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力

HD中字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克斯汀·邓斯特,柯蒂·斯密特-麦菲,杰西·普莱蒙,托马辛·麦肯齐,基思·卡拉丹,弗兰西丝·康罗伊,吉娜维夫·莱蒙,肖恩·基南,George Mason,David Denis,科恩·霍洛维,爱丽丝·恩格勒特,Yvette Reid,斯特芬·劳瓦特,瓦季姆·列多戈罗夫,朱莉·福塞斯,彼得·卡罗尔,艾莉森·布鲁斯,大卫·T·林,亚当·比奇,Ramontay McConnell,Max Mata,Ken Radle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犬之力 剧照 NO.1犬之力 剧照 NO.2犬之力 剧照 NO.3犬之力 剧照 NO.4犬之力 剧照 NO.5犬之力 剧照 NO.6犬之力 剧照 NO.13犬之力 剧照 NO.14犬之力 剧照 NO.15犬之力 剧照 NO.16犬之力 剧照 NO.17犬之力 剧照 NO.18犬之力 剧照 NO.19犬之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he Power of Details-关于《犬之力》中的一些镜头语言分析

写这篇分析的原因完全是出于对影片的喜爱和对BC的完美演技的赞叹。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对于剧本故事的改写没有太多能够说的地方。所以只能从分析一些我喜欢的镜头语言处理过把瘾了。

有些细节都是二刷的时候的才发现的,边刷边感叹导演对于镜头语言表现一个人物的处境,性格或多个人物之间地位关系上的简洁高效和纯熟。

1.Phil和Peter出场。

Phil的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活着出现首尾呼应,相似的机位和镜头运动,透过宅子的大窗框移动拍摄。出场的气派和死前的困窘凄凉有着强烈对比。

第一次出场

死前

Peter的出场

先是特写了Peter手里的动作。他在用剪刀剪切着红色的纸片。二刷看这一镜感觉很像预示他之后冷静残酷的行为。第一次是用剪刀剪物品,接下来用镊子揭破兔子,下一次是刀切病死的牛。

选择红色的纸张一定不是巧合

2.兄弟冲突-Phile和George两人的关系在外人看来总是Phil处于优势,更高一筹的状态。无论是能力,性格,口才上Phil是稳赢的。而事实上片中多场二人单独的对手戏中,Phil都是完败,内心上被击垮的那一方(G告诉P自己和rose在一起,G告诉P自己已经私自结婚,P对着G抱怨Rose把皮子卖给印第安人)。大体看来,唯独影片开始不久在酒吧的戏里,P气势上压倒了G。但这也是在有围观群众的情况下,Phil总是装出男子气概。

这一场戏的镜头表现我挺喜欢,来看一下截图们。

冲突起因是Phil要致敬Branco时,弟弟不在酒吧,于是等弟弟到场以后开始人身攻击。

对峙开始,二人的正反打中,Phil的机位是Low angle,表现出他的质问的底气十足。

到了George这边,机位是正常平视角度,气势上就输了。Phil的身子离镜头较近,身子比例占着画面将近小半,且他身后(画左)仍有一片空间。弟弟不仅离镜头较远,比例较小,且他的身后(画右)完全没有空间,肩膀都出画了。明显败下阵来。

等羞辱完了,Phil收回对弟弟的Pua,二人出现在一个开阔一点的中景镜头。紧张感也就消失了。

接下来戏中,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导演总算让弟弟的形象也高大威猛了起来。

首先是人群散去,弟弟表示要哥哥先走,自己留下结账。弟弟此时的形象是坐着,笃定神闲,才不管哥哥的催促,非常有架势。

马上对比一下有人在场时,面对哥哥羞辱Peter,他完全插不上话。

接下来夜晚弟弟回到房间,脸上不带表情,实则暗地埋怨哥哥让Rose哭了的时候,从Phil的主观视角拍摄的弟弟的形象气势更浓。昏暗的光线让弟弟看上去和平时不一样,对Phil来说,弟弟这样的形象肯定十分陌生。

这还是George吗

反观Phil,完全是被压了下去。像是小孩被父亲质问,你知道你刚做了什么错事了吗?哈哈哈哈

我啥也没干啊

3.发泄-Phil充满伤害力的发泄和Peter内敛的发泄。

Phil在得知弟弟结婚以后,冲着无辜的马骂Rose来泄愤。而Peter泄愤方式是流眼泪转呼啦圈(且被路人小女孩发现,羞愧地停止了)

Phii大骂flat face bitch

我甚至怀疑呼啦圈是女孩的

4.Rose的人微言轻-Rose自从碰上Phil以后就一直受着欺压。搬进兄弟俩的家以后从进门就开始被哥哥压制着。我们分析一下片中几处表现Rose的懦弱无助的镜头语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场景都是Peter搬来之前。

这一场的全景又是展现了三人在家中的地位和Phil对二人的敌意。主光源是在Phil的一边,反观夫妻二人几乎融于黑暗。鹿头标本和Phil的背影对Rose抱着敌意,ROSE手上的白玫瑰显眼且和整个宅子的物件陈设都格格不入。

不朽的动物标本和易枯的花束对比

接下来有一场灾难性的州长和兄弟父母的宴会,Rose彻底崩溃,也从那一晚之后开启了酗酒之路。让我们看看Rose的镜头都是怎么拍的。

去车站接公婆,她只是远远的等待被老公介绍,而不是和老公一起去迎接。

州长夫妇到访前,在全景里她就站着等,内心忐忑。

身体僵硬,十分紧张

州长夫妇和George夫妇尬聊。州长夫妇因为处于高地位,人物在画面里空间充足。

Rose准备的鸡尾酒在这种场合虽可爱但显得幼稚不上档次

而马上对比下George夫妇的反打镜头,他俩是被夹在州长夫妇中间的,空间局促不安,显示他们有对缺乏话题的尴尬。

因为尴尬,George借故离开去找哥哥,镜头里只剩下Rose活生生被对面二人夹击。

晚饭的第一个镜头又是给到身处画面中央被椅子夹在中间的Rose

满屏的我想逃

又是身处画中央,显得十分无助。

这一镜的构图我很喜欢。学渣钢琴考试现场,评委等待学渣出丑。客人们座位在画面上形成一条斜线,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亮色衣服的Rose身上。

此图纪念Rose开启的酗酒之路。

5.Peter的鞋。算是小的道具细节吧。Peter去牧场前在置办牛仔行头。柜台上摆着他要买的靴子。而本场戏的end是他边拿起一双牛仔绝对不会穿的普通白鞋一边表示对要和Phil见面的不满。

这双白鞋后来他后来就一直穿着,除了和Phil亲近以后开始穿靴子。而Phil死后他又换上了白鞋。

再怎么打扮都不会是Cowboy

小白鞋才是Peter的style

穿着白鞋走过嘲讽他的牛仔们

复仇之后重新穿上属于他风格的鞋子

6.梳子的声音-

这是二刷时候发现的用的很妙的sound design。这一场景是Rose把儿子叫到房间问话的那一段。这里给了Peter拨梳子的特写,此时给观众拨动梳子的声音一个印象作为伏笔。紧接着的一场戏,Peter在房间里翻看解剖书,当他在书上看到能够杀害Phil的那一页时,又出现了拨梳子的声音。实际上那场戏Peter手中并没有梳子,梳子的声音是用来反映他因书中内容而灵光一现!

