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

HD中字

主演:邱华梅,徐敏,盖琪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剩女 剧照 NO.1剩女 剧照 NO.2剩女 剧照 NO.3剩女 剧照 NO.4剩女 剧照 NO.5剩女 剧照 NO.6剩女 剧照 NO.13剩女 剧照 NO.14剩女 剧照 NO.15剩女 剧照 NO.16剩女 剧照 NO.17剩女 剧照 NO.18剩女 剧照 NO.19剩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剩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万,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单身女性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但现代中国女性如何平衡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以及她们自己想要什么?每个女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同时她们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抱负,还要承受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政府的压力。《剩女》电影讲述了三位充满希望的单身女性,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爱情。丹斯(2020)吉米·卡尔:暗黑笑料地狱公使千金莫嚣张午夜谜案米佐的复仇百万金臂1988困住有情人沙漠驼影我的丈夫是废柴宋慈之绝命诗案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电影版热烈地奔赴至高指令Big Order滚烫的爱孤独的美食家 第十季毛绒无畏警官3为了桑尼加油吸血鬼鬼盲盒故都春梦飞来的女婿心脏移植医师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普通话版)大明女神捕之南瓜怪谈坐庄2:操盘手柯莱特龙我的抗战之猎豹突击逃亡香格里拉末日逼近绝密档案丑女无敌第二季少年魔法师第三季寒冷的十一月禁断动画17壳中少女:排气奇异小子2019爱你不等来生寻找幸福的日子蚁人与黄蜂女废柴兄弟 第四季痴恋成魔

 长篇影评

 1 ) 婚姻市场里的“跳楼大甩卖”, 什么时候女性变成了被明码标价的商品?

“最好的办法是你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上海电影节的时候就很想看,但是最终错过了,今天睡到一半醒来终于看了。

去年和一个男的一起看《送我上青云》,画面切到扶梯上一个男的对女的说类似你是剩女这种话,坐在我边上的这男生就转过头来对着我说:听到没,剩女。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遭遇这种“嘲笑”和“歧视”了,尽管我去年才20岁,那不难想象,影片中三十左右的三位主角,她们这一路来都收到过多少异样的眼光。

在婚介所

这位律师姐姐一开始去婚介所的时候,很有自己的立场,比如希望对方尊重女性、不想生小孩,但是坐在她对面的工作人员表现出了一脸不可思议,表现出如果不生小孩就没有男的愿意和你结婚的样子:“那你就不能够选择不生孩子呀,你还是希望走进婚姻。”无法想象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居然能从年轻女性嘴里听到这种话,“不能选择”是一个很可怕的词,似乎被迫剥夺了权利,大概很少有人记得生育权是女性独有的权利和权力吧。

她经历了父母催婚、婚介所的洗脑、亲戚的嘲笑、相亲角的审视、尝试冻卵却失败,最后在医生这里崩溃大哭,一个本来不想结婚的姑娘,最后哭着说:“我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的问题。” 明明是整个社会的病态,最后却归咎于自己,我觉得很可悲。但最终她勇敢迈出了一步,去了法国读研究生,和父母离别的时候也能看出她们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所以有人说,家里催婚你就别和家人联系了,其实还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另外一位播音主持姐姐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很头疼,和妈妈长期以来的矛盾:妈妈一直很强势很有控制欲,她总是无可奈何的妥协,有时候感觉更像是妈妈在找对象而不是她自己。在相亲活动现场,十几个姑娘站成一排然后等一个男的过来挑选这一幕太窒息了,大清早就亡了居然还有选妃呢?

全国人口中,25-29岁的单身男女比例为: 192:100,30-34岁的比例为:327:100;在文化程度方面:30-34岁未婚女性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为37.8%,同龄男性为21.3%;未婚女性高学历人群(硕士及以上)占比11.4%,男性4.1%

可是在这样的数据下,大部分人还是会觉得女性不应该单身、女性面临的问题比男性严重,甚至会让女性不断放低要求,放低标准去迎合、迁就对方。相亲角的爸妈会把硕士毕业的女儿改成本科毕业,为什么?会把170的身高改成169,为什么?为什么要把女儿变成便利店快要过期的酸奶似的不断降价?酸奶过期了会被扔掉,可女性三十岁难道就过期了吗?

