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生 第一季

第12集完结

主演:吕小雨,冯荔军,李莎旻子,百力嘎,陈梦希,刘泽庭,王路晴,吴恒,徐冰,桑娜,石小满,赵滨,白红标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2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3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4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5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6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3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4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5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6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7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8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19水墨人生 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记不住谁是谁,标注下。

<图片4>伦敦市公租房区
<图片13><图片14><图片12>约克郡,上的是一个只有一个房间的乡村学校,距离家有4英里。
Neil
利物浦郊区,认为打架太可怕了。
Tony
Charles+ Andrew+ John
<图片9>
Bruce
萨里的私立寄宿学校,想做一个传教士。
<图片7><图片11>

 2 ) 我想,没有人永远是七岁

  应当在开头指出,我之所以力荐这部纪录片并不是因为在纪录片的范畴中它的拍摄技巧与叙事上的处理有多么出类拔萃(至少作为非专业人士并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我还是愿意给出一个非常高的分数,愿意把它乃至整个系列推荐给我的亲友与每一个陌生人。

  对于很多电影,我想观众之所以喜爱它并不是因为它从电影艺术上分析是怎样的杰出。或许是观影过程触发了观众别的联想与回忆;或许是影片中的某个角色讨人喜欢使之爱屋及乌;又或许只是这个电影的题材内容上本身就对一部分观众的胃口。这部纪录片于我,我想就属于最后一种类型。把一帮7岁左右的儿童聚到一起,并每隔7年作跟踪调查,这种做法至少在影视业应该是空前的。就当年那些制作者的目标而言,这个系列无疑比设想中做了更久。事实上,现如今它已经超出了预期目标20余年之久。

  我个人对制片组狂妄的目的是不太看好的——仅通过对十几个儿童的纪录观察便想去了解千禧年英国的状况。而且客观上去评价,制片组似乎在有意去歪曲引导一些事情,或者说他们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本身就是带着浓厚的阶层分明的物化眼光去看的。

  在这种角度的宏观叙事下,个人的特性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他们只是各自阶层的代表、扮演着机械式的角色、被引导着说一些凸显阶级分化的话语,然后命定般地走向他们既定的人生道路。整个纪录片似乎变成有心人拿来控诉阶级分化的一个工具,然而他们毕竟是留下了值得后人去借鉴、去思考的一套前无古人的影像。

  那么就让我作为一个新的记录者,来记录下我个人对这第一部影片内容的一些看法。

  非常遗憾当时看完第一部没能去写下感想,而是紧接着看了下一部又下一部,在写到这里时我已经目睹过纪录的主人公们28岁的模样。不过我想在这里我还是要尽量避免后面内容对第一部的观感影响。

  看到有热评说本片为该系列主人公们的颜值巅峰,我想某种程度上这说法并不为过。孩子们总是充满朝气的,他们热切、诚恳而且总是面对着镜头。他们浑身都充满着活力、在黑白影像中也依然透露出童年梦幻的灿色。尽管孩子们被制片组凸显了各个阶层的差异,但依旧可以看出来,在本性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某些特质很难面对一群并不算熟悉的大人们与摄像头展露出来)他们一样地享有孩子们特有的快乐,在游乐场中,他们也一样自得其乐地去玩耍。

  不过要是去极端地强调他们间的一致性,我想是不公正的。客观上讲,不同家庭的孩子间确实表现出一种不同,家庭优裕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影片中的确要强过“穷苦”代表的孩子们。当一些孩子说着令人咂舌的“我看**报,因为我持有它的股份”时,另一些孩子却问“大学是什么?”;当一些人学着优雅的芭蕾舞,在私校学习外语时,另一些人在公立课堂上嬉闹、在农场的土路上玩耍。即便主创团队什么也不说,摄像镜头也无声的给每个人分发了标签。出生优渥的富家女,那以后一定琴瑟和鸣,生活美满。村庄农场的内向小子,那一定是被困在村子里,接过父亲的锄头(事实上,作为农场主生活绝对称不上艰苦)。

  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能很顺当地把每个人都记清楚,有些信息是在后续观影时才后之后觉地想起。这里我本想说令我有印象深刻的人有这么几位,却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使我留有记忆。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年代久远的黑白纪录片,但在屏幕那端,的的确确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站在人生的月台,等待着走上未知的旅程,憧憬着依然会保持亮色的人生。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现实版《楚门的世界》,在另一种意义上,这也的确是《true man的世界》。

