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东莞

第3集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年份:2020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味东莞 剧照 NO.1寻味东莞 剧照 NO.2寻味东莞 剧照 NO.3寻味东莞 剧照 NO.4寻味东莞 剧照 NO.5寻味东莞 剧照 NO.6寻味东莞 剧照 NO.13寻味东莞 剧照 NO.14寻味东莞 剧照 NO.15寻味东莞 剧照 NO.16寻味东莞 剧照 NO.17寻味东莞 剧照 NO.18寻味东莞 剧照 NO.19寻味东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寻味东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莞,中国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 但在“世界工厂”身份之外,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神奇的美食世界。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将以美食作为东莞的城市名片,带领人们探访东莞的地道⻛味,寻找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鲜活美食,呈现这方水土过去和现在的碰撞,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与你的暖暖时光根西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不让青春虚度不是你不爱你勇探五人组我们之一(2015)问天何时明天涯追踪(原声版)屠城血证无法沉睡的她野兽之眼十字路口~侦探学校~撩动你心青春舞会皇后纸婚两千零无极致中国东北狠人沙猩猩怪人与塔克的圣诞节网上卫士(国语版)杜丽娘邪恶力量 第十四季再起风云T婆工厂迷离夜西部往事流浪者年代记来处是归途纯乐男人如衣服遗失的世界第一季被占城市北京爱情故事好想做一次 第三季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T人勾魂降头芙蓉锦量产型璃子-另一位模型女子的人生组装记乘龙怪婿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舌尖上的中国》原班团队打造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

作者|@陈锦庄(知名电影博主)

东莞,中国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拥有“世界工厂”这个身份,但其实这座城市还隐藏着一个庞大多样的美食世界。

常言道,“吃在广东”。广东自秦朝开始就有中原移民不断迁入,逐渐形成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并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和地域融合。粤菜讲究丰富精细的选材和丰富的滋味,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东莞美食当然也毫不逊色,绵滑爽口的濑粉、外酥里嫩的烧鹅、香味扑鼻的煲仔饭,这些常见的广东菜肴在东莞人独有的烹饪方式之下释放不一样的魅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得知我们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播出,迫不及待就去观看。据悉,《寻味东莞》共分为《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来展现在地美食风貌。

从第一集《得天独厚》来看,《寻味东莞》在美食纪录片拍摄里是相对高水准的,整片都非常平实纯粹,较为关注食材烹饪,拍得开胃,也注重原材料和时令,从当地美食入手,讲出了东莞人品味的不同,从而折射文化的差异。

按照时令拍摄这点十分赞赏。适时而食是从古至今人们顺季应时的体现,这是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找寻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刚好第一集播到摘荔枝,端午粽子,刚刚好对应现在的时节,让正在观看的观众更有共鸣。

同一种食材,同一个节气,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却有不同做法,好像糯米粉这种食材,《寻味东莞》里纪录了不同片区在冬至时节不同的做法:东莞水乡万江,人们用糯米包裹上甜咸两种豆沙馅料,用颜色区分口味,做成冬团;同样用糯米做皮,生活在东莞山区(东坑)的客家人,在馅料上独辟蹊径,用鲜肉、腊肉、虾干与萝卜丝同炒制成馅料,这是萝卜粄;当然还少不了我们东莞冬至必须要吃的咸丸,糯米粉做成小汤圆,配上丰盛的汤底配菜,我曾经以为这是大家过冬都会吃的食物,后来才知道是我们地方习俗。

很多人用食物为介质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赋予了食物以人文的内涵,但我觉得事实上应该是相反的。《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导演曾说:“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着文化,人们的许多生活印记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麦,往西传,遇到了火,变成了披萨面包,往东传,遇到了水,变成了馒头面条。东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麦的那次‘分手’有很大关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类文化的起点。”

东莞有着山地、丘陵、水乡、海洋等多样的地貌,这为东莞美食带来了更丰富的味道,加上从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近几十年世界工厂带来的人流交会,使得东莞的美食更加多样化。

