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DVD中字

主演:斯拉夫科·斯提马科,斯洛博丹·阿利格鲁迪奇,莉莉娅娜·布拉戈耶维奇,米拉·班雅奇,帕维尔·武吉西奇,Nada Pani,Boro Stjepanovic,Zivko 'Zika' Ristic,Mirsad Zulic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1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2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4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5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6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4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5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6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7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8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9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某区的领导决定用乐队丰富年轻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青年迪诺(Slavko Stimac 饰)的一班同龄朋友们整日在陈旧的社区中游荡,迪诺相信使用催眠术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平日里勤加学习。因为迪诺掌握着家里鸽房的钥匙,当地的年轻人头头将一位女孩 多莉贝塞给迪诺看顾,父亲暗中发现了女孩,但并未声张反而给迪诺更多的零用钱。父亲因染病每况愈下,同迪诺在饭桌上谈论伟大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少。迪诺和多莉贝渐渐互相产生了好感,某天夜里事主突然到访,带领几个青年在迪诺面前将多莉贝侮辱后带走。父亲入院后,迪诺的生活只剩下乐队的排练,他穿戴整齐后再次找到多莉贝……  本片获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处女作金狮奖、影评人费比西奖。巴尔博大道发展受阻第三季极地暗杀 第一季爱情任务重任在肩第二季心居消失的她我叫赵红花痞子高手真假哥窑瓶天涯海角滚蛋吧!肿瘤君陷得太深大唐代宗炽爱游戏泰语请别相信她2004一路走好较量2渴水偷窃法则冰封启示录血的游戏程婴救孤文艺编导班姜子牙 独家纪录片2020阿斯特拉罕八仙后传之续命宝葫绿衣骑士危机之地国语第二次人生2014解构生活惊天大翻盘我叫多麦特米拉2022七天2007无敌县令致命钥匙第三季长白·太岁披荆斩棘第三季团建不打烊封神战纪我的男月嫂第二季复出星期8穿比基尼的外星人末路危情秘密账号

 长篇影评

 1 ) 库斯图里卡作品《你还记得多莉贝吗》观后座谈会纪要

库斯图里卡作品《你还记得多莉贝吗》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间: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30-11:10
地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前南电影月”《你还记得多莉贝吗》与《黑猫白猫》观后现场)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朱锡林、顾 隽、丁云珍、王淑金、何 吉、李晓波、李晓鸣、刘以发、陈杏生、沈水林、于 涵、邱华奋、刘海庆
  
《你还记得多莉贝吗》(1981年)109分钟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6岁的迪诺在年轻人头头指使下帮助女孩多莉贝藏身于自家小楼上并渐渐爱上了她
  
  
范达明:这是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处女作。他作品不多,获奖倒很多的。导演就是我们上个月放映的《雪地里的情人》里那个饰演死囚的。这个片子男主角迪诺的父亲应该是个老革命,共产党员,参加过“二战”,口口声声是G的意识形态,他对现实不满,但也相信“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朱锡林:G在理想和谎言中死去,片子里有句台词:“只有穷人才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
范达明:片子也描述了以迪诺为代表的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有个女孩,就是多莉贝,阁楼那夜一帮小混混对她的侮辱给他刺激挺大的。他被要求收留这个女孩,父亲对此其实是清楚的,没有说破,是暗暗地鼓励儿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意图让儿子逐渐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影片写的是60年代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运动最终在苏联干涉下被镇压下去。但是S阵营本身的危机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通过片中小镇文化俱乐部积极开展乐队文化活动、关心年轻人思想与成长等情节有所体现。“东欧巨变”包括苏联解体是1989年开始的。这片子是1981年拍的,也快了。
顾 隽:我觉得这部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小弟是要一辆自行车,迪诺是想用催眠术改变世界,而他给父亲临死前念的报纸上的信息,也体现了全人类的一个梦想。
范达明:对。不过有一点特别的,报上说的是用把印度洋海水抽干的方法来改变地球,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美好,倒不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出发的。记得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破裂开始时,我们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评苏G中央公开信的的九评,其中一篇就是《南斯拉夫是S国家吗》,认为南斯拉夫是X国家。此前苏、南关系不好时,G国际会议是把南斯拉夫开除出“阵营”的。但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两国修好,我们倒是保留了最初的态度。当然这点在中苏关系的演变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库斯图里卡的片子从生活本身来表现,不回避日子的艰难,但人们对未来还是有追求。
丁云珍:他们经历的我们也经历了,60年代的情况,还是相信G。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有激烈的斗争,有剧变。到底哪些是好的,是应该变的,还要探索。美国等那些资本主义的自由体制有优点也有缺陷,全盘移植到我们国家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当“世界警察”也不好。
王淑金:这个片子不错的,有一些问题不可思议。说别的G体制国家也好,说“没有G就没有新中国”也好,很体现控制论的思想。我们走到今天,是不是可以往前走,也可以往后退?但实际上是不能往后退的。
丁云珍:现在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管是什么社会,就一定有国家,有执政的。关键是老百姓的权益要得到保证。
朱锡林:在M国家里,坏人不得不变好人;而在一些所谓S国家里,好人变坏,坏人更坏,因为是人治,不是法治。(2011.7.22. 6:40整理)
  

