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全8集

主演:威尔·法瑞尔,保罗·路德,凯瑟琳·哈恩,凯西·威尔逊,安德烈·博耶,维克托·沃尔夫,Kellie Blaise,莎拉尤·拉奧,亚历山大·陈,琳赛·卡夫,大卫·富特尼克,桑德拉·罗斯科,Kesia Brooke,Mathew Trent Hunnicutt,Alina Abbe,Austen Alazraqui,Sally Berman,Rob Brownstein,Gable Swanlund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2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3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4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5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6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3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4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5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6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7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8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9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心理学经典美剧《扪心问诊》深度赏析:为什么身经百战的咨询师也无法抵挡性感女神的诱惑?

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弗洛伊德

终于写到Laura了,这位让咨询师Paul越陷越深的性感女神。

有一种女人对绝大多数男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她们漂亮性感,妩媚多情,她们非常了解男人的喜好,一颦一笑都充满着诱惑,但是她们又显得脆弱敏感,楚楚可怜,时时需要男人的呵护……

男人对这样的女人是缺少免疫力的,因为他们的好奇、猎艳、想象、征服、英雄主义在这样的女人身上都能得到完美的诠释,让他们欲罢不能……

Laura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在男人眼里她是尤物,在女人眼里她是公敌。按理说,作为身经百战对人性洞若观火的心理咨询师,Paul应该对这样的魅惑有足够的抵御力,但是Paul还是沦陷了,并且为了Laura可以抛妻弃子,连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也可以扔到一边。

为什么身经百战的Paul会如此飞蛾扑火的疯狂?

全片针对Laura的关键咨询共有七次,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火花四溅,而在两个人激烈的碰撞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中的各种隐喻和心理较量。

从第一集Laura出现在Paul的诊所里开始,我们就发现了两个人之间奇妙的chemistry……

Laura在哭诉他与未婚夫发生了矛盾后,选择了去酒吧买醉,后面和一个陌生男人调情,然后一起到了洗手间,而在最后要发生关系的关口,她选择了叫停……

当她在描述与陌生男子的挑逗的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Paul脸上的不自然,里面有好奇、嫉妒、担心,还有被压抑的愤怒,这不太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反应,更像是情人的状态。

而这一切Laura也都看在眼里,所以她在描述的过程中会反复问Paul,“你怎么看?”“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恶心?”……

但发现Paul躲在他的咨询师面具后装聋作哑,她忍无可忍,直接说出了她压抑了近一年的心声,

“Paul,我已经爱上你了!从我一年前来咨询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你了,我之所以拒绝与那个人做爱不是因为我的男友,是因为你!”

Paul明显有点慌,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在演示内心的慌张。

Laura乘胜追击,“你不要演得像个佛一样,我知道一个男人对我有没有感觉!”

然后Paul开始给Laura解释自己并不是对方一个现实的选择(option),不论从职业伦理还是现实考量,当Laura走的时候问Paul是不是想要她的时候,Paul犹豫了一下,还是明确的说了“不”。

面对Paul对她示爱的躲闪与拒绝,Laura再出现在咨询室的时候直接告诉Paul自己答应了男友的求婚。

但是Paul并没有给她祝福,而是在分析她的行为模式,引导她可能只是选择了逃离,并试图把话题引到Laura与父亲的关系上,但是Laura非常激动,直接告诉Paul 她之所以答应男友的求婚,就是因为Paul拒绝了她!

更戏剧性的一幕是,在这次咨询快结束时,当Laura提出要去洗手间,Paul告诉她咨询室的洗手间不能用,而当Laura转身要去Paul的楼下的厕所时(Paul私人的生活空间),Paul直接拒绝了。

这彻底激怒了Laura,Laura直接问Paul是不是害怕她遇到Paul的妻子(其实Laura潜意识里确实期待打破边界,闯入Paul的私生活),在Paul没有正面回应后。Laura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

“你知道我第一次看到你是什么感觉吗?我看到了你那副专家皮囊背后了无生气,是我为你注入了活力!”“我们之间有了感情!”

Paul没有正面回应,而是把悬念留到了下一次。

这一次咨询Laura迟到了足足20分钟!

当Laura急匆匆的跑进来给Paul解释时,Paul却开始和Laura谈起了是否要结束治疗的问题。

Paul承认对Laura接近一年的治疗并没有效果,他指出Laura不停的想跨过咨询关系的界限,早就从内心抛弃了让他做好一个咨询师角色的想法。

而面对结束咨询的提议,Laura开始了连环的反击,久病成医,在反击中我们看到了Laura堪比心理医生的洞察力:

  • 她指出,Paul从业二十年,她不可能是唯一的爱上Paul的女病人。
  • 她希望Paul能够治疗她,如果Paul不能,只能说明Paul恰恰也爱上了她。
  • 她直接问Paul,在两个人的咨询关系中,是不是已经有亲密感的存在?Paul坦言说是。

然后她开始讲述Paul经常引用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过去决定着我们爱上怎样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她对Paul的感情就是假的(其实这个在心理学中叫移情)。

而她爱上的Paul并不是想象出来的完美形象,她早就看出了Paul内心的躁动不安与脆弱,她理解这种脆弱,并且感觉自己与Paul真正的心灵相通。

这段陈述太精彩,Paul不得不为之动容,然后开始讲述自己尘封的往事……

原来Paul和Laura一样,也是在14岁的时候失去母亲,母亲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而父亲却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选择了出轨,并且离家出走。

他痛恨自己的父亲,但他更痛恨自己对于母亲的境况无能为力,带着这份深深的自责与拯救欲,他选择了做心理医生,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拯救者,也因为这个原因,当他看到美丽性感却又显得脆弱无助的Laura时,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母亲,内心的爱与拯救完全被激活。

Laura也是母亲在她15岁时候因病去世,然后留下了孤独无助和茫然失措的父亲,父亲太软弱了,无法照顾到14岁的Laura的需要,所以Laura内心也深深的种下了一个改变的愿望,她渴望让自己的父亲变得强大有力,真正的能够保护自己。

