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

HD

主演:陈永忠,谢理循,余世学,郭月,赵达清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路边野餐 剧照 NO.1路边野餐 剧照 NO.2路边野餐 剧照 NO.3路边野餐 剧照 NO.4路边野餐 剧照 NO.5路边野餐 剧照 NO.6路边野餐 剧照 NO.13路边野餐 剧照 NO.14路边野餐 剧照 NO.15路边野餐 剧照 NO.16路边野餐 剧照 NO.17路边野餐 剧照 NO.18路边野餐 剧照 NO.19路边野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路边野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陈永忠 饰)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再生巨流盗墓笔记第一季绿豆传摩天营救从今天到明天狐狸迷案超级富豪异乡人大宋少年志2魔鬼支付维京传奇:英灵神殿 第一季从海底出击 第四季开膛手的名单传奇勇者第一季三个老枪手2017亡者归来第一季凯瑟琳·赖恩:耀眼如初火红青春画江湖之不良人真人版第二季极冻邪恶爱去向何方稻草狗1971干柴烈火2002布鲁克林秘案我的爱神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五季夜半一点钟不屈不挠亦敌亦友邓布兰笔记:学校枪击事件的教训第一次2012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国语版)11号监狱琦玉歌者闪电侠 第一季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三季铁猴子传奇之侠盗迷踪想听到说相爱(国语版)巴黎野玫瑰孽爱遁入江湖哗!英雄麻辣隔壁警察遇到兵卓别林大追捕(普通话版花路阿朱妈

 长篇影评

 1 ) 作为诗人和歌手的陈升叔叔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2012 年,北京,华语电影青年影像论坛。金鸡百花影城展映毕赣导演的《金刚经》。 得知毕赣当时正好在京,我建议主办方,可以请毕赣到场,临时加一场放映后的 Q & A 活动。 后来再次见面,他们说起了当天状况:放完电影,在场观众好像掉进了另一时空,久久无法提问 一个问题都没有。

2015 年底,《路边野餐》在星美世界城举办了北京的第一场内部放映。听完了李泰祥作曲,唐晓诗延长的片尾曲《告别》,走出五号厅的散场观众,居然滞留在场内好几分钟——始终找不到电影院的出口。 两则与电影内容无关的放映花絮,大致说明了毕赣作品的一些特点。它的电影不是用来提出问题,而是把你引到问题当中。很多电影有赖于视觉的冲击和戏剧的冲突,严格遵守约定俗成的叙事规律。 毕赣电影所制造的影像经验,是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以后,仍然走不出潮湿、荡漾、迷幻和永恒的黔东南世界,有山林和泥土的味道,有河流和水泽的湿气,如烟、似雾,久经不息,萦绕不散。

作为长片处子作的《路边野餐》,不如说是经过升级改良的学生作业《老虎》,借由短片《金刚经》所催化反应而成。看过这两部旧作的,多会惊觉:毕赣作品之间有太多的相似所在——甚至可以包括今年开机拍摄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老虎》里面的入狱,老师傅(狗)的冷笑话,还有穿行于凯里市区,无序,杂乱的街景,在理发店和游戏店的百无聊赖中,电影透露着中国四五线城市的日常信息。 黔东南方言的吟诗,二十分钟出演职员表,《路边野餐》的影像游戏,包括对塔可夫斯基的试捕捉,在《老虎》里面,尚还是属于影迷之间的逗乐玩笑。

再到《金刚经》,从手上的表到金刚经的文字,从陈升、老歪、花和尚的人物名字,到荡麦这个专属于毕赣的电影空间,强大的自我指涉性,它们都会叫人想起这部《路边野餐》。 我不太关心《路边野餐》的评价高低。 实际上,我所看到的,更多是来自毕赣和他作品的无拘无束,自然生长。它再次证明了一则道理: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哪怕是在席卷着淘金狂热,票房中毒综合症大爆发的中国,同样可以。 用墨镜王的台词说:比的是想法。

