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HD中字

主演: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萧艾,吴素莹,陈淑芳,辛树芬,严圣华,周栋宏,陈汉文,胡翔评,林崇文,高重黎,陶德辰,陈志贞,江宝德,张宁,罗泽中,罗诚业,张家宝,罗勋琳,刘国宾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童年往事 剧照 NO.1童年往事 剧照 NO.2童年往事 剧照 NO.3童年往事 剧照 NO.4童年往事 剧照 NO.5童年往事 剧照 NO.6童年往事 剧照 NO.13童年往事 剧照 NO.14童年往事 剧照 NO.15童年往事 剧照 NO.16童年往事 剧照 NO.17童年往事 剧照 NO.18童年往事 剧照 NO.19童年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童年往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唐如韫)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田丰)母(梅芳)虽也有“外省人” 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萧艾)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念大学;小孩子阿孝咕(游安顺),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  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四处打架、开始中意某个女孩子),内里却已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手机风云金链小姐七月物语广告狂人第四季我变美的那夏天 第一季Plage:有隐情的人齐聚的合租屋好日子刺杀宇文护绝命小魔星同妻俱乐部第二季万魂镜之诛魔记夺爱、高校教师街头战士姐妹双行之巴黎护照男人的战争金甲恋人杨光的快乐生活4死亡之海大儿子小爸爸潘尼沃斯 第二季倚天屠龙记2019小家大事婆媳的战国时代冰上姐妹利斧巨人:保罗班扬的愤怒布里奇顿第一季当家姐姐平凡情人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谋杀快乐哆啦A梦:大雄与奇迹之岛尸偶热血街区2015带我飞带我走斯芬克斯之谜马耳他攻防线爱琳2021花田喜事粤语版业余小偷春天的狂想校巴人生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泰餐厅

 长篇影评

 1 ) 阿孝咕

侯孝贤叙事的一大元素是空镜,散文诗般的优雅,又消去镜头的死板乏味。村子里破落房子交错出来的泥泞小路,浅浅深深的巷子,轻烟袅袅的白炽灯光,雨滴坠坠的窗台。它们构建了狭小独特的空间,台南潮湿闷热的气候,形成稀疏点滴的人间日常。

即使是导演的半自传体电影,他的态度也从未亲近过,近景镜头架设在房间之外,用着一种窥视的态度来描述死亡的轮番造访。从母亲从房里出来看见父亲到确认父亲死亡后的那一段,镜头从近到远,像是从惊慌再到故作冷漠,他不是不想靠近,而是不敢靠近。也许是曾经失去过,才会站在所有人最想站在的位置上。就像一个怯生生的小孩,看着近亲死去。

梅县就在我生活镇子的隔壁,客死他乡这种文人骚客式的宿命,在这里显得沉重现实,大陆可望不可即。奶奶死去的方向,都带着讽刺的味道。她一次又一次寻找回到故乡的路,对大陆的思念清晰直白,而父亲则是将他的怀乡之情深深藏在他的自传之中,姐姐念及,泣不成声。父亲,母亲和祖母,带着这几辈人的眷恋都一起逝去了,剩下的青年如盲头苍蝇,继续他们的庸常。

阿孝咕,我奶奶也经常在男孩名字后面加个咕,这个是来自故乡的称呼,颇感亲切。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都在吞噬悲情。这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老母,父亲是一家之主,儿女几个,女性在家中地位低下,尤其是姐姐后来没有书读。但是女性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们在闲话家常中追忆往昔,是美好记忆的承载体,她们直白地呼喊和哭泣,是脚踏实地的追梦人,艰难困苦之中,她们互相帮助,成为家庭生活的顶梁柱。阿孝咕就在这样的轮番的死亡和青春叛逆中领悟了成长,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导演将其影视化,无非就是对那段时光的追忆和对亲人无限追思。

许多导演都喜欢重现自己年轻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这些私人的回忆其实最能引发我的共情。因为回忆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连津津乐道的疲倦和痛苦都是。

 2 ) 生死以之成年礼

字幕甫歇,传来一个中年人不疾不徐的旁白:“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我的记忆马上分辨出,那正是导演本人的声音。叙述从民国三十六年的广东梅县开始,背景中是一所木质房子的客厅,空寂无人,北回归线以南天空下初夏正午的褥热和宁静透过敞开的木门在屋子里穿行。侯孝贤已不满足于通过复述别人的经历来传达他的生命体验,他要直接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童年往事。而片中的少年,就叫做阿孝咕。

从广东到台湾,从台北到台南,在那个叫做凤山的山地小城,十来岁的少年长成满脸青涩的青年。侯孝贤回忆的镜头对准了人生最为重要的这几年,最爱他的人相继弃世而去,姐姐也嫁为人妇,到最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我们仍然清晰地捕捉到他的电影里习见的那些情怀,永恒的乡愁,历史的感喟,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但这一次,它们都成了成长的背景,最让观者感慨唏嘘的却是他投向生命本身的深情凝望,已近中年的他,从更远处对时间、对生与死的默默问询。

死亡,与一个未长成的少年单薄的身形一次次交错而过,身体不可遏止地发育、生长,羸弱的心灵也要经历强加给他的陌生体验,懵懂,恐慌,无措,与蓬勃的青春交战,终于在一天灵肉相交,完成他必经的成年礼。

第一次面对的,是父亲的死。某种与这个陌生世界的亲密联系突然中断,脸上的泪水是不舍,也许更多是为自己。守灵的夜晚,母亲又扑到父亲的身体上嚎啕,少年转过脸,安静而茫然——镜头一切,已是满眼不在乎的青年,大嚼着甘蔗,呼朋唤友,厮混街头,寻找机会发泄青春躯体里过分膨胀的利必多。

