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

HD中字

主演:周冬雨,保剑锋,钱枫,陶灏景,舒耀瑄,奚美娟,李子雄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湘江北去 剧照 NO.1湘江北去 剧照 NO.2湘江北去 剧照 NO.3湘江北去 剧照 NO.4湘江北去 剧照 NO.5湘江北去 剧照 NO.6湘江北去 剧照 NO.13湘江北去 剧照 NO.14湘江北去 剧照 NO.15湘江北去 剧照 NO.16湘江北去 剧照 NO.17湘江北去 剧照 NO.18湘江北去 剧照 NO.19湘江北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湘江北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时间是1918年,中华大地饱经磨难,战火连连,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强梁入侵,中国的命运前途未卜。湖南长沙,以毛泽东(保剑锋 饰)、蔡和森(陶帅 饰)、萧子升(钱枫 饰)等一众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组织起新民学会,共同探讨祖国的未来。为了筹措赴法勤工俭学的款项,毛和朋友们辗转北上,来至北京大学投奔恩师杨昌济。经恩师介绍,毛在北大图书馆人管理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辜鸿铭、陈独秀(李子雄 饰)、李大钊(石梁 饰)等文化巨擎,更接触到了改变了他乃至全中国命运的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周冬雨 饰)谱写了一段乱世恋情……畸变第二季大帝机器人新飞狐外传黎明时分海外特派员零度空间基卡和服魅惑银行家2019女演员大作战棕榈泉圣诞夜捍卫星际国语六尺之下第一季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克罗地亚爆裂危情昭和元禄落语心中似水流年爱之初安家那颗星星山海情疫起2023恐怖大师第二季最后的受害者 The Last Victim纳粹追凶王牌保镖意大利之旅2014甜心战士伴我入眠第一季博弈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六耳猕猴绅士们美国哥特世界奇妙物语2022夏季特别篇向井荒太的动物日记少女女巫斗心衡山医院母亲心雷神(原声版)帮帮我托德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The Road Of Exploring

       影片名湘江北去使用鲜红的毛体字渐渐显出,表明该片是一部红色献礼片。英文名The Road Of Exploring ,说明主题是在探索救国道路的宏大主题。《湘江北去》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富有激情的创新、生动新颖的艺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主的一群湖南热血青年追求救国救民的激情浪漫岁月,成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之作。

