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婚礼

HD中字

主演:凡妮莎·帕拉迪丝,布律诺·克雷梅,卢德米拉·米卡埃尔,弗朗索瓦·尼格雷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色婚礼 剧照 NO.1白色婚礼 剧照 NO.2白色婚礼 剧照 NO.3白色婚礼 剧照 NO.4白色婚礼 剧照 NO.5白色婚礼 剧照 NO.6白色婚礼 剧照 NO.13白色婚礼 剧照 NO.14白色婚礼 剧照 NO.15白色婚礼 剧照 NO.16白色婚礼 剧照 NO.17白色婚礼 剧照 NO.18白色婚礼 剧照 NO.19白色婚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色婚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的弗朗索瓦(布鲁诺·克雷默)是名哲学老师,他和风度怡人的妻在小镇里过着中规中距的生活。然而他的学生,17岁的少女玛蒂尔(凡妮莎·帕拉迪丝)出现了,带着少年人少有的成熟和不羁。  弗朗索瓦带着挽救堕落少女的心情走近她,却难以抑制的被玛蒂尔的热情和聪慧所吸引。他们相爱了,激情四溢,刻骨铭心。可是当玛蒂尔要求弗朗索瓦离开妻,与她一起时,男人退缩了,他想到了年龄,婚姻,道德,身份,想到了太多的琐碎。  再次绝望的玛蒂尔用激烈的方式破坏老师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事业与婚姻,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人们再次发现她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写着“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与艾米丽的疯狂夜晚借镜杀人1985移魂都市马赛曲弹无虚发之葬马热狗行动唇齿之间第二季亡命地中海夺命计程车杀戮都市电影版超级明星永不放弃2019体育老师第三季笑傲江湖1990吸血鬼保姆 第二季新港故事隋唐英雄3DVD版]法官大人第一季投行风云 第二季黄金女郎第三季酒精计划第二道彩虹猪与军舰黑夜巫师亚利桑纳之梦我是欧嘉成真家里来个俏女仆东京少女2008面对面1976最后的警官:夺还伪烛之焰家有儿女薄冰上的舞蹈巡演真凶密码五鼠闹东京迷雾战场女囚犯 第五季无效大侦探波洛第八季一兆游戏撒娇女人最好命粤语花园街五号1984

 长篇影评

 1 ) 白色

7/10有人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静静的绝望之中。这样说如何,人们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绝望而生活在克制、掩饰和自我催眠之中。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一句【他说“除非我亲眼看见,否则我绝不信”时便已经信了】,现在我懂了,弗朗索瓦说着我怎么可能和女学生发生暧昧关系的时候心里就已经信了。

光的运用很好,动人处有自然倾泻的光,有他温柔地请进屋里的光。写作时她露出的一小段腰肢,熟睡时她裸着的背影,弗朗索瓦深深地凝视着关于她的每一个瞬间,那眼神里是不是也有着悲剧的预言?

可是关于玛蒂尔,好久好久我都认为她在利用弗朗索瓦。她踮起脚亲他的动作那么娴熟又谄媚,她恳求他别走,她盯着他的眼睛一次次褪去衣衫,她的爱直到假期即将开始时她跑去找弗朗索瓦和他紧紧相拥,向他倾诉自己的欲望时才显出了热烈的气息,而更多的时候似乎是淡淡的、又像蝎毒一般钻心。或许刺耳的电话铃也是一种证明,而我直到后面才确信这份感情的真实。(也可能是演员的表现确实有一点欠缺

人的感情真的很脆弱啊

 2 ) 注定悲剧的爱情——白色婚礼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一对年龄相差三十岁的师生之间的禁忌之恋。这段恋情为世人所不容,最终以少女自杀为结局。老少恋由于极富戏剧性而常常受到编剧们的青睐。比如《美国丽人》也含带这一主题。不过两部电影大不相同,《美国丽人》中的少女只是配角,影片主要探讨中年危机的问题。而《白色婚礼》则将主角间复杂的情感放在第一位。

先看男主角弗朗索瓦,一位中学哲学教师。根据我的推测,他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弗朗索瓦生活平淡,日复一日。他作为一名教师,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收入,妻子是一名撰稿人,夫妻和睦。弗朗索瓦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他的过去可以推测一二——如果没有女主角马蒂尔的出现——他的未来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再看女主角马蒂尔,她的生活和弗朗索瓦截然不同。马蒂尔父母离异,父亲是位精神病医生,母亲有自杀的习惯。由于家庭破裂,自小缺乏关爱和管教,她十一岁便同哥哥们染上毒瘾。被警察发现后,哥哥们被关进戒毒所,出来后去了印度并再无联系。马蒂尔由于年幼没有被抓,于是通过卖淫赚钱满足自己的毒瘾。如此堕落的生活,马蒂尔过了整整三年才靠自身的力量脱离出来,离开巴黎,转学来到弗朗索瓦所在的学校。但她的生活依然不正常。她和巴黎的旧友保持联系,不时在家中搞些糜烂的聚会,把整个房间弄得乌烟瘴气。她几乎从不上课,旷课次数已达被开除的边缘,但她毫不在乎。

