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

HD

主演:杨太义,李云虎,万众,聂栋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河南方言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过昭关 剧照 NO.1过昭关 剧照 NO.2过昭关 剧照 NO.3过昭关 剧照 NO.4过昭关 剧照 NO.5过昭关 剧照 NO.6过昭关 剧照 NO.13过昭关 剧照 NO.14过昭关 剧照 NO.15过昭关 剧照 NO.16过昭关 剧照 NO.17过昭关 剧照 NO.18过昭关 剧照 NO.19过昭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导筒× 导演 霍猛:38天40万成本,村民影帝的土三轮即将发车

导筒专访《过昭关》导演霍猛

2018年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华语影片《过昭关》包揽三项大奖,分别是费穆荣誉·最佳导演、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和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即将到来的5月20日,青年导演霍猛也将携这部华语佳作登上大银幕与全国观众见面。

暑假,七岁的宁宁被送回乡下,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李福长偶然间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老友身体中风,时日无多。他决定带上孙子,骑着一辆摩托三轮车,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影片以“过昭关”喻指人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乡村公路片。

霍猛

霍猛,1984年出生于河南,于200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法律专业。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电影创作方向研究生,师从潘桦教授。 2008年霍猛导演拍摄完成短片《宏光的假期》并荣获2008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剧情短片大奖。2012年,筹备电影《四个好朋友》拍摄期间,投资方中途撤资,自筹资金几经波折完成作品。2018年完成长片《过昭关》。

搞怪一下

采访正文

导 筒:

简单谈一谈影片的创作背景?

霍 猛:

最早的故事的原型是我爷爷之前在家说过的一段话,他接到了一个老朋友打来的电话,想去看看他,但是过了两年他去世了,最终他也没有看到这个朋友,现在这个故事算是对他的怀念,我们是非常小的一个团队,老家的很多兄弟和朋友之前也都是没有接触过电影,大家一起来完成了这个作品。

导 筒:

摄影方面,影片使用了什么样的设备,在 40万有限成本的情况下,您对摄影有怎样的艺术要求?

霍 猛:

大部分场景使用了ARRI的AMIRA,冬天的场景是用了RED,拍雪景的时候用的RED。因为时间跨度大,从冬天到夏天确实想从影像稍微做一点区分,AMIRA偏柔,有点类似胶片,RED有点数字化更冷,锐化程度更高。画卷一个更暖一个更冷一点,适应不同的季节。

ARRI AMIRA

导 筒:

关于摄影的艺术要求,这也是我们每天都在聊的一个东西,因为它牵扯到一个电影语言,你到底是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霍 猛:

我们也尝试过全手持拍摄,但这和这部电影气质上肯定是不符合的。还有另外一点,因为我们在河南拍,这个景不像是在甘肃、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很自然就拍出电影感很强的东西,而且由于成本有限,拍摄从头到尾只有一台一千多元的LED灯,所以我们就一直和摄影师聊,怎么样能在这种环境下拍出电影感,最后的决定是迁就自然光线, 每场戏前拉一下分场,几点拍摄有最合适的光线,通过正常的日光造型增强电影感。

《过昭关》剧照

导 筒:

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选出的?他在片中的表演还是很自然的,与爷爷的互动大多都是按照剧本进行表演还是有他自由发挥的成分?

霍 猛:

我当时去了好几个地方选小演员,特别要求的一点就是他的牙得快掉了,最后在淮阳一个艺校里,学校一听说剧组选演员就把长得特别漂亮的孩子拉过来。

我觉得这不对,片中他不是特别漂亮的。临走的时候他们领过来了一个小孩,我觉得这小孩就有介于村里孩子和特别洋气的孩子中间的一种感觉,比较符合这部电影,他也学过街舞,有过表演经验,不太怯场,所以最后就选择了这孩子。

《过昭关》剧照

这个孩子本身在生活中就是挺听话挺可爱的一小孩。我有时候比较反对观众对人物进行“标签化”处理,受戏剧影视剧里小孩的人物设定影响太多了,比如小孩就是调皮的,总干坏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很乖的孩子,很多观众会用影视剧的一个观影习惯去要求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情,大家对生活真实性的评判标准没了。

《过昭关》剧照

导 筒:

影片拍摄周期大概是多长时间?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或者感觉可以拍的更好的部分?

