因此才塑造了无数形象各异(但某种程度上来讲,仍有同质化倾向)、深入人心的光辉角色。

马塞尔·卡尔内

与让·加本连在一起的另一位导演,是诗意现实主义大师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他的御用编剧是诗人雅克·普雷维尔,《雾码头》和《天堂的孩子》乃他俩合作的巅峰之作。

马塞尔·卡尔内

要论起被诽谤,上述导演中可能无人能及卡尔内,他对气氛营造的执念,甚至让普雷维尔都忍不住在剧本中借机吐槽,这个梗在影片中有陈述,非常有趣。

《夜间来客》(The Devil's Envoys,1942)

而《夜间来客》这种古典题材,却成为后来「新浪潮」的抨击对象(包括塔维涅本人对此片也不以为然),尤其在普雷维尔与他分道扬镳之后,创作一度陷入低潮,他的编剧能力甚至连普雷维尔都质疑。

普雷维尔吐槽马塞尔·卡尔内

不过塔维涅仍给予卡尔内高度赞美,称赞他朴实、认真、勤勉、坚毅,对自己认定的想法一定贯彻执行。

《雾码头》(Port of Shadows,1938)

比如《雾码头》中的大雾,是烘托幻灭、焦虑、悲哀的绝佳道具,也是二战前欧洲人普遍存在悲观心理的象征,因此卡尔内坚持要使用大雾。

塔维涅充满感情地提到《雾码头》的配乐师,英年早逝的莫里斯·若贝尔,也正是让·维果《亚特兰大》的配乐者,班底的互相挪用共享交织出彼时法国影坛互相影响的关系网。

英年早逝的配乐师莫里斯·若贝尔

关于配乐,塔维涅也亮出不少独到见解,与美国式的配乐系统作了比较,并列出了一系列拥有优秀配乐的影片,大多是30至50年代的作品,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他对那个黄金荣光年代的追忆。

比如迈尔斯·戴维斯为路易·马勒配乐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对一些不为大众熟知、但对塔维涅个人来讲却承载着珍贵回忆的电影人,本片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精巧幽微地嵌入影片全局。

除了上述的若贝尔,还有艾德蒙·格里维,他曾是岗斯的副导演,曾出演过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那个年代的电影从业人员都是全才啊)。因离世甚早,资料有限,塔维涅决心为他保留一些影像,这也正是促成本片拍摄的一个因素。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对于贝特朗·塔维涅来说,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是无法绕开的名字。

梅尔维尔不仅给了他第一份工作,还说服他的父母同意让塔维涅进入电影行业。

「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沃尔克·施隆多夫是塔维涅的高中同学,做过梅尔维尔的副导演,而塔维涅一开始只是梅尔维尔的助手,片中施隆多夫亦现身说法老师极为认真的拍片方式。

谈及梅尔维尔的影响,施隆多夫表示:

开玩笑,这还能难倒录像租赁店小哥塔伦蒂诺?

梅尔维尔出生于1917年——对照60年代法国电影俱乐部协会的皮埃尔·比亚尔将彼时活跃的导演们划分为1914年前出生的「旧派」与1918年出生的「新派」,1917显然是个尴尬的年份。

因此,梅尔维尔一直未真正划入「新浪潮」(他自己也未必愿意被划分流派),算是「新浪潮」的先驱者,也偶尔有过交集。

比如他曾在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中出演一位小说家,并讲出那句最有名的话:

《筋疲力尽》中梅尔维尔说的那句「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他的不朽已经为世人皆知,泽被后世众多导演。

塔维涅的松散显然并不适合梅尔维尔严谨的工作作风,被介绍给《筋疲力尽》的制片人后,他开始接触到新浪潮,并与之建立合作,在本片中均有陈述。

在塔维涅的职业生涯中,和梅尔维尔一样具有引路人作用的还有克洛德·苏台,与片首的雅克·贝克形成最心爱的回环。

片尾在《生活琐事》中罗密·施耐德意味深长的凝视里,一段电影的雕刻时光已然铸成,记忆纵然蒙尘,然而这一段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却是最好的时光。


更多「奇遇电影」的有趣文章。

最全解读,你真的看懂《燃烧》了

在香港奇葩译名背后,我发现一些秘密

《欲望都市》开播20周年, 这部剧“教坏”了整整一代人。

如果恰好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来「宠爱」我们,关注公众号「奇遇电影」(cinematik)。

 短评

@filmoteca amb Bertrand Tavernier 充溢着私人回忆的电影散文,字句间情绪尤为动人。结尾《生活琐事》里的罗密·施耐德走入人群身影逐渐模糊之际,才发现三小时飞逝而过,仿佛一梦百年倏然惊醒,心知最好的时光已然远去。

