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儿之名

HD

主演:丹尼尔·奥特伊,塞巴斯蒂安·科赫,玛丽-乔西·克罗兹,克里斯特尔·科尼尔,利拉-萝丝·吉尔贝蒂,艾玛·贝松,克里斯蒂安·米厄特克,塞尔日·费拉德,弗雷德·培森,皮埃尔·布雷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2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3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4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5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6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3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4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5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6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7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8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19以女儿之名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以卵击石,螳臂挡车

这几天因为豆瓣春日影展的活动,新推出了一个限时得到的徽章,最后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在这几天里集中补一下片单里的电影。

如果不是因为此,我可能永远看不到这个电影,即使看到这个条目,特意地去下载来看的几率更是小之又小。

像是这类的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某件事的故事总是很容易被翻拍成电影(多是伸张正义),但是其中的多数,即使挂上“真实事件改编”的标签,也只是活跃在少数人的口中,能出现在大众口中的电影寥寥无几。

单拿最近的《黑水》 来说,还是奥斯卡提名影片,这个噱头够大了吧,但是目前在豆瓣上标记过的人数也只有5.4万,而其余的诸如《爱尔兰人》《极速车王》都是10万+,观众似乎对这类的题材总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也许他们喜欢看全程无尿点一个接一个地向观众输出刺激点的电影,对于此类漫长又枯燥而又大体只有两种结局的电影倍感无聊。

可是那主角接连耗费的数十年时光又怎么会是有趣的呢?我们如果仅仅从一部电影里就对此倍感无聊(不考虑某些垃圾导演的菜鸡拍摄技术),那主角所经历的光阴更应该值得人们铭记。

《黑水》中的挺身而出保护环境的律师,《以女儿之名》中的日日夜夜想要伸张正义的父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遭遇,身边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远离他们的生活,最后或成功,或失败,唯一不变的,是对司法体系背后官官相护的恶劣行径的不满。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惩处不力的司法体系,而这才是这类电影永恒的主题。

培根曾经说过“一次犯罪只不过是污染了水流,但是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则是污染了水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司法是全世界的通病,法律永远没有真正完善的那一天,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依靠当下已经尽力去完善的法律体系,去做一次真正公正的司法,不要官官相护,不要钱财贿赂,天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

希望以后再也看不到讲述这类故事的电影,再也听不到这类数十年如一日乞丐般苦苦抗争最后螳臂挡车的故事。

 2 ) 以女儿之名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关于父女情,不如说更多的是对世界司法机关和权力机构的真实写照。

一位父亲,为被继父性侵而亡的女儿,奔波三十年,只为得到一个正义公平的结果,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不求多,只求应有。

中间经历了各种坎坷和波折,被两国的高层不停地打压,现任妻子离他而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用各种自己的办法为女儿平反,比如去德国的各个街道发罪犯的信息,去德国周围的城市的每个医院和入境处发布罪犯的国际逮捕令,去美国用绑架的方法引发媒体的注意扩大事件影响力,等等。

30年的等待和奔波,没有辜负他,正义和公平仍然是占上风的。

看的过程中很多社会事件在脑海中闪过。鲍毓明性侵案,司法机关的漏洞,权力机构的控制;杭州杀妻案,利用媒体进行渲染扩大事件影响力从来为破案助力.......

果然,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3 ) 以女儿之名

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一句屁话:“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是什么话?如果不是父亲的坚持,谁又会来主持这个正义?真正应该主持正义的人在干嘛?法律的公正何在?难道要逼着每个受害者自己去执行“正义”吗?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彷徨之刃》,同样是父亲为女儿复仇,同样是犯罪者逍遥法外,法律究竟是在保护谁?父亲失去的是他的女儿,是活生生的人啊!犯罪者剥夺的是受害人的权利、尊严和生命,本该有美好未来的生命,留给亲人的只剩无尽的痛苦。可法律对他的刑罚是这么轻,死刑可以变死缓,死缓可以变无期,无期可以变有期,如果犯罪者没有真正反省,那刑罚有什么用?这样公平吗?对受害人公平吗?