 2 ) 跳舞吧,当歌声响起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讲述196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铁托集权统治下少年迪诺的成长故事。这部后来的电影大师、双金棕榈俱乐部库斯图里卡的处女作,没有过多渲染政治,隐喻自己对于国家和政治的美好想象,在当年的威尼斯上斩获最佳处女作等三个奖项。影片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影射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对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刚开放时西方通俗文化及当时盛行的性革命的冲击。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巴尔干半岛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灵感来自一首同名诗歌,该片剧本由库斯图里卡与著名波斯尼亚诗人Abdulah Sidran共同完成,并带有明显的半自传色彩,讲述了在铁托集权统治的1960年代,一群生活在萨拉热窝的少年梦想过上西方生活的故事。在影片中,库斯图里卡已经表现出对传统南斯拉夫风俗中的荒诞主义的把握及肖像式描写。 库斯图里卡认为,导演在拍电影时其实只有一个美学目的:受到自己所拍摄的东西的激励。“当我感到心跳加速时,我知道这一场景成功了,我拍电影的原因正在于感受这种激动。”在巴尔干民族独特的浪漫、忧郁的音乐的渲染下,影片的每一幅画面都洋溢着浓烈的乡愁与怀旧的情愫。影片在叙述成长故事时的气质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殊途同归,正如后者的海报宣传语“那年夏天,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但对这群孩子来说,却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3 ) 非共产主义式葬礼

库斯图里卡是我原本不太熟悉的导演,在影展上看到,被意外击中。《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带有半自传色彩,讲述了在铁托集权统治的1960年代,一群生活在铁托政治统治下的萨拉热窝少年的故事。

迪诺为代表的南斯拉夫青年们,生长在南斯拉夫刚刚平息的战火下,他们的思维正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音乐、电影和流行文化在片中随处可见(本片的音乐运用也是一绝)。少年们期待成长,也期待西马式的共产主义生活。理想主义愿景、对于性的探索、父亲之死、乐队排练、责任承担……由写实主义手法勾勒的成长伤痛,与家国哀叹形成同构。

于是,与迪诺在餐桌上激情辩论共产主义实现之道的父亲,那个曾怒斥迪诺理想主义臆想的父亲,变成了在病榻上微笑颔首,聆听迪诺阅读催眠术科普报纸的父亲。在南斯拉夫的那个当下,共产主义信念与催眠术一样遥不可及。在家国阵痛中,迪诺意识到兔子不属于自己,多莉·贝尔不属于自己,祖国亦不属于自己。

作为共产主义者的父亲,得到了一场沉浸于絮絮叨叨祷告中的传统葬礼。他与共产主义乌托邦之间的距离,最终指向了“自我暗示”之必要性。至此,理想的实现之道,只能暂时寄居于一句魔咒般的重复中: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m getting a little better.

