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河的夏天

HD

主演:张颂文,谭卓,顾宝明,董晴,荣梓杉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2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3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4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5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6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3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4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5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6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7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8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19西小河的夏天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想,是时候谈谈谭卓的演技了

今天看《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又看到了谭卓。她引起我注意,既不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中,也不是在《暴裂无声》里面,而是在《西小河的夏天》。这几部电影我都看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谭卓大概被我误认成郝蕾了——正如许多观众一开始会犯的错误那样——《hello,树先生》中的她基本没留下印象,两部都是好多年前看的电影了,当年道行也没现在深,看不出明堂。《暴裂无声》里的谭作倒是认出来的,因为扮演的是农场妇女一开始真没认出来。倒是在《西小河的夏天》里,谭卓直接把我惊艳了。然后我才回过头去找到她以前的作品,原来好几部我都看过,就是没啥印象了。

找资料的过程,一个信息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谭卓原来出生在吉林长春,也就说是一位东北姑娘。在《西小河的夏天》里演一位地道的江南妇女。一开始我觉得,演母亲的角色应该就是江浙之地出身的吧,不然怎么能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如此地道、如此令人信服呢。相较而言,演父亲的角色有很浓的舞台表演腔调在,但谭卓演的母亲则活脱脱将一位绍兴妇女的“厉害”表现出来了,尤其当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外遇对象的时候,那种在家苛责赌气、在外不甘示弱的说话方式与肢体动作,实在太真实了。我的出生地虽然不在绍兴,但离绍兴不远,同属于一块地方,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见得太多了。

同一地域的人在习性和观念上有一种养成的相似性,这恐怕是常识,不仅拜物候环境所赐,同时也是共享相同的文化使然。谭卓演的母亲成了《西小河的夏天》中最为真实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她给这部电影获致了一种地理上的真实性。尤其当谭卓唱起越剧,那些听越剧长大的人恐怕也会被她所骗,以为她是专业越剧演员,不然身姿和唱腔怎能诠释得如此成功呢?在谭卓身上,似乎看不出曾经接受过表演训练,因此在表演上较其他演员也就少缺一些“演”的痕迹。非常自然,非常真实,如果不是在看完后查了一下资料,我是不会相信这是一位东北姑娘演的。在我的印象中,东北姑娘和江南女子可谓天壤之别。

这说明了谭卓的演技真的高,同时也反映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去诠释这个角色。就拿表演越剧这段来说吧,如果没有真下功夫去学、去练,是断难有电影里获致的那般真实的效果。后来查资料也证实了一个猜想:谭卓确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或许正因为如此,她的表演才没有落入窠臼,没有陷入表演模式里。这在电影中很明显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两相对比之下。

《西小河的夏天》里,张颂文扮演的父亲一看就是演出来的,而且还是在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表演体系下完成的;顾宝明也是,观众已经过于熟悉他在台湾电视剧里面的扮相(不太懂为何找他演爷爷,很多人觉得电影像电视,有一部分是他的原因),董晴扮演的女教师也是,而且还相当青涩,她是适合去演电视剧的。唯有谭卓超拔突出,让众人相形见绌。她有本领消隐掉真实的“我”,让角色来重塑自己。即便只是为了看看谭卓惊艳的表演,《西小河的夏天》也值得一看。请记住这位女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

 2 ) 《西小河的夏天》:成长总是和孤独息息相关的

一直都特别羡慕那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羡慕他们可以踏着青石板去学校,羡慕他们可以撑着船走街串巷。那泛着光的河水,就好像是精灵的家,夕阳斜照的时候,波光粼粼,想想就格外浪漫。

遗憾的是,我出生在陕西南部的小城,这里虽然也有碧水环绕,但却是条大河,虽也是风姿绰约,但少了几分格调和婉约。在这样的江边长大,人也像这条江一样,表面平静,心里波澜万千。