法律不是完善的,真正的正义应该在人心,法律需要靠我们不断的去完善,去执行。我可以去原谅一个真正悔过的人,但绝不能原谅一个践踏人心,钻法律漏洞,甚至无视正义的人。

 4 ) 一个父亲说:“当我有了女儿,一只脚就踏进在监狱里了”。

前些天一些爱好写作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一个人刚刚喜得了一个女儿,荣升为爸爸一职,我们连忙恭喜,他在饭桌上却说出了这样很让我们震惊的话:“当我有了女儿以后,我的一只脚就在监狱里了”,起初在场的朋友听到这话有点不理解,随即就明白他话里的深意了。

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儿童性侵”这个话题越来越被社会所了解,其扎心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前几年某知名幼儿机构儿童身上不明的针眼,疑似被性侵的新闻,让家长在也坐不住了,不能在姑息这样的事情了。

如果自己的女儿受到了这样的伤害,为人父母的一定会拼尽全力也要予以回击的,前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做《以女儿之名》,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和弟弟要去母亲和继父那里,一起度过暑假,父亲去机场送女儿离开,看着女儿14岁灿烂的笑脸,谁也不能想到这竟变成了他与女儿的最后一面,从此两人便阴阳两隔。

女儿死了,而尸检报告显示,女儿并非死于中暑,而是在死前曾遭受过性侵犯,所有证据都显示,女儿的死和妻子的现任的丈夫有关系,为了隐藏女儿真正的死因,身为医生的继父甚至将女孩的内脏全部取出销毁,以防止法医再次鉴定,手段卑劣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这是后来我们得以知道的事,而在这件事情被查的水落石出之前,女儿的亲生父亲所遭受的压力我们很难想象,他想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可是没有人来帮他,尤其证据又不足,又需要异国交涉,但他没放弃,他开始自学法律,自己翻译,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我永远也不会放过你的。他做到了,从开始打这场官司到嫌疑人终于受到了该有的惩罚,这位父亲用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他所有的快乐都跟这个官司有关,所有的焦点都在这个上面,影片里的父亲和现实中的父亲都让人尊重和心疼。

女儿被杀的时候14岁,而打赢官司的时候,按照时间推算女儿应该44岁了。

儿童被性侵,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单单女孩儿会受到伤害,男孩子也一样,韩国电影《熔炉》里面的那些可怜的孩子,先天的不足并没有让这些孩子放弃生的希望,可是谁能想到那些庇护她们身体的地方,竟然是毁灭她们的熔炉,办公室内悬挂的基督像、各种各样的表彰此刻显得格外的讽刺。

可是当脱去这一切虚假的外表之后,他们强奸幼童几十人,面对这些孩子,他们没有怜悯,这些孩子她们智力和语言发育不全,没办法去指正这些坏人,而这些畜生却变本加厉,把这一切当做自己施行兽性的保护。

也许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是平等的。如今似乎人们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那句仿佛是刻在亘古不变的宇宙中沙尘上的一句话:人人生来平等。但现实的讽刺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断地,隐约的告诉我们,人人生来不平等。

任何强者向弱者所表示出的一点点恩惠,都被无限放大了,以至于甚至可以变成为强者罪行辩护的证词。现实不断地让我们怀揣希望,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希望化为乌有。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教我们要学会原谅,或许那是因为有些人,尚未见识到真实的绝望。

童年受到的莫名侵害,会成为人一生中永远也抹去不得噩梦。它会伴随着一个人一生。

风靡全球的林肯公园主唱自杀,曾遭受过长达6年的性虐待,知名大V疑似恋童癖,英国男孩多次性侵4岁的妹妹,这一桩桩的案件,让人愤怒的同时又真切的让人心疼,不禁让人心生恐怖,孩子所生活的地方,是天堂还是伪装好的地狱。

7岁曾遭性侵的chester没有告诉父亲,他分不清对方在做什么,只是觉得很痛,这痛换来的是他一场又一场的噩梦,30年的白驹过隙依然不能抚慰他内心的伤痛,41岁的他还是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美国司法部统计2015年,在所有的受害者中未成年犯罪中,34%是他们的亲属,50%的犯罪与受害者相识,只有7%是完全的陌生人,在被猥亵或侵害后,犯罪者常常会猥亵或诱导还没有明确认知的儿童,不要告诉其他人。

