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HD国语

主演:斯琴高娃,顾美华,周沄,邢马力,许瑞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昨日的曖昧

這是一部1984年的作品,屬於新浪潮的產物。在新浪潮導演中,他是個比較文藝的導演。其作品文藝性比較強,出名作品如「滾滾紅塵」、「天國逆子」及本片「似水流年」。

這部作品講述一個香港雜誌社編輯珊珊因公司事務每況愈下,同時又與妹妹在遺產問題上發生爭執。就藉此機會離開香港一陣子,回到其故鄉拜祭剛去世的祖母。她已差不多二十年沒有回來,今次回鄉得到鄕友熱烈的歡迎,熱情的招待。並與青梅竹馬的阿松與阿珍敘舊。自珊珊上一次離開之後,他們結為了夫婦,並生了一個女兒。二人變化很大,兒時聰明好勝的阿松每天都在田裡工作,變得寡言,而阿珍則成了小學的校長,在家裡更擔當一家之主的角色。相比他們,珊珊仍然沒有結婚,感情生活並不穩定,之前更分別懷了兩個男人的骨肉。這次回來,朋友們當然有互相傾訴的時候,在傾聽中,珊珊的生活令阿珍感受很深,亦很痛心。沒想到不見多年,大家的生活有著這麼多的變化,而且香港的生活與人事關係都比起國內的複雜。同時珊珊的來臨令到阿珍夫妻間泛起了漣漪,紙風箏令到有水鞋的出現,水鞋的被發現就促使阿珍與阿松的對峙。最後隨著阿松把小豬帶了回來,生活又再一次回復到平常一樣。也許只是表面的,心裡一定起了變化,只是帶著中國人故有傳統的性格繼續生活下去吧了。

這部是一部充滿細節的電影,細節多到應接不暇,看一次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的細節。明顯嚴導演下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在這部電影,怪不得能奪下當年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導演、編劇三個大獎。我不知道那地方是否導演的故鄉,但他們明顯對這地方有著一份感情,而且對當地的認識很深。這是從他那些細節裡看到的。例如他用了很多當地人生活的片段作為場與場之間的過場,每一段都非常有特色,並能讓觀眾明瞭他們的生活是怎樣,而且亦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樸實。當中那些家畜到處逛,小孩子親眼看著自己騎著的豬被屠等等。另外,嚴導演用了很多大環境的鏡頭,把角色置在當中,令人在環境中變得緲小。像對自己的生活控制不了一樣。再者,導演的鏡頭不花巧,簡單得很,以開首為例,當阿松騎著單車帶著阿珊是,一直都是一個中距離TWO SHOT,二人一直聊天,直至講到有一個人朋友在年前死了,鏡頭才轉換成一個遠距離的FULL SHOT,過後又轉為之前的TWO SHOT。如此簡單的組合,卻有很不錯的效果,這也許是他「準確」
吧。
        

        我喜歡這一部電影,雖然他沒有什麼戲劇性很強的主線,但他卻慢慢地讓你感受到劇中人的內心與心情。這部電影令我想起費導演的「小城之春」,同樣是一個離開已久的人再次回來,回來之時,大家都有著變化,但內心仍然有著一份感情潛藏著,珊珊與阿松明顯在以前是情侶的關係,最少也有曖昧關係。就如志枕與玉紋。但劇中並沒有在觀眾面前確認,只是不斷的暗示,並在演員演繹上暗藏著絲絲的曖昧。這與「小城之春」不同,他沒有如志枕與玉紋一樣會有表明立場的對白,沒有他們在禮言背後拖著手的場面。但明顯在眼神上,角色反應上都有著線索。如在阿珍家裡,當阿松回來時,要和阿珊握手,握手後珊發現手很多泥,就立刻把泥弄到阿松面上,在場的阿珍看到即時面色一沉,但又裝作若無其事一樣。又例如阿松一直收藏起來的風箏,當被發現後那種不知所措,明顯表達出他的心意。再者這部充滿線索的電影,喜歡不去確認線索,就以阿松與阿珊的風箏為例,二人都有收藏風箏,都有看著風箏思考的場口,但從沒解釋或描述多一點對他們的意義。唯一的線索就是阿珊看到小朋友們放風箏時,在阿松面前提起小時候玩風箏的事。如此隱藏,但留心的觀眾就一定明白當中的意義,像對昨日時光的懷愐。

        這部電影的曖昧性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如此成功去處理去表達曖昧的角色關係,的確是新浪潮的重要人物。
        