关于拍电影,卖房子、诉情怀、哭理想之类的找钱故事,你可能听过太多,就连网络视频导演都偷偷摸摸学会了。很多人关心如何把一部电影变现,却很少想过,为什么拍电影。 《路边野餐》不是电影表达的唯一方式,但是,它做得不错。来自毕赣人生经历、观影写诗的二手经验,唤醒了观众的一手经验。它大量来自于叔叔陈永忠的社会闯荡,还有毕赣自己的生命体验,比如有同父异母的弟弟。

影迷观众所熟悉的,可能是《路边野餐》流露出来的浓厚迷影趣味。从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到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再到阿比查邦的《祝福》和《能回到过去的波米叔叔》。 作为科幻小说,《路边野餐》的原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星人造访所带来的遗物,使得一个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区域的中心,传说有一个变异神器“金球”,在其面前可以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愿望。 在毕赣的电影里,荡麦充当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地外文明”空间。 《路边野餐》第一次出现荡麦的地方,是个连通铁路的隧道。几个吹着芦笙的苗人消失在了黑暗中,画面深处还有高大的远山。

如果去过台湾九份的话,不难在这个镜头上,发现二者在地貌上的相似。 一方面,这未必是毕赣电影经验的重现,而是来自评论者的镜语想象。毕竟,凯里和九份的纬度相近,有山,有铁路,有矿洞,打通生死,明明灭灭,简直是同一回事。 另一面,内地电影关于南方山区的影像,说起来是少之又少。那么,由毕赣的电影,唤醒了台湾电影的记忆,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常看电影的,更应该更加明白这样一种感觉。

毕赣诗歌,常由大量名词所组成,名词和名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它们不构成一件清晰的事情,却会传达导演自称“蹩脚的”、看花眼会错意,乃至是灵光一现的诗意。 或许,这也是毕赣的诗歌必须要用方言来朗读的原因。在凯里方言和标准普通话之间,它们本身就存在一片暧昧不明的、需要翻译、沉思和阐释的缓冲地带。 《路边野餐》的故事很简单。

出狱后的陈升在诊所做事,他梦到了母亲和死去的妻子。诊所的老医生,也梦到了昔日的爱人。陈升想把弟弟老歪的儿子卫卫领过来抚养,一切只因这个侄子,是他所有过往失去留下来的唯一联系。换言之,失去这个侄子,他的人生,会变得空洞虚无。 这部电影精选了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流行唱片,主打的就是李泰祥的《告别》(有卡带特写提示)。

作为背景音乐,它极其模糊地出现了三四次。 第一次,来自沙哑微弱的收录机。在歌声以外,还有诊所里的对话,但它们都被小孩的嗷嗷大哭所掩盖。

如同这盘代表着过去的磁带,电影里还出现了陈旧的立式风扇,KTV 淘汰的宇宙球灯(反射球),存在于八零后和更早几代人记忆当中的钟表和手表。它画在了卫卫的手腕上,也被绘在了墙上。最后还出现在了火车的车厢上,以及那个带有本土魔幻人文情境,开给死去儿子的钟表店故事。近乎又一个冷笑话的野人故事,在现实中有个疯子对应。他的胳膊上,绑了两根木棍。毫无预示的“蓝湖”,未曾见过的大海,《路边野餐》随意散落着这些无关章句。游乐园小火车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它在荡麦的长镜头中被读秒重现,完全不照顾那些试图看到完整叙事的观众。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摄像机一头猛冲,钻进了黑盒子当中。

《路边野餐》,电影也直接把镜头推近(进)到陈升的耳洞(大脑)里面,表现一个人的梦境和潜意识。那一段,讲的是沉到水底的母亲的绣花鞋。

这部电影的镜头,不断做着超过 180 度的原地转向。开场的诊所,还有铲车落地,上摩托车的后视镜,隧道地道中的游走,乃至在梦境中绕圈打转的长镜头本身。不加提示的镜头移动,导致电影有时在讲现在,有时跳到了梦境和过去。漏水的房间内,《路边野餐》在一个镜头内,完成了虚实结合的完整叙事。正如最后,在荡麦,过去、现实和未来混在了一起,令人迷惑、眩晕,无以言表。 观众能看出来超级长镜头的瑕疵,是执行失误和技术不达标。比如摩托车发动和摄影机接力,机器也跟着抖动。下船时候,摄影师差点拌蒜。然而,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不仅把观众吸进荡麦这个奇异而迷魅的空间——它在凯里的现实中又是真实成立的。 那些抖动,变成了梦境会坍塌的奇怪征兆,就像洋洋背诵着导游词听到了神奇回声,还有山间传来的火车声音。电影在真实和不真实中间穿行,迂回,游荡。