母亲去世,这个辛苦一生的女人终得安宁,在庄严恬美的圣歌里投入主的怀抱,少年却哭得撕心裂肺,比任何一个人都痛。父亲和长姐缺席的家庭,经历了青春的骚动和叛逆,眼前猛然一道强烈的白光闪过,直达心灵最深处,轰然炸响,似乎自己的生命也悄然断裂,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突然让他进退失据,不能自已。

到阿婆离世时,一切却已变得那样平静,一切都已隐藏,包括痛苦,包括追悔,包括怀念,当成一个仪式,与过去告别,与软弱告别,在平静的叙述里早已学会隐忍和漠然,早已了解什么是不可避免,从冰冷的死亡,和面无表情地接受谴责,学习什么是秘密和成熟。

侯孝贤始终是中国的侯孝贤,即便面对自己的童年和亲人,他的镜头也是那么克制,隐忍不发,固定的机位,久久的凝眸,看过之后回想,虽是彩色片记起来的却如黑白色调的水默画,蕴藉安然,但其中仍有一股作为抒情诗人侯孝贤特有的忧伤悲悯的调子悄悄地浮上来,如清晨未散去的烟岚,笼罩每个画面,萦绕于我的心头。早已经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重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十余年后再回首,生命蓬勃却不轻浮,死亡黯然却不凄切,生死界限相泯,生与死在静默中相交会,在每分每秒寂然流逝的时间里滴答作响,生命的秘密尽收眼底。下学归家的少年,细细品味着刚出锅的锅贴,生命的所有美味只集中在当下这心满意足的短短一瞬;家中,父亲正伏在地上拼命喘息,也许他的命就悬在小小的某一口气上,书桌上咯出的鲜血洒满稿纸,那上面,记录着他几十年的生命甘苦。青春期的阿孝第一次梦遗,翻身坐起,有些微微发愣,然后悄悄起身去屋外洗内裤,转身回来,看见母亲坐在父亲当年常坐的椅子上,抿泪给姐姐写信,告诉她自己被诊断为喉癌,门框和蚊帐压缩得微弱灯光下的书桌只占据画面一角,青春与死亡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相望。

其实,死亡气息尚未降临,衰颓与年轻的消息早就以另外的形式暗中互递,没有大悲痛,却给人久久难平的伤感,不知不觉潜入生命最隐秘的那一层,伴随父辈抑郁难已的回望,和阿孝们由轻盈而沉重的一生,也给我们的记忆增添了一幅幅永不消退的画卷。

阿孝考取重点中学,欣喜地接受每个人的夸奖,姐姐脆在地板上擦草席,漫不经心地说着她当年去台北考取一女中的经历,好像是说给大家听,其实更是说给自己。末了,她轻轻地说:“好可惜呀,都不能念一女中。要是那时候念一女中就好了。”然后直起腰,停顿片刻,突然站起来跑出画面。在镜头的深处,父亲摘下眼镜,整个身子颓然地倚在藤椅上,母亲一直低头擦着另一块席子。

姐姐要出嫁了,和母亲坐在塌塌米上,翻拣母亲当年的嫁妆,母亲告诫女儿婚后一定要当心丈夫的身体,娓娓讲述着和父亲二十年的婚姻生活:“身体要紧,其他都是假的。和你父亲结婚时不知他有病。结婚二十年,服侍了他二十年……”这个感觉足足有六七分钟的长镜头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平静地叙说,窗外的雨声则越来越大,敲击着女儿和每个观众的心灵。

然后一转身,又是静默的大榕树,高远的天空,风清云淡,晴空万里。没有哭泣哀怨,打打杀杀的喊叫也杳不可闻,只是回望着那一段时间,和时间中淡淡的成长。有人死,有人依旧按生命亘古不变的节律,发狠地成长。有人乡愁成疾,有人不可回头地认他乡为故乡,乡音渐改,当雨而歌。有人一生重负,有人正姿肆地享受生命中最自由放纵的飞翔,待转头跨过那道联结现在过去、生与死的门槛之后,又满眼苍凉,童年已逝,接续前缘,继续父辈伤怀沉重的旧梦。

 3 ) 时间老去

    “直到现在,阿哈咕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他陪祖母走过那条路。以及那天下午,他跟祖母采了许多芭乐回来。”
                                        ——朱天文《童年往事》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只是因为它有一个会让人生出许多回忆和感慨的名字。看过后才明白这个以童年为名的故事讲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童年。而是一个长长的过程,如一条通向远方的长长的路。年代渐远,记忆湮灭。安静的男声缓缓道出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真实的生活和涓涓流走的生命。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很大部分是他的自传,那个画外音就是侯孝贤自己本人的声音。
    到底是侯孝贤的电影,节奏依旧缓慢,调子依旧沉闷,画面依旧恍惚如昨日。他小心翼翼地不肯轻易推拉镜头,一棵树一粒沙也要拍到它快要风化掉。
    记忆中的画面一直是父亲芬明去世的那天下午,1959年,祖母带他去走了那条阳光很亮的回大陆的路。傍晚他和祖母回到家,屋里很安静,屋外都是孩子的欢笑声。父亲闭目躺靠在竹椅上,也许在听,也许什么都没有。
    “窗外透进黄昏的天光和尘色,以及尘世各种声音,在他半睡眠的听觉中,过滤了杂质,变得缥缈而清晰。声音里有他女儿压低了嗓子在叫唤弟弟们回来洗澡,叫他们不要吵,爸在休息。”他的妻张氏生一女四子,他的母亲八十二岁,正在院中劈柴,一斧头一斧头的坎击声充实在黄昏里。
    这是侯孝贤镜头里平平缓缓的生活。
    好多朋友对我说,这部片子太闷,看不下去。我笑笑,自己又何尝不是。只是,我们有谁不是生活在这样的沉闷里?