为什么孩子受到伤害后不愿意告知父母,做为父母又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远离这样的事件那?接下来三点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愿意告诉父母的孩子

1、越早越好,别碍于面子

中国父母,多保守,对于性教育总是很难开口,教育学家认为3~6岁,是孩子开始认识到男女性别不同的关键阶段,家长应该利用这个阶段 ,及时给孩子一些浅显的解释,不用刻意为之,但当孩子好奇询问的时候,请不要胡编乱造一些事件,而是正确引导孩子,正确认识。

2、及时沟通,提升孩子的依赖感

孩子受到伤害后,多数不告诉家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父母责罚,害怕遭到打,孩子虽然小,但内心也有一个衡量标准,在那边已经受到伤害,回去父母在打一顿,实在是不划算,所以多数孩子就放弃了“向父母求救”,取得孩子的信任,别让孩子害怕倾诉,要让他们知道,你会一直爱着他。

3、不冒充专家,多一些阅读和陪伴

有很多孩子问的问题,大人的确很难解释清楚,这个时候,家长朋友不妨度娘一下,和孩子一起分享,虽然有些词语孩子不一定明白,但至少他能感受到你的重视,有些不错的读物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听一听,例如《小鸡鸡的故事》《呀,屁股》《乳房的故事》等等,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要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这都是下流的和猥琐的东西。

结语:今天不单单是孩子会受到伤害,很多成年人也面临着伤害,如果你不在父母身边,请做到让父母安心。

1、过了晚上10点尽量不要单独出门。

2、和不熟悉的朋友吃饭,上厕所回来后,桌上的水不喝。

3、晚上打车去很远地方的时候,要记得把车牌号发给你的朋友和亲人。

多一些安全意识,就多一份安全,请把文章转给你需要提醒的朋友们。

欢迎你关注我,我想写用心的文字给你听。

 5 ) 我无法跟过去告别,因为我的女儿永远活在过去了

又是一个为了复仇/让罪犯受到惩罚而研究法律的爸爸。看到男主通过卡带第一次发现孩子母亲出轨,到跟踪到第三者公寓带着法院调查令被当场捉奸,再到后来亲生女儿被强奸致死都维护当初她出轨的对象,真的相当厌恶这个女人,枉为人母。最后罪犯在绑架者的冒险下才得以受法国法院管辖被司法裁决刑期15年,并且仅仅定罪为过失致死,可怜一个父亲为了让强奸并导致女儿死亡的罪犯受到法律制裁耗费了将近三十年,从一开始的各处奔走到后来关了公司潜心研究方案,最终还是没能战胜法律制度和司法官员的腐败。无法想象真实案件中那位父亲如何能鼓起这样的勇气用自己最黄金的那三十年去与罪犯、法制反抗,那一定远比我们看着这部电影所展现出的那种绝望、悲痛、疯狂更来的苦涩。