霍 猛:

夏天拍了35天,秋天2天,冬天1天,一共38天。

遗憾肯定是有的,比如说我们如果能有一个移动设备,很多场景在调度上可能会更加好玩一点,说像收西瓜那场戏,这边有三轮车过地磅上上下下,那边其实有坐在地上打牌的一堆人,还有那边的长队之类的。如果我们有一个移动设备,在调度上可以更加缓慢地运动,画面其实就会更加的好看。

《过昭关》片场

我现在看每一场戏,我都觉得可以拍的更好,或者多一点点或者少一点点的,因为电影最终拍摄出来和你脑海里的构想肯定是肯定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剪完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挺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最本质的那部分得抓住,当觉得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之后,其实对于创作来讲就很好了。现在再看自己之前的东西,其实是挑毛病的一个过程,挑的都是一些技术上,一些小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声音、剪辑之类,但我觉得这些都不影响影片最本质的东西。

导 筒:

片中老人在老照片中圈出去世朋友的头像,这个动作是来自您的个人经历吗?

霍 猛:

这是一个创作出来的情节,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要有这么一个东西。

在剧本创作和拍摄阶段,我就决定电影中会给几个物件特写,不会给人物特写,人最多选择中近景,不能离人更近了。但是几个物件,像风车、泡泡糖、牙齿,需要几个特写,这是一开始就从视觉语言上设计好的,包括那个相框。因为我一直要求“近点,再近点”,我们的摄影师觉得自己都不会拍近景了~(笑……)

导 筒:

片中有很多爷爷讲故事的情节,大段的文字,主演杨太义以78岁高龄拍摄本片,作为一位非职业演员,在台词方面,是完全按照剧本进行还是有即兴创作的存在呢?

霍 猛:

首先稿子他会看上好多遍,大概的主要内容他知道之后,我会让他重点抓住几个点,让他用生活里的话来说,所以观众会感觉到非常自然。

《过昭关》男主角杨太义荣获第二届平遥国际影展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奖,这是78岁的农民杨太义第一次出演电影,也是平遥国际电影展首位影帝。

导 筒:

您之前的影片合作对象有像王景春这样的柏林影帝,这一次选择与非职业演员合作,不同之处主要有哪些?

霍 猛:

我觉得这个选择主要是根据影片想达到的风格决定的,和影片处在哪个美学体系里有关的。

你决定进行这次创作的时候,想让影片达成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得想得很清楚,不可能有职业演员来演,选择了非职业演员,你得更精准的告诉他什么东西是最主要的,因为他可能不懂什么是最主要的;而专业演员,除去一些哲学性强的电影,一看剧本就知道你这句台词背后想表达什么,他知道什么是主要的,但是他可能形体各方面真实度不够, 他的天赋、业务能力等等各方面可能会有一些限制。

导 筒:

有没有您认为非常出彩的公路片推荐给观众们?

霍 猛:

《午夜狂奔》、《完美世界》、《菊次郎的夏天》都挺好的。还有一部我特喜欢的电影,估计很少人看过,《三个男人和一条美腿》,是一部意大利的公路片,非常好玩。 《永恒和一日》应该也算是公路片,也很好。

三个男人一只脚 Tre uomini e una gamba (1997)

导演: Aldo (II) / Giacomo / Giovanni (II)

完美的世界 A Perfect World (1993)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导筒提示:本片历史背景设定将有意想不到的厚度,推荐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史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去影院观看。

 2 ) 《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麦基在《故事》中写(以观众的口吻):“我想要一种达到生活极限的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诗化体验。但是,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如果我只给你几分钟的时间来读完看完你的作品,那么,要你把我带到那一极限的要求就太不公平了。如果是这样,我就只能要求一瞬间的愉悦,增长一两个见识,仅此而已。但是,如果我把生命中重要的几个小时交给你,我就不得不指望你成为一个具有力度的艺术家,能够达到人类体验的极地。”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观众的心声:生命的广度与深度,生活的温度,情感的浓度,是我们希求从两个小时的黑暗时光中所思考、获得、认知、感触的。看《过昭关》的时候,我有一种紧张感——想让时间慢下来,想留住《过昭关》的每一个镜头,想记住爷爷说的每一句话。我希望时光可以被拉长,希望《过昭关》永远不要结束。

《过昭关》,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夏日的河边,缓缓跟你讲述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过昭关》一举斩获费穆荣誉最佳导演、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和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三项大奖,成为当届平遥电影节上最大的赢家。

