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的夜晚

HD中字

主演:巴斯蒂安·布永,伯利·兰内尔,西奥·乔尔比,Johann Dionnet,蒂博·埃弗拉德,Julien Frison,保罗·让森,Mouna Soualem,Pauline Serieys,卢拉·科顿-弗雷尔,Charline Paul,马修·罗泽,Baptiste Perais,裘斯·普瑞尔,Nathanaël Beausivoir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二日的夜晚 剧照 NO.1十二日的夜晚 剧照 NO.2十二日的夜晚 剧照 NO.3十二日的夜晚 剧照 NO.4十二日的夜晚 剧照 NO.5十二日的夜晚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十二日的夜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每个警察的职业生涯中,迟早都会出现一个令人困扰的悬案。 对于 Yohan 来说,Clara 的谋杀案就是这样。 调查从受害者的生活展开,错综复杂的谜团逐渐浮出水面。随着对嫌疑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审问,Yohan心中疑窦丛生。 除了案件发生的时间,好像一切都难以理清……八十天环游地球第一季夺路狂飙我的英雄学院第七季毒夫真事改编叫声妈妈女友的男友51区石磨的婚事测试2022鬼斧逐个捉电波少女摸花轿秦时明月2015宫S天涯海角生之欲2022山炮贼中贼2绝世艳贼亨利五世1989诞生于2020的莫扎特僵尸博主鸡犬不宁意大利万岁1961杜什一家2(原声版)华尔街湘江北去记者返乡墨雨云间我们的虚实人生巫山春回扫毒3:人在天涯 普通话灵异女仆第三季匈奴王·阿提拉时时刻刻仇连环 仇連環反英雄红灯记1971

 长篇影评

 1 ) 性别矛盾,似乎无解,和悬案一样。

12日的晚上,少女Clara被烧死。Yohan负责调查这个案件,几乎锁定在情杀,然而当真正展开调查,每个与受害者有关的男性都像是罪犯,但也都有不在场证明…与此同时搭档的崩溃和同事的态度都在逐步加重Yohan的压力。案子被搁浅后的三年,在一位女性法官的要求下重启调查,但再次碰壁。故事的最后,这仍是一出悬案,没有结果,但Yohan卸下了束缚,将继续坚定的调查下去…

整个电影几乎都是男性角色,在后期逐渐出现了女性法官和女性警察,其中女警的一句话好像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真的“案子”:男性罪犯,男性警察,一个男人的世界。所以真正无解的不是这一起找不到犯罪者的案件,而是永远无法调和的关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矛盾。

当我听到Clara朋友的哭诉,女法官的坚持,女警的初心,对比着嫌疑人们的各种对受害者的嘲笑,丑化,伤害…我甚至觉得被烧死根本不是最残忍的,残忍的是男性眼中的女性究竟是什么样的。再一次又一次的调查里,甚至连警察都开始动摇,开始认为Clara可能是咎由自取的时候,正义到底是否是可以被执行的呢?

电影巧妙的地方就是将如此尖锐的矛盾藏在了一个案子里,观众可以只关注这一次的破案过程,也可以去思考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这一个死结。对于我来说,画面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精进的地方,视听上略显平淡,但故事讨论的议题和选择的展示方式还是可圈可点的。

如果性别本身的区别不可改变,究竟什么可以使人可以不站在对立的两端呢?

 2 ) 没有破案,如梗在喉。

很真实的生活。没有乱七八糟的渲染。看似平平淡淡, 又很现实。这么多嫌疑人,又一个个有不在场的证据,又一个个没有深究。看似警察也很无奈,有点小小的无能。其实每个工作人员也都认真负责,包括法官三年之后仍然关注和启动侦查。经费紧张,申请侦查条件也不容易。突出了法制社会的程序正义。个中杂揉着不同人的感情,行为和三观。

 3 ) 无物之阵:一个女孩被烧死

不同于一般刑侦片聚焦于案件的侦破过程,电影《12日的夜晚》将问题意识汇聚于受害者形象的复现和刑侦警察陷入的情绪漩涡。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性别阻隔,求索真相的磨人痛苦,以及爱与恶是多么亲密地纠缠在一起。