导演习惯用平稳的固定机位娓娓道来,但画面中的人们是鲜活的:在争吵、在对峙、在沉思、在迷茫。大部门镜头都直抒胸臆,很朴实很真诚。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别人的眼光中跳脱出来,认真地考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不需要婚姻和孩子。

 2 ) 婚姻不等于爱情

片子聚焦的三位女性确实都非常有代表性,一个因为不愿将就而单身,一个因为总是被家庭反对单身,一个选择了“妥协”——在宣传feminism的分享会上说结婚前的日子是有趣婚后的日子是幸福并且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终于爬上鄙视链的上一环的优越感有些许的讽刺。

最喜欢的是律师姐姐的态度,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美容、健身、上婚恋网站、去相亲角等等,最终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看她在校园内继续学习、踏着自行车的样子,隔着屏幕我也能感受到那份自由的气息。

已结婚的那位姐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婚时她那看透一切平静的脸和宣誓时说的让我们一起创造世俗的幸福,律师姐姐也许还抱有对爱情的期盼和些许浪漫主义情怀,而这位姐姐则是非常冷静地接受现实评估自己在婚恋市场的“价值”,因为男方在年龄上做了妥协,她愿意“妥协”跟随男方来到广州,做一名大学教师—真的是世俗标准下非常完美的搭配了。两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最终也算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于它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结婚也好单身也罢,都是“本人”的选择。

也许本就不应该把婚姻和爱情划上等号,婚姻更多的是一种保护财产和分摊风险的制度,如果认定了自己为爱而生就大可不必委曲求全,当然想要一个稳定的婚姻家庭也就要学会向生活妥协,评估自己的价值、合理定位,适当地抛弃一些风花雪月。

 3 ) 希望毫无偏见的多看看这种纪录片

看这种还是有很深的代入感,觉得压抑不高兴,每个人的心态多少能理解,社会对各个领域、位置的女性给予的压力、心理问题很多都是一样的。对父母的感情、对亲人的劝说,总是矛盾而纠结。有的问题比如婚姻恋爱,就没法辩解说有个互相喜欢的人是不幸福的,可这就是靠运气,律师小姐姐很努力了,被人责怪更委屈。

我也没办法完全跳出来,毫无偏见的看。可能是受社会影响,或者身边人的交友观、价值观影响,看片中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贴上标签。一个人被标签化后就变得完全片面,这感觉就像是在人与人之间构筑了围墙,在同理心够不到的地方。

大多数人一直对有钱或有颜的人的喜怒哀乐愿意倾听和融入,这本来就是我们爱看的电视剧情节。但是对于自己交友圈外的人,总是缺乏感知且麻木,就像开头律师小姐姐遇到的婚介所的咨询员,觉得她很讨厌,但有时候我也一样。

真善美的片子太多,而这种片子太少,没办法帮我们理解这个社会。多看看这种纪录片,多了解大多数人的生活,可能就不存在这种心理了。

 4 ) 三个不同背景的剩女下一阶段

律师最让人心疼,来自山东农村的大妞,一路靠自己拼,爸妈逼问她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一个人去相亲角被男方妈妈嫌弃的时候,美容健身怕变老的时候…大学老师很通透温柔,婚前的生活很有趣,婚后的生活无趣但幸福,播音员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城市市民家庭,达不到丈母娘心里的条件,突破不了原声家庭的影响,那位姑娘结婚也困难吧

 5 ) 真实但是不够深刻

根据很多其他人的评论,我补充一点疑问:

为什么很多人的评论都在暗示“去了法国就好像去了更好的另一个社会”这样的观点,去法国定居了,就说明比留在中国成功?

