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主演:徐枫,王尔利,涂中如,夏楠,刘京梨,曾涛,鲜梅,刘璐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枫 剧照 NO.1枫 剧照 NO.2枫 剧照 NO.3枫 剧照 NO.4枫 剧照 NO.5枫 剧照 NO.6枫 剧照 NO.13枫 剧照 NO.14枫 剧照 NO.15枫 剧照 NO.16枫 剧照 NO.17枫 剧照 NO.18枫 剧照 NO.19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卢丹枫(徐枫 饰)和李红钢(王尔利 饰)本是感情十分要好的情侣,却分别加入了对立的“红旗派”和“井冈山派”,成为了水火不容的阶级敌人。  某日,李红钢被俘,本着昔日的情分,卢丹枫悄悄将他放走。然而,重获自由的李红钢立刻就开始着手布置起了正对“井冈山派”的袭击行动,然而,在他的内心里,依然保留着对于卢丹枫的感情。一场激烈的斗争中,卢丹枫丧失了理智向李红钢开了枪,尽管身负重伤,李红钢一派最终还是获取了胜利。之后,卢丹枫和李红钢终于决定面对面谈一谈,但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剧。远方牧场老爸有招第一季荒野寻踪噩梦解析高手过招 高手過招青春之歌199924小时 第五季会考试的猛犸象国务卿女士 第三季德鲁大叔 国语版月出何方蝙蝠侠:侠影之谜诡咒米拉尔心碎的感觉舞台剧第三季今年夏天不存在于记忆中爱情自有天意哭泣的拳头阴错阳差第一季纸钞屋(韩版) 第二季生理大叔和他的女儿SP荒城纪好男当自强第一季遗失的1/2妖狐苏妲己兰姨湾畔倾情第一季明日生存指南铁脖子李勇史前公园滹沱儿女26种新死法迷宫中的阿连德白夜最长时瓯柑之恋兔子谜题纹身室从宫本到你2019

 长篇影评

 1 ) 寻一次历史

我在重庆读书的时候,听说重庆沙坪坝区有一处红卫兵墓园,此内埋葬着400多名亡于山城武斗的红卫兵。一直对此很感兴趣,在去年的清明节,我去访了此地。为找一些知识与情感的积累,在清明节的前夜,我观了这部片子。以下是当时写的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c4dc2510102wkyj.html?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weixin&bsh_bid=1044642468&from=timeline

 2 ) 《枫》电影文学剧本,刊登于《电影作品》1980年第一期(创刊号)

据郑本人所说,《枫》的创作跟他非常具体地参加了宜宾的wg有直接的关系。他心里觉得那些作家所描写的wg是不真实的,而他亲身经历过宜宾地区的武斗,因此当他拿起笔想写wg的时候就从亲身经历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武斗这一题材。《枫》从小说发表到被拍摄成电影上映本身就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电影拍摄完成,四川省委宣传部审查后给中央的报告建议不公映,最后是被拿到海里去挨家挨户放映,最后由高层人物发话才允许公映的。当然,郑最后也明白过来,当时允许上映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在于配合批判、审判那四个人。因此,当其“使命”结束后,这部片子在某种程度上被禁(其实只是不再公映,不再提起)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有人说这部电影最后那个男主抱着女主走向红太阳的镜头是被禁的原因。应该说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就是它会被禁的原因,而不是某个镜头。

 3 ) 想重新看看

这部片子我是小学的时候看过的,那时候还小,估计是二三年级的样子。最深刻的镜头就是女主角随红旗一起从楼顶飘下。当时是学校组织看的,也不知道那时的老师是怎么想的,居然让不懂事的小学生看这个电影。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人,如今能记住它的恐怕只有我了。上了大学后,知道这是从一篇报道文学改来的,当时文坛称这类作品叫<伤痕文学>,这是文革后特有的一类作品。
至今仍在寻找这部电影,希望能再看一次。二十多年后重看,应该会更有感触。

 4 ) 枫 近现代的往事

成年后第一次看“文命”类的电影,《枫》这部电影看后感觉阴冷。这比我想象的那个时代还疯狂,作为现代的人回看文革时期,谁又敢窃窃私语评论什么呢?

