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

HD国语

主演:杨婧琳/康磊/马丽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画像 剧照 NO.1画像 剧照 NO.2画像 剧照 NO.3画像 剧照 NO.4画像 剧照 NO.5画像 剧照 NO.6画像 剧照 NO.13画像 剧照 NO.14画像 剧照 NO.15画像 剧照 NO.16画像 剧照 NO.17画像 剧照 NO.18画像 剧照 NO.19画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L'Image du Mal

原文链接:http://tinyurl.com/c8b88a
============

多年以来,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在看完一本书后,如果要写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的话,我一定不会再回头去引用书中大段大段的内容来辅佐我的观点,除了一些必要的人名、地名之外……

=============

手上一共有两本《道连·格雷的画像》,一本是英文版《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购于1990年8月7日,是当时很流行的原版胶印。我在封底的备注上写道:

    一九九零年八月七日于观前新华书店。买书后去四院看望外公。

那时我大二的样子,在上海读书。外公病危,所以我赶回来看他最后一眼。

第二本是中文版《道连·格雷的画像》,购于2008年2月8日。

我买第一本的时候,恐怕更多的是为了学习英语,但是事实证明,当时只是看了一个大概,王尔德的英文实在太华丽,还不是大二时的我能深刻领会的——当然,当时的我也没有如今这么的“低俗”……

==============

把两本书的封面贴出来吧(点击小图可以看大图):

英文版封面
    英文版封面

中文版封面
    中文版封面



说实话,我更喜欢英文版的封面。中文版的封面中的两个人(一个人,一个画中人)都TYTSTN了,而且貌似有点长得象Orlando Gloom,真不知道编辑的灵感从何而来……而英文版的封面就很贴切了:

画像代替主人(封面中最左边的那位)承担岁月、罪恶在容貌上的积淀,而主人却还是如同他18年前那样的青春、纯洁、魅惑……而封面中间那位中年人,应该就是为道连创造了这幅画,而最终又因斥责道连的不道德行为而被道连杀害了的画家Basil了……而Basil也是除了道连之外,唯一知道画像的秘密的人……

==============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家世显赫,日进斗金,学识渊博,容貌姣好,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将注定是不平凡的人物,但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那么是什么因素在作祟呢?

王尔德先是引入了一个前提:岁月的流逝当然会在人的容貌上留下痕迹,而更进一步的,任何恶行也会在容貌上留下可耻的印记……在道连的事例中,对保留他18岁时姣好容貌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使得道连许下了那个不可逆转的誓言:让肖像去承担岁月的侵蚀、恶行的印记,而他呈现给外人的容貌将永远那么姣好、魅惑……

外在美,在道连心中,是一种美的表征。它代表了道连所要追求的境地,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其内心——由肖像所表征——却发生了可耻的堕落。因此,如果我说: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应用了丑的手段,那么人们就已经失去了美的本身,即使所追求到的“美”是被广为认可的,也并不是“美”的本质。我想我并没有说错。

而当道连谋杀了Basil时,冲突更是到了一个高潮:Basil象征着道连最最内心深处那一丝善的天性。而我们看到的是,当我们一旦沉没于——或者享受于——罪恶的美丽(美丽的罪恶),那么善的天性——无论它是如何固执的存在——也会被我们无情的抹杀。这样的做法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孩子有错家长知道就可以了,但是不能允许别人说三道四。道连的朋友亨利勋爵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好:他采用的完全是一种崇拜、纵容的态度。到了道连这个程度,任何自我反省都是不能被自我接受的。

道连到最后也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只是鲁莽的选择去销毁肖像。王尔德在这里埋下了一个结论:人的灵魂才是人存在的根本。当道连用杀死Basil 的匕首捅向肖像的时候,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而整部小说也在终极高潮来临后戛然而止:道连死了,死后的他容貌可憎;而肖像“活”了,恢复了18年前的姣好……

这里我们看到的既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寻求罚”,也不是卡夫卡的“罚寻求罪”,而是第三种:罪与罚的泯灭。