法国/德国 vs北京,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选择问题,能在北京定居的人,一定更有世俗定义中的“更有能力”。

原文:

这部纪录片总体让我感觉很真实,也挺典型,但是没有新意,也不够深刻。导演究竟还是外国人,她给出的这些“案例”都是我们这十来年聊透了的,但是有一些大龄未婚人士真实的困境和痛点,可能是没有被挖掘的。

这三位女性看着让人无奈、纠结甚至同情的婚恋经验可以总结为:

  1. 受到父母的眼光和批判而无法自由恋爱的(瞧不起外地人的女主播的妈妈,这位阿姨的口音是我们晋方言,不是山西人就是内蒙人,咋还瞧不上江浙沪了呢...)
  2. 父母所期待的传统婚姻生活和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相悖因而被耽误了的(律师姐姐)
  3. 精神世界上的追求无法找到匹配的(大学教师诗与远方的文艺情怀最终和婚姻妥协了)

根据我身边的案例,1似乎是一个主要矛盾来源,年轻人总是在意眼缘和感觉,但是老谋深算的父母总是在耳边吹着物质基础的风,中国的亲子关系又过于牢靠。

纪录片本身是一个引子,很多女性苦于婚嫁难题,我想借这个引子聊一聊我对这个难题的看法。在已知外界世界有诸多缺点的情况下,我们从内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总觉得剩女是一个社会问题,把这个问题归结到男女平权、女性婚龄的限制等等问题上来,但是这难道本质上说不是一个情感问题吗?这不一定是社会的问题,而是亲子关系的问题,是情感教育的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择偶标准的问题。

单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这个律师姐姐如果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人,我不是很想跟她做朋友。你在职场上可以挥斥方遒,但是在生活中,我希望我们能好好的聊聊天,34岁似乎还是火爆脾气,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在与人沟通上是有问题的,攻击性比较强。她是家中第五个女儿,传统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家庭出身,全村人的骄傲。她在婚姻中遇到困境,有两种可能。1. 如果她真的想结婚,想走入婚姻,我觉得症结在于她没有看清自己的“短板”问题所在;2. 她真的如自己所言不想生孩子不想结婚,那么她应该学会协调和父母亲人的关系。

如果她想结婚,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靠年轻人自己得吃多少苦才能供得起房子、养得起孩子?想要有一个家庭,想要结婚,原本就是极难的事情(好像任何年代都是...),这是纪录片没有挖掘的深层次原因,单身男女无法走入婚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而有房子,是我们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婚姻的前提(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是)。律师姐姐的家境首先就是婚恋市场上的硬伤。我没有歧视农村家庭的意思,我父母也是农村出来的,但是从人要在北京生存这个现实问题来看,家境就是木桶短板,她的父母大概率是帮不了她任何,她自己有没有存款付得起首付的一半,节目里没有说。第二,女性在家庭地位的问题。男生说了算还是女生说了算,也谁具有主权的问题,其实里面有个男生说得挺对,谁具有专业性,谁有话语权。律师姐姐似乎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生不生孩子这种大事儿,自然是要两个人商量的,不能说你不想要孩子,男生不同意,那就是男性不尊重女性。不想要孩子,我觉得90%的男性已经望而却步了,她自己给自己选择了hard模式。当然从后面她去咨询了冻卵的情况来看,律师姐姐也不是不想要孩子,但是34岁已然大龄。如果有生孩子的打算,为什么把自己拖到大龄呢?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她就要受到年龄的限制呢?这我也没办法,只有女性能生孩子,且有高龄生育的风险,上帝给的初始化设置,我也没办法。

结合上面这两条,即便律师姐姐27、8岁,加上她不善与人沟通的缺点,我觉得婚姻对她来说都是个难题。或许到济南会好一点,或许男性的条件差一点可以。如果她是不想结婚的,是被家人所迫,那么,她应该要解决的是和家庭协调的问题。她在与人沟通上也不够缓和,她与父母的沟通完全是粗暴地吼,片子刚刚开始的饭局上,她的一个朋友要表达的观点其实非常在理,但是被她粗暴地反驳了。朋友问:“你真的觉得你父母催婚的初衷是为了你好吗?”潜台词是:你父母这样催你,其实还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出于自己的面子。事实来看,后面律师姐姐的父母的言语已经说得也很明白了,你是我的骄傲,我没有儿子,我想让人看到我的女儿不比儿子差-----这在我看来不是父母真挚的爱,而是虚荣心,是将子女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但是是大部分中国子女们面对的真实现状,认清这一点,我们在对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上也许会更理智、更清楚一点。最后她去法国留学,我甚至觉得她父母内心是认为走远了也好,他们不用再经受周围人的眼光,听起来去法国留学很有出息。她真的愿意去吗,主动选择还是被逼无奈?或许都有,这个家庭和社会已经容不下她了,这是她唯一的选择,否则永远痛苦,我也没有贬低她父母的意思,人的认识都是跟自己的经历有关的,她的父母是传统保守的婚嫁观念,但是她不是,如果她能像她朋友暗示的那样,对父母的行为和想法有更深层的理解,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亲密关系有更深的思考,她不会把自己逼到一个困境中,如此崩溃和焦虑。