小的时候,住在一排小平房里,四周都是熟人。但我却特别不喜欢,因为家里的事总能被别人知道,挨打了、考试没考好、偷吃零食了......后来,伴随着马路上不断增多的汽车轰鸣以及工地的嘈杂声,我的记忆就逐渐消失了。

再后来,我们都搬家了,小平房也不见了。

时代的发展从来都不会考虑到个体,我们每个人只会被时代裹挟进滚滚洪流之中,变成其中的一份子。有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单元楼,从此,关于小平房的记忆就被封存了。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所谓的经济腾飞,只记得小城变了,到处都在建房,到处都在搬家。记忆中的小平房成了一个小黑点,瞬间被这些变化吞没了。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西小河的夏天》,虽然是水乡的故事,但却和很多地方的故事都很相似。三个时代的人贯穿了整部电影:

物质条件充裕,但精神世界孤独的晓阳。

工作认真,刻板执拗有不太安分的晓阳的父亲顾建军。

邻居郑爷爷。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孤独。

晓阳是典型的独生子女,这是八九十年代的缩影,这一代人,童年的物质条件比较充裕,但是精神却格外孤独,父母需要投身进改革浪潮和社会建设之中,用“抢夺”的姿态来积累资本。晓阳喜欢足球,却被父亲反对,简单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形成了小小的故事冲突,父子之间的对立。

顾建军,人到中年,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却少了那一点点激情。年轻的沈老师唤醒了顾建军沉睡的激情。他在沈老师的身上看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女老师,她就像一块打乱湖面平静的石头,在顾建军的生活中荡漾起了无限涟漪。

郑爷爷的孤独是来源于亲人,老伴的去世,孙子的去世,儿子的南下,他固执的守着台门的一亩三分地,因为这里有他过去的一切。所以,当规划局的人来的时候,他才会怒不可遏。

三代人,三种孤独。

晓阳的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顾建军的孤独是无可奈何的痛定思痛。

郑爷爷的孤独是空巢和远走他乡。

当然,每个人也有守护的东西,这些守护的东西则是电影中温暖的所在,晓阳的足球梦,顾建军的回归和醒悟,郑爷爷的释怀。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的结局我们是可以预见的,城市的发展将会逐渐步入正轨,个人的反抗和挣扎总是无力而多余的。这样的戏码,经常上演,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学会了妥协和沉默。

导演周全在这部电影中加入了很多儿时的记忆,说起来就是一部拍给自己的情书。

童年的故事,时代的变迁,台门的消亡,记忆中的童年和成长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让这些故事成为每个人的回忆,在清澈的西小河流淌下去。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自由与爱之地(F-and-love)

 3 ) 在破碎的夏天里,默默长大

《西小河的夏天》不仅是去年韩国釜山电影节唯一获奖(KNN观众选择奖)的华语电影,还在之后入选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等各类影节影展。

一部儿童题材的独立处女作,能跑不少影节,获得奖项的认可和不错的口碑。这些都是令我能抱有期待,并寻找到有排片的影院去看这部“艰难一见”的电影的原因(它的排片甚至不到1%)。

可惜,《西小河的夏天》并非是一部佳作。

它在中途一度陷入了俗套的中年危机,“知音体”篇幅近三分之一,在偶然与巧合中勉强地维系着戏剧张力。

不过至少,以两个家庭互文为框架、个体情感转变为切入点的它,最终还是能以诚恳的创作态度做好分内之事。

电影讲述了九十年代末,发生在绍兴老台门的三代人之间的故事。

时值1998年的夏天,热爱足球的男孩顾晓阳为了参加足球选拔队,和自己强势的父亲发生争执,院子里的邻家老头则成了他的师父。这位爷爷独自一人居于破旧的房子里,儿子虽事业有成,可因为一件涉及孙子的往事和土地拆迁带来的工厂改制,导致双方不和。

而不太调和的段落,则是顾晓阳的父亲顾建华则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学校来了个年轻漂亮的英语教师,身为教导主任的顾建华陷入了自己的一段不伦恋情,使家庭陷于危机。

