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第二季

HD中字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味人间第二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美式主妇第二季超级少女第二季了不起的盖茨比1974七十二家房客第三部盖世无双之打狗神棒好好聊天双面煞神长相思1947冲破囚笼桃花映江山酒吧大姐大回应我友灵造办鹦鹉老妈情不自禁功夫状元偷家派对二重身之镜魔重生情满雪阳花芳心封鎖奇妙世纪我的章鱼老师爱莎泡沫之夏2016鲨鱼王国一条狗的使命狐狸的夏天第一季监狱风云1987粤语疯狂的契约天有眼花姑子女皇之刃:魔法之书天下无双(粤语版)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四季除暴婚头转向老鼠爱上猫粤语无名客栈之麒麟觉醒宁多夫女王公牛湄洲岛奇缘

 长篇影评

 1 ) 《风味人间》第2季:美食与灵魂

作为资深吃货,笔者几乎不会错过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但万花丛中过,心中总留着一席之地给陈晓卿的《风味人间》。第1季每每重温仍口齿留香。盼望着盼望着,将近快2过去了,第2季终于“上菜”。又到了饕餮的时刻了。

“风味”是美食纪录片的主体

近年来,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并不鲜见。但《风味人间》独此一家。

美食纪录片一般就两种拍摄模式,一种是现在常见的,垂直化、细分化。

这一模式并不关注广义上饮食文化,而是分区域、分菜系、分节点。

垂直化、细分化式纪录片虽是小投入办大事,但它缺乏全景视野,同时也存在同质化的弊端,有市井气、很生活化,但审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风味人间》系列则是另一种模式,它以宏大的全景式视野聚焦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这一模式制作成本太高,难度系数太大。像《风味人间》第2季拍摄就历时2年、横跨全球5大洲、探访20多个国家,费时、费人力、费钱。《风味人间》第2季第一集《甜味缥缈录》,从中国的苏州、扬州走到青城山再到香港,从尼泊尔到土耳其再到马来西亚;

第二集《螃蟹横行记》,去往挪威、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也辗转了中国苏州、广州、澳门等多个城市;

第三集《酱料四海谈》,酱料亦在四海流变,从耶路撒冷、法国南特、日本静冈、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日惹,到河南平舆、广东普宁、四川成都、福建泉州……

《风味人间》的格局也大得多。站在全球视野来观照美食的诞生与流变,以中国美食为原点,探索美食与地域、美食与族群、美食与传统、美食与文化的关联,得以在更广阔和更深远的时空中思量美食与中华民族的相互型塑。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美食,它们都应该遵循美食纪录片的本分,拍出食物的风味来,让观众看了想吃。

要拍好美食,首先靠的是光影声色的技巧,还原出美食的色、香、味,让影像成为一种嗅觉和味觉享受。

这一点上,《风味人间》第2季已经做到极致。

比如特写,通过放大、强调,看清美食的肌理、形态、质感和颜色,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凸显美食的精致,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唤醒巴克拉瓦瞬间↓

蟹腿肉被烤炙时呲呲喷出细沫↓

比如变速摄影,让画面动作加快(降格摄影)或者有延缓的效果(升格摄影),改变了拍摄对象原本变化或运动的速度,让观众得以看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窥见的速度奇观

升格摄影,造成屏幕上美食画面动作的延缓,即俗话说的慢动作,渲染诱惑力。

蟹黄呈半流质奔涌而出的瞬间↓

降格摄影,压缩了食物发酵过程和观众的等待时间,美食细节丰富密集、一气呵成。

几秒钟呈现了油糕膨胀过程↓

《风味人间》系列也率先在美食记录片里使用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在镜头下将食材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视线深入到食物内部,亲眼见到分子运动给食材性状带来的改变,感受食材内在的变化奇观。

显微摄影下的黄油蟹细胞的裂变↓

豆瓣酱的原料蚕豆在变成霉豆瓣的过程中,显微摄影捕捉了米曲霉的生长过程,一片花田从无到有、郁郁葱葱,堪称神奇↓

“人间”赋予美食灵魂

食物从来不仅仅是食物。食物还是一个区域、一个族群与他者相区隔,形成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同,实现文化传承的对象物和媒介物。因此我们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说食物即人情,食物即文化,会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风味人间》把美食放到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大背景下去诠释。美食多样性背后,是历史、人文、传统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人间”的多样化。

就像陈晓卿此前说的,“我们希望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让观众对这个地域的美食有所了解,更多的是让大家通过美食了解多元的文化和生活状态。世界很大,我们希望记录美食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浪潮还没有抚平一切之前。”