    一直觉得,侯孝贤的电影是孩子心中五彩的梦和大人心底淡淡的伤。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别人,他们觉得很奇怪,我自己却也说不出缘由。许多真真切切的生命穿梭在里面,朴素的,安静的,淡然的,却又都是无助的,漂泊的。
    《恋恋风尘》的电影原声里有一首曲叫《直到番薯落土发芽,才知是生命的历程》。好喜欢这个名字。走在生命这条潮湿的路上,有时候阳光很美好,有时候天空有些阴暗。停不下,我们无法深深地生根于某一片固定的土地。一生到底有多长?然而在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地方,还是会有一片番薯地等着我们去扎根,发芽,安然地生长开花,弯弯曲曲的藤蔓上结出曾经的一路风景。
    侯孝贤把这些风景小心地拍进镜头里,然后静静地放给我们看。
    如果你也看刚好在《童年往事》,也许会同样感受到,长长的寂静里,时间在一点一点地老去。
    如果你也刚好在看侯孝贤,也许也会看到,午后的那条通向远方的长长的回家路上,缓缓掠过身后的风景。

 4 ) 童年往事

9分。

“童年往事:数位修复版”是2013台北电影节经典回顾的影片之一。做为主角何孝炎(侯孝贤)的半自传电影,“童年往事”充满着民国四、五十年代的人物群像与大时代的氛围,以及在那样氛围下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的生活种种。对于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们,就像是本跟自己过往类似的回忆录;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就当是看父执辈成长过程的新鲜故事吧。

生活无聊的点点滴滴?

说要讲剧情,其实没什么特别要说的。何家有老奶奶、爸爸、妈妈、大姐、大哥、何孝炎、弟弟跟弟弟。前场,爸爸得了肺病,死了;中场,妈妈得了喉癌,死了;剧末,老奶奶太老了,死了。何孝炎呢?小学时是野孩子,中学时是不良少年。毕业了,他懂了,真的长大了,剧终。

简简单单的剧情,却不该是这么无聊地几句话说完。“童年往事”演的是生活的种种,以及主角的成长。一个小男孩成长为大男孩的过程,会经历过哪些事?调皮捣蛋贪玩,身强体壮了后结夥斗殴,喜欢上别的女孩,很多人好像都是这样。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是双亲比较早过世,家里面的互动关系有重大的改变,它改变了一个家,也改变了一个人。

终将无家可归的少年

何孝炎这个角色,其实相当聪明慧黠。不单是他功课其实是不错的,还知道怎么样利用自己的优势赚第一桶金(当然还是买吃的啦),然而,他对自己身处周遭环境的敏感思维,才是一般人不见得拥有的技能。

“童年往事”的父亲形象相当典型,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公务员、严肃但不严厉的父亲,永远与家人隔阂着,会传染的肺病又让他距离家人更远。母亲的形象同样是相当典型的家庭主妇,刻苦耐劳,但(连带大姐)与过往已经有所不同,那个年代的女性已经开始真正想要拥有自我,甚至已经有了自我,但是整个时代仍然停留在“女人就是要持家”这个框架,再多的想法也得牺牲、抑郁终生。老奶奶慈爱的笑容,让人难以忘怀,然而老奶奶却像是终究要被时代巨轮带走的世代一样,与整个氛围脱节,甚至以为从凤山出发可以走回广东梅县老家祭祖一般,连身在何处都已经搞不清楚了。

父亲过世的时候,何孝炎算是开始有些感觉的年纪,知道这个环境是会变化的,不是一个总是能保护他让他拚命玩耍的世界;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够大了,知道自己的保护伞差不多已经倒光了,自己的未来是再也躲不了的课题,他也必须真正从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老奶奶过世时,这个家庭真正瓦解了,就像是父母亲过世的女儿再也没有回娘家的必要一般,因为(娘)家已经不存在了,而他这个可能是惟一跟老奶奶一同走过“回乡祭祖”道路的金孙,此时此刻也将无家可归。

转变中的时代氛围

人物的描写,还得放在整个时代氛围中。民国四、五十年代,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应该还不算是真正安定下来,电影中过世的政府领导人不是民国64年的老蒋总统,而是民国54年的副总统陈诚,而何爸爸只买竹制家具,也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反攻大陆”思维。那个年代民生凋敝,政府的“德政”还没有开始产生效果,要想过勉强温饱还多一点点的日子,只有去做军公教,给政府养才有保障,这恐怕不是现在年轻人能体会的事(其实反过来说也体会挺深的就是了)。

破旧的宿舍、人力车与三轮车、比米袋还好的大量制造内裤、没有电视有广播、可以家庭手工的缝纫机、到处都有的撞球桌、庙口前摆摊卖布、家庭主妇的资源回收,那个年代大概就是这样吧?最有趣的是居然还有骑马的兵耶。不过落后的国家拥有最宝贵的资产就是自然风景,那大树、那田野、那阳光,真的好美,侯导的长镜头总是放对位置,可是他的步调还是太快,我很想就这样站在他的摄影机旁边,再多看个十几分钟啊。

未命名--1.jpg

不知道是否是错觉,原本都是一层楼高的低矮平房,到了片尾,已经有了两层楼的水泥屋出现。几年下来,变化也是很快的,就如同几年下来快速长大的何孝炎,没了贪玩与结夥的权利,多的是为家庭付出与凝视着窗外的茫然,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寻找自己新的定位。

那个时代的尾巴

民国六十年代,已经算是经济奇迹的年代,然而,前面一个、“童年往事”所描述的年代,也还没全面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者套句电视电影的特效手法:两个时代还在fadein,fadeout(渐入、渐出)之间。

物质生活有了蛮多改善,彩色电视是家庭必备品,冰箱更是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然而,旧时代的勤俭、储蓄之类如今弃之敝屣的美德仍然存在,也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被取代。年少的何孝炎被罚洗的那些珐琅盘子,我小时候家里也有;现在的小学生还集邮吗?那种把信封上邮票泡水里以便泡软分离的做法,我小时候也做过;随便一个台风就停电的日子,我小时候也是点蜡烛的,手电筒那时没那么好用,更别提像现在亮到瞎了眼的LED灯泡。