比之严谨的影评,我更想谈一谈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影片的拍摄地是河南,涉及的城市是三门峡和周口。我的老家也在河南,河南南阳,因此看这部电影,我觉得特别亲切。影片一开始有两个细节:爷爷给小男孩儿宁宁洗脸;爷爷给宁宁洗澡。看到这两个细节,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小时候奶奶给我洗脸,也是一只手按住我的后脑勺,另一手沾沾洗脸盆里的水,胡乱往我脸上抹。小时候我脸小,奶奶手大,她的手能把我的整张脸都盖住。抹完后奶奶找毛巾给我擦脸,仍是一只手按着我的后脑勺,另一只手擦桌子一样,使劲一抹。爷爷给宁宁洗澡的时候,放一个大澡盆子在地上,问宁宁:“水烫不烫?”宁宁用脚一试,说:“烫。”爷爷就再添些凉水,问:“这会儿还烫不?”宁宁这才下水洗澡。我小时候也这样洗过澡,我总嫌水烫,脚泡在水里,身体不肯浸进去,那时候奶奶就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按下去,这才得以洗成。

爷爷和宁宁在河边休息的时候,宁宁看见有人钓鱼。宁宁说:“我也想钓。”爷爷什么东西都没带,怎么钓啊?可爷爷不慌不忙,只是看了看四周,找到了一个玻璃罐子,又让宁宁寻来一块塑料纸,做成了另类的“鱼钩”;爷爷和宁宁在山上休息时(货车司机开走了爷爷的三轮车),爷爷见宁宁有彩纸,就给宁宁做了个风车。老人好像都有这样的魔力,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他们总是缓缓地、慢条斯理地就把事情解决了,也不急,也不愁。爷爷第一天去三门峡,三轮车坏了,宁宁怪爷爷欺骗他,爷爷说:“不欺骗,今天去不成,明天去。”我又想起了奶奶,她的身上也有一种淡定和从容:“今天弄不好的事情,明明再慢慢弄。”奶奶也为我做过风车,她还为我缠过皮筋,做过舞蹈鞋,我总觉得惊喜,感觉奶奶手巧,什么她都能做出来。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候,老房子装修,全家人没地方住,没地方吃饭,奶奶就在阳台小角落里支了个灶火,锅往上一放,就煮面条去了,不慌也不乱;装修老房子的时候家里一片狼藉,我发愁没地方睡,就问奶奶晚上睡哪儿,奶奶说:“睡哪儿?还能不让你睡觉?扒个窝都能睡。”后来奶奶把大箱子堆起来,被子往上一铺,我们就睡下了,跟睡床是一样的。妈妈经历了这件事,万般佩服奶奶:在一个家庭最艰难的时候,顶梁柱永远是明世故的老人。

影片里,爷爷总说“慢慢的”,“慢慢来”,我每听爷爷说一次,心头就颤一次。在我这个年龄,或者说,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很急,急着考试,急着挣钱,急着快速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生活,就像是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上,远方一片迷茫,只要拼了命地向前走,可是无论怎样走,雾都散不开,尽头也永远看不见。人啊,就是这样被生活困住了。宁宁在等待的时候很急,催爷爷:“叔叔怎么还不回来?”爷爷说:“等等啊,会回来的。”老人语速很慢,一句一句慢慢说;老人日子很慢,可一步步迈得很稳,迈得踏实。

爷爷和宁宁第一次休息:在夜里,他们睡在三轮车上。爷爷给宁宁唱起了《过昭关》,讲起了《过昭关》的故事。伍子胥受东皋公帮助,才得以过关。爷爷说,年轻时候家庭成分不好,多亏了劳改时的老朋友,才得以留条性命。这个情节,点出了影片《过昭关》的片名,并将《过昭关》的情感贯穿了整部影片:这部片子的起因,是因为爷爷要去几千公里外的地方见老朋友——有生之年,我想再见一面我的恩人,我的朋友。

爷爷见到了韩玉堂,他们拉住手,两双饱经风霜的布满皱纹的手,颤动而坚定地抱在了一起。他们在彼此最好的年龄里遇到了,一起劳改了七八年,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可后来他们走丢了,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爷爷见到病床上躺着的韩玉堂,只说我:“我来看看你,我儿子还在等我,我明天再来看你。”开着三轮车风餐露宿几个日夜,只是为了见故人一面。他们浑浊的眼睛中闪烁的光,那样的真挚、明亮。韩玉堂去世了,爷爷安慰他的后人:“人总要经过这一关的,好好办后事。”他默默拿着水笔,在年轻时的合影上,圈出了韩玉堂。

我想到我爷爷,曾经当过兵。老家屋子里的墙壁上,贴着爷爷曾经战友们的手机号,爷爷一笔一划地抄下来他们的名字,电话,就贴在座机的正上方。我从来没见过爷爷打电话,可是那张电话表,就那样一直贴着,一直。

很多人,我们曾那样要好,可怎么最终都失散了。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一面吗?