整部电影看下来像一群被打了鸡血的人,失去了自我判断力,却有着高昂的激情,认为自己的追求就是真理。那是一个人心不安的年代,每个人的脸上都出现了恐慌,但又没有觉得那里是错的那里是对的,那个时代人人都活在忘我疯狂中,在那个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全国性的灾难悲剧中谁不听话就要掉脑袋。

“你我要是在那个时代也会有着一样的疯狂。”

想到这里就觉得恐慌,不是表示那个时代黑暗,而是在反思人的思想一旦被灌入了,就像三体里面说的“思想钢印”人就会牢牢记住。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是不会治愈被灌输的思想,就像三体被灌输后害怕喝水一样。

我突然天马行空的在想,脾气不好的人看这部电影会不会摔了手机?别忘了文革离我们并不是太远,按照时间推算,5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文革时期,现在,这些人都老了,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难以想象老一辈的长者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他们是怎么看待那个年代,把岁月都好像尘封了密不透风了,因为很少听到长辈讨论那个时期。也许都有着一些避讳,不愿意去冒犯什么。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做过红卫兵的老者,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应该更多的是难受,不过还好文革时期很快就结束了,作为一个错过文革时代的人没有资历深谈文革时期,因为那个时期没有衡量对错的标准,大多数人爱国的热情都是不错的,远远超出比我们这时代更高呼爱国。

这已经是过去的历史,虽然没有英雄,没有烈士。与我们时代相比,不但人们物质生活差异,精神也更压抑,各个方面都糟糕很多。文革已经过去三四十年前的事了,虽然,不是那么久远,但也已经是历史了。人类生活在物质享受方面急速进步,有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态势。所以从当今时代的角度审视文革,有失公平,难以预料,但,文革的历史改变了一切,打败四人帮后,地狱时代也就烟消云散了。《枫》这部电影1980年拍摄后很短时间被禁播了,后来近几年时间又被全面解除,这也是知道这部电影的人不多,我也是从《三体》书中知道了这部电影,在《三体1》多次提起的情况下处于好奇心驱动,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枫》这部电影,会不自觉的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21世纪这个非常时代、变化莫测的时代、“网红”的时代、自媒体的时代,好像没有了无名小辈,任何普通人都可能有机会“一夜爆红”成为当下时代“红人”、任何显要人物也可能会被推下历史的舞台。没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只有时代在不断的取代历史的岁月。

未来路很长,能看很多意想不到的风景,因为时代不会停止变化,我们要适应和历史道别。

 5 ) 《枫》:湮没的青春之血

回忆的开端

这是一部影评人们从来不提的电影,可是机缘巧合,几年来陆陆续续遇到一些互不相干的事件却像拼图一样慢慢在我眼前拼出了它的全像,直至亲眼看到这部电影。

从我记忆的乱麻里抽出第一根线头的,是《大逃杀》。几年前在《大逃杀》的讨论帖里有人提了一句,说,以前有一部国产片,可以算是《大逃杀》的中国版,那部片子叫《枫》。

猛然间我想起了家人曾带自己在电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因为年纪太小,演员的形象、电影的名字、详细的情节已经完全记不清,但在记忆中深嵌着一些碎片:铺天盖地的绿军装、声音高亢的广播、火焰、枪炮声。最大的一块碎片是:里面有个年轻的女子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举着一面红色的旗子从高楼上纵身跳下,天空仿佛血一样的红。

以前家人带我看戏或者电影总有些标识性的事物让观众迅速分清“敌我”,而对小孩子来说,这些标识通常体现在:古装片里强抢民女的和X(薛杨呼……)家将作对的冒认官亲的一定是坏人,战争片里的日本鬼子、国民党、特务也肯定是坏人。

可这部电影里,人倒是死得不少,但打得你死我活的那些人既不是为了抗日也不是为了打倒蒋介石----超出了小孩子的知识储备。尤其是那个跳楼的姐姐,她以那么壮烈的方式死去,我却不明白她是为什么死的,我也没看懂她的敌人是谁。谁是“敌”谁是“我”?这种敌我不明的死亡让下意识自居为好人一方的孩子陷入痛苦的混乱。

后来有没有向大人要求解释好人和坏人的问题呢?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但不知该以何种情绪正确回应这种死亡的迷茫像潮湿的棉被裹着自己,每每回想起来就觉得不自在的感觉如此鲜明,当有人再次提起跳楼一幕的时候,我立刻就想起来了,那部电影肯定就是《枫》。