谈起冬团、咸丸,老实说播到这一段的时候勾起了许多儿时回忆。记得小时候“做冬”(过冬至)是东莞人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饭,非常热闹。我是家里的大孙子,爷爷奶奶刚退休我就出生了,所以拥有很多和爷爷奶奶生活相处的温馨回忆。老实说,估计很多90后00后的东莞年轻人不太知道冬团是什么,我完全是得益于奶奶,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帮过她做过冬团,具体做法很模糊了,记得有糯米粉、豆沙、白糖,几个人围坐,弄好了就放竹筛上,我喜欢甜味的,很多年没吃过了,但这份甜味伴随回忆闪闪发光。

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说过:“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最好吃的那道菜不在风尘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满座的饭肆酒楼,它藏在最质朴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很多次北方的朋友过来东莞,我都会热情带他们去小时候常去的早餐店吃“烫粉”(肠粉),介绍这有多好吃,不过后来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他们说这是你记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拍摄城市美食纪录片,最重要也是这点,必须要勾起当地人的记忆,才能说过关。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都是关于家乡、年少的回忆,食物是载体,美食是分享,通过味蕾,把我们载回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中。就像每次出差回家都要去吃一碗烧鹅濑粉一样,我们这一生最记挂的还是家的味道。

另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节奏和人口迁徙带来的风味融合,很多地方传统食物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例如《寻味东莞》里面腊鸭喉萝卜煲、香蕉扣肉,作为90后东莞人的我就完全没吃过,传统食物如冬团近年也不再流行。所以,用年轻人喜欢的视频节目模式去拍摄传统食物也能帮助他们更认识自己身处的城市,让更多好的传统食物得以保留下来。

“美食是最好的媒介”,一个地方的食物带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拍摄地方美食纪录片是记录这个城市很好的机会。而且相比于连篇累牍的城市文化介绍文字,视频拍摄也显得更为直观,直达人心。

《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首播、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联合独播。这样多样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扩大了口碑宣传及内容传播的空间,打破了以往的局限。影响力也可从荧屏蔓延至电脑、手机等信息化产品,搭建起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传播平台,广泛吸纳观众群体,积极宣传东莞地方文化特色。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寻味东莞》的拍摄不是商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近年来为了提升普罗大众对东莞这座城市的观感,政府做了不少工作,逐渐有了成果。

这次《寻味东莞》东莞政府携手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拍摄制作。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是由具有20多年经验的国内顶级纪录片团队创立,拥有精良的制作水准,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题材选择;团队成员主要作品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森林之歌》、《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舌尖上的新年》、《寻味顺德》等。

而用影视来展现文化是近年热衷的表达方式,如去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线串接起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今年5月开拍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则是偏重于地域空间的全覆盖,展现中国全面小康的成果,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并计划2020年国庆档上映。

希望《寻味东莞》打出了东莞美食这张名片,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东莞。不说了,大家赶紧打开收看《寻味东莞》,“食饭准备”!

 2 ) 《寻味东莞》

手里捧着泡面,眼里盯着屏幕里的美食。这是我当下的现状。

中国美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己这个小地方的美食都还没摸透,要是吃遍全国乃至全世界,至少还得给我个几辈子。

本土,创新以及外来的融会贯通,新的美食与经典美食的古今中外的相遇相撞,形成了一个地方缤纷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

下面来说说每集里,我印象最深然后最想尝试的美食。

【山水相逢】篇

①阴菜牛展汤(主要想知道阴菜什么味道)

②金银润(视觉上就很美味)

③萝卜粄(馅料吸引了我)

④咸丸(被丰富配料包围的汤圆)

【】

 3 ) 第一集 得天独厚

曾被寻味顺德惊艳得流口水,看到寻味东莞的时候,第一想法是…这该不会又是狗尾续貂或者蹭热度的山寨货吧!抱着批判的心态点开第一集,发现很多东西都吃过,似乎并不是东莞的独奏,更像是广东美食的大合唱,只不过东莞作为课代表率先展示。

皮薄肉多核小的桂味,应该可以征服不少北方人的口腔。

桂味荔枝
爆汁

记得在哪个纪录片也见过林旁粽,一直没有契机去品尝,这部片子说,东莞有20多种粽子!Mark起来,精粽狂喜(

吹爆萝卜粄!简直不要太好吃!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腊味是保存食物的好方法,如今,腊味的制作是为了特殊的风味。广东的腊味,在我知道的就分为广式、港式和潮汕腊味,东莞这个小小的腊肠还挺别致,腊猪肝是第一次听,有机会一定去品尝。