 2 ) 无人识赏是留白

一起看《似水流年》的时候,前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在玩捕鱼达人,因为录像带转的画面太摇晃模糊,也因为片子的节奏很慢。但渐渐地就被吸引了,故事并不复杂,用现在导演制片的角度看,一句话概括的剧情平淡到本子可以立即被毙掉吧,但其下的情愫却一层层翻滚纠缠着,人物并不凌厉,但他们的心思却引得人揣摩了这个再思忖那个,放不下。

就这么专心致志地看完,一直隐隐期待的惊涛骇浪也未出现,明知海面下冰山一座连一座,但到剧终也只是汪洋之上一角又一角而已,没有过激烈的心跳倒抽的冷气忘了闭上的嘴巴,没有人撞上。平平淡淡一场却毫无遗憾,最后的画面,一人泛舟无垠海面上,韵味深远的歌谣唱得潸然泪下,导演严浩献给猝然离世的父亲的一行字出来,人的心,像是被挖空了一大块,甚至怀疑到哪里去找东西来才能填满。

下意识地比较周末去看《霍比特人》的情形,每次剧情进入对白环节,就会暗生出烦躁焦虑,忍不住抱怨节奏慢。总觉得自己的胃口已经被《谍影重重》《盘中盘》这类的影片吊得老高,渴望分分钟玩的就是心跳,从头到尾大气不敢喘,大有不刺激,就不值票价,吾宁不看之势。由慢入快易,反之则难,刺激像药瘾难除,一成重口深似海,一旦开口唱出死了都要爱,谁还能回头欣赏平平淡淡才是真。

当然这两部片子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面对的是不同的观众,甚至相同观众的不同心情。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现在回头看一些老片子,才有些惊愕地发现所谓的“时代特征”是多么的明显,身在其中未必察觉,回头看时却生出来路已远的唏嘘。比如那天看《阿甘正传》,愕然于90年代竟然乐观至此,散发着孩童般的昂扬振奋,莫非这二十年来的时光,带走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青春气息?再比如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那些闷死人的长镜头里,满溢的情怀哀愁,似乎在现在的镜头中再也找不到了,最后一次记起还是《一一》里倒影在酒店落地窗玻璃上哭泣的女人的身影,以及嘤嘤的哭声,这画面声音竟然那么长,长到你可以不觉得它长,多么神奇。

可想起《童年往事》《牯岭街》《找乐》等影片里难忘的画面,两相对比下还是发现了微妙的差别,大概因为,哭泣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强烈则满溢,容不下其他情绪滋蔓。虽然我身上的怀旧嫌疑已经太重,还是忍不住要说,重温八十年代经典片的时候感受到的情怀,深感是多么难以复制的东西,别说艺术家不敢轻易复制,就连观众也未必有勇气尝试。我喜欢《一代宗师》中多多少少有些影子,但又觉得他们和我一样,已经有点分不清情怀和煽情的分别。

这是一个无人识赏留白的时代,狂奔中的人们唯一的信条是更高更快更强,你追我逐,谁也不肯须臾停步,仰望星空大概是最著名的笑话,雾霾当头步履难停,那被人看了百千万年的星空,早已经寂寞到恨不得熄灯落幕万古长暗。

对作品来说,慢并不是缺点,空未必不足,点到为止好难,意犹未尽是高招,常常是拳拳到肉不如一剑封喉来得致命,四两拨千斤才是真功夫反之算悲剧吧,《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过的这些道理,离有效期还有990年。作为一个文艺观众,我也在考虑要不要矫偏一下,不再单纯刺激至上,多看看深入心灵的影片,以为学习——退一万步说,这些怎么也是小成本,所以真的可以做做梦啊!

再回到《似水流年》,大雨次日,珊珊和孝松去镇上买胶鞋回来,泥泞的路中央一片水洼,两人恰好话不投机,自然分开而行,男人大步从这边走,女人迟疑了一下也是无奈,绕过另一边走了,镜头一直停在水洼上……

看似无意义的画面,让人心里一顿。


 3 ) 严浩《似水流年》我们谁是谁的盐?