久远的线索

现在很少有人提《枫》,当我开始寻找有关它的资料,才发现原来它也曾经大有来头。

《枫》的原著小说作者郑义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曾经在太行山插队五年,还当过四年煤矿工人,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得以重返校园上大学。小说完成后投给《文汇报》,报社起初不敢发,请巴金看过后才予以刊登,登载在1979年2月的《文汇报》上,小说一见报即引起轰动,作者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同年《连环画报》8月号发表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三人合作的同名连环画《枫》,杂志推出三天即被文化部出版局勒令停止发行,至于理由,可以在这年9月的《美术》杂志上刊发的群众意见中找到:《枫》让人们回顾大武斗,不利于安定团结,没有现实意义;里面出现了林彪、江青像,而且“林彪像是彩色,江青像是照片似的,感到是正面形象,使人看了感情上不能接受。”

《连环画报》的编辑部不能接受这个结果,遂越级申诉,据理力争。《美术》杂志的副主编何溶组织文章进行讨论,自己则以《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题力赞《枫》的优点,《文汇报》、《工人报》、《美术研究》等报刊也都相继刊发专题评论文章,几方的努力下,《枫》和《连环画报》总算度过禁售难关,杂志得以顺利发行并且加印了10万份,在随后的建国3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评奖中《枫》还获得金奖,由此成为连环画又一个黄金时代开始的标志。

在连环画的这个黄金时代里,你可以惊奇地发现电影常常紧随连环画的脚步奔向同一个题材:《伤逝》、《伤痕》、《爬满青藤的木屋》、《人到中年》、《老井》……

《枫》更是改编的热门,数家电影厂的竞逐中最终是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得到了拍摄权,峨影厂专门把小说作者郑义接到四川担任编剧,由张一担任导演将《枫》搬上了银幕。电影完成,审查修改又是好一番曲折,终于还是在全国公映了,但很快又被禁掉。

此后,在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各种回顾与报道里,很少看到有人再提《枫》。最近一次看到和它终于有一点沾边的一篇报道,是《中国青年报·冰点》的“终有一天见天日”,报道的是8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画家刘宇廉作品展上首次面对公众的连环画《张志新》背后的故事,本该1979年10月出版发行的连环画《张志新》直到26年后的2005年才真正得见天日,而参与创作《张志新》的刘宇廉正好也是连环画《枫》的创作者之一。(《终有一天见天日》原文传送门:http://history.sina.com.cn/myd/wjd/2014-04-04/160286953.shtml

失色的拼图

《枫》的主题严格来说和《大逃杀》类比不太贴切,尽管这两者都充斥着年轻人自相残杀的鲜血。

我曾经觉得最适合与《枫》类比的是《第四十一个》----苏联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丘赫莱依导演的作品,1957年中国曾经引进该片,译制完成之后却被封杀未能公映。

《第四十一个》和《枫》都有着天真而坚定的女主角,无论是爱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为了“理想”,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将这些献祭。区别只在于,《第四十一个》中十月革命时期玛柳特卡的牺牲(爱人)是无法避免的选择,而《枫》中文攻武卫年代卢丹枫的牺牲(自己)却是狂热造就的枉死。

对于从来没有听说过《枫》的人,我想我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一九六七年,一对曾经是恋人的青年学生卢丹枫和李红钢分别参加了井冈山和造总兵团两个相互敌对的群众组织。真枪实弹的武斗里,两人在战场上重遇,卢丹枫面对“敌人”,“至死不做叛徒”,高喊着口号跳楼身亡,李红钢则被后来掌权的井冈山派诬判为枪逼卢丹枫跳楼的凶手而处以死刑。

《枫》里自相残杀的惨烈十倍于《大逃杀》。枪弹横飞的场面是如此熟悉,曾经,在许多革命战争片里有过类似的战斗场面,只是在这里,交战的双方曾经是同学、朋友、恋人……他们以高涨的热情商讨着作战方案,计划着怎么有效地杀死对方……而《枫》的作者郑义说,拍电影的时候居然找到一处武斗打得比小说中写的还凶的地方,曾经有一方出动汽油桶装炸药爆破,电影中的断壁残垣即是用了当初的残楼当实景。《芙蓉镇》里胡玉音和秦书田挨批斗与《枫》里的武斗一比,前者实在算文明世界了。

2005年影评人们各种盘点中国电影百年的文字里没有人提《枫》,我曾经以为只是它的题材太过犯忌讳的关系,愤愤不平得很,但后来终于找到这片子来看,我黯然发现:《枫》的电影版艺术表现上的幼稚生涩辜负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题材,当跳出一切唯主题先行的框框以电影艺术本身的指标来对它进行考量的时候,《枫》没有足够的底气为自己占取到重要的席位。导致它今日寂寂无名的,艺术和艺术之外的原因应该是各占了一半。