  既然我不能拎出来说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我依然可以就我喜欢的几个角色谈谈。我想他们应该是:表现出过人的共情能力的说想去非洲援教的布鲁斯,活泼可爱的尼尔,以及略显孤僻憨气的说想以后研究月球的尼克。或许是因为我也依旧保留着一些稚气,我欣赏布鲁斯身上的同情心,尼尔身上活泼的生气以及尼克身上质朴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这些角色,不,应该说这些人也成了我喜爱这部影片的“房屋”。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7,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也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好,

  究竟有多少分道理,我们也并不知道。

  我想就本片来说:

  所谓的“未来”并非不可改变,年轻人还是应当努力去开创自己憧憬的未来。

  没有人会永远是七岁那样

  而对于作为即将或有意愿成为父母的人们,应当慎重考虑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问题。

  毕竟永远都有人是七岁。

 3 ) 我的UP 7

第三遍从头至尾看。

首先,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很震惊。居然还有这种形式的纪录片。后来越看越被吸引,因为有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仿佛隐藏在了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影像中。 我就像gold digger 一样在挖掘这些。 其次,本人的职业领域可能是受这个影响。 最后 第三遍看UP7 。 全新的感悟是,这些孩子们一开始的思维和面部表情已经出现了差别。比如我很喜欢的tony 总是爱笑。还有三剑客,一副我是精英的样子。 还有我很喜欢的那个乡下小男孩,很专注。另外,有两个表情忧愁的男孩子,我记得长大以后其中一个活的很不好。另外一个因为感情生活幸福所以过的还不错。

好了 我继续 UP14 了。

 4 ) 心血来潮,给剧中14个人物分别做了人生简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欲海奇男子(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12902044/

剧中人物我就不做评价了,各位小伙伴肯定都有自己的理解。

下面的要素简表,适合看完剧集之后,回看这些人的半生,

通过对出身 / 教育 / 父母关系 / 婚配 / 子女 / 健康 / 经济大环境 等人生节点及其变迁过程的审视,来回顾整个剧集。

人物顺序见下图

制表比我预想的更花时间,中间经历了疫情(我是武汉人),前后拖了一年。。。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

希望对喜欢这部剧的小伙伴有帮助

感谢

 5 ) 若你说是老生常谈,为何你却无法突破

长久以来困惑于生活的状态,是否优秀。如何进取才能不荒废此生。很久之前就想看人生七年这部片子,现在终于如愿。如果之前有人告诉我,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的一生。我会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什么依据,不愿相信。然而看过了这部片子,看过了时间流失后活生生的人物变化。岁月的痕迹逐渐清晰,而性格决定命运论,也更加的清晰。。。
我不愿相信,也不得不信。
7岁,每个孩子的性格就有所凸显。7岁时自己有想做的事情的人,有计划的人,日后都做得不错,至少得到了大部分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而7岁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孩子,或者有飞向月球等不切实际幻想的孩子,日后为了他的爱幻想和冲动的性格也付出了代价。还有更多的孩子,是随着时间的潮水所带走,做了那些顺应社会意识的事情,依旧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了什么做选择。最后付出了更多的时间,青春,和成本也没有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其实他们就没有目的地。所以才会如此的被动,如此无助。
7岁时的那些想法和举动,不知是缘何而来。我也想不起来,我的7岁是个什么样子。但是片中孩子们的7岁,我们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人迷茫,有人做梦,有人有自己的路与想法,学着大人的口气,说着有逻辑的话。7岁前的日子都发生了什么无从而知,若是这些性格不同是与生俱来的,我倒是有点怕了。没有机会改变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就好像上帝手中的线偶,所谓命运的那些线绳,在出生时就已写好的话,人生还有什么好值得期待?!