《西小河的夏天》的确在不少场景里维系着观众的童年体验,所探讨的主题也足以令人代入其中。

我们何尝不是在孤独与不被大人理解的环境中靠寄托一点点长大?但即便是进入足球校队——这样一个在成人世界中可以被随意碾压的简单梦想,在儿童的世界中都是易碎的。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想起了前年夺得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是一部“彩色版的《八月》”。

《八月》

不过,这部电影在创作观念上,实则与《八月》相去甚远。

《八月》靠生活流的、看似情节稀薄的笔法,深深浸透对特吕弗(《四百击》)、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侯孝贤(《童年往事》)三者电影语言的致敬。

在这些影响下,张大磊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私密的情感体验做出了凝聚细节的重心,最终营造出一曲散文诗般的时代挽歌,散落而丰满。

而《西小河的夏天》,则更像是几年前的《爸妈不在家》,或是杨德昌的《一一》

《爸妈不在家》
《一一》

周全并没有在影片氛围上呈现出一种散落在童年记忆中的私密感,他也无意于此,而是更注重精密设计的情节构建和桥段间的组接落实,使作品“重情节”且框架工整、意旨清晰。

当然,他的水准并不能与大师杨德昌或拿下金马最佳影片的陈哲艺同日而语。

《西小河的夏天》虽有着设计,内部却几乎不存在留白/隐喻的空间,社会性也并没被系统化地纳入讨论,很难谈得上可以被回味。

与《一一》中的洋洋遥相呼应,顾晓阳也通过摄像机镜头纪录下了对生活的发现。但周全并没有赋予顾晓阳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哲学性,而是将白描进行到底。

他将两个家庭各自的秘密与生活,赋予在一个小孩的身上,令顾晓阳成为了穿针引线的人物。

老年的父亲(邻家老头)与儿子不合——不仅因孙子的意外亡佚,同时也不想过着住在深圳的晚年,宁愿独居也拒绝被儿子安排。

双方宛如一对家庭的镜像,产生了对话与交流。

归根结底,《西小河的夏天》的问题,还是太中规中矩了些。

绍兴的地域环境并没有被导演真正利用进作品之中,设定出“地域物语”,而是更多作为故事发生地的简单幕布与有明确指向的道具。

相信,浙江人对此能体会地更深,即便从小生活环境相似(“台门式”的家),却无法进一步产生共鸣。

三代人的苦恼,似乎也如拳拳打在棉絮上,缺乏进一步的发力,没做出其中的层次感。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电影的主角虽是三位男性,但令人最意想不到的出彩表演,则来自于饰演母亲的谭卓。

她在出演过的《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和《暴裂无声》中,都以不多的戏份中献出了精准的表演,在《西小河的夏天》同样如此。她将南方口音、越剧唱段信手拈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番演绎,这部电影会黯然不少。

最终,《西小河的夏天》的落脚点还算是恰当的。周全选择在情感上发力,在关键处点到为止。没有亲缘关系的一老一少在弥足珍贵的陪伴和不得不面对的分别里,学会了与有亲缘关系的家人和解;其他人的困惑与苦恼,也在水乡的温润下逐步走向出口。但新的孤独开始围绕着顾晓阳,他学会了一个人在台门的院子里踢球,此刻,童年走向终结,影片戛然而止。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承认这部电影虽然在之前有些许的不足与失当,却依旧是部尚可看看的作品——因为它道出了童年大同小异的烦恼:

即便只是微小的愿景,都要学着去面临当它失落时所承担的苦涩,学会在破碎与孤独里默默长大。

 4 ) 忧郁与快乐交织的夏天

慕张颂文之名而来,原本看到6.6的低分我有点不想看,可是看到还有谭卓、顾宝明以及荣梓杉,又想,这样的演员配置,除非剧情烂透了才会不好看。于是我还是点开了播放键。

以孩童的视角讲述大人的故事,这种模式并不罕有。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一一》,然后还有《蝴蝶》,名字相仿的《菊次郎的夏天》反而没太联想到。