可是,王尔德还埋下了一个引论——而我对此还不敢苟同——那就是:死就可以作为灵魂(本我)救赎的途径吗?我没有看到任何来自道连的忏悔,只有他一贯的或自得其乐或用更大的罪恶掩盖罪恶的做法。

============

无疑,王尔德在彼时也是极度矛盾的。他个人的私生活在当时也备受指责,而当时的人们显然比如今更在乎这些。我可以理解他所承受的压力。当他在他的现实生活中采用的是和道连几乎一致的路线,那么其内心本性的善在“作祟”也是很正常的了。王尔德没有一幅肖像可以去摧毁,也无法摧毁其本我,他只能通过虚构的小说中的情节来表示一种绝望中的希望。

我对本书的解读也仅限于此了……

=======

这个评论是我09年1月份写的,当时根本不知道有现在这本片子。看完后基本想法和各位的评论一致:改编的很奇怪。所以就不多说了。

 2 ) Dorian Gray一出,Wilde不宜

这片拍得真失败,不用三十分钟就足以看穿一位导演急欲表达的一切,最悲惨的莫过于此了。 唯美主义的时代已经彻底落伍,甚至都不够资格在荧幕上露脸。Dorian Gray做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没有明黄色的向日葵,只有装神弄鬼的童年阴影絮叨个不停,刺溜乱爬的蛆虫,与所谓魔鬼嘶哑的低吼与咆叫,什么恶魔的祭坛,什么被玷污的灵魂,什么与魔鬼的契约,根本就不是王尔德的那碟菜。导演基本上就是借王尔德的名气现成编个故事,塞上一堆最流行的惊悚、神秘与灵异元素来博观众欢心,然而打着哥特恐怖片的幌子,这片骨子里不过就是部低级情色片,以为插科打诨三两句王尔德的俏皮话,来一个激情四射的同性热吻长镜头,就能跟他老人家攀上亲戚,算是向他老人家致敬了。实在抱歉,王尔德不买这笔账,众粉丝们也难于信服这一套鬼把戏。 如果导演出于本意便想要跟王尔德的那位Dorian Gray撇清干系,自己讲一套大道理那也情有可原。摆脱原著小说而言,电影倒是拍得很工整,情节简单主题鲜明,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又是老套的青春期少年伦敦堕落记,一定是曾经懵懂纯真,遭坏人诱惑堕入深渊,得志春风过后一定会遭良心谴责,神经错乱,最终定蒙佳人相助,幡然悔悟于是以死为鉴,整一个旧时代道德寓言啊! 但是不明白的是,是否这年头的观众阅读能力实在成问题,不论讲什么都一定得符号化象征化才算到位,看这影片的导演恨不得给所有的角色都贴上label,戴上面具,Gray是fallen angel,几乎很傻很天真;Wotton则头上插着犄角,像个小丑般上蹿下跳,啰里八嗦。而这位折翼天使也未免心思活络得太迅速了点,就像是个见一点财色便迫不及待脱衣服的妓女,连蒙带骗抽了一根烟就上了瘾;灌一杯琴酒便成了酒鬼;逛一次窑子立马跟女友翻脸不认帐;而在风月场只看过一次西洋镜,便马上生出一副花花肠子,瞬时由花样少年转型为冷面情场杀手,就算男人善变也不至于此,翻脸比翻书还快,需要的不仅是心狠手辣,更是一门讲究经验值的技术活啊。 当然我们也不能骂这部Dorian Gray糟蹋了原著,毕竟人家也没给王尔德大人版权费呀。豆瓣短评上,也有大声疾呼让原著去死,就是喜欢这种初中生狗血低级影片的。所以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不是那瓷器活,就别用金刚钻去量。Dorian Gray一出,王尔德不宜。