在我看来,男女主角之间的相互吸引首先来自于上述两种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反差。

马蒂尔年轻,苗条,白皙,美丽。片中有个很美的镜头:马蒂尔趴在床上,赤身裸体。洁白光滑的背部勾勒出完美的曲线。弗朗索瓦缓缓撩开窗帘,夕阳的余晖透过窗玻璃照射进来,与紫色床单融合成一束神秘的淡紫色光芒,闪耀在马蒂尔娇嫩白皙的肌肤上。马蒂尔缓缓睁开双眼,朦胧的视线仿佛刚出生的婴儿般纯洁。如此画面,连我这个小女子看了都心驰神往,更何况是男人!美,当然是吸引弗朗索瓦的一大因素。

而年轻,对一个年过半百的男性则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点与《美国丽人》中探讨的中年危机颇有共同之处。年轻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相较于弗朗索瓦一尘不变的生活和审美疲劳的婚姻,马蒂尔的年轻和神秘好像是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他的生活。不羁是青年人的专利。十七岁,怎样的青春年华!一个十七岁的美丽少女,无论她表现得清纯可人,还是放荡狐媚,都具有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这魅力来源就是青春!马蒂尔浑身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如朝阳般的青春活力,似乎能让弗朗索瓦瞬间年轻十岁、二十岁、甚至三十岁……我想,在马蒂尔身边,弗朗索瓦已全然忘却了自己的年龄。

反观马蒂尔对于弗朗索瓦的感情,则更像是一种依赖。一个少女对于长辈渴求其所缺乏的关爱。马蒂尔曾对弗朗索瓦说过:“已经好久没有人像你对我这么好了!”。弗朗索瓦对于马蒂尔的爱护疼惜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这自然使马蒂尔依赖于弗朗索瓦。相信这点只要细想一下马蒂尔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就不难理解。

若光是如上述所谈,还远不能使俩人关系达到影片中的地步。

历经磨难使马蒂尔比同龄人早熟得多。加上她聪颖过人,小小年纪便开始思考人生,并迷茫于人生的意义。她自有一套对于人生的理解,这使弗朗索瓦对她十分欣赏。而马蒂尔所拥有的迷茫,其实弗朗索瓦同样拥有。马蒂尔问:“大家每天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其实弗朗索瓦即便到了五十多岁,对此问题依然困惑。在马蒂尔年少的心灵中,不循规蹈矩,及时行乐就成了最佳答案。这只能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脑中浮现的简单答案,并且她有足够的资本付诸实施。但弗朗索瓦成熟得多、考虑问题复杂得多也周全得多。他明白一切没有这么简单,他无法与现实隔绝而去过一种异想天开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与马蒂尔不同,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再过十年,他就是步入老年了。他无法想像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和一个二十七的女子如何共同生活。对于人生同样的迷茫在精神上使俩人走到一起;共同寻求爱的欢乐以兹慰藉。但年龄、背景和经历的巨大反差使俩人在思想上产生了本质的差别。马蒂尔无法理解弗朗索瓦的顾虑,天真地说不管弗朗索瓦是老了还是丑了都会爱他;而弗朗索瓦已无法跟马蒂尔解释清楚他的想法——两人之间的鸿沟此时才真正显现出来,这是这场禁忌恋注定悲剧的根本原因。

扬言分手后,马蒂尔所做的一切都清晰表现出一个青春期少女的任性和自负。她与不同的男生关系亲密,并故意要表现在弗朗索瓦面前以激起他的嫉妒。她屡次电话骚扰辱骂弗朗索瓦的妻子,并找人砸了那位可怜的妻子所在的书店,同时威胁妻子的编辑,使编辑不敢刊登妻子所写的文章等等……这一系列的报复行为出自一个十七岁少女之手,再结合这位少女从小的经历和家庭背景,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最终弗朗索瓦无法忍受马蒂尔肆意破坏他的生活,将她拉进教室并打了她。可马蒂尔却用楚楚可怜的声音恳求道:“我爱你,弗朗索瓦。”。最终,弗朗索瓦无法自持,再次与马蒂尔陷入情欲不可自拔。