人们经常说,有些电影是可以不用看懂,而只需去体验。但是,你很容易产生本能的情感和认知抗拒,这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电影,恐怕还是要让人看懂的罢。 《路边野餐》好懂,也不好懂。电影要讲的,歌词都唱了好多遍,“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无法释怀的陈升,背负包袱的陈升,怀揣太多信物却在人生路上丢三落四的陈升。他在贫瘠荒凉的土壤里,在似梦还醒的绿皮火车上,任由思绪与现实冲撞,迸发出了诗歌的火花。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首发于《大众电影》木卫二专栏,谢绝转载 http://my.tv.sohu.com/us/228720017/73379770.shtml 短片《金刚经》在线

 2 ) 毕赣的诗

背着手
在亚热带的酒馆
门前吹风
晚了就坐下
看柔和的闪电
背着城市
亚热带季风的河岸
淹没还不醉的桥
不醉的建筑
用静默解酒
明天 阴
摄氏三至十二度
修雨刷片 带伞
在戒酒的意识里
徒然下车
走路到天晴
照旧打开
身体的衣柜
水分子穿越纤维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
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山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 像荷花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为了寻找你
我搬进鸟的眼睛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了四十二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今天的太阳
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的运走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塞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所有的转折隐藏在密集的鸟群中
天空与海洋都无法察觉
怀着美梦却可以看见
摸索颠倒的一瞬间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传达
这对望的方式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from Bi's movie

 3 ) 毕赣《路边野餐》观后问答回忆@Hong Kong Kwoloon KITEC 2016/03/26

这是我三月底看完后写的日记。
首先,回忆是会被篡改的,所以张冠李戴,遗漏加缀必定有之。望见谅。
问:为何这部电影叫《路边野餐》,我觉得没有太契合。
答:一开始我想叫这部电影《惶然录》,但是制片说这个名字离观众太远。《路边野餐》是我第二部电影的名字,先借来用了。
问:我觉得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另外我想问一下电影中出现的诗,音乐的含义。
答:我个人很喜欢侯孝贤。电影里的诗都是我自己写的。我把诗运用到电影中是从我大学拍的一个诗歌Vedio《老虎》开始,《老虎》当时拍的很烂,自己不懂怎么拍电影,所以拍的太碎,根本不能看。后来我想着用诗歌作为衔接,是个不错的方式。所以就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关于音乐,我很喜欢流行音乐,很喜欢林强为侯孝贤在《南国再见,南国》中做的音乐。于是我写emial给林强,他回复我说他太忙了。后来我又写email给他,他回复我发一个我拍的电影的link给他。我告诉他我很希望他能帮我做音乐,但是我没钱。他回复我说,你能等么,能等的话就等。
问:电影里面的男主角叫陈升,是很偶然地与台湾歌手陈升重名么?
答:我在2011年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好在听陈升的歌儿。我写剧本的时候喜欢听流行歌。正好这个演主人公的演员姓陈,我想正好,就叫陈升吧。
问:电影里面有很多大师的影子。请问你平时是他们的影迷么?
答:不是,我不怎么看电影。我觉得每一个大师都是不可复制的,反而是好莱坞电影有它的一套操作程序在。我个人喜欢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我想我会自然而然地与他的风格有些接近吧。
问:海报中出现郭月穿旗袍的那张为什么电影里面没有是后期剪掉了么?还有什么背后被剪掉的故事是我们不知道的?
答:那张穿旗袍的照片不是我们拍电影的时候拍的,是我们自己随意玩的时候拍的。后来这些照片被送去国外用作展览资料,国外很喜欢这张照片,所以也就一直留着用了。但其实跟我的电影内容无关。这也可以看出西方的审美与我们的差别。影片其实后面还有20分钟的内容是关于陈升在火车上的长镜头以及后来他见到了他死去的母亲。后来我觉得陈升实在太辛苦了在这部电影里,而且其实电影的情绪已经推进到了最高点,所以没有必要放后面的那段。于是就删去了。
问:【荡麦】这个地名之前就出现在你的短片《金刚经》中,我想问为何你对这个词情有独钟。
答:我原来问我的一个苗族朋友,【隐秘】在苗语里面怎么说,他说【荡麦】。影片中,主人公去了那个地方,也就是到了隐秘之地,一个与虚幻之地。在这个地方他时间是被打乱的。后来我在要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特意去查了一下,原来那个苗族朋友骗我。【隐秘】根本就不叫【荡麦】(笑),不过我还是沿用这个名字,去标志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空间。
问:为什么陈升把老奶奶托他给老爱人的磁带直接送给了别人,而且自己穿上了那件衣服?
答:在虚幻的时间里,陈升本就不用如往常一样,这种对于现实托付的处理,亦是一种对抗。
问:虚幻中陈升与那个洗头店的女人坐在曾经瀑布边的小屋,一个舞厅灯坠在他俩中间,这样的画面是要暗示洗头店的女人是谁么?后来陈升也把那盒李泰祥的磁带送给了她。
答:可以理解成这个女人是他的老婆,其实无所谓。正如我所引《金刚经》: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图片1>