所以,在恋爱生活中,Laura总是会被那些和父亲特质相似的人吸引,想去改变,但是又在近距离看到他们的无助与平庸时选择逃离。

所以当Paul提出考虑要结束咨询关系时,Laura反攻为守,直接提出下次是最后一次,这让Paul有点猝不及防。并且在偶遇Paul的另一个病人时,她选择了勾引来报复Paul的“绝情”。

在最后一次咨询时,Laura终于说出了压在心底一年都没有说出来的秘密。原来Laura母亲去世,父亲陷入抑郁的时候,她特别渴望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成年男性能够保护她。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朋友David闯进了她的生活,David是成功的律师,成熟睿智,风趣幽默有温柔体贴,符合Laura对理想父亲的所有期待,所以Laura一度渴望David能够收养她,但是David最后没有答应收养要求。

更有戏剧性的是,David和15岁的Laura发生了关系。尽管Laura强调是她主动勾引David的,都是她自己的错,这也是她为什么如此憎恨自己的原因。

但这个时候Paul明确的告诉Laura,她只是一个15岁的少女,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渴望爱与关怀,而David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做出了伤害她的行为。这也导致了Laura对男性的不信任,她认为男人接近她都是为了她的身体,她很难走进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个时候,治疗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在双方的最后一次咨询,在Paul真正放下专家的架子,开始去贴近Laura内心的时候,Laura说出了压在心中的秘密,也让Paul彻底明白为什么Laura一见到他就会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诱惑他的原因。

但明白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阅人无数的Paul尽管非常了解如果他不悬崖勒马,可能会与Laura经历怎样的结局,事业、家庭、名誉、孩子……所有他曾经珍视的东西都可能统统失去,然而他还是克制不住自己对Laura的想念,结束咨询关系后,他发了疯一样的想念她,终于找到机会想Laura做出了表白……

但Laura面对Paul的表白,却有些躲闪,不太相信Paul会如此坦诚的说爱她,所以她需要爱的证明,需要某些她熟悉的方式,比如性。

而Paul从内心来说也确实渴望她的怀抱,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来到了Laura的房间,双方互表衷情后,Laura带着Paul来到了她的卧室,然而在最后的关头,Paul惊恐症发作,落荒而逃了……

当他和自己的督导Gina讲起这段尴尬的经历的时候,Gina告诉他,

“你做了正确的事,对你自己,对你的病人,那是你高尚的那个部分。正确的决定从来都不是优雅地作出的,因为需要我们和自己的愿望做斗争。惊恐发作不是外来的东西,它就是你,你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该赞赏自己的正确决定。”

而更有意思的是,因为Paul的惊恐发作,Laura也终于意识到她并不是真的想和Paul在一起,她只是习惯了长期以来通过身体诱惑自己喜欢的男人而已。Laura在一定程度上也被Paul治愈了,尽管这个过程来得如此惊心动魄。

Laura的案例堪称教科书般的精神分析学派案例。里面也用生动的案例像我们诠释了移情与反移情,童年模式的重复等概念。

移情与反移情

Laura对Paul的感情其实就是典型的移情。她对理想父亲的渴望,以及她青少年时候渴望改造父亲的强烈愿望全部转移到了Paul身上,所以她会说她看到Paul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

她看到了Paul内在的抑郁与无助,正如她父亲,她渴望唤醒父亲的活力,在父亲身上她没有成功,但是她觉得自己可以唤醒Paul的活力,通过性的诱惑与情感互动。她这种模式在自己身上一再重演,包括看似软弱无助的男友,一旦对方真正开始依赖她,她就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她和Paul的关系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也会是一个悲剧。

而Paul对Laura的感情则是反移情,Laura仿佛他的母亲,孤独无助,脆弱可怜,他的拯救欲在Laura身上被彻底激活,为了Laura,他想抛弃职业伦理,完全放弃自己的一切,只为拯救她。正如那个14岁的少年渴望全力拯救那个抑郁的母亲一样。不过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内在的高尚的部分拯救了他,同时也拯救了他的病人Laura。

童年模式的重复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我们童年的模式会决定我们内心的模式,从而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我们都逃不开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吸引我们的人和自己的父母息息相关。

但这是不是真爱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模式了。如果我们内在的模式不够健康,比如Laura,如果缺少觉察,那么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不断重复童年的感觉。幸福的童年容易重复幸福,而不幸的童年更容易重复不幸。

而Paul也在重复父亲的模式,当年他父亲作为一个医生,也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抛弃家庭,Paul痛恨自己的父亲,可当他对Laura越陷越深直到出现在Laura的卧室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变成自己憎恶的父亲……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需要完成内心的和解。我们越是恨一个人,尤其是我们至亲的父母、伴侣或孩子,那代表我们其实恨的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而已。

完成和解的根本是要懂得人性的复杂,并理解人性的脆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我们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与爱,才能真正的敞开胸怀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微信公众号:陈历杰

 2 ) 当来访者爱上了治疗师——观影《扪心问诊》

作者:孟祥寒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高危行业。

这种高危并不仅限于在封闭空间里,面对一个心理可能极不稳定的来访者。还有就是心理咨询师将自己放置在可以被来访者影响的位置上,因此稍不注意就将滑入有失伦理的境地,比如来访者如果疯狂爱上咨询师,而咨询师也利用其专业角色,与来访者恋爱甚至剥削来访者,那将违反了咨询师的伦理守则,而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也将亲手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那如何提前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呢?!美剧《扪心问诊》给了我们一些有趣的启发。

我们的主人公Paul(GabrielByrne饰),是一名中年心理医生,每周的第一天到第四天,都会在他家中的心理咨询室里接待不同却“固定”的四位来访者;

周一是Laura Hill,30岁,一位闷闷不乐的30岁麻醉师,她性感又美丽,有自毁倾向,爱上了自己的心理医生;

