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HD中字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慘不忍睹

1. 印象中的登山运动都是豪華複杂的装备,各种各樣的輔助器材应有尽有,直观印象就是这真是个烧钱的極限运动。对比之下片中主人公简陋到不行的硬件条件,所以不談歷史背景的話,單对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热情絕對是肃然起敬!

2. 装备的简陋,逼真到可怕的特效化妝,加上一开始就知道的死亡结局,实在是一次惨不忍睹的观影体验。尤其是最后走的..第一次看非驚悚片出現扭頭不忍直視:既然在劫难逃,何不给个干脆,何必死前百般折磨他,一次又一次給他希望然後又奪取真叫人揪心

3. 一方面覺得对露营想当然的浪漫念想需要重新考虑,一方面也格外想念小朋友时代眼中只看得到新鲜刺激有意思而看不见简陋粗糙条件差的歲月

 2 )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是我看德国电影《北壁》的最大感触。

这是一部关于登山的极限运动电影,关于两个德国小伙挑战阿尔卑斯山艾格峰北面失败并丧生的故事。从剧情看,其实就算登山失败,他们也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真正算下来,导致他们死亡的是这3个细节:

1)刚登山时,另一组人中的一个被掉下的石头砸破了头,他后来的伤情恶化导致了大家的集体回撤,并因为照顾他而极耗体力。

2)有一段40米需横渡才能过的峭壁,上去后,安迪没听托尼留下绳子的建议而收取了绳子;结果在回撤时已无力横渡,困死当场。

3)最后救援队的绳子不够长,导致托尼最终悬死在离救援队几米远的高处。

虽说因为混沌理论,事情总有很多不可测因素,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这几个因素,还是有一些高纬度的收获的。抛开上述3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因为这是主角完全无力影响的),其实前2个因素的底层原因都是因为对事情过于乐观了:被砸伤的哥们觉得自己能带伤攀顶,安迪觉得不需要回来或回来时仍能横渡过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这样的言语在各种总结中出现的频率总是很高的--很多事情的出错都是因为预判出错。

小的暂且不论(总是有各种不同原因),但如果从更高一个维度来考虑,可能就有一些规律了。比如影片中的登艾格峰北壁这件事,从大概率来讲,是件极其冒险的事,这是前提和背景,所以后面的细节执行中都应当考虑这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战略上说的“未言胜,先言败”,也是我感悟文初“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句话的由来。

反应到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这种战略上冒险的,比如创业、比如公司战略上的某些选择,甚至可能包括交友、结婚、生子。这时我们确实需要乐观,但单纯的乐观并非好事(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过于乐观了),而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我们必须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踏实过好每一步,在保守和乐观之间寻求自己的平衡,这样才可能走的长远。

 3 ) 最酷的死法,是死在半空中

这是我见过最酷也最悲壮的死法,死在半空中。

图中悬挂在空中的人,名叫托尼(Toni Kurz),下方几米处就是救援队。然而这几米,成了跨不去的巨大沟壑。

作为极限登山爱好者,托尼死在山里,算是死得其所。他被绳索吊着的在风中摇晃的身影,仅仅是背后悲壮故事的缩影,也就是今天想分享的电影《北壁》。

为了嗜好去死,恐怕没多少人愿意。

但在极限运动群体中,这种人随处可见。他们不是活腻了,而是在极限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是死在生命本身手中。

尤其是极限登山,充满着随时丧生的刺激冒险。

我特别佩服登山者,因为我也有征服高山的欲望,然而败给了恐高症和怕冷。这种纯粹的勇敢,让我对影片中的这场攀登兴致大起。

艾格峰北壁,你可能不熟悉,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常有落石和雪崩。

1938年之前,这里从未被征服。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德国政府号召德国登山者去征服艾格峰北壁,为奥运献礼。作为第一个登顶的人,将被视为英雄。

在国家主义的鼓动下,这一场攀登引来各路好手,也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大家都期盼着第一位登顶者的诞生。