 6 ) 这个的哥,活得比谁都明白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知更鸟电影。)

《7Up》,中文名《人生七年》。豆瓣高分剧集。

1964年,迈克尔·艾普特为BBC电视台拍摄纪录片《7Up》。

受访者皆为七岁儿童,来自英国各阶层,有孤儿院,有精英家庭。此后,每七年,艾普特回访一次。大量点滴细节,堆砌出命运无常。



七岁看老。

导演的初衷之一,是抨击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仍是富人。

人的命运是跟血缘走的。

这一点,时隔数十年后,在影片中逐一印证。

但,也有例外。

尼克(Nick),农场主之子,从只有一间屋子的偏远小学考入牛津,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最终打破阶级壁垒,去美国当了物理教授。他凭的是天才。



布鲁斯(Bruce),家境优渥,牛津毕业,却不走从精英到精英的寻常路。七岁发愿,要尽己所能帮助穷人。一生践行理想,安贫乐道。他凭的是信仰。



这两位,一个凭天才,一个靠信仰,从不同方向,打破了“阶级固化”魔咒。

然而,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还不是他们。

最令人震撼的这位,开了一辈子出租车,却活得比谁都明白。

这个人,叫托尼(Tony)。



托尼成长于伦敦东区,最底层的孩子。个子不高,两眼带刀,人家问他:打架重要吗?他回答:重要!

拍摄时,他出门摔了一跤,只几秒,就自己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

参加完party,导演让孩子们互相吐槽。富孩子说穷孩子野蛮,不懂礼节。托尼说,富孩子喜欢装模作样,要教训他们一下,说完挥出一记右钩拳。



谈及理想,有的孩子一脸骄矜,说得有板有眼,上牛津,上剑桥;有的孩子略带腼腆,想去连锁超市上班;有的孩子则一脸茫然,眼神空洞,没什么想法。托尼属于另外一种,他快活而认真地说:我要做马术师,是的,我要做马术师。



七岁时的理想,未必都是童言无忌。托尼是认真的,小学毕业后,他将空闲时间,都花在爱普森汤米高斯林的赛马场上。



到了十四岁,托尼成为赛马场助理,每天为马匹做清洁。他个子矮小,每次刷马鬃,都将水桶倒放,踩在上面。

这时的托尼,一改七年前的疯癫,满脸认真,手法娴熟,眼神执着。



导演:你爸妈是否赞同你这样做?
托尼:是的,他们一直希望我成为马术师。
导演:为什么?
托尼:他们很开心,能说我儿子是个马术师。

在回答问题时,托尼表情中带几分冷傲,还隐藏着一丝难以觉察的不安。



所谓世事弄人,就是当你付出了巨大心血,未必有等价的回报。

对于托尼来说,成为马术师的最大障碍,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身高不够。

导演说,成不了马术师怎么办?托尼低下头,将脸转向一边,目光有些黯淡,说:不知道。须臾,他抬起头说,若知道自己不行,我就不做这一行了。

导演继续补刀,那你做哪行?托尼说,开出租车。他说这句话时,没有任何犹豫,但眼神里,难掩梦想幻灭的落寞。



二十一岁的托尼,成了一位出租车司机。

经过少年时代的迷惘,他又回复了疯癫的本色。

面对镜头,托尼眉飞色舞地说,我当然能做好出租车司机,他们低估了我,他们大错特错,走着瞧吧,等我拿到执照,就给他们好看。

出租车司机,其实也是一种“马术师”,只是座驾不同罢了。它们二者的共通点是——自由。



二十一岁的托尼,个头依旧不高,但他一点不自卑。他说,有的女人说我个子矮,我就说,你胸很小,我们不相上下。

面对BBC镜头,托尼竟然讲起了黄段子。

托尼说,你知道“四F”理论吗?意思是找女友(find),养活她(feed),忘掉她(forget)。另一个“F”(fuck),你自己想。我能做到三个“F”,但我忘不了,这听起来很傻,但我就是这样。



汽车行驶在伦敦东区街头,镜头转向车窗外,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楼群。

托尼所在的伦敦东区,是大名鼎鼎的贫民区,街道狭窄,房屋稠密,犯罪横行,柯南·道尔形容它是最危险之处,无可比拟的暴力与堕落之乡。

导演问他,在东区生活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加入帮派?

托尼坦然地说:我扎根在这里,过得很好。我不是混混,我不偷东西,不伤害人,不恐吓人,我问心无愧。我怎么会和黑道混在一起?我天生不是那种人。



导演接着问,你初中没上完,就不上了。有没有后悔过?

谈到这个话题,托尼有点激动。

他说:

我已经比大部分人出色,特别是这个节目里的。当初我不爱学习,但这个东区男孩有了自己的车,每年去西班牙玩,每天下注,一点都不辛苦,我怎么做到的?