周二是AlexPrince,一个轰炸机飞行员,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巴格达炸了一个学校,死了16个孩子,却感觉不到负罪感;

周三是Sophie,一个16岁的体操女选手,聪敏、尖刻、混乱、不乏少女的天真,有自杀倾向,她的生活基本上被周围的成年人给毁了;

周四是Amy和Jake,一对问题夫妻,为怀孕还是堕胎争执不休,对彼此的怨怼简直如滔滔江水,让人透不过气来;

周五,Paul去看他青年时代的导师Gina,一个温暖、敏感的倾听者和保护者,但因旧仇新伤,他们之间的辩论反而是最激烈的,有时让人身心俱疲。但是我并不确定Gina,是Paul的督导师还是个人体验师,因为督导的作用主要是对治疗师这段时间的某些个案进行技术和关系层面的指导,是一种权威式的关系,但是个人体验师则不然,他更像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用来解决的是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心理问题,但是很显然电视里的两个角色混为了一个,并且还给Paul和妻子Kate做家庭治疗,这很明显是双重关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致使这样的错误出现。 微信ID:psycexpress

扪心问诊可以说是最接近真实心理治疗设置的一部美国电视剧了,当然每集25分钟,并非真实咨询下的时间设置。平常的心理咨询的咨询时长一般是50分钟,也有咨询师运用45分钟和1小时的设置。

经典的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频率是每周四次,并且来访者是躺在躺椅上的,心理治疗师也不会坐在病人对面,而是会坐在病人身后,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分析师不会有很多的语言,更多的是让病人自己去诉说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东西。

而电视中的分析师Paul,他的心理治疗设置很明显是每周一次,主要的对话发起方是病人,而且每一个咨询小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自由联想式的谈话,治疗关系主要处理的是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因此剧中的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事实上,《扪心问诊》的中文名字翻译的非常棒,因为扪心是自省,真正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并不等于询问来访者各种问题,因为来访者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被掩藏在表达形式和给治疗师带来的移情感受上,而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觉察(包括来访者表达出来的,和来访者给咨询师带来的情感和感受的),将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对于这种移情反移情的处理,可以用来了解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以及完成咨询治愈过程。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的服务行业,这不像是其他服务行业可以给顾客带来实质性的外在变化,比如理发师、按摩师给顾客带来的身体变化等等,心理治疗的服务范围主要是在个体或家庭的心理和互动层面,这种服务,就非常强调咨询师的治疗位置不能滑出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比如电视里的Paul最后差点从心理治疗的角色,滑入了Laur的情人角色。

美国心理咨询师协会颁布的伦理标准(ACA Code of Ethics)显示:

A.5.c. Sexual and/or romantic counselor clientinteractions or relationships with former clients, their romantic partners, or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prohibited for a period of 5 years following the lastprofessional contact. A.5.c 心理师在与寻求专业服务者结束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后至少五年内,不得与该寻求专业服务者或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性或亲密关系。

在中国,心理师伦理中规定的时长是3年。

现实中,如果治疗关系被打破,比如咨访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比如咨询师长被延迟了十分钟,比如患者或者治疗师迟到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有含义的,都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诉说而导致的付诸行动(acting-out)

在Paul的四位患者中,Laura是唯一让Paul经常性的滑出治疗师角色和治疗框架的,她热情地追求Paul,并以接受掠夺性的热情追逐Paul。在治疗的早期,当Laura在治疗期间承认她爱Paul时,他回答说:“我不是一个选择。”但很明显的Paul对Laura产生了情愫,这引发了Paul职业道德上的冲突,这是该剧中的一个核心冲突。 微信ID:psycexpress

治疗中,只有治疗师坚守治疗框架和内化分析性态度,才更不容易使得治疗关系被打破,甚至出现违反伦理的事件出现。

(一)治疗框架

心理治疗的框架,是建立治疗关系的基础,它包括每次治疗的时间、治疗频率、治疗地点、收费、治疗关系的界定等等!

真实情景下的心理治疗是遵守治疗框架的,就像电视里展示出来的,每周在固定时间见面一次,每次150美元,治疗地点就在Paul的家里。那治疗关系就是一种专业的服务关系,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和患者会有很多的情感出现,比如患者喜欢上来访者,或者抱怨治疗费用过高,或者埋怨治疗师冷血等等。

那治疗师的角色就是要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真正的去排斥患者、降低治疗费用、或对患者变得更加热情。比如,患者说:“你怎么这么冷血!每次我问你问题,你都不正面回答”治疗师并不是说:“我没有呀”这种否认,那就太不“治疗师”了。而是回答:

“当你说我冷血的时候,我感受到你的一种愤怒,听起来是你想要得到我的回应,当得不到这样的回应的时候,就特别愤怒,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你的其他关系里也出现了,能谈谈吗?”

这样的回答就维护了治疗边界,也将患者的注意力转向了对自身的反思上去。治疗师与此同时要用第三只眼来审视自己治疗过程中被唤起的情绪,不去压抑,而是让它顺其自然的发生,只是保持中立的观察这种情感而不被情感带走。

(二)分析性态度

那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治疗中的分析性态度:

1.共情

共情要求治疗师聚焦于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内部世界,治疗师要和患者呆在一起而不是保护自己,也意味着向痛苦的冲突和体验敞开,这表明了治疗师愿意承受病人无法忍受的内部世界。比如Laura对Paul有了很浓烈的爱和性的移情,同时Paul也对Laura产生了浓烈的反移情,但Paul却回避这种情感,Paul本来可以有N多的方式表共情和推进治疗进程,可是他都错过了,他完全可以说:

“Laura,尽管我爱你,但我更喜欢做你的治疗师,我知道你可能不相信,如果我们发生性行为,我将无法在做你的治疗师。你可以找到许多愿意和你发生性关系的男人,所以为何要坚持在这段关系中发生呢。拥有这种独特的治疗关系,对你对我来说都更有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在不破坏我们最有价值的治疗关系的情况下,探索我们在幻想中各个方面的含义,理解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2.协调和反应