所以,对于这个律师姐姐来说,如果她真的想结婚,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世俗的婚恋市场上的短板;如果她真的不想结婚,而是迫于环境,她自己应该放下对父母的执念。中国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城乡差异如此之大,她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律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和家庭观念的差异,从而改变沟通策略,改变与父母相处的模式。

底下有评论说她是反抗者,她并不是反抗者,真正的反抗者不会到处相亲,甚至去酒吧,去公园的相亲角忍受别人的“侮辱”,这是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忍受的,她很努力的在解决结婚的问题。我看到这些场景真的觉得非常心酸与无奈。她是妥协者,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是被逼无奈。她在国内已经没有出路了,她的选择非常明智,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我也为她感到高兴。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和父母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微妙的话题。当一个人想要追求的,被父母所不理解时,被自己最深爱而又尊敬的人所不理解甚至不屑、瞧不上时,那种感觉太难受了,子女太想让父母认可了,而得不到这种认可,就反而走向另一个暴力的极端,像律师姐姐对亲人破口大骂,像女主播对妈妈说出的那样具有杀伤力的话。

女主播的案例也很真实,但是她的问题在于和母亲的矛盾,这个矛盾源头不光出自她妈,也在于她自己。她的困境其实非常普遍,房子、车都是父母给她提供的,她父母是第一代移民,也是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是成功者,因而骄傲、自负,自然也强势,对子女颇多话语权,子女也是乖乖女听话,被压迫。这样的家庭成长有苦有甜,甜的在于父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她的生活比律师姐姐轻松舒服了一万倍。她遇到的困难更像是一个和父母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映射到了婚恋上。她的出路反而是最难的,需要对自己进行革新,需要在事业上有大的跨越,起码可以做到,没有父母的资助,也活得很好,不降低生活质量,这样与父母沟通时底气才会足,才是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对话,才会摆脱自己总是受害者的心态,不要泣不成声,说出口的话都是刀子扎向亲人,而是可以心平气和、沉稳地与父母去沟通自己的终身大事。

换句话说,要不是她总是不堪一击,父母怎么会如此强势处处为她作主?女主播要想摆脱现在的母女相处模式,首先要给父母一个信念:我女儿很优秀,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她有足够的智慧选择适合自己的人,也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负责。父母有地域歧视、生理歧视、学历歧视等等还不是因为觉得这些都是子女未来婚姻中的风险,怕小孩因此受累吗?告诉他们,你不怕,你也有能力承担。

大学老师似乎有一个比较好的圆满婚姻的结局,但是在最后的沙龙上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尖刻的问题,您似乎在暗示婚姻就是更好的结局?因为老师似乎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是她又似乎在生活中对婚姻妥协,婚姻似乎是一个经营的结果。我挺喜欢这个老师的故事,有一些微妙的辛酸。她是学文学的,在婚礼上的那句话也非常简单而又有诗意,但是结婚的对象似乎并不是一个诗意的人,家里是农村的,还对女方年龄大颇有意见。这在我看来,也很憋屈,但是如果想要有婚姻生活,这似乎是必须要忍受的一点。片子中有一个镜头时间非常长,老师坐在炕头,旁边是几床喜被,她表情木讷看不出悲喜。

其实在我看来,她的故事中透露出的无奈和自欺欺人也是没有必要的。这还是我们情感教育的问题,中国人从小到大被教育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被教育的只认得完美的人,似乎只有和自己精神共鸣、肉体和谐的才是值得交往的伴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可爱,不是学文学的人只能和学文学的人沟通,有共同语言固然好,没有又何妨,生活中只剩下聊天吗?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谁身上没有美好和恶臭呢?