《甜味缥缈录》以甜味串起中国、尼泊尔、马来西亚,表现出同一个甜味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风味、不同文化、不同情感:

在尼泊尔,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崖蜂野蜜,是一个家庭夏季最大的收入来源。一家人围坐吃着沾着蜂蜜的古隆面包,是辛苦生活给予的甜蜜慰藉,“愿每一阵风都吹来蜂蜜,愿每一条河都流淌着蜂蜜”;

在中国的苏州、扬州与青城山,无论是早餐的“扬州二绝”,日常羹汤中的鸡头米,或是坝坝宴上的甜烧白,甜味渗透生活的肌理,它了无踪影,丝丝入扣;

在马来西亚塔塔甘岛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海胆黄里的那点甜,是大自然与海洋的馈赠,消解了海上生活的寡淡,带来怡然自乐的欢愉……

不断登场的甜味食物,也让我们阅览“人间”百态。

《螃蟹横行记》中,软玉温香的蟹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吃法,亦是一方水土一方性格的体现:

直截了当的蟹肉更迎合美国人直率的性格;

日本对吃蟹态度,亦是大和民族细致讲究的折射;

而只有民族与文化丰富多元的中国,螃蟹才能庙堂与江湖一统,婉约与豪放兼容。

《酱料四海谈》中,酱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对烹饪的理解:

法餐的酱料在食材烹饪后入味,而中餐的酱汁常常是在烹制中入味;

辣椒从原产地中美洲到墨西哥,新旧食材碰撞成就了墨西哥独特的“魔力酱”……

但美食差异之中有共性。它们有着跨越语言、文化与民族障碍的共同点。美食不仅带给人们相同的味蕾诱惑,更唤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它关于家,关于生活,关于理想。

《甜味缥缈录》说,“说到口味,各地的人历来莫衷一是,不过谈到甜,大家又都会相视一笑。”

《螃蟹横行记》说,“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酱料四海谈》中,巴勒斯坦地区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不同美味,万千风情;

不同美味,又殊途同归,寄寓着人们对这多彩人间的热爱。

 2 ) 还是很好看,但是不好吃了

不吹不黑,风味2的食物还是很好看,但隔着屏幕我已经感受不到好吃了。 很难想象我现在已经记不清风味1演什么了,甚至我看到第三集,已经忘记第一集演啥了。真不是因为记忆不好,舌尖12的很多美食都还历历在目;而是因为我觉得节目越来越缺乏跟观众共情了。食物本来就是众口难调的。没有与观众共情,我真的很难get到它的好吃。

同样的陈晓卿,同样的叙事方式,同样的片段安排,同样的运镜和剪辑,舌尖12与风味原产地(潮汕云南)要好看得太多。因为舌尖12和风味潮汕云南聚焦的是同一个地方,观众能够对食物感同身受。比如春节/打工/高考的背景,只要是中国人都能理解;聚焦在某个地方(潮汕云南),就算当地口味跟大部分观众不同,但通过聚焦的叙事,观众可以感受得到食物背后的文化氛围。

比如舌尖讲高考的那一集,我是在大一看的,那集里出现的家常菜我是真真正正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有多好吃,看着那集我嘴里都能有我高三的时候爸妈给我做饭的回味。尚且在中国,南北差异饮食习惯都大有不同,没有共情,观众就是难以理解。更何况风味的选题范围是全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看鹰嘴豆时,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只有共情,观众才能用包容的心去感受和理解食物。第三集老汉伸手指沾了芝麻酱放进嘴里时,对他来讲可能是积攒了十斤芝麻换来的美味,对我来讲,我只替他觉得齁的慌。而用以前的案例来做对比:潮汕牛肉火锅,吸引多少西南地区的辣口朋友千里迢迢跑去尝试那清汤寡水;螺蛳粉为什么吸引那么多人知道它臭还特地买包试试?不仅是因为舌尖给他们打出知名度,更是因为观众看完节目,不管是甜口咸口辣口,都要觉得好吃,这才是美食纪录片的共情。

舌尖2播的时候,为什么观众觉得故事太多食物不够?一大原因正是:因共情,知美味;因为知道了美味,才想看到更多。而这,我觉得不在于运镜多么巧妙,细节多么丰富,而是因为观众看的时候感受到好吃了,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烹饪过程,观众都得用已有的认知,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介绍,去理解食物感受风味。美食纪录片考验的是通感这一种修辞手法,不共情,看风味人间和看菜单上的图片就差不多是一回事了。