协调的英文是Attunement,他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主要的意思是就像是听收音机,我们要调到某一个频道上。同样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将自己调整到与来访者同一个频道上,能够倾听到患者。反应的英文是Reflection,其含义是一个人望向湖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这里的反应不是治疗师用言语反馈患者,而是观察其自己的情感和身体反应。 微信ID:psycexpress

3.均匀悬浮注意

这个意思是治疗师允许自己在治疗过程中被患者触动,允许情绪发展,同时又有能力反观这时候两者的关系。它是一种开放的,可被影响的,非固态的,动力性注意。治疗师并不从患者的言语中选择性的注意什么,而是将所有的材料均匀的散布在自己的感受中,以共情的方式去倾听,而同时又有能力对所听到的内容和感受进行思考。正如Bion告诫治疗师们要达到“无忆无欲“的状态。

4.可靠性

整个的心理治疗是建立在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之上的,可以说任何的专业服务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的感受之上。信任是工作联盟的一部分,是治疗性工作的一种条件,治疗师应理解患者的不安和不信任的成分,并经常与患者讨论两者的关系,比如

“您感觉跟我说话舒服吗?” “你觉得治疗过程进行的怎么样?” “你觉得我怎么做会让你在这里更自由的表达”

治疗师必须帮助患者理解这种关系的本质,表明他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让患者感到安全,并且知道治疗师不会对[任何性感受]采取行动。

比如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虽然Paul对Laura的情感浓烈并且经常回避对Laura的情感,但治疗期间,Paul并没有真的对Laura做任何亲密的行为,这也足以让Laura信任Paul作为治疗师的职业素养。

5.中立性

中立性的态度是,我们不替来访者做决定,也不是一种情绪上的疏远或者冷漠的态度,他不是让治疗师表现的像块白板。中立性态度,是以一种观察者的位置去看着发生的一切,治疗师并不友好、温暖或好奇,但又不是没有人情味,这种态度给了任何可能的情绪表达以空间!引导者患者自由的表达其内心感受,而不用担心会得到批评和指责。 微信ID:psycexpress

6.实事求是

这种态度告诉治疗师,不要不真诚,他给了治疗双方一种直言不讳的空间,这种空间不回避痛苦的现实。

7.作为无法忍受的感受的容器

治疗师允许患者的任何感受存在,治疗师应让患者感受到,在治疗环境里,他可以无需掩饰,不用逃跑,让患者相信未来会有光明,只是在看到光明之前,需要暂时待在黑暗里,这就是我们治疗师需要承受的张力和压力。

但电视中的Paul在某些方面是做的不够好的,比如第一集里当Laura 哭泣时,Paul将纸盒推向她。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无害的动作,甚至是一种表达同情的姿态,而且普通人在平时也会这么做。

但是在分析性框架内,患者或治疗师的任何手势都值得反思。这里Paul的行为其深刻的含义是“我不能容忍你流泪,不能承受你在我面前表现的痛苦”。这个动作代表了治疗师对Laura完全敞开的拒绝。在后续的演出中,这种拒绝也经常出现,比如Paul觉得Laura 冷,就给她拿了毯子;询问Laura 需不需要帮助她打出租车......并不是这种方式有错,而是在分析性框架里,这都是有丰富含义的,我们应该讨论这种行为的含义,而不是直接去做出行为。还有就是这种行为就是在告诉患者“你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Paul没有办法允许一个脆弱的Laura 展现在自己面前,也无法容忍一个无能的自己在Laura 面前。

如果做到以上七点,加之治疗性框架,那么治疗室就变成了一种治疗性的空间,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内化分析性态度,并维护治疗框架。

当然,电视中Paul也是一个真实的人,这种真实的对情感的反应是应当的,但是并不是对这种情感,采取行动,比如最后去找Laura ,这就已经违反了治疗伦理,已经是把治疗框架打破而进入了付诸行动的层面了,这方面要及时与自己的督导师和体验师去讨论,因为Laura 最后知道自己通过勾引其他男士才有成就感,而将这种方式同样的运用到了Paul的身上,Laura了解了自己的模式并终止了治疗,并最后Gina也是无奈的说“这次治疗是一次意外的成功”。

总之,不论再有经验的治疗师,他本质上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爱恨情愁,而心理治疗的过程也不能屏蔽这种爱恨情愁的表达,来访者爱上治疗师并不是一个危机,反而是一种转机,这就需要我们内化那种分析性的态度,保护好治疗性框架,并在其中与来访者敞开谈论,而不被情绪带走。这样的治疗,就是一种较好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了。

 3 ) Sophie案例有感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美剧《扪心问诊》中的Sophie案例,个人觉得,这是一起展现了很多咨询方面的专业角度,也是一起非常成功的案例。我想这也是我们老师选择这个案例要求我们观看的原因吧!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部剧,一部极有价值的作品,因为从来访者角度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接受免费的咨询;从咨询师角度来看,这部剧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用来分析的经典的案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嘛!虽然我还不是内行,不过根据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还是有很多看法想表达。

先从这个系列的来访者—Sophie来谈谈我的感受,这个外表坚强的女孩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她16岁正处美好的青春期,作为一个体操运动员,能力被认可并且成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候选人。Sophie的父亲,是一位超模摄影师,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和不同的超模发生关系,并且被女儿发现,不过女儿没有告诉自己母亲,而是当包庇者,这以至于Sophie一直认为父母的离婚是她的错。父亲对超模身材的喜爱也很大的影响了Sophie之后对自己身材的苛刻管理的行为。Sophie的母亲非常脆弱,这也是Sophie受不了她母亲的原因,她和母亲水火不,在工作室中当着咨询师Paul的面不断的讽刺和挖苦自己的母亲。然后,Sophie和自己的教练Cy关系亲密,导致体操队成员大多都嫉妒和排挤她,童年时期父母离异的她在Cy家找到了所谓的安全感,但是不幸的是,她和Cy发生了性关系,这摧毁了Cy的家人对自己的信任,Sophie因破坏了别人家庭而感到深深的罪恶感。很难从中自我调节的Sophie试图骑车撞货车自杀。总而言之,Sophie是一个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少女,认为自己是被成人支配的,没有自主的,因此她会将她的控制欲转移到体操运动中,她在咨询的过程中再少发上展现平衡木的动作,也向咨询师表明自己喜欢这种支配的感觉。Sophie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女孩,仅在咨询过程中,心理焦虑就很容易被引起,更不用说生活中的种种。