在这里第二次出现了梳子的声音

7.Phil对Peter态度上的变化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Phil对Peter在众人面前示好的转折十分突兀。难道是因为被撞见洗澡?但二刷的时候这一组镜头让我觉得导演有意侧面暗示Phil是想拉拢Peter来伤害Rose。来分析下这组镜头的用意。

我们可以知道Peter的位子,夹在Phil和Rose之间。于是这里的Peter变成了Rose和Phil暗中较量的筹码。

先和Peter交谈

下面两个镜头都有意带到Peter的身子,而Phil的表情足以暗示Rose,他接下来要对她儿子下手

Phil一边和儿子说话一边别有意味地看向母亲

8.孤独的背影。在拍独处的Phil和独处的Peter时,用过相似的机位。相似的卧室,不同的灯光渲染出不同的味道。

Phil找不到弟弟去向

Peter准备收起Phil给他的绳子

9.抽烟-我很喜欢编绳夜戏里的布光,除了表演本身,油画般的光线助攻了暧昧气氛的烘托。这里首Peter卷着烟,主动递给(勾引)Phil,从中景来看,明显有烛光照在Peter脸上。

但当Peter递过去香烟时,给到了Phil的脸部特写,这里Phil的脸几乎完全是暗的,他的表情快被隐藏了起来,也许此时他正在努力克制对Peter的欲望。

多说一句,仔细看这里的Peter耳根和嘴唇都红红的,在烛灯的照耀下,更显妩媚。这个色调让我想起贾曼的卡拉瓦乔少年。

大屏幕下能看出嘴唇和耳轮娇嫩欲滴的粉红

都是极具魅力的嘴唇

贾曼版的卡拉瓦乔

 2 ) 恶犬,抑或被感染的公牛

“父亲去世后,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母亲能幸福,如果不去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去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

跟着这句没头没尾的开场之后出场的是西部牛仔菲尔和他的牛群,令我们疑惑的是这句话的主人是谁,又要把这句送给谁?就跟整部片子的调调一样,看起来人物逻辑成迷,细思却令人后怕得倒吸凉气。

2021-22北美颁奖季最大热门非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犬之力》莫属,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随后又几乎横扫各项奥斯卡前哨,来势凶猛。本片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撰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25年野性西部被压抑的情爱故事,本片也是继《断背山》之后,最热门的一部过分细腻描写美国西部同性感情的电影。近年来西部片也大有崛起之势,冒出诸如《希斯特斯兄弟》《第一头牛》等许多优秀的新西部片,它们不约而同抛去牛仔们过分阳刚而不拘小节的一面,深挖埋藏在粗犷外表下的真挚感情,让西部片焕发生机。

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取自圣经旧约第二十二篇中的一句“Save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love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圣经第二十二篇前半段讲述受苦者控诉上帝对他抛弃,放任邪恶力量折磨他,但在这句话之后,内容从对上帝失望转变成对上帝的赞美,中间没有过度,而《犬之力》表现了中间可能发生的情况。

故事进行到结尾,观众已经知道开头那句话的意思,当皮特在圣经中找到这句话,与开头拯救之意对应,意喻皮特代替上帝(god)拯救了正在受苦的母亲,在皮特眼中菲尔就是那只趴在山坡上张嘴嘶叫的恶犬(dog),抑或恰好相反,皮特是那只恶犬,菲尔是可怜的被上帝抛弃的受难者。不管如何理解,《犬之力》这部电影就是在表现人性之恶,也在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当上帝不在眷顾这个地方,再凶恶谨慎的人也会脆弱,再柔弱的人也会行恶,再善良的人也会冷漠。

本片被讨论最广泛的是男性气质这个议题,导演通过塑造的三个男性形象来抨击男权社会,大男子主义的菲尔,毫无存在感的乔治,以及外表阴柔的皮特,在那个强调阳刚的西部时代,他们都过得都不愉快,尤其对于用全能、凶恶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秘密的菲尔来说,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男人”实在是太沉重的包袱,以至于需要另造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释放自己的欲望。菲尔这个形象在表现优质男性的困境,必须以社会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能活出自己的真实,只要菲尔不说出那个秘密,他就可以是最出色的农场主,可以依靠能力成为受尊敬的人,但唯独不能向任何人展示真实的自己。

与之相对的是弟弟乔治,他用善良和体面掩盖自己的无能,看起来人模狗样,实际上草囊饭带,所以他需要一个看起来完满的家庭来为自己赢得一丝尊严,尽管这段婚姻不是世俗意义上完美的婚姻,但就这一点正是菲尔无法做到的,乔治此生第一次赢过菲尔,老实、善良在男权社会中代替不了荣誉,所以被忽视,这个品质逐渐变得稀缺。

如果说前两个形象在男权社会中的伪装还算与人无害的话,那表面阴柔看起来难成大器的皮特的伪装则十分凶险,尽管the power of the dog是皮特指出来的,但整篇故事里的恶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内心,这也是很多人抱着看狗片的心态最终却被吓到的原因。皮特的做派就是大家俗称的“娘娘腔”,空闲时编纸花,悲伤时转呼啦圈,紧张时抠梳子,这些举动被排除在正常男性的行为之外,且被绝大多数男性所不齿的,但隐藏其下的是皮特对生命冷漠的态度,所谓兔子逼急了也会变恶犬,影片要说的正是这个。男性气质的强弱不代表做成一件事决心的大小。

关于皮特的母亲,是全片唯一塑造的女性形象,笔墨不多,人物逻辑不够完整,结婚、喝酒和卖牛皮都令人费解,但她却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推动情节的关键,由女性引起的男性矛盾也最不容易解决。

简·坎皮恩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场戏点明人物关系,说是简单,实际上是在导演精心设计之下隐藏了诸多无比复杂情绪之后的简单,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隐藏得恰到好处。比如菲尔真正对皮特另眼相待的一场戏,在第五章开头,众目睽睽之下,皮特被喊着小基佬,却不为所动按自己的节奏走到树下看鸟,菲尔此时看到了皮特的决心和勇气,这正是他所羡慕而缺乏的,所有这些情绪都被导演按下不表,转而导演用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情绪180°大转弯的去推进两人关系,包括之后菲尔诧异皮特也看到了山上的犬影,两人关系更近一步,因为之前交代菲尔的义父死后,再没有人看出那个影子,因为男人需要其他男性的崇拜,以他为榜样,学他做事,如果有儿子,就可以很好满足这项男性虚荣心,而没有儿子的男性,则需要其他追随者,菲尔追随了他的养父,也希望把这种关系发展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甚至还需要带着点不同的感情。两场戏带出了很多信息点。

再比如开篇,菲尔与弟弟的对比,用了浴缸和酒馆两场戏来表现菲尔尽管知道乔治的无能却仍放不下他,总是在问弟弟去哪了,直到乔治带回来妻子,菲尔又表现出焦躁,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在导演明确菲尔性取向之前的铺垫,而且用大量菲尔独守空房的镜头,非常巧妙。所以这个故事很难建立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因为第一遍看很容易被这些情节搞迷糊,不知道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但返回来再看就明白导演的厉害之处。

有一个重要的情节点,菲尔向皮特询问其父亲的情况,皮特说他父亲担心他不够善良,菲尔对此嗤之以鼻,菲尔说你太善良了,但以后会好的。20世纪开端,人类幻想一个崭新而美好的世纪,幻想着未来会好的,就像菲尔幻想着皮特未来会顺自己意思成长一样,但真的会好吗?故事发生在1925年,西部开发热潮的末期,美国经济不可一世,谁都预料不到史称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将降临于他们,但一切又都是有预见的,就像感染炭疽的牛,不起眼的小病毒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却可以撂倒体积数倍于自己的牛,一头接一头,最终染上谨慎的放牧人。随着牛接连生病,以及菲尔的去世,我们可以预见整个农场的覆灭,见证一个充满文明但又不善良的时代诞生。