不过陈晓卿导演也是很南啦,毕竟食物细节和美食情感,观众是真的全都要😂。而更大的挑战是,这个故事不仅仅局限于说得多,还要说得好,说好才能够让观众领会美食的氛围。总之,这个讲故事的量,度和食物本身的惊喜,观众想要看到的完美的平衡,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希望以后得风味人间,有“风”更有“味”吧。

PS:感谢陈晓卿导演给我们见识了那么多好吃的,但是我心目中的美食纪录片可能第一名还是要颁给“寻味顺德”,这部堪称美食AV。以最出名的那集煲仔饭为例,现实来讲,那家煲仔饭真的好吃吗?当时被吹得有多猛,现在就被骂得就有多惨;但是观众看纪录片的时候觉得好吃吗?技术的精益求精,食材的万里挑一,老板的工匠精神,这锅饭它能不香吗?美食纪录片巅峰就是它。

 3 ) 第二季第一集:风味未变,与你相约

在一片翘首以盼中,风味人间第二季终于将在本周天上线。熟悉的制作班底再次“出山”,风味未变,每周日21:20与你相约。

第一集是甜口的。

“甜蜜缥缈录”

穿越全球,摄制组采集了八个地区与“甜”相关的美食。或许它们只是一种原材料,如贵州的甘蔗、尼泊尔的蜂蜜、苏州的鸡头米;或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美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四川的甜烧白、扬州的千层甜糕和翡翠烧麦。

【风味回溯】

(部分食物预告片中并未出现,图片来源网络)

尼泊尔-崖蜜

悬崖中的穿梭换来美味

这是最为危险的风味

每年都有生命葬送于此

但你在采蜜人的眼中却看不到恐惧

他们把蜂蜜拿在手中幸福地大口吞下

让你不禁怀疑先前的惊险是否真实

贵州-甘蔗

糖是生活的不可或缺

是烹饪中“拉丝”的秘诀

和甘蔗一起到来的

还有轰轰烈烈的甜点大军(那十几秒的甜品镜头实在是让人抵挡不住)

扬州-早茶

镜头转向扬州

翡翠烧麦 千层甜糕

“扬州二绝”

土耳其-巴克拉瓦

故事性比较强的片段

少年的追梦与高难度甜品

甜蜜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

(0.1mm的酥皮制作非常震撼)

四川青城山-甜烧白

又是一份没吃过的美味(掩面哭泣)

山村里的流水席上

揭开蒸锅

主角甜烧白终于露面

苏州-鸡头米

又是南方的小吃

鸡头米,也叫苏芡

总觉得南方的特产就像南方的风景

给人一种清秀婉约的感觉

(即将解锁多种制作方法)

马来西亚-白棘三列海胆

在马来西亚的塔塔干岛上看原始的捕猎

享用内陆不常见的海鲜

PS:小心被水母蛰到!

香港-烧猪

这是我们熟识的香港的另外一面

走进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

观赏高温下美味的蜕变

来张全家福~

在我看来,相比于陈晓卿导演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有着更为密集的内容,而新一季与之前相比,侧重点也有些许偏移。就拿第一集来说,与美食无关的抒情性抒发减少了,旁白衍生更多的是以食物为起点,对“风味”的形容可谓把人馋到了极致。拿起小本本,一大波垂涎三尺的旁白即将出场~

人类是大地的主人,肠胃的奴隶。
糖无处找寻,而甜无处不在。(猜猜这是哪道美食)
酥皮在口中崩塌的刹那,甜锋芒毕现。
说到口味时,人们总是莫衷一是;但说起甜,人们总是相视一笑。
口舌生津,余味悠长,中国人称之为 回甘。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人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

《风味人间》的台词堪称是美食界的满分作业,保持着从第一季到现在不变的高水准。同样没有变的还有高科技——在第一季中出现的显微摄影也会与大家见面。届时将带我们感受微观世界的风味奥秘。

本季的取名也非常有特色,从细化味道到细化到具体食材,有种隔空PK的感觉。

 4 ) 陈晓卿:疫情下的制作并不容易,让人愈发珍惜片中的拥抱

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即将上线。似乎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照例通宵加班。

快凌晨的时候,茶水间突然传来大平的惊呼:“快看!下雪了”,有人开始往窗口聚拢。我边走边想,都三月了,怎么还会下雪?

