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路机和小提琴

HD中字

主演:伊戈尔·福姆琴科,弗拉基米尔·扎曼斯基,玛丽娜·阿朱别伊,露德米拉·谢米奥诺娃,安东宁娜·马克西莫娃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1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2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3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4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5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6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3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4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5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6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7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8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19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压路机和小提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萨沙(Igor Fomchenko 饰)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他和小朋友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有的淘气鬼甚至戏称他为“音乐家”。萨沙很苦闷,还要尽力躲开孩子们的奚落。有一天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Vladimir Zamansky 饰)帮萨沙解了围,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开始了仅有半天的友谊。瑟黎卡约萨沙晚上去看电影《夏伯阳》,严厉的母亲得知后,将萨沙锁在家中,他们的约定最终未能成行……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处女作,亦是他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金丝笼四二八死亡音乐追寻贺龙元帅朝鲜律师鹤龟助产院~从南岛开始~回乡偶遇曼达洛人 第三季一次性爱上2大家庭主妇中产家庭第五季独家记忆猜·情·寻僵尸集团巅峰拍档第七季龙霸天下杨门女将X档案第三季近亲轩辕剑之汉之云极乐天使情窦初开2023唐顿庄园第四季吸血鬼也疯狂盲点 Angle mort骄奢父母今天不回家夜叉1985恋爱操控师2号球衣小猪教室卢浮魅影土豪也绅士泳舞姐妹猎人们2016紧急突击队希特勒与纳粹:恶行审判山花烂漫时谢文东 第三季海岸猎鹰心甘情愿2018克拉伦斯之书

 长篇影评

 1 ) 童真与阶级

    其实塔尔科夫斯基并不是我钟情的导演,原因只是当年嫌疑装小资的一本书名,叫作雕刻时光。而我向来自诩同小资划清界限:我是个有思想的愤青。咳咳。
    我喜欢的东西风格是粗砺或尖锐的,前者如在心脏区域打磨的砂纸,钝而持续的痛;后者如耶稣受难记里面的两个钉子,一下子就能翻出血与骨。

    所以初看塔尔科夫斯基,觉得很是清新隽永。特别是这一部《压路机和小提琴》,导演的处女作,也是大师在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时的作品。仅有40余分钟,相较于后作,情节也是相当的简单:并没有太多的象征和信仰,只是讲述一个家境富裕的七岁提琴男孩同年轻的压路工人之间的友谊故事。很多人都会觉得大师作品一定是艰深晦涩所以退避三舍,但大多数却都并非如此。特别是这部相当朴素的作品,整体都是暖色调,演员表情的每个细节都相当到位,手法非常细腻,运用多面镜子来表现路人细节动作等等,更是让人觉得身心愉悦,情绪完全被调动。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只是我想在电影之外说一些题外话。

    在1960年的苏联,无产阶级身份是一种荣耀。

    男孩萨沙一出家门就看出来同其他孩子的相异:别人踢毽子追逐打闹,他则拎把提琴躲在楼道的阴影里,等到有大人下来的时候才敢明目张胆地出去。即便是这样,还是会被其他孩子视为异类群起攻之。原来自从人之初,就已经会对同自己不那么一样的人或事产生排斥情绪了。萨沙的年龄,怕是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产生自卑的吧。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和被排斥,格外小心翼翼;需要朋友,特别是那些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面看起来“正常”的朋友,也就是社会主流成员的无产阶级朋友。而这,在孩子之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他去参加提琴考试,排在前面的小男孩同他母亲的穿着看来也相当考究。坐在旁边的漂亮小女孩并不是来参加考试,艳羡音乐却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只得坐在门外谛听和膜拜。音乐艺术,是隔离这两个阶层的所谓美的品位——艺术是人类社会生产力这一族谱当中最最年幼最受宠爱的弟弟。

    女孩见到拿乐器的萨沙,笑容羞赧。有意思的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成年男女之间互生情愫的反应,而是对于艺术对于阶层逾越的悖论。萨沙塞给女孩的苹果象征了对艺术追求的鼓励和阶层逾越的理解和宽恕:那个年代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类似,只有富裕阶层才能吃得起苹果,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抗拒的。而阶层尊严也在女孩吃掉苹果后把核仍然摆回萨沙坐过的椅子上——接受馈赠,但并非出于本心——之处表现。