影片开头便已打消了那种“恶有恶报”式的观影期待。在法国每年针对谋杀案开展的800余起调查中,近20%的案件无从结案。《12日的夜晚》涉及的就是其中一个案件。

2016年10月12日深夜,警察局仍然灯火通明,一干警员在加班间隙为老警官玛索举行派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一群年轻人也在举行派对,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女孩从中退出,独自返往家中。但她没能平安到家。一个蒙面人等候在她回家的途中,忽然叫住她,用汽油泼洒她,点燃她,令她面目全非、惨死路边。

既然找不到凶手,电影对克拉拉谋杀案调查过程事无巨细的阐述,就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

负责这起谋杀案的警察尤汉和玛索首先询问了克拉拉的父亲,在父亲眼中,克拉拉聪明而开朗,“对感情很谨慎”。第二个接受询问的是克拉拉的好友娜妮,娜妮说,克拉拉是个善良的女孩,和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

紧接着被询问的人是克拉拉的“前男友”韦斯利,他曾同时与包括克拉拉在内的两个女孩交往,却声称这都是因为“克拉拉对我死缠烂打”。从韦斯利开始,调查发生了转折,警察开始对克拉拉的感情经历给予特别的关注,更准确地说,他们关注一个问题:“你们上床了吗?”

与此同时,克拉拉也成为其他警察茶余饭后的八卦对象。

警察们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或是极端分子才能想到“放火烧死一个女孩”。这个推测看似合情合理,却潜藏着受害者有罪论的逻辑——正如一名警察所说:“感觉像是惩罚。”

讨论很快转向性别视角,玛索比较了历史上女性与男性的不同死法:“女人总是被烧伤的那一个,圣女贞德、女巫……男人被斩首、钉死在十字架上或枪决,很少被烧死。”在克拉拉谋杀案的语境下,玛索的话提示了一种不言自明的性别偏见。难道与被斩首、钉死和枪决相比,被烧死就天然带着耻辱感吗?

在女性主义研究视阈下,这种看法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一样,是社会历史建构的产物。由于历史上被斩首、钉死和枪决往往与政治(男性主要活动的的领域)上的失败相关联,被烧死则更经常地与道德(女性主要活动的领域)上的污点相关联,而政治,更宽泛地说,是事业和社会才是意义的中心,道德是附属于政治的,正如女人附属于男人一样。在这种性别偏见的影响下,“烧死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孩被烧死”——被谋杀者成为主动“作孽”的人,被谋杀则是接受“惩罚”的一种方式。

于是,尤汉第二次询问娜妮:“我想知道克拉拉有没有谈过多段感情。嫉妒是许多犯罪的催化剂。”

以娜妮提供的名单为线索,尤汉继续调查了克拉拉的其他“前男友”:职业学校的炮友勒罗伊、玩说唱的卡拉泽特、流浪汉杜威、家暴男卡洛。在这些人口中,克拉拉的形象与亲友眼中的截然不同:她被描述成一个“随便”的女孩,“对待感情不忠”,迷恋“狂野”的性。

容易被忽略的是,克拉拉在这些“前男友”眼中也不过是一个玩物罢了。当他们对克拉拉进行荡妇羞辱式的苛责时,实际上也在实施一种无意识的掩盖,掩盖自身的恶对克拉拉之死所应负有的责任。

前男友们有声有色的“爆料”,除了将克拉拉的隐私以不尽真实的方式一一抖露,编织出一个“受害者有罪论”的陷阱之外,对案件调查的推进毫无帮助。

但在一个依旧由男权意识操控的社会中,他们对克拉拉形象添油加醋式的任意涂抹,对大部分人(包括但不限于男人)而言十分奏效,就连调查组的个别警察也欣然赞成:“她选择了陌生的男人,我知道女生都喜欢危险的东西。”

喜欢危险又怎样?这并不是男性的特权,也不应该成为女性的荆棘或枷锁。电影后半段出现的优秀女警官纳迪亚就是一则很好的正例。纳迪亚喜欢寻找证据、审讯、核对事实等相对“暴力”的调查工作,所以她放弃了晋升更快的岗位,选择成为一名刑侦员。这种对自我选择的坚持,令她在工作中闪闪发光。

沿着两性关系不断调查的尤汉像只仓鼠一样兜着圈子,当他第三次找娜妮询问克拉拉的性生活时,娜妮崩溃大哭:“你问她对他和其他人做了什么,听起来她是个荡妇。她和他们发生关系了吗?这重要吗?你说她上床了,你问我是不是她的错。你想知道她为什么被杀吗?我知道,因为她是个女的。这就是原因。

