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南方的童年

HD中字

主演:易志兵,何伟欣,谢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7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8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9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第二季金旋风三体(剧版)人吓鬼家有六子活魔人冬候鸟失忆迷城巴瑞 第三季异鱼岛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九州缥缈录星期天的多明哥克林2021当铺大乱斗与我同行,一路相爱维京传奇第五季电影万岁1995为了她冀味儿 第二季敝院消失的女人2016黛洛维夫人嫁个100分男人光影造梦师摧花手人口交易未来少年柯南日语我的兄弟爸爸的木房子波西·杰克逊与奥林匹亚众神受骗者心跳特务亲家治疗犬凤囚凰豹女之夺命之旅(粤语)丹心令球爱酒吧

 长篇影评

 1 ) 勾起了那一点点的回忆

刚开始,我以为这部片子纯属恶搞的配音版。看了十分钟后,觉得不像。娴熟的镜头,质朴清新的风景,豪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下子让我明白了,这真的是部来自我家乡的电影。

主角易明堂起初办学的初衷,或许不是那么高尚,只是为了生活。可在坚持的过程中,遇到那么多的不易,支撑下来的却是人性最难能可贵的一点点“不忍”。我们有理由被生活所迫,盲目、麻木,仅存的那点善良在心底深处晃荡,找不到依附的地方,片中的采茶调一点点勾起了心底深处的柔软。

认真地观看了结尾字幕,是导演亲自写的剧本亲自做的剪辑,我想他一定是宜春人,要不然怎么写出如此生动的台词。我的家乡人性子就是那样,纯粹,直率。每一句家乡话听起来都那么过瘾,虽然我并不是宜春人,但从小被浓浓的宜春话包围着,我不得不认为这就是我的家乡。方言中的美妙与传神,让我敬叹导演的剧本台词功力了得。不仅如此,导演怀着对家乡的深爱,取尽每一处山清水秀。那座小桥,那架水车,那片稻田,那座古屋,满山满谷的风景。镜头运用也恰到好处,起初我不理解导演为何放弃捕捉演员的特写,看到后来,我有些醒悟。许是导演的风格,又许是只能用这样的长镜头才能表达导演对家乡的热爱,对留守的无奈。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秀秀妈妈在易老师家大门屋檐下哭诉。外面淅淅沥沥的雨,敲打在屋檐上,只有堂上吊着一盏散发出微光的灯泡在风雨中摇曳。远远的长镜头,只能看见秀秀妈妈抹泪哭诉的样子,易老师夫妇无奈的剪影。其实,从一开始,我隐隐觉得办一个幼儿园没那么简单,易老师夫妇承担的要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有时,责任就是一种你扛上了,就再也卸不下来的东西。就像易老师送走最后两个孩子又接回来,就像易师母已经承受不下去,看到村民把襁褓送来,咬咬牙又抱了起来。人性中的那一点点不忍心,成就了他们的难能可贵。

看完后,我带着湿润的眼眶,发疯似的给MSN、QQ上每一位家乡朋友发链接。我希望他们都能看看,或许是对农村留守现象的关注,或许是让他们听听家乡话的电影,更多的是,我们都恋家乡。

 2 ) 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一度想着要辍学。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3 ) 我的家乡,我们的童年(导演,我代表留守儿童感谢你!)

我家乡是江西宜春万载县的某个小乡镇,童年的时候也是留守儿童。我那时没有上过幼儿园,从1岁到6岁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的。之后直接上小学。印象中我们村第一家幼儿园是在我上小五的时候我的邻居开的,那时候觉得幼儿园这种东西真的很稀奇呢!现在我对于那段回忆已经很淡了,毕竟已经20多岁,又很少回家。

当我们还是留守儿童的时候,心里并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是觉得自己和其他小孩的童年有一些区别,但这种区别也不会造成什么隔阂,所以该玩乐的时候玩乐,在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中过完了自己独特的童年。当我头脑中有了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却早已不再是儿童,但我开始以这个概念来定义自己的童年,以为它是某种时代悲剧的衍生物。但童年就是童年,它早已过去,它早已定格。也许在童年的某一时刻,我会在内心责怪父母不在身边,也许不会,更多的是没有父母这个概念。所以我理解片中那个小女孩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妈妈也不喊,她只是没有“妈妈”这个概念,她只是从其他小孩那里,或是上课或是不管其他什么途径听过这个词,用这个词和一个一年只见几天的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划个等号。虽然残酷,但这就是小孩子的想法。然后我们在长大,懂事,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把这一想法抹除。然后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向别人说,我的童年,没什么特别的,嬉笑打闹又快乐。

片中拍摄的虽然不是我家乡的小乡镇,但是同属宜春地区,方言和我家乡区别不大。农村的各种事物,建筑,交流方式,习俗习惯,田间地头,家务活,这一切都仿佛让我回到家乡,往事历历在目。我算是出生在农村的异类,从没做过农活,连做饭都是大学毕业后自己慢慢摸索才学会的。但我对农村人的生活很熟悉,他们之中有人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人无所事事整天打牌打麻将。这些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淳朴善良,勤勤恳恳。可能有人觉得电影中一个月60元的学费,一个月100的拉车工钱,每个人拿出手的钱最多几百很令人震惊。但农村人的收入真的少的可怜,稻谷按1.2元一斤的售价算,即使亩产千斤,一年两熟,一年每亩的收入也不过2400,农活又累,和他们的劳动远不成正比。所以也不能怪那么多人都外出打工,把劳动贡献给大城市,然后造成又一轮的恶性循环,大城市越来越繁荣的同时农村多年一成不变。

片中的女孩子名字叫李响,谐音是理想。理想是农村人最容易破灭的事物。农村人是社会底层人群,打破阶层壁垒很难,作为上升阶梯的教育又如此不公平,要坚持理想谈何容易。江西人其实特别重视教育,即使是再没有文化的农村人也从来不会说什么读书不重要,所以像片中易老师这种想法的人也有不少,我小时候也接触过不少值得尊敬的教书人。然而江西的教育资源又确实太少,仅凭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这部电影是07年拍摄的,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江西的教育条件改善了许多,但留守儿童问题依然是个无解的问题。