 3 ) 排异的《犬之力》,能否被奥斯卡悦纳?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金球奖把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两个大奖打包给了简·坎皮恩与她的《犬之力》,像是面对片中群山时,跟主角一样看到了那只威尼斯金狮奖「看不到的」叫唤的狗。

一如电影各种深深浅浅的伏线,这狗也带有密语的成分。它是那片雄性气质无孔不入的土地上,一个坚决排斥雄性意趣与注视的符码,于是跟那种气质泾渭分明的少年彼得才到牧场,就捕获了现下独属于牧场主菲尔的秘辛,而那秘辛又串联起对菲尔来说不止于亦父亦师的布朗克。

三代男人都是这片土地上的异类,故事性呼之欲出。不过如果《犬之力》只聚焦于他们对同性秘而不宣的迷恋,那恐怕连《断背山》的山脚都摸不到,然而它清楚知道破局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在电影内外,发射出强烈的「排异」讯号,以此独树一帜。

电影里,作为衔接三代人以及整个牧场的核心,菲尔是最有代表性的角色,或者说,最有戏剧性的箭与靶。

他所处的牧场,代表着最普遍也最稳固的美式传统,也就是说,白人直男占据绝对话语权。他们依托所谓习俗,以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审美品味,构造出具有权威性甚至压迫性的社群模式,对任何不符合这套规矩的人与事,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

对此,菲尔是最熟稔乃至最虔诚的践行者。不只是人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符合这套法则,而且,在面对女性、酷儿这些被蔑视的族群时,会有更强烈的排他行为,譬如讥笑、辱骂、冷暴力。整体而言,他所呈现出的,是畸形的慕强与抱团心理。

非常明显的一个场景就发生在聚餐时,他看到彼得的手工花,除了讥讽之外,就是下意识地就用手指插入花蕊,然后弃掉,以具有蔑视姿态的性暗示,公然抓取地位的制高点。

但即便具有如此功利的自保心态,他也还是会在集体生活中露出一些马脚。菲尔有个弟弟乔治,身形宽大,学历较低,于是他长期针对体格与智慧进行羞辱,以此幼稚地宣称、固定自己在家中的绝对位置。然而即便如此,二人还是要睡在一张床上,以捆绑式的亲密,来印证自己的直男本色。

当所有帮工集体去河中洗澡时,他也从来不去参加。这不仅仅是宣示主仆有别,也更担心自己在坦诚相待时,会有一些不合宜的破绽,来破坏苦心经营的形象。

种种过火或过激行为的背后,是他对自己所感到的由衷羞耻与恐惧。他口中三句不离的布朗克,在旁人看来,就是恩师、好友甚至没有血缘的慈父,实际上暧昧关系总该有人捕风捉影。

他在林间秘密收藏的男色杂志,封面赫然写着布朗克的名字。而他在裤裆深藏印有对方名字缩写的丝巾,在无人时掏出来自慰。

情欲满涨时,淤泥涂遍全身,未尝不是某种充满自我羞辱与发泄的无上快乐。哪怕是他最爱在夜深人静时拨弄的乐器,也像极了巨大的性器。

这些事情,他必须死死压下去,才不会被整个雄性系统给排出体外。因此警惕起来,就连自己在耶鲁深造过古典文学也是讳莫如深的污点,毕竟那文学,就跟彼得精通的折纸艺术,是不够阳刚的存在。

既是排异的主体,又是「异」的本身,菲尔的矛盾性是电影最大张力的所在。而他与彼得的关系,未能成为布朗克与他的复制,他非但没有办法由此获得心理偿还,反而因为乐此不疲的排异行为,给周遭人等,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弟媳,也就是彼得的母亲萝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激发了彼得的杀心。

彼得弱者与杀手共存一身的反差性,有许多解读空间。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到他不只背负着同性禁恋,而且具有母子乱伦的背景,这不仅解释了为何他对菲尔狠下杀手,而且表现出原著作者对于禁忌的极大着迷。

也就是说,在这个故事里,性别、年龄以及血缘,全都以爱恋的名义,注入了禁忌的大池。这无疑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固有风俗的挑衅,可以认为是对绝对话语体系、尤其是有毒的男性气概给人造成侵蚀的一种控诉。这些在小说中,是要比电影展现得更广泛而锐利的。

但是坎皮恩作为女性,更作为拍出《钢琴课》等作品的女权主义者,又以这样的身份,对这个排异故事进行了另一重排异。面对传统背景里的故事改编,她轻松实现了讽刺、颠覆以及反杀,不输彼得的那种干净利落以及出人意表。

这是那种余味会越来越盛的电影,一层文本越过一层文本,如同那层层叠叠的山脉,总有未知的风景在高处或暗处,十分耐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漫长的颁奖季里,它能以沉稳的耐力,跑赢许多对手。

截至目前,《犬之力》已经收获了262个提名,拿下了184个奖项,除了金球双料、最佳男配,威尼斯银狮奖最佳导演等大奖,还赢得了圣塞巴斯蒂安、纽约影评人协会等的青睐。加上位居各种榜单的前列,《犬之力》入围奥斯卡,甚至延续金球佳绩的呼声,也在持续走高。

不过在各种前哨战中,滨口龙介曾在戛纳斩获三项大奖并提名金棕榈的《驾驶我的车》,也有不相伯仲的实力与受宠程度。近期它在金球拿下电影类最佳外语片外,还在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上抱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与最佳剧本四个重磅奖项。

这部电影,同样有个「排异」的境况。它既要在村上春树与契诃夫的文本上进行突围式改编,也要在适配滨口龙介风格与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一场匠心独运的设计式表演。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移植,舞台内与外的渗透,故事与现实遭遇的映衬,昨日之我与明日之我的张望、过渡与回看,每一方都在礼让的分寸里冒尖,完成叙事任务。

音作为连接丈夫家福与情人高月的对照媒介,又给与家福女儿大致同年的司机水田,作了某种虚幻的母亲。亲属或亲密关系的多重编织,让陌路人在精神层面靠近之后,挤掉了身份的隔阂,而从他人重峦叠嶂的文本以及自己画地为牢的设定里挣脱出来后,对车的掌控权,才意味着对自己新生的掌控权。

除了本质上的「排异」,这两部种子选手还共享了一个之于美国而言都是外来者的身份。《犬之力》是英澳美加新五国合拍片,导演坎皮恩是新西兰人,而《驾驶我的车》则是完全的日本制作。

其实今年一些竞争力很大的对手,也有这属性。很多人心仪的《贝尔法斯特》是英国电影,稍弱势但也有入围希望的《健听女孩》是美法加出品,而一些美国电影,诸如《玉面情魔》《古驰家族》等等,导演都不是美国人。

若说曾经趋向保守的奥斯卡,就跟菲尔所在的牧场一样,以白人直男,或者说至少是以白人精英作为权利主体,然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对面前一切进行带有自我情绪的评判,那么,这些年历经几次变革的奥斯卡,就是萝丝与彼得入驻后的牧场,人没多多少,但是氛围变了,视角变了,甚至连最顽固的核心角色也开始变了。

所以,在闹哄哄地往政治正确找补之时,选票的照拂性也难以明确厘清,这就使得《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绿皮书》等电影的胜出,被插上了不那么纯粹的标签。

《绿皮书》

又或者这么看,奥斯卡近些年,对「阶层」「阶级」及其相关的「权力」等内容,有很强的关注,所以每一部最佳影片,都会从那些排异的关系里寻求混淆或者跨越的答案。

而《犬之力》也延续了这一探索,而且跟菲尔有关的等级关系,因为彼得、萝丝、乔治等的身份不同,而有了多样的变数。有人说这类肃冷风格,上次夺奖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老无所依》,但要是从阶层角度看,它并没有离开过焦点中心。