 4 ) 《路边野餐》其实就是中国版《穆赫兰道》,你看懂了吗?

2016-07-23 巴塞电影 | 撰文 汪金卫
原文链接

从点映到公映,共看了三遍《路边野餐》。既被细腻沉静的情感所感动,也被其中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细节所折服。三刷下来,发现不少细节。看到很多人还是看得云里雾里,没有Get到导演想要说的东西,想要表现的细节,于是忍不住整理成文字,同大家分享。注意:本文包含严重剧透,建议至少看过一遍电影后再阅读。

一、《路边野餐》的故事

在《路边野餐》中,导演有意打乱故事时间,并巧妙地通过画外音等形式把时间“衔接点”告诉观众。如果观众糊里糊涂地略过去,就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观众注意到这些细节,就会恍然大悟,啧啧称妙了。下面我按照时间正线把故事线索以及其中的人物关系讲一下:

《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在贵州省凯里市。主人公有:

陈升(老陈):凯里一个诊所的医生。
老歪:陈升的弟弟。
卫卫:陈升弟弟的儿子。
老医生:和陈升一起开诊所的医生。名“光莲”
张夕:陈升的妻子。
花和尚:曾经的社会大哥,现在是个开钟表店的钟表匠。
洋洋:陈升在荡麦遇到的女子。要去凯里当导游。
黄三:接陈升出狱的朋友。
酒鬼:一个疯疯癫癫的人。
乐队成员若干。
时间上,《路边野餐》分为三个时间点,以及一场超脱时间的梦境。请注意以下标粗的细节:

1. 十八年前

陈升(老陈)和妻子张夕在舞厅认识。在舞厅里,放着《新鸳鸯蝴蝶梦》,老陈坐在一边,看着张夕滚球灯玩。黄三邀请陈升唱一首歌,陈升说自己不会唱歌。

那时,老陈是社会大哥花和尚的手下。花和尚的儿子被仇家活埋砍手弄死了。花和尚觉得儿子在道上混社会,被人弄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他儿子被仇家砍了手。这一口气怎么也咽不下。老陈和黄三替花和尚出头,去麻将室找仇家:“谁是许英?花和尚儿子的手是不是你砍的?”随后教训了她(也许是砍掉她的手,电影未交待)。遇上严打,老陈被判了九年。他没有供出同伙黄三。

2. 九年前

老陈蹲在蓝色的汞矿池塘旁边,黄三接老陈出狱。老陈来开车。车内广播说,发生了一起离奇车祸,死者为青年男性(女医生的儿子),手里拿着一张苗族蜡染。肇事司机(酒鬼)称在车里看到了野人,喉咙里发出打雷的声音。