精致的腊肠
腊猪肝
腊猪肝切片
腊猪肝

在广东的沿海,基本都少不了海鲜,东莞自然不能错过,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青蟹,却因为时令不同而风格迥异!未成年的青蟹用于清蒸,成熟的膏蟹用于油焖,可遇不可求的黄油蟹…我可能吃不起…一定很美味!找机会认识个东莞人,送我几只黄油蟹哇哈哈哈哈哈

正在褪壳的青蟹,在某些城市会直接带壳吃刚褪壳的蟹,本片没有介绍
未成年青蟹
油焖
成熟青蟹(膏蟹)
可遇不可求的黄油蟹
四肢开始通透
蟹肉被蟹黄包裹的黄油蟹

看完第一集的感受是

没有过于惊艳,却也勾起食欲

味道不错,下次还来

 4 ) 就说说东莞煲仔饭

有些美食隐藏在村屋的街巷里

很多都还没吃过,或者吃过不记得名字,单一个煲仔饭就是绝的,11年出差住过一段南城,地陪每天带着吃美食,第一餐就是煲仔饭,红砂陶巨碗,腊肠腊鸭腊肉各种料又足又香,米的口感也好,真是刷新了对煲仔饭的认知,舌头都香掉了。后来小姑娘征求意见,经常都说去吃煲仔饭好不好,姑娘觉得无语又好笑,于是换一家继续吃继续吃,吃到临走都没觉得腻。 可能就是对美食的印象,成了我在东莞买房的理由之一。去年秋天小住的时候,特地去运河边找到一家排名靠前的小店吃煲仔饭,嚯!一溜二三十种配料自选然后现蒸,每种配料三四块钱。吃完意犹未尽,又跑到旗峰腊味厂里买腊肠,门市的小姑娘特别实诚,说不提供邮寄服务,但某宝旗舰店是一样的货品一样的价格,你不如网上买了还包邮。后来在网上买了肠和肉直接寄给朋友,反馈说很不错。

运河边一家很小的网红店子,据老食客说口味已经比以前下降很多。
一溜灶火
用的普通砂锅,不是东莞经典的大红陶碗。
我随便要了几样,大概是腊肠,排骨,鱼,鹅?二十几块钱,很香。
下坝一家店,不过没进去过。有名的一家老莞味好像在东城,朋友带去吃过,棒!

除了老莞味,东莞美食也是多元的,大抵跟长江以南各省都有大量打工人群曾经栖居有关。江南和两湖云贵川的食物在本土改良的同时也得到了互相融合,这跟京沪的追求地道似乎又不太一样。在两条运河之间的夹心地带,可以找到很多美食扎堆的地方,比如旧工厂改的工农8号艺术区,好多店可以选择,价格也不高。

所以东莞可能是一座宜居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因为镇区确实比较乱,珠三角以外的人们,都以为东莞是乱的,工厂多,有飞车党,呃,有颜色?

颜色是真有,绿化率高到无法想象,像水濂山,松山湖,同沙,黄旗山都刷新认知地美丽,即便在珠三角也是出类拔萃的吧。

发几张城区照片(鸟瞰图来自网络,图上有作者和截屏来源),实景是去年12月拍的。

城区,著名的东莞大道(作者chanek,来自720yun)
水濂山(作者chanek,来自720yun)
东莞植物园(作者chanek,来自720yun)
同沙生态公园(作者chanek,来自720yun)
初冬随处可见的紫荆
旗峰公园的老榕树
路边随手拍,地点忘了。
旗峰公园的路人甲
旗峰公园的路人乙
路边随手拍
路边随手拍
下坝坊的老榕树
鸿福路地铁站
普通小区

去对地方,这座城市挺有味道的。

 5 ) 贾樟柯和周浩都拍过的这个城市,还有美食的秘密

说到电影中的城市,每个影迷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

伍迪·艾伦留下布鲁克林桥影的《曼哈顿》,

《新桥恋人》里飘雪圣诞夜烟花灿烂的塞纳河,

《重庆森林》《花样年华》里霓虹喧闹、街角巷弄的香港,

《苏州河》里的上海,

《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的南京

……每一座特殊的城市都在银幕影像里散发着自己特殊的气韵。

这些地名,巴黎、曼哈顿、香港、东京,浪漫到不足为奇……

但如果我们换一座城市名,比如——

东莞,你会想到什么?