    萨沙的考试发挥得很糟糕,跟他因与众不同无人认同而产生的自卑感有着莫大的关系。直到后来他与压路工人(名字相当不好翻译,我不懂俄语,略去)交上朋友之后,他的演奏才真正地在心灵上回归自由。

    男孩对机械都是本能地抱有好感的。所以同压路工人交上朋友的萨沙获得了别的孩子的羡慕和嫉妒,甚至在萨沙开压路机的时候,有个年龄稍大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同他比酷。结果显而易见:萨沙重新赢得了在孩子中的骄傲。来自压路工的友谊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不再是躲着其他孩子的那个小可怜了,甚至还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呢!

    在压路工的同事夸奖他是个不错的工人,压路工无意却抗拒地说了句“他不是工人阶级”的时候,萨沙将手里拿着的面包丢在地上,结果又遭到浪费粮食的训斥将面包捡起。他不想失去这份友谊。两人一起吃硬得切不动的面包,喝工地上的瓶装牛奶,之后萨沙的演奏发挥到极致,根本听不出这出自一个年方七岁仅学了两年琴的孩子之手。音乐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压路工也不例外地会被感召。萨沙得到认可,很开心。约压路工晚上一起去看电影《恰巴耶夫》。

    但回到家,母亲不让他出去见来路不明的人,这是仅属于富裕阶级的戒备之心。压路工在苦等之后,遇到佯装邂逅的一直暗恋他的姑娘(刚刚换下沾了泥的高跟鞋),两人一起去看那部电影。

    在进门之前,压路工还是在频频回望,等待着萨沙的出现。

    结尾处。白天,萨沙没有拿小提琴,追上压路机,消失在画面里面。背后是一群鸽子(自由的愿望)和黑色的沥青(无奈的现实?)。

    我能够从中看出来人之于艺术的博爱,并且基于此而散发的友善和宽恕。我愿相信,环境的限定并不能禁锢人的内心。

    或许我这篇东西只是自己想当然的拔高,但也正是因为后人的这些引申和思索,大师才能焕发出持久永恒的魅力。

 2 ) 游离在灵华中的年光

浅析塔可夫斯基的《压路机与小提琴》

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的电影以一种神识的流动性而存在,游离在时空中,建构着时空,不需要以文字符号为介质来表达自身。它是第一人称的外化,不断跳跃和僭越,使自身成为“大他者“,完全的透析自身和外在的结构,实现本质化的表达。

《压路机与小提琴》作为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渗透着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个性、美学风格。《压路机与小提琴》讲述了一个在道路施工中驾驶压路机的年轻工人与一个正在学习小提琴的年轻敏感的男孩成为忘年交,相互补充,相互需要的故事。

反秩序的创造性的电影个性

在剧本结构上,影片中的故事简单,发生在一日之类,无强烈戏剧冲突,是非传统的。故事采用双主人公,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尝试,即艺术与劳动,精神与物质。在这类常见的二元故事架构中,戏剧冲突就像一个模式,将二元磁吸成为主题,而塔可夫斯基似乎拥有很少见的电影技巧,以诗的推理过程演替传统戏剧的推理过程,观众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遵循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自主性,有引导而非强制的、非蒙太奇式的让观众成为主动的思想体,亲自参与一个生命探索的过程,唯有他们自身才能透视眼前复杂现象的深层意义。塔可夫斯基在采访中说:“只要我们的戏剧结构稍加创新的征象,将日常生活的理论基础作略为自由的处理,就会遭到抗议和不理解。”导演对电影的严肃性和责任感的基本信念在他的艺术标准中得到了阐述。

在人物设计上,塔可夫斯基和康恰洛夫以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去塑造人物,按照现实的运行模式,没有强的内外冲突使人物改变,人物平静且平凡地动态运行着,关注萨沙的想象力天性,关注瑟黎卡这个工人的多面价值观,关注他们如何成为朋友。当代电影的创作中,最重要的是真实。而对于塔可夫斯基本人来说,真实的意义就是最高限度的接近生活,他认为电影应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并用形象的手段记录生活电影只有在与生活本身的形象绝对吻合的形式中才能存活。