1985年上映的“童年往事”,也许我是在那五六年后才在电视上看过吧,但当时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其实不多,只记得“阿孝~阿孝咕”、何爸爸摊在竹椅上睡觉、少年失身赚五块钱的红包,以及老奶奶过世在榻榻米等几个镜头,但如今来看,整部电影都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不只是侯导自己的,也包括我的,或许,是上下两三个世代的集体记忆。

如果我能陪着爸爸看这部片

甚至,延伸到我的父执辈都没有问题。“童年往事”是一部后劲很强的酒,回到家后的半夜,我不断地回想着我的家庭与这部电影的关连,对我个人来说,家人的关系就有如何孝炎面对爸爸与奶奶,但,我的老爸,从这些年来整理他的遗物得到的片段线索,把何孝炎的名字换成他恐怕更是刚刚好,当然两个家庭状况并不是完全一致,但那样的成长过程,是极度类似的。

我想我的老爸在世时应该没看过“童年往事”,如果他还活着,昨天晚上应该会是我陪着他去中山堂看电影吧。

何孝炎历经了家里三位长辈过世,我历经了两位,你历经了几位?过世的当时是悲伤,过世之后则是恐惧,因为你会开始害怕未来终将发生的其他悲伤。我曾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这种恐惧与悲伤,但结了婚后,恐惧又回来了,很快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

如果到现在你还能每天自由自在生活无虞,恭喜你,但如同何孝炎终有被迫长大的一天,也请你,先做好一些心理准备,一点点也好。

==========

〇、这是个文体的实验,试图领略创作者的生命片简如何建构电影的幻觉。

一、创作者能藉由追忆获得什么?

二、侯孝贤在《童年往事》中开展了个人的私历史,再现自己童年乡村的风景、成长中的里程碑和家族史,亦即,构成自己生命最深层的光与影。

三、严肃的回忆录与自省的作品,必是带着忧郁的自剖。生命中任何一段时间,都是一经感知就会被消灭的流光瞬影,所以回忆底层必带有哀愁的震颤。而只有在与自己独处时,带着温度与生命感的气味、肌肤上的搔痒、声音中的殷恳与怨怼、口中干涸的黏滞苦味,以及,午后斜阳带来的错落光斑,才会如魅影般不带一丝痕迹与重量地,从心中涌出。

四、创作者为何要认真的将自己的回忆再现?回忆对创作者而言,是比任何主题都要深刻的一种考察,因为这是个如收藏家般,检视把玩组成自己灵魂的成份与记忆零件的行动。通常对“现在”而言,“过去”留下的共同痕迹都是哀愁,因为没有任何方法或器械能将回忆防腐保存,任何形式的纪录都只是再现,摄影与录像也不例外,因为这种经过中介的艺术必须经过美化或诠释(亦即,回忆的动作)才会显像、发出声音。

五、童年最能唤起强烈的哀愁,因为忧郁是经过各种七情六欲的沈淀后所累积出的素质,而身为孩子的自己,天真的、毫不保留的喜怒爱憎,就是最接近自己本质的状态。

六、所以,这部《童年往事》便是一个追溯创作者的忧郁和严肃,是如何被逐渐沉积而出的考察。所有往事都是经由反思过程中所留下的,也就是说,被导演的忧郁的考察所拣选下来的,最能反射生命微光的情感印象。

七、这部电影从导演的旁白开始,上溯了自己(电影中以阿孝出现)的出生,然后是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穿插各种乡里轶事,以及家人的旁支剧情,终于祖母的过世。就文学体裁而言,可说是自传体的成长小说。

八、这部电影同时是一个男孩的典型成长史:在家里据有比女孩更重要的地位、视游戏与玩伴为命、难以适时表达细致的情感、叛逆好勇、同伴所引导的性启蒙、对心仪对象的别扭、在斗争中历险、建立同侪的地位,最后,在亲人的死亡中让自己编构的英雄形象与虚拟观众破灭。

九、这不是传奇性的故事,主角没有传统英雄的形象。阿孝和其他乡间的人一样,受到家族极大的影响。犹有甚之,长辈由大陆飘洋而来,更使其在土地间的关系变得暧昧,长辈身为流亡者的强烈自觉,与孩子是台湾为故土的认同,这种两相对照下营造出的讽喻性造成了家族长辈的创伤与无奈。

十、家族长辈们都有自己的心事和困境要处理,这在孩子们的眼中通常隐而不显。唯一的例外是祖母,其想回大陆的渴望在孩子们的眼中不过是老糊涂的表现罢了。但全片最受重视的祖母重视的孙辈就是阿孝,所以他对祖母的情感特别深刻。他的童稚和青春与祖母的老迈和细瘦形成对照,也应和着英文片名: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全片即以阿孝的出生为始,祖母之死为终。同时揭示潜藏的普世主题:生到死的旅程与对照。

十一之一、家族长辈的伤心事通常晦秘,但会在重大的婚丧场合,因强烈的情感波动而泄露。例如父亲为自己撰写的行谊,透露其根本不打算在台湾久留的无奈,也解释其长期的沈默;母亲在女儿出嫁时,向同是女人的女儿透露自己也曾为男性同事心荡神驰的过往。这些回忆在获知当时只有震惊,因为会成为祕密,无非是因其带有欲望与悖德的成份,或是,违反家庭责任的,但在日后,这些秘事会因为忧郁的回忆考察而得到同情的理解。