娜妮的哭,不仅是为了克拉拉,更是因为同为女性而意识到了弥漫于周遭的,超越了阶层、行业、知识水平、圈子群体的,为男性所共有的性别偏见,它是一种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女性无从躲避的屈辱——如果有什么人比女人更弱势,那么就是死去的女人了,无从解释,无法还口。

妮娜的这一哭,也让尤汉终于意识到,克拉拉案难以突破,表面上是由于缺乏可靠的线索与证据,深层的梗阻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性别问题。通过在调查中不断遭遇一个个富于迷惑性的嫌疑人,尤汉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体验了现代女性在后男权社会中陷入的“无物之阵”:“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当然就分不清友和敌,也形不成明确的战线;随时碰见各式各样的‘壁’,却又‘无形’。”

三年后,克拉拉三周年祭日临近之际,该案早已因为找不到凶手而停止调查。只有一名女法官还想为了克拉拉、为了女性争取一下真相。

而对于尤汉来说,克拉拉案早已成为一个心结,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拒绝用“痛苦”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他们说每个警察都有难忘的案子,没人知道为什么,但这案子特别伤人。它一直困扰着你,直到成为一种执念。它会吞噬你,也可能毁了你。当我意识到我们调查过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时,我崩溃了。也许凶手不在其中,但他们本可以做到的——她遇到的每个人,包括那些不是混蛋的人,也许是她从未见过的男人。我想我们找不到他了,因为所有人都是杀害克拉拉的凶手。这是用语言表达的唯一方式。”的确,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挫败体验面前,“痛苦”一词太过肤浅。

尤汉最后总结道:“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些问题。

看到这句台词我很惊讶,这是法语电影啊。“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些问题。”如此简单的表达,乍一读似乎失之草率,可转念一想,在电影迎来高潮/尾声之际,如此含糊地形容古今中外两性之间过于庞大、复杂以至于不可能用三言两语澄清的问题,似乎是有意为之——因为放弃了精准,反而变得贴切。

最后谈谈电影的名字《12日的夜晚》。

用日期来命名一天,相当于没有命名。它与克拉拉共享着一种终将“过去”的卑微:克拉拉被烧死的这一天,正如这幢谋杀案的命运一样,似乎注定以不起眼的方式被时间掩埋。同时,又似乎刻意以另类的姿态试图引起你我的注意:“死者与我们同在,他们折磨我们,好让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4 ) 2022年法语电影:悲欢与离合的协奏曲

暂时存到这里。前不久公布的凯撒奖,这部算是大赢家了!

见《文艺报》

新浪潮的传承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雅克·里韦特(Jacques Rivette)、克洛德·沙布罗尔(Claude Chabrol)等人为代表,在法国掀起了一场新浪潮运动,这五个人也被称为“新浪潮五虎将”。2022年9月13日,戈达尔在瑞士去世,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画上了一个句点。然而,法国新浪潮精神依旧生生不息。巴黎拉丁区的电影院时不时放映一些传统影片。2022年春天,Ecoles Cinéma Club推出了为期几个月的侯麦电影回顾展,从下午一直放映到深夜,只需要抽上两个半天,就可以一鼓作气看完经典的“四季的故事”。炎炎夏日,Reflet Médicis放映了7部特吕弗回顾展。紧随其后,Les 3 Luxembourg组织了有“新浪潮祖母”美誉的阿涅丝·瓦尔达(Agnès Varda)回顾展,期间还穿插了几部其丈夫,同样是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的经典作品。戈达尔与世长辞后的深秋期间,La Filmothèque du Quartier Latin等影院陆续推出戈达尔回顾展,每次经过商博良街,总会看见排队的人群在等候入场。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还在10月出版了纪念戈达尔专刊。