在场景设计上,有一场是萨沙和瑟黎卡一同看旧建筑的拆除,拆除现场的噪音强化了瑟黎卡的战争记忆,与之而来的是大雨和轰隆的雷声,营造了一种悲惨的、威胁的气氛,一种战场记忆的外化,建筑支离破碎,最后出现的是一座新的大厦,一座现实主义建筑,创造者和拆除者同是像瑟黎卡一样的工人。该场景为实景拍摄,其中的人物、场景和声音皆为真实,布列松说:“倘若要表现微风,莫要去拍水面上的涟漪。“塔可夫斯基直指客观现实,为更高的、公共的思想服务,使该场景的影像素材依照神秘的路径超越精神的范畴。在最后一个场景,萨沙在想象中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广场,与瑟黎卡坐上压路机,往左上角行驶出画,对于”左“的倾向进行影像的阐述,在理想化的世界里,拉小提琴的萨沙与开压路机的瑟黎卡的友谊关系没有经历、阶级、精神的隔阂,艺术与劳动、精神与物质相辅相成,劳动群众在崇尚改造与创造实践当中,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最后这一个画面,为观众弥留了思绪流动的引子,为他们内心的“乌托邦”添砖加瓦。这也对应了塔可夫斯基的信念,使观众不被预设的情节所左右,唤起观众的个人记忆与社会经验,摆脱既定的社会教条的惯性符号,让观众在电影里的自我表达并在现实世界而非虚幻的世界投射自己的情感和能量,把电影搬到生活中去。

棱镜化镌镂灵光的美学风格

拍摄风格的再定义。塔可夫斯基创作这部有四十六分钟的毕业作品,其时长是其他大多数毕业作品的两倍,长镜头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在他与导师争论时,如是说道“如果你延长一个镜头的正常长度,首先你会感到厌烦;但如果你再延长它,你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如果你进一步延长它,一种新的质量,一种新的注意力就会产生。“在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塔可夫斯基通过场面调度,使人物出画入画,让人物之间产生关联,很少进行镜头切换,画面内的信息依然能完成叙事,没有蒙太奇带来的视觉切换,不求图示化语言给观众带来注意力和观感,而是带来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在影像中观众能够感受到画面结构带来的美感,视觉运动带来的现实感。塔可夫斯基说:“任何不直接提供给观众的想法,经过间接处理也能被观众正确感知,这将更加受到观众的赞赏,因为它需要观众本身的创造性努力。”这样的方式使观众透视影像世界,接近生命存在本身。

电影视角的身份性。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有较多的升降镜头,在萨沙提着小提琴走到一个正在装修的门店前这一个镜头,运用了降镜头,从高机位到低机位,从神性的观察角度渐变到客观的观察角度,这类陌生的视角使观众从全知到未知,将观察视角推给观众,交给观众来感知,接下来的镜头体现着萨沙梦幻式的视角,多镜面的梦境中有“柔光“、”水面波光“、”苹果“、“气球”、“时钟“……这些无意义的意识性的视觉符号,在观众的意识流动中被赋予了意义,观众成为了这段富有表现主义影像的主人,这些影像就如同他们回忆和梦境,“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对所见之事流露出自然的情绪反应,依托每个人不同的存在经验超越精神的拘囿。塔可夫斯基说:”我们往往把假定性看成某种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我所说的假定性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浸溺在社会节奏当中、处于规则教条的惯性当中导致我们难以理解和直面我们个人生命经验,我们无法去用语言概括它,以至于我们不愿去接触类似意识化的事物,实际上这种意识化的方式是我们最能接受和理解的,它超越文字的拘束,将图景化成思维,塔可夫斯基以诗性向我们展示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