这样看起来,它的胜率要比《驾驶我的车》高。但对后者而言,比不过内容的亲近,至少有亚洲身份的加持。自从奉俊昊以《寄生虫》破出了一个豁口,再下一届也有黄面孔登顶,愈发增加了亚洲电影人的信心。之前有墨西哥三杰对奥斯卡的冲击,假如日本今年也能摘金,传递出的信号怕是要更大。

《寄生虫》

这信号最紧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奥斯卡的门户大开。这是超越政治正确的拘束,而迎面更宽广尺度的姿态。所以滨口龙介的胜算,不只是关乎奥斯卡的包容度,还关乎近百岁的奥斯卡改变的决心。

在多元性、国际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奥斯卡慢慢从之前的狂欢里表露出诉求的坚定意愿。这里有多方阵营的博弈,有自身推陈出新的急迫改变,也有在金球被抵制后的竭力平衡。整体上,奥斯卡也是在面对一堆「有害」的传统、气质,进行背反的处理。

但船大难掉头,快刀也难以斩尽乱麻,无论是《犬之力》还是《驾驶我的车》获奖,都只能意味着其中一个方向的破冰。但很显然,在近观几乎积重难返的现下,还是让自己泡到国际化大池里,更有遮蔽与周转的空间。

在这个时候,让东方叙述继续刺激西方影坛,让排异动作转成鲶鱼效应,一如早就如此的欧洲三大,也许才是奥斯卡更要考量的决策,一个再度跳出电影本体的决策。

 4 ) 成为一只心里装着狼的羊

Phil是孤独的,他不属于任何一方,西部狂野阳刚之气十足,他无法做到赤裸上身随意嬉戏,Rose温柔的女性世界,与他无关。只有Peter,他能看到对面山上云朵移动投下的犬牙、发现Phil独自藏身的树洞、折出漂亮的纸花。时光轮转,这次Peter是稚嫩未开的小Phil,而Phil则成为了Bronco Henry。

所以Phil对待Peter的态度180度大转弯,他无条件地信任他,耐心教导骑马。他却忽略了,在年幼时,他的世界里只有Bronco Henry,但是Peter不“自欺”,他对于Miss Nancy的外号很坦然,没有救命稻草要抓,相反却有成长相伴的母亲需要保护。两相权衡,孰轻孰重,自有论断。

Phil的悲剧似乎全是由于Peter狠心造成的“意外”,深层剖析,却是“吃人的礼教社会”把他的满腔柔情洗去,套上粗鲁暴戾的外壳。犬牙交错无法咬合的灵魂和肉体,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压抑,奚落了弟弟George,也与旁人无法亲近。

即使Peter动了心,他们也不会有好的结局,谁能爱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人呢,要有人拨开厚重的刺猬壳,挖出赤子之心。

Phil在死前,自己把心献上。当他预感死之将至,换上一身体面西装,手里握着将要给予Peter亲手编织的礼物。最后一刻他愿意抛开恐惧,成为本来的自己,那个曾经整洁美好,修习古典文学的耶鲁毕业生。

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Phil惋惜,当世俗成为枷锁,不要画地为牢,打碎它,像Peter一样在中伤的舆论中闲庭信步,“救他的爱人脱离犬类”。

 5 ) 《犬之力》:坎皮恩的大师气象

电影《犬之力》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的同名小说,由新西兰女性导演简·坎皮恩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杰西·普莱蒙、克斯汀·邓斯特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该片曾在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入围金狮奖最佳影片,并最终斩获银狮奖最佳导演

《犬之力》海报

说来有趣,这部有些沉闷晦涩的文艺电影,最初走进国内观众视野,并非因为它的导演简·坎皮恩曾执导过大名鼎鼎的《钢琴课》,而是许多营销号为它粗暴打上的“同性电影”标签,以及大明星卷福在这部影片中谈起了惊世骇俗的禁断“叔侄恋”

导演简·坎皮恩

但观罢全片便会发现,这不仅是对观众博眼球式的误导,更是对电影内涵的严重误读。正如许多人所形容的那样,《犬之力》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情

抛开营销噱头,在我看来,《犬之力》是一部在导演和编剧技法上都臻于完美的电影,无处不彰显着简·坎皮恩的大师气象。它如一杯茗茶,虽然苦涩,却值得所有人细细品味。

01 古典范儿的剧作教科书

一如前作《钢琴课》,电影《犬之力》贯彻了导演简·坎皮恩古典主义式的叙事风格:克制,精准,优雅。大量粗犷悠远的自然空镜、章回体的叙事结构、留白式的情节书写、演员欲说还休的表演风格等,都赋予了影片沉静内敛的气质。

对于吃惯了流行文化快餐的当代观众而言,《犬之力》或许是一部观感上十分沉闷,乃至漫长煎熬的电影。但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会发现它风平浪静的外表下实则暗流汹涌,看似松散随性的叙事,其实都经过了坎皮恩的周全考量与精密计算。

在我看来,《犬之力》堪称一部成功的剧作教科书。称其为“教科书”,并非因为它的剧作技法有多么复杂或前卫,而是它的基本功相当扎实,在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地方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比如,影片虽然叙事节奏缓慢,叙事效率却极高

这一方面来源于坎皮恩对故事详略得当的布局谋篇。如影片几乎不描写乔治与露丝的恋爱细节,仅通过乔治远去的汽车、夜半归来的身影,以及唯一一场乔治在餐厅帮忙,俘获露丝芳心的戏,直接跳转到乔治与露丝完婚。这样既为影片主线叙事留下充足空间,诸多精准的生活细节抓取也使小的剧情支线流畅自然。

另一方面,影片中一些场景看似闲散,缺乏戏剧矛盾,但导演在对白、道具和视听中都隐藏了大量信息

如影片第一场菲尔与乔治的对手戏,菲尔牧牛归来,问乔治他们已经从父母手中接管这个牧场多少年了。此时的乔治正在浴缸里悠闲地泡澡,他没有回答菲尔,反问菲尔有没有试过家里的浴缸,菲尔说没有。

这场戏至少为我们交代了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身份上,菲尔和乔治同为牧场主;二是兄弟俩对待牧场生意的态度不同。菲尔在外辛苦牧牛时,乔治却躲在屋子里泡澡,谁更用心一目了然,也难怪乔治不敢回答菲尔的问题;三是二人性格上的差异。乔治爱整洁,享受文明生活,而菲尔邋遢,更喜欢过原始野性的日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再如,影片笔力精道,叙事沉稳,肯花心思为人物和情节做足铺垫

如果说菲尔在“秘密花园”中的自慰戏正式揭晓了他的同志身份,那么在影片前半段,导演早已不厌其烦地给出了各种暗示。

除了他反复提及布朗科·亨利外,他在餐厅里第一时间发现纸花、嘲讽彼得、怒吼隔壁桌客人、在红磨坊中不亲近女性等行为,都指涉了他不仅是名同志,而且是个极度压抑自我的深柜,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会被彼得所吸引。

同时,得益于导演的细致铺陈,影片结尾处的反转虽令人震惊,却毫不突兀

如菲尔干活时不爱戴手套,间接导致了他后来感染炭疽病;彼得热爱医学,能面不改色地解剖兔子,说明他残忍冷酷,并懂得如何在无形中杀人;彼得为菲尔端来浣绳的水后,导演给了他一个长达5秒的单人镜头,也暗示着这盆水被动过手脚。

