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

HD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阿伽塔·库莱沙,大卫·奥格尼克,杰吉·特雷拉,亚当·斯齐斯科斯基,海丽娜·斯戈贞斯加,尤安娜·库里克,多罗塔·卡达克,纳塔利娅·拉基夫泽克,阿佛洛狄忒·维瑟拉克,马里斯兹·贾库斯,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阿尔图尔·贾努西亚克,安娜·格泽斯斯卡萨克,扬·沃西奇·波多斯基,康斯坦蒂·斯文贝格,帕韦尔·伯克齐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丹麦,法国,英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修女艾达 剧照 NO.1修女艾达 剧照 NO.2修女艾达 剧照 NO.3修女艾达 剧照 NO.4修女艾达 剧照 NO.5修女艾达 剧照 NO.6修女艾达 剧照 NO.13修女艾达 剧照 NO.14修女艾达 剧照 NO.15修女艾达 剧照 NO.16修女艾达 剧照 NO.17修女艾达 剧照 NO.18修女艾达 剧照 NO.19修女艾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修女艾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解剖外星人6/45小女上房揭瓦宵夜江湖第2季三振集团英语托业班茅趸王咫尺情仇此刻无声小镇疑云第一季废弃采石场锻刀之绝地重生初恋那一天所读的故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灰色女士空拳赤手快刀洪吉童游牧警探:血戮之村喜新不厌旧第二季美国女人2019龙城正月 (粤语版)发胶明星梦月蚀1999时光与你别来无恙狗镇剩女爸爸快长大千古风流人物 第二季恋爱时代接吻的饺子夜惊魂地球的夜晚从将军到士兵摩斯探长前传第一季政权天堂信仰侠探杰克第一季亿万 第三季少狼第二季你也差不多该死心了!鸣门秘贴

 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选择

这是一部典型的欧洲文艺片,画面极美,配乐极美,表演也极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虽然涉及战争与种族屠杀痛彻人心,导演的处理却平静而隐晦。艾达默默地接受一切,而姨妈最终选择跳楼自杀,我想原因是艾达自小就在修道院中长大,心静如止水,影片试图通过她和姨妈面对命运的不同反应和选择来揭示出宗教的力量。
然而艾达和姨妈这段寻根之旅,让她接触到了世俗世界的诱惑,回到修道院的她在宣誓前夜因为本省没有准备好而选择放弃并返回尘世。之后的艾达开始自己的尝试,抽烟,喝酒,甚至与心仪的男生做爱,篇幅简短但言简意骇。更妙的是,遍尝一切的艾达却毅然重穿修女服装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容坚定且面带微笑。
片中结尾艾达与男友那段对话,意味深长,是点睛之笔。也许导演试图道出宗教本质:红尘虽美,但归本溯源,人还是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最终的家,宗教便是答案。

 2 ) 信仰的深度

这电影很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艾达》,是奥斯卡的光荣。
就电影范围内来说,或者就更广泛的“文艺”范围内来说,很少有作者能达到这样的深度。
这电影对非基督徒和大量信得很浅的基督徒来说,都是有益的。
而作者很明智,他选择了一个浅显的角度:一个女孩,在她宣誓成为修女之前,在她立志要把自己献给天主之前,她经历的一种“准备”,就信仰的深度而言,这只是起步。

犹豫了很久,想对这电影说点什么,但我自知不配。不是作为电影观众(或评论者)不配,而是作为一个信得很浅的信徒,我没资格对这部作品说三道四。

信仰或信心生活(宗教生活)的深度究竟是什么?对信徒而言,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这是教理问题。新教徒对这一问题几乎是无知的。

去年我觉得有很特别的现象,也许只有不多的人留意到,——像我这样从誓反教皈依教会的人本来就不多,电影总体来讲,以好莱坞为中心,所反映的“信仰”主题大多是以新教教义为基础的美国主流文化,我一直把那叫作“好莱坞人文主义”,好莱坞人文主义不是不讲“上帝”的,是讲“上帝”的,这一讲“上帝”的人文主义,本质上还是属世界的,离真实信仰相去甚远。——就是有两部反映天主教(基督教)内容的影片在大众文化视野内引发关注(另一部是《苦路十四站》,片名即可见明显的公教特征)。事实上,在大众文化范围内,许多基督教作品是被新教化,做出人文主义解读的。