                       独特的视角:教育救国的宏大主题
    《湘江北去》整体围绕教育救国的宏大主题展开叙述,开场青年毛泽东整装待发前去楚怡小学应聘,这是暗示着给教育救国的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影片基调。影片在教育探索救国方面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长沙任教时期、赴法前北京勤工俭学时期、留守长沙驱张运动时期、奔赴上海召开一大时期。
      长沙任教时期,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教育学子,唤醒民族觉醒;二是体育锻炼,强健国人体魄,自强不息。两个细节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毛老师在教室谈到时局图,生动形象地采用了活动教学法,由浅入深地告诉学子们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在瓜分中国的现状。中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这需要的是教育和在座的学子们的努力,去改变这样的现状。这种思想是有根据的,毛主席曾说过:“你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另一个细节就是,二十八画生创造的健身操:身体前倾、双手摆动、双腿跟随跳动,在校园里教小学生跳动的那一幕,在我们如今看来动作显得不优雅,但在当时绝对是一大创新,健体本身能提高人的斗志,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甚至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整体身体素质。其重点不在内容上,在其思想,后来也成为新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无怪乎后来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
       赴法前北京勤工俭学时期,一是再次接受恩师杨昌济的教育,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二是当图书馆管理员,接触李大钊和陈独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青年毛泽东探索救国路上的关键时期,板仓先生教导良多,“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理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一个人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人不闻道,视为虚生。”这些有着自由民主思想的话语,一直记在毛泽东的心里。这样的老师是大师级人物,堪称为人师表,一代典范,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临别前赠言:无论你们要去哪个国家,要以输入文明而自益,后再输出国家文明以益天下,要懂得,何者当因,何者当革。”这样的师生情谊深厚,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更显可贵。图书管理员期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时期,新旧学派之争,辜老先生和陈独秀的一番辩论中,“救国救民,首先教育要改良,彻底打破思想界的暮气沉沉、阴气沉沉、臭气沉沉、死气沉沉的局面”,青年毛泽东认为陈独秀讲得对,他开始从改良接受革命的思想。对于革命的认识是粗浅的、幼稚的还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毛泽东回答陈独秀的问题时说,把张敬尧赶出湖南,回去做一个可以回答学生任何问题的教员。李大钊先生赠书,是希望青年毛泽东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选择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长沙驱张运动时期,救国方式采取创办《湘江评论》和联合社会各界“驱张”。《湘江评论》作为本土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宣传阵地,意在启迪本土大众的爱国民族意识。联合社会各界“驱张”,湘人治湘,与反动派斗争到底,只有反抗,才有希望。
      奔赴上海召开一大时期,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成熟时期,随着“驱张运动”形式上的胜利,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选择和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俄式道路,改造中国和世界”,这是作为青年毛泽东针对当时国情和民情做出的正确选择。不日,毛泽东和何叔衡坐轮船去上海参加一大,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激扬的青春:青年伟人的偶像励志
   《湘江北去》通过再现1921年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的重要贡献,影片重在塑造青春、满怀热血、充满斗志的救国救民的热血青年形象,意在感染、教育、激励当下年轻人的行为。
      影片选取当红偶像派明星保剑锋、周冬雨为主演,追求主旋律影片的新突破,在大革命背景下追求救国救民,是极其契合当代年轻人渴求成功的心理期待,突出影片的励志风格。
影片无处不在散发着激扬的青春气息:浓厚的同学友情,感人至深的师生情,催人泪下的母子情。其摆脱以往的塑造正面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在塑造一个有血有肉、胸怀大志、敢为人先、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毛泽东的真实形象。
      开场一群以肖子升为首的朋友为毛泽东的应聘助阵、壮胆,还在校园里跳体操舞,足见他们深厚的同学情谊。影片中毛泽东自编的体操舞多次出现,它成为了一种电影符号,作为代表年轻积极向上、保持昂扬斗志的一种象征。在那个动乱困苦的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年轻人为了寻求救国道路,他们经常在一起,创立了新民学会,探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打铁赚钱、磨砺意志,岳麓山上,以诗会友、雨中起舞,奋发图强、迎难而上。他们的友谊,志同道合,在当今也是值得学习的。
      师生情主要体现在三幕,一是在楚怡小学上课时,若贤的父亲在矿下惨死,但矿主只赔三小袋粮食、十个大洋,毛先生看到这里,脱下外面的衣服,露出白色的孝服。他落泪了,中国社会制度黑暗,贫困,像若贤父亲这样的人和发生这样的事是随处可见的。他把自己工资的全部给了若贤。这在若贤的眼里是恩师,在观众的眼里,是好先生。二是,毛先生要北上北京,学生们来给他送行,他们挑起了老师教的体操舞,配合音乐的节奏,非常感人,毛泽东望着他们也落泪了,师生之情,至真莫过如此。三是毛泽东去北京拜访自己的恩师杨昌济先生,细节很真实,给老师带的东西在路上吃完了,后来赚了钱就给老师送去黄酒保养身体,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立现。
      毛泽东是个孝子,尽管他为事业国家民族奔波。但他还是恋恋不忘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放弃了赴法留学的大好机会。风雨交加之夜,毛泽东刚见完陈独秀先生,却被何叔告知母亲已经走了四十九天了,刚刚一脸欢笑的他马上就沉下脸来,一言不发。但事实上毛泽东早就知道了母亲去世的的消息,母亲临死前一直挂念说,十三伢子怎么还不回来。母亲只为孩子着想,希望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孩子只想为母亲多做点事,这段非常真实,观众看了肯定能产生共鸣的,这是很普通的一个中国孩子对母亲深厚的挚爱之情,有着坚强母亲的特质形象跃然屏幕上。但伟人就是伟人,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母亲,他关注的是更多人的母亲和母亲生活的这个国度的命运。
      影片随处可见,毛泽东那饱含泪水的神情,忧国忧民的神态;那不辞辛苦北上求学留学的经历;那敢言直进好学的蛮霸精神;那可爱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容;这些画面和片段深深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当代年轻人,我们需要它。