爷爷的话,总是那么耐听,那么入耳。爷爷和宁宁第二次休息:在白天,他们来到了小河边。做生意的年轻人被骗了钱,没脸回老家。爷爷给年轻人讲了哑巴爷爷的故事:这无疑是生活的悲剧——一个玩笑,两条人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事情,搁谁身上都难以承担。爷爷讲出来,却是缓慢、平和的。爷爷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悲,但是他的悲中有一种坦然,就像是石头投进大海,激荡起几圈涟漪,大海便归于平静。他的人生态度、生命哲学,时时刻刻在洗涤冲刷着我的心。

爷爷和宁宁的第三次休息:在盘山公路转角处。爷爷没有被人善待过,年轻时被打成右派,吃了不少苦(从谈话中得知),可即使受过伤害,爷爷却依旧善待他人。这是一份胸襟,一种胸怀。翻山的时候,爷爷碰到了货车出故障的货车司机,主动帮助他,并把自己的三轮车借给他用。司机给爷爷讲起了自己曾让村民帮助推翻了的车,村民推是推了,却把鸡都偷走了,他亏了好多钱。爷爷说,你这么想,人家不是还帮你推了吗,至少车没有损失啊,要不然亏的更多。路上,爷爷碰见乞讨的人,便把司机给的五十块钱给了他们。也许他知道那是骗局,但是他愿意选择相信,活明白了,万事便不计较了。被欺骗过,却依然相信别人;被伤害过,却依然保持善意;这很难,但爷爷都做到了。

当宁宁把泡泡糖给了乞讨者的小孩子,当爷爷和宁宁把风车留给了货车司机,风车迎风转动的时候,我庆幸,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两个温暖的人。

在电影中,我很惊喜乃至惊艳的有两点,第一是爷爷讲伍子胥过昭关这个故事时的视听结合:旁白是爷爷的声音,画面却是伍子胥过昭关的画面,更让我惊喜的是,伍子胥和东皋公都是京剧里的形象,既嵌合了《过昭关》这出戏,又给画面染上了一种迷幻的感觉。爷爷讲哑巴爷爷的故事时同样用的是旁白嵌合画面的手法。

导演花小心思设计了一个梗,即侄子给哑巴爷爷打电话,哑巴爷爷一天没有接,侄子急忙赶回老家,哑巴爷爷已经断气了。宁宁回城之后,爷爷一个人在乡下生活。冬天,爷爷在床上睡着,电话铃响了,爷爷一直没有接。这一声声电话铃,好像响在我的心上。此时此刻,相信在场观众都为爷爷揪着心,生怕爷爷再也听不见这电话铃声。终于,在铃声响了五六遍过后,爷爷起来了——原来是韩玉堂儿子打来的电话。

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过昭关》以极其朴素的影像风格,带给我一次又一次温情和感动,体悟和思考。过得是什么?过的是日子。日子啊,得慢慢地过。

 3 ) 唉,又一部国产好片悄悄「死」去

《过昭关》的阵容可以说普通到毫无亮点。

无明星,无名导,无大制作。

但在我看来,它失利的最大原因并不是这个。

而是毫无“野心”所带来的真情实感。

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

一部小成本的片子尽心尽力拍出真情实感,却远不如流水线生产的电影更被人所关注。

我并不是说小众片应该拿到多高的票房,但20万.......真的太低了。

我敢说,

如果你盲挑中了这部片子,那一定会被它流动的情感所打动。

导演霍猛为本片抵押了房子,即便他从来就没把电影当成是赚钱机器。

可这当头一棒,也实在致命。

《过昭关》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片子。

给人的感觉反倒只有两个字,舒服

什么高大上的词在它身上都不适用。

这种悠然、气定神闲式的影像,在烦躁的都市生活中显得非常难得。

影片以爷孙二人的一段公路之旅展开。

偶然的一次谈话,老爷子得知在文革时期帮助过自己的老友重病瘫痪已时日无多。

在一个雨夜,他独自坐在窗前抽烟,回忆过往。

因房屋漏雨惊扰了熟睡中的小孙子。

在与孙子的交谈中,他毅然决定跨越千里去见老友最后一面。

于是他收拾起行李,在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上放上被子、桌子、小凳子。

带着小孙子便出发了。

全片的河南方言,

房梁上的一砖一瓦,

乡下道路的泥土与灰尘,都极具朴素的力量。

没有任何偏见的摄影,让河南乡下变得异常美丽。

而且这种美丽并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从生活中直接截取下来的一样。

西瓜田与落日的黄昏。

早晨蝉鸣,夜晚微凉。

人也会跟着影像的流动而打一个安逸的哈欠。

如果不是怕影响其他人,我甚至想在电影院伸一个舒服懒腰。

除了画面带给人的怀乡情节,故事也同样带来了静水流深式的感动。

一辈子活在乡下的老人遇到了来自城里的小孙子会发生什么?