 6 ) 一位父亲用生命为女儿写了30年的情书

去年,国内虐童事件频频被曝光。 我们开始关注关于幼童、未成年的灰暗地带。 然而,公众的关注只是一种开始,那些经历过未成年性侵、虐童的家庭之后的故事呢? 没有人能想到他们经历了什么。 杉姐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一部足以让人心头震颤的作品。 见证了一个父亲为被强奸女儿奋战的30年—— 《以女儿之名》(我的女儿卡琳卡) 豆瓣评分8·2,评论数没有超过3000。 番茄君告诉杉姐,这部电影的热度不够,很有可能你写完文章,没人看。 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杉姐想把好电影推荐给你的冲动! 毕竟,有些文章的存在不是为了流量。 电影改编自一起轰动一时的法国案件,杉姐下面讲到的这个故事,是一段完全不虚构的真人真事。 故事开始于1974年,妻子向丈夫介绍女儿卡琳卡同班同学的父亲科拜医生。 这位科拜医生外表出众、身材高挑。 格调不俗,和卡琳卡的母亲经常谈论音乐。 还热情地向卡琳卡的父母发出聚会的邀请。 这位科拜医生无论言谈举止、生活情趣、还是人格魅力都比男主卡琳卡的父亲更胜一筹。 两个男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卡琳卡的父亲忙于工作,与妻子聚少离多。 很快,卡琳卡的母亲疯狂的爱上了科拜医生。 而这一切,也被明眼的父亲发现了。 妻子表示自己并不爱科拜医生,只是一时难以抵抗,并衷心希望以后还能做他的妻子。 丈夫也非常宽容的捧起了妻子的手表示原谅,条件是全家人离开现在的居住地。 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丈夫还是撞见了去酒店与科拜医生乱来的妻子。 两个人的婚姻就此结束。 女儿卡琳卡与弟弟全都由父亲抚养,留在法国。 母亲则和科拜医生住在德国,过着上流人士的生活。 8年后,14岁的卡琳卡和儿子去母亲那里度假。 父亲也找到了新的爱情,趁此机会与恋人去海滩度假。 没想到,前妻的一通电话再次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女儿卡琳卡死了。 坐在女儿墓碑旁的父亲呆若木鸡,整个人就像死过去一样。 科拜医生把女儿的死因解释为中暑。 但父亲始终心生疑惑。 因为需要遣送遗体,女儿需要被尸检。 父亲每日等待着从德国寄来的尸检报告,报告寄过来了之后他马上找到了一位德语翻译。 翻译的结果是让人震惊的。 女儿卡琳卡的身上有淤青、死亡当天注射了处方药物铁剂、兴奋剂、强心剂、降压剂。 更骇人的是,女儿私处有明显损伤,并且有性行为痕迹。 尸检报告最后给出的结果是:无法判定卡琳卡的死因。 一个14岁的女孩忽然死亡,私密部位还有损伤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怀疑是否有被性侵害吗? 父亲马上找到了生物学的教授来分析尸检报告,教授非常确定的告诉他,当时的性行为很可能与女儿的死有关。 教授还奉劝父亲,这是一场无证可取的官司。 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了这份资料然后忘记它。 但父亲无法遗忘,为了女儿他选择了铭记这份痛苦。 父亲跑到德国去上诉,但是法院给出的回答是,案件已经结束,无法上诉。 父亲跑到了大街上发传单,希望能得到舆论的支持。 结果是,父亲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抓走了。 父亲再次拿起法律武器,这次他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一位律师。 律师提议开棺验尸,再次取证。 结果是,卡琳卡的生殖器官全部被摘空了。 自己取样不成功,他们就和德国相关部门沟通,希望得到第一次验尸时的取样。 结果是,卡琳卡被因为注射而陷入昏迷,结果被自己的异物呛到窒息。 法国法庭因此判处科拜医生监禁15年,虽然这已经是减半的的处罚。 但这是一个父亲用了痛苦的13年,换来的对坏人的惩罚。 13年与15年几乎是一段相等的时间了。 然而,科拜最终因为德国方面的施压、法国不想惹麻烦没能来法国服刑。 父亲只能再次求助舆论。 结果仍然是科拜逍遥法外。 终于,在卡琳卡被奸杀后的第15年后,父亲接到德国记者的电话。 科拜因为强奸16岁女病患被告上法庭。 父亲坚持要亲眼看到科拜被法律制裁。 被强奸的女病患在法庭上陈述了自己被强奸的经历。 父亲仿佛看到了女儿凯琳卡被强奸的现场。 呕吐不止。 德国法庭判处科拜监禁2年,但因其有悔改之意,判处停止事业2年缓刑。 科拜再次被释放。 但这次之后,科拜2年内都不能在德国境内行医,他只得跑到周边国家。 父亲利用这个机会, 跑遍了德国边境的每个邮局,给他们寄送科拜的国际通缉令。 这样,科拜就可以在没有德国保护的情况下被引渡到法国服刑。 父亲切实跑遍了每个边境邮局,科拜也确实成功被逮捕。 但他最终没被引渡到法国。 此时的父亲已经几近疯狂,他向总理写信,请求动用整个内阁的力量逮捕科拜。 向律师申请状告全部贪污渎职、懦弱无用的法官。 一个疯狂的父亲,为了女儿想把全世界都告上法庭。 这种心情有多少人能理解。 