 4 ) 喜欢电影的朋友一定要看。

这是库斯图里察的处女作。
这样的处女作太完美了。
等了好久真的等到了,看完以后觉得他很了不起。

 5 ) 片子中有首歌很好听,已经找到。

索尼最后唱的那个一直练习的歌曲叫:24000 baci ,歌手是:Adriano Celentano大家可以在酷狗音乐里找到,我搜索了各种资料找了两个小时,很喜欢这个歌节奏感真不错,24000个吻也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百度搜索的,具体谁是写的不清楚。

  2011年,会弹奏乐器的Aylin Prandi演而优则唱,推出酝酿许久的首张专辑《24000 Baci》,一举邀来法国、阿根廷、美国的制作群联合掌舵,精心以乐团演唱表现,谱出多元丰富的异国风情!同名开场曲〈24 000 Baci〉,选择意大利全方位国宝天王Adriano Celentano撰写的1961年金曲,以相当浓厚复古的女人韵味,带来充满野性美感的意大利歌曲,摇滚火侯掌握的恰到好处;轻巧民谣的〈Solo Tu〉,更轻松以口哨声、手风琴和弦乐搭衬,佐入自在且舒服的慵懒性格;乡野蓝调的〈Twist a St Tropez〉,摇摆出随乐起舞的满点欢畅;全新诠释意大利歌手Renato Carosone知名曲〈Tu Vuo Fa L'Americano〉,则是原味呈献法式融合意式的诱人频率;流行快意的〈Una Storia Importante〉,则是首质感满分的佳作;热闹的乡野派对,在〈Datemi Martello〉中奔放享受、Acoustic的〈Prima Canzone〉、率真的〈Dove La Felicita〉,都是Aylin将传统欧陆民谣精彩呈献,淋漓混搭的绝妙组合!

 6 ) 你还记得杜莉贝尔吗?

其实是部成长片,少年迪诺们在南斯拉夫平息的战火后长大,他们看西方电影听西方音乐,期待共产主义的到来。南斯拉夫青年的思维正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还要完成自己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到一个男人的转变并不仅仅是和暗恋的舞女多莉贝尔发生一夜关系,而是要面对更多的东西——父亲的死亡,家庭的承担,乐队的排练以及肩上更多的责任。
其实青春多局限,虽然他们的青春我找不到任何共鸣感,但是仍然相信他们的鲜活。迪诺迷恋着的催眠术,弟弟想要的自行车其实可以是我们少年时候想要的一切东西,而父亲也一样总是热衷于和我们发表异样的观点。
电影的灵感源自南斯拉夫诗人薛维长诗《你还记得杜莉贝尔吗?》,和《黑猫白猫》的荒诞风格并不同,这里库斯图里卡的镜头朴实完全不玩任何技巧。但是作为处女作,你仍能感觉到他天才的控制节奏能力,镜头也那么生动鲜活。总之它让我记住一句台词,它会在以后悲伤时候安慰我:
“每天,在各个方面,生活会一点点地好起来”。

 短评

那时候我们有兄弟姐妹 有引导我们成长的父亲 有一个乐队 有游乐园 有共产主义的信仰 革命的确要学会催眠 "每一天 在每一方面 都会好一点" (再看一遍或许会是我最喜欢的库斯图里卡电影 目前还是<流浪者之歌>)

4分钟前
  • 推荐

老库温情脉脉的处女作,尚没那么天马行空肆意张扬。长大的男孩坐在车上喃喃自语,每天多努力一点,生活会变得更好呢。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和很多人一样,老库的处女作也拍自己的青春,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老库还有心心念念的南斯拉夫。这里面有深刻的思考、深沉的爱,这是老库隽永的地方,也是我爱的地方。社会主义靠催眠行吗?靠催眠都得不到心爱的姑娘。男主的脸特别有电影感,难忘雨泪交织。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和社会主义吗?催眠吧。