弗朗索瓦与马蒂尔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混杂着父亲和女儿之间的亲情、两性间的情爱、强者对弱者的可怜及弱者对强者的依赖、精神上同样迷茫的两个人之间的相互慰藉……的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们各自在这段感情中无法清晰定位自我,这段感情也无法为世人所容。最终弗朗索瓦被校方警告并调离原来的学校。他离了婚,与马蒂尔也分开了。一年后才接到警察的电话,发现了学校对面的小屋里马蒂尔的尸体。原来,马蒂尔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透过小屋的窗户望着弗朗索瓦上课的身影。但她再也没有打扰过弗朗索瓦的生活,她从不出门以至于弗朗索瓦在这一年中都不曾见过她,虽然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如此接近。

马蒂尔在墙上留下了一句话:“这里就是大海,弗朗索瓦。”这与之前马蒂尔说她母亲自杀后的体验相呼应。母亲说:“真美!宛如浩瀚的海洋。我融化其中,无比惬意……”我想,这是自由的感觉,或是幸福的感觉。马蒂尔每日望着她心爱的男人,仿佛置身幸福之中。此时,我不禁哀叹这位少女的不幸命运。上帝抛弃了她,魔鬼占据了她的生活和她的心灵。她了解这一点,所以不再打扰心上人,为了不伤害他。但,至死也不愿与他分离。

禁忌之恋,这注定悲剧的爱情。

另:两位演员的演出极其精彩。女主角凡妮莎·帕拉迪丝出演此片时仅十六岁,便以剧中精湛的演技赢得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得不说这是位天才少女,并且及其美丽诱人。

 3 ) 不要轻易对一个人好

13年夏天,我路过湖北十堰市,暂住两天,当地恰好认识个朋友。到的那天晚上下雨,我朋友在学校上课,我自己吃完饭往宾馆回的路上,草丛里有一只湿漉漉的小猫扑到我脚下,路灯很昏暗,我以为是家猫走失了,便抱进了宾馆。

进屋就赶紧给它洗澡,它也很受用,我电话跟朋友讲我捡了一只猫,想送给她。可是她给我一顿训斥,说都是流浪猫,身上都是细菌,她才不要。我仔细把猫翻过来猫身上的毛的确是脏了很久的。我无奈下又带它出去准备扔掉它。

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它当时的眼神。第一次推它出去,它很快的回到我身边,在我脚边蹭蹭,我有点不忍心,就又把它甩得远一些,它喵喵了两声,又跑了回来。我心里十分难受,但是没办法,我后天就要离开这里,我没法带它走。我又狠心把它扔得更远,它就站在雨里,特别特别伤心的对我喵了几声,那眼神就是失望。然后就走了。