另一方面,从咨询师Paul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首先从Paul的言行举止看得出,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并且赋有很强的洞察力,像Sophie说到书架上方的书很可怜的时候,他会去捕捉细节,会问为什么这么说,会留意Sophie留下的线索。他的话语自然但是十分有力、有效,比如他多次用言语让焦躁的Sophie冷静下来,他真诚的话语多次给脆弱的来访者温暖。面对Sophie的问题,他回答的很自然坦诚,面对有关自己女儿的问题也可以从容淡定。并且面对来访者面临的问题,他具有很高的共情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会跟着Sophie的话而思考,他也会跟着来访者的情绪波动而波动,甚至吐出脏话。然后向父亲一般地给Sophie关心和支持,比如他极力支持Sophie追求自己的体操梦。

再最后从咨询关系的建立方面来看。这段资访关系的建立是从无到弱再到强最后到完全信任。从剧中前几集能很明显的看到,Sophie对咨询的态度是拒绝的,她会不断地挑衅Paul,会阻挠咨询过程,比如多次无视咨询师的问题或话语,强调自己的观点;即使Paul说出了她内心的想法,她也会去掩饰或者否认。并且Sophie会不断地找空子钻,情绪多次失控。其中Sophie也有对Paul的试探,像衣服湿了,让Paul给帮忙换衣服,但是Paul的反应成功地应对了她的试探并获取了信任。到后面Sophie可以说是对Paul敞开了心扉,会认真的听他说的话,会采取Paul的建议,甚至比起母亲,Paul在Sophie前面更具有威信。之后从Sophie的动作(睡在Paul工作室里面的沙发上和他对话)可以看得出,她是减少了警惕的。当然,这咨访关系从薄弱到坚固的背后,是咨询师的能力、努力、经验和技巧。他不断地引导Sophie,让她从自责和罪恶感中走出来,重新认识自己。他对Sophie的不和逻辑、上下话接不上的话语陈述进行面质,通过不断地提问、解释、澄清,他渐渐了解了这个女孩和她经历过的事情。于是开始给予她想要却缺失的部分,给予她父亲般的关爱和长辈的引导,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有打破伦理、部分超出了他的职业范围,但我觉得,这是为了和Sophie建立信任和良好的咨询关系所必要的。咨询师也是人类,他们和来访者一样,我相信做一个完美的咨询师是困难的,至少对于我来说,的确是这样。

毫无疑问Sophie的案例非常成功,直到最后,这个女孩对他人敞开心扉,能坐在草地上和父亲愉快的聊天,咨询师功不可没。不过Paul的确不算是我们课本上“完美的”咨询师,比如疏忽了柜子里的安眠药,让来访者的自杀欲进一步被点燃。也有很多对来访者的指导,我们说,指导是不应该存在的,不过面对一个与他女儿年龄相仿的花季青春少女Sophie,他实在是不忍心放弃指导,有时候,咨询师会为了更有意义的结果而将一条腿跨出职业原则线外。我打心底地认为,当一名咨询师太难了,当一名优秀的咨询师难上加难。

这些都只是个人观看有感,要怼就绕绕道~哈哈哈!不过如果想和我讨论的话,热烈欢迎。👏🏼

 4 ) 《扪心问诊》S01E01赏析

本期乐天心理成长沙龙中,咨询师和爱好者们围绕《扪心问诊》第一季第一集展开赏析。篇幅所限,我们将精彩内容截录如下,尤其是咨询师表现突出之处。点击获得全部内容及观影地址。

【引言】

这是个移情的个案,来访者Laura向咨询师Paul告白的大反转是这集的主线。Paul的处理既有大师级应对,也有张皇失措,跟着我们往下看。

【Laura兜圈子,试探Paul】



沈:这里咨询师的表现是比较中立的,大家可以看得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咨询室,来访者问你“我悲伤的时候是不是很好看?”咨询师怎么说会比较好?

郑:这个问题是flirting吧?像问心上人没有收到回应。

沈:她预期的反应是咨询师会像那个男人一样说我悲伤的时候也不错,或者至少也挺好看的。

郑:再不济那个问题也集中在她身上,现在她瞬间泯然众人了。

沈:对。所以咨询师也要注意我们在咨询室里如果碰到来访者问这种问题千万不要简单地回答。因为这个她其实是有问题的。

郑:作为男性咨询师沈老师你会怎么回答?

沈:哦,我可能也会跟Paul一样,我会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不能刻意去讨好来访者,但是也不能去回绝她,或者说指责她。

李:我觉得我的反应会给予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正常社交里人家这样问会起作用,就算不好看我也不会这么直接,我可能会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好看或是不好看”。我觉得在对话之间我的自然反应当时会反应出来。我觉得他这里还是蛮咨询师的回答。如果我在这个状态和她交流,我可能就模棱两可,既不是说好也不是说不好,就说“嗯”,这样点一下头,其实就很模棱两可,让她自己去理解这是好还是不好。

郑:我总觉得Paul在那时感到了什么,那些动作。

沈:其实这里是有伏笔的,来访者在乎咨询师对自己是什么看法。

【Paul点出时机问题】


沈:这里咨询师问到一个很关键的时机问题。为什么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是这个咨询师做的最到位的一个点,就是把这一点指出来,为什么是现在?这个点非常关键。为什么不是半年前,一个月前,一个月后,而是现在?这个点问得很好。