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剧作优点比比皆是,篇幅有限,不作一一列举。

毋庸讳言,上述提及的剧作技法并不艰深,是每位创作者都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叹的是,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功利的时代,很多人早已失去了在隐秘的细节处精耕细作的耐心。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时不仅因为他能够引领时代,更在于他可以无视浮华,对艺术底线有着近乎顽固的坚守

02 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写过一出经典戏剧《禁闭》。剧中,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森三人各怀肮脏秘密,在地狱中彼此追逐,相互折磨,痛苦不堪。最终,加尔森悟出地狱中无刑具的道理,因为“他人即地狱”

作为一部人物驱动向的电影,导演坎皮恩也在《犬之力》中为我们构建了一组复杂奇异,且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三角关系:菲尔-彼得-露丝。如同《禁闭》一般,这三人的关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影片中,坎皮恩通过许多难以察觉或表意含混的对白、镜头及演员表演,隐晦地告诉观众,他们也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欲望,被囚禁在自己与他人设下的双重炼狱中,饱受折磨

先来看彼得和露丝这一对母子关系。

影片伊始,由彼得的画外音引入故事:“当我父亲去世后,我只想要我母亲能够幸福。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她,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彼得对母亲强烈的亲情和保护欲。

但随着故事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显示,彼得与露丝之间有着超越母子情感的乱伦关系。比如,彼得几乎不叫露丝“母亲”,而是直呼其名;面对露丝的夸赞,他会流露出恋人独有的娇羞;当谈及露丝的婚姻时,他会不吝夸赞露丝的美。

影片中有一场母子对谈的戏,露丝看到彼得与菲尔越走越近,她没有像其他电影中的母亲那样疾声厉色,而是哀婉地捧住彼得的脸,说道“希望我们不会是遥不可及的”。这句话背后所交杂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露丝对孩子的占有和保护,也有对恋人的嫉妒与挽留。但坎皮恩并没有戳破二人间的窗户纸,仅以彼得的一句“我明白”,让这种情感又归于混沌

同理,菲尔对露丝的打压,也并非仅因为他骨子里的厌女情绪,我们甚至能从这对人物身上,看到电影《霸王别姬》的影子。

菲尔和乔治这两个成年男人长年同住一屋,甚至同睡一张床已经实属奇怪,影片中,菲尔还对乔治展现出超越兄弟情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他不仅想尽办法拆散乔治与露丝,在得知乔治已经结婚后,更是把满腔怒火发泄到马身上。而当他在隔壁房间听到乔治与露丝的做爱声时,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坎皮恩以女性导演独有的细腻和敏锐,为我们捕捉到菲尔对乔治暧昧斑驳的情愫。正如程蝶衣对段小楼的感情一样,露丝俨然已经成为菲尔眼中的“菊仙”。

同时,菲尔对露丝的轻蔑还出于一种阶层上的傲慢

我们知道,菲尔不仅是身价不菲的牧场主,还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高材生。他的骨子里流淌着上流阶层的高贵血液,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只是他的个人选择,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穿上燕尾服,重回权贵怀抱。

反观露丝,她则是坎皮恩笔下一个颇为悲剧性的女性角色

露丝因美貌嫁入豪门,闯入这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无论是底层出身还是寡妇身份,都让她在菲尔面前抬不起头。而丈夫乔治又是个粗线条的呆板男人,完全不懂得体贴与呵护她,任由她在蒙大拿荒原上被冷落,被折磨,被放逐,直至沾染酒瘾,精神错乱。

最后,露丝用兽皮换手套的行为,既是对菲尔的报复,也是一名被孤独压抑到极点的女性,拼尽全力为自己找寻到一丝生活的希望。她在阳光下的奔跑,有着飞蛾扑火似的壮烈美感

而影片中最丰实,也最精彩的,当属菲尔与彼得的围猎关系

菲尔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用尖酸刻薄与傲慢冷漠包裹着的,是一颗敏感脆弱、伤痕累累的心

他是一名同志,却不敢做自己;他深爱并缅怀着布朗科·亨利,却只能在一群迟钝的直男面前,把他伪装成自己的导师和老友。他保留着布朗科的手绢和马鞍,甘愿过远离文明社会的原始生活,都展现出他的一片痴情;而他夜半弹起班卓琴,更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撕心裂肺地呜咽。

孤独与痴情,是菲尔的人性底色,也成为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彼得则是一个从外冷到内的人。他头脑冷静,目标清晰,手段残忍,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一定是个出色的变态杀手。影片中,他利用菲尔的弱点,一步步为菲尔设下死亡陷阱。

坎皮恩用她炉火纯青的氛围把控力,在好几场菲尔与彼得的对手戏中,拍出了一种剑拔弩张,交织着情欲与危险气息的性张力。比如,菲尔一边捉兔子,一边盯着彼得,说出一句暧昧又得意的“我捉住你了,小混蛋”;菲尔搂住彼得的脖子,嘴唇想靠近又忽然抽离;彼得点燃一支烟,然后试探性地递到菲尔口中等。

尤其是递烟的桥段,柯蒂与本尼两位演员都贡献出了绝妙表演。我们看到,彼得的眼神中流露出猎人对猎物的玩弄,以及第一次杀人的惊惶与兴奋;菲尔则有一种献祭于爱情的动容和奋不顾身

影片结尾处,彼得躲在窗前,看着菲尔未能送出去的绳子,堪称全片最残忍的镜头。他不仅摧毁了菲尔的肉体,更让终于走出悼亡阴影,准备迎接新生活的菲尔希望破灭,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可贵的是,在这样一出血色与苍凉相交织的悲剧中,坎皮恩始终保持着她的浅声低语。她拍出了人性的驳杂,却并不旨在批判什么,她只是冷静克制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民间故事。也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那种善恶分明的僵硬感和浓重的说教意味,反而有了更多赏玩与回味的空间。

03 另一个“盖茨比”的故事

《犬之力》的故事发生在1925年,与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处一个时代,这并非巧合。事实上,影片中除了“菲尔-彼得-露丝”这组三角关系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极其重要的角色——乔治

乔治的经历,可以看作是《盖茨比》故事的变体。他的存在,不仅为这个发生在闭塞地区的民间故事增添了更为鲜明的时代色彩,简·坎皮恩也通过乔治和露丝的视角,为我们无情揭穿上流阶层的冷漠、傲慢和虚伪

影片前段,乔治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于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权贵的攀附之心,如乔治爱整洁,骑马牧牛时也不忘穿着笔挺西装,坚持当场付钱而非赊账,喜欢看铁路等。而当他娶了露丝后,为了能够给州长夫妇留下好印象,更是做足了“面子工程”,甚至花重金为妻子买来一架名贵钢琴。

如果结合乔治与菲尔畸形的兄弟关系,便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兴师动众。

乔治没有菲尔聪明,也不受父母重视,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菲尔的阴影里,这在无形中造就了他孤独自卑的性格。他削尖了脑袋想往上流阶层挤,无非是想为自己赢得一份尊重。

但在州长和父母眼里,这无疑是乔治的一次自取其辱

在州长造访乔治家的段落中,有两个细节彰显出坎皮恩的讽刺笔力之准,之狠。

一是菲尔虽不在场,州长却对他赞不绝口,而当乔治夸赞露丝弹得一手好钢琴时,州长夫妇只尴尬地笑笑。随后乔治的父母出场,依然无视露丝。这时,面如土色的露丝端着酒盘,自动沦为他们的服务生

在这场以露丝为主角的宴会中,上流权贵们谈论着书籍和文化,却因为瞧不起露丝的贫贱出身,理所当然地把她视为隐形人与服务生,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懒得做,足见他们的冷漠、傲慢。