拍摄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枫》有着那一时期许多国产片常见的毛病:表演造作,舞台剧味十足。演员们像在风景区留影生怕相机没拍到,每个动作完了非老端着停一会儿以便摄影师好按下快门似的。摄影机也非常配合,这种时候必是定定地拍个两三秒镜头才切走。

而旁白那过度感情充沛,典型拙劣朗诵者自我陶醉的抒情语气让我难受得看了三分之一后被迫使用“快进”,画面上没演员的时候我才采用正常速度观看。

这片子里我认为最有冲击力的一幕也正是看不到演员的:在那著名的数十万红卫兵们激动的泪流满面,人手一本语录一遍遍高喊着“万岁”的集体朝拜镜头之后,接着是一列火车呼啸着在隧道里飞驰,画外音配的是林彪的资料录音,通篇是要打倒打倒打倒……列车轰隆隆不断开着,仿佛没有终点。

可惜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火车,当镜头一拍到有人的地方,则时时可见过火与夸张,彻底葬送了《枫》通往“杰作”之路。

一个凭着本身的真实足以震撼千万人的题材却碰到了最虚矫造作的表演,世间最不幸的事莫过于此。

最最不幸的事呢?恐怕是,曾经机缘巧合有这么一个的拍摄《枫》的机会,有些人没有好好珍惜,错失了造就一部经典的机会。而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仍不知道第二个拍摄它的机会哪年哪月才能等到。

 6 ) 枫

与1970年代中期剧情电影(如《创业》《海霞》等)相比,精英视角较为显著,知识分子重获话语权。突出体现为男性知识分子(王老师)、WG中“逍遥派”扮演着历史见证人和权威阐释者角色:全片以他的视角通过闪回呈现、以他的旁白盖棺定论:(那些在wudou中殒命的年轻人)“不是烈士,不是英雄,是历史的教训”。伴随精英视角而来的是看待女性的保守刻板印象,反-妇女解放的革命话语,如王描述年轻女性革命者卢丹枫“天真纯洁”,影片也以无数特写镜头呈现她的面部轮廓表情(即使不是eroticism,至少是fetishism)。甚至她的hongweibing绿军服的领子总是开着,露出一截脖颈(K说让她想起当时在中国热映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中山口百惠穿和服场景)。镜头也是居高临下的,若说WG中后期剧情片如《芒果之歌》中镜头时常处于群众中间,《枫》中的镜头即使拍群众场面,也是通过王老师的视角,高角度的俯视众生,潜台词为:群众只是没有主体性的愚众,政治斗争的无谓牺牲品。

精英话语对于针锋相对的派系的起因、各自的主张则又语焉不详(不排除当时敏感的因素),只有空洞口号,如“保卫红色政权”、指责对方“假夺权”等。于是呈现的结果便是一群懵懂的年轻人玩着危险的、无意义的自相残杀游戏,因为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模糊不清而显得不可信(当然也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时代、地域局限性比较明显,峨影厂此片影射重庆的大规模wudou,或许对于当时当地的观众不言自明?)。而同样表现派系斗争的《芒果之歌》(1976)则充满辩论,将各自立场阐述得清清楚楚(另一不同是WG中后期电影中工人阶级基本是主角,具有更高觉悟、更丰富斗争经验、更权威领导权,学生处于向前者学习如何成长位置,《枫》中学生如李红钢是领导者,工人阶级如老赵服从学生领导)。这固然有WG之后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电影语言现代化”,尝试用视听语言表情达意、减少对台词依赖的原因,但造成的结果是去政治化、反智,甚至将严肃社会政治历史议题庸俗化。发动WG背后的诸多因素及不同时期、不同势力之间的张力,阶级矛盾、官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复杂议题都被置换为一个简单明了容易然而令人不再去追问思考的答案:这些巨大的灾难“都是LB、sirenbang”那伙邪恶的人害的。朋友M提到其“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此片可看到1980年代后来诸多中国电影的诸多倾向,如反对WG时期电影摄影棚风格(样板戏电影+WG中后期剧情片)而着重外景拍摄和对自然与祖国关系的执迷(如《庐山恋》《牧马人》等),如反对之前电影的线性叙事而更多使用闪回等手法(《小花》《沙鸥》《小街》等,当然,很多“伤痕”电影为回溯性叙事),如配乐中使用电声配器(当时可算时髦尽管今日听来略cheesy),如重新探索蒙太奇段落使用(尽管还有些笨拙,如LB讲话声音配以不同角度火车镜头快节奏剪接),如重新开始类型化倾向(此处是恋爱+暴力/战争/死亡)……