刚才看《天籁之战》,很喜欢《喜剧之王》的歌词:
每一天 都活在电影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小说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 K歌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 MV里面
  这世界本来就是场 真人秀表演
  实在难避免
  幕揭开 全世界的恋我都失一遍
  为所有的悲剧 当特约演员
  我伤得断肠 我哭得夸张
  只为了红几年
“这世界本来就是场真人秀表演”,我被击中了,一下子很迷茫甚至怅然若失。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天天都在演演演,无论你想演不想演,无论你是有意演还是无意 演。我们在窗里看风景,也做了别人风景里的窗。
这词让我想起昨晚看严浩84年的电影《似水流年》里的一句话:你们婚姻太淡,把我当做你的盐。
故事大概是为逃避与妹妹官司纠纷的姗姗,从香港回到离开了十年的潮汕故乡,想寻找一些心里的宁静。碰到了青梅竹马的阿珍和孝松。阿珍和孝松已经结为夫妻,并且生了个女儿,家庭幸福,妇唱夫随。可是姗姗的到来打破了阿珍的平静生活。姗姗说阿珍吃了二十年的醋还还吃够,最伤心的时候就说了上面的那句话。阿珍也很生气,当时也回击“我也不当你的盐!”好击中人心的话。这世界我们谁是谁的盐啊?只要我们能看见的或能感触到的存在都是谁的盐吧!都是我们或别人生活的调剂品吧,都是彼此的真人秀表演,也许这些才正是是组成我们平凡的生命的吧。
   这部《似水流年》,真的好喜欢,喜欢里面的气氛调子和潮汕风景。因为有在潮汕工作两年的经历,看到哪里的山山水水感到非常的亲切,那些平整的田,那些宽大的河,那些庞大到夸张的榕树,都好诗意,都好故乡,感觉我们梦里的完美故乡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

斯琴高娃和顾美华的细腻表演很动情,把闺蜜的爱恨演绎的丝丝入扣,关于个人真实情感的东西也许是放在何时都不会过时的吧。也许那部电影在那个时代环境下也有其独特意义,当时经济开放,一些人为了赚钱开始离乡,功成名就不回去的,混得凄惨又没脸回去的,还有一些国外的华侨们的归乡,他们对故乡那种若即若离的心思,让故乡这两个字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一种乡情就那样浓浓的在整个社会弥漫开了。
现在其实更甚,我们年轻的一代还有多少固守在农村故乡呢?都是挤破了头的向繁华的都市拥挤,然后拐回来再做作的去感念故乡。

   无论何时何地,政治大方向大政策都是撕裂和摧毁着我们真实的个人感情的,而文学或艺术总是在后面给它擦屁股,并且抚慰和修复整个国民所受过的创伤。但是有时候撕裂和摧毁,又是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变异进步,政治和文艺也是“谁是谁的盐”吧!

这段时间想写点什么,却写不出,发现还是放不开,还有现在写东西想的太多了,想得多就束缚了,总感觉敲的字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殊不知这种出发点是多么的要不得,但是克服好困难。
思路最近也好混乱,在写中找自信的日子好像没有了。也许不是没有了,只是太懒不想好好的坐在那里敲上个把个小时吧。

听蒋勋说毕加索,原来现代画的鼻祖,他的经历也不是多传奇的,甚至很平凡呢。他有天分,但是前期的积累很关键。没有他父亲严厉的童年少年教导,他的基本功不会扎实。还有对学院派的话开始感到排斥时,他选择了逃课走出去,去博物馆,去酒吧,去咖啡馆。他随便到处去速写,在酒吧在咖啡馆不停的画,据后来记得的人回忆说,只要见到他都是看他在不停的画画画的。那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啊,能够出来,是他努力的结果,一点不稀奇。

蒋勋老师还说,他一直都在他的人生状态里,没有脱离过生活,所以才一直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太难得,人若一直保持一颗最初的心,那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生动的吧。

蒋勋说文学,说到最后,还是说所有怀着企图心的,想套个大理想大抱负的那些人那些作品,最后都化为云烟了,反而是那些最无用最私密的个人化的东西,倒是都流传了下来,比如张岱,比如关汉卿,比如曹雪芹,比如沈从文----

原来文学的功用不是救国救民的,只是起一些辅助的作用,给它一个崇高的功用也是无用的,那些所谓的口号,流行一阵随着政治的流转它们也立马散去,倒是贴切的说自己心灵个人的,才是能永久共鸣也能永久回味。
     看来以后要多写写身边自己熟悉自己喜欢的了,就从我们我的家宜阳开始,就从我宜阳的一个小山村开始,似乎只有那里我才不会写错,那些都是我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到的。也就当是为我无名的故乡也撒上一点盐吧!
想看《似水流年》的请点击,有高清版的地址