这么说,你是不是会想起那部由罗京明主演的《孙子从美国来》?

但本片与《孙子从美国来》最大的区别便是,后者讲的其实是文化隔阂与代沟的消融。

前者则完全不是。

《过昭关》里的爷爷简直是现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他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充满老年人的智慧却又不固执也不迂腐

没有干瘪枯燥的说教。

总会以一句“那我来想想办法”帮助小孙子解决他的烦恼。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代沟便已经悄悄瓦解了。

直到爷孙的公路之旅展开时,你才会发现。

原来它要讲述的,是这个时代视若珍宝的善意。

饰演爷爷的杨太义值得多提一嘴。

他有着两重身份,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农村舞台剧演员。

这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

他没笑过场,也不知道什么是笑场。

就是淡淡的演生活中的自己。

当一个农民来演绎农民时,才是最亲切也最具有人情味的。

在我看来,他给这部电影带来的功劳丝毫不亚于导演本身。

当这部电影在平遥电影节上映时,有人请他去看一看。

毕竟这是由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但当时村里正农忙,77岁的杨太义也早早地就下了地。

他没有手机,电话打到村里时,他还在村头的树下晒辣椒。

如果不是有村里年轻的后生开车送他。

可能,他都没办法看一眼这部电影的样貌。

也因为他,本片出乎意料的可爱。

当小孙子在西瓜地里尿尿时,老爷子笑着说:“你尿到你老太爷的头上啦”。

当小孙子的门牙掉了时,老爷子说:“把牙齿放在瓦片下, 新牙齿长出来就会像这房瓦一样整整齐齐”。

当小孙子赌气不开心让他离远点时,他会搬个小凳子悄悄地往后挪一寸。

这些片段都让我在电影院里听到了淡淡的笑声跟轻轻吸鼻子的声音,可能也是想起自己的爷爷了吧。

对于公路电影而言,主人公往往会有一个强烈的目的驱使。

以此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但本片却完全抛弃了这类电影中常见的自我救赎核心。

相反的,在这段旅程中,他却拯救了好多与他毫无关联的其他人了。

这就是难以想象的,善意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令我始终无法忘怀。

在旅程的后半段,爷孙二人遇到了一个只能借助机器发声的养蜂人。

养蜂人说话时的电子音,就像蜜蜂飞舞时的嗡鸣。

爷孙走错了路,养蜂人看天色已晚便让他们休息一夜再走。

这一夜,养蜂人说了很多话,关于曾经那段伤痕累累的历史。

大饥荒时期,河南是重灾区。

养蜂人的父母为了给他一口饭吃,选择了牺牲自己。

老来,他便守着父母的坟不愿离开。

遇到了同样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爷子时,伤痛岁月汹涌袭来。

也不过在几个碰杯间,似乎就达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老爷子说,人生就像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相传楚国大夫之子伍子胥为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过昭关的典故便是来源于此)

对于小孙子而言,这场旅程也是一段属于他的成长之旅。

无论是过昭关式的人生,还是给因车祸死去的陌生人、生意失败的年轻人一点善意。

他都获得了够他适用一生的智慧。

可到头来,老爷子受到的,是来自子女的责备。

影片没有让最后的老友相见,变成狗血煽情的桥段。

两人相见,寒暄不过几句。

他留下了养蜂人临别的赠礼便独自离开。

为这不到三分钟的相见,用五天时间跨越了千里。

这种情绪,暗地里戳中了看过的每一个人。

也难怪,法国著名影评人马可·穆勒与平遥电影节的评审们会在全世界1200多部电影中,将它选出来。

像这样不噱头、不狗血甚至不煽情的国产电影。

你还能找得出几部?

我不太想去谈论《过昭关》的缺点,因为它带给了都市人现代生活中所缺失的情感触动,单这一点就能让人回味很久。

而它的通达与质朴,对于现在的国产电影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总是抱怨国产没有好电影,都是商业机器下生产的流水线作品,没有感情也没有诚意。

可当有诚意的好电影出现时,知道的人又太少,会去看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除了贡献微薄的票房以外,也只能说一声可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搜索十点电影,获取更多内容~

 4 ) 。

,1231489754619784046193718750137973497649461937817640579467913407348764937973797688068606733713497349679437943794279.3483794348767675494946649764946496767