十一之二、长辈的死亡相较于阿孝的逞凶斗狠,其使人幻灭的特质益发凸显。死亡从不是简单的现象,它除了带来哀恸,还会对未亡家属带来直入生命本质的震撼。亲人的存在一旦从心中剥落,那个缺口就永远也不会被填起,只有时间的麻醉和忧郁的反思能使这种痛楚转化,成为生活的能量,以惕厉、座右铭或怨怼留存。目睹了母亲的病体,阿孝原本天真叛逆的气质,便明显地在刺眼锐利的光影中一层层褪尽。人必有一死的平凡结论,在结尾以极美的诗意被深刻地描述。蚂蚁爬过祖母遗体,象征生命必归于尘土的渺小;收尸人在处理祖母遗体时,对阿孝兄弟们所投的谴责目光,则是晚辈须负起责任的严厉提醒。

十二、在母亲北上求医的那段时间,阿孝家里只剩下男孩们与男人(已开始工作的大哥)。这是一个由男性所组成的不完整的家庭,这些兄弟们在家庭中,通常是天真的一群。在祖母之死的场景中,这群人的天真被赤裸地被收尸人瞪视,幻灭与荒谬感被凸显。

十三、同样是男孩们,阿孝的好友们也一样值得经由回忆而呈现。这些孩子们并非大奸大恶,充其量只是半吊子的小流氓。对当时的阿孝而言,每次的历险都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大劫,事实上,最后小事也真的闹大到逼近生命安危。这些大劫的重要性也是在事后的反思中(亦即,从成人的角度拍摄/观看电影)被呈现,当时的男孩们又能想到多少这些斗争的无谓呢?另外,同侪关系中无形中会产生阶级,一方面是对生活中的男人的摹仿,另一方面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无形的(无人注意到的残酷的)斗争。

十四、男孩的成长史几乎无不伴随性启蒙,电影中常常取镜阿孝青春时的健壮肌肉,也多次提到梦中遗精的话题,最后,一群孩子们进青楼开眼界。这种回忆在青壮年后,其被赋予的失落感会在一个惊觉后突然跳出。这种肉体与性的开发,是童年的青涩被一次次挑战而脱落的体现。

十五、常有人主张从文学或电影中找寻大历史,亦即,一叶知秋式的批评。但除非是巨大的集体创痛(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便处理了这个问题),否则就私我的角度看去,这无足轻重。电影中除了主角出生后不久的迁台(与其记忆完全无涉)外,副总统陈诚之死是唯一一次提到的时事,而且是以戏谑式,令人发笑的场景中出现。男孩们因为陈诚之死而被大人们叱骂无法继续玩乐,因此愤而以石掷窗。这行动藐视了由人为塑造的大时代背景笼罩生活的暴力,事后观之,或许这行动才是真正的叛逆,且留在心底直到成为艺术创作者。

十六、《童年往事》的视觉成就美的令人屏息,场景多能呼应片中人的心绪。金白阳光的洒落,温度和影子的流动似乎触手可及。明亮的雨景不会晦涩地令人难以接受;各个建筑静谧且亲切;片末母亲临终时,屋内的光影在阿孝脸上所留下的强烈对比与苍白,也令人的心思紧张升高。各种物件的细节也被拍的历历清晰,旋转的陀螺,与阳光形成对比的日光灯,清明地建立了心理风景再现的真实感。全片在听觉上的成功是全采自然声音的每个画面,音乐本身无特出之处。

十七、观众能从这个创作者耙梳过往的过程中得到甚么?除了美的感受,更有价值的应是藉以培养感性与勇气,从怀旧的哀愁感中得到反思自己的机会,并藉沈浸并品味他人与自己经验,来得到生活或创作的泉涌精神与能量。

=========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半自传式作品。电影一开场,他自己讲旁白,用异常冷静的语调,娓娓道来家族的迁徙历史,从广东梅县到台湾凤山。而静谧的镜头,则拍到了他幼时的家,以及家中的重心角色──父亲;接着再拍老奶奶用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然后片名的字幕才浮现出来。除了直接表意的中文片名,也看得见象征全片真正精神主轴的英文片名:“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这个英文片名,不单单只是对于本片的注解,更像是侯孝贤作品中一贯的精神意念,因此,《童年往事》并非沈溺在往事惆怅中的那派怀旧滥觞,反倒是体现他一贯以来,比较接近道家思维那种豁达坦然的生命观。

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童年往事》诠释的其实是侯导从七、八岁成长到高中的青少年记忆,但若严格地分析起来,影片其实是依序以父亲、母亲与祖母的三场“死亡”仪式,堆叠出阿孝咕的成长。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就好像是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不得不直接残忍面对生命来去的超脱与体悟过程。

父亲死亡的时候,侯孝贤以长镜头拍摄临终与守灵时全家人的伤痛(尤其是母亲的部分);然后处理母亲过世时,已变成安安静静的肃穆气氛;再到最后,面对老奶奶的死亡之际,几乎仅剩下旁白的冷静自述。这样的渐进与变化,绝非意指“阿孝咕”这个角色慢慢变得冷血无情,而是表示早已长大成人的侯孝贤,已选择用镜头语言的对比差异,清楚地呈现他自己如何经历这三段至亲辞世的回忆。这种心境,不单单只有表面上的哀伤垂泪,更有着逐渐淡定的人生体会,比较神似于中国传统道家对于生命的看法:“生死气化,顺应自然。”无论生老病死,都应该达观的坦然面对。

《童年往事》不只有导演个人的感怀,更属于整个时代的记忆,反映出台湾自1949年以来的复杂变化与世代更迭。片中的上一代是所谓的“外省第二代”,他们对中国怀抱着根深蒂固的乡愁,特别是祖母一直不停地在寻找回大陆的路,以及父母只把台湾当成过渡、终归要回到祖国的想法。但相对于下一代,他们渐渐抛开旧有的政治意识,从成长经历到生活样貌,都与台湾本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也与遥远的中国产生切割。