电影里头有好几个感人的情节,如果是身处农村的人能经常听到村里人的一些传言的话就会明白,这样类似的事并不少见。电影里的 陀陀 偷偷跑出幼儿园,很多人以为他掉到了池塘里,于是都去打捞。幸好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现实里在一些池塘比较多的村庄这样失去生命的小孩有不少,我们童年时期总是会被家人告诫不能去池塘边。掉进池塘的人,离婚的人,找不到老婆的人,打麻将的人,追求理想的人,以及互相掐架的人,明明听到见到不少,看电影的时候也感慨,啊!这就是生活,明明只是普普通通的生活而已,为什么还是会被感动到。。。

总之,感谢导演拍出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让我再一次怀念,我的童年,我的家乡,以及那时我们的生活。导演,我代表留守儿童(嘛,虽然现在不是儿童了)感谢你。

 4 ) 失落的一代:乡村90后的成长与成才

遥望南方的童年》描绘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一个乡村——的故事,电影拍摄于2007年,我直到去年,才在我一个甘肃舍友口中得知,彼时还不是很感兴趣,直到今年疫情爆发,困居家中,才决定看一看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易老师,和自己的妻子在家乡办起了一个幼儿园——启明星幼儿园,由于自己的妻子没有幼师资格证,所以手续并不齐全,加之经济条件有限,起初只找到一个想要出去打工的初中毕业生李响一起教学,接送学生专车是大板车(在我的家乡,主要用于运输收割的稻谷),由自己的农民大哥负责。就这样,启明星幼儿园开始了启明星之路。

启明星之路并不顺利,起初是大哥的“离去”,由于家中农活太重,大哥没有时间每天早晚接送,于是易老师找到了一个傻愣愣的小伙子负责,自己妻子跟在一旁,以防不测。相较于这个困难,更大的考验很快迎来。

一天,李响误会了寄住在易老师家的留守儿童砣砣,使得小孩子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到村头的樟树下(在我们家乡,似乎每个村都会有一棵很多年的大樟树)守望者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快就会回来。找不到砣砣的大家惊慌失措,池塘里、河水边,直到易老师想起了那棵樟树。

经过此次事件,李响决定继续学业,考取幼师。第二个人“离开”了。

困难接踵而至。由于没有资格,乡教办要求幼儿园停办。易老师把孩子们送回家去时,不但没能把一个月60的学费欠款收回来,还带回来了两个“尾巴”,父母都出去打工的留守儿童,家中无人能照顾。

当晚,易老师曾经的学生、当地一个普通青年找上门来,希望易老师帮忙照顾他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因为他的安徽老婆“抛弃”了他们,去深圳打工了,他必须去找回来。易老师夫妇收留了那个婴儿。

在把那两个“尾巴”——砣砣和秀秀——带回家的途中,砣砣和秀秀问易老师,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易老师带着他们爬上高处,指着遥远的南方说,待到过年时,他们的父母就会从很远很远的南方回来。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电影的内容,我再熟悉不过,从小到大,他们的故事,在我的眼前一次又一次上演。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留下他们年幼的孩子,给爷爷奶奶乃至他人照看。他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年365天当中,他们至少有330天“没有父母”,他们“没有”父爱母爱,起初他们会守望自己的父母回来,向砣砣一样。但是,时间久了,他们更会像秀秀一样,连自己的爸妈都不愿意叫。

电影中,秀秀妈刘斌对易老师说,她觉得她不值,她出去打工赚钱,盖房还债,结果自己的老公找小三,自己的女儿不叫自己。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比比皆是。那个年代的刘斌们,有自己的无奈和辛酸,却连自己的至亲之人都无法理解。可是,你又怎能要求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理解自己几年都见不上一面的妈妈?

电影中的另一个典型故事,是那个年轻小伙易文才。电影的开头,易文才带着19岁的安徽女友回家结婚,彼时他的女友已经怀胎五月,易老师对一心想出去打工的李响说,如果你这么年纪轻轻出去打工,她就是你的未来,李响一言不发,但心里明白。电影的末尾,易文才的女友最终决定“抛下”丈夫和孩子,逃到深圳,她后悔了。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也屡屡发生。

去年,我在给我的笔友的信中,说我们这一代90后,是失落的一代,因为在90后留守乡村时,交通与通讯没有如今发达,大多数的儿童从小没有自己的父母陪在身边,他们的成长,是与泥水相伴的。他们,很少成才。

我的小学同学当中,不超过三个人学历超过高中,一般的人没有读过高中,甚至还有少数人没有初中毕业。我初中毕业时,是2013年前后,而比我大的85、90后,这样的比例更是触目惊心。而我就读的乡村初中里,不超过六个人学历超过高中,绝大多数高中都没有毕业。我高中毕业时,是2016年前后,距今不过4年。

我并非说,只有读书才能成才,而是我所知道的那些学业未竟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像是电影里的易文才,早早结婚,草草结婚,生活与他们的上一辈,如出一辙。我自己依然前途未卜,但我希望,我不会像他们一样。

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的小学时代,我的父母都陪伴在我身边,我还有兄长珠玉在前,教导我,引导我。但是,我有过砣砣的经历,在我还是小学时,我的妈妈曾经去广东打工过一段时间,我至今我都还记得分别的地点和场景。初中时,我爸妈还曾一起出去过。只是,我那会已经比较明白。

而像我一样幸运的,成功的通过读书,暂时考入大城市,却依然难以和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一样,充满自信与勇气,拥有更好的条件与资源。但至少,我意识到了,我不应该像父辈一样,重走一遍那样的路,更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和我们那一代一样。

 5 ) 这部小众宝藏片,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

片单中,它一直占有一个位置,却迟迟没看。

最近看了,不禁怪自己看晚了。

平凡而伟大,真实而感动。

这部国产良心片今天推荐给你们——《遥望南方的童年》

它或许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教育最好的电影之一。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乡村教师,和一群江西农村的留守儿童。

那是2004年的江西宜春。

影片一开始,一名男子坐着一辆小货车驶入村庄。

而村子里,只见几名男人围在一个小店里打牌。

桌子上坐着一个10来岁的孩子。

他的爸爸过来了,大骂他滚开。

他不服气,反驳,被爸爸接着呵斥.....