托尼安迪(Andreas Hinterstoisser)作为登山狂热爱好者,自然将登顶北壁视为极高的荣耀。

他们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经验丰富,性格迥异恰也互补。

一开始,托尼和安迪对于是否真的要登北壁还产生了争执。一向自信外放的安迪不懂托尼的顾虑,对他置气。

安迪:你还要当多久胆小鬼才敢尝试?我们会成为第一个登顶北壁的人。

托尼:那不是登山的目的。

安迪:那就是。那才是登山的目的,我要向世界证明我的能力,我是谁。

托尼:我没有必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我登山只为我自己。

当安迪决定独自攀登后,托尼为了伙伴的安危,最终跟着去了。

前半段的平稳,让各个风光镜头显得特别静谧。然而一进入登山情节,导演笔锋一转,用无数紧张和克制的镜头,将北壁高山仰止无情的一面陡然展现给观众。

这种节奏的变化,立马提升了身临其境之感,呼啸的暴风和奔腾的雪崩迎面袭来,打在安迪和托尼身上,也打在我的心上。

结果是遗憾的,但两人殊途同归的死亡背后,是对死亡截然不同的感受

安迪想要挑战死亡,所以他会在托尼规劝时说:你谨慎过头了,往上爬,那里是通向柏林的路。他会在二人只能活一个时,选择主动去死,他要见识一下死亡到底是什么

托尼对死亡有恐惧,所以他在2823米处时,劝说安迪留下绳索,以备在折返时有更多的选择。他会在安迪主动割断绳子保他性命时,难过到无以复加。他会在救援队来临时,努力地挣扎,最终却留下一句:我好冷

安迪向死而生,对自然、命运和死亡发起抗争,追逐生命的终极意义,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托尼向死求生,在手脚冻裂、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挣扎着挣扎着。这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是对死亡的不甘。

他们二人,代表着芸芸众生对死亡的态度,好奇又畏惧。相互拉锯之下,挑战、勇敢、牺牲、不屈,最原始最纯粹的人性被皑皑白雪反射,照亮了整个人类历史

再来看一眼这孤绝的死亡,这是勇敢者最悲壮的交响乐。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

一起拯救好电影

 4 ) 生活在半空中

一次旅行可能让你活着,一座山峰可能让你死去,一个姑娘可能让你生不如死。额……还是姑娘能力强。就这样,生生死死的过一辈子。不想征服姑娘,只求她爱我。不想征服山峰,只求她眷顾。需要征服的,只有自己。

年初的某个时候忽然就想登珠峰了,这种念头如此强烈让自己都觉得吃惊,只是觉得她在召唤我,于是在梦想清单中添加了无氧珠峰登顶。记得几年前在绒布寺喝了半瓶小二就火速翻山冲向了大本营,然后开始等马车呱嗒呱嗒摩托车突突上来的人。阴天,连珠峰的脸儿都没看到又火速冲下来,结果搞得高原反应下山一路恍恍惚惚,差点翻车都不知道。现在想想也许那阵就有了登珠峰的念头,只是想把美好留在真正能接近她的时刻。


我更喜欢原始互助的登山方式,如今的登山托儿所让登山变成炫耀经历的快捷方式。成堆的氧气罐儿,成群的登山协助,充足的后援补给,成就了王石,王秋阳之类的富翁富婆,也让更多人登上了顶峰,却让更多人迷失了登顶的意义。上面没有荣耀,没有 赞美,不是尽头,只是你的一个落脚点。

《Nordwand》是部少有的优秀登山片,激情与理智并存。没有炫耀的特效,没有紧张的情节,一切都如实表现,喜欢影片这样的处理方式。导演是带着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拍摄艾格峰,采用了纪录片的一些方式,让美景,暴风雪,雪崩都表现的顺其自然,在自然与人类之间不掺杂情感上的偏颇。

我很厌恶征服山峰这类想法。一座山峰,是人永远无法征服的。人们大概总觉得自己很NB的,很多时候误会自己身处食物链顶端或者是个造物主,殊不知那仅仅自然给予的恩赐。

主角们那些简易装备后来成为户外经久耐用的代名词。petzl的上升器,lowa能穿上几十年的的全皮登山鞋都能在影片中看到。

《Nordwand》并没有深入讨论险境中人性问题,把分歧只是一带而过,很快就达成了下撤的决定,听过了太多同伴恶劣环境中抛弃队友的事,总觉得导演这么处理只是一个理想。或许这也是罗塞尔设立商业队的初衷,一个接一个的傻逼盲目登顶,总比他们盲目的挂掉要好。不过却也让另外一群暴发户蠢蠢欲动。