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里,被喂的精神鸡汤里,对于恋人、夫妻、爱人的形象解读都太单一了,好像不是琴瑟和谐、势均力敌、才子佳人就不是好伴侣一样,没点儿优美感和崇高感都不敢秀恩爱了。这说白了还是情感教育的缺失。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片子还不够深刻,因为这三个故事我觉得是有解决方案的,或者说是有非常直接明白的问题存在的。律师愿不愿意找二婚的人,愿不愿意找经济条件更差的人,学历不匹配的人,或者去二线三线城市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此外,她去了国外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换一种粗暴的解读,如果你把条件无限下放,总是可以找到一个伴侣的不是吗?“男性不爱做家务”、“我不想生孩子”---这些条件我觉得也是也可以被解决的,大律师请个钟点工不就可以了?如果说希望男性有家庭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也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做不做家务只是一个很微小的方面不是吗? 有很多人不爱做家务就是懒而已,我觉得也没有必要上升到大男子主义和没有家庭责任感的高度。

这个纪录片换成三个剩男,也一样成立。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困境,没有被挖掘出来。在我身边,更多让我觉得是痛点的,是人对自己社会位置的不自知。

很多大龄未婚人士在诉说困境时,都好像是被社会耽误了,被周围人的见识局限了,但问题在于,他们自己把自己贴满标签进行标价,以非常世俗的方式去衡量别人,然后发现来者总是配不上自己。中国社会里,很多女性在找另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点:女性往往希望找到比自己能力/条件更优的人(很多人嘴上说的匹配,其实还是更优,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就是过高的),同时又期待男性在结婚时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房子等),在平权运动的倡导下,又讲究女性地位。其实她们情商、智商、学历都不低,经济上也没有负担,长相也不差,但是只能看到别人的短板,看不到自己的短板。而只要是个人,就一定有短板,还不止一条。欲望和能力不匹配。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阶段,女性还比男性更加矛盾的一点是,既要有爱的浪漫体验,又要有物质的厚实基础,前者需要自己才貌双全,后者要求对方财大气粗又有能力,这原本就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男性则似乎在后者上更加宽容一些。这才是大部分两位女性纠结不清、焦虑难受的主要来源,她们自己就很矛盾,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想追求的核心是什么。片子中的女性也多多少少有所体现。很矛盾,很焦虑,无从下手,胡乱下手。

另外,女性的外形、长相占比颇重,女性在这一条上似乎没有备选,这也是情感教育缺失的问题,我们对美的理解太单一。

在现代社会,婚姻不再是寻找一个风险承担者的解决方案,两个人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互爱与互助。我现在甚至觉得,三观也不是非要契合,彼此性格合适,彼此陪伴,互相照顾,就是很温暖的好日子。而这种爱情教育、情感教育、婚姻教育是缺失的。我们的爱情教育似乎都是港台电视剧里纯粹的浪漫主义教育,对异性(尤其是女性对男性)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人甚至在本科时期都不被父母允许谈恋爱,而一走上社会又被要求立刻解决成家的问题,成家,又面临众多经济、学历、家境等等条件的限制,人根本没懂得什么是科学的爱,又被立刻卷入另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婚姻关系中。我有一些女性朋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自己本身也是最高学历的,居然出现被骗的情况。很多女孩子一味地希望被霸道总裁全方位立体化的关爱,却意识不到爱是彼此的,相互的,有得必有失。感情课没那么容易,也需要修学分,也需要挂科才能有进步。

我很不喜欢“向婚姻妥协“这样的话,这还是我们情感教育的问题,似乎平平凡凡过日子就是下品,拼事业才是生存的意义。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生儿育女本身也应该充满乐趣才是。美是多元的,美好的情感也是多元的,成功的定义更是多元的。这些年,我们女性似乎终于被教育得学会了爱自己,但是又不懂该如何爱别人、爱生活。

 6 ) ”逼婚””剩女”的存在是社会资源缺失带来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纪录片中的父母都理所当然的拥有操控子女婚姻的权力?