然后车上的男子到了,下了车,贴上了一张红条。原来,是为了幼儿园招生。

这个男子是一名老师,因为看村里有很多幼小的留守儿童,而决定办幼儿园。

现在在村里做宣传,有人欢迎,也有人发出嘲笑的声音:易老师这是为了挣钱吧。

但是对于一些无力看管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易老师这里收费是一个孩子60元/月,包午餐和接送。

就这样,大概招来了15个孩子,可是却收集了500多块钱。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男孩坨坨和女孩秀秀。

坨坨经常坐在村前的樟树下,等候他的爸妈。

因为他爸妈打工的时候,是在那里分别的,他们骗他说过几天就回来,从那天后,他经常在那等。

坨坨被安置在亲戚家,被当作累赘而被带到了易老师这里全托。

他性格有些内向,和别的孩子玩不到一起。

一次被老师李响冤枉和训斥,他负气独自跑了出去......

这可急坏了幼儿园老师李响和易师母。

有人说他经过了河边,找了半天找不到,众人在河边打捞,依然没发现。

易老师骑着自行车不停奔跑,发疯似的找孩子。

终于,在樟树下找到了坨坨。

所幸是,虚惊一场。

这件事却也让年轻的李响触动很大,她意识到做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她改变了自己一直想去广州打工的想法,决定重新回学校读书,考教师。

易老师为他高兴:“真的啊,读书好,读到了书有文化有知识做什么都好。”

这一幕突然很让人感动,事实上,易老师这里需要李响帮忙,而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行为对于李响的重要性。

此外,在当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很多人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但多的是带着功利的想法在里面的。

而易老师是作为一名教师,发自内心对读书的尊重和认可,和那种对文化的笃定,就更加让人感怀了。

女孩秀秀,妈妈常年在外打工。

当妈妈回来时,她不接妈妈的礼物,也不肯叫妈妈。

秀秀妈这两年牺牲了很多,但替家里还了债,盖了房。

这次回来本打算不走了,在家好好过日子。可回来后才发现,老公有了人.....

秀秀爸受不了,离了婚,秀秀被判给了秀秀爸。

更让人生气的是,秀秀爸不允许她看秀秀。

无奈之下,她找到了易老师,易老师帮她向前夫劝说未果。

最终,她只有忍着苦痛,独自一人再次前往广州打工。

一路走来,易老师夫妇可谓是困难重重。

面对每月只有100元的工资,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愿意来接送孩子的人。

教学期间,不断解决孩子甚至是村人的问题,坨坨还差点丢了。

更无可奈何的是,一直以来易老师自己垫钱继续经营,终因为幼儿园手续不完备而停止了办学。

最后,易老师,只有一个个地将孩子们送回去。

当他来到了坨坨家,他看见了独自一人的瞎眼老奶奶,实在不忍心告诉她这件事,而默默地带走了坨坨。

秀秀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她爸爸也去了广州,而她又被伯母视为累赘,并当着面说着一些难听的话。

最终,易老师又返回去带走了秀秀......

影片《遥望南方的童年》,豆瓣9.4分,评价的人75%的人都打了五星好评,好于99%的剧情片。

有网友评价说: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上,这样不浮躁,静下心来表达的/聚焦部分群体真实生活的影片,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全部启用宜春本地的非职业演员。

而影片中的孩子们就是真实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易老师生活中也是名老师。

影片中有不少让人感动的地方,以坨坨和秀秀为代表的诸多家庭的不幸,女孩李响的个人成长,易老师夫妇的一路艰难.....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就是普通人,更是善良有爱的人。

一开始,办幼儿园一来为了解决工作,二来也让无人看管的孩子有个着落。

在实际办学中,他们一次次面对可怜的孩子和问题,而他们还是有不忍有爱,选择了担起责任。

影片中有个年轻人,他曾是易老师的学生,第一次出现时,他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了一个怀孕的女人。

第二次出场时,孩子已生了,而这个女人想要离开这里,因为她过不了这里的苦日子。

第三次,年轻人抱着一个婴儿,找到了易老师夫妇,请求已经停业的他们帮他暂时照顾孩子。

因为他实在没办法了,还要去找离开的妻子。

看着这个大男人眼含热泪,易师母没有说话,率先伸手接过了孩子......

还有,易老师在坨坨不见后,着急万分拼命寻找他,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找到了,很多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先对孩子呵斥,而他没有。

此外,易老师,在与村人的相处中,话虽不多,但却做大了最大程度的帮忙,这点也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易老师这样做实事的人,太值得倾佩,他们给孩子们打造了或许是短暂的但温馨的家园,让他们可以有得学习,有所陪伴,有得关心,有所依傍。

相比他而言,更习惯活在网络世界的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多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不免让人心生愧疚。

影片中,孩子和易老师有这么一组对话: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

极目远眺,望不到边。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

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最后,在停办六个月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幼儿园又重新开园了,并且入园人数增加到了27人。

让人又开心又难过,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时代发展洪流中,个体是那么地渺小…...

90年代开启的打工潮,持续到现在,最早一批的留守儿童快到了而立的年龄,而一批批新的留守儿童还将出现。

那些曾经的留守儿童还好吗?他们过得如何?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要知道,那些秉承读书无用论的村民,也是那群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中的一拨人。

我们知道,最不幸的还是那些被留守的孩子,他们中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辍学,打工,结婚,生娃,丢下娃再外出打工……

其实,现在的父母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吗?