                另类的红色:主旋律的突围与创新
   《湘江北去》是革命重大题材,是主旋律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其创新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作品定位为带有青春励志风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主要表达青春、热血、励志、激情、爱国。可以看出本身作品是想在青春偶像与红色激情的结合下对主旋律作品进行突围和创新。
      影片宣传语: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这条江就是湘江,故事发生在这里。影片处处体现着这浓厚的湖南特色,开场毛泽东那熟悉的韶山话,听来让人亲切。在铁匠铺,彭煌用极富韵味的湘方言欢快的边舞边唱:“月亮粑粑,这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这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这是很有韵味的,也让本身充满激情的影片节奏轻松了下来。在一师范学生集体拜访老师时,送上的礼物就全是辣椒,这是湖南的特产,也体现着湖南人的强悍刚烈的性格。
      影片在讲述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爱情时,选用古典飞鸽传信的方式,这显示恋爱双方本身有文化品位,表达含蓄、幽隐的恋情。火车站上,临别赠诗,还差了两句。毛泽东一眼就看出来了,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这里很有意味,两个心中互有好感的男女是心灵相通的,他们的爱情是纯真甜美的。影片这样表达一是突出杨开慧女性细腻般的心思和性格,另外有着抒情上的优美感。
       影片中很多的细节都有着创新,在湘江两岸,那个时代,活跃着一群这样的年轻人,以文会友,雨中起舞,他们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命运,这样的青春、激情,就犹如现在的文艺青年。他们在不断探寻过程中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百花齐放,影片也肯定了这些年轻人为救国救民而选择的其他路线。 这些都是导演人性关怀的面。
       总之,《湘江北去》是一部优秀的另类的主旋律创新作品,影片精心制作,结构精巧。开场和结尾都有点睛之笔,开场毛泽东整装待发前去楚怡小学应聘,这是教育救国,结尾坐轮船去上海参加一大,这是思想救国, 他们随着湘江之水北去,汇入滚滚历史潮流之中。

 

 2 ) 觉得好又不好

一开始觉得好,中间就不想看了,因为是全家一起看的。但我觉得看这种鸡血搞十月革命的片子,但是现实是,家里不免有老倌子,慈禧太后,对这些都不能造反有理革命无罪,那还看这种片子有什么意思。看了不是会思想分裂吗。所以停止了观看。这个开左灯向右拐的世界,不是很让人不爽吗。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 ) 电影何辜?英烈何辜?

大家有或者没有政治偏见,与我无关,但对于一部电影,不应该将过多的政治偏见代入其中而影响自己的喜好。就像陶斯咏所说“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你可以不赞同政治上的东西,却也不能因此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就我的感觉来说,此片已经很努力的去追求真实,于是我们听到了一口韶山音,还有到处的长沙普通话。
情节上,虽然有些朴实平淡,连贯性也不是很好,但相较建党而言,好上太多了,至少是部完整的电影。
电影何辜?!如果抛不开政治偏见,也请至少看完了再来评。
英烈何辜?!影片里的人物,毛泽民、杨开慧、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等先后牺牲,他们的鲜血难道就是为了今天的冷嘲热讽?
我不是五毛,我也不是枪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湖南人,请不要喷我,谢谢。