《Nordwand》的情节是设定的很精巧,如果你第一遍看不明白,第二遍就会发现某些情节是遥相呼应。下撤时的每一个岩钉,每一个技术动作都会在之前的情节中找到对应。其实这算作一场悲剧么?我总觉得有些山峰会喜欢某些人或者厌恶某些人,那么就留下他们吧。


这部电影包含了很多东西,激情,理智,爱情,高傲,隐忍,牺牲,可似乎都是美好纯洁的愿望。

生死似乎也只是一种游戏罢了。而希望,却是山下那一盏灯光。


-------------------------------------

天边泛白,酒精作用2点钟睡下,5点钟醒来,却清醒的让人沮丧。回头看看也是醉酒状态下写的这个东西又让我动了删除的念头。

 5 ) 意志和良心

喜歡看登山的影片,喜歡看人家冒險,其實因為我畏懼山脈,這很諷刺。只有在電影中幻想山的偉大和雄壯,也只有在這類影片中旁觀別人的勇氣和膽量。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容易看見人類的意志和殘忍,所有登山者原本想要得到的或許只是超越自我,證明存在的意義。但在此過程中,也窺見人性的光輝。 很少影片像《北壁》這樣讓我心驚膽顫,又欲罷不能。菲利普·斯托茨對整個影片的手法實在是樸實、內斂的:一方面描寫兩位登山者的冒險精神,當然,到後來更為了競爭對手而放棄登頂,最後至全部罹難。這無疑是謳歌一種普世價值,人之為人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寫那些主流社會的冷漠和不仁。對比強烈的兩條陳述線,暴風雪中命懸一線的那方,總是更牽動人的心魄。尤其當安迪割斷了自己的生路,而試圖保全兄弟性命的那幕,看得人淚流滿面。還有托尼的死,更使人身臨其境一樣,體會到極度的絕望和無助。 鏡頭敘事多次用遠景去拍攝登山者的孤獨,特別是托尼一個人被困在峭壁上,以及最後的營救失敗,被吊在空中。這兩組鏡頭猶如雕塑一樣,去表現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還有,人的偉大,這種矛盾的陳述,便是一種悲壯。德國人的冷靜和激情在整部影片中不斷起伏著,這就是它的衝擊力。

 6 ) 十种攀登,十种传奇——来自八千米以上的巅声风语

有一种电影最为不按常理出牌,丝毫不考虑观影群众心脏之脆弱,也不理会观影人群的生活态度和自身期许,观影过程不是手心冒汗就是手脚冰凉,时不时心脏还要做几个微型蹦极。问该类型是何许电影,直教人在极限运动中不可自拔。呔,你这折磨人的小妖精。想当初看《盗墓笔记》时,一行人翻山越岭最后常常一句“也没受多大的伤”了事,以致于本来构想的险恶场景简而了之,而在真正的探险中,除了绝世风景和精疲力尽,实则被充满的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死亡危险。被猪一样的队友连累是死神最喜闻乐见的死法,与此相比恶劣的气候和残酷的地理环境简直就是玫瑰上的尖刺。
    由于笔者对山的偏爱,所以特意选取的电影都与山峰有关。巍峨的雪山,刀削的峭壁,抬头看是苍茫无边的天际,俯下首是邈邈眩晕的深渊,身前是不动沉稳的高山怀抱,身后是空相凡间视无一物。目前为止我唯一类似于户外攀岩式的运动便是在华山的鹞子翻身,以笨重的身躯孤身一人前进,仿佛是去赴穿越时空的赌棋之约。攀爬的时候过程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惊喜,仔细想来那个时候唯一的念头只有对脚下下一个落脚点的找寻。人在观棋亭,竟看不见来时的路,群峰似一群仙人乘风轻聊,我突兀的闯进来,却立刻知道自己还要离开。而坐在长空栈道上时,脑子里有了很奇怪的想法,就此长眠此山的话,兴许几千年后还能化个不大不小的地仙,也算是值了。
    自然壮阔与巍峨的真相岂能轻易被舒坦地或坐或立的游客堪破,孤山嘲讽或愤怒的情绪也并非个体的坚强能轻易战胜,唯有与山体性情最为相似的人才有资格登上绝顶返回人世,他们既要有遗世独立的淡泊、也能有放手一搏的胆魄,在攀登过程中慢慢学会包容与品味万象,而最终到底是人类的不屈不饶征服了又一座险峰,还是又一座险峰允许自己的一部分回归尘土已然不再重要。
    大概所有的攀登,最后都会演化为救人与自救的原始爆发力。我们期待世间再无其二的绝美风景,期待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内心可以始终保持一片清澄,期待我们所做的事情不是他人眼中的认可,而是自己认可的意义所在。
    背上一只背包,来一场说变野人就变野人的旅行。站在山脚下,你会怀疑,谁才有可能登上山顶;当你登上山顶,往下看看,你会忘记一切。