 3 ) 又一部扭曲原著的电影- -凸

      作为王尔德死忠饭,先BS一下这部电影对亨利勋爵的诠释,喂,人家亨利在原著里那么的有人气,结果在电影里变得居然很三八(请原谅我用三八这个词)还让他女儿和道林好了,搞得好像道林是为她而死的一样,彻底的把王尔德最后将道林写死的意义的扭曲了,而且王尔德书里面女人就是那浮云,最后道林的死也是因为被欲望所吞噬,为了寻求解脱而死,这是因为这样美又回到了起点。当然这只是个人结论,但是电影里道林为了ZS对象死了,(还是原创的)这算什么啊T-T
      还有演员,这是我最内牛的,小说里道林是个金发碧眼的美人,这个黑头发是嘛意思!!Ben Barnes得颜很微妙,时而好看时而很土,最主要的是当年我在看他的纳尼亚的时候我就觉得他长得像王力宏T-T
对于里面道林和画家的Kiss我只能说人家明明在书里是单恋情节(虽然我觉得就是一渣攻,一忠犬和一傲娇鬼畜水仙的悲催三人行)结果电影里搞的道林因为想要隐瞒画的真相而去勾引画家,让我情何以堪啊T-T总之,这部电影就是很商业化,明显背离原著。

最后加一句Matthew James 09年在英国演了道林的话剧,虽然是小型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是这娃是目前我心中最符合道林感觉的小孩,强烈希望道林格雷继续翻拍让Matthew 来演道林!当然编剧大人求你不要再变出一个脱离原著了。

 4 ) 要美貌还是灵魂?

等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等到了这部由我最爱的小说之一,王尔德生平唯一的小说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的电影《道林·格雷》。

  这么一个传说中的美丽男子,自然会选择俊美的男星扮演。当初在英国上映前看到新闻的报道说是由本·巴恩斯主演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疑问。毕竟原著中的道林·格雷是有着“猩红色的嘴唇曲线柔和,蓝蓝的眼睛坦率真诚,金色的头发曲卷有致”的美丽形象,而本·巴斯恩虽然有着柔和而漂亮的嘴唇,其他则是褐色的直发和黑色的双眸。当然,他和原著中的少年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年轻而俊美。在刚看到海报和剧照的时候,并不觉得本·巴恩斯的扮相有多么的惊艳之说。只是一个英俊的男子,中规中矩的美貌罢了。之后看了预告,对于影片中的诡异气氛,充满中世纪英伦风格的场景和阴暗的贯穿腐朽气味的华美视觉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虽然早在九月英国已经上映,无奈的是到了12月底我才看到了本片的庐山真面目。不过还好,时间不长,也算是对于即将消失的09年的告别赠予。

  影片一开始的片头就很好的渲染了整部电影的鬼魅基调,黑色背景中充满泡沫般的浮现出道林·格雷的苍白而俊美的面孔,展现给观众的并不像原著所描述的从画家巴兹尔的画室开始,而是直接跨越到了那个俊美的男人用着复杂的表情直视着下方的某个人,思绪似乎飘远到了记忆的某个角落。猛地回神将他的迟疑转为了决绝,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刺死了身下的躯体。大量的鲜血从死者的身体上喷涌,溅落在俊美男子苍白的皮肤上。镜头始终没有拍向死者究竟是何人,而重点表现了道林的面部表情。那个杀人凶手用沾满了血迹的黄色丝巾缠绕在手上,俊美的面孔上展露着紧张而有些兴奋的,甚至是痴迷的表情粗重的嗅着充满在丝巾上的血腥味道。阴暗而有些变态的性格瞬间展露无疑。下一秒钟,镜头切换到了马车上,道林冷酷的看着身边的巨大的正在滴血行李箱,镜头再次的切换到了河边。在苍茫的夜色中,道林用力的将那个标有DG字样的行李箱推入了河中。之后故事回转到一年前,开启了整个故事真正的序幕。