 4 ) 山高水远,情通古今

       我们对此类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上甘岭,红色娘子军之类的落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陈旧的呈现方式上。其实已经很不一样了。新一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有不少作品已经摆脱了早年的套路,开始真正地面对当代的观众,去思考我们当代的观众能从中国的革命和历史人物身上借鉴到一些什么。已经过去了的这段饱受争议的历史,大概也能从其不堪重负的政治功能中渐渐脱身而出,得以向今天的国人去释放出历史中所蕴藏的另一些信息,而使人对照今日时有一番新的领悟。
      本片与其他此类新红色电影一样,走的是重新塑造历史人物的路子。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人形象、命运和风采。当然,如果还按旧的高大全套路和隐喻方式来塑造,今日的观众是绝不会认为这些历史中的领袖人物能有多大的魅力来担起重任的。从这一个方面讲,影片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辜鸿铭,李大钊,胡适,陈独秀,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新民学会中的湘江三才子之一的萧子升,还有富家小姐及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的陶斯咏,这些人物都曾经在历史变革与革命进城中担任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要初高中时略微上过些历史课的,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但估计也都没什么好感。大概也就是快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熬夜强记硬背下来,第二天侥幸能填进历史考卷上的某一个填空格里而获得一些些的得意。除此而别无其他。
       我自己之前对这些人名也没什么好感,无非也就是些刻板的背下来的定义,新文化运动倡导人啦,革命家啦,诗人啦,等等。这点要感谢电影,只有电影这种媒介,才能最大幅度地再现历史人物身上的灵晕。他们的相貌、穿着喜好、脾气秉性,甚至有些优秀的表演者,能够捕捉到他们内心流经的一道道情绪波动而外现出来。
       每一个被历史记住名字的人,都绝非平凡之辈。都是承载着业道轮回中几世所累积的大命运大业力的人。
       影片中的那位北大图书馆的杂役老大爷很有意思,每次二愣子毛泽东要不守规矩随便插嘴时都被老大爷拖回去教训,老大爷说,他们(辜鸿铭、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是些天上下凡的文曲星,文曲星们开会说话,你就别插嘴。后来毛泽东初露头角,老大爷拿着印有毛泽东文章的报纸,喃喃自语:难道二十八号生也是个文曲星?陈独秀接:还是个不小的文曲星呢。
       在平凡老百姓朴素的世界观里,这些大人物,就好比是那封神榜上刻有名字的,是天上的众星宿下凡到人间的。是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命运轨迹,或多或少地承载了时代的主要信息。或者是时代中激流勇进的部分,或者是时代中折戟沉沙的部分,或者是时代中隐逸归去的部分。
       影片名为《湘江北去》,当然是出自毛泽东1925年秋天在长沙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词。他在自己问自己,啊,这个辽阔的世界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啊,也就是英雄辈出,个人有个人的本事啊,万类霜天竞自由啊。可是,非常惆怅啊,群雄无主啊。英雄辈出的世界,如果没有一个主宰,那么世界越辽阔越孤单啊,越英勇越惆怅啊。哈哈,这几句足以看到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完全不替自己担心,他天天操心那些英雄们呢,你们那么有本事,像老鹰一样勇猛,像鱼一样自由,可是没有贤主统领你们啊,你们该多寂寥啊。
       我原来以为毛泽东是一个心机城府很深的人,摩羯座嘛,肯定是隐忍而腹黑的。又是个白手起家爬上高位的政治家军事家,肯定阴谋不是一点两点的。
       不过,看完这片子后,才觉得人家毛泽东回骂那些说他搞阴谋的人:他妈的老子搞的是阳谋,不是阴谋这句还是很有道理的。
       他早年的发迹其实也没什么阴谋,说白了就非常简单的一点:感情用事瞎操心。就像上面那首词一样,他自己一个连工作都讨不到的穷学生,替人家有头有脸的人物瞎操什么心,还操心他们寂寥咯,英雄无用武之地咯,操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咯。但他就是这样。谁家死了爹,他比那个死了爹的还难过。谁谁被军阀欺负霸占了,他又比谁谁都义愤填膺。就是没事瞎替别人操心。自己还吃不饱,还把学校给他的那点解雇费直接给了死了爹的孤儿。他那个感情用事就特别不理智,他才不管是不是得罪人,是不是不守规矩会丢工作,看到老乡们被军阀欺负,被日本人欺负,中国人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他就特别悲愤,仇恨心特重,分分钟捏紧拳头要上去和这些狗日的拼命的架势。这个大概就叫做革命热情。不过,我觉得没那么玄乎,就是出于本能的冲动热血。毛泽东的血不是一般的热,普通人37度的血,他就有40度。普通人天天40度早烧死了,他刚刚好。