此片架设了亲情/爱情与“革命”的对立、私人感情与集体诉求的对立,在中国影视中延续至今。这也令人想到1960、1980年代知识界关于“资产阶级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等议题的大规模讨论。“阶级感情”被亲情与爱情取代,但“人性”是否自然的、本质化、固定不变的?是否是为历史、社会建构的?是否有通过社会运动改变的可能?《枫》的结论基本是对前三十年社会历史实践的否定。

 短评

比想像中要劲爆。信仰是个可怕的东西。

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在当时还没完全否定文革是错误的情形下,拍摄出的本片是值得全五分的。那种狂热充沛体现了出来,但是本片压抑感确实很强。

8分钟前
  • 寂多蔓生
  • 力荐

悼念那些被狂热时代炙烤成灰的青春。

10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还行

迄今唯一一部直接表现文革武斗的电影,诞生于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因为权力争斗执政者暂时放松了意识形态管制期间,直白,残酷,血腥。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11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力荐

一段残阳如血的历史

13分钟前
  • 二十一枪
  • 还行

在《三体》里得知这部电影。这是中国唯一一部以文革期间内战般惨烈的武斗为主题的电影。本可拍得悲壮感人气壮山河。但导演无才,拍得刻意做作而空洞。可惜了好题材和美丽的女主角【红卫兵墓前:“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教训】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这种片居然能在大陆拍出来,令我目瞪口呆;片中的情节如果是历史真实反映,令我胆战心惊

18分钟前
  • 叶洲
  • 还行

电影的背景是文革期间重庆的武斗。当时武斗双方肆意枪杀手无寸铁的学生俘虏、钢钎插进年轻孕妇的肚子、逼迫妇女舔尸,残暴堪比南京大屠杀。短短二个月,双方死了一千二百多人。

19分钟前
  • 🌊🌈♐
  • 推荐

小孩子不断的问爸爸,爸爸说是因为四人帮。除了这场戏导演在回避,其他的都太生猛了。还有,导演的审美很超前。

23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应该推荐给戈达尔大人看看。——一个逍遥派的建议。

2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是不是该划归到伤痕电影一类?题材很残酷,但拍摄风格却十分诗意抒情。放今天会怎么拍呢,大概要么冷峻要么戏谑。可能正如底下一篇影评说的,要结合当年的制作背景,叙述策略不是凭空来的。知识分子:历史旁观者和叙述人

32分钟前
  • 浮云客
  • 还行

the power of drama and symbol 此片若有画质好的版本,一定爽爆。残阳如血,男女主角对角站位,爱情在枪炮里忽明忽暗;照明弹飞逝,过去与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历史”。

33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7 “我真想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啊!” “爸爸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历史。历史?对,历史的教训。”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大串联蒙太奇还不够狂热,信使之差与见证隐约借用罗朱梗。拍得很糙但极珍贵的武斗恐怖教育片,小粉红战狼们应该看看。

3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一部走钢丝的艺术,每一个气口的停顿都意味深长。

38分钟前
  • 混吃等死的废物
  • 力荐

我要是说我小时候先看的这部电影,后知道的清华,搞得以后一想到清华就联想到这个,算不算非常奇怪……编剧:郑义。

43分钟前
  • Sarcophagus
  • 推荐

我很少给电影打一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44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很差

开头部分,表演和台词都还是一股文革腔,看得受不了。后面武斗部分就拍得很好看了。女主角长得很漂亮,可惜表演太做作,而且念台词的时候从来不看男主,也不看镜头,像在背书一样。林彪讲话与火车奔腾的蒙太奇做得很好,但也就是如此了。极其震撼的题材,可惜当时电影人的思路还是受困于文革,可惜了。

4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太深的伤痕

50分钟前
  • 新月
  • 力荐

考虑到时代背景,电影还是有些意义的,毕竟才死四年嘛

54分钟前
  • 猴小鞋
  • 还行

现在年轻人总认为自己比上一代苦,甚至有人还怀念那个年代,没让你们生在那个时代就不错了

57分钟前
  • 细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