二是宴会即将结束时,菲尔终于现身,州长并没有像乔治所以为的那样,嫌弃菲尔脏臭,而是上前与他握手。这一下意识的动作宛如利剑,深深刺入乔治和露丝心里。原来,这些自诩文明的上流阶层,只会对他们所认为的同类表露善意。这与出身、学历有关,而无关你坐拥多少财富,或穿着多么华美的外衣,虚伪姿态一览无余。

结尾葬礼上,母亲把首饰交付给露丝,算是正式承认了这个儿媳。但这并非意味着乔治和露丝终于实现了跻身上流的愿望,而是母亲在现实所迫下做出的无奈选择——菲尔已经死去,家里只剩下乔治一个儿子了。

仅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便使影片摆脱了对母亲这一人物的片面批判,从而探向人性中更幽深,也更加鲜活的角落。简·坎皮恩对于人性如显微镜般的洞察与解剖能力,令人叹服。

 6 ) 威尼斯银狮《犬之力》:女性凝视下的男性气质

本文修改版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39期(总第1156期)。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简·坎皮恩在《犬之力》拍摄现场 | © Netflix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威尼斯电影节颁奖日当天下午,有外媒记者在推特上透露,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回到了丽都。熟悉欧洲电影节的人都明白,这就意味着晚上的闭幕典礼上她有奖可拿。之后坎皮恩出现在闭幕红毯上,更是坐实了这一传闻。大家都以为这个奖会是金狮,毕竟她的第二部长片《天使与我同桌》(1990)就已经在威尼斯拿到了评委会大奖,之后又以《钢琴课》(1993)成为首位(到今年七月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戛纳金棕榈的女导演。以这样的大师身份和资历,如果给的不是头奖,脾气不好的根本就不会回来领。

《犬之力》如果拿到金狮奖,就是女性电影一个满轮的标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女导演作品开始陆续在柏林和威尼斯登顶,其内容多为女性主题。坎皮恩九十年代初的金棕榈,宣示着女性电影艺术家夺回了对自己生命体验的叙述权,不再屈服于男性凝视之下。世纪之交,加拿大导演玛丽·哈伦以《美国精神病人》(2000)吹响了女性电影下一个阶段的号角:以女性凝视拍摄、剖析男性和男性气质,甚至挑战父权制或是嘲讽资本主义。而《犬之力》作为坎皮恩近十二年来唯一的电影作品,正是对男性气质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感的深刻探讨。至此,女导演不仅可以拍女性,也终于获得了点评男性的权利。威尼斯本可以用一尊金狮来凝固这一历史节点,就像二十八年前戛纳颁给同一个人的那片金棕榈。

可惜韩国导演奉俊昊率领的评委会选择了眼前舍弃了远方,选择了回顾历史而非向前看,最终将金狮奖颁给了法国影片《正发生》。这部由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六十年代法国社会和法律对堕胎的双重歧视,并由此造成了女性的艰辛和血泪。《正发生》是一部好片子,导演技艺精湛,很难看出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但它属于女性和其他弱势或少数群体艺术创作中汗牛充栋的伤痕叙事、苦难叙事,且在同主题电影中也不算是最出彩的。相对于两个月前金棕榈影片《》那种恣意的创造力,那种超越性别的自由和对刻板男性气质的不屑,威尼斯选择这部堕胎血泪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女性电影的一种倒退。也许最近美国得州和波兰的反堕胎法案刺激到了评委,让他们认为有必要做一次针对保守势力的防守反击。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被动的,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历史会证明,《犬之力》这样的电影才能让女性创作化被动为主动,才是2021年威尼斯金狮最好的选择。

简·坎皮恩获最佳导演银狮奖 | © ASAC / Giorgio Zucchiatti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艺术电影中,绝对不能剧透的实际上很少,《犬之力》恰是其中之一。片中的铺陈和反转不但是叙事工具,也是对社会和人性思考的一种呈现。所以剧透不仅会影响观感,更重要的是会阻碍观众思考。然而不分析剧情,又很难说清片中的微言大义。笔者想了很久也找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只好在此做个申明:下文内容会透露大量剧情,建议在观看影片后阅读。

《犬之力》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萨维奇196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萨维奇生于爱达荷州,母亲后来改嫁给蒙大拿的一个牧场主,幼年和少年的经历让他的作品常带有浓厚的西部色彩。从西进运动到牛仔文化,美国西部所孕育的文化想象难免渗透着过剩的雄性荷尔蒙,从而使“西部”这一类型,无论文学还是电影,成为窥探男性气质的尚佳选择。

电影以完美的视听语言讨论了同样的主题。故事发生在距今百年前的蒙大拿,年近不惑的菲尔·伯班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与弟弟乔治(杰西·普莱蒙饰)一起经营着家族牧场,他们像小时候一样住在一个房间,各睡一张单人床。一次外出进行牧群交易的旅途中,乔治结识了寡妇罗丝·戈登(克斯汀·邓斯特饰)和她瘦弱阴柔的儿子彼得(柯蒂·斯密特-麦菲饰)。在一番交往后,乔治娶回了罗丝。这让菲尔很不高兴,他想尽办法刁难、羞辱罗丝,致使后者精神崩溃,借酒浇愁而逐渐成瘾。

© Netflix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伯班克兄弟是一个奇妙的矛盾体。哥哥菲尔聪慧过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古典学系,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擅长乐器,外型也比较有魅力。但他却故意不修边幅、行为粗野、言谈粗俗,皮靴与牛仔装是他唯一的衣物,还对精致柔美的事物嗤之以鼻。乔治则完全相反,微胖的他长相极其普通,笨拙敦厚,没有什么才艺。人也不太聪明,大学读不下去就退学了,回到牧场是他当年唯一的选择。可他却总一副绅士打扮,喜欢干净整洁,待人也比较友善。这种非常极端的二元对立在影片前半部分吊足了观众胃口,擅长人物塑造的坎皮恩仿佛在问大家:这两者之间,你喜欢哪种男人?你想做什么样的男人?

粗犷、强壮而有魅力的的菲尔很令牧场牛仔信服,但有时却并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这个全男性的群体,会在炎夏到河里裸泳消暑,水中嬉笑打闹或躺在岸边休息都很自然随意。菲尔则没有大家放得开,从不参与水中的嬉戏,而是独自到人迹罕至的河岸下水。他对自己的肉体有一种抗拒,拒绝展示它,甚至经常和衣而睡。加上初次见面就欺负彼得,和对罗丝表现出的病态厌女情绪,我们逐渐意识到他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自己男性气质不足的恐惧。与众不同的欲望倾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想当然地被当作娘娘腔,所以他发展出一种病态的过度阳刚化(hypermasculinity),来抵御这种被女性化的恐惧