本片对白极少,更没有任何教义辨析,作品通过形象所呈现的主题十分单纯:这个世界毫无吸引力。

修女在宣誓修道时,要向天主发三个誓愿:圣洁,怜悯和服从。

对新教徒而言,他们根本不承认圣品圣事,对此也就无从领会。这三项誓愿,正是影片的主题。

什么是圣洁?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制作来讲,影片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艾达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在黑白影像中,我们知道她有一头红头发,用头巾蒙起来了,如同我们(人)的某种本性被遮盖一样,“红发”在语义上,可做出与“悖逆”有关的解读。她是犹太人,在屠杀中幸存,被教会(修道院)收养,在修院长大,作为犹太人她不太可能成为修女(基督徒),这不符合她所属民族的传统,——那么她究竟是谁,首先是谁?是一个犹太女孩,还是一个修院长大已养成良好品性的女孩?一个“身份”问题交给她,要由她自己去做出回答。在踏上这条“寻根”之旅的开始,姨娘问她:你有犯罪的念头吗?她说有。姨娘又问是肉体情欲方面?她说不是。——我们在影像中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信的)沉静纯洁的女孩,透过她的眼睛(她哪里都没去过)在看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作为人生来讲,引人入胜的地方。——这样一个女孩,她是如此有别于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带着天主的圣洁,她本能地反感并抵挡诱惑,并不判断,也并不自以为圣洁,她出于某种单纯的动机想了解生活之路的其它可能性,对于爱情和世俗生活种种,她最终明确她不爱,不向往世俗生活的将来。她要回到修院去,她几乎是带着热情和投入的冲动要回到修院,那里才是她心所爱,她的家,虽然表面看来,修院生活难免枯寂。

伟大的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伟大欺骗就是,在世人心目中,中世纪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年代,禁锢人性,以修院生活为代表。艾达没受过世俗文化污染,她看不出这世界有什么好,她怜悯也同情她的荡妇姨妈,就像接受自己是犹太人,她友爱那位有吉普赛血统的流浪乐手(波西米亚乐手的地位即“文艺”的处境),甚至愿意与他尝试两性关系,但她不爱这种关系,她想要“认识”的不是他,她明白自己心所爱慕的就只有手中圣像上的这位天主,没有谁可以替代。对艾达来说,如果有更好东西能吸引她,她可以放弃信仰,她有理由这么做,她原是犹太人,她甚至在说服自己放弃,想学习放弃,她只是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不回到天主怀抱。

这就是这部叙事单纯的影片与众不同的角度。

将父母遗骸埋进犹太陵园时,艾达画十字的手式片刻有些犹豫(十架圣号的含义就是天主圣三,而不是什么含义模糊的“上帝”),在宣誓前她真实地退却了,她对天主说我还没准备好,在仪式上她泪水滑落,那一行泪水的含义非言语所能描述,在体会人物心境的同时,观众被触摸,与其说是一种内心挣扎,不如说是一种离开的难过。姨妈在堕落和绝望中放弃了自己,从战后犹太人群体角度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艾达对于自己身份的辨认,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象征。——艾达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不做一个修女的理由?

这里的不同在于,艾达要说服自己的不是去做修女,而是不做修女。——她只是做不到。

天主教会的修道制度绝无逼迫,任何一个选择去读神哲学院的学生,将来要做神父,在七年时间里,随时可以退出,修女也同样,修院不仅给你时间,还会劝你三思而行。毕竟天主面前的誓愿不是随便发的。

信仰生活的深度就是这种被动的从属关系,在渴慕中,与主亲近,平静地,丝毫也不勉强地,与祂相遇。对于这个世界的放弃,没有不舍。

影片形式的单纯与主题丝丝入扣,叙事看似“简单”,却能使人屏息凝神。

 3 ) 回归宗教,以信仰抚慰心灵,拯救灵魂

她在床上问他,我们今后会如何呢?他回答说,结婚,生子,然后一起生活。之后她静静地背对着他躺着,她在想什么呢?我觉得她在想着她的姨妈。她的姨妈,拥有美貌和才干,身居高位,物质生活充裕,她抽烟,喝酒,听音乐,参加舞会,跟不同的男人上床,然后男人一个个离去,只剩下她一个人。背负着痛苦记忆的姨妈旺达,无论如何享乐,麻痹的只是肉体而已,她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她的灵魂始终被悲惨的家族命运所折磨,最后不得不自杀来结束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修女艾达,在见到姨妈之前,她内心是非常平静的。可是在跟姨妈一起找回父母遗骸的过程中,家族以及犹太人种族悲惨的命运给她的记忆和生命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她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平静安宁的状态了。她不禁想到,如果她选择跟这个男人一起生活的话,她难道不会像姨妈旺达一样被痛苦的过去所折磨,带给爱人同样的痛苦?她能够跟他一直生活下去吗?辗转反侧之后,她决定放弃爱情和世俗生活,选择回归修道院,用宗教来抚慰心灵,拯救灵魂。所以最后,她选择了离开爱人,成为修女艾达。