东莞,十分特殊的一个名字,在知道莞字读“guan”,而不是“wan”之前,也许你都不曾关注到它也曾在世界银幕中的屡屡现身。

在纪录片导演周浩的处女作《厚街》里,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崛起的新兴城市,众生态尽显,厚街出租房里外来打工人口群居,孩子出生,世俗又深沉的爱情,迷惘和观望的打工男女,统统被周浩用摄影机记录了下来。

毗邻广州、深圳、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东莞在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廉价劳动力,东莞由一个农业小城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外来人口一度达到了本地人口的两倍不止,很快被贴上“世界工厂”的标签。

东莞,独特的发展路径,吸引着各国电影人的目光……

像德国著名研究中国的学者弗兰克·泽林所形容,它曾是「迈阿密与硅谷的混合体」,但是根据近几年公开的全国15座新一线城市名单,东莞赫然在列。

短短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东莞这个经济之都、世界工厂,恐怕早已不再是我们旧印象的那座岭南小城了。它现代、朝气、充满战斗力;但同时又温柔、恬淡 、拥有烟火气。

“世界工厂”的标签让人们看到了东莞的蓬勃经济,以至于很少人知道东莞这个城市真正的魅力。

2013年,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在戛纳首映,全世界也见到了电影导演镜头里的东莞,这些都是东莞的影像记录。

在东莞人心中,东莞就算抛开世界之都的名号不谈,也是那座洗尽铅华,依旧美丽而充满风土人情味儿的岭南城市。

不同于深圳,它的复杂和丰富是在新与旧、传统与发展的交叠碰撞沉淀中凝结的。只关注东莞的新,而忘记它的历史人文,是一种武断,更是一种罪恶。

所以东莞人在他们为东莞正名的第一条里,就要说,东莞最独特的地方不是什么其他,而是,它正宗地道的特色美食。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东莞的优秀,不止在它的经济发展命运,也在它文化和历史的独特。

东莞之美是需要细品的。食在东莞,说到底,东莞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的。

美食作家蔡澜说:“桂味荔枝无一处比得上东莞。”

这位老人家对东莞荔枝的爱到了在微博屡次提及并撰文的地步——

“这里的荔枝也有很多因大雨和暴阳而破裂,荔民们把果全拿去喂鸡,看到那群肥肥胖胖的荔枝鸡,恨不得马上吃下肚去,试试看可不可以安排抓到餐厅去,等大伙来的时候一齐吃,即使是白切,肉也一定很甜。”

不仅说到荔枝,如果你有心在蔡澜的微博搜一搜“东莞”,还能发现蔡澜曾撰文记录他和东莞食物的相逢——

“东莞人口才不好,赞菜能力没顺德人高,其实美食亦佳,二地距离不远。

“当晚的菜有常平阴菜炖牛腱、大岭山风味鹅、香煎沙田白鸰蛋、高埗冼沙鱼丸、盐焗虎门乌头、厚街腊味三并、豉油皇焗爽肚、清溪客家豆腐丸、禾花鲤鱼炊糯米、石排煮大鱼、东莞炒米粉、原汤鲜虾米面条、道滘裹蒸粽家乡糖不甩,仅是那道炒米粉,已胜香港早餐的百倍。

[…]第二天一早到「东莞山庄」饮茶,不见吃惯的虾饺烧卖叉烧包,看到的是东莞茅根粥、排骨肠粉煲、咸汤圆、猪红粥等等。东莞人还喜欢吃又咸又甜的点心,有钵仔糕、红团、富贵果、赖角等,也都是未尝过的。“

除了蔡澜,《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也一力宣传过东莞的美味,濑粉、东莞烧鹅、知名的棉记糖水,糖不甩、红豆沙全部登、过他的微博。

对东莞美食的爱,光靠文字无法表达。

他的团队还亲历打造了一档节目,《寻味东莞》。

广东人应该知道,美食不止有顺德,还有东莞。

而如果这是你第一次听说东莞这座城市的另一面,那你一定要看一看《寻味东莞》。

从第一集开始,你就会发现,《天注定》里构建出来的东莞、《厚街》里昏暗无光的东莞,好比知道法式浪漫和埃菲尔铁塔的巴黎,对其文化背后更传统内敛、细腻悠长的一面,终归是不觉的。