李安的《断背山》(2005)是影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片名甚至进入了流行词汇,成为对一系列性现象高度抽象的概括,也是人们在难以启齿时所使用的“遮羞词汇”。其原著小说就是受到了萨维奇作品的启发。《断背山》的故事发生在作者安妮·普鲁所熟识的怀俄明,但两位主人公却分别来自于蒙大拿和犹他,应该也不是巧合。2001年,普鲁为《犬之力》的新世纪版撰写了后记,说萨维奇的这部小说是“充满戏剧张力的心理学研究,处理了当时极少有人讨论的话题——在男性化的牧场世界里受到压抑的同性恋,会以恐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 Netflix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另一个与菲尔形成对比的男性人物是彼得。我们一开始见到的彼得是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年龄应该是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他与母亲十分亲密,会做漂亮的纸花让她高兴。面对菲尔和牛仔们的讥笑,他毫无办法,在牧场上也显得手足无措。坎皮恩再次展现了她在人物塑造和转折上鲜有敌手的精湛手艺,以一系列“意料之外”让我们意识到这个男孩并非看上去那样软弱无力。彼得对自然中的花草鸟兽兴趣极大,立志成为医生,喜欢独自外出观察动物和环境,有点“探险”的意味。一日他从野外抓回只兔子,可爱的小家伙立即得到了家中女眷的喜爱。当女仆拿着胡萝卜到彼得的房间想要喂兔子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这是对男孩天真善良性格的继续刻画。结果镜头一转,女仆一声尖叫——兔子躺在彼得的桌子上,已经被开膛破肚。“要当医生就得练习解剖啊!”他事后向母亲这样解释道。一个对生命有些漠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角色慢慢浮现出来。

所以菲尔与彼得表面上一刚一柔的对立是一组流于表面的假对立,在两人迥异的表象下,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残忍和对生死的漠然,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必须。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菲尔以为他的出路是变本加厉地压抑自我,而彼得选择接受自己,再在时代和环境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菲尔对彼得的感情转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导演对此的铺陈可以说是我所见的同性情感转折中最充分、自然的。菲尔发现彼得虽然阴柔,但并不是个废物。无论骑马还是牧场上的活儿,只要有人教,彼得学得也并不慢。加上双方已经意识到互为同类,男人就把男孩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要把自己的生存之道传授给他。片中反复提及的已故传奇人物野马亨利(Bronco Henry)是菲尔的偶像,当年正是此人教导菲尔成为一名优秀的牧场牛仔,到了影片中后部分,我们也很清楚两人之间的关系要比师徒复杂得多。菲尔被彼得打动后,显然是想如法炮制,要成为彼得的野马亨利,将他们这些人的生存之道继续传承下去。而他对男孩的感情也开始不断发酵。

© Netflix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康伯巴奇在威尼斯记者会上说,他觉得菲尔过度阳刚化的男性气质是一种防御机制,彻底遮盖了真实的自我。按照他的逻辑,我们在影片后半部分中看到,这种以自我情感阉割为基础的防御,其软肋也正是情感。菲尔一旦对彼得动情,就像是“破了功”,而由于长期压抑,他并不知道怎样控制这种汹涌的情感。他没能灭人欲,却为人欲所灭。到了这个层面上,性取向实际上已经无关紧要,情感阉割是腐朽的父权制对男性气质的统一要求,影片只是取了一种极端情况。这种话题落在坎皮恩手里是观众的幸运。正如制片人所说,坎皮恩是把握人类欲望的大师,善于挖掘被掩盖的情感。我们甚至搞不清她调动了什么音画元素,就把一个人物从欲望泯灭的状态过渡到了情感决堤。曾听坎皮恩在一个电影节的大师课上说,欲望跟情感一样,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你不能专门拍几个场景来推动欲望,而是要把它贯穿在每个镜头的每个细节里。想必《犬之力》就是这种大师级导演课的教科书吧。

影片的结局,硬汉死在了柔弱的男孩手里。这时我们才理解了片头那句画外音:“要是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帮、不救,我还算是什么男人呢?”观众本以为这是菲尔的声音,讲的是他小时候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彼得。罗丝对自己阴柔的儿子相对比较包容,与伯班克兄弟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换句话说,即使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代,彼得也不缺爱,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控制欲望,不会把自己交付给没认识多久的菲尔。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男性气质,即接纳自己的欲望并学会管理而非阉割自己的情绪

© Netflix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菲尔死于炭疽热,感染原因是彼得的设计加上一点巧合。这个畜传人的疫病以不同方式多次复现,是导演在为主人公之死做铺垫。片中动物的出现不但有推动剧情、埋下伏笔的作用,也是一种隐喻。片名原文 The Power of the Dog,出自旧约圣经智慧书中的《诗篇》: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远离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来帮助我! 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 救我脱离狮子的口;你已经应允我,使我脱离野牛的角。 (和合本圣经《诗篇》22.19–21)

圣经对狗没有什么好感,常常是奸邪的象征。而在这篇祷诗中,各种动物都用来指代危险,与刀剑相提并论。坎皮恩在视听上很好地重现了这个隐喻,片中随处可见可闻的牲畜,其实就是四伏的危机。同一篇祷诗前几行还特别提到了牛:

许多公牛环绕我,巴珊大力的公牛四面围困我。 它们向我张口,好像猎食吼叫的狮子。 (修订版和合本圣经《诗篇》22.12–13)

把牛比作“猎食吼叫的狮子”实在有些奇怪,但古文献大多如此,有音律和文本传承的因素。但影片主人公的命运恰好与之对应,因为致命的炭疽热正是来自于病牛。所以“犬之力”大约就是邪恶之力的意思,是危险和死亡,祈祷者请求上帝让他远离之。影片开始就交代了菲尔对病死的牲畜十分警惕,提醒牛仔们要当心炭疽热。欲望爆发、情绪失控的他,就像是被上帝抛弃的祈祷者,最终丧命。

《诗篇》22的作者似乎非常自卑,他先被非人化,又受尽他人的欺侮:

但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 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 [……] (修订版和合本圣经《诗篇》22.6–7)

所以他不断呼唤上帝,希望得到神的庇护。被众人唾弃孤立无援时,最容易将自己的不幸归于超自然力量,也最容易给自己造个神。而所有亚伯拉罕宗教的上帝,同时又都是父权的象征,他在犹太旧约中,就是一个喜怒无常、赏罚无度的暴君。就连基督教新约中的神也会抛弃你,任由你被钉上十字架。

新约《马太福音》27:46中,耶稣受难时对其天父的祷告就引用了《诗篇》22的第一行: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的呻吟? 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夜间呼求,也不得安宁。 (修订版和合本圣经《诗篇》22.1–2)

或许我们造出的神本就不是全知全能的。而菲尔们要受尽磨难,被钉死在父权的十字架上,才能换来彼得们的重生。

© Netflix 版权所有,威尼斯电影节供图


借个地方给朋友的播客做个广告:叫个披萨吧,又名神奇废物在哪里,立志做全网最没有用的节目。我会不时作为嘉宾出现唷~

 短评

补评。Phil是里面最美的角色,他能注意到桌子上的纸花,爱弹曲子,会躲开男人群体去自己的秘密花园洗澡,也会永久地痴迷于一段未果的爱情。他的敏感、脆弱、丰富的情感,所有美好的一面都被掩盖在自我否定的toxic masculinity下,只有在那片无人打扰的草坪里才能窥见一眼。这是我第一次在“阳刚男人”身上看到美,这是来自女性导演的审美共鸣。

6分钟前
  • Diana
  • 力荐

他把他杀了,他被他杀了....可怕一个没看到干啥的肥硕弟弟,一个风韵酒鬼妇人,一个折纸花被戏谑的单薄男孩......一个整天劳苦挣钱的哥哥被杀了.....这一辈子真够苦惨。心痛麻了

11分钟前
  • 7雪球球
  • 推荐

四星半。需要更多女性电影人加入到那些曾被男性统治的片种里来。

1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大部分学院派导演创作末期的共同特点——极其工整沉稳却筋疲力尽的视听调度。

1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总感觉……女导演拍gay片拍出来像耽美,男导演拍les片则是黄片