  和原著的平铺直叙相比,此片的开头更能在瞬间抓住人心的魔力。毕竟阴暗而血腥的谋杀和田园般柔和的景色相比,无论在视觉冲击还是情感基调上都更为震撼有力,也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逻辑。故事从道林·格雷由于需要继承爷爷的遗产来到伦敦,在车站管家接到他开始。之后便是道林和巴兹尔的相识,巴兹尔迷恋于道林的美貌而开始创作道林的画像,在道林的央求中带他参加了一场聚会并认识了亨利勋爵。而这个过程是原著中并未描写的,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在这个增加的内容中,影片还加入了一个精心安排的小细节,当道林央求巴兹尔带自己去参加宴会时,曾经在布帘后更换衣服,无意中裸露出洁白的后背,上面交错着触目惊心的一道道暗红的伤痕。在之后的关于道林的记忆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伤痕来自于儿时祖父用拐杖暴力的抽打而形成。而关于这样悲惨而灰暗的童年阴影也是原著中所没有的。或许这一细节的增加是剧本的创作者托比•芬雷想要更深层次的展现道林·格雷的人物性格为何会如此迅速而猛烈地堕落的依据,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刻意创作的。不过个人觉得这对于道林之后的性格扭曲并没有直接或过于间接地关联,倒是多少增加了影片中惊悚而诡异的气氛。 在聚会中,女人们惊艳于道林的俊美,而亨利勋爵对道林的痴迷也由此开始。从他递给了道林第一支香烟开始,或许已经预示着他将堕落随之传递给了那个曾经懵懂纯真的少年。

  与此之后,影片便开始了原著中的开篇场景,亨利、巴兹尔和道林在画像创作时的对话,以及在之后的接触中亨利对道林关于堕落的理由完美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使道林堕落的最大“功臣”非亨利勋爵莫属。他永远信奉的关于“美丽比善良更可贵”的论调,由于他的关于美丽会马上衰老不可永恒的腐朽思想像毒药一样侵蚀着道林渴望拥有美貌的永恒的单纯心灵。于是在不自觉间,他将灵魂出卖给了恶魔,也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束。

  关于道林与西比尔·文的结识与相恋在影片中则表现得纯粹而美丽。年轻而羞涩的道林,纯洁而动人的西比尔,两人的结合好像最美的一切都融入其中般美妙。而影片中唯一明媚的画面也仅限于这些片段,在河堤边那对两情相悦的男女的对话,清澈而深情。两人结合时点到即止的亲吻和唯美的裸露画面,本·巴恩斯消瘦、苍白而紧致的胴体散发着大理石般的洁白、光滑和柔美。在噩梦中惊醒而弄伤了自己的道林,和西比尔交谈时倾诉着儿时被虐待的阴影,当他向西比尔展示自己背上的伤痕却发现光洁无瑕之后,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也在此时对这样怪异的场景或多或少的有了关于和画像相连的猜想。

  两人结合之后,当道林向众人宣布他要订婚时女人们的失落表情,在影片中都叙述的自然而理所应当。而亨利勋爵自然不会轻易地让道林属于一个女人。他带道林去了妓院,让他抽大烟,品尝着滥交的堕落快感,最终让道林在与西比尔的争吵中决定分手。关于此处的改动与原著中道林是因为西比尔在话剧表演中的失常而发觉自己不爱她了相比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思维。毕竟在如今的年代,对于因为爱上其表演而爱上一个人,因为其表演的失常而不爱一个人确实过于难以理解。但是和原著中西比尔的哥哥吉姆从未见过道林而在多年之后的偶遇决定杀死道林,与剧中安排吉姆在西比尔刚死时就找到了道林并试图杀死他的情节相比,我则认为原著更有戏剧张力。西比尔的死去让道林几乎崩溃,而亨利勋爵那张舌灿莲花的口中说出的偏离世俗的宽慰之语也居然让道林找到了释怀的理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理由吞噬了道林关于感情的忠贞和纯洁,从而彻底的走向堕落。

  影片演到中部,便出现了故事中的一个小高潮——道林将巴兹尔杀死的情节。起因与原著相同,都是因为巴兹尔认为道林的生活过于堕落,希望可以挽救那样原本纯洁的少年开始。剧中则更为大胆的表述了道林在亨利勋爵的怂恿下与一对母女发生了不伦的关系,甚至于与巴兹尔本人的不伦性行为,将原著中的腐坏与堕落发挥到了极致。而冲突爆发点则是巴兹尔希望展出那幅画像引爆的。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帮助道林将巴兹尔毁尸灭迹的艾伦·坎贝尔,对于这一点,我仍旧觉得原著更为谨慎。当然,影片中当道林将尸块从箱子中拿出丢弃,并将行李箱上装满了石头推入河中的镜头更加触目惊心。那鲜血淋漓的尸块,那颗第一次没有被扔出而在行李箱中滚动的头颅,更加增添了影片的恐怖气氛。当那个巨大的行李箱沉浸在河堤之中时,道林·格雷的人性也随之彻底的沉沦。当道林·格雷的良知彻底陨灭之后,他便过上了极度沉沦与近似于变态的生活。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斑斓场景描述这段情结。在和裸露的年轻的男女们纠缠着的、喝着女人鲜血的、被人打到血流满面的、拿着刺刀自残的……一幕幕堕落的美丽的暴露的充满肉欲的画面强烈的震撼着观众的神经。