这个发生在国内水乡的夏天,显然有其独特的美。画面上呈现的水、建筑、人物,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种舒服是远离喧嚣现代的一种安静和老派。

电影主人公晓阳是个喜欢足球的小学生,有个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父亲,有个越剧名家的母亲,两个人无疑都很爱他,可是却没有人支持他的爱好。这时邻居家的爷爷作为资深球迷出现在他身边,成为了他第三个亲人,兼足球教练。

他会瞒着父母偷偷和爷爷练球、看球,也会将自己发现的秘密——父亲和自己的英语老师在谈恋爱——告诉爷爷。最有趣的一场戏是晓阳带着爷爷一路尾随父亲和老师,去到舞厅“捉奸”,我一边觉得“不会吧?”一边又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当母亲的怀疑成为现实之后,父母的争吵让晓阳烦躁且不安。他又收拾了玩具,要爷爷带他走。爷爷只是个邻居家的爷爷啊,怎么可能带他走?于是爷爷带着他去看望了自己真正的孙子小宝。晓阳这才知道,原来爷爷的亲孙子睡在了黑暗的地底。

在这个夏天,所有人都变得有些不同了。爷爷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晓阳也有了表达和反抗的力量,而晓阳父母更加了解了对方,了解了孩子。影片的最后似乎暗示着一切都重新开始,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

看完全片,我觉得6.6分有点低了,虽然不知道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是否都是要求较高的专业影评人,但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眼中,这部片子的质量还是中等偏上的,至少可以上7分。不是说没有问题和缺点,比如规避掉了一些矛盾点,比如人物的背景故事过于粗略,不过整体来说,叙事很流畅,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演员方面,虽然我是为了张颂文看的该片,但看片的过程中却被谭卓的演技惊艳到了。或者我应该说,谭卓不太像在演戏。在戏中她的戏份台词并不算多,很多情绪需要通过眼神来传递,她的处理非常到位。更让我惊艳的是她的身段,看得我以为她真是学戏曲出身的,不知道她私下练习了多久,才能把这种童子功的职业演得这么让人信服。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不错。在夏天即将到来的此刻,把它看上一遍,似乎也就不那么畏惧炎热了。

 5 )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

看一部电影,也需要一些执念了。

要不是上周在腾讯视频偶然看到《西小河的夏天》的定档预告,要不是因为被预告片里的这首《游夏》而吸引,我是不会费了些周折去包场看这电影的。

在线购票APP里我划到底还没有找到这电影的信息,要不是我看到“查看更多”而点击进去,就以为这电影不在我这里上映了——事实上与没上映也没多少差别。

本市就一家影院在今天放映这电影,只有一个场次。我点明天的放映信息,一场都不放了。

相比那些动不动就搞19.9甚至9.9票补的电影,这电影能上映都不错了,就别指望片方在已经赔本的前提下再票补了。

要不是我今天闲的有点蛋疼,我才不会跨区在大下午去看电影——我家楼下附近的几家影院很明显抛弃了这电影。

当我一个人包场看完这电影出来后,看到影院墙上挂着“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牌子——要不是这牌子的存才,可能这一场都没得看了。

电影的情节简单而舒缓,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很多矛盾最后的解决甚至显得有些云淡风轻——这也挺符合影片的基调的。

当郑先生答应顾晓阳做他的足球教练时,我暗自感叹:难不成要拍成老爷爷带领小男孩实现足球梦的套路励志片?——幸亏不是这样的套路,如果影片围绕这样的套路展开,我就会开口骂导演了。

小演员的选择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我不否认顾晓阳扮演者的灵气与童真,但是当他说出生硬的台词时,我依旧觉得他表演的痕迹略重。想到那年看《百鸟朝凤》,被小正太郑伟的纯属演技而征服的感受,如果《西小河的夏天》的小主演能达到那时郑伟的演技,这电影就非常出彩了。