7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情感真诚质朴想象力丰富的不错的处女作。

9分钟前
  • 狼哞
  • 推荐

“让你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热泪盈眶”,这是评价老库最常用的一句话。看看主角老爸去世的那一段吧,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12分钟前
  • 果冻帝国
  • 力荐

5.0。太棒的处女作。与之后的《爸爸去出差》一脉相承,温暖的家庭生活在镜头里默默涌流,镜头后的库斯图里卡远没有后来的疯狂,显得沉静,甚至细腻。催眠与自我暗示到社会主义;每天在各个方面我都进步一点;只有穷人才会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你还会记得多莉贝吗?而我会记得那个南斯拉夫

1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看到快完才有点感觉。但你要说这是一个玩摇滚的家伙的电影处女作,已足够令人侧目了

15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历史对人的消解在库斯图里卡看来永远是从家庭潜在的别离关系开始。一个处在启蒙期当中的少年生命里最深刻的角落却已经在地图上寻觅不到,亲爱的萨拉热窝请问《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如今她身在何处?尽管老库认为遗忘是人之所以能生长下去的一个原因,但这部新鲜早熟粗粝又温柔的处女作拒绝向遗忘屈服。

1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少年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两个社会身份。如片中的妓女,或说一个比少年成熟的女性。还有就是父权的“压制”(意识形态)。最后父亲走了,少年成长的意味也就凸显了。家庭会议中的环绕镜头很有意思。“只有穷人才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

21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面对共产主义社会和父权家庭,少年只有通过念叨“每天我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一点”来催眠自己,好在还有音乐和美女来抚慰内心。

2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Sjecas li se Dolly Bell (1981http://www.imdb.com/title/tt0083089

30分钟前
  • H·今天·你·H·了沒?
  • 力荐

81年 27岁的老库拿出他的长片处女作 一段关于青春成长的苦涩和痛楚 或是一曲对前南体制无声的哀叹和讽刺 阁楼上几段戏令人惊叹 音乐运用上佳 年轻的老库就已经很不简单啊 发现件奇怪的事 貌似威尼斯喜欢把金狮颁给导演处女作?

35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Everybody has a Dolly Bell in memory and in heart.Some different from his later works, but there is still humor and absurdity regarding communism and hypnosis.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t will be better".

38分钟前
  • 稔之
  • 推荐

6/10。比起性意识成长,潜在主题将父子的生命历程融入一个国家的兴衰变化,片中四次家庭会议运用连续环绕镜头,突出父制统治的位置,谈论与亲情无关的政治话题,父亲因病变得脆弱方显示其感性一面,在医院的林荫道里父亲传给儿子宝贵的打火机,吸同一根烟,最后听着科幻故事平静离去,真让人黯然酸楚。

3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库斯图里卡在处女作中,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深藏的哀愁、情感都表现得那么温柔,那么不张狂。从DVD的Interview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处女作也许是与他内心最接近的电影,也是很学院派的电影,吉普赛(不带贬义)的风格只是初现雏形。不过我真的很崇拜吉普赛这个民族。

44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受黑彼得的一点影响,结合导演的个人经历,拍出的处女座电影。刚开始的电影,总有一种渗透到身体的哀伤,到二十多年后生命的淡然不羁与快乐,真是让人感慨。

49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长片处女作,这个搞摇滚的疯子当时作为一名业余导演,初作就拿金狮,起点真是高。也得承认这厮绝逼是个天才

53分钟前
  • CynicDogAldaev
  • 推荐

http://www.douban.com/review/2228593/小总结

56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影射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对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刚开放时西方通俗文化及当时盛行的性革命的冲击。

60分钟前
  • Allen
  • 推荐

真是服了这个破字幕……爱子放荡以及转变,库斯图里卡的父亲形象。家人离世和“真正的恋爱”,成长的条件。对理想主义的看法复杂,既觉得荒诞想要讽刺,也觉得逆境之中需要这种乐观。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