 4 ) 小津的反面

这个微评写在从Film Forum回家的路上,只能算一篇长微博,也就展开说了一点,但用手机写还是写到手快抽筋。。。

天主教,犹太人与波兰共产主义被巧妙地集中在了一起。导演与摄影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一说。对风景的构图处理与Nebraska类似,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区与暗区的对比与布置这种经典方法,美得就不用说了。但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是无情的,带人的大特写与中景即便人物处于故事中心,但在构图布置上多处都是在最突兀的地方切割、最边缘的地方放置,比如只留半张脸的大特写与只留上腰、上胸以上部分且置于画面最下端。尤其是后者这样的构图,让人之外的场景永远都占有格外大的空间(以致好些镜头英文字幕都是打在画面上方的阴影处,不然人都看不见了),于是借助这个空间又凸显场景本身的构图,往往都是仪式性的十字架(窗框)构图体现宗教气氛与压抑的肃穆。这种双构图模式可以说是保留经典三分构图的前提下完全打破了传统摄影美学框架。表现了导演极力远离叙事主体的意图,就像一个想尽量减少观测对观测物体本身的影响的科学家一样。除此之外,有几处在祈祷的修女Ida与在床上熟睡的阿姨形成的十字架构图也是极为精彩,这个属于基督教的十字架的本身就是象征着矛盾,竖是虔诚的被动信仰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孤儿,横是虽然是犹太人却具有无神论特质的共产主义前prosecutor,这个十字架必然是不稳定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两人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力,唯一的犹太亲人不仅“数典忘祖”信了天主,她那芳龄下美丽的长发也都藏在了修女的帽子里,这份虔诚让阿姨怀疑了,对她一直以来的愤世嫉俗与空虚一夜情的生活方式;同时Ida也怀疑了,她喜欢上酒吧男音乐家的才华,偷偷在厕所镜子前摘掉了自己的帽子。而这些在寻找被告密屠杀的Ida的父母亲与哥哥的遗骨的旅程中慢慢升温。直到最后十字架解体,一横一竖再也无法同时出现。在冷静到极致的室内镜头下与洋溢的留声机音乐中,阿姨打开窗子跳了下去,如同《灿烂人生》中马迪奥在烟花狂欢中跃下阳台一样,强烈反差让人几乎窒息。Ida在阿姨的葬礼后打扮成都市女郎的模样,偷尝禁果饮酒作乐。“跟我去海滩吧,那里特别好玩”“然后呢?”“然后我们就结婚,组成家庭。”“然后呢?”“然后…就普通生活呗。”她沉默了,因为正是这普通生活,让她的阿姨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回到电影本身,这种处理方式我认为是小津安二郎风格的一个反面。同样是固定机位,小津永远通过膝盖机位来观察人物,镜头高度是绝对的,而Pawlipowsky却是以人为绝对标准放镜头,把对人物的观察打碎在背景里。前者让人走近人物,家长里短;后者让人离开人物,冰冷隔绝,比擅长此道的贾木许(静止镜头,通过对白与表情来营造疏离感,可以参考《天堂陌客》,这部电影也是有对小津的致敬成分的)做得更绝,人物整个都好像找不到了。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这个故事的人设与基本矛盾要说清楚都可以贯穿整个二战波兰史了,文本很开放 ;还有波兰电影中对神性探讨的传统的延续,虽然并不是Ida的主题,但里面的一群修女十字伏地仪式令人想起年初还在林肯中心看过的波兰宗教经典《修女乔安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修女依然体现了电影风格的一致——她们也被置于画面边缘。

 5 ) 《修女艾达》为什么是黑白片?为什么构图不成比例?

《修女艾达》为什么是黑白片?为什么构图不成比例?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系列
刚刚
《修女艾达》(艾达的选择)

解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为什么电影要用黑白片呈现?

2 关于画面构图不成比例的解释

3 大量镜头语言全解析,如:马拉汽车

4 编剧功课:酒与性的深层解读,艾达与姨妈的类比分析

5 片头 修女雕塑像 片尾,艾达在小路中行走的镜头语言全解析

以下内外为即将播放的影评节目剧本版请勿转载!!!



奥斯卡金像奖(2015;第87届) 获奖:1

获奖·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欧洲电影奖(2014;第27届) 获奖:6

获奖

观众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

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



女:这个电影故事不错,我看懂了,但快给我讲讲,为什么要用黑白片呢?