电影符号的创造性。影片《压路机于小提琴》把莫斯科狭窄的街道营造成光影琉璃的世界,在门店的镜子上,在雨后的小水塘上,在小提琴教室的杯子里,在一个空旷的废弃的建筑里……导演总能抓住这些光影,发掘电影的诗的逻辑,来呈现一种波光粼粼的诗意美,展现空间的多重性,这股力量凝聚于影像当中,以感性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引发出张力。在萨沙在教室拉小提琴时,没有遵守形式和秩序,但演奏得很美好,这个时候镜头转到了闪着灵光的杯子上,而老师的批评打断了这一美好的时刻,并拿出节拍器对萨沙演奏的节奏进行控制,而萨沙依然坚持对美感和创造力的追求,这与塔可夫斯基对电影的坚持也是一样的。雨后晴空的积水再常见不过,而影像中的倒影,似乎比真实原物更具有魅力和意义,镜子和水——这两个符号的表现也成为他之后作品的主角,将水与倒影作为重要的影像媒介,让这两个符号从日常生活中上升至超凡脱俗的层面。

总结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说到电影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在影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我看到了时光,我看到了游离在灵华中的年光,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社会现实,我们在其中去关注生活,汲取生命体验,它是关于人的整体状态的实验,我们时常能够感受到人的情绪、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它也是人对世界感知的实验,我们时常能感受到事件的离散、碎裂、不可控,更多的是世界的不可知性,它是这部影片也是指的电影本身。

塔可夫斯基创造了自己想创造的电影,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电影不需要依托文学来表达,电影能自己表达自己,更不需要文学,需要的只是文字符号去表达我们如何去看待世界、如何去看待人的这样一个介质,需要的只是通过“诗“这一字来描绘抽象的思想流动的形式。它将时间摆在我们面前,但没全盘道出其中的内容,我们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让观众与作者一起分享将影像生命化的喜怒哀乐;它让时间在胶片中留存,从“一团时间”中挑选并组合;它是游离在灵华中的年光。

 3 ) 引我渡越世界,恰似那一缕倒影

                                                            
      他垂头丧气地走出了音乐教室,泛白苍茫的天空下,周围穷孩子的嬉戏打闹与他毫无干系。你是慷慨的,你让他结识了一位善良的无产阶级工人,你让他教他开压路机,惹得旁边小孩发妒。

      你在你的世界中自然而又自由,而我则像一个偷窥者,除了深深的折服那片光影,也赞叹生命是如此之的留恋。

      他给了他一瓶无产阶级牛奶,犹如后来的《镜子》中,小男孩捧的一罐童年的牛奶,影像可以向无限延伸,并且引导至绝对。每处的场景,都有水气弥漫,地上的倒影,蜿蜒至景深处。他自豪地向周围人介绍,“他是拉小提琴的,不是工人阶级。”另一个他,拉小提琴的那位生气了,他扔掉了手中坚硬的面包,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污水,水迹一直延伸至远方。

      你在我身后说,影像既不容分割又无从捉摸,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知觉意识以及其所欲呈现的真实世界。

      1960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占有绝对的地位,片中的压路机工人善良、淳朴,他用粗糙有力的大手,轻轻触碰那把精致的小提琴,对会拉小提琴的小男孩充满敬佩。小男孩说了共鸣理论,找到了一个下脚处,拉出了超越他年龄水平的钢琴曲子,与他之前在音乐教师的表现判若两人,有一迸发的激情,令人振奋,那双蓝得犹如心底一汪湖水的眸子,一开一合,灵光乍现,我爱那双眸。我也喜欢压路机工人的眼神,以及嘴角浅浅的酒窝。突然感到莫名心痛,这个国家,影响了我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昔日王国,如今踪迹难觅。现在圣彼得堡求学的f,读影视专业,不知道她最近可好,希望影像的持久魅力仍使她信仰如初。

      雨势如注,庞大的推土机吊锤,击倒了破旧的厂房,他把衣服给了年幼的他躲雨,他们和人群一起注视着建筑物倒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所见,我看到的是他的微笑,期间短暂的时间,他们失散,而后相聚,那道分隔彼此的堡垒也被击倒,友谊跨越阶级。当年拍摄时,正值28岁青壮年时期的你,真正想说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大师之作妄加揣测,我惴惴不安。