       然后他在湖南因为天天40度要和狗日的军阀拼命,就混不下去了,被学校开除了,就只好跑到北京去投靠在北大教书的同乡前辈杨昌济,帮他在北大图书馆谋了个杂役的差事。本来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们,也就是新民学会的同学们和那湘江三才子,都商量好了去法国留学的,就是没有钱给耽搁了行程。
        这一耽搁,就直接扭转了这个人日后的命运轨迹。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跟同样也是热血暴脾气的陈独秀遇上了。这位陈先生的血虽说没有40度,但38、9度还是有的,图书馆里就整天听到他叮叮咣咣摔茶杯的声音。一愤怒就拍桌子摔茶杯,害得毛泽东每天要扫N次地。不过,他扫得可开心了,他就是喜欢听陈独秀摔茶杯。这就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咯。
       每次听到摔茶杯的响声,毛泽东都要跑过去叫好,就差跟戏园子里一样喊返场了。图书馆老大爷拦都拦不住。几次后,陈独秀就记住他了,再几次后,他们就混到一起去了。很顺理成章地,毛泽东就混进了那个叫做“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圈子里。然后李大钊觉得这年轻人大有可为啊,血是大大的热啊,就拼命给他送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宣言什么的,拼命送。然后,毛泽东就把法国那套全都抛在脑后了,坚决跟着热血腾腾的苏联革命走去了。
       如果换个时代,换个背景,毛泽东这样动不动热血冲到脑门上,嗓子里憋不住话,脑袋管不住四肢的那就叫二百五,肯定要遭白眼和嫌弃的,肯定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图书馆老大爷不知教训过多少次了,不知得罪过多少领导了。不过,什么叫做奉天承运的人,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他不守规矩也有理,冲动犯二也有理,得罪人也有理,无理也有理,任谁都没有办法。这并不是靠算计和阴谋就能办得到的。
        当然了,他也确实是读过书的,是有才华的,文章写得那也是很棒的。不然像李大钊胡适这种文化人,光凭热血,怎会去待见一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后自己主笔的那几篇宣言那也是相当的文采斐然的。他就有本事用文章将自己的热血病传染给别人,让别人看了后也提升血温。
        感情用事的人,肯定会遇到特别痛苦特别揪心的事情。那就是《沁园春》的下半阙写的,同学少年往昔峥嵘岁月的事儿了,就是毛泽东因为信仰的问题和昔日的好朋友们别离了。
        前面已经说过,毛泽东是带着筹措赴法留学经费的目的去的北大,回到湖南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把法国欧洲那套抛在脑后而坚定地追随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之路了。这叫他新民学会的小伙伴们情何以堪?这也怪不得谁。一个体温长期维持在40度的人,又在北大被生生燃起1、2度的人,法国那套36度的信仰体系,他怎么可能受得了。所以,他回到家乡后,许多小伙伴都不认识他了,他彻底尴尬了。
       再后来,以前跟他玩的最好最有默契的一个姑娘,终于对他忍无可忍,提着小箱子走掉了。这个姑娘叫做陶斯咏,新民学会核心成员,富家千金,长江以南第一大才女,大美女。真的是大美女。影片里的女演员已经蛮好看了,我去搜了下照片,真人还要漂亮有气质。毛泽东和陶斯咏本来在新民学会里就眉来眼去青梅竹马的,大家都觉得他们应该是一对革命浪漫情侣的,可最后是陶斯咏忍无可忍,提着她的小行李箱直接退会走掉了。
       为啥呢,这一对才子佳人?就为了信仰问题。陶斯咏看不惯毛泽东转变信仰,也完全不能赞同他转向激烈革命的道路。她仍然坚持原来新民学会创办的方针,用教育来改变中国。她是个彻底的改良派,她说,教育民众的道路虽然很长很艰辛,但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不能靠流血牺牲,一定要靠启迪民智,教育民众来实现中华崛起。而毛泽东呢,40度啊,温吞水的教育改良的漫漫长路啊,他哪里磨得起啊,他绝对是要暴起革命的啊。所以,两人就这么掰了。
        这种别离大概在今天的年轻人是很难想象的。什么?你喜欢美国大片,我喜欢法国文艺小清新,就因为这就朋友做不得,要分道扬镳了?是的,这就是革命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他们的信仰是真信仰,而不是闲暇娱乐消遣,他们的信仰直接指导行动,指导人生。正确的信仰有且只有一个。个人所选的路就只有对的和错的两种。