我回宾馆告诉朋友,我把猫扔了。朋友说,你这种人,给人热情,又让人伤心。

从那以后,没有猫再喜欢过我。我也很少再对猫猫狗狗热情,短暂的热情,会让它们伤心。

 4 ) 弗朗索瓦,這裡就是海

    《白色婚禮》這部電影看了也有些時日了,未敢輕易寫下這篇影評,怕寫得不好,玷污了這部我覺得題材選得相當好的電影。在芙蓉隧道里欣賞塗鴉,不禁在“弗朗索瓦,這裡就是海”這幅畫作下陷入沉思,那時對這幅畫的感覺是詩意的,詩意中帶有淒涼。回來后每每回味這句詩意淒涼的話語,後來才得知是電影《白色婚禮》結局一幕牆上的一句話。
    法國導演克勞德導演了這部《白色婚禮》,一言蔽之就是一場男師女生的戀愛。影片中男主角的身份是一個年近五十的已婚哲學教師,女主角則是家庭破裂歷經些滄桑但卻天賦異稟的十七歲幼嫩女學生,這樣影片中似乎融入了一層大眾意淫的戀父情節,同時又有洛麗塔情節和婚外戀,如此電影矛盾元素多元化,思考空間較大。按照大眾的道德標準,這是不倫之戀,理應成為禁忌,不為世人所包容和理解。編劇將這些禁忌一絲不苟的攤開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自己去判斷,重新思考或定位愛情觀。抑或是要質問,這個時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爲什麽愛情有如此之多的禁忌?
    女學生的父母都曾是文藝青年,暢談政治理想,探究哲學,最後父親成為一家精神病院的醫師,母親變成精神病,每兩個月都試圖去見上帝,自殺成癮,但卻次次都從死亡邊緣被拉回來,兩個哥哥則是毒癮君子,在女學生十一歲時把她拉入同吸毒,之後兩個哥哥被抓,她則靠賣淫為生,換取毒品,并依靠堅強的意志戒毒成功,之後女學生不滿自己的生活狀況,於是遠離故鄉,來到巴黎的這首學校開始自己的求學生涯,試圖改變自己,洗禮自己。但男教師則不相信她戒毒成功,在他看來,所有的癮君子都是騙子。導演并沒用給出任何女學生有可能毒癮仍在的鏡頭,因此女學生的話應該是可信的。編劇似乎用此來告訴觀眾,女學生歷經滄桑,意志堅強,克服毒癮,獨立能力強,孤身一人來到陌生的城市求學,積極追求理想生活,但卻在愛情面前亂了陣腳,失去理智和自製力,最後喪失了年少的生命,以此來討論愛情的毀滅性和建設性。
    男教師的妻子在經營一家書店,他在一所學校裡授課哲學,二人感情稍為平淡。女學生的多次無故缺席引起了男教師的注意,男教師起初只是試圖幫助這個女學生,後來感情隨著女學生的哲學觀見解出眾,天賦、靈性異顯,而備受教師欣賞,隨著時間推移二人感情發生蛻變和升溫。男教師的生活開始從平淡的湖水變成潮浪翻滾的大海,然而最後這大海也隨之吞噬了他的婚姻、工作。
    我們總是在追求和談論愛情,但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麽?性慾,佔有欲,創造慾,毀滅慾,抱負欲?佔有欲和創造慾完整的體現在女學生要求男教師和現任的妻子離婚,和她住一起或者一起離開開始新的生活。女學生渴望佔有男教師,并期待和他一起創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而當佔有欲或創造欲得不到滿足,女學生的毀滅欲就開始表現出來,她剛開始一直往男教師家裡撥打騷擾電話後來又給他的妻子寫匿名的恐嚇威脅信,最後又叫人砸壞了他妻子書店的玻璃,讓人開大貨車撞他的妻子;最後她成功的毀滅的男教師的婚姻、工作及社會地位。抱負欲則充分表現在當男教師拒絕和她一起的時候,她要求做完最後一次愛若再見面就當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然而之後她一再輪換男性伴侶,公然在男教師的哲學課上和男子曖昧,故意讓男教師碰見她和其他男子做愛。當男教師受到刺激后精神略微崩潰,她心滿意足的笑了,這不僅僅是一種抱負欲同時也是一種毀滅慾。
    有人認為,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我們在談論什麽,其中蘊含著一個詞“顧影自憐”,這個詞貌似清純,與前面所說的那些“慾”沒有多大的關係,然實際上這是所有愛情的罪魁禍首,電影開場只是,女學生請男教師吃飯,回家的路上女學生說:“我喜歡你,因為你和我一樣孑然一身。”人類有一個通病,那邊是只有對與自己有幾分類似的人才抱有真正的好感,在我們探尋女學生和男教師相戀的軌跡時,便發現,這無非是一場女學生與自己的愛情。“每個人的愛情大多都是與自己對話,戀愛的過程無非是將對方設想成自己心中的摸樣,然後敗興而歸,不歡而散”。女學生說,“你對我真好,很少有人對我這麼好”,顯然這並不是真正的理由,並不是很少的人對她好,只是她的潛意識里拒絕了“非同類”的關心。
    在哲學課上,男教師和學生討論了潛意識的問題,男教師在提問中,女學生回答道,柏格森認為,潛意識並不存在,它是所有潛藏記憶的總和,你想要恢復就可以恢復;拉辛認為人被潛意識所控制,人一旦心中充滿激情就會著了魔似的為那激情所控制;佛洛依德認為,潛意識是所有主體被壓抑的總和,我們都被不能感知的力量所操控,就像在“宿命恐懼癥里”,人是潛意識的囚徒,被壓抑而成為潛意識的想法和慾望的囚徒。女學生的精彩回答,贏來了好評并開始受到男教師的青睞。但女學生雖深諳人是潛意識的奴隸,人被激情所控制,但卻未曾意識到自己也是命運的奴隸,為那狂熱的激情所操控,最後喪失了所有一切。