 4 ) 向北方

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访华,之后两国便开始了关于香港地区回归问题的磋商,香港由此进入前途未卜的”浮城”状态,而“浮城”中的居民因归属感的不明朗而出现一种蔓延十几年的焦虑情绪。于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探讨香港身份的电影,如1983年的[火烧圆明园],回溯百年前中国被列强压迫割裂的历史,如1984年的[等待黎明],回望香港早期殖民时期的苦难,以此为香港和内地建立起一种或隐或显的宿命牵连。 与此同时,严浩的父亲严庆澍去世。严庆澍曾在左派报纸《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任编辑部主任,家中亦收藏有无数苏俄小说和内地红色小说,这些都对严浩的意识形态倾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浩中学就读的就是左派学校香岛中学,内地十年动乱期间还随哥哥去新疆串联。身处香港却魂在内地,这让严浩产生了强烈的身份困惑。直到严父去世,严浩便开始于内地四处旅行,“开始了一种寻找的过程”,行至潮汕地区时,严浩惊叹于当地农村的闭塞和淳朴,但同时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外来的旁观者。这种身份认同的迷茫感,直接催生了[似水流年]。 桃源式的家国 珊珊与妹妹发生遗产纠纷,同时潮汕乡下的祖母逝世,于是摆脱香港的俗务回内地奔丧。珊珊在家乡重遇旧友阿珍和她的老公孝松,忆起几十年前的点滴过往,摩擦出一些细微的情感骚动。这就是[似水流年]的故事,主线就是三个人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像极了费穆的[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对周玉纹和章志忱间的旧情毫不掩饰,[似水流年]的处理却比[小城之春]还要暧昧得多。珊珊、阿珍、孝松三人第一次重聚,刚从田里耕作回来的孝松与珊珊握手,把污泥沾到了珊珊手上,珊珊笑闹着把泥擦到孝松脸上,一旁的阿珍见状脸色一暗,却又马上装作若无其事。珊珊与孝松似有还无的旧情,阿珍对珊珊充满醋意却又姐妹情深,三人间的微妙关系暗藏其间。[似水流年]通篇尽是如此般细腻、迂回的情愫,如[小城之春]般一切都说不清道不明,但一切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这种似是而非正是[似水流年]最迷人之处。 [似水流年]的影像美学同样是[小城之春]式的,相比严浩前几部作品的刺激性影像,[似水流年]就如同它的名字般绵长悠然,摄影、美术、音乐均合力建构出港片中少见的传统山水美学。水田间白墙黛瓦的民居,河流中缓缓飘摇的白帆,河边洗衣的少妇,田间赶鹅的少年,广场上闲聊的三五村民,穿行在巷子里的大花猪,还有打在屋顶上的雨滴……对于从香港归来的珊珊而言,这显然是片比外界走慢了几十年的土地,严浩镜头下的这些诗意悠远的细节,加上无数看似闲笔的过场人物如对在国外的子女颇为自得的老人、年届百岁的双胞胎归侨、为肥猪的宰杀而落泪不止的少年等等,交织成一片绵密的人情之地,把潮汕乡村塑造成了一个桃花源式的存在,由此,一个如影评人丘静美所说的“神话式国家”悠然而生。 相比当时香港对九七回归议题普遍滋生的焦虑感,严浩在[似水流年]中对内地可谓提供了一种迥异的视角。 两地的二元对立 就如同台湾地区同期的侯孝贤在[恋恋风尘]和[冬冬的假期]等片中所做的那样,严浩在[似水流年]中在把潮汕乡村进行桃花源式建构的同时,同样把农村与都市进行了二元对立,而这种对立集中体现在珊珊和阿珍的身上。 从表面上看,未婚未育的珊珊坐拥资本主义社会的丰裕物质,对工作、金钱具备全然的掌控力,对男女关系和家庭观念较为淡漠;而早已结婚生子的阿珍始终生活在穷困的农村,丈夫、女儿、学校就是她生活的一切,虽贵为一校之长,但仍是典型的保守女性。两人因多年旧情而由衷地互相关心,但因几十年分离所产生的差异,而造成了不可消解的尴尬。此种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两者间亲近又疏离的关系,正是彼时的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写照。 另一方面,阿珍和孝松虽生活清贫庸常,但在琐碎的生活中却是一派恬淡光景,珊珊虽然富足独立,但生活中只有乏善可陈的肉体关系,和相互倾轧的利益关系。珊珊与阿珍同床共枕、无话不说,是农业社会的人情绵密,而对于血缘相通的妹妹,却只能凭着电话和邮件沟通,话题无外乎对遗产的争夺,映衬出现代都市的疏离。这片淳朴的土地让珊珊为之着迷,因此愈发对香港的物质和疏离深感失望,潮汕这片“桃花源”,也在云淡风轻中抚慰着游子伤痕累累的心灵,在在是严浩对香港的自我批判,以及对内地的神话式想象。 [似水流年]的字里行间全是政治,但最可贵的是竟无一字一句提到政治,对所有因由政治大势而生的矛盾都处理得极其含蓄,但低调的细节外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只是珊珊虽然对内地迷恋不已,但最终仍要割舍回乡的不舍情绪,重拾自己的身份,回归那个厌恶、复杂、奢靡世界里去,再度体现的是香港人面对内地的矛盾心态。就像严浩自[似水流年]之后,创作了[天国逆子]、[太阳有耳]、[滚滚红尘]、[棋王]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全然以内地为叙事核心,但最终仍是要回香港拍[浮城大亨],通过对这座城几十年的历史回溯和置身其中的个体勾画,确立起对自我身份的终极认同。