《垂直极限》(2000)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K2峰,世界第二高峰
隶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
拍摄地点:新西兰库克山脉
救命技巧:用对讲机敲出摩斯密码
精彩看点:背着轻微震动就会爆的硝化甘油爬雪山是何其酸爽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先进科技帮助下,攀登这座号称难度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雪山更为现代也更为流水线,人们更多的依靠机械和药物维持勇气和意志,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依然用精彩异常的视效打开了观众的眼界,看似岿然不动的雪山实则极多雪层存在崩塌和断裂的危险,坠落的危机时刻考验着登山者的胆量,而人在雪崩的愤怒中彻底回归婴孩式的祈祷。

    这是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电影,头尾相连的剧情设置,危机下人性善恶的合理冲突,人们在互相帮助中获得宽容和友情,总要有个女主闪耀着牛逼哄哄的主角光环杀到目的地,配合着六十年代慢摇的曲目,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不在周末看着它爽一把。片中为了救人而选择自杀性的行动其实太理想化,所以割断绳索的两个男人身份设定都极为特殊。

    这是说好一起去看的绝世雪景。


《北壁》(2008)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艾格峰北壁,全欧第一天险
隶属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拍摄地点:瑞士里维拉,部分内容在事件发生地点拍摄
救命技巧:切勿自断来路
精彩看点:救援队来了,绳子却不够长

    影片背景发生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两名德国德国登山好手和两名奥地利登山好手同时攀登艾格峰北壁,由于该坡的陡峭崎岖之险令众多登山爱好者命丧于此,自古以来便被传说成了“食人坡”,而本片则是改编自北壁最著名的悲剧,Toni Kurz 与其同伴攀登时,同伴先后坠崖,而他悬在峭壁上一夜之久,最终在次日救援队到达之际力竭而死。

    艰苦的环境和技巧性的Z型攀登已然让人目瞪口呆,而最精彩的则是大量山上攀登者与山下观望者生活环境的对比、登顶梦想与救助人命相悖时的抉择、以及攀登者获救无望等死的痛苦。本片用冷酷的冰雪和漆黑的岩石还原了绝壁的残酷,呼啸的风声和敲击岩钉的单调叮叮声取而代之成为令人抓狂的BGM。这是有关失败者的挽歌,是对所有试图超越人类极限为自己而战的勇者们的哀悼。上个世纪的登山设备如今看来极为朴素,化妆也是极尽皮肤在严寒中的紫黑恐怖,这一次,人类的善没能战胜大自然的恶。

    Don’t be sorry, You’re home。


《八千米死亡线(K2)》(1991)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K2峰,世界第二高峰
隶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
拍摄地点:情节背景在新西兰库克山脉
救命技巧:选择你最信任的人做同伴
精彩看点:等死的人发现朋友又返回来救自己,简直就是言情小说的套路

    影片前半段较详细的描述了登山者决定攀登K2前的准备和生活,干着自己热爱或憎恶的工作,像每一个我们熟悉的普通人那样有着同样的烦恼,也像多数人一样心中燃烧着一簇不灭的小火苗,不同的是他们愿意扑火。教授摔断腿后说的话真的令人感慨,有的人天生就是幸运家,而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必须放弃一切才能得到。胜利者的光环不会如我们想象般耀眼,上面也会有污垢,和破损。