《厚街》捕捉到的东莞都是呈现向外的那一面,是发展的那一面。但要说回到东莞更沉静传统的一面了,可参照的影视资料就难免寥寥了。

而《寻味东莞》里的东莞,则是把传统而深厚的一面重新洗磨了出来,让大众记得。

三集影片,《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迁徙交融三个角度来展现这片地域诞生的食物历史。

《风味人间》的团队习惯将拍摄重点放在东莞人的传统习俗和历史环境里,将人与食物最纯粹也最古老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寻味东莞》的第一集茶山,讲到农耕文明在现代东莞人生活中的留存,因循时节,善用天时。

春天的艾角艾粄

夏天的荔枝凉茶

秋天的腊味阴菜

冬天的咸丸冬团

人们追随季节的变化,辛勤劳作,收获自然的馈赠。

新与旧的更迭,底色加上时代的画笔,东莞是一座适合被记录在摄影机下的城市。

它的一夜发展,它的多样残酷,它的丰厚过去,它的文化悠扬,好像一部浓缩并快进了的中国当代发展史。

而要拍好一座城市,则需要夹藏对拍摄地饮食风貌的细致了解,《海南鸡饭》里的新加坡,《食神》里的香港,《火锅英雄》里的重庆,《老店》里的北京,《鸡排英雄》的台北……

想象一下摄影机下的东莞,

或许是单纯天真的打工妹吃着文胸粉或者烧鹅濑,

或者来自东南亚家庭的小孩在荔枝山里经历了一次青涩的爱情;

夜晚的东莞,渴慕爱情的四川女孩在第一口广东糖水遇到了让她记住这一分钟的人。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也仍然记得《甜蜜蜜》里面,张曼玉到了纽约狭小的公寓,用手指直接撕着吃广式烧鹅,蘸酱,舔指。

那样美妙的对旧事物的记载融入到银幕中,新的融合的生活里。

所以除了《天注定》《厚街》《一路向西》,或许你也可以打开电脑,看一看《寻味东莞》里的东莞。

东莞这座城市太纷杂也太丰富,太古老也太崭新,简单的几个标签是无论如何说不清的。

有一天,也许我也会来一趟美食之旅,第一站就去东莞看看。

撰文:中号蜥蜴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电影

知乎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6 ) 《舌尖上的中国》团队又出顶级新片,一集就馋哭我!

广东,一个因“敢吃”而闻名的省份。

实际上,广东人不仅“敢吃”,而且还好吃、懂吃。

前有“食在广东”的俗语,为其餐饮大省的标签盖戳。

后有《老广的味道》《风味原产地:潮汕》《寻味顺德》等高分美食纪录片,带观众领略了这里的遍地美食。

前两天,又有一部讲述广东美食的纪录片开播了。

但这一次,它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别的地方——

寻味东莞

导演:高蒿 / 张奉潮 / 刘清予

主演:李立宏

首播:2020-06-21(中国大陆)

集数: 3

单集片长: 50分钟

这是由《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原班团队制作的一部纪录片。

而这也是陈晓卿离开央视,组建稻来传媒后拍摄制作的第一部作品。

在演职员表上,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

陈晓卿李立宏(配音)、云无心(科学顾问)等等。

顶级团队,顶级制作,让此片一开播就获得了无数好评。

一提到东莞,相信大家都会联想到其“制造名城”的美誉。

但很多人不知道,东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下大量值得记录的饮食习惯。

这里有着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融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可以说是“岭南风味交汇地”

而这部纪录片以《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个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东莞独特的美食风貌。