郑:咨询师怎么会想到问这个点呢?我们现在马后炮知道他问了这个,如果你们作为咨询师在这个场景下也会选择问这个问题吗?你们也会关注时机吗?当她从卫生间回来之后。

沈:我不知道我当时可能会展开问些什么,但我就觉得咨询师这个点问得特别好。如果我可以问出他这个问题的话我会觉得他这个咨询抓住重点了。因为有时候来访者说了很多东西,咨询师就像要去捕捉关键点的一个角色,但你捕捉的不一定是和她的处境和问题很有关系的一个点。但咨询师现在这样问可以把一个重要的点引出来。

李:我记得问事件发生时间点在面询培训里也是作为模式一样的提供给我们。因为你刚刚开始做咨询不知道怎么问嘛,但是老师都会告诉你抓住这个点去问。问题呈现以后去问这个时间点,你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来做咨询,是比较便于理清思路的一个方式。她前面不是说了很多嘛,如果你顺着她说的问题在男朋友之上,顺着这个下去会偏。有时候问题比较多的时候理不清,理不清就回到问题发生的这个时间点去帮自己重新把这个东西拉回来。尤其是已经描述了很多,大家都在兜了很大一个圈子,需要重新回到时间点,把主线拉回来,是这种感觉。

沈:对,经常你会发现访客没有这方面感觉,她就想到什么就说,但她其实会绕圈子,而且会偏离核心,这时候就需要咨询师一个拉回来的动作,把她拉回到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李:很多时候我们和来访者聊了这么多以后你也跟她一起转了。像她这种断掉再回来你可能会回去强调你挖到的那些点,顺势挖掘下去。他没有,他是回到事件发生的时间重新拉了一个主题出来。

郑:你不会担心她的事实还没有完全讲完,还没有发散开发散够?

李:你看从它情景设计上就像一个断开,再重新开始的感觉。正好她前面离开了一下。

沈:接下来就是到她和Andrew的吵架,咨询师指出最初这事是你挑起的。她还是一开始习惯于让别人来承担责任。

李:我是觉得他后面这段对话很厉害,因为我来做的话我不会那么大胆,他已经把所有的主动语态都归到她了。

沈:是的,这是有前提的。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年的咨询了,他们的咨访关系已经比较牢固了。咨询师不用担心我的些许冒犯会影响到我们的咨访关系,已经建立好了。一年了,已经相互信任了,不会你质疑我我就觉得没有信任感。

郑:Laura居然真的觉得不是自己挑起的,我好吃惊。

李:防御机制在,自己把自己也给糊弄了。

沈:因为她其实一直是倾向于把责任归到他人的,你可以从她之前的很多表述中就看得出来,这是她的一个习惯。

郑:不是说她在有些地方是滞后,其它的地方是正常的吗?

沈:她在建立亲密关系这一块,亲密关系的处理中是比较像小孩子一样的,好像我没办法,你们负责的,你们推导、引导,你们做主的,这都是你们挑起来的,你们应该承担责任,而没有想到这事她自己应该要承担的责任。

【Laura告白,Paul应对】



沈:在这里你们觉得Paul真的没有察觉吗?

李:是你你会怎么说?

沈:我肯定会察觉的,如果来访者这么说我肯定会察觉到的,我肯定会察觉她对我有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其它的一层意思。但是这里你们觉得Paul是假装没有察觉到还是真的没有察觉到?我个人倾向于是假装。

郑:我觉得是真的诶。他看起来像是真的懵逼了。

沈: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Paul感觉到了,但他不知如何反应所以只能装作自己没有感觉到。我是这么理解的。

许:我也这种感觉。

李:如果你碰到这种咨客,把你不愿提的问题翻过来了,挑明了,你会怎么处理?

沈:我会直面的,我不会用他这个方式。

李:他这个等于是我在知道我装傻。

沈:对对,装傻充楞,我不会用这个方式。至少他第一反应是装傻,可能他之后会调整,但他听到的那0.1秒钟时间他选择的是装傻。但是我在第0.1秒就不会逃避这个问题,我就会跟她谈论这个话题。Paul作为咨询师是有顾虑的,因为咨询师不能和来访者发生以外的关系,他在考虑要不要接,所以我觉得Paul肯定是没有准备好的。然后来访者肯定是对Paul的反应很不舒服的,因为她觉得Paul是装的。

沈:咨询师承认了。咨询师这个问题就是承认我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了,那你期待的是什么反应呢?

李:女咨客是把东西翻出来了,但是Paul的第一反应是先阻挡一下,翻过去了。但是他出于咨询的考虑,第二次的时候他又把这个问题再浮出来了。

沈:对,因为他知道咨询师正确的方式是要直面,而不是逃避这个问题。

许:我是感觉这个咨询师是貌似有这个感觉,但不确定Laura指的是她,就是感觉有事要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沈:至少这个时候咨询师知道了,他问得也不错,你期盼什么反应?

【Paul以职业操守为由拒绝Laura】


沈:他说这么慢肯定是有原因的,在挣扎。

李:对,他说这么慢感觉一方面是在帮咨客做个澄清,另一方面是在帮助自己做个澄清。想不到办法的话,这个办法比较保险。到这里咨询已经结束了,他不再帮她做任何治疗的效果。

沈:对,要澄清,划清一个界限。我要是咨询中发现这个情况也是要先做一个澄清,然后再跟她探讨问题,不能先探讨这个话题,会造成误解,感觉就是她有希望。他接下去没有探讨因为时间到了,但是接下去会探讨。美国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到时间就结束。它不像我们是一个问题探讨完才结束。

 5 ) Sophie ——渴望关爱的带刺少女

Sophie,16岁女孩,体操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赛选拔前夕摔断了双胳膊,无法进入集训训练营,可能还面临被剥夺后续资格或被起诉的麻烦,被要求参加自杀方面的精神评估。