天色微明,楼下薄薄一层白色。再仔细看,原来是院子里的玉兰,已经不知不觉开了

“玉兰花怎么又开了?”,大平有点不好意思,边擦眼镜边讪讪地咕哝,“喔,我们这吭哧吭哧,都一年多了。”

张平老师在山东,手里捧着山东的大煎饼

可不是嘛?时间过得真快。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作为离法定退休年龄只有5年的人,每次看到玉兰花在眼前盛开,心中总会有一丝异样感觉掠过。

去年元旦假期结束,《风味人间2》开始建组,满世界寻找导演,最后到岗的有和我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也有第一次合作的。

大家和从前一样,培训、看书、找题、写大纲、实地调研,一个小制作公司,能够这样,把之前天各一方的人聚合起来,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流程,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大平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之一。在《风味人间》第一季,她是分集导演,相信不少人,对她镜头下的牧民转场故事和镖旗鱼瞬间还有深刻的印象。

不过第一季结束时大家打趣说,她的节目质量和儿子的学习成绩刚好成反比——常年出差的大平,儿子虎仔正上小学三年级,我亲眼见过这位小朋友,在剪辑台旁边上网课补习。

这一季让大平做制片人,出发点是希望她坐镇北京掌控全局,也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儿子。不过,后来她出差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直到今天,每次见到她,最好奇的是虎仔成绩到底怎样了?但我真不好意思问。

张平导演在东北出差

今年,是李勇收获的一年。春节期间,勇哥担任总导演的自然类纪录片《蔚蓝之境》,历时五年半制作,终于在央视播出,并且收获好评多多。之前,他曾经和我合作过,《风味人间》第二季,我希望勇哥能够把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勇哥在安徽

勇哥热爱自己的职业,喜欢阅读,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担任总导演后,从节目分集方案起草、前期拍摄,到解说词撰写,甚至后期调色,勇哥都亲力亲为。

因为出生在齐鲁姜葱大地,勇哥知书达理、以德服人,特别稳当。比如,第二季原本计划和第一季一样,七集内容,加一集花絮。勇哥心里不踏实,主张单做出一集用来“备份”,多稳当啊?结果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八集,累死个谁。

我说这些,是想表达,相比第一季,我在精力付出上轻松了很多,这是因为大平和勇哥帮我分担了许多工作。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独当一面,这是比平稳完成节目,更值得喜悦和欣慰的。

当然,过去的十六个月,我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陈晓卿在现场执导拍摄

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对于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有意义的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一群人聚合在这个工作室,尝试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事情。理想总是丰满的,但现实多少有些骨感。

正式开始做美食纪录片,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它源于我的爱好,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每一次都会同样经历煎熬。

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化特质,让我们必须在一定模式框架下运行,但创业容易,守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套路里,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很多人表示,第一集里的采蜜的艰险程度,会让他们想到第一季里的镖旗鱼

有次和作曲阿鲲聊天,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号特征,又能让人耳目一新。阿鲲搓着手说:“这几乎不可能,从0到1叫耳目一新,这是质变;从1到2,这叫量变。” 我们实际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个量变的过程。

但人总是这么复杂,既要求稳,又要求变。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

工作室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而我们这些核心主创又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在拥抱新事物的过程当中,总伴随着无数纠结。

无数次徘徊在传统纪录片,与所谓网生纪录片,以及现在的短视频之间。有时很想迎合现在年轻观众的胃口,但反复试验,仍很难跨出那一大步。如同一个从事京剧表演三四十年的人,突然去改唱嘻哈,不是技术问题,是自信的问题。

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唯一要负责任的是观众。我们非常清楚,一个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

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希望能够把最诱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新的一期节目里,我们在制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我觉得这不值一提。

我更在意的是不变的部分——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

在选材上,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可能就和我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最开始还有些担心素材不够,最后我们发现用50分钟的篇幅,讲完一种食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的差异太大。

本季风味人间的八集片名

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而美国人吃螃蟹,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忍的膏和黄,多可惜啊。

再比如,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错;而在武夷山区,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

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对人生,对天地认知的不同。

该说说这一季的内容了。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八集,聚焦了八种(类)食物。我们希望观众看到,在这个星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种食物,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最初,这一季《风味人间》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精灵古怪的名字,来自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 正如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同样都有着千层,巴克拉瓦和扬州千层糕,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为了口味差异发生的争执,有着各式各样的鄙视链。

诸如豆花的甜党与咸党之争,粽子里该不该放肉的讨论…… 我是一个口味边界非常模糊的人,在味道这件事上,个人的态度非常明朗:一旦有谁觉得自己掌握了风味的唯一标准答案,只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太少,并不了解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性。