    女學生對男教師的愛究竟是屬於什麽?戀父情結嗎?女學生的父親並不為她所好感,她的父親拋棄了她,她和母親長期住在一起,父親僅僅只是名義上的父親,女學生對父親的概念並不深刻,如果只是單純定位為一種“戀父情節”,那麼顯然是不合適的。在這部電影,這樣的愛情是無法被解釋的。愛應該是跨越性別、年齡、階級、種族、國度,所有的“不倫之戀”戳穿了也不過是愛情。健康的愛情是包含著信任和包容,但影片中的愛情先天殘疾,但仍然屬於愛情。
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到底愛她(他)什麽?究其本質,應該就是一種感覺。男教師對女學生的關心和引導讓女學生感覺到了溫暖和自信,男教師陪著女學生讓她感覺到不孤單,男教師和女學生的魚水之歡讓女學生感受到肉體的快感;女學生的聰明睿智、靈性讓男教師感覺到了自己已經消逝的青春和激情,女學生的風情讓男教師感覺到了自己男人的魅力和肉體的快感,女學生的死讓男教師感覺到了一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愛戀。
    然而感覺這詞囊括得太多東西了。莫認為愛一個人的外表是庸俗的,莫以為愛一個人的內在是高尚的。愛對方的外貌,因為對方的美讓自己感覺舒服,感受到外在美的存在,這是一種感覺;愛對方的內在,因為對方的內在也讓自己感覺舒服,感受到了內在美的存在,這也是一種感覺。其本質無非是愛上對方的一種感覺。人類依然的通病,只看表面,沒有看到實質,欣賞“愛對方的內在”的似乎透過了表面看到實質,卻沒有意識到這“內在”其實也是表面,不過是二者方位不同,一個在裏面一個在外面罷了,或者是“內在”的字面意義接近“實質”,人類糊塗了混淆了而已。也許有人會反駁道,愛對方的容顏是庸俗,容顏會老去,那這份愛也不免是會變遷僅是暫時的而已,可試想誰能保證他的內在能夠永遠保持當初,人都是會變的,且看那世人,善良的變成惡毒,友好的變成敵對,脫俗的變成庸俗,謙卑有禮的變成驕橫跋涉,若按前者說來愛內在的也無非是庸俗罷了。
    男教師對她的妻子說他這一生第一次覺得見到了一個異乎尋常的人,這人就是十七歲的女學生,他說這個女學生年少就深知人類生命的無力,直接洞見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驚歎女學生的智慧。當得知女學生曾是妓女的時候,他便毫不猶豫的離開,并在離開時拋下了一句鄙夷的話。但之後男教師得知女學生對她妻子的那些作為之後,把她從課堂中拉出來,給了她狠狠一巴掌。她領受了巴掌之後,說了句:我愛你!男教師便脫光衣服近乎乞討的和女學生開始做愛。男教師起初的鄙夷是道德君子,是虛偽小人,但最後的那次曝光的做愛,男教師已經索性脫下了道德的外套,不顧後果,因為女學生的愛他的方式雖然激進,但卻令男教師動容,無法抑制。
    林夕在《富士山下》這首詞中寫道:我絕不罕有,往街里繞一周,我便化為烏有。這首詞是一個男人在面對一個對自己懷有執念的舊情人的說辭,勸其放棄。似乎所有的男人在擺脫女人時總會用大概此意的措辭,然而,男教師對於女學生的意義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男人嗎?電影中女學生對男教師說:“你讓我變成一個女人”。這句話的含義如何深刻,我不是女人自然無法解讀(求女性朋友正解)。但大略看來,應該是說男教師對於她來說意義非凡,絕非是那普通男子所能取代,這似乎超越了愛和性的本身,使女學生在百般無聊的人生中上能夠拾得一絲的美好,也就在最後願意從容的死去。
    電影的最後結局是男教師和女學生的事情敗露,男教師的妻子離開了他,他遭受了社會的譴責,被調往敦克爾克的一個小鎮教書。女學生則消失了。直到有一天警察給他打電話讓他過去他授課的教室旁邊的一間房子認屍。女學生在臨死時身邊帶著男教師寫的一本書,書上有男教師的簽名和住址。她就在男教師的教室旁邊租了一間房子,足不出戶,僅靠房東每幾日給她帶點麵包度日,維持了兩個月,她很少說話,每天都坐在窗前的看著對面的男教師上課下課。房間牆壁上寫著一句話:弗朗索瓦,這裡就是海。
    影片在前面她的母親在一次自殺未遂后醒來說,我仿佛身躺在海洋,融化其中,無比愜意。在女學生看來,有男教師在的地方就是海洋,那是女學生的天堂,她願意融化其中,少女的執念令人感歎,也使這曲師生戀顯得盪氣迴腸。女學生是荊棘鳥,執著無畏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在最後用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後的絕唱,超越了人世的美好,超越了愛情本身。
   這部影片結局令人倍感惋惜。生命中的花朵不止愛情這一朵,我們也深知一花凋零荒蕪不了這個夏天,一星損落,暗淡不了整片星空,但愛情之花是最為殘酷的一朵,也是最為美麗的一朵,擁有這朵花,也許不算什麽,但失去這一朵,便註定荒蕪、暗淡一生,除非,除非,你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影片中略感不足的便是取景缺乏細膩,細節的表現力不夠,對於情感的過渡稍為蒼白,色彩若能稍微調整,加之恰當的背景音樂,那該是完美之作。
    