如果不是穷途末路、绝望到死,又怎么会有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的感觉。 那位法国最怪异也最仗义的律师终究熬白了头发、敖干了斗志,决定不再参与卡琳卡的案子。 还有离婚后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的那位女士,她没有前妻的美貌,但她温和、睿智、且忠于他。 但这位女士终究留下了空空的衣柜,决定不再回来。 陪伴在卡琳卡父亲身边的10几年,她们每次的庆祝和约会都与这位女士无关。 父亲虽然是个好男人,却无法答应这位女士再生一个孩子的请求。 两个人在一起时父亲经常是沉默的、痛苦的。 只有卡琳卡的案子有进展时,他才疯狂的像个小伙子。 有一次,父亲甚至因为案子有了新的进展冒着大雨来敲她的门。 因为父亲难以想象的坚持,陪伴在他身边的律师、恋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以至于有人提出这里的每个人物都可以再拍一部电影。 卡琳卡的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表达过自己的内心,她自始至终认为这是卡琳卡父亲为了复仇对科拜医生的诬陷。 所有的盟友都离开了他。 按照法国法律,在卡琳卡死亡30年后(即2012年)还不能将科拜医生绳之以法的话,此案便过了追诉期,届时科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逍遥法外了。 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 父亲想出来了一个最愚蠢也最有效的办法。 他雇了两个黑帮,把科拜绑架到了法国。 为此,他花了约23000欧元,请来几个科索沃人实施计划。 绑匪把科拜打晕后,马上报警说这里有一个被法国通缉的强奸犯。 2009年,科拜在法国被判刑15年。 恶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父亲也因面临着教唆绑架罪被判处15年。 至此,一段30年的恩怨告终。 这时的父亲已经是一位72岁的老人。 30年来他没有正常生活、丢掉工作、气跑了恋人、律师...... 30年来他精通了法国法律、德国法律、国际法。 整部影片十分克制,本该大煽特煽的地方都尽量的缩短了时间、拉远了镜头。 这就是父爱的深沉啊!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文森特·贾洪精心挑选的每位演员都与原型十分相似。 (卡琳卡、父亲、弟弟) 不光父亲的形象相似,就连陪伴在父亲身边的那位伟大的律师也做到了神还原。 入狱前的父亲再次来到女儿的墓地。 站在墓园内的父亲前景是栏杆,正如镜头中的暗示,30年来他生活在自己的牢笼里。 他像完成作业的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对女儿说了这段话: 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 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 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但我丝毫不后悔 而影片的最后,镜头再次回到父亲当年目送卡琳卡登机去德国的画面。 成为整部电影让人泪崩的高潮段落,忙着打官司的父亲一直没有时间流露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活成了假面人。 今天,你就44岁了 我很想你 说出“我很想你”这句话时,一个父亲的无限温柔在压抑了30年之后凶猛又缓缓的倾泻,杉姐一时间被这股力量震撼到哑口无言。 原来在父亲的心中,女儿从未离开。 为了守护女儿的笑靥如花,父亲用了30年的时间写下这封情书。 所有坚持的时刻、不放弃的时刻、绝望的时刻,都深深侵染着这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女儿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私情,女儿是父亲在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肋。 王朔曾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汉子,在面对女儿时都变成了慈父。 你从宇宙的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致女儿书》 小时候的我们很浪漫,每个女孩都想离开家门、穷其一生想找一位守护者。 但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永远视你为公主的人,只有自己的父亲。 只要你有需要,他永远为你而战! 不管是帅气的当年,还是白发苍苍的现在。(杉姐又把自己写哭了)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作者:杉姐,转载和作请豆邮或者微信公众平台(《1895电影评论》(id:aizai1895))留言