21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背着上世纪一百年的历史记忆,简·坎平的确显得严肃、深刻,她一出手,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女权电影就成了小孩过家家(充其量是关于女性的题材,不足以称为充满力量的女性视角)。电影对男性(情感)有具像、深刻的思考,在2小时里,保持高度克制的完美节奏,拥有这个时代所缺少的“耐心”,非常难能可贵。本尼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他饰演的菲尔与男孩皮特组合成一对男性关系的景观,阳刚与阴柔,被凝视、被参观、被暴露。出色的视听,不仅让我个人因无法在银幕观看而深感遗憾,也成功渲染了一种独特的压抑之感,就像在“娘炮即病态”环境里所经历的那种(难堪且让自己不断逃避、抵触面对的)感受,戳中了一些人迷恋男性气质的心事。整个观影过程似乎缺乏趣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妙趣横生。

23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今年威尼斯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女导演简.坎皮恩就是28年前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共同分享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人,那时她的作品是《钢琴课》。本片根据美国的小说改编,写早期美国西部牛仔生活,也可谓写了个“男同”的奇情故事。导演厉害处在于其极度含蓄地控制力,以及在细腻的人物刻画中显示的功力。只是平淡地敘说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男主演卷福的表演出色。

2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一直在等色情内容的我,最终欣赏了一段坎大师的feminine depiction of obscure sexual desire.

30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这个控制力太可怕了,看似永恒静止的山丘下面隐藏的是张开血盆大口的狗。凡是发动了冰山原则大招的,后劲都大得不得了。看完回头想想,权力转换不是从男孩能拿手术刀而是从他能折纸花开始的。这是一场能折纸花的男孩和能烧纸花的男人谁更强势的角逐,会折纸花就会拿手术刀太正常了。刻板印象瞬间土崩瓦解,“反英雄”解构了正统西部片“英雄”,坎皮恩她太会在两性野蛮文明辩证法上做戏了!这里面有条“夺子”——“弑父”——“成人”的神话原型暗线:长年受制于父权阉割的男人,认为长于妇人之手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欺压母亲并且妄图夺走和改造男孩。男孩最后不动声色地干掉了“伪父”,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以柔克刚”,从一个看似心慈手软的“伪娘”蜕变成了男人。真正的“犬之力”不是被父权阉割而是会阉割父权的男人。

33分钟前
  • 宗教大法官
  • 力荐

Phil=以男子气概自居却否认自我身份的男同,George=普通的“正常”男人,Peter=看似阴柔却杀伐果断极其冷静沉着的男同。Phil这种极度自我压抑的男同性恋,以阉割情感和懦弱作为屏障,像极了某些恃宠而骄的toxic masculinity 和fragile macsulinity。而它们又如此弱不禁风,在真正的男子气概(犬之力)前一溃千里。这也隐喻时代对于男子气概定义的改变和不变,当今社会和20年代的美国西部并无二致,人们依然对男子气概奉若神明。简·坎皮恩试图警示这草木皆兵的危险观念,果然是学人类学的,洞悉人心的狂妄和阴暗。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有点用力过猛,全程都在努力绷着藏着,通过人物情绪和关系状态(甚至依赖Greenwood的配乐)去推动叙事,原著文本压制住了影像,不过有几场戏单拎出来还是拍得挺厉害。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我有點傷心。可能因為看到一半的時候開始關注前排大哥睡著打呼嚕,和他旁邊另一位大哥小心翼翼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44分钟前
  • 粥豆
  • 还行

最柔弱的往往也最锋利,最无声筹谋的克制耐力才能呈现刀不血刃的温柔围猎。如弓弦紧绷的悬疑氛围始终被坎皮恩的调度操纵张驰起伏。半支烟,一道伤,男性世界准入的默契开放是反客为主的请君入瓮。西部荒蛮世界压抑难言的同性成长教育隐晦串起绳结纪事,衬衫残片,他的心之囚,他的战利品。越泅水溺毙于往事,越竖起恶意高墙狺狺狂吠,犬山淡影成为雄性气质的神秘符号,在阳刚与阴柔的往复交锋,参照与摹仿中暴烈的谜域逐渐被拆解归原。窥伺的幼兔面具下是猎人犬牙,野兽失守袒露脆弱肚腹,权力交接一瞬家族秘符就此传递。声效推到满格,画面堆满翕动的暧昧光影形成连绵不绝压迫神经的悚然波纹。拨弄梳齿与琴弦的对照迫力,裁切纸张和晾晒牛皮交映的震颤秩序,雪白芦苇的斑斑血痕…阉割、肢解、焦炙纸花坠入病态污名,那便以血液绽放的死亡花束回之以礼。

46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男性气质对男性的规训、压迫、异化,真正的大师杰作!

48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知道坎皮恩为什么这么低产了,如此细腻且需要极强控制力的作品势必会花费创作者巨大的精力,这要是普通导演早就放大同性和谋杀噱头了,可坎皮恩从头到尾在做减法,她不拍惊涛骇浪,只拍暗潮涌动,以及风暴过后看似平静的海面,而藏在海面下供人想象的冰川是庞大的,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正好契合深柜之人的内心活动,而一些外在的声音设计恰到好处地凸现了不安,整个故事都是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下,哥哥对弟弟弟媳的压抑,母亲对儿子的压抑,同性倾向对哥哥的压抑,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和弱者的压抑,摄影也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单亲母亲加钢琴让人穿回《钢琴课》。

5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A-. 初看觉得缓慢,回想时才发觉,这分明是一场极具仪式感的凌迟处死。在或暴戾或淡漠的假面下,人物若即若离的状态似乎成为某种法则,因为一旦伤口暴露,就已必死无疑。猜测成为接近内心的唯一路径,但也正因此,情感拥有了悬疑般的张力,而本片最powerful的,也正是那些“草木皆兵”的瞬间:丛草的起伏,马背的抽搐,梳子的响声,暧昧的神色。声画调度无比精致,每一帧在大银幕都美不胜收。好一把磨得锃亮,杀人不见血的刀。2021.9.2 Venezia

53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年度最强导演调度,简阿姨就像在用十字绣绣人皮,慢工细活中不带丝毫赘笔。能看出山形如犬的男孩和男人其实都是同一类人;也正因为是同类,才会为守护所爱之人而冷血无情。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最高级的猎人往往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的。快给卷福一个奥斯卡,快~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反正我是太喜欢了。隐忍克制隽永的西部片是最偏爱的那一种。文明与野性、母爱与父权、权力与情感的对峙缠绵纠缠,最后都在自身的欲望和偏执中难以厘清。非常喜欢那个转换,男人和第女人驻足看着茫茫荒野,男人说天地之间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太好了,镜头转到另一个男人于狭小空间独自弹琴的咬牙切齿孤寂。简皮恩其实很决绝,在以为要和解的时候,她选择了一种非常现代性的弑父。

1小时前
  • 糖罐子
  • 推荐

#venezia78 主竞赛单元。看本片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因为节奏和紧张程度都不符合对这样的导演和卡司阵容的预期,前半部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到底要讲什么,中后段渐渐明朗,燃起希望,到了最后,jaw-dropping。简•坎皮恩,还是那个狠角色,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场温柔的杀戮,试问谁敢像简•坎皮恩这样磨刀磨这么长时间,且不闻霍霍?看完只想哇哇大哭,为什么,为什么啊😭 那个年代,终究没有自我救赎,只有自我放逐。卷福饰演1920/30S西部牛仔,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挥之不去的英国背景,无法人戏合一,但结束后,他戏中迄今为止最有深度的表演与戏外几无瑕疵的口碑合体,一股浓浓的悲凉升起。 Kodi Smit-McPhee,比甜茶小半岁,同样拥有一张秀气俊美的脸,眼神却可凶狠太多。

1小时前
  • Q影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