 5 ) 一点感想

在北影节的隐藏单元看了《过昭关》,断断续续一直在哭,还挺不好意思的。 讲实话,一些细节的处理多少有点刻意,离不着痕迹的表达尚有距离,但是不影响我喜欢它,也是因为喜欢哪怕不切实际的温暖吧。 好久没写文章了,也不知道结构要怎么搭了,就平铺直叙写几个打动我或者让我思考的地方: 关于“牙齿”。这几年慢慢觉得牙齿大概是人类很特别的一个器官吧,坚硬无比,又因为露在表面,肉眼可见其生长与脱落。仔细回忆起来小时候爸妈还是很关注我的牙的,刷的好不好、换了几颗、长得齐不齐。上中学住校以后虽然没有爸妈在身边叮嘱了,但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也保证我的牙齿们“无虞”了一段时日。到是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日子过得散漫了,又经常靠吃甜食缓解情绪,时而因为睡得太晚索性不刷牙,终于添了一个大蛀洞。前些天也曾照着镜子发呆,爸妈不唠叨的日子原来就这么不爱惜自己。啰嗦了这些,说回电影吧。影片刚开始,宁宁(孙子)到了乡下爷爷家没多久就掉了一颗牙,还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爷爷就去找,找到了爬上房顶压在了一块瓦片下。宁宁问爷爷为什么这样做,爷爷说这样宁宁长出的新牙就像一排排瓦片一样整齐了。电影快结束时,爷爷送走了宁宁,掏出宁宁给他的一块泡泡糖,刚刚嚼了两下,好像粘住了什么,把泡泡糖揪出来一看,粘着一颗牙。爷爷看着牙笑了一下,丢在了路边。就是丢在了路边这个镜头啊,我心里狠狠疼了一下,也许下面的观点有些偏执,但是是我真实的想法。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新生就如此值得呵护,而衰老往往是孤独的、被忽视的。我定定盯着那颗牙,想冲进屏幕把它捡起来,爬上房顶也压在一片瓦下,我可能不知道要祝祷些什么,但就是不愿意让它就那样滚入路边泥土里,陪伴了大半辈子的牙。在我自己有了蛀牙以后,回忆起爸爸似乎也缺了一颗牙,小时候还觉得有趣,现在我挺想把自己的蛀牙补上,然后带爸爸镶上一颗牙。 关于“鬼”与“了解熟悉”。此处不就“鬼”的存在性进行探讨。影片中宁宁怕鬼,爷爷说事情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了解熟悉了,就不觉得可怕了。生活中我是常被负面情绪折磨的那类人,应该也属于“抑郁”行列了,而反观恐惧的来源,大多是因为对未来未知的不了解、不确定。更可笑的是,我甚至害怕迈出开始了解的那一步,宁愿自己在无知的胡思乱想里面打滚。有时候我想,也许是因为懒惰,在“学习了解然后应对”和“一味逃避”中选择了后者,而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在苦痛和焦虑中等待终于无可遁逃那一天的到来。可悲。 未完待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看样子我已经到“再而衰”了,写东西真的好需要气力。把情绪表达成文字真是件需要下功夫的事,小时候不懂,长大懂了,发现已经写不出东西来了。苦笑。)

 6 ) 一部原生态的河南电影

你要是问我
豫东和豫西的方言有什么区别?
——只需要穿过广袤的平原和农田
望向远处三门峡的群山

1.片名

——这个电影可以起出无数个片名

《海蒂和爷爷》:《宁宁和爷爷》

祖孙直接的亲情故事

《罗马》:《河南》

著影立传,自我表达

《地久天长》:《友谊夏久冬长》

岁月,苦难,向前看

《啥是佩奇》:《啥是三门峡》

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祖辈的故事

……

都不如这个电影本身的名字

《过昭关》

关关难过关关过

2.真实

——简单原生态的河南农村

最真实的当地生活

(村庄、田地、公路、城市)

祖辈的墓就在自家的田里

年龄更大的按辈分喊你叔叔

墙上的标语和印刷

爷爷的房子让我想到了老家的旧屋

也是那个样子的,甚至比电影里更残破一点

讲故事的段落不禁让我想起

我的外公外婆妈妈叔伯阿姨讲述他们的故事

(大多是在饭桌上)

色调平和鲜丽,美得都有点不真实了

某种意义上,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全中国发生的故事

3.河南方言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正经地运用河南方言

而不是作为点缀和笑料

里面有很多很有趣的表达

很多都是我不会用或者忘掉了的

光看字幕字幕是表现不出来的

但爷爷不是职业演员

很多台词还是像端着念出来的,不太自然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但这么大的台词量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4.公路