    在山脚下雇佣当地人当脚夫搬行李时发生的摩擦深刻让人感受到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区别:前者已经可以给国民实现梦想的勇气和渠道,而后者还要为了一家几口的生计耍奸冒险;然则雪山上多埋葬的是前者的尸骨,而后者还在妻子的余香中希冀着明日。

    我也想,在卑微的生活中找到一点高尚的感觉。


《冰峰168小时》(2003)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Siula Grande,迄今只有本片两位主角成功登顶
隶属山脉:安第斯山脉
拍摄地点:Siula Grande及阿尔卑斯山
救命技巧:定下一个个20分钟能完成的目标并去完成
精彩看点:绝望的黑暗中那一声声嘶哑的“Simon”

    根据真实登山事件改编的电影以精彩绝伦的剪辑和令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完成了登山纪录片的一次壮举,将乔·辛普森和西蒙的访谈穿插在严酷的登山活动中,我们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却依然震撼于乔断腿后独自爬下三千英尺的顽强与冷静。影片使用大量远景反映出个人的渺小与山体的宏伟,使人在陶醉在绝美风景中也不敢忘一分敬畏。而乔忍耐断腿的剧痛、缺水缺粮的危机、冰河坍塌的困境以及致命的疲惫后居然还能凭借一丝清明爬回营地呼唤队友,绝对是登山者当之无愧的自救模范。

    被抛弃的孤独和恐惧以及在黑暗中爆发出的求生意志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述的,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乔丝毫没有怨怪西蒙割断绳子自救的行为,甚至东奔西走为之辩解帮助他重返社会。残酷的雪山给了他最残忍的教训却丰富了一颗宽厚勇敢的心灵,电影中给出的结局是他还能继续爬山,而网上资料称他已永远不能爬山。无论哪个是真相,他都是不变的登山史上的传奇。

    “我要用20分钟爬到那里,如果只用18分钟就太棒了。”


《127小时》(2010)

推荐指数:★★★★★
探险地点:蓝约翰峡谷
隶属位置:科罗拉多大峡谷
拍摄地点:摄影棚
救命技巧:必要时自断肢体
精彩看点:电影节公映因自行截肢一幕吓晕两名观众

    曾经攀登过58座山峰的阿伦·罗斯顿可以说是登山爱好者自救史上的典范,手臂卡在石头间被困峡谷缺水断粮5天后自断一臂、攀下65英尺谷底、暴走8公里后获救。第二年一名美国登山男子不幸摔断腿,靠着本片的励志精神在犹他州沙漠爬行四天后获救。本片没有花样登山的刺激,也没有下山崎岖的惊险,有的只是所有登山爱好者都会遭遇的困境——极度危险下如何自救。

    孤独、自私、任性、茫然、价值观等等其实时刻在我们内心深处上演一出血腥的《致命ID》,只不过我们无法看穿彼此,只有在危机到来之时自省。痛苦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和坚强的面对,而非懦弱的逃避。同样,试图走遍天下不是梦,学好文化知识是关键,不然危机到来,你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为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更添一分神秘,那些疯狂却活得有声有色的登山爱好者在127小时里度过的一生要长过许多人的百年,男主角真实刻画了一个濒死之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镜头之外也能感受到这股对生命浓浓的敬畏之情。用生命探索自然的人不是不成熟的人,也不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只是选择了先对自己负责。

    被生于世上,即便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在靠近命中注定的苦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


《险峰》(2007)

推荐指数:★★★★☆
探险地点:雪山
隶属位置:阿拉斯加
拍摄方式:直升机拍摄
救命技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精彩看点:滑降等等极限滑雪技巧

    高山滑雪曾经被认为是自杀式的运动,在美国一度被禁止,而法国却大力推荐,因为人们觉得“只有傻瓜才会让自己摔倒”,对自然和自我的征服欲以及从极限运动中获得的成就感让人们前仆后继去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壮举,从35°,到45°,到55°的挑战桩桩书写着死的严峻,而滑雪者提出的问题才是让人心动的所在:因登山而死和出车祸死去相比,你是愿意哪种死法?