我觉得是中国父母对独生孩子投入太多,一生好像就是为了这个孩子而活,什么都优先考虑孩子,比如: 我得早点结婚不然生孩子容易不健康( 35岁,孩子畸形几率提高五倍,以及衍生出的赴美20万冻卵纪录片)

我得好好工作才能赚够奶粉钱

我得早点抱孙子,趁没老还能帮孩子带孙子

我得结婚,不然孩子以后没有办法落户没有出生证

我得买个学区房为了孩子方便读书(高房价学区房 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平均带来的焦虑 不只是国内 国外也一样 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是稀缺的) 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孩子下一代。。。父母付出的多,期待就自然多,我的人生都为你牺牲了那么多了,你没有出息过不好, 岂不是辜负了我的努力和付出 ,找个不如意的岂不是让我对你的培养付诸流水, 你就是我, 你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片中播音对母亲反抗,不赞成母亲婚恋建议时,母亲反应那么大,觉得你否认了我的一切价值,我一无是处,因为父母的价值和孩子是捆绑在一起的,就造成了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很强 ,因为”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大家)好”。 心理上 根本原因是父母根本没法切断和孩子的纽带 ,他们的自我纠葛在一起 ,没有真正分开 ,父母一直想管着孩子, 把你当做了他自我的一部分, 没有意识到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和自由, 孩子有自己完整的自我,且和自己完全分离开的,父母把孩子养大只是法律义务 。 现实意义上来说包括这四点: 1.养老 2.规避风险 3.财产继承 4.世俗压力 首先, 养儿防老, 大部分普通中国人养孩子可是盼着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的(我爸原话),也说明大家对养老制度没有信心 ,所以孩子就是父母未来的希望,除非真的有一天社会保障足够完善, 像发达国家那样 ,不然是不可能真正改变这一点的 ,在这之前子女就是第二个父母, 子女混不好, 父母以后也过不好 。 第二, 父母知道家庭是规避风险的后盾,你没有一个家庭或者好家庭 ,以后出现了风险怎么办 ,当然发达国家可以提供养老 社保,商业保险等各种支持,一个人也能不用担心这些。(高收入人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律师女,但是世俗观点有滞后性,没法理解你离经叛道的选择,还是觉得像大家一样保险是最好的,片中也出现了这个观点) 第三, 最重要的一点——财产的继承权(恩格斯提出),这也是婚姻一开始萌发的原因,生育就是为了继承权, 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 ,就你一个, 你结不好婚,找个农村比家里差的,财产最后流入别人口袋;你没有孩子,以后财产没有人继承,不管哪一个都是对家庭的打击,有时甚至一个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家族的希望,除非你们家孩子特别多就不那么担心,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豪门拼命生要争家产,以及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商业联姻,很早就明白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第四,世俗压力,周围人的目光,这就和中国的乡土社会文化有关了,不展开说了。(也是片中主要矛盾突发的点,当然有些话听着很刺耳,有物化女性为生殖工具的嫌疑) 上面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相信这种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就没法真正的解决,而且世俗习惯有滞后性 ,哪怕我们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矛盾还是会存在 ,不可能马上消失。

 短评

以色列导演拍的,挺杂乱的,有些流于表面了,但看问题却很准:痛苦的女孩都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所以才会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3分钟前
  • 英恩
  • 还行

赞赏那位律师,从农村到北京,最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标准也为了逃离社会的婚姻压力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家里人不理解的催逼,但父亲还是个明白人,说“你为我争光了”。女性身份要从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开始。

8分钟前
  • 吉川春代
  • 推荐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以色列导演拍的。真的很真实了,边看边哭。律师姐姐的爸爸妈妈说的话,每一句都和我爸妈一样。律师姐姐就是那种一边期待爱情和婚姻,一边又在嘴上说没有婚姻人生也不会怎么样的人。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矛盾的存在吧。幸好,她还是勇敢的那个。她去法国前对心理医生说的那段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我还是要奋力奔跑。就好像逃生一样。社会很安全,但还是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别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战斗。你打胜了一个,打胜了一个,但那个地方有千军万马。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的问题。我过着一种战斗的生活,逃亡的生活。”2020.02.25

9分钟前
  • miss。miss.
  • 力荐

只看了看开头结尾。那个女律师让我感同身受。家同样在山东,这些话听过很多次,或是别人对自己说,或是别人对别人讲。女律师要去法国前夕,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万般牵挂,让人感动。最后爸爸说,你让我争光了,又回到了最初的面子问题。不结婚要催要逼是因为面子问题,现在去国外读书很高兴也是因为面子。一声长叹。最后爸爸放鞭炮那一块,笑死了,很山东了!