    僅以《The Thorn Birds》這首詩獻給影片中的女學生:

There is a legend about a bird which sings just once in his life
more sweetly than any other creatur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From the moment it leaves the nest it searchs for a thorn tree,and does not rest until it has found one
Then, singing among the savage branches, it impales itself upon the longest, sharpest spine
And,dying,it rises above its own agony to outcarol the lark and the nightingale
One superlative song,existence the price
But the whole world stills to listen,and God in His Heaven smiles
For the best is only bought at the cost of great pain

 5 ) 纯白色的热烈

第一次一口气把一部电影看了三遍.第一遍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看了一遍,法语听不懂,基本不知道人物对话什么意思.仅仅靠人物的表情眼神和动作来理解.可就是这样,我依然喜欢上了这部电影.于是去找字幕,重新看了一遍,这一次,内心的表达和感情对上号了.看完以后,久久不能摆脱余味,总想再细细把玩一下,于是乎看了第三遍.

89年的法国电影<白色婚礼>.

故事不稀奇,惊世骇俗不为伦理所容的师生恋,一个事业有成波澜不惊的哲学老师,一个成熟不羁历经沧桑的少女,这种故事多得满地都是.

弗朗索瓦,以哲学为毕生事业,他的妻子自己经营书店.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组合,哲学和书店,这两个都是我的梦想.妻子卡特琳娜也并非肤浅庸俗之流,对丈夫的事业和想法是理解的.在整部电影里,她是最完美最无辜的.

马蒂尔德,有一个精神病医生父亲,一个隔天就自杀的母亲,两个贩毒的哥哥,自己年幼时就吸毒做妓女.她是最不干净也是最干净的女孩.就像她在弗朗索瓦的关于潜意识的课上说的,人都是命运的奴隶,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在17岁的年龄,就比任何人都清楚生活的无意义.

弗朗索瓦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她与生俱来,那种残酷的通透,平静的流血.我想他是被她的"哲学"所吸引,她能轻而易举地透过纷纷扰扰看到最本质的残忍,他看到了她的智慧和晶莹,她的叛逆,她的拼写错误,她逃课,都是表象.她太明白什么才是真的,对于那些世人无聊的游戏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当弗朗索瓦,她的哲学老师把昏迷的她送回家时,她终于找到了她的意义--就是这个男人,是她生命里唯一的温暖.

如果她只聪明而不单纯,她应该选择用她的聪明为自己谋一份好的生活,她完全做得到.

如果她只单纯而不聪明,她应该选择做一个温柔的小女人,跟一个好男人过一辈子.

可惜,她聪明到足以看透一切,却又单纯到只要他.

我宁可毁了你,也不能不爱你;我宁可被你毁掉,也不能不被你爱.

在这场感情里,平静坦白的永远是这个少女.无论她的行为有多么叛逆,无论她的报复有多么疯狂,她在他面前,永远是那个最本真的女孩,哪怕他扇她耳光,哪怕他看不起她.

她最后选择自杀,是意料之中的.他们每次做爱都那么剧烈那么绝望又那么美,在弗朗索瓦的妻子离开他,他也移居另一个城市后,她依然悄然跟随他,在一个每天可以看到他上课的房间里渡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我想这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她对他的爱,最后溺死在这片纯洁如白羽毛的爱里.

弗朗索瓦看到那具他昔日深爱过的身体,现在已经变成尸体,看到这个女孩留给他的遗言"这里就是海",他的哲学完整了,他的心也死了.

我想安妮宝贝里的那些穿着白棉布裙的叛逆女孩的原版应该就是这个Vanessa演的马蒂尔德, 苍白的透明,过早的沧桑,却又永远不会长大.

 6 ) 爱是一场幻觉

这是一部26年前的“老”电影,但放到现在来看,竟毫无违和感。所谓经典,就是无论出于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让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当时的Vanessa Paradis刚满17岁,影片中扮演的高中少女也正值花季17岁,凭借这部《白色婚礼》她拿到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具潜力演员,对于Vanessa Paradis来说不得不是肯定。

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颖,讲的是师生恋。这类的题材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中年男老师倾心不已,从而把对异性所有的希冀都投射到对方身上,为了他而努力勤奋向上,并竭尽全力刻意寻找各种话题去搭讪。但这样的情感大多止于暗恋,很少有真正发展成正常情况下的恋人,而伴随着少女的成长,终有一天幡然醒悟嘲笑当初自己的痴傻天真无邪。

日本电视剧《魔女的条件》中则是描述了女教师和男学生的不伦恋,松岛菜菜子和泷泽秀明的黄金搭档演绎了成熟女性和帅气高中生的爱情,当年可谓是风靡一时;而这部十年前就上映的《白色婚礼》被誉为法国版的《洛丽塔》,也看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叔叔和小萝莉的组合,可是剧情中的45岁男教师远没有让雷诺那么酷和傲娇。

他叫弗朗索瓦,是这所高中的哲学老师。她叫玛蒂尔,从巴黎来的问题少女,处于要被学校开除的边缘。她的脸色苍白如瓷娃娃,清澈的眼眸从皎洁的素颜中透露着洁净的柔弱,很难让人把她与吸毒卖淫的不堪历史相关联。而将近五十岁的弗朗索瓦,略微发福的身躯和松动的皮肤,在小镇上和妻子过着平静的生活,无所谓好与坏,激情与破败,只是平稳地日复一日。