       其实,在每个时代,正确的道路都是有且只有一个的。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把握时代脉搏。只是现在很少有较真的人,大多数人选择了犬儒和妥协,这些人与正确的道路是无缘的。只有喜欢美国电影,并坚定地与喜欢法国小清新的朋友分道扬镳,并让他们滚粗的人,或者反过来,喜欢法国小清新并坚定地让美国派滚粗的人,才有可能更接近那唯一的答案。(开玩笑)
       哎。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我觉得陶斯咏说的是很对的。流血牺牲,出人命这种事,迟早是要还的。革命,就是去杀人,就是一个阶级要推翻另一个阶级,要砍掉另一阶级的头。杀人都是造孽的,都是要还债的。而教育和启迪,逐步演化,从大方向上来说其实是更加正确的。
       就像佛经里说,地藏王菩萨发誓,如果这世界上的众生还有一个没有度脱,他就誓不成佛一样,就是要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劝。苦啊。有的人基础好,有慧根,说一遍就懂了,就启迪了。有的人基础不好,没有慧根,说三四遍五六遍十七八遍还是不懂。还有的人彻底诋毁教育,诋毁先进思想,就是要当在那个泥潭里吃屎的猪猡,还要泼你一身屎。可地藏王没有说,不听我说的全部死啦死啦的,他还是得反复地劝,反复地说,好言好语地说,一遍一遍地下到泥潭里地狱里去捞人。要度到多久去呢,他也不知道,但总有度完救完的一天。慢慢来吧。这就是陶斯咏所谓的教育之路,也是他们新民学会成立的初衷。
       可毛泽东这种冲动感性的人,怎么可能忍得到那么远去?他每天看军阀欺负人,每天都爆发一遍,每天都忧国忧民,怎么可能忍着热血去教育?当时的情形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受欺压,吃不饱饭,人命不当人命,当官的又不为民做主,反而搜刮民脂民膏,帝国主义又无下限蹂躏欺负。所以,大多数的民众肯定是听不见先生在课堂里讲什么仁义礼智,讲什么西方先进思想的。他们要吃饭,要民权,要生存。所以,毛泽东所选择的革命的道路,显然是利器,是捷径,是特效药。
       杀人放血肯定是最见效的,但也肯定是日后还债最多的。从这点来说,毛泽东他敢背这个血债,敢杀开一条血路,后面又活了那么久,也足以见得这个人几辈子所积的大福德了。
      大美女大才女陶斯咏走掉了,这还不算,他以前的同窗好友,先他一步去了法国学成后又回来的萧子升,也跟他掰了。
      为啥,也是为了信仰。萧子升在法国学习的是无政府主义,这比陶斯咏的教育改革还冷,简直都快降到零下了。毛泽东当然爽不起来了,他那个劝啊,那个煽动啊,可没用,人家萧大才子威武不能屈。最后,两人跑到树林子里。毛泽东已经没辙了只能瞎嚷嚷:加入我们吧,我们需要你啊!但人家萧大才子心里此时已经知道,和他是说不到一块儿去的。于是干脆不多废话了,直接总结陈词:救国有多种,平和地追求一种理想,哪怕一生都无法实践,也无怨无悔。
       说完后,他一袭白衣,转身大踏步地朝林子深处走去,渐行渐远。林中飘出: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毛泽东站在原地,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林间,还不死心,梗起脖子接了一句: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萧生再也没有回头。
      后来,陶斯咏实践着她的教育救国理念,辗转南京、上海等地办学,35岁就因病去世了。但她的女学生中出了像丁玲这样的人。而萧子升最后83岁的时候在乌拉圭去世了。毛泽东则成了我们都知道的毛泽东。萧子升说,也许你是对的,但我不是你。是毛泽东的人,就只有毛泽东一个。
       但萧子升转身归去林中吟诗的潇洒不羁,和陶斯咏提着小箱子倔强坚持的离去,那绝对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痛。呵呵,一个主宰者,竟然留不住自己的朋友,竟然无法把自己的信仰传染给最亲近的人,那是多大的打击,多大的遗憾,多么。。。哎,反正就是一比吊糟说不出来的糟心吧。那怎么办呢,你总不见得人家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就嚓嚓把人家砍头吧。人家又不是你的革命对象,又不是军阀狗日的帝国主义,又没有欺压百姓。你能怎么办。
       而终究也很难想象,大户人家的千金,饱读诗书,穿着清雅的学生服,头上绑着白色发箍的陶小姐,以及留学法国同样白衣飘飘的萧公子,会转而卷起袖子,去承受革命杀人的血腥和翻天覆地的艰苦。
       陶斯咏临走时对毛泽东说,我们志不同不相为谋,但不妨碍以后还是朋友。虽然她到死都没再和毛泽东有什么交集,萧子升更离谱,都死到乌拉圭去了,但陶斯咏说的这个朋友,不光是他们这一辈子的含义。革命杀人虽痛快,却后患无穷。谁来帮忙解决这个后患,是要靠朋友的。毛泽东的时代是靠毛泽东的,而毛以后的时代,却是要靠毛的朋友们的。这就是朋友的含义。
      所以毛泽东对陶斯咏说了一句:山高水远,情通古今。