那些家伙当教授,摆弄瓶瓶罐罐,读书有什么用?这个世界不需要教育。

生活是一场赛跑,打败身边的人,才能跑到前面。我只懂赛狗行情,追女孩,伦敦路况,大街小巷,爱爸爸妈妈。我只懂这些,也不想懂别的。我不是政客,将来的问题,交给他们去解决好了。

28岁时,托尼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开始反省七年前的观点:



七年前,我说不需要教育,当然是不对了。那些孩子很早就读了预备学校,这对他们很有帮助,这是他们的优势,会让他们得到很多机遇。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父母的背景。那时候,我爸爸身体不好,不能去工作。哥哥穿剩下的衣服,衣袖上都有大洞了,我穿了十年。

那时候,我们家没有钱,我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是很凄惨的。但这些让我更坚强,更懂得珍惜。现在我有了工作,经济独立,可以给孩子提供我不曾有过的东西,让他们明白过好日子的感觉。给他们漂亮的衣服,去度假,去过西班牙、葡萄牙,希望明年可以去美国。

开出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学会了判断人性。上流人士,中产阶级,不管任何人,我都是根据人品,而不是出身去判断他。

至于我,我是东区孩子,我很小就明白了这种区别。但我是个活跃的人,追求一种不原地踏步的人生哲学,要不断进步,在自己行将就木之前,做更多的事。

我是个性格乐天的人,我不想失去这种性格。

我不想改变,如果我改变了,那么从前的托尼就是假的。



托尼乐天的性格,来自他的母亲。

母亲去世时的情形,托尼记忆犹新。



二月九日,九点过十分,母亲呼出了最后一口气,走的时候,托尼握着她的手,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刻。



托尼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东区的人都跟妈妈很亲。

托尼的太太说,我这辈子从没遇见过他妈妈那样的人,相信以后也不会再遇到,她是个很好的人,是我的朋友。

每次站在坟前,托尼都会跟妈妈说话。脑海里回想起一幕幕往事,想起她说:“托尼,下楼给我买五根烟。”想起她在酒馆里喝酒唱歌,想起妈妈最常说的话,别想那么多,什么也别操心。



托尼说,我这辈子,没有一件事是我想去做而没有做的。赛马,跟莱斯特皮戈特同场竞技,我做到了;想进入影视界,也进入了,在一部影片里,我跟斯皮尔伯格合作了两周。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没有人可以对我说:“是我帮了他”。这一点,我比其他人强得多。

导演说,但你终究没当成马术师,也没成为演员。托尼回答,做过总比没做过强。



托尼没怎么读过书,但他有脑子也有思想,随着阅历增长,他越来越洞彻这个世界,。

“没什么想法”的西蒙(Symon),五十四岁时才恍然大悟般,明白自己年轻时的幼稚,而托尼,早就洞穿了“阶层”和“命运”的真相。











当被问到英国的“阶级壁垒”,托尼这样说道:

有些含着金钥匙的孩子,走到了很高的位置,当然少不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的爸爸加入了正确的俱乐部。其他孩子,即便付出成倍的努力,也难以获得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多数人只能被放逐到那些廉价的工作岗位。





托尼的深刻,还体现在他成功预测了2008年经济危机。

2006年时,49岁的托尼说,我预感很快就会经济崩溃。



七年后,导演问他,在上集节目中,你预言了经济危机,你是怎么做到的?

托尼说,因为像我(托尼)这样的人,一直付出,一直纳税,他们却骑在我们脖子上聚敛财富,他们榨干了经济体系负责,他们拿钱资助世界各地的国家,拿钱打仗,他们把钱交给银行,却不监管它们,你看到水龙头在那边不停漏水,等水箱里没有水剩下时,他们要求我们出血补水。



通过这部纪录片,托尼知名度大增,很多人欣赏他,有人围绕他的一生,写了部传记,结果大受欢迎,相关电影也已启动。

托尼很享受这种状态,他依旧开出租车。有一次,他拉活儿,乘客是宇航员巴玆奥尔德林——登上月球的第二个人。托尼正要开车,离开酒店前院,一个人走上前来,索要签名。

托尼对宇航员说,奥尔德林先生,您能给他签个名吗?结果那个人对托尼说,我不是要他的签名,我是要你的签名。



托尼五十四岁时,卖掉汽车,用这笔钱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他对这栋房子非常满意。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每日含饴弄孙,沙滩看浪。非常滋润。