最初接受社工评估时,与其起了冲突,她认定社工与母亲一样不愿意听她说话,还装的像了解自己一样。于是被母亲推荐来到paul的诊室。

Sophie身上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感。胳膊受伤无法开门,却拒绝paul的帮助。表面上生气母亲给paul打电话说了不理解自己的话,实际上借着生气探寻母亲有没打过电话。一个浑身包裹着刺的少女,拒绝着他人的靠近,孤独而绝望。

Sophie6岁半开始学体操,12岁拿到全国冠军,父母离异且关系恶劣,去看她比赛都不愿意坐一起。父亲忙着自己的展览摄影,各处搬家,无暇顾及她,但偶尔能听她说话。母亲不愿意了解她理解她,把她当小孩,不允许她做决定。她跟体操队的姑娘们关系也很糟,高强度的竞争,互相嘲笑嫉妒。唯一让她感到关爱的是教练cy,可cy却利用sophie渴求关爱的心理,利用她剥削她,也许跟她有不伦性关系。

Sophie摆荡在一个危机四伏的船上,风雨飘摇,无人支撑,她很害怕。她担心自己不能选拔上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这荣耀似乎是她唯一的傍身皇冠。她希望父母能关心她,听她讲讲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这不可能,于是她出了一场车祸。她还是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受伤了躺在救护车里,也不愿意给出父母的电话号码。

这种渴望关心又反复遭到拒绝的经历,让Sophie形成了矛盾的人际关系。她渴望着关爱,又拒绝别人的靠近,也许她害怕得不到,也许是觉得自己不值当,也许是害怕被利用。

且看paul如何一步步避开玫瑰之刺,跟sophie产生连接,打开她的包裹。

1.第一次的试图接近

sophie说了一堆讨厌的人和事。总之拒绝承认自己有自杀倾向,也不愿意谈论生活,更别提父母什么的了。只想尽快拿到paul的评估报告,认定自己精神正常,就可以走人。

转折点在sophie说既然paul不能给专业意见,自己还是走吧,paul未表达反对意见,也许这跟sophie母亲的做法不一样,sophie愿意打开一个小窗口。paul没有读她的报告,sophie很难过,觉得paul对她也没兴趣。paul向她保证他很愿意了解她关心她。她坚持他应该读报告,paul于是老老实实读报告,sophie则开始通过书来谈论自己(是真的喜欢还是装门面,那些顶层目光不及的书真可怜),一旦触及到她自己的想法,她又缩进龟壳里。

Sophie很敏感,也很善解人意,发现咨询师患有哮喘,还把药瓶扔给他。咨询师说自己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今天找到了。她开始愿意谈论死亡,但仍不愿意谈论自己的问题。她很焦虑,想要喝水。咨询师给她插了一个吸管,告诉她这是为小病人准备的,sophie很高兴。paul问她什么是最让人难过的,sophie说被当成小孩子。

sophie希望享受关心,又能有自己的自主性,她的妈妈并不懂她,而是关心体操带来的荣耀。面对压力,她希望有人能关心自己鼓励自己,能告诉她自己是可以的。paul镜映了这部分,sophie产生了母性移情,她希望能有paul女儿的待遇。

结束时paul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她跟父亲或母亲一起写一份对自己的评估报告。

2.第二次的两次面质

第二次来时,paul无意间听到sophie在车上与cy的对话。sophie湿淋淋进来,问paul能不能帮她换衣服,paul拒绝了,叫来老婆kate帮忙。kate的温柔和关心软化了不少sophie身上的刺,sophie已开始信任他了。她问paul“你是庸医吗”,而不似之前,直接将paul归为跟父母一样可恶的人。paul面质打电话的事情,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又降到了冰点,sophie又缩回去了。

后来sophie谈论与体育馆女孩的糟糕关系,paul猜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词和人,关系有一些缓和。接着paul读了未写完的报告,sophie哭起来了,她应该没想到paul眼中的她如此美好,于是跟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在话题中。

paul又说试了sophie的刷牙姿势,镜映了sophie不愿面对的无助又无用的感受,咨询关系又进一步加深,paul给了第二次面质。paul对sophie试图诱惑他的解读是,在sophie的生活中,有人这样破坏规则利用了她,她想试探这里是否也会这样,来确认安全。

第二次面质是成功的。

sophie谈到了车祸谈到了死亡,她期待自己受伤时父母能关爱自己,可还是没得到,还伤了两个胳膊。她坐在救护车里,想象有人朝里看的关切目光,可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sophie如此的绝望、孤独,难怪一直希望可以跟随队友去加州训练营,即使自己无法参与训练。

她跟cy的关系仍然是一个禁忌,她在等待可以打开的时机。

 6 ) 察言观色

第一集我是完全没有从Laura有点混乱的叙述中听出她喜欢医生。以后再重看,看看能不能分析出来。
第二集他一开始提到Dan是gay我就有点怀疑他也是gay了。医生提到他妈死亡的时候我感觉这个人肯定是对死亡的痛苦和恐惧太深,又不会疏导,所以把这种感情深深压抑下去,不敢面对。他的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啊,用完美主义的表象掩盖自己的弱点。他不敢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一事实。他害怕做决定,害怕承担责任,我也一样啊。我是如此害怕做决定,如此害怕承担后果。我其实像一个5岁的小女孩啊。
哎呀,第三集的小姑娘和我很像啊,谈论悲伤的事情时会笑,很有自杀倾向,不爱谈论自己,独生女。When she was angry, she wanted her mother to call just so she could get angry with her.
google 了erotic transference,找到这一篇

A Remedy for Family Failure

Now, one very common lack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 is the failure to treat children with unconditional nurturing guidance and protection. So instead of learning true love in their families, children—through all sorts of family manipulation and game-playing, if not outright abuse—are essentially taught to fear love. And the pain of all this loneliness, guilt, and fear will live on in the unconscious, in a sort of timeless emotional imprisonment, even as the child grows through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So, suffering from psychological pain, you will seek out psychotherapy. Through healthy and honest interactions with a psychotherapist, you can learn to think and act in new, emotionally honest ways, differen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defenses created in childhood, and current problems and symptoms can be remedied.