刚刚播出的第一集《得天独厚》里,讲述了东莞人因循时节、顺应天时的美食食谱。

春天,是鼠曲草生长的季节。

这是一种值得尝鲜的野菜,当地人又把它叫做艾草

它既能混合鸡蛋煎制,铸就一道具有浓烈芳香的亲民小菜。

也能和鲫鱼同煮,起到去腥提鲜的效果,为汤汁增添别样余韵。

当然,艾草更复杂的一种做法,是和花生碎、芝麻、椰蓉等融合,做成艾粄的馅料。

鼠曲草微苦,衬托出馅料的香甜,彼此呼应又相互交融。

夏天,东莞的雨水丰沛,利于荔枝生长。

当地人把核小肉厚的桂味荔枝,也做成了一道道别样的美食。

和切薄的鸡肉片、黄瓜片等组合,就成了鲜香的荔枝片皮鸡

和芦笋、核桃仁同炒,就成了清甜可口的的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

如果你偏爱甜食,那么用荔枝做成的荔枝果冻一定不要错过。

东莞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显著变化。

但当地人能够敏锐判断季节流转,甚至昼夜之间的细微差异,并以此来创造独特的美味。

豆浆表面因昼夜气温变化凝结而成的腐皮,就是其中的代表。

刚做好的腐皮,油润透亮,薄如纸张。

折叠压缩后,就成了菜肴里常见的配角——腐竹。

凉拌的腐竹,发挥了甘香的本味,清爽可口。

腐竹过油,变得更有韧性 ,香气也更浓。

加入羊肉炖煮,就成了一道香气四溢的腐竹炖羊肉

但是,当地人更偏爱另一种复杂的做法:

精心挑选生长超过2年的鳙鱼,过油后熬出白汤,再加入腐竹同煮。

鱼肉与豆类中的氨基酸相遇,使得鲜味成倍放大。

这一道腐竹烧鱼,外表质朴却搭配精妙,令人回味悠长。

在悠长的岁月中,东莞人习得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

位于海水与淡水交汇的珠江入海口,为当地人提供了一道鲜美的食材——青蟹。

这里一年四季都能品尝青蟹,但其肉质和风味,在不同季节却各有千秋:

冬春季节,未成年的雌性青蟹,适宜做淡雅清甜的清蒸奄仔蟹

加入简单配料,在密封瓦煲中焗烤,就成了幼嫩鲜美的油焗奄仔蟹

夏秋季节,雌性青蟹已成年,最适宜做清蒸膏蟹。

这是一年中青蟹最具风味的时节,橙黄色蟹膏更加致密紧实,鲜味也更加浓郁内敛。

不过,若要论青蟹中的极品,当属平均一千只青蟹才出一只的黄油蟹

这是某些雌性青蟹身体发生变化,而出现的奇妙结果。

黄油蟹通体呈现油润的金黄色,在制作和食用方法上也大有讲究。

先将黄油蟹过冰水,再放蒸笼清蒸,可以避免肢体破裂。

蒸好之后,金黄色汁液与蟹肉浑然一体,呈现出绵密的颗粒感。

其独特的鲜味,带有松子般的油脂香,可以达到普通膏蟹的十几倍。

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当地人因循时节所获得的最佳犒赏。

最高级的饮食,不仅仅依赖于高级的食材。

东莞人发挥创造和想象,将一种普通的蔬菜也做成了桌上的珍馐——

耙齿萝卜

这是一种体形细长萝卜,所含糖分是其他同类植物的四到五倍。

新鲜采摘的耙齿萝卜口感辛辣、粗糙,不宜直接食用。

当地人通过晾晒,把它做成了阴菜(萝卜干)。

阴菜具有果脯般的口感,柔韧甜香。

搭配油脂厚重的红肉,可做成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等美食。

与肉类完美融合,又贡献清香风味,是化解油腻的最佳辅佐。

除了蒸制,煲汤也能展现阴菜的灵魂。

选取牛后腿肉和整条阴菜,再加入黄豆同煮,起到进一步增鲜的作用。

熬煮2小时后,阴菜的香甜和牛肉的醇厚实现充分交融。

两种食材精华汇聚、彼此平衡、成就了这道柔和干香的阴菜牛展汤

除了上述这些美食外,第一集中还介绍了其它不同风味的东莞美食。

比如大家熟悉的腊味煲仔饭、鸭喉萝卜煲等等。

主创团队以四季变化为轴,从春到冬诉说美味流转,为吃货们奉上了一场饕餮盛宴。

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时,主创团队选取了超过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了130多种食材和菜式。

最终历时近3年,才诞生了这部纪录片。

可以说,它是对东莞地道风味和人文风情的全面展示,也刻画出这个城市特有的味觉记忆。

在谈及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时,导演说道:

“每种食物的背后,都是四时流转、人生况味。找到了这些,呈现出来的食物就不是简单的食物了。”