 7 ) 《人生七年》浅析

Neil:小时候萌到爆,性格开朗,爱幻想,爱自由(不是去当宇航员就是当大巴司机),非常可爱的一个男孩子,那双大眼睛亮晶晶的,整个人看起来天真无邪。不知道十四岁和二十出头经历了什么,可能过于追求完美,没读上理想中的牛津大学,又不甘于在一所普通大学就读,干脆就辍学了。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喜欢离群索居,在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带寻找乌托邦。 Peter:他是我觉得性格最平淡的一个人,小时候也中规中矩,长大后读了普通大学,当了老师。被采访时,他说:爸爸妈妈说过,世界上没有让人喜欢的工作。人生中最高兴的时刻是某支球队进球了。而当时他已经结婚,可和老婆之间似乎谈不上爱情。等56岁再度被采访时,他说自己中途去做了公务员,业余时间和第二任老婆组建了乐队,平时三个人一起排练,创作了曲子,出了专辑,还得了英国乡村音乐大奖。可谓人生到后来才开枝散叶。他在大学里组建过乐团,反响不错。或许是因为家庭背景一般,并且爸妈说“人找不到自己家喜欢的工作”,所以选择做了大家都做的。可是最后给他带来人生奖状的还是曾经喜欢做的事情。 Nicoles:尼克是农夫之子,可是头脑很聪明,从小就说长大后想去潜心研究月球,如果可以他想把地球变成一颗钻石。他热爱自然,喜欢观察自然,并且思考天上的云地上的石头是怎么回事。这种过人的脑力把他送进了牛津大学。原本内向拘谨的农村少年,在二十一岁读大学时变得侃侃而谈,相信这是很多农村学霸都经历过的一种转变。后来他当了大学助教,去美国当了大学老师、教授,还出了一本科研方面的书。这期间,他经历了离婚,有一个儿子。四十岁再婚时,娶的老婆非常有气质,笑起来亲切自然,和他很相配(看起来比第一任老婆更匹配)。在异国漂泊时,他对祖国是非常怀念的。他说感谢自己的故乡孕育了他,小时候的他很爱看着天上的云和地上的石头思考,这都归功于故乡。 Tony:托尼生活在伦敦东区,小时候就是个爱东奔西跑的孩子,像个猴子,还直言不讳。原本以为他长大后是否会成为坏人,但后来知道他家庭很和谐,他爱爸爸妈妈。他小时候就摇头晃脑说自己想当驯马师,十四岁就进入马行当学徒,得以有机会骑马。21岁和英国有名的驯马师一起比赛,出现在照片上。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和大咖一起比赛,既紧张又兴奋。虽然最后没有成为驯马师,但我觉得他已经实现梦想了。后来他很快改行去做了出租车司机(14岁时说过,如果做不了驯马师就去开出租),他事先开着摩托跑遍伦敦的大街小巷,考到驾照,直接给那些说他做不到的人“一记重拳”。看得出来,托尼敢想敢做,是个行动派。21岁的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好,读书没有用,读出来只能摆弄瓶瓶罐罐,他只要懂伦敦路况、懂女孩、爱爸爸妈妈就够了。不过这个说法被35岁的他推翻了,他接触到的世界更广了,觉得能受更多教育是有必要的。托尼还喜欢表演,业余会兼职去做龙套演员,还和斯皮尔伯格导演有过合作,虽然镜头特别短暂。后来有导演想把他的经历翻拍成电影,我觉得托尼的人生简直再精彩不过了!56岁时,竟然有人向他这个司机要签名,而不是坐在后座的登月第二人!这个托尼真的太可爱了。敢想敢做敢折腾,托尼把自己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了,虽然并没有成为什么大人物,但比那些有梦却终身未去行动实现的人好太多了。托尼是成功的。 Paul:保罗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被大孩子欺负,看起来可怜兮兮的。语言表达不流畅,长大后想当警察,随即又说这个梦想太难去实现了。看得出来他没得到什么关爱,自信心不足。他父母离异,十四岁移民去了澳洲。后来人生出现转机,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人生伴侣,一个性格开朗阳光的女孩。他们变卖了家产,开着一辆房车横穿澳大利亚到处旅行,后来安顿下来结婚生子。他做砖瓦匠,一直都说自己最需要克服的是自信心不足。56岁还会去跑跑马拉松。生活过得算是美满。如果问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导致工作中有些东西不敢去抓住吧。 