在《冬冬的假期》于南特影展获奖之后,“侯孝贤”三个字开始在国际上发酵,《童年往事》先在柏林影展获得会外的影评人费比西奖,然后又在鹿特丹影展得到最佳影片奖(非欧美影片),广受影评人与影展圈的肯定。而在台湾本地,《童》片在金马奖评审会议上引发“拥侯”与“反侯”争议,亦象徵着“台湾新电影”正反论战的方兴未艾。不过最后《童》片不但顺利入围最佳影片与导演等大奖,也获得最佳原著剧本(侯孝贤、朱天文)和女配角(唐如韫)两座金马奖。

=========

陈国富:“【童年往事】的记忆成为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当片尾代表新的一代的四兄弟凝视着祖母的尸体,那彷佛长达一世纪的凝视见证了另一个世纪的逝去,电影找到了最后的观点,而被注目的对象是观众。”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半自传式作品。电影开场侯孝贤自行旁白,用冷静的语调,说明家族的迁徙历史,从广东梅县到台北到高雄凤山。父亲是1945年前即先到台北任公职,大彻退后,方带着家眷到台湾“暂时停留”。扩张而论,亦为大撤退来台之“外省人”之共同历史记忆,关于迁徙者(壮年人--中一代)、迁徙者之父母(老年人--老一代)、迁徙者之子女(小孩子--新一代)对新环境生之的对话。

关于“何孝炎”这名,可与“侯孝贤”的发音作为连结,尤其用粤语发音......那从语言开始说吧,因何家源于广东梅县,说的便是很像香港粤语的梅县方言(这就像是漳州闽南语与泉州闽南语的差别),

方言仅为跟外婆对话时才用(最原乡的记忆);

与父亲母亲姐姐的对话均为北京话(强势的语言,不论是整府推行抑或角色对话者);

阿孝与朋友们的对话则为台语(台湾化的转变)。从用语得以窥之,三代人对自己的身分定位、对环境之看法。

再者,从家中成员在家里的事印象,

祖母:剪纸银元。

姐姐、母亲:做家事。

爸爸:书桌。

阿孝咕:外面玩(台语的“ㄨㄤ”)。

最后,从自心情上观察,

老一代的乡愁:祖母出门总说要去过桥就可以到了的梅县;摘芭乐(唯一的记忆线索,因为第一次带阿孝咕回“梅县”只摘到一布巾的芭乐,之后出门找梅县,总会摘一布巾的芭乐);而常迷路被人送回家。

中一代的抑郁绝望:自死去父亲的日记中得知,父亲以为一年就要回大陆,家具全买便宜的竹制品,母亲要买裁缝机(很贵重)也是说了好久才答应。并时常关心报纸中的祖国现况。

新一代的亲炙土地与台湾意识:四位小孩。尤其是阿孝,成天朴浪杠,小时候玩到忘了回家吃饭、长大后占领庙埕当地头、械斗、于蒋总统去世时在国军联谊中心撞球台打得开心、唱台语歌。

随世代变迁,政治意识逐渐转变,逐渐脱离“中国”。尤以阿孝咕考上省立凤中后,祖母很开心要带他回梅县家乡祠堂拜祖先,但阿孝咕不想去,对“外省第二代”而言,中国是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并无存在与中国的连结。对于中国的印象与乡愁,便随着上一代的逐渐凋零(父亲、母亲、外婆)而消失。

电影最后,就在祖母(家中最后一个长辈)突然被孙子发现有蚂蚁在她身上爬,才知道她已死去而结束。回头看【童年往事】的英文标题【ATimeToLive,ATimeToDie】,对应新一代与上一代的种种,更是震撼且伤叹。

关于唱歌,侯导说过他很喜欢唱卡拉OkXD。全片唯一的一首歌,即为姐姐出嫁前,阿孝唱的歌。先不论是唱给姐姐还是唱给暗恋的女生,该怎么说呢,就是一首很深刻而无奈悲伤的歌,让我想到侯导之后的电影,林强歌曲在这些电影中占有之地位。

实因深感于无法对很喜欢的作品多说些什么有内容的东西,盖容易流于“很开心”、“超棒”之类不断堆叠的词汇,让整个画面洒满小花。遂简单轻巧地说说这非常经典且重要的台湾电影。尚且,关于【童年往事】的分析文章时在太多太多,就不多说些什么了。