我们还是先找主题,先跟我分析一下剧情和人物:

咱先说这姨妈,你看,她也是犹太人一个女法官,但其实她没什么信仰,经历过战争,国家的各种政治斗争,私生活混乱,却懂得及时行乐。姨妈对美食好像没啥诱惑,除了酒精之外。

女;我感觉她现在的生活其实也并非她真心想要的,她也很矛盾。

你想,她内心真的希望艾达选择自己这条路吗?你看,最后她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从画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她选择自杀很果决的,生无可恋。


我们要从画面中体会到姨妈对法官工作有多么厌恶,咱看看她经手的案例,判决一个割草的人……可以想象,之前指不定还有多少这种令人齿冷的案子交给这个女人,其实就是让她做国家的刽子手……



看艾达,美丽的长发,多迷人!吸引男人的部分,难道永远被头巾遮住吗,所以哪怕打开过一次,这是世俗的定义,在常人看来,人生也就完整了。

看过大海吗?开演唱会吧……然后呢,不过如此!对于男人,是艾达最的大诱惑也是姨妈的心愿,姨妈总是替艾达惋惜,有时看着艾达,内心os:你看,这么端庄标志的女孩,长那么大咪咪,没尝过禁果,太可惜了……

女:你怎么知道?

大家注意一些潜台词,姨妈想的基本也是观众考虑的问题,因为导演画面就提示出来了呗!


再说说艾达,她一直在修道院长大,根深蒂固了很多东西,包括性情和习惯……世间这点诱惑,想改变艾达其实很难的,有一件事,也就是对于男人遐想,唯一的心愿未了,即真正为自己开启一次头巾,夜晚独自冥想,也是艾达煎熬难耐的时候。


女:我问一个问题,姨妈和艾达告别时候,很奇怪,可以看出艾达突然生气了,头也不回的走了…

本来很温馨的告别,当姨妈提到男人,其实两人的分歧就在这一个点上。咱们分析,姨妈虽然不检点,男女关系问题比较突出,但其实也没从男人身上找到快乐,艾达应该也看在眼里,最后几天,抽烟喝酒,性,能做的都做了,姨妈不也是这三样东西嘛!

女:恩,世俗的生活真的对艾达没有太多诱惑。


我给大家解读一些经典的镜头语言

马拉汽车,大其实蕴含两种意思,一种倒退,但我们要结合剧情找到这里的隐喻,单我们还要再深一层思考,我们仔细看,车头的方向可是与马头对立的。

女 :对对,你看的真仔细,那如何解读?

说明马车和汽车同样也是在撕扯和博弈:历史vs现在,社会包括人们混乱的意识形态,还有女法官对于自己的工作,都出于这种矛盾和挣扎中……

哦,明白了!马拉汽车,既是倒退,也是博弈。

关键还要让观众思考,我们现在到底是不是某种倒退?

咱们要从艾达的角度看,追溯历史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根本也是一种倒退,她并不是很在意过去祖辈的恩怨情仇,她选择原谅。

我们看,她离开修道院这几天看到的事情,首先是姨妈,艾达内心她很讨厌姨妈的生活,放荡。还有艾达之后去农村老家,发现村姑的粗鄙,对人的不信任,你看,又想利用修女,最后杀害亲人,但为了房子后来又急着想和修女立誓,两口子都这德性,这些人看中修女纯洁善良于是就动起这些脑筋……这些都是人性,小市民,俗不可耐的东西!

所以艾达多次避开姨妈,因为她真的不愿意看到那些世俗,人性丑陋,宁可独自一人,寻找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她真能找到吗?

慢慢发现,艾达的生活与社会确实格格不入,加上她的姨妈,艾达看不上的多了,眼前满是灵魂的肮脏。

注意,不是艾达高冷,而是社会令人失望!


大家留意。姨妈死的时候播放的音乐,播放的什么曲子?而同志们为姨妈送丧采用的什么曲子?这些要对比看才能看出门道!

哦 ,明白了!姨妈自杀的时候为自己选择的音乐才是她内心想要的。

对!两首乐曲对比潜台词就出来了:口口声声亲爱的同志,你真的了解你的同志喜欢什么吗?

女:恩,体制内假大空的东西,难怪姨妈反感这些东西这样的生活,其实她早腻味这一切了。


要看懂镜头语言,经常要通过对比的手法

看姨妈吃东西,又撒盐又撒糖,可见她口味厚重,因为什么?如同嚼蜡呗!你就是给她吃大餐她也早就腻味了,一个是年龄到了,但主要还是体现她对生活的这种厌倦和不满,不加作料是真没劲,难以下咽!

而艾达在教堂吃饭,你看,一边吃一边偷着乐,我们可以用来对比,艾达此时应该已经品出生活的味道。



女:我有一个疑惑,关于影片构图,完全打破了传统摄影美学框架,也远离的主人公这个本体,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所有影迷都关注的问题,因为太明显了!

那我就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镜头:总有一种上方很大空间的感觉,时刻提醒,人的渺小,我们的声音,倾诉,上帝会听到,还有包括楼梯的场景使用,还要有一个更具艺术的解析……


修女下凡人间,能体会吗?

等等构图都说明这点,上方要留出足够空间,才能体现这些含义!