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小西天。电影史的叙述会强调新浪潮的反叛和前后两代的不同。但若收回塔维涅私影史的视角,就很容易发现断裂并非那样截然。他也没有屈从简单粗暴的作者论,而将演员编剧乃至作曲也纳入其中给予同等重视。比如上半集对让·维果的评论竟然是穿插进对配乐家莫里斯·若贝尔的回顾里的。总的来说,上半集聚焦法国30-50年代电影,更多的是他作为观众对上一辈人的观影记忆,没好玩八卦也谈不上什么洞见。下半集是事实上的好看,与一般观众更熟悉下半集的导演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毕竟是亲历者,讲梅尔维尔的部分是全片精华,还包括梅尔维尔与贝尔蒙多吵架录音这种猛料。p.s. 全片剪入了好几部电影扇女孩耳光的片段,不知道是不是老头的恶趣味。

7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纪录片作者通过时间顺序将他脑海中那些关于法国电影与电影人的记忆浮光掠影地回顾了一番,有拉片式的场景分析也有亲身趣闻的回顾,对众多导演以及作品的覆盖使得它并不会过于冗长与单调,它是一部大容量的个人化的关于法国电影发展历史的论文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私人回忆与情感的纪录片

10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釜山电影节#

14分钟前
  • toolass
  • 还行

一部私人电影之旅,从童年到从业、从导演到演员到配乐,讲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电影和电影人。因为是私人视角的,所以有能引发共鸣的精彩之处也有毫无感觉的沉闷段落。对启蒙的贝克、雷诺阿和合作最多的梅尔维尔与索泰讲得最多。最喜欢对贝克经典镜头的一组蒙太奇致敬、对雷诺阿镜头运动的拉片分析以及分享的影史八卦内幕(对梅尔维尔是真狠啊!)。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瓦尔达,新浪潮绕不过,但明显有倾向(没看岔的话结尾致敬名单干脆都没有特吕弗)。法国电影为什么牛逼,人家六十年代就有专门放中国电影的放映厅了。|幸亏之前已经看过贝克的《洞》,要不直接给剧透个底朝天...(《影子部队》也透了,不过我那段直接闭眼捂耳跳过);好多想要补的片

1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最迷人的部分还是对梅尔维尔电影的讲述,文学改编的做法(同时买两本小说),和演员冲突(挂帽子和衣服),自传性(跟当时警局不一样,模仿自己的办公室和卧室氛围),当着布景师的面撕掉自己不喜欢的墙纸,讨论自己的观影喜好……不一而足

21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推荐

Tavernier nous partage sous 1point de vue spectateur et critique ses admiration et amour pr le 7e art à travers cet essai didactique et pédagogique sur l'histoire intime et très personnelle du cinéma français.Tout simplement passionnant malgré sa forme conventionnelle

22分钟前
  • KUMA
  • 推荐

看电影真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啊,你尽可以欣赏银幕上的烟花灿烂,但那却不真的属于你,就连眼前鲜活的身影可能也早已作古。看到后来,悲凉感汹涌袭来,将我完全包围。

27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结课后看这部太舒适了,昨天放粗剪的时候看得我又疲又遗憾,今天又想动刀了。©资料馆。

2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个人化视角的私人法国影史,梅尔维尔料最足。

33分钟前
  • Meng
  • 推荐

30-50年代法国电影的回顾。虽然是浮光掠影的个人化讲述,但还是捎带了不少干货。喜欢Jean Gabin那段~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旋即在法国文化中心买了四张票

41分钟前
  • 朝歌
  • 推荐

③个多小时的法国🇫🇷電影之旅,今天都是大部头,之前170分钟德国🇩🇪電影,下午到晚上192分钟『法国电影巡礼』实实在在的電影一天,北京气温今天下午39°左右……

43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一部非常私密的电影回忆录或电影论文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BIFF# 私人法国电影观影史。作为「巴黎解放和电影资料馆的孩子」(戈达尔语),塔维涅以雅克·贝克和克罗德·索泰为主,例数他爱导演演员作曲家。有些生僻的名字可做片目参考。八卦也不少~

49分钟前
  • btr
  • 推荐

好看,多数影片都看过,看得心有戚戚,三个多小时很过瘾。上半场,不管是说导演还是摄影还是演员还是作曲,主角毫无争议的只能是Jean Gabin,下半场的话,勉强算是Belmondo吧。

50分钟前
  • 高玉宝
  • 推荐

似乎应该建一个“巴黎解放和电影资料馆的孩子”有关的豆列

51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既是关于塔维涅私人观影品味的总结,又是对法国影坛的整体的回顾,话题覆盖广博,可见其观影量之博,亦可从中厘清他自己拍摄美学的归属范畴,宛如上了一堂影史资料课;影评人出身功底深厚,点评相当精准,词汇丰厚灵动,视角专业恰切;片尾出现的影人名字群星璀璨,铸成电影的雕刻时光。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施隆多夫的高中同学,今年因为看阿姨竟也看了Bertrand Tavernier 好几部片子,早期他们合作还蛮多。他说的那些我又竟都喜爱,既是私散文,亦是好论文。

5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补标,贝特朗塔维涅非常私人角度的法国影史,从小经历又是从业者那感情和专注度真不是后来通过补片或者学习能比拟的,让加本感觉就占了半部分吧。好多也许后来被遗忘或不太知道的导演与演员趣闻,通过配乐剪辑影像的设计结合时事对当年发展的影响过程来梳理,逻辑也是很新颖与书本上有区别。法国文化中心。

60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