  最终有一天。道林感到了对生活的疲倦,于是他决定远游。当他极力的邀请亨利勋爵与自己通行时,亨利则因为自己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不得不婉拒了道林的邀请。

  “告诉我你见到的一切。”

  “我从来都是什么都告诉你的。”

  ——这两句话记录了两人长久的道别。

  影片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道林出游数年的片段,只是寥寥几封道林写给亨利的信件片段诉说着他的部分经历。通过镜头中亨利看向窗外小女儿在外玩耍时告诉观众已经度过了数年。

  直到某天,仍旧俊美的道林出现在一场聚会中,看着垂垂老去的昔日老友、爱慕他的女人们时,这才惊觉已经度过了数十年之久。除了老去的人们,导演也非常细腻的运用街道上出现的士兵、原本的马车变成了汽车等等细节表现着时代的变迁。在此次的聚会中,道林遇到了一位年轻而充满着新时代气息的女性艾米丽。在与亨利勋爵的攀谈中,道林无意中发觉这个女人就是亨利的女儿。

  不可避免的,艾米丽仍如其他女人一样无法自拔的陷入了对道林的迷恋。也正是由于她的爱恋,将道林紧闭的心门再次打开。他们开始相恋,并最终热恋。而亨利勋爵则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开始企图寻找道林保持着如此年轻的秘密,从而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被道林早早藏起的画像之上。另一方面,道林开始感到了良心的不安,开始希望重新成为一个好人。为了这样的不安,他去了埋葬西比尔的河边,去了教堂忏悔,并最终引来了西比尔垂垂老矣的哥哥吉姆的再次追杀。当吉姆意外的被火车撞死之后,道林封闭已久的愧疚与良知便火山爆发般的彻底迸发了。

  影片的最后,当亨利发现了道林的秘密、当他用油灯焚烧了道林的画像、当艾米丽赶来央求道林从房间中出来,而道林绝望的从铁栏中握住她的手指,告诉她“你是我心里的唯一”而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被燃烧的画像中的时候,全剧到达了高潮。最终,道林·格雷手持利剑,将画像中呼之欲出的邪恶而丑陋的灵魂刺死,葬身火海。亨利勋爵也在大火中毁掉了半张面孔,并使女儿因为愤恨他对道林所做的一切而与之决裂。在影片结尾的最后几分钟,当他走进储藏室看着道林·格雷又再次恢复了美丽的画像说着“可怜的男孩,也就只有我能忍受看你了”之后转身离开,在紧闭的幽暗的房间中,那幅画像中原本温柔美丽的道林渐渐地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善良神情再度消失慢慢的变成了一幅冰冷而残酷的神情。

  这样的结尾或许是为了留给观众一个悬疑的伏笔,暗示道林并没有死去,所以画像才会又开始了腐朽的轮回。亦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暗示,告诉人们灵魂的堕落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怎样,这样一段原著中并未出现的结尾讲故事表达的更加完整而悬疑,算得上是锦上添花。虽然我并不喜欢亨利勋爵的女儿这一个原著中并未出现过的角色的出现,更倾向于道林·格雷只是因为自身的解脱而希望重新做人而并非爱情。而亨利勋爵也应该是原著中描述的即使得知巴兹尔是被道林杀死也表现得无动于衷的麻木与冷酷。但是相对于原著突然地完结而言,这样的完整或许也不为一种圆满。