不是。

很多人自己吃了社会的苦后更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赚钱不得不外出,而放在家的孩子多的是散养状态,没人管的他们和那些城里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

还有的人,还会陷入在回不去故乡和扎根不了的大都市的痛苦中,心无所停靠。

当然,也有人凭借自己努力获得了不错的生活,但我们要知道被留守,对孩子们的心理也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我们身边就有一些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的朋友,他们长大以后偏内向,不太喜欢和陌生人接触。

所以,最可怕的还是“留守儿童在悲惨中习以为常,在苦难中逆来顺受。”这些将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对于那些想要孩子的人,要考虑好一切,因为要把孩子带入这个世界,就要尽量给予他关怀、爱和尽量好的教育。

我们期待农村教育会更好,也为那些投身农村教育的工作者献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只有教育好了,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够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影片,尤其是那些有留守经历的人。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都不必为生活唉声叹气,而要去像易老师一样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去积极面对艰难的生活,努力过好这一生

情绪稳定的东dong

 6 ) 遥望南方的童年|当出走与留守都陷入了危机,我们拿什么来守护他们的童年?

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文章13029个字,读完要30分钟,或3秒钟。

我习惯了思维导图写作,因此,在正式动笔之前,我也简单了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在正式开始叙述之前,先放上来。

前言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一切感人的叙事,都离不开真实。离开了这一点,再美好的艺术,都会成为海市蜃楼,最后让人碰不到摸不见,最后只会流逝于茫茫叙事风沙当中。

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则是一部真实到骨髓的电影,哪怕它也一样讲故事。

这是一部聚焦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电影,围绕着这个视角,作者似乎有意将真实的农村——戏剧化的文化与精神的散漫——通过一种真实到犹如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纪实形式来讲述他的故事。

电影里面所有本地演员,是电影纪实形式的基石。导演选用的实实在在的农民和留守儿童。虽然他们略生硬的表演会带有一定的瑕疵,但是,却避免了职业演员往往因为自己的专业对真实的生活做出拔高或者贬低的技术问题。

所以导游的这个选择,极大地保证了整部电影的真实——里面的所有人,他们怎么笑怎么哭,甚至怎么对话,都是原生态的。

换言之,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农民与留守儿童,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农村就是怎样的状态。

所以整部电影的讲述中,导演就像是一个跟我们唠嗑着的邻家大妈,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对“农村老师易明堂办乡村幼儿园的前前后后与是是非非”的叙事。

情节介绍

电影的开幕就仿佛是一幕戏剧。

易明堂是站在一辆破不堪的泥头车上出场的,那是他雇来用于游村宣传自己启明星幼儿园即将开班的工具。那一刻,伴随着农村靓丽的风景和由当地民谣组成的背景音乐,这位马上要大展宏图的乡村教师完成了初步的宣传工作后缓缓而归。

在这个归来的过程中,导演给予了非常长的一个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就仿佛戏剧演出中的揭幕——缓慢,有条不紊,并且庄重。

汽车加大红纸的装饰——这除了易明堂追求醒目的视觉宣传之外,熟悉农村生活的人不难发现,这更是宗族祭祀等大事中才会出现的特有装饰。

换言之,无论是电影主人公易明堂看来,还是在导游潜意识里面,办乡村幼儿园这一件事,都是一件庄重而崇高的大事。

但正如戏剧的揭幕,都只为了给紧接着的正式演出做铺垫一样。转眼间,也就是电影正式开始进入叙事的下一分钟,开场所有的崇高与庄重都被消解了,导演用的是极具戏剧的一幕——常见的农村牌局。

电影里,村头小卖部那里正开着一局扑克牌局。牌局外,是几个围观的看客——这应该是很多农村再也熟悉不过的场景——特别是农闲或者春节等假期期间,一副麻将或者一副扑克牌,就可以吸引村里大部分的人,牌局上的几个人屏息凝神之余,还不会忘记跟围观的人互动。

于是,七嘴八舌地,跟牌局有关的或无关的一个个是非话题,来来去去,就能过上好多遍。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偶尔因不恰当的言语相互差枪走火闹出矛盾。

导演用熟悉的环境铺垫,带出了戏剧性的张力。电影里那位父亲的急冲冲的出场,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儿子,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家孩子正占据着的那牌局上的一席之地。

他一边十分生气,责怪孩子正在这里与其他大人打扑克的不当行为,一边却是由言语到动作,都恨不得快一点往牌局里钻。

“为什么你打得我打不得?”面对被自己剥夺了打牌权利、为了避免被自己打而跳到牌局另外一边的孩子的质问,那位父亲没有任何办法做出回应。他只能气急败坏地表示,孩子的调皮他一点也不怕,再过多几年,就送他出去打工赚钱。而这个生气的回应,立马得到了众人们的积极赞同。

就在那一刻,易明堂刚好回到村子小卖部,告别司机后,他拿出一张大红广告在小卖部墙壁上贴,牌局的看客立马围过来好奇地打探着,他也耐心地解答着包括办学形式、办学费用、授课老师等问题。

开办乡村幼儿园的计划还是获得了在场不少人的赞同的。但不久前占了孩子牌局位置的那位父亲却在牌桌上公然否认易明堂的行为。他认为,易明堂只是披着教育的羊皮赚钱而已。易明堂很无奈地表示,正常的开销总是要有的。牌局里的另外一个人为了缓解对话的尴尬而打岔说,易老师办教育总是好事。但显然那位父亲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把话接过去后,除了大谈教育无用论以外,还一步对易明堂教师这个职业做了一次讽刺与挖苦。

易明堂一脸秀才遇到兵的无奈,只能带着沉默与尴尬钻出人群,推上自己自行车回家。而就在这时,身后的牌局因为几句口角爆发了冲突,看客与打牌人动起手来干架......

戏谑的一幕让人瞬间想起那个养羊的故事——

记者背靠陕北,采访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

记者问:“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小娃娃答道。

记者又问:“放羊为了什么呢?”

“挣钱。”

记者再问:“挣了钱呢?”

“娶媳妇。”

接着问:“娶媳妇呢?”

“生娃。”

记者不放弃:“生了娃呢?”

.......