女:哇塞!你这个解读太有feel了,色彩构图,全解释出来了!

我从来不搞那些不明觉厉的解释和定义,都是些忽悠人的东西,真要看不懂我宁可不说,我既然提出问题就要给大家解释清楚。

女:没错没错,我也感觉,很多东西说完,估计他们自己都不懂,哈哈!听不懂那些鸟语……





姨妈躺在床上,艾达仿佛面对尸体给她祷告,这画面很搞笑,潜台词:说明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住在一起本身就不和谐,所以画面就搞笑了呗,另外也为以后姨妈的悲剧做了暗示。


再看镜头,修女胸部的特写,隆起的胸部,注意一些潜台词:这可不是罪恶,是发育,是本能。

我们要关注导演的这些提示,选择拍什么不拍什么,都是有讲究的。


大家注意一些细节和动作,并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看挖坟这场戏,既然特写尘土沾染在衣服上,那为什么不抖下去呢,修女不都是很爱干净吗?

女:如何解读?

此时毫无不洁净之感,就像雪片一样,那是埋葬父母的土,里面有爱,怎么会脏呢?



艾达爱过了,也满足了。人生就是不同选择,向南向北,修女过着清贫的生活与世俗截然不同。



女;片头抬剧情塑像什么意思,如何解读?

典型镜头语言,这就是艾达和修女们的选择啊,她们的任务就是让上帝归于本位!

哦,明白了!

女:对了,赶快解释为什么这个电影拍拍成黑白片?

人家大师可不是为搞什么噱头才拍黑白片,有人可能觉得黑白片就文艺了,那不是哗众取宠嘛!

女:本片采取黑白镜头,始终给观众一种素雅,宁静的感受,教堂嘛!

这只是一个理由,那是不是所有涉及到教堂的电影都要这么搞?

女:但是黑白片确实也很文艺啊!

你说的这些道理不足以服人,人家大师可不是为搞什么噱头才拍黑白片!


关键要结合主题去理解为什么药采取这种手法。

首先导演要是说明:艾达走出修道院,但发现眼中的世界远没有那么色彩斑斓,不过如此嘛!是不是所有剧情都是这些内容?

大家看,即便彩色玻璃也要黑白色彩来呈现,因为在艾达的眼中,在艾达的内心,这世界不过如此,这人性不过如此,看不到善和真的世界,能叫做色彩吗?艾达这才是真正的心如止水看透世相啊……

女:我记得对白中有重点提到这玻璃窗。

其实导演和剧本都会对白中会暗示这些内容,提示观众来寻找答案。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影片采取黑白的,艾达就去了这么几天,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能诱惑到她吗,看看眼前这些人,他们自己都厌倦了,还有这些村民,能让她感到温暖,感到善意吗?

她想做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生活吗?充满了世俗与人性的罪恶。从战前到战后,人性真有多少进步,你的社会真的在进步吗?


想一想,能挑起波澜的也是因为音乐唤醒了她在深夜的一些想法,这应该是本性的驱使,毕竟少女都有梦想,少女会怀春,这是罪吗?这是人性啊!艾达最后面对并实现这些想法,发现不过如此,最后做出最终选择!



我还要再谈一谈编剧功课,大家思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介绍姨妈与酒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包括她酒驾等等这些剧情,看,连艾达也要醉上一回。难道仅仅只想描绘姨妈是个醉鬼吗,再想想和性又有什么联系。

女:哈,确实如此,但我没有深入考虑过!

我着重说这场戏:姨妈跟一个胖子喝酒问,我来翻译一下:有车吗?晚上跟你睡,但不急,咱先喝酒。这说明什么,选择啊!因为对于姨妈来说,性的诱惑远没有酒大,咱说酒是什么,那是多年养成的,是瘾!而性是什么,只是本能发泄,一夜情。这两样可就不一样了,多年养成的这种人生经历和本性已经锻造了一个人,和酒瘾一样,这些东西远远大于一夜情的诱惑,关键我们要看,这些内容与艾达的联系!

导演其实想说,艾达正是如此啊!艾达在修道院这么多年的虔诚修身,她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价值观,这是不能改变的,和酒一样,摆脱不了的情结。而性呢,艾达一夜情之后,也把那个男的甩了吧?

女:哇塞!难怪导演让艾达最后也喝酒,太绝了,原来是类比。这里面的门道可真深,不愧是大师级剧本,奥斯卡级的!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在姨妈喝酒这些情节做这么多铺垫,这就是重点和亮点剧情,但如果你找不到主题,这些你都不可能看到的!姨妈之前所有的酗酒,饮酒驾车的情节尤其这场戏都是做为主题做铺垫,

女:没想到这场戏短短两分钟,却蕴含这么丰富的哲理

所以你看,酒与性的展示,再通过姨妈与艾达的类比,故事将这些剧情和元素全都有机的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融入一体。你看不出这里面的关系,肯定挖掘不出这些亮点,跟人家导演都没法对接知道不?