  就演员表演方面来说,本·巴恩斯的演技在此片可圈可点。虽然和实力派老将科林·费尔斯相比还略显稚嫩,但是和《纳尼亚传奇2》中的凯斯宾王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将少年时期的单纯与懵懂、中年之后的阴沉与老练,英伦味道极浓的贵族气质都将人物形象展现的相当成功。尤其是那双富有魔力般深邃的黑色双眸,将情绪毫无保留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仍旧不免花痴的说上几句。或许看图片有人觉得本·巴恩斯并不算得上特别俊美,但是影片中,鲜活的本·巴恩斯绝对可以用无可挑剔的俊美来形容。玉石般的纤细而高挑的身材真绝对可以让色女们满足YY的趣味。就外貌协会荣誉会员的我来说,唯一的不足就是此片中的女人没有什么惊艳或者特别漂亮的演员出现。或许所谓的英伦气质美女胜在气质,而不是美貌。


本來想自己寫一個評論的,但是被這個影評打動了。轉過來說說。我是看了這個影評才決定看電影的。

原文出處:http://movie.xunlei.com/comment/107020

 5 ) 萝莉代代无穷已 美男年年只相似

世界上曾有一个幸运的男人。

他的母亲是血统高贵的贵族小姐,他的父亲是桀骜潦倒的艺术家,这一对璧人的婚姻不被祝福却势不可挡,爱情结晶自然是又有艺术基因又有丰厚遗产的英俊少年。

男主角的命运一定是由纯良到堕落再到浴火重生,养成这类男人的契机,无外乎世态炎凉或女性的身体。道林属于后者,他一生坎坷,在丰乳肥臀的血肉长城中摸爬滚打而来,实在不能算命运多舛,当然劳累是有的。

初恋是戏子,她美艳清嘉,多愁善感,温柔单纯,情绵心专,这类小姐身子丫鬟命的女子天生适合被始乱终弃。即使有负于她,绝不会撒泼耍气,计较报复。幸则投缳溺水,那是造化,不幸就忍辱偷生,默默无闻地为那个男人把孩子养大,苦守寒窑却不奢望咸鱼翻身,绝不会给男人添麻烦。这类女人惯坏了男人,男人往往在这类女人身上禁果初尝,享受了完美的初恋,泯灭了最后的良心。

堕落期,可以称为肉战期,他坐拥粉黛,温香满怀,欢愉享尽却卖乖般道苦,那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尽管那些外表光鲜内心风骚的女子也曾因他争风吃醋痛不欲生,他却拣尽花枝不肯歇,记得谁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他的厌倦在身体的relax中,反像拧得越来越紧的弦,韬光养晦、等待厚积薄发。终于有一天,他的身体已然是强弩之末,发条嘎巴一声断了,他为了自我救赎,在自我放逐显然失效的情况下,他急需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祸国殃民。

在男人开始以受伤自况,渴望洗心革面的时候,他需要一个文艺女青年。她身材高挑、个性卓然,颈上吊着相机,指缝夹着香烟,口中谈着女权。更紧要的是,芳龄正好、心如萝莉,对他谜一样的身世充满好奇,对他因半生吃喝嫖赌、纵欲过度而显出的萎顿充满母性的怜惜,这是又一代二十岁的女人,不管自己是二十岁还是八十岁,性无能还是肌无力,二十岁的女人是他永远的憧憬。当然道林不会老,他拣尽便宜,永远是花好月圆的一张脸,他是心老色不衰的芭比娃娃的男伴。萝莉说,“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听闻此言他多么倦怠,无非新一轮皮肉欢爱海誓山盟,他已看穿风月,有些柏拉图恋爱的意思,却依旧无奈顺从。不管如何,这次恋爱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经过一番折腾,他俨然千锤百炼、铜头铁臂,其实他渴望的不是爱,而是那场火。他祸害完生命中最后一个萝莉,撒手阑干,经过浴火涅槃,摧枯拉朽、正本清源,他又摇身变回好人。