 5 ) 当一家之主离去的时候……——追忆我自己的一点往事

下了侯孝贤这部片子,却一直未看,今晚外面滴滴答答的下着如酥的春雨,我看完了这部片子——也是第一次看侯导的影片,虽然没有字幕,许多话听不懂,但音乐极美,故事亲切,深深地喜欢。就像前段看了盲山,有无尽的亲切感,因为自己现在的家乡与之非常相似,而这部《童年往事》则与自己小时候的家乡极为相像。不知道九十后的孩子们还是否可能被这样的影片所打动。但我也肯定这不是我的童年往事,而更像弟弟的童年往事,这样看,我是作为一个观者被打动了,或者说,我相当于剧中的那位姐姐——但履行之责任和做出的牺牲是远远比不上她的。片中的场景感觉应该是小县城,因为有自来水,学生有校服穿,比小时候的家乡条件略好些,但看得出来也相当困难,尤其是养活四五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的家庭。
看这部片子,对我触动深的是一家之主相继的离去,家庭境况也相继更加凄惨,这对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年影响不可能不大。记得祖父得脑溢血去世时,也是像那位爸爸一样非常突然,我那时读小学五年级,是类似于现在这个时段——春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与祖父母是分开住的,我们放学了总喜欢跑到他们那里,因为只有父亲一个儿子,所以孙子并不多,无所谓产生争吵。那天下午回去就看到许多人围着堂屋,感觉出了事情,进去后才知道祖父生病了,接着就去了县城,凌晨回来的时候我被哭声惊醒,是奶奶在祖父旁边哭泣,就知道出事了。那之前我还在想着如果祖父真的去世了该如何哭,因为怕自己哭不出来,但情况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当祖母见我醒了说你爷爷去了的时候,我的感情闸门一下打开来,跪在祖父身旁大哭了一场,然后母亲就让我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那时候祖父是我们的一家之主,原因是父亲在外学习——他年轻时一定比较吊儿郎当,不好好学习家学,弄得三十多岁还出远门学习,所以家里祖父挣钱,母亲负责地里的活计——每当农忙时都累的半死,我们年龄虽小,但也尽量帮忙。所以遇事都是祖父说了算——连我们改名字也是他做出的决定,他那样突然的离去,用母亲的话来说就像天塌下来一样,老的老小的小,她也未遇过事,不知如何是好。当时祖父的棺材都尚未提前准备好,临时的从姑妈家拉了木料过来,村里的木匠把棺材紧赶了出来。外婆来了,说你们一帮子小孩,没了个主,以后该如何过呀。母亲受的苦和累最多,祖父出殡的时候村里的一帮人还找麻烦,想着那样的情境与电影里像极。但片子里显然比我家更艰难,爸爸去世了,姐姐就没办法再读书了,必须赶快找人嫁掉,以便能照顾家庭——因为家里的男人都还是孩子。更不幸的是,妈妈也生病了,而且最终也故去,最后连阿婆也老去,一群小孩子都成了孤儿,那该何等受人可怜。所以,相比起来,我只能理解片中父亲去世的凄惨,后面的无法体会了。
虽然小时候我也够调皮(因此没少挨打挨骂),放学后要么在学校边打牌,要么跑得无影无踪,骑着自行车到处闲逛,用弹弓打鸟,农忙的时候以捡庄稼的名义去掏斑鸠窝,等等。但后来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内向了,所以更像片中的姐姐,而主角则与我弟弟非常相似,他性格向来倔强,人也算聪明,虽然一直学习不错,但从打群架、被老师找家长到扎坏老师的车胎,估计他一样都不缺,没少难为我娘。就在几天前,他还在所打工的地方跟一个组长打了一架,人家比他高出一头,据他说是人家穿他小鞋了,被我臭骂一顿。祖父去世后,我的学习本来就已经下来了,初一更差,但初二有所醒悟,后来有幸转到县初级中学,才一路上来,顺利进入大学。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我能进入大学是以祖父的去世为代价的。而弟弟的学业由于过于顽皮则一路非常不顺,他估计由于情感方面早熟,总是“拈花惹草”,极大的影响了学业(我则变成一个温顺的小姑娘似的,从不让家里生气了)让娘费尽了心思最终也没考上个像样的学校,至今未找到自己的道路。还记得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肯进学校的情境,给老师撒谎上厕所偷偷跑回家,而且嚷嚷着一定要跟上二年级的我坐在一起的样子,想来也是可爱。所以有幸的是,片中的姐姐在失去一家之主时就不能读书了,而我还可以,并有了今天进一步改进的可能。同时还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尽量给我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她宁愿自己一个人去干活受累,也让我们好好念书。记得她总是吃过饭将小桌子擦干净,铺上布让我们学习,但她走后我们总是跑得无影无踪,她总是气急的时候打我们,其实她是不忍心的。
所以我比片中的孩子们幸运,就如母亲常说的,没娘的孩子最可怜,我们的幸运就在于未再如片中一样继续失去一家之主。就在上午父亲还电话来说今天你过生呢,出去买点好吃的,接着娘接电话又叮嘱了几句——他们每年都记得这个(妹妹也发短信来了),而我反而未必记得他们的,惭愧之极。
清明即将来临,写这点文字也算纪念祖父,想来于今他已经过世十五余载了。
3.21晚记,22下午记完。

 6 ) 侯孝贤的童年回忆

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两大旗手,杨德昌冷静犀利,关注城市里人们疏离和孤独的情感,侯孝贤浪漫怀旧,作品里的人物大多生活在乡村。在这个春日的傍晚我看完了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宁静温婉的画面充满了导演对于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之情,甚至电影里的男主角直接就用了侯孝贤的名字——阿孝。

        整部电影在沉静的男声旁白中展开,侯孝贤记忆里的童年在南风轻扬的夏天里,在夕阳时分祖母一声声的呼唤里,就像每个人脑海里自己的童年,充满了玻璃弹珠的五颜六色。然而侯孝贤在许多细节中透露出大时代的动荡:国民党在广播中大力宣传与匪机同归于尽的英雄飞行员,民众依然相信反攻大陆有期;父亲收到大陆来信,共产党正轰轰烈烈大炼钢,结果炼出了无数的废铁;阿孝打台球的时候被老板痛斥,只因陈诚副总统离世带来的哀恸。第一代随蒋介石远逃台湾的人不但要面对自己背井离乡的哀愁,更要接受“外省人”这个充满了隔离感的称号,人在异乡身为游子的情怀浓得化不开。侯孝贤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外省人复杂的情感,片中他的父亲本打算在台湾居住四五年,因此连家具都选择竹制品,这样走的时候处理起来方便。祖母更是常常问他要不要一起回大陆,心中时刻惦念着海峡对岸的故乡。

《童年往事》充满了侯孝贤的个人风格,舒缓写意的长镜头,朴素如歌的乡村风光,许许多多关于童年的描写让人觉得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黄金时代。童年时的阿孝在路边卖馅饼吃的画面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初中时候我家里穷,所以从来不买什么零食,一天放学和同学经过一个路边摊,他请我吃了一个五毛钱的烧饼,我当时肚子十分饿,觉得那个榨菜馅的饼是人间美味。再后来我因为一件小事和他打了一架,还被老师拉到路边罚站。初中毕业大概九年后,听说那位同学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辞世,令人无限唏嘘。