我姑且将顾晓阳父亲遇到的事情称作“中年危机”。一个在学校里严肃的有些变态的教导主任,一个在家里高高在上的严父,在遇到事业的转折期,在碰到刚毕业的年轻漂亮英语老师,在面对妻子即将迎来事业巅峰的空档,他是焦虑的、胆怯的,冲动的、盲目的,自卑的、脆弱的。而当他没有当上副校长,与年轻英语老师的事情只是一场夏日的雷雨似的过去,同妻子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之后,他用一场倚靠在妻子身上的痛哭而宣告自我挣扎的瓦解——这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

郑先生对于顾晓阳的关注与疼爱,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他去世孙子小宝的移情。他与儿子的矛盾影片中展现得不多,但通过他儿子在面对郑先生冷漠态度的体贴反应,他儿子收购棉纺厂设备时的慷慨以及最后郑先生随儿子与儿媳妇去深圳的情节展现,郑先生最后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与儿子的矛盾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心结。郑先生与儿子儿媳妇离开自己的老屋的路上,我看到他儿媳妇隆起的腹部。小小宝将要在不久的未来降生在这个家庭,郑先生终于迎来了他想要的幸福。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谈了一些”。顾晓阳在他十岁的那个夏天,用懵懂的眼神似懂非懂看到了大人世界的一些纠葛与矛盾,而他也在夏日时光的流转中,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足球队的小小梦想。夏天过后,顾晓阳又长大了一些,他身边的那些大人,也改变了许多。

时光荏苒,1998年的那个夏天属于二十年前的回忆。而在淡淡蝉鸣中的夏天,注定是无法复刻的。唯有记忆,才能在时光的咀嚼中不知不觉发酵成了一丝我们现在以为的模样。

 6 ) 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童年:顾晓阳和他的同学们

青年:沈老师

中年:顾建华和他的妻子(抱歉只是看的剪辑所以不晓得名字)

老年:郑老爷

当然,影片是以一个孩子,也就是顾晓阳的角度拍摄的,观影过程中很自然会把他当做主角,带入他的身份和立场,去支持或者抨击什么。小时候,我看电影都是这么一个路子:完全认同主角的价值观,给每一个人贴标签,他就是坏的或者她就是好的,诸如此类。后来随着长大,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了一个很宽恕的心态,不再只把目光放在拥有最多镜头的角色身上,而是把自己带入到每一个人物之中,不断切换身份和立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尝试探寻人物的动机和故事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整场片子看下来,最打动我的,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那个仅仅出现了几分钟的不知名小人物,这很棒。

⚽️亲情困局(童年):

顾晓阳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肆意地踢着足球,就算是和人打架受伤、装满有关足球的宝贝的小盒子被爸爸扔掉,也依然热情不减。

即使是这样,每次面对爸爸反对他踢足球,他依然很顺从,很乖巧,不会当面顶撞,转为地下战。

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目张胆叛逆起来了呢?从发现爸爸和沈老师暧昧的关系:他们一起在办公室里说说笑笑、沈老师穿着白衬衫弹着吉他看着爸爸唱有关于青春的歌、他们一起去舞厅……晓阳厌恶这样的爸爸,那个从前无比高大正直的形象轰然倒塌,光芒不再。父亲这个词汇,从此变得复杂而令人难过、困惑。

于是乖巧的他开始变得叛逆:爸爸不让他穿着球衣去上学就干脆不穿衣服,挺着小小的胸脯一路光不溜秋地走到教室,爸爸只好妥协;被爸爸满球场追着跑,会跑得更快让人追不到……

这是童年的我们大多会经历的事之一:父母形象的坍塌以及相伴而生的对其管束的反抗,同时还有内心的惶惑和迷茫。

🥀婚姻困局和事业困局(青年和中年):

顾建华,十年兢兢业业的小学教导主任,前方的职业生涯正一点点变得晦涩难懂起来;而妻子却要“飞黄腾达”了,角逐梅花奖胜券在握。夫妻两人的事业发展对比鲜明,而在东亚文化语境里本应是家中顶梁柱的丈夫反而是比较落后的那一个,而且还是在98年。所以顾建华自己也不太能够接受这样凄凉又令人愤懑的事实,似乎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在另一个年轻稚嫩的生命身上,寻找作为男人的尊严和逝去的青春。