原来女人都是龙套兼戏托儿,只为在他风光无限的生命里,在他灵与肉的自我纠结中苦熬挣扎一番,再鼓掌叫好。

一百二十年前,一个断背的雄性玛丽苏YY出这么一个故事,可歌可泣,吾等后生,还有什么可矫情的?YY吧,YY吧。

好故事,就是得这么编。

 6 ) 人人都想做Dorian Gray

几年前看了蔡澜的介绍,于是去看了Dorian Gray的原著,
英国口味,虽然情节吸引,对白精彩(尤其是亨利那些理所当然的无道德+无责任观点),但还是有点儿闷+慢的调调。

当时就已经对Dorian这个角色很着迷,邪恶和绝色的混合,经常将他和年轻版的KEANU REEVES重叠在一起幻想,因为KEANU到近40岁,也还有着一张仿佛不会老的精致纯稚的脸庞。
与其说是喜爱这部作品,倒不如说是喜欢美貌,喜欢青春不老。

我不清楚当时的伦敦是怎样,流行那种风格的衣着和生活方式,看原著的时候感觉这故事的场面应该是挺奢华糜烂的,华丽的上流社会,而这部电影出来的整体气氛效果跟我想的有点不同,没那么华丽,但我更爱这种就阴暗诡异的气氛,毕竟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挺骇人的。
精美画面和配乐很容易让人进入状态,Dorian出席葬礼的那套衣服很帅气,不过色欲场面好像多了些,但BEN本人却不怎么露,可惜。

可能大多数看过原著的人都会觉得Ben Barnes来演Dorian Gray不够惊艳,看预告的时候我也只是带着对原著的喜爱而期待电影本身,但看了电影后发现其实他还演得不错,他做坏人的样子比做好人吸引,Dorian的单纯和邪恶他都做到。
好吧,我原谅BEN不够精美。(事实上我越看越觉得他很帅~~~)

至于Colin Firth,他那副忠厚老实的样子来演荒淫无道的亨利,真是让人看不习惯(我脑里还想着他在《BJ单身日记》里面那个好男人形象)...

这版电影比原著更加详细地分析讲述了Dorian Gray堕落的过程,原著中只是轻轻带过,说几年后他已经声名狼藉,没有一个正经的女人敢和他独处,但没有细说Dorian是如何变坏,在说他对女演员变心那部分也很奇怪,人家嫁给你而不做演员你就抛弃人家?真说不过去,也显得Dorian非常脑残。
现在的人恐怕更为接受电影版里Dorian因为尝试过吸毒和滥交的滋味后对纯真爱情失去兴趣的安排。至于女演员被甩后自杀,虽然在原著和电影也显得牵强,但想想毕竟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就觉得没什么好奇怪了。

Dorian本来就是个无知青年,没见过什么世面,但却有钱又漂亮,人见人爱,基本没受过什么挫折,又脆弱又好骗,加上有亨利这样一个损友,想不堕落都很难。
不难发现,亨利之所以可以轻易摆布Dorian,全出于他的无知和孩子气,就好像现在的青少年常常做傻事,就因为他们自以为,或者是被误导为这样做会很有型,却不知道是在自取灭亡。

个人觉得影片最大的败笔是女演员们基本都其貌不扬(扮演女演员的是《香水》的女主角Rachel Hurd-Wood,她在《香水》里一头红发,很美很美,但在这里就表现不出来),最后艾米丽的角色在原著本是个单纯的农家女,结果在这里变了聪明独立的富家女,是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喜好??

我觉得原著和这版电影各有长处(其实我更喜欢电影版),电影版交代了原著没有的情节,让故事更完整,尤其是电影版的结尾,引人遐想,但原著中有很多精彩对白电影都容纳不够。
毕竟没有原著,就没有后来的电影版。


青春不老,不单是容貌,连眼神气质也一如以往的清澈动人,你身上有什么丑陋的东西都由一张画布+一堆油彩给你承受去,而你的代价仅仅是出卖灵魂。
我们要问的不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你为什么不这样做???