    数名滑降好手在本片中叙述了他们刺激疯狂的人生,并且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也曾有过的过普通人生活的想法,然而人们一旦激发了自己身体的极限本能,便很难再视之于无物。人们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生的命运,只有他们的姿势最为像在飞翔。

    壮峦的雪山,因一点人类触碰的痕迹而更熠熠生辉。


《孤身绝壁》(2010)

推荐指数:★★★★☆
探险地点:锡安国家公园“月光拱壁”(370米)以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半穹顶“西北壁常规线路”
隶属位置:美国犹他州
拍摄地点:现场追踪
救命技巧:足够的自信
精彩看点:徒手攀岩

    亚历克斯·霍诺德,一个有着萌萌大眼睛和腼腆笑容的男孩子,谁能想到他是这世界上玩最致命极限运动Free solo的顶尖高手,在无绳索、无保险扣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靠着一袋镁粉徒手半天攀岩制造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兴许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制造传奇,他们也会有着普通人的疑问和恐惧,但强大的意志力总是可以让他们轻松夺冠。

    他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开明的父母,尽管他们不开心儿子的抉择,但依然为他找到了人生目标而感到欣慰。悬崖上的每一秒于他们都会是一年的煎熬,而他们只有做到最大限度的微笑才能让儿子毫无压力的幸运归来,这样的父母要比攀岩大师还令人敬佩。

    有什么电影可以让人在二十分钟内脚掌不停感到酥软,唯有极限攀岩。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1997)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珠穆朗玛峰
隶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拍摄地点:不详
救命技巧:下午两点必须掉头返程
精彩看点:在雪地里冻僵的活死人突然狠吸一口气清醒过来走回营地

    影片原著乃是登山者心中的圣经,根据随行记者亲身经历书写了珠峰攀登上极为惨烈的历史,证明了高山之巅的残酷不是一片雄心壮志、一次性付清的65000美元、专业的向导就可以征服的,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我们人人平等,所有人被笼罩在冷峻的死神帔下任其鱼肉。登上珠峰的死亡率是九分之一,而下珠峰的死亡率却是四分之一。要么安安静静永远坐在世界屋脊做个美男子,要么咬紧牙关坚定意志带个传奇故事回去。

    影片没有关于攀登的技巧或险恶地势的拍摄,更是将重点放在了登山者一路身心痛苦的展现中,由此更加佩服敢于无氧攀登八千米以上雪山的壮士。巍峨的雪山不允许人们的一点点轻视,不老不灭的它是一个人无法永远征服的,人类只能永远当个孩子。

    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完全自顾不暇,早忘了团队本身。


《触摸世界之巅》(2006)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珠穆朗玛峰
隶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拍摄地点:不详
救命技巧:团队合作是关键
精彩看点:世界上唯一一个盲人登顶珠峰

    影片本身并未有多大出彩的地方,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记录了全世界唯一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美国盲人埃里克的登顶神话,将攀登珠峰的艰难和埃里克生平的故事穿插倒叙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是一碗浓香四溢又甜又腻的鸡汤。这个由19个人组成的登顶团队无一人伤亡,并成功保护了盲人队友登顶,不能不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型相助。美国的确是一个造梦的国家,国民敢作最大的梦。

    当一个人要去完成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时,来自亲人的鼓励就是最好的安慰。在这平凡的一生想要找到一点生活的意义并非是吃饱了撑的闲事,而是去发掘更为完整的自我。这位盲人缔造的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传奇,更是整个人类顽强不屈意志的传奇。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忠实可靠的团队,我们不得不说幸运之神的确笼罩了他。

    “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说你能行你就能行。”


《阿尔卑斯山:自然的巨人》(2007)

推荐指数:★★★☆☆
攀登山峰:艾格峰北壁,全欧第一天险
隶属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拍摄地点:IMAX电影公司现场拍摄
救命技巧:团队良好的默契和共通的心性
精彩看点:儿子四十年后从父亲坠崖的地方勇攀高峰

    美国登山家、作家约翰的父亲在四十年前创建攀登艾格峰北壁新路线时不幸坠崖身亡,四十年后儿子为了纪念父亲重攀当年老路,和一对夫妻队友共同协作最终登顶。童年的阴影和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阿尔卑斯山脉的辽阔壮丽更让他的心与妻女接近。他在攀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释放自我,也在攀登的过程中体味到家人与爱的可贵。