小朋友想了想,说:“放羊。”

电影到这里就完成了一个戏剧冲突。导演用了几分钟的人物言行,就让大家明白了易明堂办幼儿园的背景与初衷,并且通过这个戏谑场面,也对易明堂办学即将要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做出了一个暗示。

于是整部影片的情节理所当然地围绕着“易明堂办学”这个线索展开——

贴完宣传广告回家路上“逮住”逃学想要南下打工的初中少女李响,并且请她做老师;没有车接送学生,便请哥哥帮忙做一辆板车;没有教室,便在自家房子里改造出一个教室......看似简单的幼儿园却因为有了几十名留守儿童而变得不简单起来。

首先是因为孩子们虽然处于同一个留守背景下,却有着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与问题,而易明堂不愿意因种种原因让他们恢复“放羊”的状态,所以几乎是有求必应;其次,这群习惯了“放羊”状态的孩子,并不容易管理;再有,办学资金开始出现亏损的状况;还有就是幼儿园因为缺乏了各项合格条件面临停办的命运......

我们一路看下来,可以发现,导演为了避免由于横向叙事而造成电影主题偏离的问题,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顺着“易明堂办学”这条时间线纵向叙述下来的。时间在推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到来,又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焦头烂额。

我们在替电影主人公感到焦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也完成了我们自己的思考。除了真实的沉重,不免还会有几丝无奈的唏嘘。不过同时,到底也还夹杂着一丝希望的温暖——有人在坚持着。

在农村的土地上,或许,还保留着一粒粒火种。

男人:困在田野里的和准备出走的

在导演的镜头下,村子里面的男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留守在家里的,大多带有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的男人。

他们要么是老去的易明堂哥哥,要么是打光棍的元根,要么残疾的车夫瘦根老。这是一群被困在“田野”里面的人,所以才会有易明堂哥嫂因哥哥帮易明堂接送小孩后,自家农活劳动力不足而爆发冲突。也才会有元根因为光棍问题备受同村人的鄙视与嘲笑。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里面谈到:“人类有两大生产任务,一是自身生生产,一是为人类自身存活而开展的物质生产。”所以电影里面,因守护理想导致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跟光棍问题,无疑是恰好触碰到了关于人的存活问题的两个痛点。

最后易明堂兄弟俩选择了妥协;元根为了尽快相亲成功,主动选择抛弃了托付在他家的砣砣。这两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行为,是农民因陷在不可调和的困境中无可奈何、束手无措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类是健康的,是年轻力壮的。在这一类人物当中,导演重点描述了两个人物——秀秀的父亲与结婚的文才。

秀秀的父亲,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扮演的是留守的男人角色。反过来,秀秀的母亲才是出走的角色。这是农村曾经普遍存在的另外一种真实写照——男的留在家里应对体力农活,顺便照看孩子;而女的,因为城市里电子厂、纺织厂等劳动力密集型岗位缺口巨大大,她们反而更加容易找到工作。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家里赚钱的主心骨。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也就是秀秀的父亲婚姻破裂以后,他抛弃秀秀,抛弃他们夫妻两个花了好多年才建起来的新房子决绝地选择到打工。由留守到出走的转变,背后一地支离破碎。

文才是易明堂教过的,在外面打工的学生。他带了一个大着肚子、只有18岁的安徽女孩回村结婚。但好景不长, 媳妇受不了农村的困苦,扔下了仍还在喝奶的孩子逃走了。

文才没有得选择,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可以看得见他的未来的日子——或许就是下一个打光棍的“元根”。所以最后,文才在黑夜中抱着幼儿来到易明堂家,求夫妇俩收留下孩子,因为他决定第二天早上6点重返城市(寻找老婆或打工)。易明堂夫妇抱着文才的孩子,连同自己的孩子和刚收留回的秀秀、砣砣一共6个人,在家门口送别文才。那一刻的文才犹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一般回了几次头看看自己的孩子,然后慌张失神地转身离开了。

由出走到归来再到出走。面对文才心里那这巨大的创伤,导演能够想到的安抚方式,或许就是易明堂对着他远去的背景说了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文才,早点回来呀!”——这犹如慈父对即将远行的游子的一句叮嘱,结束了电影的正式叙事,也在那个苍茫的黑夜,给人留下无限的悲怆。

或许有人会问,易明堂算哪种男人呢?在我看来,易明堂虽然姿态是留守的,但是他更像是特殊的存在。换句话说,易明堂的形象,在乡村里,并不能代表普遍的男性形象。因此不纳入本文的叙述。

留守的病态与出走的彷徨,谁又来眷顾孩子的童年?

女人:自主生命的觉醒与关于母亲与大地的隐喻

一、自主生命的觉醒

(一)倔强的初中少女李响

李响跟易明堂的相遇是偶然的。在电影刚开始,也就是易明堂遭到嘲笑后,他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刚被父亲从火车站抓回来的叛逆初中少女李响。李响一心想去打工赚钱,然后参加超级女声,完成自己的歌星梦想。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李响跟易明堂的这次的偶遇,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在听说了易明堂要开办幼儿园以后,李响父亲提出想把女儿送过来帮忙的想法。这个憨厚的汉子,面对叛逆的青春期女儿,他或许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此了。一方面先给她找点东西做,以此慢慢打消她外出打工的念头;另一方面,在易明堂的照看下,一切都安心一点。易明堂听说后不顾妻子那担心发不出工资的反对同意了。

所以李响开始跟着易明堂招生,不过她在一次招生的过程中,还是一声不吭地逃走了。易明堂在马路上追回她的时候,刚好遇见第一次在电影中出场的文才——他带着一个挺着大肚子的18岁女孩(差两天到19岁)回来办结婚酒,并说以后再补办结婚证......就在文才与易明堂关于女孩年龄的对话中,李响注意到了那个与她年龄相差并不是很大的女孩。

她把那个女孩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最后盯着中间那挺着的大大的肚子看。她好像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直到谈话结束,文才开摩托车载着女孩离开,她所有所思的目光,都还一直跟随着那个女孩很久很久。在一旁易明堂趁机添了一把火,跟她说,出去打工,过几年可能就跟那个女生一样挺着个大肚子回来。