Dorian让画像替他承受一切,就好像我们会用PS把自己的照片PS得完美无缺,完美到一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程度一样,充满了不可能的希望和无尽幻想。当然,Dorian的画像比我们的PS高级多了。

但是,借用黄子华的说话,有时候有些东西,是卖都没人买,送都没人要,包括我们的灵魂。如果可以,我也要画一幅,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肯买我的灵魂。

 短评

本片=初中生必读书目1万字精简版+情色SM惊悚+Emily没头脑Wotton

4分钟前
  • Florence
  • 较差

''Would you, Dorian? Yes.'' 这是一曲关于世纪末颓废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失意恶魔注解 即便某些青春的殉葬品是如此楚楚可怜 即便不朽肉体的神话被虚伪的良善所摧毁

7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推荐

王尔德是个天才,而本片只展示了他天才的一部分。电影改编就是这样,无法复制全部,就只有开头的部分,而并未伟大的结尾。或许中途的风景点的很明,但是却无法看见最后的尘埃

11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失望是一定 完全没有王尔德文字里的精髓 肤浅与庸俗 只有表面的显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还原他的作品 是永远不会满意 是无法描绘的王尔德

12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还行

You have my heart Emily, my whole heart... T.T T.T T.T

16分钟前
  • 小丫丫
  • 力荐

这个故事讲到将近2个小时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情色镜头拖时间,尺度还真是够宽了。王尔德他老人家看见自己不敢明着表达的同性恋愿望被赤裸裸表现出来,估计激动得能活过来,然后看完电影又被气死了吧~

21分钟前
  • a碳
  • 还行

男主角长得像蒲巴甲...没有人这么觉得么.....

25分钟前
  • Jas.
  • 还行

拍得有点cheap 但Oscar Wilde强大的故事在其后支撑 所以还不难看 但结尾处太有悖于原著了 PS.他怎么总跟老女人搞 还有那些老女人怎么都那么丑

29分钟前
  • L***
  • 推荐

王尔德是无法被描述的。道林·格雷不止是永恒的美少年,亦是作者心中妄追的不灭火焰。狂欢的酒神与潘,狄俄尼索斯情结,从恶魔存有的根源处激动我们的兴奋、幻想、癫狂、陶醉和销魂。对于生命繁复层次的无穷尽体验,藉由恶魔交易延续的无限青春,并非道德赎罪故事,他应是一个反讽语气下的正寓言。

33分钟前
  • 砚小朵™
  • 较差

ZB与打击ZB 以及不ZB的最终效果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它——王尔德

38分钟前
  • MAO1BING
  • 力荐

How shame I am not to read any books by Wilde.

41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看在Oscar的份上给四星,那些俏皮话们=v=唉Colin实在不适合演油嘴滑舌的Henry,表情呆了点眼神木讷了点,需要眼神有灵气+邪气一点的比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凯斯宾王子还不错,不过我心中的Dorian永远是JudeLaw(未脱发版)总体呈惊悚风格。最后一句:基情四射啊=w=

44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我爱你永不凋谢的年轻容颜

45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道林·格雷】就像一个绣花枕头,说它商业,纯粹的是在消费男色;说它惊悚,更像是在故弄玄虚;说它艺术,是因为有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原著。至于导演Oliver Parker做了什么,那就是颠覆原著,拼命把电影往通俗里拍。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青春可以让人付出灵魂~谁不想有一个那样的画像~

51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推荐

不列顛蒲巴甲。生命中頭一回爲了雷字幕看完一個大無聊片。糟蹋了王爾德。

52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较差

1: Dorian Gray不是穷小子.王尔德的书里从来就没有穷小子. 2: 他不是sex addict. 他追求的是美, 是青春, 而电影则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变态.

56分钟前
  • Griet
  • 还行

其实Ben Barnes长得不错,很英国范,但下巴实在太难看了。其实他演得也不差,但剧本没给他太多发挥的空间,镜头全照顾他那副好皮囊了。其实加上一个杜撰的角色也没什么不对,但对西比尔的刻画实在太少缺乏对比性。把伦敦的氛围还原得不错,但着墨点明显在情色场面上,真正的内心戏太少了。

57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Dorian明明是金发碧眼的,配乐也让我很不爽,改编结尾太狗血了吧!!!这么好的原著,硬要拍成恐怖片...

59分钟前
  • Orchid
  • 还行

贼傻贼傻 群众纷纷表示糟蹋了原著 纯当消遣 星星给画面和演员

1小时前
  • Ragdo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