为什么让你们学习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看有多重要!不仅是为看电影写影评,导演编剧等等学习都要靠它,这是电影的理论基础,你们有几个人重视了?

女:罪过罪过,这次明白了!

什么叫拉片,怎么看大师级剧本,现在明白了吗?塑造人物,选择哪些剧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要被剪掉,怎么就是写飞了,而怎么就是亮点是艺术……这些可不是教什么剧本结构,类型电影,起承转合,节奏,构图……乱七八糟能告诉你的!

女:对,我也觉得那种水平教不了编剧。可是有人就觉得您的解读他们能听懂,于是就认为这些内容很low……

那我也没辙了,这就是jian,也属于人性吧!哈哈


女:本片还有个片名,艾达的选择,我觉得这个译名也很好。

没错!其实我想说,本片最关键就是选择二字,

那么这个电影全部剧情围绕什么来写,就是选择,那么首先就要观众理解艾达的选择,这才是本片能成功的地方,假如演了半天,你都不理解艾达为什么这样还要选择做修女,你说这样看电影是不是创作方向本末倒置了?

现在更明白为什么是黑白片了吧,因为在这个修女他们的眼中,外面的世界,带颜色的东西真的不多,不用看,一定也是黑白的!

女:对,其实咱说姨妈,她对生活早已经厌倦和疲惫,总是呈现出一种病态!



国家的刽子手,你认为谁真愿意做那种女强人呢?姨妈肯定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也会理解艾达的选择!

女:所以你的意思是本片也在揭露波兰的现状,导演发泄对其不满?

本来就是啊!我们要从画面读出来这些你才算理解这部电影!

所以,当我们从各方面剖析这部电影,总结梳理剧情发现,导演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很多东西,他从来没有失去主观思想和宣导,这也是我说的,电影不在乎观众的选择,电影只是让观众思考,并让他们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已达到导演传到思想的目的!

女;所以你才总说,电影是传达思想,观众是思考问题。

对!观众看到永远只是导演的选择,导演心中的哈姆雷特!


女:片尾的镜头语言如何解读?

大家注意:艾达静静地走路,一两辆车从她身边反方向驶过……

这可就有哲学思考了:人生之路,有走着的,有开车的,谁能更快到达终点,而终点又是什么,人生要不要品味思索,还是透支生命闹剧收场?

人生之路还是应该用双腿去丈量吧,细细品味,不要心急,静下心来聆听,来自上天的的答案。

艾达和修女们做出她们认为最好的选择,而作为普通人,偶尔也去一下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听听上帝的声音,也是不错的选择!

女:这意境真美,确实能引发一番哲思。


我每次都强调,片头尤其片尾,必须重点关注!都必须做出很好的艺术解读才算看懂电影,因为大师级导演都会在这些最关键地方施展才华,提示主题。


内布拉斯加剧照
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让观众去了解,看看人家大师是什么搞艺术的,奥斯卡哪个奖不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大艺术家》,《艾达的选择》,《内布拉斯加》要用黑白来讲述,我们要说出道理才才叫看懂电影!人家大师可不是为搞什么噱头才拍黑白片,有人可能觉得黑白片就文艺了,我也只能呵呵了……

女:好啊,那赶快给我讲这几部电影吧!我太想知道这些答案了……

文章收录于奥斯卡百集电影讲评系列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6 ) 历史凶猛,不堪回首

波兰影片《艾达》亦翻译成《修女伊达》》,片子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

电影拍成了黑白,似乎是近来电影界的流行色,不过用于此片中,反映那个沉闷而黑暗的时代,倒是相衬。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那是冷战正酣的时期,也是东欧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较为平稳也很沉闷的时期。对于波兰来说,自波兹南事件之后,哥穆尔卡重新上台,他在波兰实行了有限的改革,此时的波兰气氛相对于前个时期,较为自由与轻松,轻轻吹拂着和缓之风。

影片中的主角艾达是个孤女,她从小在修道院里长大,在她准备立誓成为修女时,她为了征求唯一亲人姨妈的同意,由此踏上了寻求自己身世谜团之路。影片跟随着艾达的脚步,揭未了一段让人伤心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现实。

天主教会,是波兰历史无法绕过的话题,它在波兰的各个历史关键时期,都起极其关键的作用。波兰是东欧国家中少有的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其虔诚程度也超过了其他国家。教会成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支配着他们的行动。即使是在共产主义当政的几十年间,天主教会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极其罕见的。共产主义视宗教为天然的敌人,东欧其他国家的教会要么被全面取缔,要么遭受沉重打击并被肢解改造,成为所谓的三自爱国教会。在乌克兰,天主教会也被迫与东正教会合并,不服从者即被流放。