沈老师,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文艺青年,喜欢唱歌和弹吉他,去舞厅跳舞和喝咖啡。在这场两个人的戏份中,她唱歌时有意无意望向顾建华的迷离眼神、夜晚在办公室里和他交谈时露出的星星眼、找演出道具时过于近的距离和肢体触碰,都给了顾建华一些隐隐约约的暗示,让他一步步靠近自己,在那个最为暧昧和几近失控的时刻却又飞快退出,转身离开。

也许,她是一个边界感不强的人;又或许,她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是青春时期荷尔蒙作祟吗?是夏天闷热的天气让人头晕脑胀吗?不得而知。

妻子知道了,然后是长时间的争吵、冷战,或许也不是没有过分开的念头,不过最终这场偏离正轨的事件随着沈老师的离开和时间的流逝,慢慢隐去,成为两人婚姻里的插曲。

最后来说说郑老爷:

他是早夭的小宝的爷爷,是在深圳打拼的儿子的爸爸,是顾晓阳的朋友,是顾建华的邻居……

他守着老旧的台门不肯离开,实际上是守着孙子的痕迹,守着自己心里的挂念,在和晓阳相处的那段时间,他陪他追逐足球梦想:在桥上练习、去杭州足球场、送他皮耶罗球衣;陪他一起直面成长的困惑:跟踪爸爸和沈老师去舞厅并拍照取证……

因为这段上天恩赐的缘分,郑老爷放下了心里的执念,与旧时光做告别,然后好好开始新的生活,去了深圳。

而晓阳,也第一次,感受分离。

🌱成长的主题?

晓阳的成长,似乎是最直观的。但其实,顾建华也在成长,沈老师和郑老爷又何尝不是呢?没有圣人,没有天使,不断经历,不断成长。原谅,是软弱还是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短评

作为生活在江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九零后独生子,有一个贫苦出身党性观念强的知识分子老爸和才艺气质出众但为家敏感隐忍的老妈,对白墙灰瓦木家具摆设的老屋子结构代入感极强,就好像整个童年的记忆浓缩在西小河的这个夏天,舒服温暖。

7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国内观众有个需要改正的观影误区:不是小成本就一定是小众文艺片,类型片也不仅仅局限于大体量大制作。这部新片就是典型的家庭剧情片,好莱坞三幕剧式剧本,鲜明的角色,几条线互为关系,起承转合流畅工整,导演的诉求也非常清晰。最难得的是,处女长片在台前幕后都做到了精准又精致。

10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王晶的《赌侠1999》之后又一部致敬98世界杯的电影。对传统儿童成长视角有所突破,成为那个年代的绍兴记忆群像。父亲的角色演的尤其称赞,装束表情和情绪波动太到位了。

1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影展到目前最舒心的一部电影,导演很踏实,不装文艺不装逼,稳稳当当的拍,不挂野心挂在脑门上,导演功底非常的扎实,叙事非常的流畅,讲的事情和《八月》一样,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片子。我很欣赏这样的新人作品,新人就应该先让证明你能走,会讲故事,能控制情绪和节奏,会走以后才会有奔跑的可能性。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看球的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对不对?

23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98年夏天,10岁的顾晓阳跟邻居爷爷连说两遍:皮耶罗才没有乳臭!也是在那个夏天,12岁的我,拿着罗纳尔多和皮耶罗的世界杯球星卡,跟我爸说:他们是现在世界上最厉害的前锋,但我还是更喜欢蓝衣服这个。只是不知道,顾晓阳是否和我一样,后来因为皮耶罗成为尤文球迷,并在2012年夏天因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24分钟前
  • K
  • 推荐