    一个幸福的家庭,是由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峰,随着外因不断改变,但也由此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谅解。自己的进步同时改变着家人的见识,人生这么长,我们无法从一开始就登顶,但有毅力的人总是可以看到最为不一样的风景。因为是纪录片,所以片中穿插了大量有关阿尔卑斯山脉形成的常识。镜头慢慢推远,让正在艰难攀登的人逐渐消失在山峦之中,更让人心生敬畏。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短评

「我不想回到柏林,那里有太多像您一样的人」——德国人拍的登山片都这么深刻……

6分钟前
  • 虚弱橙
  • 推荐

不错!背后的阶级差异和政治背景值得深思。

8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有句台词说对了,这俩家伙不关心政治,用国家激励他们没用,所以这故事其实和国家主义没什么关系.有俗套的情节(三角恋)和脸谱化的人物,但还是拍得很好看的.

1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1. 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绝望;2. 永远不要为所谓国家主义做任何的事,因为“国家”中的好多人不会感激甚至同情你;3. 当觉得一件事不应该做时,就不要做;4. 关键时刻利己主义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5. 愿他们的灵魂已安息。

18分钟前
  • Soda兰
  • 力荐

精彩的镜头运用。看过最好的登山和极限运动电影。道德和荣誉,生和死的距离如此近。

21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真是矫枉过正

23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德国人不畏冰雪。

25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这是一部根据发生在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尔卑斯山北壁最后不幸身亡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片子。片子情节紧凑,镜头感足、场景壮观。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人与大自然的搏斗,看着人类一步一步被大自然吞噬,实觉惨烈。最后那幕Toni拼尽全身力气自救,半挂空中说出生命最后一句“我太冷了”,触动内心.

29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打从六岁起,我就老盯着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看,央求父亲带我到那儿去。”终于,有一天葛瑞格得偿所愿。“我走到喘不过气,一路呕吐着爬上山。我恨死了当时的感觉,但当我在晨曦中站上山顶,俯视着脚下广袤的非洲平原时,我知道自己注定会爱上登山。”

30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女主角太不招人待见了。

35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你害怕一件事,可还是要去做,那才是勇敢

40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力荐

看过的最好的登山片,生死关头,一切都抛开,只有求生的本能,冰雪无情,意志也解决不了问题。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太脆弱了,看得时候忐忑不安,唯有恐惧,此刻阿尔卑斯山已经不能用诗意的句子来形容它,尽管还是很美,当Toni最后说“I'm so cold”时,悬挂在空中,深深的震撼了我。

41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这是献给二战德军山地猎兵的电影。来点政治不正确的便是,几年后在纳尔维克、克里特岛、高加索和巴尔干等地,他们的英勇遍地花开,从来没有给前进帽和制服上的火绒草丢脸。即便被夺去生命,他们也永不言败。

4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没有思想。

51分钟前
  • 枫桥夜泊
  • 较差

揪心的登山片。如果去年电影节看成这部片子就好了。人物性格塑造略入俗套,扣一星。

52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以国家和荣誉为由,以新闻热点为由被绑架的运动员都是类似的,连那句“祝所有人平安归来”都是惊人的雷同。我看过满月夜晚的雪山,也在后半夜登过山,看到电影最后岩壁上的夜晚更加感同身受,真正寒毛直竖,后背发凉,是彻底的恐惧。

55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登山者的道德与宿命,山无所谓什么征服与被征服,它一直都在那儿...

57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力荐

1.我终究觉得人性在面对最恶劣的大自然时,应该懂得取舍。至于爱情,你随意泛滥,开心就好;2.最后的悬吊段落有点作,结果却又让人唏嘘不已,人与希望,往往这副模样。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两位奥地利攀登者实际上是他们的队友。感觉这样的背景设置又体现了德国人矫枉过正的战后原罪心理,什么事都要扯到纳粹头上来批判一下。本来就只是德奥四个登山爱好者结队攀艾格峰北壁不幸遇难的悲剧故事,偏要加进国家意识形态搅合一番。Anyway,不管历史还是影像中,Toni的顽强真令人由衷敬佩。

59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論留後路的重要性。。。。。。

60分钟前
  • sara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