这里,其实是李响自主生命的第一次苏醒。

她不由自主地被那个跟她年龄差不多大、挺着个大肚子的“同龄人”震撼到了。即使那一刻,她或许都还不知道震撼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她就是下意识地感觉到慌了。因为在遇到文才之前,易明堂追上逃跑的她,刚刚才结束了一场争吵。打工赚钱——参加快女——当歌星——她怀着乐观而盲目的理想,同时还带着桀骜不驯的姿态。但女孩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去打工,或许会有第二种情况,它通向第二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她显然是不愿意去接受的。

所以自此以后李响再也没有过逃跑的行为,而是尽全力帮助易明堂管理幼儿园。她自主生命的真正觉醒的时候,是经历了生命的洗礼之后。也就是在电影的第一个高潮里,砣砣因她的误会而逃学,大家一度都以为砣砣会不慎掉入水塘里。在经历过这件事后,李响终因愧疚而开始懂得,原来做老师并不容易。同时,她也因愧疚而决定去重返课堂,并且在第二年参加师范考试。

她再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预示了她自己自主生命的真正觉醒。换言之,之前做出打工的选择,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从众,一次无意识的盲流。但从这一刻起她不再盲从,而是第一次在遵从自己的自主意识下做出选择。

导演其实给大家留了一个细节,在后来幼儿园的大合影当中,李响也回来了。并且我们会发现李响在照片中的形象(下图第二排右一),跟以前的“杀马特”女孩截然不同,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一个暗示,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得到李响的人生轨迹,走出大山,甚至反哺她生活着的大地。

(二)倔强的已婚妇女秀秀妈

秀秀妈是家中主要赚钱的顶梁柱。一开始外出打工养家,并不是她自愿的选择,更多是被迫于生计。所以当她带着玩具回来,发现女儿对她是如此陌生的时候,脸上掩不住的是失望与落寞。

不过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她经济权的解放,进而也悄然地对她的自主生命完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唤醒。这个唤醒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传统乡村男权的消解——男权与女权彼消此长,它们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等待着一次正面较量。

秀秀爸的出轨,成为了正面较量的导火线——在农村,如果男的一方出轨,更为熟悉更为可能的解决模式,要么是女的一方忍气吞声;要么是女的一方借助娘家的宗族势力完成自己的述求。这两种方式通向的结果,更大的可能性是女性选择原谅或苟且。但秀秀妈不一样,她没有选择原谅——甚至是秀秀爸爸跪在她面前。

当然,后来也有过一次易明堂主持的调解。可是那个调解更多的是因为孩子,不是指向丈夫。所以最后当丈夫态度强硬时,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虽然避免不了泪水与创伤。但我们可以想一下,倘若秀秀爸妈的工作位置互换,甚至是两人同在家里捣弄农活,秀秀妈面对另一半出轨的同样情况,会有这么足的底气吗?

当然这一切只能发生在秀秀这个典型又极端的家庭背景下。所谓的典型指的是女性工作养家,男性在家务农顺便带小孩的这种搭配,曾经普遍地存在于众多乡村里。极端是指在这种搭配中,男权的发展几乎全被压制,女权则几乎是无限制般成长,两者处于一个彼消此长的极端动态发展中。

二、关于母亲与大地的隐喻

除了李响跟秀秀妈,影片当中,镜头重点关注的女性,便是易明堂妻子——马老师。

办幼儿园,其实最辛苦的人是她。不仅要跟车接送孩子,而且还要负责孩子的教学;不仅要管孩子吃饭问题,还要管孩子课间休息的安全问题;不仅要顾及自家生活的琐碎,而且还要注意整个幼儿园的开销盈亏情况。纵然,她也会抱怨,但是,一直下来,她的形象,基本上就是任劳任怨的。

砣砣因李响误会而逃学的那一次,是把她魂魄都吓丢了的。这一次“安全隐患”,也让易明堂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她大发脾气。但其实这一切都不关她的事,在李响说出了事情真相以后,她对于砣砣,没有半分的责怪。电影,是导演人格的外化,是融入了导演生活经验的。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在江西土生土长的导演总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自己的潜意识。尚且不说导演,任意一个在农村里面长大的人也很容易完成一个关于任劳任怨的指向——母亲。

是的,从任劳任怨,到最后收养砣砣与秀秀,这更多都是的是出自一个母爱的下意识行为。我们可以在电影的最后,留意到两个细节,第一个是在易明堂迫不得已把已经被家人抛弃了的秀秀和砣砣带回家的时候,马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怨言的,一来怨易明堂收不回幼儿园的欠费,二来怨易明堂带回来“两条尾巴”。

但是当砣砣与秀秀在一旁喊饿的时候,前一秒中还在抱怨的她立马叫自家儿子给弟弟妹妹装饭。抱怨是正常的,因为易明堂夫妇,其实物质上,并不算得上富裕,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导演已经通过那位说讽刺话的父亲的口,交代了一切。

第二个细节便是这一幕过后,下一秒中抱着婴儿的文才到来。其实在文才祈求他们两个收留自己孩子的那一刻,就连易明堂心中都不由自主地犹豫了,连续遭遇挫折(幼儿园停办+收钱未成功+学生被抛弃+妻子抱怨)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收留下文才的孩子,那么这个仍在喝奶的婴儿,极有可能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夫妻俩正一同站在哭诉着的文才面前左右为难。慢慢地,在文才的哀求声之中,马老师充满怜爱的眼神落到文才怀抱里的小孩脸上,她又于心不忍地回头看了看刚被收留回来的砣砣与秀秀,终于是鼓起勇气从文才怀抱中接过了孩子。

这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但在那电光石火之间,她心里面肯定是波涛汹涌的。或许在那一刻易明堂都会感到吃惊,前一秒还在抱怨自己的妻子,下一秒比自己还要勇敢。是的,那一刻,母爱战胜了一切关于困难的担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老师的一个综合形象——她也啰嗦,她也会抱怨,她也会斤斤计较;但是另外一面,她任劳任怨,努力用自己的温柔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遭遇了困难的孩子出现在面前时,她从来没有过退缩......这个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母亲形象吗?