In this profound interaction with the psychotherapist, however, a new problem can emerge.

 
Feeling Special

As you begin to encounter genuine concern for your well-being, the whole experience of psychotherapy can feel overwhelming and intoxicating. Once having felt ignored and misunderstood, and now feeling noticed and understood—and not rejected—you can start to feel special. Moreover, you can begin to believe that the psychotherapist is special as well.

When this happens, everything can take on a feeling of erotic “love.”

You see quote marks around the word love in the last sentence because erotic feelings are really feelings of desire, not love.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sychotherapist’s personal life. I want to know what he or she likes. I want to be with him or her outside the psychotherapy sessions. I want to believe that he or she feels an attraction to me. And so on. That’s desire. It’s desire because it is based in what “I want,” not in what you or someone else needs.

  
        

Think for a moment about the whole purpose of family life and wonder what any infant needs. Well, an infant, born into the world completely helpless, needs protection and guidance in order to grow and develop its own abilities, so that, in maturity, he or she can go out into the world to do good for others. That protection and guidance—which is an aspect of true love—isn’t meant to make you feel “happy”; it’s meant to help you develop your unique talents and grow into a productive member of the whole human family.
        

  

Now, true love does have a function in psychotherapy. Love can be defined as “willing the good of another,” and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psychotherapist is ethically bound to do for all clients. The psychotherapist wills the good of all clients by ensuring that all actions within the psychotherapy serve the client’s need to overcome the symptoms that prevent the client from living a useful and meaningful life.

 
Flirting with Emotional Disaster

As unpleasant as it may be to admit it, erotic “love” is based on infantile needs to be received, accepted, and satisfied. When someone feels intensely received, accepted, and satisfied, then he or she is “in love.” But sooner or later that intensity will be broken. The break doesn’t even have to be the result of malicious neglect; it can simply be the result of a need to attend to other obligations in the world, and, in the person feeling neglected, intense jealousy can flare up.

This explains why “lovers,” friends, and blog readers, with all their personal needs and desires, cannot function psychotherapeutically. And it explains philosophically—above and beyond any laws or professional ethics—why psychotherapists cannot be friends or “lovers” to their clients. If they try, it will lead to psychological disaster, for without the “third person” of the unconscious in the consulting room the psychotherapy will degenerate into emotional chaos.

 
Understanding the Erotic Transference

Erotic “love” within the psychotherapy—technically called an erotic transference—i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 though. That is, it’s not a bad thing if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one essential step toward learning true love.

Just as any child who receives gifts from others must first go through a phase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a “hoarding” or “clinging” mentality—Mine! Mine!—before learning to share with others, so you, in feeling the enthralling acceptance of your psychotherapist, will at first want to hoard that feeling and claim it as your own personal possession. But that feeling can’t stop there, and your psychotherapist’s job is to make sure it doesn’t stop there.

  
        

Sadly, many psychotherapists are not very competent in dealing with subtle psychodynamic issues. In fact, many psychotherapists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a client’s erotic transference. Why? Because many psychotherapists are unconsciously caught up in their own erotic transference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so these in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s can make a mess of the whole process. Instead of just admitting, “Sure, you’re an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person. But that’s not what this work is all about. So let’s get on with the real work,” they try to hide behind a forced façade of neutrality that only leaves the client exasperated and confused. And if the client tries to speak about his or her feelings, an in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 will shy away from really exploring the depth and vast unconscious extent of those feelings. Or an in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 will, for his or her personal satisfaction, “fan the flames” of the client’s desire. Yet none of this is psychotherapy—it’s just more of the same manipulation and game-playing that has brought the client into treatment in the first place.
        

  

So remember why someone goes into psychotherapy: to experience a sense of genuine recognition so as to overcome the lack that disturbs current social functioning. Once all the manipulation, game-playing, and dishonesty that characterize y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dissolved through the integrity and honesty of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then you can enter into an honest life of true love for others.

Is a psychotherapist just a “paid friend”
or an “emotional prostitute”?

 
The Real Task of Psychotherapy

Your task in psychotherapy, then, after you experience that intoxicating feeling of unconditional recognition, is to recognize in the transference itself your desire to hoard that feeling. At this point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talk openly within the psychotherapy about those desires and explore their deepest unconscious significance. Talk about how good it feels to experience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talk about how painful it felt to have been unrecognized and criticized as a child.

Assuming you have a competent psychotherapist,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terminate the treatment so as to run from the embarrassment of honest communication. Work through the awkwardness of it all until your desires for the psychotherapist are seen for what they are: an intoxicating attempt to hoard feelings of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n, having understood the profound difference between desire and love, and having worked through the unconscious illusions (i.e., psychological defenses) behind your intense desire for one person, you can proceed to offer genuine love to everyone.

 
Summary

When you are working to overcome the transference, keep in mind this important fact:

  
        

You are not “in love” with your psychotherapist; you are obsessed with the idea that another person can give you what has been missing in your life because of what your parents—especially your father—took away from you in your childhood.

 短评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

6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力荐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8分钟前
  • 久遠
  • 推荐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11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12分钟前
  • 酸性体质
  • 力荐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19分钟前
  • JowenSomething
  • 力荐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24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28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29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无趣

32分钟前
  • 房等等
  • 很差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37分钟前
  • TT的鱼尾
  • 推荐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41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44分钟前
  • 旅人之忆
  • 力荐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45分钟前
  • Myonlystar
  • 力荐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48分钟前
  • 简里里
  • 推荐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53分钟前
  • 郁章
  • 力荐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58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1小时前
  • JAMUPAI
  • 力荐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

1小时前
  • Ying
  • 力荐

居然non-stop看完了。。。

1小时前
  • Frenovus_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