2022年有两部影片带有鲜明的“侯麦色彩”。一部是5月上映的米夏埃尔·艾斯(Mikhaël Hers)导演的《巴黎夜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一个真挚动人的故事:和丈夫离婚后,伊丽莎白在法国广播电台找到了一份节目接线员的工作,在一次深夜节目录制时,她遇到了漂泊无依的塔露拉,伊丽莎白让塔露拉暂时住在自己家的阁楼。塔露拉和伊丽莎白的两个孩子年纪相仿,三个人相处愉快,一起聊天,一起看电影。然而塔露拉却在一个深夜不辞而别。随着时间的流逝,影片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变化着,伊丽莎白也开始迎接自己的新生活。另一部是10月上映的米娅·汉森-洛夫(Mia Hansen-Løve)导演的《晨光正好》(Un beau matin),讲述了巴黎中年女性如何面对爱与衰老:桑德拉的丈夫于五年前去世,她一边独自抚养女儿,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在为父亲寻找养老院的惆怅时刻,桑德拉在公园里偶遇了亡夫昔日好友克莱蒙,二人很快相恋坠入爱河。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情感生活摇摆不定,面对重重“中年女性危机”,桑德拉依然步履不停,一往无前。

相爱与分离

法兰西作为一个浪漫之都,自然少不了情感类型电影。由路易•加瑞尔(Louis Garrel)自导自演的《爱你活该我倒霉》(L'Innocent)讲述了男主人公阿贝尔的妈妈爱上了刚出狱的米歇尔。米歇尔动用关系帮阿贝尔的妈妈开了梦想中的花店,然而阿贝尔认为其中暗藏隐情,于是联合自己的同事兼好朋友克莱门展开了调查,由此演绎了一出幽默和温情并存的喜剧爱情电影。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凭借《双刃剑》(Avec amour et acharnement)获得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以女性视角探讨女性欲望,描绘了一段坎坷的三角恋情。弗朗索瓦·欧容(François Ozon)导演的《彼得·冯·康德》(Peter von Kant)致敬德国导演法斯宾德,描绘了炙手可热的导演和英俊年轻的演员之间的情愫。此外,埃马纽埃尔·穆雷(Emmanuel Mouret)《短暂的偷情纪实》(Chronique d'une liaison passagère),克洛德·勒卢什(Claude Lelouch)《恋爱大过天》(L'Amour, c'est mieux que la vie !),卡瑞纳·塔迪厄(Carine Tardieu)《年轻的情人们》(Les jeunes amants)等爱情题材影片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相爱与分离这两组命题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此情此刻》(Plus Que Jamais)探讨了相爱之人如何面对死亡,隔着屏幕,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北欧冰冷的寒风,还有主人公之间撕心裂肺的疼痛。一想到这部影片是加斯帕德·尤利(Gaspard Ulliel)的遗作,悲伤之情再次涌上心头。加斯帕·诺(Gaspar Noé)导演的《漩涡》(Vortex)将镜头转向老年生活,以分屏的手法,刻画了年迈夫妇走向生命凋零的过程。还有荣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的《亲密》(Close)。导演卢卡斯·德霍特(Lukas Dhont)说,他在纸上写下了几个词:友谊、亲密关系、恐惧、阳刚之气,《亲密》就这样出现了。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分离的故事,探讨了青少年成长和性别认知,两位小演员将细腻的感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女性力量赞歌

如果说2021年改编自安妮•埃尔诺同名作品的影片《正发生》(L'Événement)表现了在堕胎合法化前一位普通少女的堕胎经历,那么2022年的影片《安妮愤怒》(Annie Colère)则刻画了彼时法国女性集体争取堕胎自由的抗争史。故事追溯至1974 年1月,影片中的女性加入了堕胎和避孕运动(MLAC),呼吁把堕胎的自由权交还到自己手中。谈论法国女性争取堕胎合法化的艰辛历程,自然少不了提及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影片《西蒙娜:世纪之旅》(Simone-Le voyage du siècle)便回顾了她的一生。作为二战集中营的幸存者,韦伊的前半生经历已经足以证明她是一位勇士,而她接下来的政治生涯则更加令人敬佩: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韦伊向国会提出女性堕胎合法化法案,面对重重压力,她据理力争,1975年,法案终于得以通过,也被命名为《韦伊法》(Loi Veil)。自此,法国女性终于拥有合法的堕胎权。影片中,晚年的韦伊一直在写作,这也呼应了她于2007年出版的自传作品《一生》(Une vie),书籍和影片相辅相成,展现了这位杰出而伟大的女性形象。