食物是平等的。对待食物点不同态度,不仅有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仅从风味的角度理解,见识、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

因为社会的进步,所有人都有了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的权利。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

但我个人总觉得,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生存,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寻找的是共识。在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找人类对美食殊途同归的热爱,依旧是我们纪录片的主题。

从做纪录片到做美食纪录片,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的完美无缺。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深入进去,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我在任何场合中,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美食家,而是定位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兴趣的人。对于我们的创作集体,我也是这样要求的,要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有意思的是,在生活里,经常有人找我请教有关美食的问题,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觉得我谦虚的有些矫揉造作。

但我总会不厌其烦解释,美食和餐饮完全是两个行业,对后者,我真的是一个白痴。我不过是阴差阳错选择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误打误撞地凭借美食纪录片为人所知。

我们有幸生在今天这个飞速变幻的时代。几乎过不了多长时间,总有新的“蓝海”或者“红海”出现。

众所周知,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与此同时,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也促成了美食产业不断攀升。有句话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而美食纪录片,恰好处于两个风口之上,它得飞多高啊?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制作了8部纪录片,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纪录片风格

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定位,从不敢自作高深。更不会因为能扇动耳朵,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

尤其是做美食纪录片,长时间的类似节目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观众确有需求,但长期疲劳轰炸,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手段,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勉力为之,不敢有丝毫大意。

当然,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节目即将拍摄收尾的时候,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

二月底,有天在吃饭的钟点,我开车路过帝都曾经热闹非凡的CBD,目所能及的,是一个又一个黑洞一般的餐厅。我们见证的这段历史,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疫情对美食行业的打击巨大,同时也波及到了我们的节目。

我们的制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调查、拍摄故事,局部的美食呈现,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第一集《甜蜜缥缈录》的拍摄幕后

但当我们进入这个流程的前夕,已经无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好在过去积攒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单独约厨师。拍摄时,只有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

团队也受到了影响。春节后,因为不能聚集,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沟通成本无限加大。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兔子一样的双眼,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

疫情后期的公司开会

制作周期几近失控,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最早走进去的,就是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金牌解说李立宏,还有我们的音响总监凌青。

确实太难了。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职业素养,成员尽管各自隔离,但团队始终未散。一些家在外地的导演,甚至制作完成之前,一直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让人温暖的还不止于此,工作室总是能够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喂,从年糕到青团,从春茶到刀鱼馄饨……那么多朋友让蜗居机房的我们,感受到了美味和季节的流转。

陈晓卿的微博上,时不时的会有馋人的美食

我们的工作室,紧邻着一个住宅区的大门。过往人群的喧闹,变成了今天人烟稀疏。空荡荡的大门口,偶尔有行色匆匆的人带着口罩经过,喇叭里无限次重复着“请出示出入证请出示出入证…… ”

而我们的屏幕上,却是另一番风景:温和的微笑,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亲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欢宴……看着节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吧,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如果节目播出时,有谁在这部纪录片里,不仅看到美味,而且看到了人类曾经的美好,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这样的观众,一定是《风味》真正的知音。

 5 ) 最“欲”国产神作回归,它让你把持不住!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友记》有这样一场戏。 莫妮卡一边吃着蛋糕,一边发出酥酥麻麻的娇声。 坐在一旁的瑞秋白了一眼,“天啦撸,干脆去开房吧。” 莫妮卡充耳不闻,继续沉醉,“我一定会让这个蛋糕好好爽爽。” 此时,菲比送出一道送命题: “如果你必须放弃一样的话,食物还是性爱?” 莫妮卡不假思索,“性爱!” 乔伊左右为难,“我不知道,这太难取舍了。食物,性爱,性爱,食物…天啊!我都想要。我要坐在面包上的妞儿!”

换做你,你会放弃什么呢? 如果你犹豫不定,不如先看一下我今天推荐的这部纪录片。 它一定会勾出你食欲,让你丧失立场,瞬间叛变。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流量预警,请打开WiFi* 01 大千世界,滋味江湖。 为一种味道,人类置身险境,舍命一搏。 >>>中国,台湾 在现代化捕鱼技术盛行的当下,对海洋生态破坏最小的镖鱼法已经江河日下。 以海为生、固守传统镖鱼法的一对父子在汹涌澎湃的大海守候多日。 他们手握镖枪,只为一种深海美味, 旗鱼。 旗鱼生性凶猛,壮硕有力。 它的最快速度达到60km/h,是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

身为镖手,儿子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之下,站在船头,迎着风浪,瞭望着波澜起伏的海面。 老爸听从儿子的指挥,操作船舵,调整方向、船速。

