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时机已到

HD中字

主演:Joshua Fields Millburn,Ryan Nicodemus,Dave Ramsey,Denaye Barahona,T.K. Coleman,安妮·伦纳德,Erwin Raphael McManus,Robbie Jean Arbott,Tammy Bantan,Ashley Boddorf,Annie Chen,Mariah Coombs-Schneeberger,Ella,Vanessa Gaytan,Shawn Harding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在2021年开年看了此片居然立起了第一个FLAG

如果起了断舍离的念头,建议看此片而不是麻理惠的任何一部作品。

此文还需要再修修改改。

不是本片截图

在公交车上看完了。主要是最近都时刻把DELL夹着。

相对于怦然心痛的麻理惠,{不是我否定怀疑她的触摸STUFF以确定是否有心跳,不,有心动来断舍离的原理,网飞那6集看得我浑身瘙痒胃胀气。}

这部真是看得神清气爽。主干非常清晰,观念也不搅。起码不会像麻理惠那样MENG,满。有留白才有回味THEN启示。

【我自认为是和物质相处十分友好也十分懂花钱的人】=爱看书和懂看书是2回事。

1.撇开了出镜人极简主义前的各种mess, 就没有太多的狂躁感在视觉感受上。画面极其干净SO断舍离的第一步行动就会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麻理惠的每一集都是充满了争吵抱怨崩溃和舍不得也要舍得的揪心。

唯一出镜的是男主妈妈离世后的房子。瘦男主在4个床脚的盒子里发现了自己很多成长的细微末节的STUFF,作业照片,多是纸类,这4个盒子从来没有反复打开OR整理过,只是作为一个记忆的物化。但实际上,妈妈是一直在脑内KEEP儿子。他们是分开住的。

妈妈的房间里堆积了很多东西,但还是井然有序。

这也是其中一个我理解的POINT:我们赋予THINGS 意义,但实际上意义本身就是抽象的,它印在我们的脑里。婶婶的记忆里。

2。把自己作为方法:胖男主在知道了瘦男主的理念并变得开心后,自己创立了新的RULES,打包所有的STUFF然后一点点拿出必须要用的,包括牙刷,然后发现大多数在盒子里完全没有拿出来过也丝毫不影响折损自己的生活。

【THIS倒是很熟悉的,我自己有很多囤积,但我前还依然有能力让我的家井然有序。散财也是蛮理智,不展开写。

总之每年(疫情前)最大头的花费都是旅行。去年因为没有旅行所以比较挥霍。但在OUTFIT上是是非常SMART的。】

3。关于成功或者快乐的定义。【从重】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群体特质,以前我觉得西方人其实很注重个体。不过现在的网络社交,比如国外INS,国内小RED书等等,在制造一种她看起来很美很幸福是因为她拥有了SOMETHING,你拥有了the same thing就会快乐,EASY,(看起来)成功 。 MORE THINGS, MORE HAPPIER。

男主也是在强调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但我觉得他们不开心的原因似乎并不是因为买多了,如果房子足够大,精力足够有,保姆足够多,这一切都是比较好管理的,他们的问题在于,被排山倒海源源不绝的外力(广告,信息,社交网站,隔壁邻居)推着走,在购入实物时,并没有升纬自己是否能一切尽在掌握,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且能全然吸收营养,就是嗝食了,这种生理上的感受我想大多数人能体会,如果长年累月嗝食在心理上不疯才怪】

闷声发大财的不会说,人前显贵人后吃屎的不是少数。而且他们吃的屎可能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和承受的分量和配方。--参考娱乐圈儿

另外,男主们在实现美国梦后的空虚或者无所适从,我有个感觉就是,可能从小就没有打下良好的价值观,HOW TO 花钱得心安理得不会颠覆生活,颠倒梦想。如果把大多数钱都花到非物质类的?会不会这样的嗝食感?恰恰是本身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创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梦的定义。

我推测他们在圆梦的路途上耗尽了全力,一旦目标实现,会有无尽的空虚感这是常态。任何阶层都是。

查看他们小时候的教育。

4。对于购物网站的认识。包括小RED书。首先这些就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他们的问题在于是主动推给你而不是如B站要你主动去寻找。所以这些网站一定要小心提防。

5。说白了现在流行的断舍离都是在推行一些哲学。你认这些哲学你就可以称为断舍离人。分清楚生活中的轻重缓急先后秩序,自然就会远离混乱。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断舍离都是一种【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的观念。