2022年,女性成为故事核心的法语电影不在少数。影片《全职》(À plein temps)刻画了单亲妈妈朱莉奔波于外省和巴黎的艰辛日常,她每天起早贪黑,搭乘列车往返两座城市,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电影《玛丽亚的梦想》(Maria rêve)展现了中老年女性追逐梦想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艺术与年纪无关,人人有拥有追逐爱情和梦想的勇气和权利。曾执导过《西班牙公寓》(L'auberge espagnole,2002)等作品的塞德里克·克拉皮斯(Cédric Klapisch)携新作《舞魂》(En corps)回归,展现了女主人公因脚受伤后不得不放弃芭蕾转向现代舞的坎坷过程,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实现涅槃重生。影片《夏洛特》(Charlotte)以动画的形式讲述了年轻德国犹太艺术家夏洛特·萨洛蒙的真实故事,她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创作了大量画作,26岁时,怀有身孕的她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死在毒气室,夏洛特也被誉为“艺术界的安妮•弗兰克”。

基于真实或文本的改编

2022年8月,法国插画家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s Sempé)逝世,享年89岁。生前,他以绘制插图和《纽约客》封面闻名,特别是他和作家勒内·戈西尼(René Goscinny)共同创作的《小淘气尼古拉》系列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的畅销作品。《小淘气尼古拉:我们还在等什么才能快乐?》(Le Petit Nicolas-Qu’est-ce qu’on attend pour être heureux?)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桑贝和戈西尼的真挚情谊。《杏仁剧院》(Les Amandiers)基于导演瓦莱丽雅·布鲁尼-特德斯奇(Valeria Bruni Tedeschi)的自身经历,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群戏剧学校面试学生之间的情谊,展现了青春时期特有的热烈与洋溢。

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一直是法国民众难以忘却的伤痛之一。近年来,多位导演以此为主题拍摄影片,2022年上映的《巴黎重见》(Revoir Paris)聚焦女主人公亲历悲剧后的生活转折,《十一月》(Novembre)着重刻画恐袭后反恐搜捕行动组的工作图景,而《你不会得到我的恨》(Vous n'aurez pas ma haine)展现了男主人公面对妻子在恐袭中遇难后的心路历程。让全世界人民为之痛心的还有2019年4月15日的巴黎圣母院大火,几百名消防员彻夜扑救直至第二天黎明,挽救了教堂的整体结构。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据此拍摄了《燃烧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Brûle),刻画了大火发生的24小时光景。

2022年,法国作家皮耶尔·勒迈特(Pierre Lemaitre)的长篇小说《火光之色》(Couleurs de l'incendie)被改编成电影,故事围绕女主人玛德莱娜展开,讲述了她在遭到亲友背叛后复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大快人心。《秘密的时光》(Le Temps des secrets)改编自法国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Marcel Pagnol)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记忆》(Souvenirs d'enfance)第三卷,生动还原了作家笔下美好的童年时光。《卧室》(La Maison)改编自艾玛·贝克尔(Emma Becker)2019年的同名小说,《等待伯强格斯》(En Attendant Bojangles)改编自奥利维尔·布尔多(Olivier Bourdeaut)2016年的同名处女作,《乌斯特雷姆》(Ouistreham)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Florence Aubenas)2010年的自传作品《乌斯特雷姆的码头》(Le Quai de Ouistreham)改编,等等。

传统与创新并存

2022年法国影片依旧少不了几大类传统题材,比如刻画德占时期巴黎犹太人生活图景的《一切顺利的女孩》(Une jeune fille qui va bien),关注移民问题和社会暴力的《雅典娜》(Athena),聚焦法国社会阶层差异的《坏孩子们》(Les Pires),反映政治的题材的《昨日世界》(Le Monde d’hier),揭发社会丑闻的现实题材作品《我会变成巨人》(Goliath)。除此之外,也不乏一些匪夷所思、脑洞大开的影片。《丧尸不要停》(Coupez !)翻拍自日本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个丧尸电影的片场。《驴叫》(EO)以一只名叫伊欧的驴的视角展开,通过动物观察世间人性的善与恶。《随心所欲》(En roue libre)中的女主角突然得了一种困在车里无法脱身的疾病,由此开启一场惊喜的公路旅行。《在一起》(En même temps)的两位男主角由于被胶水粘在一起而被迫形影不离。《吸烟致咳》(Fumer fait tousser),《不可思议但千真万确》(Incroyable mais vrai),《昏迷》(Coma)等影片也以离奇的情节设定吸引了不少观众。