旗鱼浮上水面的短暂瞬间正是抛出镖枪的最佳时机。 逆浪镖鱼,讲究的就是把握时机、提高准度。 在上天的眷顾下,技艺精湛的儿子魄力地投掷出一镖。 他成功了!他叉中了一条旗鱼。 收获的喜悦,抹平了父子俩之前的遗憾和不快。 即将失传的镖鱼法,在这一刻,也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

>>>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岛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海上民族,巴瑶族。 这个民族几乎终生不会踏上陆地,吃喝都来自海洋。 17岁的卡特哈兰,村里水性最好的人。 他经常潜入海底,寻找一种新鲜的海味。

白棘三列海胆。 因为富含游离氨基酸的缘故,它的海胆黄鲜甜浓郁、肥美新鲜。

为了寻找海胆,卡特哈兰不仅要锻炼憋气的功力,更需要躲避水母的骚扰。 水母,又叫海黄蜂。 它释放的毒液,轻则灼伤皮肤,重则打乱人的呼吸节奏,导致麻痹致死。 每一次潜水,都是冒一次险。 但是,在美味面前,他心甘情愿。

>>>尼泊尔,米亚格迪 59岁的泰克,部族里仅存不多的蜂蜜猎人。 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族人一起猎蜜。 算一下,现在的他已经有42年的工龄了。

泰克猎蜜的方法,延续着最原始的方法。 在没有保护之下,他顺着藤梯攀爬在两百米的绝壁悬崖。 攀爬的过程必须十分谨慎,一不小心就葬身崖底。

他一边攀爬,一边要烟雾驱赶蜜蜂。 烟熏的过程中,更要控制好火把,以防引燃藤梯。

顺利到达蜂窝的位置之后,他要开始高难度、最危险的一波操作了。 用细绳连接藤梯; 把同伴递过来的竹竿钉进岩石缝隙,自己借助竹竿慢慢靠近峭壁;

右脚操作刀具,一点一点地割蜜。 左脚则站在藤梯,支撑着身体。

醇厚香甜的喜马拉雅蜂蜜,对食客来说,是一种绝世美味。 对泰克一家来说,这是全家最大的一笔收入。 不过,泰克从来不会为了赚钱,而去贪念蜂蜜。 为了确保来年有蜜可采,每一个蜂巢,他只取一半。 这是对灵神的敬畏,对天赐的感恩。

02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为了这份甜,不同的地域、不同饮食文化,纷纷对它施了魔法。 人类用多样百变的技艺,将甜创造出万千姿态。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巴克拉瓦,土耳其国民的最爱,土耳其甜点的王者。 红茶的苦配上它的甜,就是一种爱情的味道。

巴克拉瓦的制作方法,难度高,工序复杂。 十几张面皮同时擀压。 每一张面皮的厚度不超过0.1毫米

撒上奶酪、核桃、杏仁、开心果碎,上下叠加20层面皮。 切段、摆好造型之后,放入烤箱焙烤起酥。 别着急,这只是巴克拉瓦的准备阶段。

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熬糖。 将白砂糖倒入热水里,不断搅拌,让其溶化。 挤上柠檬汁,促进水解,让糖液黏度变低。 在温度、酸度、水、时间的巧妙撮合下,糖液的比例达到完美。

当巴克拉瓦烤好之后,最后一个步骤来了。 把调好的糖液浇淋在巴克拉瓦的身上。 这一瞬,沉睡的它终于被唤醒。 浓郁香气,扑面而来。

>>>中国,扬州 关于中国人的口味喜好,自古就有南甜北咸的说法,扬州就是两者的分界线。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双绝不得不提。 第一道,翡翠烧麦。 把时蔬剁碎去汁水,撒上一层白糖。 加入食盐、猪油,为馅料增添油香。

把拌好的馅料放进面皮,团成斗状。 咸鲜的火腿末妆点其上,放锅里蒸。

蒸熟的翡翠烧麦,薄皮如一层纱,色泽如碧绿翡翠。 轻咬一口,碧玉溶浆,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另一道,千层油糕。 把擀好的面撒满糖,再散上猪板油丁,一次次擀、卷把糖、油层层包裹。 在高温水蒸气的包围下,糖和猪油充满溶解,油糕也不断蓬松。