      

 5 ) 《湘江北去》:聊发少年狂

   值建党九十周年,主旋律电影蓬勃,百位明星加盟的《建党伟业》首当其冲,其全景多角度的宏伟壮丽为人津津乐道。而此部《湘江北去》没有此番大气,却也在那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将镜头对准了特定地域的一群特定的对象。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故事的主题就聚焦于他们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的历程之上。影片中除了描绘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老一批爱国志士,更将镜头对准了那群热血青年身上。当然了,在不断探寻过程中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百花齐放,影片也肯定了这些年轻人为救国救民而选择的其他路线。
 
  电影没有和其他电影一样沦于说教,而是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的热血和激扬,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电影结束语毛泽东和何叔衡赴上海出席“一大”的游轮上,这段故事更像是传奇的前传。鉴于目前《建党伟业》中陶毅角色的删减,观众们能在此部影片中更加直观地欣赏毛泽东和杨开慧、陶斯咏(陶毅)关于爱情、友情的故事。

 6 ) 主旋律观影周之湘江北去。

当身穿长衫的毛泽东从喧闹的街道走来,他的同学们卑微又信服地在其身后紧跟随,导演的一个仰拍的镜头让我有一个恍惚,像是黄师傅带着梁宽林世荣们,气定神闲地走来了。这种恍惚一发不可收,没完没了起来,青年毛泽东率领同学们光着膀子在雨里折腾,不就像是在恶搞黄飞鸿和徒弟们在落日光辉的海滩中挥展拳脚么。

每年都会集中看一堆主旋律片。我常想,很多年后的cult片爱好者们,是不是会像痴迷那些品味恶俗、手法诡异的影片一样,热烈的讨论建党伟业在主旋律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种里的历史地位。