——走在路上,见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0)电动车到摩托车

爷爷的慢哲学

(1)做生意失败心灰意冷的人

为我们揭示了哑巴的故事

人生有些事是没法控制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就是了

拿罐子捕鱼很有趣

爷爷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拒了烟,也避免了二手烟

(2)大车司机

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直接冲突

司机是说普通话的外地人

更符合现代价值观,却被老人的古道热肠所打动

(3)养蜂人

主动选择留守山村

因为故土难离

因为有更舒心的生活

伤痛影响了他们整整一代人

但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带着希望向前看,继续走下去

只剩下最后一关了

5.主题

——底色:乡土社会与苦难记忆的奇异交织

明线:

其实还是家庭、亲子关系

两对父子,爷孙

甚至严厉忙碌的父亲:

最终回到老家修房瓦

对话提及做的梦

也展示出了温情的一面

对于曾经的苦难:

都是回忆、对话中流露,没有涉及更深

这点和《地久天长》类似

两者其实有一点共性:

都展示了我们坚忍、向前看的民族性格

致敬:

给经受苦难充满伤痕

又在现代缺少足够表达渠道的一代人

提醒我们不忘记

但历史就是历史:

这部电影还展示了老人的孤独,是他无法诉说的无奈

而孩子和爷爷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在路上玩的很开心

见过不同的人和事也开始成长

但他对历史又了解多少?

鬼:

——了解了,就不会怕了

但怕的究竟是鬼惧,还是对历史的不知?

生死:

生者为大

老人对生者的挂念,让他从周口一路到三门峡

另两个画圈的战友,你怎么知道爷爷没去找过他们呢?

——其实周口几年前还经历过一轮“平坟”

但电影里都有摩拜了

早已经可以添新坟了

6.意向

——牙、泡泡糖、风车都很有趣:

唱戏曲前后呼应

过昭关:

关关难过关关过

伍子胥过的是人生中的重大磨难

1.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2.过了这关还有下关,那么多艰难困苦都过来了,往前走就是了

3.人总会面对最终的生死的

7.评价:

8.2分

难得的公路片

回忆与苦难,历史和现实

河南的朋友一定不应该错过

不是河南的朋友,也可借此机会,增加一些了解吧

 短评

我喜欢这个电影

6分钟前
  • 笛小P
  • 力荐

一对爷孙的公路电影,平实、真挚、可爱,既有对当下社会人文的关怀,又包含了对时代的追问和生命的哲思。如果影片停在“霍猛导演作品”之前我会给四星,想不到后面大雪天的结尾一出,一下子被击中,前面所有细微的情绪都有了交代,那一刻老人平静的唱腔诠释了最深刻的复杂,必须五星。片中有一个带魔幻感的段落也非常有趣,映后问了导演才明白其中的隐喻,很有意思。/ 12.07 青年导演 海上影展

8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没风景却有沉思的乡村公路片。大卫林奇《史崔特先生故事》的河南版,途中遇上的平淡人事又有些江扬钦哲洛珠《旅行家与魔法师》的升华气质,说不上传递什么哲理,却从本该情绪万千却克制到轻描淡写的爷孙旅程,带出从土改到文革的社会记忆,那是老一辈如伍子胥般经历的一个个人生昭关,而今想起来,不过是三门峡病床前不到两分钟的嘘寒问暖。

11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一个好电影打动我们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和价值观,更东方的说法是【德行】。

16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去年南方艺术片那么些所谓魔幻操作,也没有本片一个哑巴的存在有趣,劳改农场历史可以拿龙标,潜移默化推进也很好。

18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拍了一个理想的好爷爷,而不是真实的爷爷。他不给小辈添麻烦,会为了反右的恩人,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样,骑上三轮车去三门峡。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钓鱼做风车,活得明白还帮助任何人。浪漫化处理的人物背后,确实有胆大的历史直言,譬如2个哑巴老人,引得影评大佬激赞叫好。碍于成本所限,摄影上有所不足。观影过程中,吸引我的是类《冬冬的假期》的大陆二胎+童年暑假,《童年往事》祖母带阿孝走上了回大陆的路。《过昭关》的路通往反右(有结尾方式为证),但小朋友的视角却被舍弃了(虽然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而是用人生又一关的死和鬼,话题带过。他被父亲拽走,而充当传话人的,只是病房另外一个病人。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许多精心的细节。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真实。开头几分钟的画面就让我想起了童年在爷爷奶奶还有姑姑家的生活。这爷爷是一个心里有数的人,经历过人生无数的关隘,而今的一切波浪都能内心平静的对待。正如导演所转述的那样,他和伍子胥一样,都是英雄。最后和导演探讨了一下结尾的处理,反倒被他的另外一种想法给吸引了。如果是爷爷、哑巴爷和当面劳改同伴一起在雪天坟前共唱《武昭关》,动情处,哑巴爷咿咿呀呀,不知道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25分钟前
  • 御前侍卫三把刀
  • 力荐