Simon:西蒙是个黑人小孩,对他并没有特别喜欢的感觉。他也是离异家庭,又是有色人种,同样住在儿童福利院。七岁时做的梦比较消极。14岁时他也有梦(当演员做明星)却没有像托尼那样去实现,21岁时说自己不会一直待在那家工厂工作,不然脑子会僵掉,但到了35岁还在那工作,并且认为工厂不会倒闭。工厂倒闭后他在另一家工厂开叉车。第一次婚姻他生了五个孩子。离婚后四十岁左右遇到了年轻时喜欢过的姑娘,两个人两情相悦,在妻子眼里他是聪明的,只是有点懒。他也承认自己懒,很多事情都没去行动。五十岁时感叹人老了,后悔当初没找份轻松工作来做。 Charles:查尔斯我也很喜欢,眼镜大大的,声音也萌。21岁时披着一头长发,像个文艺青年。他说自己以后应该在地下室里辛苦爬格子(即写文章)。他没有上七岁时说的牛津大学,去了杜伦大学,并且很庆幸自己没进牛津,“因为进去了见到的还是同一批人”(由此看出他想接触不同的群体,多获得些什么吧)。后来他进了英国BBC工作,成了一名编辑。 Andrew:安德鲁家境优渥,小时候就说喜欢读金融报看看自己家股票涨了没。14岁说想当律师,21岁在牛津读律师专业。28岁成了律师。他觉得教育很重要,钱财可以被偷走,唯有所受的教育别人拿不走(可以看出他今后也会重视给孩子好的教育)。35岁娶了一个农村姑娘,但这个村姑看起来面善,聪明。他们一直过着家庭和谐的生活,在乡村买了栋老房子,两夫妻勤勤恳恳打理。男主外女主内,育有两个孩子,平淡又温馨。他们还会带孩子去坐热气球,去美国看自由女神像。四十多岁和别人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帮别人解决麻烦问题,业务还扩展到其他国家。家庭事业双丰收,稳得不行。56岁时两口子看起来越发得慈祥了。 John:约翰小时候看起来就挺精明强悍的,对自己以后要上什么学校如数家珍,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了(当然和家长教育有关)。长大后也一一按自己的计划实现了。14岁时野心很大,说自己想拥有权利和金钱,没有钱就没法买喜欢的油画了。他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出来工作养家。但约翰的祖先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或者皇帝身边的重臣,可想而知即使父亲不在了,还是有把比一般人都大的保护伞,能想得到他母亲的工作一定不辛苦并且能轻松赚钱。约翰确实挺厉害,在牛津还获得奖学金。后来成了皇家法官,娶了保加利亚大使女儿。三十多岁以后都在从事保加利亚的慈善工作(或许和他家承的传统有关)。 Bruce:布鲁斯是我最喜欢的小男孩。小时候脑袋圆圆的,一双蓝眼睛,鼻子上长满雀斑。他说自己长大后想去教育那些未开化的人,让他们多多少少变得好一点。有钱了会把钱捐给穷人。他天生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14随上了圣保罗学校,他说里面不会让你去学上层人的礼仪,不会让你瞧不起穷人。21岁上了牛津大学。28岁在伦敦东区教学,他觉得基础教育很重要,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打破阶层的壁垒。他本可以凭着名校学历进入高层单位工作,却选择了不高的收入和普通的教师宿舍。35岁去印度支教。看到他一个白人在一群黑人中间,真的特别感动。后来又回到伦敦工作,结了婚,妻子也是一名老师。布鲁斯说自己不是特别想升为教育主任,因为这样会让他离开一线工作。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利益惠及大众。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他肚子变得很大,在玩板球扔球时,像个特别可爱的老人家。 Suzy:苏西是个富家女,小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冷冷的,14岁到21岁都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淡感,可能因为她父母离异,缺乏关心吧。