很多年前,我的小学全班被组织在礼堂里看电影,片子忘掉了,其中有一幕是总是板着脸的书记男主角,在家里为太太捏肩膀。看到那段儿,我和同学们都笑起来,后来老师要求大家写观后感,额外地提到了大家的笑场。原话我已经忘记了,大意是说这一幕看起来虽然突兀,但其实是一种进步,共产党人并不是无欲无求的一块铁板,给老婆捏肩膀就从细节上反映了他们的人性。

很多年后,再看飞天、看歼十出击、看杨善洲、看郭明义、看建党伟业和湘江北去,我又一次次看到编导精心布置下的那么些细节,然后不得不又一次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共产党人确实早不是一块铁板了,只可惜人性这回事,似乎还只是那么一点。

我们接触到的共产党人,尤其是手握权势的一些,总是有台上的表演的,和私下的鲜活的两张脸。台上的那个表演的总是千篇一律,表情凝固,身体僵硬,程式化。以往主旋律总被误会成假大空,但事实上,主旋律影片是非常写实的,它总是如实的反映了台上的表演的那一种。

所以在杨善洲中,无论李雪健老师无论怎样展示出精湛的令人信服的演技,无论他的背影怎样的消瘦和孤单,我们还是被安插的“人民群众”那灼热的眼神刺了一下。同样的,湘江北去里的毛泽东,每一次被“我们就是要跟着你干”的群众围住,观众都隐隐的有一种不安。因为围住共产党人的,不只有片中的人民群众,也有片外的观众。片中的人在表演,片外的人也默契的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

这不就很妙么。

 短评

泽东同志的湖南话笑死人

7分钟前
  • 索马里水稻
  • 较差

励志么

10分钟前
  • 麦子
  • 很差

虽不真实,但很文艺。

12分钟前
  • 盛荷堂
  • 还行

嘿嘿 看分数有多低

13分钟前
  • 火星人
  • 很差

2011年,窦骁有《秋之白华》,周冬雨有《湘江北去》。

1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很差

我觉得挺好,不过大家黑毛爷爷黑得太过分了吧,好像都经历过那段历史一样,呵呵。都觉得邓爷爷好啊,呵呵

21分钟前
  • 时间追不上白云
  • 力荐

个人认为此片没有必要拍摄。尽管人家没有商业诉求,但我可以理解为它在此时无法做到有商业诉求的可能性。

23分钟前
  • aibantang
  • 较差

周冬雨毁了这部电影

25分钟前
  • 昌锴Kenneth
  • 还行

完全不知道想说什么。。。。 冬雨妹子还是太嫩了啊

27分钟前
  • Neeeear
  • 较差

纯粹是为了听长沙话。。。那个塑普真是标准啊~~~

28分钟前
  • 还行

1、心疼冬雨,经常独自一人站在门口望穿秋水;2、甩膀广场舞印象深刻;3、主旋律影视剧真的可以参考《恰同学少年》!

31分钟前
  • 梁眼看电影
  • 较差

我是来砸场子的

34分钟前
  • 某人
  • 很差

7.31/2011 四川话说的实在是太烂,听的好反胃,撑了20分钟终于撑不下去,不看了……

39分钟前
  • 夜国
  • 较差

大家都知道这个分是给哪部电影滴

41分钟前
  • ilvsxfqd
  • 较差

为什么全是一星两星,结果还是6分多???

46分钟前
  • 捅主任
  • 很差

周冬雨完全是打酱油的有木有!!!

47分钟前
  • 奔奔
  • 较差

就这俩字儿,差劲

50分钟前
  • MrTooTwo
  • 还行

主流电影+滑稽的舞蹈

51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还行

感动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CCAV。。 第一部的优点都被抹杀了

54分钟前
  • 山鬼
  • 较差

周东雨啊 北电啊 你伤不起

55分钟前
  • kevin777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