      愿我在盲目中,瞥见真理的灵光。若我在那个年代,看过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我定也会血脉喷张,投身理想主义热潮。然而,时光逝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随谈仍旧存在世界上,但这其中的距离和隔阂,已没有人愿意积极向上地探讨,这个世界,太多假象,太多谎言,只有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才有说话权。暴力无处不在。

      你从28岁始,在苏联拍片,50岁因肺癌病逝巴黎,22载光阴,投身电影事业。2部短片,7部长片,部部都受到推崇,这样的大师,在一个个远离,伯格曼、安东尼奥尼、黑泽明、小川绅介……《魔灯》、《蛤蟆的油》、《雕刻时光》、《理想主义的困惑》……大师不光留下了影像,还给了我们书籍安慰,双重的精神食粮,忧伤的小愤青们借此填满饥渴的灵魂。只是,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已经湮灭,这是这个时代的优胜劣汰,还是个大大的遗憾?小愤青们空有热忱,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做出让步。

      小男孩与压路机工人相约去看电影。小男孩正欲出门,权威出现---他的母亲,一身素衣,她扣留了他,他出不了门,可他正在等着他。小男孩写下字条,折成飞机,扔下去,不巧的是,压路机工人正好转身离去。后来,他与他的女同事---装作偶遇的女青年,一起去看了电影。

      事事发展事与愿违,但我们循着真理,或许就可以找到出路。

      结尾,小男孩从画面一角,跑向画面对角,漂亮的斜构图俯拍,大地是平整服帖的黑色沥青,压抑、专政。不过,小男孩还是奔向了压路机工人,以后,他的琴盒还会依旧安放在压路机的后备箱中吗?

      这最后两个镜头,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即使如今事事看透,一切的一切,我仍愿意相信,那都是美好的。

      你引着我,渡越了半个世纪的旅途,那对注视的眸子,一直都在,行刑前的伊万,伫立在钟前的波利斯卡,不都是如此么。

 (小峰影评分析课期末作业)

 

 

 4 ) 纯真的梦想

<压路机与小提琴>是塔科夫斯基比较早期的电影,情节不复杂,技巧运用相当纯熟,风格既浪漫又温暖。
七岁的萨夏依偎着母亲生活在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学习小提琴两年,但是与周围的邻居相处得很不好,直到偶然遇见的一个修路工人,他的世界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
此刻的塔科夫斯基是一个善意的理想主义者,他化身为萨夏,这很附合孩子的天性,孩子是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一脚踏在现实中,一面沉迷于他理想中的世界之中。现实是由经济层面的差异引发了彼此的矛盾,即精神层面的深深的隔阂,邻居们对萨夏的戏弄既暴露出他们对他的憎恶,也掩饰不住对之的羡慕,实际上无论哪一方都陷入了各自的矛盾和孤独之中。即便小小的爱情的插曲,也无法改善他的阴郁的世界,电影长长的停留在这一段爱情上,萨夏从女教师那儿失落的走出来,小女孩却仍然熟视无睹的沉浸在幸福之中,萨夏从她身边黯然的经过,是的,他们的世界永远不会交织在一起。它暗示着感情对于一个人的庞大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实质上是极卑微的,投靠感情仍然会坠入失败的命运。
但是修路工人的出现成为了萨夏人生的转折点,他从未有过的享受着一个陌生人对他的温情,当小提琴再次响起的时候,我被他的第一次的悠扬的琴声深深打动,它饱含着萨夏对修路工人的无限感激和对自己的未来的无限向往,这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难以遇见的援救。解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可行办法,只有首先排开世俗的观念,诸如身份地位之类的差别,才可能发生平等的有效的精神世界的对话,人的天性是需要依赖和被信任的。
总体来讲,这是一部比较中规中矩的电影,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导演对某些小道具和场景的特写很有嚼头,比如那只萨夏送给小女友的苹果的一直跟踪,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深意。
XXXXXXXXXXXX
这部片子只有英文字幕,有个别单词虽然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它的中文意思。

 5 ) 压路机和小提琴

作家的第一部作品藏有他诸多日后作品的蛛丝马迹,他没有意识到,
那些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想法和细节,在他的作品里将一再出现,从
稚嫩到焦熟。