但画面转到28岁,镜头中出现了她笑得很幸福的脸,她结婚了,遇到一个好老公,家庭生活滋润了她。她亲自照顾两个孩子,做起了贤妻良母。往后的片子里,越看她越觉得慈祥亲切,完全没有以前那种冷淡感了。不过她脸越来越干瘦,左脸的斑点每隔七年越变越大。她的体质属于不是特别好的那种吧,说话声音不大,气不是很足的感觉。回想过往,她说比较遗憾的是14到21岁时因为父母离异的影响没有好好读书,当时应该不受影响专心学业。 Jacky:杰基性格开朗直爽,家里有五个女孩,小时候希望长大后能有个大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她十九岁结了婚,一直没有生孩子,她说是因为自己太自私了(可能目睹母亲带五个孩子太辛苦了)。她做着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后来离婚了。谈过一段短暂甜蜜的恋情,有了第一个儿子。后来又遇到一个男人,生了对双胞胎儿子。但不久后也离婚了。幸运的是有个婆婆帮忙提供金钱帮助,不然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真的挺困难。业余时间她做一些临时工,收入低,领政府救济金。手腕等处有风湿性关节炎,不能长时间站或坐,又遇上政府福利削减,生活上比较困难。但面对镜头,她不会说出自己哪里错了或失败了。 lyne:琳恩在三个孩子中相对内向安静。19岁结了婚,婚姻生活比较稳定。在流动图书馆工作。她虽然外表看起来不苟言笑,很冷淡,但她喜欢小孩子,喜欢看小孩子认真看书的样子,属于外冷内热。她一直在图书馆工作,偶尔还接待残疾小孩,和他们互动,挺有耐心和爱心的。她脑中有根血管跑到视神经里去了,特别危险。五十多岁时看起来老得蛮快的。 Sue:苏是四个女人中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她总是笑得很开心,一笑嘴巴咧得特别大。她身体健康,父母关系和谐,还是独生女,心理也比较阳光。她十四岁时说自己应该不会太早结婚,结婚前需要有段时间去独自探索世界,多走多看。后来她加入了旅游公司各地跑,收入应该也不错。24岁时因为想结婚生孩子了,就辞了工作结婚了。但三十五岁时离婚了,生了一儿一女。但幸好她爸爸妈妈给了很多帮助,使得她的压力负担小了很多。她进入伦敦市中心大学做行政工作,一个人坐车坐船,一个人带孩子。她说自己喜欢唱歌,喜欢演话剧。但有了孩子,这些爱好只能先搁置。空余时间她会约上几个单亲妈妈一起泡吧喝茶,聚会聊天,不会让生活陷入很无聊的境地。四十多岁遇到了一个喜欢的男人。此后一直都在一起,两个人恋爱谈得很甜蜜。而她的工作也由助理变成了一个小管理者,并且在大学里加入了话剧社,演演剧唱唱歌。五十岁她和男朋友订婚了,黄昏恋谈得和少男少女一样。她说自己很幸运,父母健在,并且在大学工作(她并没读过大学),儿女已长大,压力小了很多,并且到现在还拥有爱情。她的精神状态是四个女孩里面最好的,特别爱哈哈大笑,中气十足,也显得最健康最年轻,同时我觉得也是最幸运的。她说虽然她没有足够的钱去环游世界,但她已经满足了。 这些人的人生,精英阶层的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底层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中层的梦想比较普通,没什么野心。他们大多二十多岁结这些人的人生,精英阶层的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底层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中层的梦想比较普通,没什么野心。他们大多二十多岁结婚,婚姻在三十五到四十多岁出现危机,出轨或离婚,有的离婚后四十多岁还能遇到真爱。男人的事业一般都在三十五或四十岁达到顶峰。而做着没技术含量工作的男女大多在老年时面临被裁员的结局。七岁看老很有道理,你的未来就藏在你说过的话里面。今日种下的种子日后都会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有梦就去实现,不然等老了后就没多少体力和时间去翻盘了。还有,缺点一定要在发现的时候尽量去改正,不然就会一直存在并影响以后的生活,就像苏西脸上的斑点,只会随着时间越变越大,而不会自动消失。好好审视自己,用理性指引生活,不断去接近阳光和美好。