徘徊在中年的爱情与家庭、以生死为结的少年与老年。导演对片顾主任这个角色的塑造很用心,他渴望新鲜事物,不与腐朽同流,但同时又呆板老套。他对孩子的学业关心备至、对妻子的事业又平平淡淡,两个身份的自尊心作祟;尽量为家庭、工作负责的他,面对新来的爱情滋味,竟又抛开一切去追求,可爱又可厌。

28分钟前
  • Yuruky
  • 还行

儿子享受九八年的夏天,父亲却渴望一个春天(这个角色与情节是全片亮点了)。埋了不少细节,但这种对上世纪末的整体搬迁,有如贩卖老厂子机器,始终还是四平八稳儿童片。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摇摇晃晃的足球梦,大人们垂死鲜活的婚姻,丢在水池的手帕,唱词里不得善终的梁祝,倚靠在墓碑上的合照,将被拆迁的台院。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少年时在那些湿漉漉的夏天里,为何总是对这个世界怀有那么深的寂寞、空旷、失望与委屈。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3.5星,还可以,与《万箭穿心》这样的作品不同,更像是日本或台湾的家庭片,情感很克制很冷静,却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往事,父与子、教育方式、中年危机等,虽然平淡,但沉溺于其中的一种现实,包容、理解、新的环境更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又会在克制的情绪中感受到家庭的羁绊

3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用小孩视角来看这个夏天大人们的情感和遭遇,中年人后院起火,谁说非要烧个精光才罢休,也有被生活绊住手脚摔在火苗上直接灭掉的,看电影让人直怀念背着书包给家长添麻烦的时候。

40分钟前
  • 无脸男
  • 力荐

还不错,值得鼓励。篮里的花和脸盆里的手帕好评。谭卓的表演惊艳。

43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有幸在韩国看到首映,惊喜,完全不像处女导演作品。关于成长的故事,表演都很细腻,特别是小朋友,非常有戏;画面也很好看,打破了之前对处女座都是草台班子的印象。期待国内上映。

48分钟前
  • 搜狗输入法
  • 力荐

台湾编剧融入江浙地域,侯孝贤的痕迹明显,用儿童视角看待三代人的成长,成长主题不止着眼于儿童,成长势必要有失去的代价。爷爷的角色还代入了菊次郎的设计,但落脚点稍显不足。导演基本功扎实,故事、情绪、节奏都在掌控之中。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朱朝阳太惨了,小学也是这样度过。而且爸爸还是同一个人。

53分钟前
  • 乔峰
  • 还行

跟八月很像,都讲一个又乖又叛逆的小男孩暑假,都借由他的视角展现了家庭邻里关系,也都寄托了对90年代社会变迁的感慨,一个是内蒙小镇,一个是江南水乡。这片导演是留美海归,监制张家振廖庆松及一众金牌幕后,特别是戏骨级演员令整体制作水平更精细,场面更完整。两片都舒心自然,多线索处理都较克制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名不副实。演员们一直在尬演,无法直视。故事一般,镜头一般。为了追求风格而制造风格,全然没灵气。

58分钟前
  • AnnaOverloaded
  • 较差

非常不明白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长片为什么要在与自己的成长阶段完全相符的时代背景里选择丝毫不带自己感情的冷血拍法 并且滥用集体回忆 用刻板印象处理人物反应推进剧情发展 只能说本子太浅功夫又没到

1小时前
  • 你说什么?
  • 较差

类比近年的华语儿童片,也就是ilo20%水平或八月30%水平。且大段陷入槽点满满的抓马情节剧格调,部分台词写了还不如沉默。但话说回来,的确有很多场戏抓到我了,地域温度把握得还行,谭卓演得很好。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完仍旧对这部电影拿到釜山的观众选择奖感到不解 顾宝明极好 但影片本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处处都是模仿的痕迹 虽然处女作有模仿无可厚非 可是后半段明显质量下降 以及明显模仿《一一》让我不适 还有舞厅尬舞 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都喜欢跟着贾科长和《白日焰火》拍这样远古的蹦迪戏来宣泄角色情绪?

1小时前
  • igrɛkonz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