 短评

以要认死理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最加分的地方是它竟然很短。尤其很感动导演以Andre为主线,而对国际法、性犯罪判定、欧盟关系、媒体等容易在其他同类型片子被放大的元素都做了最轻的处理。看到Andre心中说Kalinka现在应该44岁了,那个时候看到了一个最原始、最单纯的父亲形象,哭成狗。

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父亲为了女儿打的一场跨越30年的战役。那个强奸犯谋杀犯继父是个人渣,亲生母亲则是个纯种傻逼。另: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强奸,致死,只判15年,就这,德国政府还死不让法国引渡犯人,后来才知道是法国德国两地法官一开始就商量好了。天好黑...

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真是悲伤,这个爸爸的坚强非常人所及

13分钟前
  • 丁扁扁
  • 推荐

14岁女儿被奸杀后,父亲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追寻公义、最终将凶手绳之以非法的故事。因为是真人真事,拍得非常节制,感觉就像在看法国版的“秋菊打官司”。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父爱,拒绝煽情好评。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Daniel Auteuil 坐在女儿墓地那个失魂落魄的样子,叫人心碎。

2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感觉比焦点好看多了。。。另外欧洲国家所谓的人权和极左思潮,真是够了。。。

23分钟前
  • 范进从没中过举
  • 力荐

与其说继父禽兽不如,不得不说其母亦可诛,还有所谓的外交,盲目的公民保护!事实成立的强暴案判刑两年缓刑两年真是醉了。电影有点流水账,但安德烈先生执着的精神和对犯罪恶行的愤懑让我想一直追寻结果

27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穷其一生,为女儿打一场战役。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一个父亲故事。法律,公正和坚持。看他几十年的坚持,年华老去,众叛亲离,我们会思考,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34分钟前
  • oh la la
  • 推荐

看完之后哇哇大哭。 30年后父亲在女儿墓碑前说“看吧,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真的泪奔。30年,为了给女儿查清真相,他自学、精通了几国法律,卖掉了自己公司,与亲人决裂,与欧洲几国最高司法机构为敌。

39分钟前
  • 段本司
  • 力荐

法国版《秋菊打官司》,真人真事改编,导演没有刻意煽情,但故事已经非常震撼人心

40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其实法国的国内司法并没有太辜负他(狭义理解,早已判决医生有罪),让他失望的是国际私法的区际司法协助中的政治问题。这和当前国内相关话题有着质的区别。剧作太中规中矩了,采用父亲的视角,限制了更有戏剧性的亲生母亲拒绝承认,辛西娅离开的处理可能。

45分钟前
  • mOco
  • 还行

没有正面冲突,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渲染煽情。克制得惊人,也压抑得令人郁结。30年的抗争说来轻巧,压缩成电影也不过两个小时不到。这背后却是一位父亲难以入眠的万千日夜和心如刀割的每分每秒。“今年你44岁了。我很想你。”结尾的告白,字字诛心。

46分钟前
  • 鸟仔
  • 力荐

这个妻子真的很蠢,男主应该娶个three billboard女主那样的女人

48分钟前
  • 真的好严格™
  • 推荐

什么使生父坚持数十年用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使用私法制裁?是对法制的坚信…为什么生父可以直接见到司法部部长?人权和公权观念的不同…正义的得来从来不易,为什么网络上正义感却爆棚?因为“正义”从未如此廉价…为什么生父能保障30年的花费?福利体系…

51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父爱无声但却深沉,内敛但却决绝,三十年间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女儿临别时的笑靥如花。

55分钟前
  • 肥头大耳大宅男
  • 推荐

“今天,你就44岁了。”真实又充满悲伤的电影,女儿被禽兽奸杀,父亲四处奔走寻求正义,坚持不懈了大半辈子才等到正义的到来,孤独一人在墓园为女儿献花,那是父爱的身影。“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

60分钟前
  • 沙客
  • 推荐

【你看 我没有放弃 我信守了承诺 这一场战役 是为你而打】 尊重施害者人权真的是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1小时前
  • 一封未读邮件
  • 推荐

基本符合現實,阿爾巴尼亞綁匪首腦是長髮的部分都弄出來了。本片中可惜沒呈現那些聲援紀念卡琳卡的後援會,參與人大多是男主在圖盧茲的鄉親,這些默默無名的人全都被濃縮在那位化學教授和律師上。男主日後為阿爾巴尼亞綁匪作證其義舉,使得綁匪能通過難民庇護留在法國定居。

1小时前
  • John Coey
  • 力荐

看完之后,泪流满面,父爱如山,不像母爱那样温柔细腻,却是我们一辈子的支撑。

1小时前
  • 儒家颜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