菱形方块、半透明、芙蓉色、惊人的64层。 浅尝一口,绵软甜腻,回味无常。

>>>中国,青城山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麻、辣、鲜、香”的川菜走出国门,遍布全球。 哪个地方没有一家川菜馆,它就称不上国际化。 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鱼香肉丝、粉蒸肉… 这些川味家常菜都司空见惯了。 今天就再说一道菜,把甜发挥到极致,让人哈喇流一地的—— 甜烧白

把烫净猪皮的猪肉煮至八分熟。 用精湛的刀工把猪肉切连刀薄片。 每隔一层肉片就嵌入一片红糖,再将其放在碗中。

把熬煮好的红糖糖油洒在表层,再把半熟的糖油糯米倒在猪肉上。 放入笼屉里蒸,让猪肉享受3D立体高温SPA。

完美的烧甜白,油脂丰盈,猪肉片晶莹剔透。 李碧华形容,“它丰腴肥美,就是杨贵妃般的丰满美人。”

03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从古至今,人类对鲜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 如果在鲜味食材里做个评比,蟹是无可争议的水中至鲜。 梁实秋,这样评蟹,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 不偏不倚,甚是一枚吃货评价啊。

帝王蟹的腿肉丰实饱满,可以生吃。 用它做的蟹腿刺身,可以保留原初的鲜味。

吃蟹,最不失原味的做法就是蒸。 美国马里兰的蓝蟹在蒸吃的同时,又添加了别样的味道。 黑胡椒等调味料的加入,让它咸香辛辣。

除了吃蟹肉,威尼斯的油炸软壳蟹十分特殊。 把刚蜕完壳的艾氏滨蟹,裹上牛奶、面粉,直接油炸。 外表酥脆,内里松软。

无论外国人吃蟹的种类有多少花样,论吃蟹艺术,还是中国第一。 往上数2000年,周朝就有了做蟹的配方。 把蟹肉用盐腌制,叫,蟹胥。 如今,佤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古老的吃法。

美食家评价小野二郎的寿司,“极简的纯粹”。 宁波炝蟹,是“品蟹界”的极简、纯粹。 选膏肥肉厚的母蟹,只用海盐、水腌制。 没有花里胡哨的搭配,就能让蟹膏像果冻一般Q弹。

更惊艳的是,把炝蟹冰冻一下。 低温下的红膏停留在每一块蟹肉之上。 在冰霜将化未化之际,轻咬一口,余味无穷。

现在国人最常吃螃蟹,非大闸蟹莫属。 吃大闸蟹,是一件体力活儿、精细活儿。 蟹八件上手,嚼、吸、夹、舔、掏、啜,不把每粒蟹肉吃干净,就不算真正吃大闸蟹。 梁实秋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讲述自己童年吃大闸蟹的趣事。

“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蹋,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得最干净,有奖。 我心粗气浮,没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总是弃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 每次食毕,母亲教我们到后院采择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气。”

俗话说,“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 殊不知,6月的大闸蟹有一种别样的鲜味。 它壳薄黄多,蟹黄呈半流质,十分诱人。 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六月黄

04 北欧到美洲,神秘海洋到内陆深山,街边粥铺到婚庆宴席…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陈晓卿,把《风味人间》的视野放眼于全球,不再局限于中华美食。 它纪录了不同的种族、地域的饮食文化,它见证着不同肤色人种对食物的同一种热爱。 一日三餐、昼夜轮回、四季更迭。 整个人类史也是美食的进化、传承史。

“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微风过处,偶尔飘落几片秋天的叶子,空气里弥漫着酸笋的味道,这是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 《风味人间》用食物的美好,诠释“至味在人间”的主题,为我们找到了一片人间烟火。 它让志在减肥的我们瞬间破功,让熬夜看剧的我们哈喇子直流。 对此,陈晓卿安慰我们这些吃货,

“年轻人不用怕,每天消耗多,消化系统开工时间足够。更重要的是,被身体吸收的油脂,科学证明,往往会转化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它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 素食党一般都比较严肃,适合思考人生。而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

吃,神圣不可侵犯! 蔡澜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可以吃得不奢侈。银行中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根本上和几个人大吃大喝无关。” 作为饮食男女,我们为吃而欢乐,为味道而沉醉。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会像《海鸥食堂》里的姐姐一样, 吃一堆好吃的,叫上喜欢的人。

文/booka

 6 ) 我被一部美食剧的文案打动了(更新至第五集)

前言:

太喜欢风味人间的旁白文案了,有美味,有思考,有感情,有深度。

所以做了些摘抄,以作记录~

第一集 甜蜜缥缈录

  •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牵动滋味江湖。我们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甜一次又一次相逢。