 5 ) 38年前的潮汕,父母才15岁的《似水流年》

难道又是吸引力法则,前段时间看了《人在纽约》Maggie/张艾嘉/顾美华/斯琴高娃——《今夜不设防:斯琴高娃》39岁气质绝美——《似》这部既有顾美华又有斯琴高娃。(刚刚看回《人》的上映年份那个哪里是39岁的新娘子赵红,最多三十出头!太吸引人了。)

顾美华,今天才真正认识她,小时候看过她很多片,没想到她是32岁才半路出道的演员。姗姗美得不可方物,从梯子歪头和阿珍讲话太鬼马了。

斯琴高娃,本因看不太懂剧本中的粤语俚语不接此片,在导演监制二度游说下才接拍。选角选的太好了,完全表达出一个拧巴的阿珍!

电影取景于1984年的揭阳空港砲台、地都,方言和潮阳的很是一致。品味老妈讲的童年农耕故事,姗姗的老厝和我小时候住的一模一样,是小下山虎式建筑;红地砖,冬暖夏凉,拖地速干;天井、红色八仙桌、老式红眠床,突然发现好多红色硬软装。现今和开场最大的区别是,山村里不再有那么多小孩追逐打闹,山里的学校一个班都报不满。

电影主题曲太牛了,歌词完全诠释了电影的愁绪,但没看电影之前我又不明mui姐唱的意思。郑国江看了电影六遍才完成填词。最初mui姐是带病录音。不敢相信mui姐当时只有廿一岁!大震惊,是少女塔唱出了无限沧桑。

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

望著天一片/只感到/情懷亂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

誰在/命裡主宰我/每天掙扎/人海裡面

心中感嘆/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

 浩瀚煙波里/我懷念/懷念往年

 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

看完许久想起两年前看的《八两金》,殊不知评论里早已写下。(取景于达濠)

 6 ) 脚踏流年,许我独行——又看《似水流年》

电影开始的时候,另一个你不由自主地跳荡起来,跃出你的胸腔,只一纵,就跳进了那辆摇摇摆摆蹉跎而來的老公共里。它正从银幕里一点点抬出头,向你眼前的世界歪歪倒倒地晃来。

——我们彼此的年光都如一片轻羽,失重在记忆。


姗姗的年光在车窗外的天空土地飘飘荡荡,如无人召唤的孤魂。那个叫顾美华的主演坐在车里,想象着姗姗的模样,这模样和她逐渐融合成了一张脸。你看着这奇妙的变化,又走进了一场叫做《似水流年》的电影。

遥远的从前,人们有名还有字,合起来成为“名字”。姗姗是名,字来迟。在古代,“字”是需要由授业老师来选择的。姗姗的授业老师是她的故乡,于是故乡给了她“来迟”为字。“字”是“名”的诠释和期望,而故乡知道姗姗未来的轨迹,名“姗姗”字“来迟”,就更像是个预言,给她的孩子的无奈的预言。

姗姗回来的时候果然已经很晚很迟了。没有人能看到她中年的白发,她的风姿绰约步履慵懒眉目含情,所有的光彩都是年光的光彩。朦朦胧胧,不再清晰不再纯净,她所过之处,带起了一圈一圈同样朦胧的涟漪,如行画中,又如画携人行,走过哪里,哪里就老了。