悬疑和穿越同样不可或缺。2022年收获一众好评的影片《12日的夜晚》(La nuit du 12)借由一桩谋杀悬案展开对受害者的调查,由此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2022年底由文森特·拉科斯特(Vincent Lacoste)和桑德琳娜·基贝兰(Sandrine Kiberlain)联袂演绎的《绿色香水》(Le Parfum vert)以一起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谋杀案为主线,向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和电影导演希区柯克致敬。还有热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主演的《梅格雷》(Maigret),劳尔·卡拉米(Laure Calamy)主演的《恶之源》(L’origine du mal)等等。此外几部穿越题材也引人入胜,在《五恶魔》(Les Cinq Diables)中,小女孩穿越回到过去,目睹了母亲年轻时候的生活,揭开了故事真相。《人生漩涡》(Le tourbillon de la vie)通过镜头的转换与堆叠,呈现了主人公茱莉亚的多重人生,同时导演也将无解难题抛给了观众: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该做出如何选择?

纪录片受到关注

202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以表彰其“勇敢又确切地书写从个人记忆中挖掘出的根源,疏离以及集体约束”。同年12月,埃尔诺首次尝试执导的纪录片长片《超八岁月》(Les Années Super 8)在法国院线上映。这部影片是她和儿子大卫·埃尔诺-布里奥(David Ernaux-Briot)共同导演,原始素材来自于1972年至1981年间他们一家人用一部超8毫米摄影机拍摄的影像,主要出自彼时安妮·埃尔诺的丈夫菲利普·埃尔诺之手,因此这部纪录片也可看作是一曲家庭的“六手联弹”。全片时常约1小时,记录了埃尔诺一家人在生日、圣诞、假期的日常图景,但同时,它犹如一扇窗户,呈现出当时法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征。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均没有声音,埃尔诺专门撰写并念诵旁白,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一本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如果说在2022年初有幸在奥德翁剧院(Odéon Theatre)看到了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主演的戏剧《樱桃园》(La Cerisaie),在圣三会教士剧院(Théâtre des Mathurins)看到法布莱斯·鲁奇尼(Fabrice Luchini)的演出《拉封丹和封禁》(La Fontaine et le Confinement)已经足够激动人心,那么2022年底,法国导演(Benoit Jacquot)更是将镜头直接对准这两位法国重量级艺术家,记录了2021年夏天他们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表演日常。此外,米特拉·法拉哈尼(Mitra Farahani)执导的《星期五见,鲁滨逊先生》(À vendredi, Robinson)记录了伊朗导演艾布拉希姆·格勒斯坦(Ebrahim Golestan)和法国导演戈达尔之间与电影有关的邂逅,两位电影界大师每星期五进行邮件通信,共持续29周,影片摘得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评委特别奖。

当然,2022年优秀的法国电影不一而足,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岛屿上的煎熬》(Tourment sur les îles),《跟我走吧》(Viens je t’emmène)等优秀影片还登上了《电影手册》2022年度十佳的榜单。在这些法国电影中,我最喜欢看在巴黎取景的影片,热衷于根据镜头中的画面辨认巴黎的每条街道,每个坐标,宛若一个个猜谜游戏:《巴黎夜旅人》中的博格勒内尔街区,《晨光正好》结尾的蒙马特高地,《味道与颜色》(Les goûts et Les couleurs)里的圣马丁运河,《再见巴黎》(Adieu Paris)中的丁香园咖啡馆,还有丹尼•伯恩(Dany Boon)主演的电影《驾驶她的车》(Une belle course),当镜头下的出租车行驶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我们也一同欣赏着这座城市的天明与黄昏。每部电影或欢乐,或悲伤,或娓娓道来,或发人深省,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烙印。电影散场,生活还在继续……

 短评

没想到这样一个《杀人回忆》式的文本过了二十年依然历久弥新,即使发生在法国也可以稳稳当当地扎入观众心底,并且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自觉地拐到性别议题上,凯撒奖颁到位了。导演也是重操旧题地刻画身为警察的男主在巡捕线索过程中从苛刻再到挣扎最后奔溃的路线,期间以男主日常活动的骑自行车转圈圈为支点进入到迷雾重重的案件当中,作为一种人生中某个阶段的困境,而意外的转折发生在多年以后,心中的郁结似乎终于有了解开的希望,但现实只给出了一个虚无的答案。确实在女性受到伤害的因果关系中总是有男性参与其中,因此才安排了一位女性的后浪,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似乎也是在控诉这种固有的偏见。