在安德鲁·塔尔科夫斯基所著《雕刻时光》中开篇,作者写道:
“《伊万的童年》的完成标记了我生命中的一个循环的完成,此间,
我也看到了我的某种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由电影学院
的学习,和学位作业短片,到在我第一部正片所画的八个月时间。”

1960年,一个阳光倦怠的午后,小提琴学童Sasha和压路机工人
Sergei去看电影《恰巴耶夫》的约定为母亲所阻,失望之余用曲谱
叠了一只纸飞机,表白自己失约的原因,而久等的Sergei已经转过
身去,爱慕他的年轻苏联女工人在街角换上高跟鞋,从另一个方向
以邂逅的姿态向Sergei走去。这一年,安德鲁·塔尔科夫斯基毕业
了,从暗处张望,生活的道路似乎充满阳光,此后的二十余年中,
他将为世界电影留下《潜行者》、《乡愁》这样的陆标然后故去。

在安德鲁·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学院毕业习作《压路机和小提琴》
中,我看到一个史上最好的电影导演将成为日后电影学院教科书的
那些作品的缘起,特别是《镜子》、《伊万的童年》和《飞向太空》,
作者对于色彩温度变化的溺爱,对雨水、涟漪、植物和阳光的情感
倚重,对演员一颦一笑分寸的敏锐掌控,毕现无余。诗人般的不安
和伤感,深藏在音乐和构图的字里行间,只不过情节将这些装饰起
来,看起来那么丰满,你会觉得从另一个方向看,它也是完整和美
好的。

如果世上只曾有过一位电影导演,我希望他是安德鲁·塔尔科夫斯
基,1932年4月4日生于苏联,1986年12月28日逝于法国巴黎,
从《压路机和小提琴》到《牺牲》,世上有了八部最诗歌的电影。


                                2004.07.14于Portland,US

 6 ) 原以真心照友谊 奈何友谊照阶级

老塔的处女作小长片,表层是一段忘年交的小趣事,深层则见他锋芒毕露的大师底色——讲的内核实为“阶级”。

打开隐喻大门的钥匙在小提琴扔面包那场戏,压路机对同事说:“他不是工人阶级,他是音乐家。”这略带羡慕和恭维的表述,对小提琴来说,却划开了想做朋友的界限,因此他才气摔面包。

关于阶级,老塔也谈了好几层。

1同阶级间无法沟通。

小提琴与女小提琴,吃了苹果却没看见示好而错过;压路机与女压路机,疯狂示爱却屡遭冷落;工人小孩之间互相欺负。小提琴与妈妈镜中相隔,无法理解。

2不同阶级间突破不了。

片名《小提琴与压路机》,就是精英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代名词,可与黑泽明的《天国与地狱》同类比。因此可见,大师特征之一,则是大格局。

大师特征之二,则是极具特色且可读的视听呈现。

“镜子”和“水中倒影”在本片首次出现,并成为以后老塔“诗电影”的标志。

小提琴和压路机多次交谈,都以水中倒影呈现,说明两人不是同一世界,阶级。

破屋演奏时,女压路机用石头砸水面,想要打破两人尝试打通阶级的幻境,但两人还是继续,即使琴瑟暂时和鸣,终归还是逃不了失败的结局。

再看开篇,一群工人阶级的孩子欺负小提琴,压路机出面解救,这也是一场模糊化的阶级斗争隐喻,老塔一语中的:即使儿时低等阶级暂时占上风,又被低等阶级消解,未来终归逃离不了在高等阶级的手下,为城市建造,前线拼杀而卖命的宿命。

最终,小提琴魂魄下楼,终于越过广场上的水流,再次登上压路机,但这只可能是出现在电影中的幻境。呜呼,阶级!