  •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俄国)冈察洛夫

  •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那些风物、气息、过往的岁月与记忆,共同聚成一个名字,我们称之为味道。无论是中式甜点的春风化雨,还是西亚国度对甜的快意恩仇,莫不如此。

  •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所有的勇气、力量、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终成万千滋味。

第二集 螃蟹横行记

  •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马辛杰·菲利普

  • 衣食丰足,二女识礼,这大概就是中国家庭对幸福的所有想象。

  •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当中。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感念自然的慷慨,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第三集 酱料四海谈

  • 在风味的大戏里,酱,一人分饰两角,时而是食物的调味剂,时而又是食物本身,从盐的替代品,到不可替代的烹饪伴侣,可以简单直率,也可以捕捉痕迹。它里应外合,行踪不定,却经常被我们遗忘。读懂了酱,我们才能真正洞悉,人间风味的各种玄机,领略它的万千变化。

  •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 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闪亮的,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 深井村居民大都是潮汕人的后代,故乡赋予他们的,除了食物的基因,还有家人的温暖,宗族的凝聚,以及求索闯荡的勇气和力量。

  • 法餐在食材烹饪后入味,决定风味的就是酱汁,而中餐则是烹制中入味,酱料的味道,被激发出来作用于食物,东西方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用酱完成了风味的传递。

  • 酱的神奇之处在于,既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对烹饪的理解,更能领略一方水土的万千风情。

  •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食物跟随人的脚步,从一个地方到底另外一个地方,有些骤然消失,有些慢慢沉淀,还有些依稀能追索到最初的模样。

  • 当我们在谈论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是食物智慧?调味秘笈?还是认知世界的指南?人类的八方迁徙、风味的四海流变、分与合、聚与散、载浮载沉,蜕变重生之间,成就了这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绝世美谈。

第四集 杂碎逆袭史

  • 有人寻味而来,有人知难而退。杂碎,肉食边角料,抚慰过节俭岁月,又在富足时光,成为不舍得追忆。凭借大开大合的风味,剑走偏锋的口感,从谦卑低调,一路翻滚逆袭,终于乾坤颠倒,从尘埃里开出一朵朵异香的花来。

  • 大地的山谷里,不断升起的是生活的渴望。——(德国)赫尔曼·黑塞

  • 从乡村到城市,杂碎,不仅是区分人群的暗号,更是本土食客的执着。

  • 客人的挑剔,同道的激励,加上主人的用心,原本微不足道的食物,竟赢得鼎鼎大名。

  • 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古城的容颜不曾更改,旧有的食物和生活,仿佛耳边的手鼓,脚下的砖石,在六千多条窄巷里,栩栩如生。

  • 中国人说,食在广州,不仅意味着眼花缭乱的珍馐美馔,也特指这些烟火升腾的街头小食

  • 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把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化成盘中餐饭,一年一度,让人感怀。

  • 好酒需要慢慢酝酿。对待食物。也有些人愿意耐心等待。造化与成就美味的,也许就是时间。

  • 杂和碎,都是相对整体而言,但在烹饪中,却从不多余。从厨房到餐桌,它们赢得姓名,完美逆袭。归根结底,在食客心里,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第五集 鸡肉风情说

  • 原本是有翼之鸟,却被驯化成傍地而走的家禽,它跨越种族和地区,成为人类饮食中的世界语言。烹调上可繁可简,吃法上能缓能急。它被我们调教的如此妥帖,又将我们改造的如此彻底。没有哪种肉食,能像鸡这样,风情万种,南北通吃。

  • 日子越久就越旧,越旧就越舍不得丢掉。食物如同产生它的年月,往往花开有时,儿孙的迎新,老马的辞岁,中间隔着一个时代,好在新年的团聚,总能弥合一切。

  • 无肉不欢,举世皆同。大快朵颐的酣畅,激发着灵感和想象,人们因材施教,丈量食物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探索它的边界和可能。

  •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日本] 芥川龙之介

  • 很少动物像鸡一样,与人类餐桌的关联如此紧密。它们跨越东西,辗转万里,穿越人间烟火,留下风情万千。

 短评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7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10分钟前
  • [未注销]
  • 力荐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1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1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1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23分钟前
  • Crassula
  • 力荐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26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28分钟前
  • WIKI魏
  • 力荐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33分钟前
  • 小艮
  • 力荐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36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3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40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41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45分钟前
  • Δεερ
  • 较差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49分钟前
  • 若初
  • 力荐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51分钟前
  • 午餐·暖照
  • 还行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53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力荐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54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57分钟前
  • 流马
  • 还行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