8分钟前
  • 凸凸凸噗
  • 推荐

加入性别思考的法国版“杀人回忆”,有的悬案能让警察困扰余生。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 mk2 bibliothèque

16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挺流畅,时间跨度有些太轻描谈写了。

19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还行

差一点就四星,如果结局稍微变变。但还是今年看到最好的电影之一。剧本/对白很棒值得四星,导演和演员都很不错,明显打女性牌的电影。法国电影厉害不同于英系的好处,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示例。推荐在法的朋友去电影院看。

24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年度前五预定有点法国版杀人回忆的意思重点不在于凶手,而是说出那句话在座的都有责任

25分钟前
  • 夜郁
  • 力荐

杀死她的是所有男人

27分钟前
  • 马若派
  • 推荐

这种关注重点在人和社会而不是案件本身的悬疑探案片每年来一打都行,当然前提是至少能做到像这部片一样的精准有效。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3.5 记住了背诵波德莱尔还是魏尔伦的诗的老警察

37分钟前
  • Qtn
  • 还行

和《只有野兽》一样地“稳”和平实,没有任何花招地去创造了一个“心魔式的案件”侦破以及事件各方在这段过程中的经历。从开场由受害者带出剧情悬念之后,它想到了各种方法去抓住观众的吸引力和填充这个“只是犯罪故事”的出发;与之平行的警员生活和职场角力,审讯与暴行之间的系统性剖析以及各种关于真相、道德的“界限”…对于热爱刑侦、真实罪案类似题材的人是种无私的馈赠,因为它丰富并且不玩任何虚头。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72/100 比起案情更关注警员的心理、情感反馈和工作流程,同时也抛出了一些时下较受关注的性别问题。

39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即便是对受害者深感同情的警官,在询问受害者好友时还是无意中流露出一丝“这女孩是不是有点easy”的疑问,好在在受害者好友的质问下,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并且积极纠正同事的想法,哪怕是和同事吵架。不管怎么说,性伴侣多、开完趴两三点回家、穿短裙短裤都不应该成为被杀害的原因。联想到这两天对于某某冰记者的舆论法庭的审判,只想说荡妇羞辱这种思维实在是该停止了。演警察的男主很像一个法国同学,又有点像未发胖的潘粤明。

42分钟前
  • Lu
  • 力荐

人生总有遗憾,何况是案件呢?没有摄像头的话,这样的案件确实很难侦破。直至结尾,依旧没有凶手的任何线索,实在令人无奈。除了破案,影片也借着三个女性角色道出了这个世界,依旧是男性主导的,这点同样令人无奈。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une affaire homicide et un monde d’hommes.. Les hommes tuent et font la police pour l’enquête, quel drôle.. 我以为会是一个femmes aident femmes 的结局,mais non..

49分钟前
  • Q
  • 推荐

我宁可把它看成是生活的某种缩影:每当你觉得曙光初现时,最后都发现不过是空欢喜一场。可你又能做什么呢?只有把自己的赛道从场内换到户外罢了。

5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Cannes75/ 碰到放映事故!戛纳的反应也太慢,全场鼓掌五六次喊English才来加字幕。电影本身很惊喜,是想要向每位友邻安利的电影!中途一度捏一把汗心想please stay unsolved,竟遂愿。不着墨于办案进程,而关注环绕在死亡与暴力周围的氛围、情绪、态度,那些长久以来因为要寻求真相或正义而被合理忽略的。重新看见警察、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看见他们的软弱与无助,然后停止柯南式的奇迹幻想。节奏平缓,技巧隐匿,但也许也正是需要这样不事雕琢的沉静才能短暂地安慰人心。

55分钟前
  • Orisonku
  • 推荐

每位负责犯罪调查的探员都会有一个因为案件无法解开,且挥之不去的阴影。导演便选择从这一特别角度去探讨一起少女被害案。探员、嫌疑人、女孩友人,对案件的不同态度,对女孩的不同评价,不仅在考验着探员的内心,更从不同视角解读女性在社会中的遭遇,拍得相当扎实。

57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近期影院最佳

60分钟前
  • saterachy
  • 推荐

3.5.

1小时前
  • 胖丁桃
  • 还行

法版的「杀人回忆」 剧本特别好 有可能会被偷去翻拍 难得法国电影能把犯罪类型片里揉进个人的自考和成长 男主角演技很好

1小时前
  • 星竹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