不得不感叹,有些人不是出手后变成了大师,而是本来就是大师才出的手。

 短评

青工Sergei与小男孩Sasha的形象与关系设置让人想起《偷自行车的人》:阶层差异、性别关系、亦真亦幻叙事、水光造型、道具(如苹果)运用、微妙细节、父亲形象缺失及代替…(转)

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上影节特供连映胶片版】老塔毕业短片,讲述一段跨阶级的忘年友谊。部分塔式意象已初露端倪,如雨,水,苹果,镜子。用万花筒般的多面镜子阵列观察路人的场景十分可爱,还有呈现路面水坑反照的镜头。(8.0/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阶层差异,以及只能在想象中弥合跨越的鸿沟,像压路机和小提琴的区别,也如两个男性年龄的差距之大。苹果和纸飞机,一个情感传达到了,一个没有,条件相近的到了,远的没有。男人对于男孩像是父亲般的存在,于塔可夫斯基的个人家庭情感经历有某种自传性投射。这“半部”毕业作品,已经初显大师风范,镜子、水等意象也已经就位。

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6.0 老塔的诗性源头,楼道里的浮光掠影,乐谱化身纸飞机。年轻的他通过镜子看到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14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孩子拉出的柔弦太恐怖的不符

17分钟前
  • BIGD
  • 较差

一场无法实现的约会,意味着两个阶层的人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的友谊,时代的改变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的压力与禁锢才是时代的最终压力,要突破枷锁只有众人站起。夕阳下的美景、最后片段的画面是导演对未来的希冀。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旧的崩塌,新的藩篱重新建立。

2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1.摄影机非常活泼,真正模拟了一个放课后的小男孩那种跃动而充满好奇的视角。镜影水光,折射出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孩童的世界,观察多于言说。据说全片只有35句话,正契合老塔电影应该是动作的观念。也想到拉摩里斯的《红气球》。2.坏孩子们打开琴匣,但面对小提琴这样一件凝聚着艺术之美的事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他们不再敢破坏。这里,我们已可窥见老塔对于艺术的态度。3.不说跨越阶层的爱情,连友情都如玻璃般易碎。老塔说:“这是一场悲剧,小男孩没有如约来到,从此一个世界的门在他面前关闭了。”4.我出生的时候,教音乐的小舅送来的礼物就是一把儿童小提琴。可惜没有乐器天赋的我,最终辜负了他的期望。

29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在拍摄路人时,老塔用了万花筒式的镜头语言。这是一种模拟孩子视角的手法,万花筒里的世界一瞬间仿佛被人为地童话了。光影一格格流淌开去,晨霞在漫溯,大树在舞蹈,行人在微笑,一切都是暖融融的,就像一场小小的清晨音乐会,连背上的小提琴都唱起歌来了。

3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一个寻找共鸣的故事,天真的共鸣,友情的共鸣,或是暴力的共鸣

3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塔可夫斯基的精致小片,水光、苹果、镜片等道具运用得非常微妙,阶层差异也体现在细节中。小男孩Sasha让我想起赫拉巴尔的《河畔小城》里那个作为叙述者的小孩。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VhyC7z4MJ0/

35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天才的先声。强势的母亲,缺位的父亲,阶级的隔阂,艺术的共鸣。

38分钟前
  • 白阿毛
  • 力荐

压路机和小提琴这俩玩意做隐喻太好了,既可以代入工人阶级和艺术工作者,又可以完美映衬拥有压路机的外表和小提琴般内心的俄国人。

4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镜头配合音乐配合音效太到位了,光影构造出一个万花筒的世界,实在美妙。如果要说到象征,里面几乎每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42分钟前
  • 弗洛格
  • 力荐

地球最强毕设好吧

47分钟前
  • 初级做题家
  • 力荐

用镜子折射世界的镜头,赞...看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真大师。萍水相逢的记性不会长。

52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4.5 讲真塔可夫斯基生涯之初这调度能力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做不到。隐晦地揭示了苏联社会的阶层问题,以如此童话般的方式。

5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蛮有爱的忘年交。小男孩可爱。(说gay片的你们内心肮脏!)

5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重温了一遍,还是很喜欢。里面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塔可夫斯基真是个天才

5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萨沙用红蜡笔写了字的纸飞机轻轻落到谢尔盖离去的脚跟后头,没发出丁点声响,突然间某种爱就在我眼前嘣地断裂开了。学生时代还在讲故事的老塔也值得好好珍惜。

1小时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