母爱抚慰一切受伤的孩子——导演正是借助这个角色的塑造,完成了自己潜意识里面对母爱的赞美,进而通过母爱把人性的光辉也散发得淋漓尽致。

在本文笔者看来,马老师鼓起勇气接过那个“伤痕累累”(已经被母亲抛弃,又马上被父亲抛弃)的小孩的一幕,甚至有从母爱上升到大地的隐喻。因为母爱抚慰一切受伤的孩子,而大地承载着一切——“地势坤,厚德载物。”里面的坤,正是女人的意思。

孩子:已经被抛弃的孩子和即将被抛弃的孩子

一、已经被抛弃的孩子

砣砣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在电影当中,他一共被抛弃了三次,两次主动抛弃,一次被动抛弃。

第一次抛弃,是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父母外出打工,把他以200元一个月的价格托付给光棍元根的老母亲照管。砣砣是在村子前的樟树下跟父母分别的,父母骗他说过几天就回来。所以自分离那天起,他就经常在树下呆呆地坐着等,就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砣砣也是呆呆地坐在树下,看着众多上学的孩子在自己面前经过,看着远方,父母离开的那个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以及轻视孩子的记忆力。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很多东西一晃而过,所以他们会忘记得很快。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正是因为孩子的世界如此单纯,所以一件事情,一个物件,甚至一句话,都会不断地在他们心里面重重复复。久而久之,那就会在意识里面烙下刻印。而一旦这个烙印事关伤害,那么永久的伤痕,就已经在心里留下来了。

电影中的砣砣正是如此。他是真的是单纯地相信,父母过几天就会回来的,所以这个谎言一直在他心里反反复复。久而久之,那一颗樟树,那一个路口,开始成为他精神里面的一种情结,一种关于眷恋与倾诉、逃避与疗伤的情结。我们可以想一下,幼儿园开学那一天,他在树下,会想些什么呢?而他被李响误解责骂后,独自一个人跑到树下,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那颗樟树,已经成为了他渴望父母的关怀的一个象征。只不过这渴望能落到实处吗?显然是不能的,因此伤害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最多的问题,便是在希望与失望的循环反复的落空之间产生。

第二次抛弃是被为了早日摆脱光棍状态的元根抛弃的。因为砣砣在他家让人误以为是他的孩子,所以,元根把他送到易明堂的幼儿园里全托。

第三次是被动抛弃。那是发生在电影的后面。幼儿园解散以后,砣砣是不可能再送回元根家的了,因此易明堂把他送回了奶奶家。去到的时候却发现,砣砣奶奶早已经双目失明了,这个年迈的老奶奶连照顾自己都不一定可以。因此,在这个窘境当中,易明堂无法把砣砣留下,于是,便有了砣砣的第三次抛弃。

通过砣砣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问题,往往是几种力量(被迫出走、被迫恶化的邻里关系、无处安放的黄昏)合力造成的。但让人感到更为悲哀与唏嘘的是,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去指责这背后的任何一种力量。

二、即将被抛弃的孩子

秀秀跟文才的婴儿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无独有偶,直接促成他们两个被抛弃的直接原因,都是父母婚姻破裂。

秀秀爸妈离婚以后,这个因为跟妈妈长期分居而没有太多母亲概念的女孩被判给了爸爸。

易明堂主持的调节失败后,秀秀妈妈踏上回城的路。那一天,易明堂偷偷地将秀秀带到车站与母亲告别,可是对妈妈本来就很陌生的秀秀,显然是还没有办法理解眼前的一切的,她坐在易明堂的单车上呆呆地看着远去的大巴车上那个把头探出来还正哭着的陌生的女人,眼神里满是疑惑跟空洞。她还无法知道,她心灵里面或许有些东西会永远失去,而这个失去,造成的空洞,很难被填补。由此,秀秀那一刻被完成了一半的抛弃。

另外一半的抛弃发生在易明堂结束幼儿园的开办、把孩子一一送回家的时候。当易明堂把秀秀送到她的家门前,那座曾经见证了他们家幸福的小洋楼却门口紧闭着。这时候易明堂才从挨靠着秀秀家的伯母口中得知,秀秀爸爸早已经已经去深圳打工了 。个中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认的是,这个男人一声不吭地离开,意味着秀秀完全被抛弃了。

秀秀伯是好心的,他愿意收留秀秀,但是伯母却不愿意再给那座本已经破旧不堪的泥屋再添加上一份负担,因此当着秀秀和正在离开的易明堂的面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易明堂就算再无奈也只能继续送其他孩子。可是在回来的途中,已经把砣砣收留下来的易明堂,发现秀秀伯伯家门口紧闭,小女孩一个人孤独地在门口旁边拿着一根木棍胡乱地乱画着。易明堂看到这一切,一切都在不语中,于是他让秀秀也上了回家的板车。

不约而同的命运,也降临在文才的幼儿身上。

这个尚未脱离牛奶的婴儿,对母亲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在前面迎接着他的,或许是有意识即无母亲的残酷命运。因为不满于农村困苦才逃走的19岁少女,尚不说文才不一定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得到她;就算找到了,她跟文才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另一边,他们的婚姻,由于缺乏结婚证所以是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的。因此,文才的孩子可以说得上是一出生即被抛弃。

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婚姻破裂是直接导火线。但是在婚姻破裂之前,究竟埋了多少的雷呢?这些雷又是怎么埋下得呢?

当然,砣砣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他遇到了易明堂,三次抛弃以后通向了被收留。

秀秀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她也遇到了易明堂,不至于自己一个人呆在屋檐下没有管。

文才的幼儿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也遇到了易明堂,不至于尚在襁褓就没有人喂奶。

只不过,其他千千万万个砣砣、秀秀与文才呢?他们能遇上千千万万个易明堂吗?