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多看几部。

 2 ) 《极简主义:时机已到》 观后随想

我一直在追求真正的自由,但在追求自由的旅途中,我渐渐变得焦虑、不满足、充满压力,我渐渐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了。购物变成了我释放压力最快捷途径,在挑选的时候,我是满足的;在等待到货的时候,我是满足的;收到货的前几天,我也是满足的。但是大概一周后,空虚感又会把我淹没。我总是说,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朋友家人都不懂我,但是我也很少好好跟他们交流,借着代沟的名义、借着社恐的名义,把自己锁住了。 我已经接触极简几年了,开始的契机是我望着几乎无处下脚的我的房间,感到无法呼吸,属于是一个极端想要冲向另一个极端,我离另一端还有很久,对极简的向往支撑着我向前迈进,原先我的物品有那么多,空间只有那么一点,明天我的物品有一点,空间有那么大,想想就觉得心情开阔。 该片有很多打动我的地方,并且引发了我的反思,这是我给他五分的原因。

 3 ) 你永远不会有钱买下所有你想要的

如果有那么一天,欲望的满足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但活着的乐趣也将大打折扣,因为物欲本身就是一个陷阱,越陷越深迟早要迷失,得到的越多也就会越空虚。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物欲这条水源切断,那些追求表面的成功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透支自己内在外在的财富去追求本来就没什么内在价值的东西,本身就在增加自己的负担,让自己负债,这横竖都是一种浪费。

生活的充实不一定都要加法,有时候减法才是自我富足。而减法不是节俭不是委屈自己省吃俭用,而是物尽其用的前提下让自己活的舒适。

极简主义引申出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当你摆脱欲望和虚荣,你的内心将会平静,你将听见自己的心声,发现自己真正的渴望,而不是众人趋之若鹜的东西。

“我要听见内心的声音,看看他是如何指引我的。如果人们能下定决心活得开心,如果人们能摆脱一切吸取他们生命的事物,那也正是找到你热情所在的时候。”

“但你的热情永远不会只关乎你自己,你的热情永远会是你能为这个世界做的一些好事。”

 4 ) 买买买前要温习下

“消费主义”已经慢慢占据我们的思考,我们总想要更多更好更XX的东西,因为广告这么说,因为别人这么说。最新一期巫师讲化妆品市场的一段话让我毛骨悚然,每一块市场,男女老少都有资本在用心设计,都有人在盯着你的腰包。作为平常人真的很难绕开这些刻意,只能时刻提醒自己,关了网络,静静思考,什么让你真的感到幸福,什么让你觉得值得。

摘抄了几个很喜欢的话:

The reason that people like to buy things is that you can never get enough of what you really dont want.

You work long hours and buy extra things, because you cant get enough fulfillment from work.

Love people, use things.

 5 ) 开始做吧

对比上一部时隔6年,有些重复素材。比起上部更为精简,充满在对消费主义的反思。

两位作者的实验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一天处理一件,最终处理90%的个人财产;

全部物品打包,慢慢取出对自己有用的,发现80%的物品都封存起来不会再碰。

这也实践极简的良策。那么,处理掉三分之二衣服的我,明天开始每天处理一件东西,坚持一个月,看看效果吧。

 6 ) 又一部 Netflix 纪录片样板戏

2020 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凌晨一个人窝在被窝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的前作《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2021年初 Netflix 带来了最新的续作,《极简主义:时机已到

前作《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给我影响确实很大,它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纪录片之一——另一部是《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它让我平时的一些观念具象化,在疫情后我更加懂得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上,抛弃那些被人为创造需求出来但很容易积灰的产品。

但在看到续作开始几分钟之后,我就感觉与之前观看的感觉太不同。这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 Netflix 纪录片样板戏。

这种纪录片里面会夹杂很多普通人的访谈片段和一些专家的讲述,导演试图用这些各种人的零散话语去讲述影片的观点。但是我已经厌倦这种模式了,虽然它们绝对有精致的画面,但这不如组织下语言写一篇文章。

相比前作里用不同极简主义者的实践来传达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我觉得是画蛇添足地重述前作的观点,这部片子就很不极简主义。

最后想多说几句,当我思考减少不必要的东西时,Netflix 也成了我想要取消的订阅服务,自制作品中有大量的样板戏纪录片和聊胜于无的电影了。

 短评

说得真好,我们用我们根本就还没赚到手的钱,买了那些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来取悦我们根本就不喜欢的那些人。

7分钟前
  • 大眼袋
  • 力荐

【2/200】1、用设备解决困境?;2、回忆不在于物品;3、媒体发展使得比较对象竖面扩展;4、每天从一件东西开始

12分钟前
  • 可风
  • 推荐

去年看了他们五年前的那部,这部选了元旦上线,真是新年新气象。所以这种片到底要怎么有说服力但是又不要太布道?