整部影片的基调偏忧伤,并没有多少欢乐的场面。阿孝的父亲、母亲先后因病去世,阿婆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自己直到遗体爬上了蚂蚁才被人发现。这三段死亡成为了阿孝童年时代的三个标志,他也在这新老交替的人世变迁中从懵懂无知的小孩成为了幡然醒悟的青年。这样的故事结构让我想起了《小毕的故事》,然而毕楚嘉在多年以后成为了一名空军军官,阿孝的故事却戛然而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在片尾,阿孝联考落榜,祖母去世,喜欢的女生吴素梅全家搬去高雄。这略带酸楚的结尾让人心中满是怅惘。阿孝说,“或许只有我一个人陪祖母走过那条回大陆的路,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我的手机里面有一个视频,多年以前一个冬天的清晨,我和表弟陪外公一起走到石桥边的田地,外公在田间走来走去观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而我和表弟则忙碌地不断点燃路边枯黄的野草,火苗冲天而起,烟雾迷蒙了我们的眼睛,一晃之间昔日的孩童都长大了。如今外公已经作别人世,园中的野草却年复一年生长茂盛,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童年时光披上青春的彩衣。

 短评

自然派的温情被侯孝贤把握得很好,镜头语言细腻、亲切。

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侯孝贤前期代表作,自传式成长题材影片,展现了导演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琐碎回忆及家中三位长辈的先后离世。本片叙事较为零散,但质朴恬淡的气质足以令观者动容。侯孝贤的低机位摄影、灵动配乐和叙事风格都有小津安二郎的风范,而固定长镜头的应用更是别具一格。台球,弹子球,群架,芭乐,情书。(8.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看最后蚂蚁爬上婆婆的手背,就想到了熊谷守一里观察蚂蚁的段落,分外动容,生命的繁盛与衰微,不过如此。想一想自己二十五岁了还把自己当孩子,心态与十年前几无差异,原因也不过两点,没有经历至亲的逝去,没能建立自己认可的亲密关系。总的来说现在的这个状态,还是幸运多一点吧,衰老是生命必然的规律,着什么急长大呢?想起那天对同事说的话:你想缅怀青春尽可以去,我不需要,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还挺青春呢。

10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侯孝贤和是枝裕和的镜头里都有这么一条长长的路,步履不停的走着一位要回故乡的老奶奶。

14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一直到今天,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跟阿婆走在乡间小路那段,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1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候孝贤成了检验影迷和其他影片的一杆尺。

2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跟六年之后的牯岭街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侯孝贤柔和些,一切归于平静而非暴力。侯孝贤这个名字本身也成了伤心事,不孝也不贤,可这就是童年,失去方知珍贵,过去才是开始。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最美是阿孝陪祖母走长长的路,一路蝉鸣,阳光把马路照成河水,走不回大陆我们摘了好多好多的芭乐。结尾处祖母的死,我最不能够释怀。

24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父母是一座又远又近的山,父母去世,山倒了,你就要面对真正的世界。山去了哪里,在你的名字里,在芭乐的味道里,在满意或不满意的生活里,山消失了,你一直在山里,这就是人与父母的关系。

2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写实的摄影只剩构图可见功力,整个故事就如勉强还有时间顺序作辅的琐事杂记,零零散散,却有一股浓烈的情绪作为凝聚一切的力量,感知到它便会喜欢。我猜侯孝贤不仅是拍自己,而且也是给自己看。好比他在胶片上书写自传,你说这部电影不好,就跟指责人家的童年活得不好一样幼稚。

3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闷人皇帝啊~这片子是在看到最后面我才觉得心里面堵堵的,然后想倒回去重新看一遍。人生的生老病死就在侯孝贤的平淡与忧伤中缓慢的前进,没有特别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就是回忆,就是人生。

31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似乎所有人有关童年的回忆都是相似的,玩过的游戏打过的架,炎炎夏日消磨过的时光。今日端午盛夏,去江边看完赛龙舟,蒸枧水豆沙粽吃,把脚搁在书桌上,风扇吱呀吱呀响,我又看完这部电影,像回了小时候一趟。

33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我开始在新绿的树叶下慢步走,一面允吸着充盈着叶芽和树液芳香的空气。我小步走着,将公文、办公室、主任统统抛在脑后,只想着一些肯定会遇到的快乐的事,想着种种尚不知道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原野的芳香使千件童年往事涌上我的心头;树木被六月骄阳晒得暖暖的,用芬芳的魔力、颤动的魔力,浸润着我。

3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世界上没有唱不完的舞曲,没有走不完的岁月。少年终要长大成人,远走的岁月不再复返。人生的旅程上,我们轻轻地挥一挥手向青春作最后的告别,留下了记忆,带走了云彩。

4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侯孝贤模仿小津安二郎模仿得很尴尬

45分钟前
  • 青猫
  • 还行

看到父亲,母亲,祖母一个个离世,我才知道,原来是亲人撑死了我整个童年。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后来缓缓的音乐响起来,亲人的离开也从灰色的变成雾蒙蒙的米色,它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客观。

47分钟前
  • JAE
  • 推荐

直接引用我导师的话吧:“看过《童年往事》,你会明白,故乡为什么会那么刻骨铭心,那是因为故乡记得住自己的身世,倾听过自己的成长。”“片尾兄弟几个人呆坐在地上,已经欲哭无泪,看着死去的祖母;失去的苦痛和无奈,在时间和空间中飘散,青春竟可以是如此‘法相庄严’(阿城语)。”

52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弹玻璃球、打台球、反反复复的打架、看的这几部都有类似的关键词。没有什么太完整的故事线,松散的记录着回忆中的一些碎片,从中总会找到一点你的、他的、或是更多人的。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喜欢前半段,,其实也并没有讲述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日子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逝去,真真切切地带我回到了童年故乡的小镇:明晃晃的阳光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雨后湿漉漉的街道,白背心,蓝裙子,台球室,空地,赤脚疯跑,充耳不闻家人的呼唤,天空无限高远,夏天仿佛永远不会结束。

1小时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成长就是失神的阿婆手中掉一地的芭乐。那天个快乐的下午,足以与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媲美。

1小时前
  • ✨糖柯莉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