他在把迟到又桀骜的她赶出教室后无意中遇到了昏倒在路边的她,以为是自己的严厉指责导致的心怀愧疚促使他送她回家,也第一次了解到了真正的她。她有一个自杀倾向的母亲,屡次尝试杀死自己未果,也有一个担任精神病医生却放任孩子们不管的父亲,更有一个因为贩毒而被关的哥哥,这样的家庭成分使得她决定逃离并具有了超越本身年龄洞察世事的敏锐。

她认为只有他是对她好的,他们在晚饭后散步时开始讨论哲学层面上的话题,她看透一切的心态让身处冷静理性世界中的他不由得当起了导师,对她说还是要好好面对生活,于是她开始正常上学,做好学生的本分的同时接近他。她的接近是掠夺式的,不顾他人感受,只是自己想要,就一定要获得。

那次课上他让学生们探讨“潜意识”的意义。教室里的学生都有默契似地低下了头,或者被老师调侃一番后互相取闹一番,但始终没有人说出具有分量的话语。她起身了,然后娓娓道来,不仅震惊了在座的所有学生,也震惊到了他。“古典学派和柏格森认为,潜意识不存在。它可能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我个人觉得拉辛的观点很独到,他说,人一旦内心充满激情,他的身体就会着了魔似的被那激情操纵。这股力量来自上帝,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上世纪末诞生了弗洛伊德,他以医学经验为基础来定义潜意识。潜意识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并且有时会以某种(精神病)症状出现。我们都受制于我们未意识的压力,例如:命运神经官能症。一些人是他们命运的俘虏。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经历,就好像他们命该如此。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些人是他们潜意识的奴隶。弗洛伊德尝试医治非肉体因素引发的疾病。这些病人是,他们未意识到的压抑的思想和欲望的奴隶。而弗洛伊德将他们唤醒,病人就会意识到这些破损的记忆,并讨论它,于是病的症状就消失了。”很难想象,从一个17岁的学生口中可以说出这么深沉富有哲理的话语。而这些借她口传递的信息使得影片的意义超越了简单世俗上的师生恋。

他们开始疯狂相爱,他看着熟睡的她的青春肉体小心翼翼打开窗户的一角让阳光透过照亮她的躯体,那画面精致如一幅大家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只是情欲上的吸引,但逐渐玛蒂尔希望对他完全占有,希望他离开妻子,开始不时打电话到他家,只要是他老婆接起就挂掉;开始写匿名信到他家告诉他妻子他已经爱上别人了,甚至当面请他和她一起生活,哪怕她躲起来,但是一定要选择不分离。

和所有师生恋或者老少不伦恋的情节走向一样,被世俗洗涤磨平棱角的中年人在面对人生新选择新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选择退缩和中庸,弗朗索瓦也不例外。他那才华横溢一边开书店一边担任编辑的美丽妻子完全没有任何过错,而他早已被规划好的生活不容许他凭借一时的爱情重新洗牌。

他的犹豫推动了她的离开。离开后的她选择逆反报复。结交新的男朋友,在他的课上公然卿卿我我挑衅,在校园里勾肩搭背故意让他看到,派人在他老婆的店窗上画上侮辱性的话语,精神上的折磨让妻子不堪重负。他气急败坏之下冲到教室里把她一把揪出,两个巴掌换来的是她小鸟依人的靠近和轰动全校的教室做爱。最后他和老婆离婚,他被调到其他地方任职,而她,则因为母亲的第六次自杀死亡不得不回到巴黎料理后事。

时光跳转到一年后,独身一人的他某天接到她死亡讯息的电话。

原来她两个月前搬来同一个小镇,从不出门,依靠房东送来的食物维持生活,每日坐在窗前,看着对面的房子,而这房子就是弗朗索瓦每天上课的教室。她就像曾经向他允诺的一样成为隐士,他也许永远都不会明了她在想什么,但是她在空白的墙壁上留下一行字: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洋。而她的床头摆放的是他写的书,背后是他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切都是预谋的,她知道他会来看她,虽然一切都已经太晚,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体面地完成了这最后一场仪式般的告别。她成长了,成熟了,不再一味要求占有,而是选择自我了解来达到解脱。

爱是一场幻觉,她成全了自己幻觉的同时也使自己永远留在了他的心里。

 短评

又名,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想你的时候,下酒。

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再次想到特吕弗的名言“电影中的情侣都是病人。”

8分钟前
  • 高小梵
  • 推荐

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命名为“白色婚礼”

13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 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过度美好而又极尽偏执的爱很美很痛。无论色调还是十七岁的Vanessa Paradis干净的身体都极像油画一般。★★★★