年轻的人儿只会回家,不会返乡。“少年不识愁滋味”不是一己的姿态,而是对世情深深的看破。风物依旧年华不再,故乡的土地坚实如故,她承受着归乡的游子变得沉重的脚步,和被他们拖扯回来的满身天南地北的年光。故乡的人也依然,爱你的人依然爱你,只是那份爱若不等你的开启便永不见天日。忌你的人即使学会了负手侃侃而谈,也终究掩不住那份山村的朴实,最后被你玩耍在股掌。

人间的重逢是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你的目光追着老华侨的脚步向村子跑去,老华侨的西装和挑子都让你想起你的四川。同样熟悉的田埂上,你看到那些欢迎老华侨的老少人们,然后你看到那个沉默(后来你明白,其实是隐忍)的憨实汉子——孝松。

——一段情既已开始便永无结束;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而已。缘分的线在多年前曾经被风雨吹得不知所踪,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它还是会回到本身的轨迹,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机缘。

姗姗晕倒的时候不知道来接她的会是他,孝松去接她的时候同样不知道他即将看见的是她。他沿着那条细长的田埂飞快地跑去,就像跑在他们从没亲眼目睹的牵起因缘的那当年一线。他们的重逢是沉静的,或许是因为有太多说不完说不出的话堵塞了口舌——现实啊,其实是容不得太多真情纵横。
——你可以是孝松,也可以是姗姗。因为你也是个来迟的人。

小学校长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吗?你看清了她睁开眼后看见姗姗时,眼中除了惊喜还有什么吗?中年人啊,她们除了表达自己的欢喜,更多时候还会懂得如何收藏自己的真心。

每一间古老的屋子里都该有一张古老的像。那些生于清末民初的老人家们,她们老去之后的遗像总是千篇一律——一顶毛绒帽子,干瘪的脸颊,黑白的碳晶画像。她们被摆放在黑暗的屋子里,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踏进门来的儿女子孙。她们固执地矗立在桌上或墙上某个位置,还乐意看到那些被她们看着长大的人们。而那些长大的人们也还乐意再看见她们吗?姗姗来迟了,她带回的是早已过身的父亲遗像,和跟妹妹的满腔纠结。

故土的床,是每个游子最魂萦梦牵的地方。没有人还能再成为小孩子,没有人可以再回到母体,唯一可以让你心怀初衷的所在,恐怕就是故乡家里的那张床。你可以最安心地躺下,做最温馨的梦,在梦里作最不可能地相遇。你还可以放下所有外面世界的纠结牵缠,没有什么七情六欲可以带到这张床上来,连即将把你闹得倾家荡产的妹妹,你也只会想起你们一起长大的最美好的时光。你睡在最不可思议的亲情里,浑忘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这时候你还是个小孩子,拥有最纯净无暇的心灵。

如果你还抱着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的期望回你的故乡,你一定还很年轻。真正的归乡,一定是怕遇见什么人,怕发生什么事。故乡,是真正的游子最渴望也最害怕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藏着你最深的情最厚的爱,而这深情厚爱却早已成了往事,可以侵袭你心,但它真正的归宿,却也正是在那片你魂梦牵系的土壤里。爱也罢忌也罢,不甘不舍又如何?有衣袖便挥挥衣袖,光膀子何妨跺跺脚,发一两狠声,然后转身,重逢。

终须重逢。

于是孝松低垂了眼,他怕眼睛泄露心底的真情。于是小学校长挺胸昂头故作挥洒,她须得多年后让你知道她也是个强者,不容掳虐的强者。于是相逢于是拥抱握手,于是共聚于是突然尴尬,于是吵架于是连猪也跑了,于是男人怒冲冲离家出走又怒冲冲抱回跑走的猪。该爱爱,该忌忌,他们在故土上演着终须上演的最后一场戏,否则,大家怎得安生呢?


在故乡,
有我们最不可告人的爱和思念。
花开过几遍人去过几转,
抽身之后,就都是
世间最模糊的容颜。
无言的人终需出走,
归来的人终须无言。
像天地人间,
且爱忌缱绻。
终于水波不兴,
如这似水的流年
随了自然。


“你看,连我们这种年纪都在开始死去了。”
“下一次相逢,恐怕又要十年以后。”

说完最后的台词,我们各自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脚踏流年,许我独行。

 短评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10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15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

16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21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2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30分钟前
  • 力荐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4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43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48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54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60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