14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到第二部了完全没必要再聚焦pioneer了,我一开始抵触minimalism就是因为这种cult,见到一堆人攀比谁更极简,片子传递的情绪太重了,一直喜欢Matt的频道,但他戒律性的极简too much的感觉,因为有位non-minimalist未婚妻调和生活还好,换普通人真执行到他的程度会不快乐,这片子比他自己的态度更狂热。Apple撕Facebook,下一代手机要用户允许App才能手机用户信息,Facebook的回击就是Apple这样会伤害small business的权益,大家的个人信息价值几许才能成大佬们的武器一目了然,enough几乎是克服消费主义跟内卷的必然之路,但片子里这种有cult的思路也走火入魔,维持愉悦感,减少背负,控制拥有的压力,放轻松点儿慢慢体验,我打算把白酒戒掉算了。

15分钟前
  • 姜小白
  • 还行

跟第一部有重合的内容。

16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When did I give so much meaning to all these material possessions?这个问题还挺值得思考。不再为物质赋予意义可能是迈向极简主义者的第一步。我努力试试。

17分钟前
  • 卡增增
  • 推荐

拥有很多,多到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永远被一堆东西围绕,永远想着下一个要买什么,不会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把自己拥有的每一样东西的价值发挥极致,用不到的统统都是垃圾。

22分钟前
  • 风舞狂澜
  • 推荐

每个人都时不时需要一个提醒。内容很新吗?不是。极简本就是实践才能出真知的事;纸上谈兵,能说的就那么多。关键在于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两位再一次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感觉这次比上一版本组织得更好,同一个故事,这次更好听一些。他们的目标始终是将极简生活介绍给更多的人,所以推荐给刚接触极简这个概念的小伙伴们看。

23分钟前
  • 豆友62914490
  • 推荐

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27分钟前
  • 海王星来信~
  • 还行

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29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片子拍得很不极简。

32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why produce another documentary when you have nothing new to say?

35分钟前
  • Jeremy_杰瑞米
  • 较差

Stuff ain’t the key to your happiness or solution to any of your problems. 道理倒是没错,但事实证明“good presentation skill”会显得presenter非常不真诚并且显得所有内容都像洗脑包(非常主观

37分钟前
  • moonmont.
  • 还行

This documentary is incredibly preachy and repetitive. I really wanted to like this movie, but the guys were so full of themselves I found them insufferable. If you want to get the gist of what Minimalist is watch the TED talk.

40分钟前
  • Nee
  • 较差

看完跟女朋友立刻理了一箱子不需要的东西……

43分钟前
  • Ejour
  • 推荐

1-5一个50分钟的netflix记录短片?也没讲什么东西,又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why?这种个人主义的纪录片然后套上minimalism干什么?无聊

47分钟前
  • xixi嘻嘻
  • 还行

内容是很好的,我2020开始已经被疫情逼着开始减少购物了。只是这个片的形式本身像极了里面所不齿的“说服性广告”,搞得跟传教一样,吓死人了。

51分钟前
  • Unbeliever
  • 很差

高中在苹果的podcast上听的第一个频道就是他们,跟着播客和他们他们去各个城市做见面会,和听众交流讨论。但看完以后挺失望:纪录片里鼓吹的价值观和Marie Kondo大同小异,宣传/营销气质快要溢出屏幕,Joshua和Ryan我相信现实生活中都是挺好的人,但看完他们将近一小时的鸡汤后只觉得是美国中产白男的自我感动(“我们需要的幸福来自我们自己,而非物质”)。“极简主义”对于中产是生活方式、是人生顿悟,对于贫困阶层则是迫不得已,是生存技能。另:片中讲的美国人对于 stuff 的迷恋(stuffism)值得深入研究,对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的批判已是老生常谈,觉得有趣的是从情感记忆角度发掘stuff的文化价值,如Daniel Miller和Tom Ingold做的anthro of things.

53分钟前
  • 荷西厌饮
  • 还行

Inspiring but not much convincing

58分钟前
  • 阿牛
  • 还行

从断舍离开始吧,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到极简主义。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