波兰也经历过大量教堂被关闭,大量的神职人员遭逮捕的黑暗时期,但毕竟教会得以保存,也为波兰人民保留下心灵的慰藉,还有自由的火种。波兰当时的主教曾说:“我们不允许将和有神有关的东西置于暴君的祭坛之前。万万不能!”他也被逮捕了,但这句话语却激励着波兰人民。

艾达就在这样的修道院里长大,当1962年她年满二十,可以立誓成修女时,她对于人生的选择,将在修道院里侍奉上帝一生的生活,也许并无怀疑。她是孤儿,她不知自己的身世,本是生于乱世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命运已经接受。当她听说自己是犹太人,父母死于纳粹之手时,她有些吃惊,由此也想在自己成为修女之前,去祭扫一下父母之墓,尽一尽人之伦常。艾达在姨妈的陪同之下,走上了寻找父母尸骨之路,也是为了求解自己身世之谜。

未走出过修道院的艾达,面对着她所不熟悉的世界,这个世界远比修道院里的世界复杂得多。而更痛苦的是,她得去追寻历史,去面对惨烈的真相。这些真相已经被掩埋,就如同她父母的尸骨一样,除了亲人,没人愿意重新去揭开。历史毕竟有太多的残忍,也有太多的不堪。波兰人有着被纳粹铁蹄蹂躏的痛苦,也有着苏联红军制造的卡廷惨案的记忆,但他们在面对犹太人的问题上,却也有着泯灭良心的行为。好在影片直面了这段历史,至少算是有了一些忏悔。

艾达前二十年在修道院里建立起来的一切面临着动摇。她纠结于亲情爱情与宗教情感之间,她有了世俗的牵扯,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犹豫。她作为犹太人的事实,与她献身于基督教,在她心里也有了冲突。更何况父母惨死的那段历史,又给了她多大的冲击?杀死父母的凶手,却也留下了她的命脉。

比她更难以接受那段历史的,却是她的姨妈,这个曾被称作是“红发旺达”的女人。她一出场就显得异常的干练与无情。她也是个犹太人,不过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身居法官高位,一个人过着不错的生活。她私生活相当的混乱,甚至在陪同侄女艾达去寻求历史的旅程中,也不忘及时行乐,惹得成长于修道院的艾达对她侧目而视。她行事也相当霸道,不过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如何能够顺利地帮侄女找到父母的尸骨呢?

一开始旺达对她的侄女艾达也很冷淡,但寻找共同亲人遗骨的过程,让他们之间亲情萌生。对于最后的真相,旺达比艾达似乎更难以接受。与她妹妹妹夫一起死去的,还有她的儿子。她本来知道得就比艾达多,但一直在内心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也许希望着还有其他的结果。当她听到凶手亲口讲述当时情形,手中捧着儿子的骸骨之时,她内心所构筑的一切均告坍塌。她最后决绝的行动,果断而简单,没有一丝的犹豫,一如她平时行事。她放起的那段音乐,也许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其实,她早该明白在这种乱世的残酷,也该明白真相的可怕。你既然有勇气去追寻历史,也就得接受历史的残忍。作为一个新兴红色政权的法官,她手里掌握着很多人的生死大权。按照她的说法,她曾经为了镇压红色政权的敌人,将大量的反动分子送上了刑场。因此,她也才得到了那个恐怖的“红色旺达”的外号。她的死究竟是对纳粹及波兰人对于犹太人暴行的抗议,还是对于自己过去滥杀的忏悔,这是一个无法知道谜底的问题。

艾达远不如姨妈旺达那么果断与决绝,她在世俗与上帝之间徘徊着。她本来已经倾心于世俗的世界,因为身份的认同会让她觉得在修道院里难以存身。但姨妈最后的果决行动,又将她推向了修道院。即使是初尝的爱情,也让她感受世俗的生活不过如此,并没有更多增多她对于现世的留念。但她回到修道院里,她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她没有与同伴一起立誓成为修女。作为一个修道院里长大的女孩,纯洁得不知世事,哪能想到历史后面竟有如此多的纠结?她为凶猛的历史所伤,她得重新定位自己生活的坐标。