17分钟前
  • Q。
  • 推荐

80年代末,理想主义的幻灭。1989年的电影,我还能对法国说什么,无话可说。一个中学老师,年近五旬,爱上了一个17岁的女学生、父亲犯事母亲自杀兄弟贩毒的女学生、曾经出卖身体但却精通哲学,习惯思考的女学生。他爱上了,就必然有了死的味道,浪漫的味道,而死,一定是属于女人的,注定的

21分钟前
  • 无对象表象悖论
  • 力荐

或许正是因为她自小就熟悉男女情事,所以在她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如此清楚和执着。她的过往确实不能让人容易相信她,但是她从未放弃这段爱情,哪怕玉石俱焚,这便是她对爱情的态度。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敢做到的。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一看到电影我就被吸引了,女主角长得像张韶涵,又有点像俄罗斯名模vlada,男主角身材气质都很有质感。 片子是89年的,可是说是2000年以后的我都相信。法国电影一向喜欢出妖蛾子,没想到80年代还是正常的。 原本真以为是部好片,又没想到。。。看到一半,男老师发狂掀桌子,女学生一树梨花压海棠,给我吐得哗哗的。 我还是看我的低能港剧去吧,至少那些愚蠢的台词可以让我乐一乐。

30分钟前
  • 🗣
  • 还行

摄影很棒, 但电影剧本似乎过于克制, 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学生, 他们的内心的波澜, 电影似乎只展现出1/10, 不过这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电影常规的表现方式, 也微妙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现阶段的我还是更偏爱戏剧性, 也更中意表演艺术的表现力.

31分钟前
  • 梦旅人
  • 推荐

看過的最學術的文藝片和最文藝最唯美的學術片…從片頭講笛卡爾的那堂課 到下一次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轉為主角 François關於西蒙娜·薇依神秘哲學的書化作暗線 到最後留在牆上那句意味深遠的遺言“海洋,弗朗斯瓦,有海洋” 我們也隨著這段琢磨不透的愛 從意識到無意識再到謎一般的海洋深處 不斷下沉…

35分钟前
  • H.弗
  • 力荐

这个片子是要再次表现一些时候男人的软弱与自私么。我得想想。

40分钟前
  • 推荐

对哲学老师弗朗索瓦来说,是少女花丛中,伸出一只手。对堕落少女玛蒂尔来说,是看得见你的地方,就是大海

4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男主角,这位哲学老师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放侯麦的《绿光》看,而“绿光”正是他与少女玛蒂尔达关系的写照,美妙却转瞬即逝。

44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17岁的Vanessa Paradis真是个精灵。这个电影其实还好,主要是因为有了她,所以加了分。英文字幕看着有点累。

45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不是因为她是个天才,而是但凡一个妓女都会懂生活的虚无。

47分钟前
  • Bonjour
  • 推荐

"我何必要爱上一个十年内就能忘记的人."

48分钟前
  • June
  • 力荐

痴迷于一人而碍于世俗规则,亡。要以感性的视角和意识来处理,不然完全会失去意义。

5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少女的爱恋总是激进的,她们的思想在身体逐渐成长的同时愈加膨胀,她们认为眼前爱上的那个人就是生命的一切意义。马蒂尔尤甚,或许因为幼年的经历,使她对陪伴自身的那份温暖倍加珍惜,她抱着玉石俱焚的执着追赶既定的宿命,直至溃烂,直到粉碎。我何必要爱上一个十年内就能忘记的人?弗朗索瓦,你就是我的海。

55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怎么说呢,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去解释的或者根本解释不通、就像两个人相爱一样、两颗悸动澎湃的灵魂缠绕在一起结果却变成了一个天一个地。

60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悲觀愛情片,一位哲學老師François愛上了他的一位17歲「任性的」問題學生Mathilde的故事。François和Mathilde之間的情感于情於理都不被認同,但愛的魔力總是那麼悄無聲息。「你見過多少長久的愛情?我愛的是你,其他一切都無法改變這一點。誰知道十年後的我們會變成什麼樣,也許陰陽兩隔,或許你死了,或許是我。我愛你就像之前從沒愛過其他人。」 任憑你一直撤退,直到逃去敦克爾克。我一直跑向你,直到死亡也不能使我放棄。樸實無華的場面調度、細膩柔和的燈光佈置、簡約的構圖和散淡的敘事,呢類風格的電影我中意。

1小时前
  • 阿蚊
  • 推荐

不伦恋题材包裹下的存在与虚无议题讨论。相信自己不孤独的人,回到家面对的是空荡荡的房间和妻子彻夜不归的留电;相信爱是唯一的人,向爱人倾诉自己不堪往事时立刻被打脸。除掉嫉妒和占有欲作怪,也许这两人相爱的基础在于他们一样绝望。这就是海,只有死是确实的。

1小时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