2018海上影展。尽管表面上是老+少的公路片模式,却没有经典公路片通过旅程来表现戏剧冲突、人物矛盾与价值观,更像一种老年人参悟一切的应景说道理,四段戏最终告诉观众: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重要的是慢慢走听天命。唯有哑巴老头两段如同默片配题词的镜头颇有些「暗藏杀机」的味道,可惜在某些导演也承认的审查过程中被湮灭。

27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感动到观众的艺术才是艺术 no art for arts sake

29分钟前
  • Serutopia
  • 力荐

“运生,现在想我小时候不应该净打你。”中国式的父母似乎是永远不会跟孩子道歉的,但李福长老爷子很含蓄地说出了这一句。老人真正活到了老僧入定的境界,但说出这句,他已过昭关。

3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国外导演的处女作看多了,感觉国内学电影的新导演,都喜欢用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线,这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这种思考方式可能会终结创作者的想象力,《半边天》那几个国家导演的新导演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部非常朴实的电影,又一次打开电视看电影了,在电影节上看多了有创造力的文艺片,偶尔看这么一部被美化的土味公路片有点不太习惯。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7分可以有。上路动机不充分,包括暴雨夜在合影上画圈儿这种事儿,都是为拍而拍的问题。包括视点经常有问题(卡车司机那里,三门峡警察那里)。结尾又有些蛇足了……不过去碰文革还是蛮令人意外的,完成得也不错。两处闪回的声画匹配关系非常巧妙。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3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内地老人公路片?和《红花绿叶》一样温柔得可爱。有时候真羡慕老人啊,有岁月生生磨出的睿智和淡然,这份睿智淡然和小朋友的天真拼凑出了诸多笑点,也让最后的泪点猝不及防。而且无论是笑是哭,都自然顺畅。那些写在纸上的关怀,那只风车,那握紧的手和那报丧的电话,一点一点把生命铺展开来。人生就是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重关又一重关啊。想念我们已经离开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遥电影节2018.10.19

43分钟前
  • 好好地
  • 推荐

他似乎不想什么,好的(别人的帮助)坏的(车坏了,被警察叫停)全都用一样的淡然底色似乎是乐观的态度应对着。他心里又有个倔强的锚,电动车骑千里去见病入膏肓的老友,到了打个招呼送一罐蜂蜜,不多说一句就要走。克制真挚,我特别感动。

45分钟前
  • Zephyr
  • 力荐

钓鱼青年、火车司机、养蜂老人、病房老人。作者电影,带着自己的阅历,在电影中对照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个遇到什么都步调沉稳哈哈一笑的爷爷,把落了的牙齿往地上一掷的爷爷,唱着“我本是哀哀的南飞雁”骑着电动三轮车横穿整个河南省去看战友的爷爷。我难以忘记。如果影片有机会上映,我一定会去二刷的。

49分钟前
  • 电波骑士
  • 力荐

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52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很有趣的现象,这部个别画面乍看以为CCTV6专供农村片的低成本电影拿了平遥费穆最佳导演,第一次演电影的78岁老爷子拿了影帝,专业技巧全盘输给了返璞归真(老爷爷本色出演,但台词可是真多,不知道怎么背的)。这是一部很真善美正能量的小片,爷孙俩一路上的施恩与受恩,温暖持续传递下去,虽说可能美化了现实,但看完总是令人舒心的。插入了两段戏说演绎,跟伍子胥过昭关的主题相应。爷孙俩的逗趣对话,半路“夺车”的卡车司机,机器嗓音的孤独养蜂人,匆匆见了最后一面的老友,照片上最后一个没画圈的人...喜欢影片对死亡的坦然豁达的态度表达,感伤和幽默相间,小城之春观影气氛不错。剧透警告=(彩蛋:电话铃响着,观众以为爷爷也像他弟弟那样走了,突然爷爷一个激灵起来去接电话,被告知老友去世。爷爷画了一个圈,淡然地抽烟唱起曲儿

5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整体还是太普通,用轻巧的方式处理死亡的沉重,单纯的人物特性,千言万语都藏在表情中,发出年华老去的感慨。银幕首秀的老爷爷自然又准确,好的地方全来自于他。不满意的是情节驱动力还是靠路上的偶遇推进的,道理也全摆上台面上,失语的老一辈也过于直白了。

5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