13分钟前
  • 宇宙无敌小可爱
  • 推荐

给了一条明路:只有逃出国才能摆脱逼婚。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未婚女性得首先弄明白一件事:是向往单身不想结婚?还是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还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再谈女权比较有说服力。显然,我国同性恋对于此事的思考要比异性恋女性全面得多。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19 SIFF 第六部#我给我爸妈拍了主创的照片,分享我激动的心情,他们没一个回复我,我去问我妈,为什么,她说不要被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洗脑…你就知道看这种东西…我能说什么,我也很无奈

21分钟前
  • 景 三
  • 推荐

适龄中国女性看得话总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虽然三个女性戏份不太均衡,但是都有其典型性。“剩下来的”果然是“条件”够好的都市女性或是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26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唉 女孩子不应该为这种事掉这么多眼泪

29分钟前
  • 豆瓣庄雯如
  • 推荐

三星全给律师,不容易而且极其有胆量。我挺喜欢大学老师的老公,坦诚,可爱。不喜欢大学老师,你抉择都做了,你干什么还要贬损对方抬高自己呢,什么叫“比他小的追我的也有”“想着给他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你可配不上人家。

3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看看热闹,感叹女律师的行动力,唏嘘大学女教师的伪善。

32分钟前
  • freedom
  • 推荐

对女律师的这条线铺得最细致也探讨出了足够多的问题。“走出去”很难,但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

33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一回头导演和女主坐在后面一排………

37分钟前
  • ???
  • 力荐

生了个闺女,丢人。但是闺女上了大学,增了点光。但是闺女不结婚,丢人,简直是抬不起头的那种丢人。但是闺女出国了,那就又增了光,结不结婚不重要了。反正村里人问,就说闺女出国了,你闺女能出国吗?

38分钟前
  • 布卤
  • 推荐

这么有特色和地气的题材竟然是出自其他国家女导演之手(当然也可以理解本土制作的困难可能有无敌的多)。它最宝贵的在于没有单纯贩售这个术语背后的社会恶意与体系漏洞,也审视着三人彼此自己的困境(母女关系和困在安全区;家庭责任与独立意识;“将就过过”和不安分),使得“剩”不再停留在状态和字面上的讨论,跨越了文化语境已实属难得。Hua Mei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希望她能够获得无数的成功。

4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真实。缩影。看着想哭。从父权大男子主义爹味儿浓的山东农村走到京城的律师,从小处于母亲控制欲之下的京户独女,还有一个学文学的高校工作者,三个典型,很多话大家都听过,多少人处于一样的情境。山东女最压抑,某种程度上也最自由最没有妥协,去法国是个不错的选择,逃开这个千军万马千夫所指的大环境,她很勇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一切都是落后没文化引起的,其次还是国家个人都不够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都势利。很好奇山东女去了法国之后的境遇。

45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力荐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那些笑点却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电影结束后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的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的消息后,发出了欣慰的感叹...

48分钟前
  • 熊未学会飞
  • 力荐

当被他们千军万马所包围,唯有且战且退

49分钟前
  • 力荐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片

53分钟前
  • 泡菜
  • 还行

2019.6.15 SIFF 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播音主持那个28岁的姑娘说,妈妈绝对不接受(包括她自己)来自农村的对象,然后下一秒就是律师姐姐出现在老家棉花地的镜头,蹦完迪去法国开启新生活,真的是开挂的人生了!导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刻画了律师姐姐在不愿意否认原生家庭的期望与展开自己人生理想的矛盾(包括对浪漫恋爱关系的向往),教授的婚姻观念也非常欣赏。ps导演在现场,大家的反应她应该hin满意,respect!

57分钟前
  • 笔杆酱
  • 力荐

胜在真实,败在表面。三个剩女(其实只有两个)形象明显着墨不均,只有女律师是完整呈现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处境: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心有不甘。我想我能理解女律师的泪水...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