历史太凶残,回首恐被伤。

 短评

黑白四比三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但出乎意料地是这个片让我意识到,这样形式感过于突出的摄影是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看片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被画面打扰,难以投入剧情,视线总是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中寻找人物。这是以后自己创作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一部含蓄、克制却内涵深刻的杰作。黑白摄影+4:3画幅,除结尾外均为静止机位镜头;构图绝美,人物偏离中心和边缘化成为常态,既映衬了历史与现实重压下人心的脆弱与渺小,又有水墨画留白韵味;配乐极佳;节奏缓慢,对白少但信息量大;建议先了解波兰61年历史背景,更好体会身份与信仰的危机。(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HKIFF# (1) 4:3画幅、构图极美的黑白电影,平视角度,人物经常出现在银幕下半部分(以至于有几条字幕打在了银幕中间的窗框上)(2)修女找寻过去和身份——反思历史的变迁 (3)姨妈像出门一样从窗口跳出去那一幕大赞,仿佛是圣人/婊子的反转 (4)某种意义上的成长电影

16分钟前
  • btr
  • 推荐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赤裸裸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黑白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有種叫做「篤定」的氣質籠罩了全片,包括片子本身,女主角人物,以及電影的創作者們。他們都很清楚他們要什麼。

19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讓人驚喜的構圖,放在大銀幕上太好看了,但真的不大喜歡天主教題材的電影,看着那些服裝和十字架就覺得沉悶,反而是Ida哭泣和她阿姨跳樓開始才覺意猶未盡。

27分钟前
  • l.m.
  • 推荐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波兰。纳粹与共产主义双重切割后,世俗快乐才凸显出它的可贵。安静、沉稳,镜头推动叙事,可以成为电影构图的范本了,其实没必要整成黑白的。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把摄影只局限在了“构图”的概念,而且大量出现的顶部空间其实并无意义,纯粹为了好看、耍酷而已(本来还以为只在修女空间出现,后来发现是随便用的),基本无新意,装腔作势倒是一流。

36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这片子其实对观众背景知识要求不低,首先最基本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名犹太妓女,这是理解艾达人物弧光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二战期间波兰的排犹风潮和战后对犹太人资产的抢夺,这是理解艾达自我重构的必要条件,但要是还了解社会主义下波兰的领导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下能有这么腐朽的歌舞真的惊呆我)。片子是淡化叙事的公路类型片,艾达通过对自我认知的重构和欲望的了解和体验,完成了最后作为个人如玛利亚一般主动拥抱基督。所有的叙事都是起因-结果去展现,省略中间完成的过程,配合将人物放在偏离画面中心的位置的构图,文本上提示黑白色调最难表现的红色,让全片带有禁欲系的美。而到了最后的奔放的手持镜头,就打破了一直不表现过程的这一模式,无论放荡还是皈依上帝,都是艾达作为个体成熟的表达,是集体主义威权下难得可贵的自由。

40分钟前
  • Dirtydung
  • 推荐

最精华便是构图与最后的运动长镜,叙事一般却仍然能让人被安静悲伤氛围所笼罩。滚滚红尘,皆被留在身后。

4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TIFF13#真的快看够拿屠犹和社会主义说事儿的波兰片儿了,但这部确实不一样,4:3画幅,时不时让人想起布列松的电影。虽然睡着了但是4星一定是有的,找机会补吧。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完全回到六七十年代的东欧丝鹅绒电影高水准,甚至更好。精妙的剪辑,让故事形成那种牵引角色情绪和行为达到最合理逻辑的漂亮节奏。国家公诉人和立誓修女、荡妇和贞女的角色设置,在冲突中又殊途同归的进入家庭悲剧,只是代际差异而非宗教能量导致着忍受力的差距,并进一步巧妙诉说可能被遗忘之平庸的恶

5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摄影真是美~

5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转变没处理好 但摄影太棒了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扭曲的人物构图堆积出视觉上的异世界感,与浅出文本之间形成难以协调的矛盾,以个体及跃丈量历史回流,两切面共生形成精致的多边体,却只是单维度的拉伸,宛如游弋于城市废墟的垂死魂灵,摒弃广远的故土情怀,转而培养普世的思维温室,是选择的失策;在拒绝与观众交流的同时,也拒绝解释救赎与暴躏。

1小时前
  • ChrisKirk
  • 推荐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1小时前
  • 胖胖
  • 推荐

摄影美呆,无论是比例划分还是精心构图都已做到了完美的极致,就像是由无数顶尖经典的黑白照片组合而成的动态影像,每一帧画面做起壁纸来真是绝了。残酷战争遗留的伤痛,以及对神圣不可侵犯富有救赎意义脆弱信仰的质疑,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内敛流露,脱俗→入俗→脱俗的过程很有意味,看完久久回味。

1小时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几乎每个观众看完都会称赞本片构图与配乐的精巧,黑白摄影很有韵味。艾达的挣扎是在特殊时期下,身份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在和姨母经历了寻根之旅后,本以为她坚持的信仰会轰然坍塌,却在最后当她一脚踏进红尘体验过人世繁华后,仍能够抽身而退,在宗教里得到心灵的平静。平静的镜头语言中满含张力。

1小时前
  • Odai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