 短评

七岁的英国小孩想的是打架、恋爱、结婚、女孩、理想,七岁的我们想的也是这些,不过只敢在外面谈改良版的最后一个

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所有人的颜值巅峰

10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这个纪录片创意太好了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7年一部拍了8部纪录片啊 看了这第一部之后立刻想看后边想知道小盆友们最终的情况啊 人数太多 就对几个小盆友印象比较深 就记得那个未来要当传教士的小盆友说我们应该把all。。some。。most of the money给上帝的时候笑尿了 这可比夏洛克牛逼多了 人家7年才出一集

15分钟前
  • lexie
  • 力荐

CCTV9看的,很棒的一部纪录片

17分钟前
  • 巴斯特德
  • 力荐

英国那时候的校服真是气哭中国学生了!!

19分钟前
  • 力荐

十四个孩子,代表不了整体。富家子弟最大特点,家长传授的事物和底层家庭不一样

20分钟前
  • 绿萝热
  • 力荐

其实是个恐怖片。想到我小时候总有大段难以消化的空白时间,没有书看,也没有兴趣班去上,被扔在随便的亲戚家自娱自乐。多讽刺,成长之后已经落后了别人那么多,除了学习好一无所成。

21分钟前
  • 鲸落
  • 推荐

七岁的白人小孩周六带上异性朋友去电影院。导演与他们探讨如何看待打架、异性、生育、大学、金钱、纪律以及有色人种等等话题。

24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1—8 P4 一旦运转起来,我会做的很好,但是动因很难获得。P8 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一种,总体而言,没有做出太多妥协的感觉。7岁到14岁,从天真灵动,到困惑羞涩。从21岁之后,大多数人,无论贫穷富有,平凡出色;无论是被别人安排还是随遇而安,似乎都过上了一种向前望去缺少惊喜的生活。Neil是最特别的一个。

29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充满了美好人生的各种憧憬。且看N年以后。8.6

3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每代人滴人生变迁都有属于自己滴阵痛,都会有第一次放弃,取舍……但人生就是个学会做减法滴过程,你孤独滴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孤独滴离去……不过是中途你会有这样那样滴可能,但到头来发现一切都只是令你更有存在感……做个纯粹滴随心所欲滴比做个懂得取舍滴要简单滴多……

35分钟前
  • robin & cabin
  • 推荐

修了法西斯主義以後,看這部紀錄片感覺毛骨悚然。。。天壤之別,似乎早已註定。導演像是用孩子進行養成實驗似的。儘管確實可以做出一個巨製的人種志實驗,不過一個人生活的前因後果被完全公佈,這種感覺就像裸體示眾。問的問題倒是太深刻,從對打架的看法,從而激發對制度及紀律的思考;從對班長的態度,拷問他們對民主與專製的意見;從課外活動窺探性別觀念,從家庭時間表反推家教模式,成員地位。他們談種族觀念,貧富觀念,但奇妙的是,對於弱者的看法,沒有顯示出太大階級差異。他們享有的資源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當私立學校的孩子對於未來學業規劃頭頭是道時,農村放牛的男孩在問什麼是大學,他們覺得職業道路不需要學術。女孩想要回歸家庭,也沒有想太多讀書。貌似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很早就有了雛形。

37分钟前
  • primejoyce
  • 力荐

从一开始等级就已被注定。不同的生长环境,让小小的孩子已经在自信、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相同的只是7岁时的他们都还有笑容。

39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A comment on Youtube: What happened to kids like this? a 6 year old reading the Financial Times...all you get out of a 6 year old now is BLAAAAARWWAAA

42分钟前
  • Ying
  • 推荐

youtube上各种全啊 -- - - 非常值得再看几遍。

44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这个节目的重点当然在于比较,对参与者来说有一点残忍,一生都被展示给所有人看。7岁时能看到一条基准线,有人排在前面有人落后些,但若跑起来或退着走,这条线就会淡一点。

47分钟前
  • Aria
  • 力荐

我靠,这不是最早的儿童行为观察电影嘛。牛逼。这创意,太屌了。必须好好研究。孩子们远比大人以为的聪明多了。偏见、暴力、观念、未来人生方向,7岁已基本见分晓。五星。

51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英国纪录片。组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二十个7岁孩子,每隔7年拍一部记录他们现状的片子,从1964年拍到2012年。记录下其成长历程乃至英国社会的缩影。这是第一部,由对孩子们的访谈和生活场景构成。孩子们童言无忌,畅谈男女,工作,金钱…让人迫不及待想看到他们14,21乃至56岁时的情况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们老是自欺欺人地说:人人生而平等。但其实出身和家庭环境决定我们掌握的资源,进而影响所受的教育和眼界。7岁就看financial times并对自己的未来清晰规划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孩子,跟一个连university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大概已经可以预见

57分钟前
  • headradio
  • 力荐

拍了7部,也就是近50年。片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献礼千禧年。之后绝对是要虐惨的。创意太牛逼太有意义有意思,和少年时代撞上。大家看之前一定要看这个系列纪录片。关于梦想还有对事物看法小孩们都挺可爱的感觉看到了自己。太喜欢这个感觉。/6.9/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