一些思考

一、进不去的城,跨不过的伤

关于农村,关于城乡,已经有很多的论述。同时,这个问题也很大,前面啰啰嗦嗦地谈了很多感受,那只是一些“折外生枝”的思考。

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是停留在留守儿童身上的。

“南方”其实指的就是深圳。这是实指,不过在电影的叙述当中,“南方的城市”其实已经脱离深圳的具体所指,进而虚指向更广泛的经济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个视角下,于是就有了城乡对峙的巨大反差。

是的,导演在城乡对峙的大背景下怀揣着一种的情绪来审视一切的。他看到了现实当中,进不去的城,已经给孩子或者即将会给孩子留下实实在在的伤痕。

导演他没有去谴责伤痕背后的种种过失。他要做的,只是把真实的情况全部展现给我们——真实的农村,在物质的匮乏的背景下,精神的散漫才是最可怕的。最后只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农村,养着一群满目疮痍的孩子。而这一切,等待我们去关注,去用心,去解决。

导演甚至也没有赞美易明堂夫妇俩的师德。他们夫妻俩的所有行为,其实更符合他们平常身份而不是老师身份。他们一开始也有过赚一些钱的计划,但随着一个个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的到来,在难题面前,他们并没有精打细算。或者说,在基于人性最基本的关怀下,那一刻他们也无法考虑太多。

换句话讲,他们做出的判断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叔大妈往往也会选择的判断。那些充满人性,散发着高尚光环的行为,其实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只不过在人心溃散的时候,他们两个拯救留守儿童问题的独特方式,才越发显得不平凡了。

这应该的导演一个提醒与思考,留守儿童问题很大,它事关人的心灵问题。

二、回不去的乡,会不了的美

看完电影以后,除了主题式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回不去的乡。

上个寒假给三年级与四年级同学上阅读课来预习下册课文的时候。三年级的同学跟我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燕子,四年级的同学跟我说不知道什么是瓜棚。那一刻,失落如瓜一般砸在我心头上,我恨不得马上在窗外喊回来几只俊俏的燕子,同时搭几个真正的瓜棚给他们看。

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

家庭的温暖他们大部分是不会缺乏的,有部分甚至是在宠溺的环境中成长,相比于那群“遥望不了南方”的留守儿童,他们成长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

但是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他们或许将是永远失去故乡(包括地域的故乡与精神的故乡)的一代人。

正如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燕子与不知道什么是瓜棚一样,乡村(故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语文教材改为统编版教材后,很多孩子阅读理解上无法跟得上的原因,面对陌生的语境,依靠浮在半空中的阅读技巧训练,或许能够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无法解决根本的阅读力问题的。

没有了阅读理解,何来审美力?

或许有人会说,回到乡村,真的那么重要吗?根据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来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导演贾樟柯最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家乡是他的思想来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其实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判断等,都是根植于乡土中国慢慢地发展过来的。更简白一点说,语文书里面优秀的文化资源,几乎全部都来自于乡土中国。

因此,我们说回到乡村,不是说真的要回到乡村居住,也不是说乡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也没必要开历史倒退的车。我们说的回到乡村,是指以真诚的态度关心乡村的动态发展,同时尊重、呵护乡土中国里面美好的东西,加以吸收,最终可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思路。

诚然,都市的快速发展,给孩子们的成长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里现在的小孩子享受着留守儿童所无法想象的资源便利——“贫穷限制了想象”——只不过,都市地域的切割,文化重输出而不重视对话等完完全全脱离了乡土社会的发展模式,将会带来什么呢?这个还有待观察。

80年代中国大地上诗歌贵过黄金,90年代诗歌开始死去,直到现在一无是处。也是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可万一未来的一天,诗歌复活呢?几十年后,那正是这一代孩子当家做主的时代。

换一个更加贴切的例子:

年轻化的文化固然是重要的。年轻的文化里,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就好比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人类社会要彻底战胜它,只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只不过我们战胜病毒以后,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修补心里的创伤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呢?这个或许就不能单单依靠科技的力量了。

文 / 谢北水

长颈鹿图片 / by MiSir

首图简笔画/ by MiSir

gif / 自制+网络

排版 / 谢北水

 短评

因为真实质朴,所以深有感触:⒈易老师,教师节快乐,不过,说实在的,您的普通话比不上您妻子,我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您一样普通话也不好;⒉不觉得学阿巴斯,毕竟中国诸如此类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不少;⒊缺乏电影质感,但情感真挚,很多人物事件台词都很生活,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近来看过的最朴实纯粹的作品,非职业演员在导演优异的调度下,奉献出了鲜活的表演,感人至深。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推荐给所有人。

6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8分钟前
  • nicebei
  • 推荐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13分钟前
  • bird
  • 还行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17分钟前
  • 此处是吾乡
  • 力荐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我都会坐在门槛上等他们,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旁边小孩的你爸妈不要你了的言语中度过,到了现在感觉和父母总是有很多距离感,和他们住在一起总是感觉很拘谨和陌生。是爷爷奶奶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感恩!!!

21分钟前
  • 力荐

简单,纯粹,感动

25分钟前
  • 托托洛夫斯基
  • 力荐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30分钟前
  • 范突宁
  • 力荐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33分钟前
  • 何足道
  • 推荐

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34分钟前
  • sylvia萌
  • 力荐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36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我想你的时候,会坐在樟树下等你,因为你告诉我,你几天就回来了。我问你,南方是哪里?你告诉我,山的那头就是深圳。而,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40分钟前
  • 这名儿我已注册
  • 力荐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41分钟前
  • 彩色笔收藏家
  • 力荐

宜春的故事…

43分钟前
  • 胡子一大把
  • 力荐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历历在目,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现在。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的确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九牛一毛,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之处。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46分钟前
  • 窗边的小豆豆
  • 力荐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可以了。

48分钟前
  • 而已
  • 力荐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53分钟前
  • 京畿部长
  • 力荐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57分钟前
  • 亦可寻陳
  • 力荐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58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惊艳!

59分钟前
  • 辛佑齊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