的确,从口腹之欲到生活共情,《寻味东莞》带给观众的不仅是馋,更有隐藏在美食背后的人情与感动。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相信你一定会对东莞、以及东莞人有新的认知。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

《寻味东莞》找寻的是东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东莞人的生活智慧和传承。

*本文作者:张不才

 短评

美食的意义不止于果腹,更在于情感的连接、习俗的传承,以及城市变化发展的记录。《寻味东莞》找寻的是东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东莞人的生活智慧和传承。

10分钟前
  • 小玖
  • 力荐

《舌尖上的中国》直系亲属,秒一众仿制版美食纪录片没啥问题。

15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某人说东莞是饮食沙漠,我白眼了。

20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人们对亲情的寄托、团聚的喜悦与对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无数人在这里启程、落脚,生生不息。东莞——这场广阔的盛宴,星月流转、风味长存。“

21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北方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姓名

25分钟前
  • Jnfkmfdwaum
  • 力荐

深夜的排骨饭,是普通人的一餐一饭,是所有人的国泰民安,也是平凡日子的高光之时。看完三集,印象最深的是这碗饭,明明只有寸排几块、米饭半碗佐以猪油豉油,却像是映照了世间碌碌、万千了了。想到最近看的浪姐,这些不缺少高光时刻的姐姐在一档综艺里,时而bling闪光,时而人设翻车,时而放弃,时而努力,像不像你?剧本归剧本,资本归资本,生活归生活,各自走过的阳关大道,行过的独木小桥,风光不一,大家却总归都是需要一碗排骨饭的。

30分钟前
  • 珞小饭*爱美好
  • 推荐

城市里连锁吃吐了,开始流行农家乐,顺德,东莞,粤式口味清淡为主,物产丰富对食材加工程度低,主要是新鲜,其实看着一般。

31分钟前
  • 冰的咖啡
  • 推荐

美食纪录片进了广东沿海的几个市就走不出来了。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祖传的氨基酸 有顺德那味了

37分钟前
  • mycancerissun
  • 力荐

走马观花,越来越套路。

40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很多挺小众的,策划必须要吐槽,太乱了,看到第三集还是不知道每一集到底是按照什么主线展开的。白瞎了李立宏老师撑起的三星

41分钟前
  • 白菜小姐牧羊曲
  • 还行

“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

45分钟前
  • 陈锦庄
  • 推荐

u1s1舌尖原班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真的很解馋,风味2刚结束立马就有寻味东莞接棒了,看完第一集真的让人思乡之情泛滥啊,希望继续寻味广东系列,特别是大湛江美食。

46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我的天!我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吗!激动!下次大家可以根据这部纪录片来寻找东莞美食了。

49分钟前
  • 想在天上飞
  • 力荐

好想吃

51分钟前
  • Dita
  • 推荐

广东真的是美食天堂啊,没想到连东莞都有这么多好吃的。鱼肉什么的看起来都鲜嫩无比呢。在这儿知道了麻涌的香蕉很有名还有疍家人、糖不甩等概念。想去东莞品尝美食,尤其馋那个镜头并不多的酸梅鹅~

55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过去新闻摄影的原则同样适合美食纪录片——近(大)一点。同时,再慢一点。最喜欢第三集。

58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东南沿海城市的饮食大抵都与海相关,东莞亦如此。怀念东莞天南地北的杂糅碰撞,谙熟天时的人们勤勉生活,宵夜排档里迷人的市井味道,厚街台商小吃街勾起了几乎要淡忘的,和爸妈一起过秋的回忆,好几处取景都在我家门口观影过程异常兴奋想家。秋天,桂味软糯香甜的口感重回味蕾,又到了凭窗啖荔枝的季节记录想吃和想再吃的:椰汁钵仔糕、盐焗鸡、卤肉饭、麻涌焦蕾煎蛋排骨饭、客家焖猪肉、酿三宝、莞城糖不甩糯米糍

60分钟前
  • 根斯巴克连续体
  • 推荐

拍得中规中矩,典型央视风,好在食物诱人,没有更多的情怀,解说词也没有那么酸文假醋,还比较平实。细说起来,前两集较好,但第三集太杂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其中食物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小时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寻味系列摄制组走进广东,三年多都没能走出来

1小时前
  • Maximu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