在路上,老陈讲起了监狱中的事情。说在挖煤时违反规定被举报。原来是自己称呼别人“老师傅”闹了笑话。老陈问起已经协议离婚的妻子张夕的事情。说在监狱里特意学了一首歌想唱给她。黄三告诉他,张夕去年就病逝了。老陈的母亲对不学无术的老歪很失望,在去世前把房产证过户给了老陈,并嘱托老陈照顾好老歪的儿子小卫卫。花和尚在黄三那里留了一笔钱给老陈。老陈母亲曾经希望老陈能够盘下凯里市的一个诊所。安安稳稳过日子。

3. 现在

老歪把小卫卫锁在屋子里,去游乐园摆摊。小卫卫在电视上听见陈升说话,酒鬼拿野人吓唬小卫卫。老陈给小卫卫开锁,把小卫卫带出去。小卫卫不喜欢吃面,想吃粉。

小卫卫说他的球掉河里了,老陈答应给他买一个,叫卫卫喊他伯伯。老陈带小卫卫去游乐园坐车,小卫卫在车上数数。陈升想让小卫卫搬过来和自己住,遭到老歪拒绝。

老医生找出一个箱子,里面有旧磁带,鞭炮等。酒鬼拿走了鞭炮和木条。陈升听老医生讲她和林爱人的一段往事。老医生讲手电筒捂在手上取暖的故事,磁带的由来。

卫卫在墙上画钟,老歪叫卫卫洗澡,卫卫讨厌洗澡。老歪去取花和尚的摩托车。花和尚来到老歪家,对卫卫说他家有很多表,要带卫卫去他家待几天。床前、墙上映出绿皮火车的画面。

老陈做梦,听见苗人吹芦笙的声音,梦见掉入河中,水里有一双绣花蓝布鞋。醒来电视上播放着发现野人的新闻。上次发现是九年前。老陈把梦境说给老医生,老医生也讲起她曾经梦见儿子,手里拿着带血的苗族蜡染。她让老陈去给母亲烧纸。

老陈走进山洞,水果摊老板路过,对他说香蕉卖完了。出片名:路边野餐 KAILI BLUES。


老陈发现母亲墓碑被换了,在台球室遇见老歪,二人不和而散。老陈和黄三喝酒,老陈打碎了老歪摩托车的左后视镜。老歪掰下别人摩托车的后视镜安到自己车上。老陈质问老歪把卫卫卖到哪里去了,说把卫卫让给他住,他就把房子过户给老歪。老歪告诉老陈,是花和尚把卫卫带到镇远去了。


老医生给老陈拔火罐。老陈说要请假去镇远。老医生拿出一张照片,一件衣服,一盒磁带,托老陈带给林爱人。


老陈上了火车,车上只有他一个人。

4. 荡麦-如梦

几个苗人进了火车隧道,老陈跟着进去了。


洋洋从屋里出来,长大后的卫卫做摩的生意,却怎么也打不着火。洋洋跟别的摩的走了。老陈来问“吹芦笙的苗人”的行踪,卫卫说他知道。老陈坐上卫卫的车,到了苗人家,却得知那些吹芦笙的苗人不在。

老陈搭上了乐队的顺风车。开车的是酒鬼。车上,老陈和乐队队员闲聊。老陈说自己只会唱儿歌。乐队队员说:儿歌我们也唱啊!就递给老陈耳机的一头。老陈一听,正是《小茉莉》。

老陈在路上遇见卫卫被人欺负(抢望远镜),帮卫卫开锁,让卫卫带他去火车站。卫卫说这里没火车站,只能把你送到河边。老陈和卫卫下车吃粉,谈起凯里,卫卫说起洋洋要去凯里当导游。

酒鬼去赊账打酒,随后去洋洋那里取衣服。卫卫和陈升让洋洋补扣子。理发店老板娘(张夕)晾好衣服后去洋洋的裁缝店拿热水。陈升看到张夕,马上赤着上身追了出去,穿上了老医生要给林爱人的衣服。追到张夕的理发店门口,张夕说理发店要关门了。

洋洋坐船到对岸,背着凯里导游词。卫卫骑摩托车跟到对岸,仿佛听见卫卫在对岸跟着背导游词。洋洋在对岸买了风车,却被卫卫弄坏了。卫卫说我再给你做一个。洋洋听见了火车的声音。

二人推车回到岸这边,转眼间老陈已经坐在理发店里洗头了。老陈和张夕讲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讲着讲着开始抹眼泪。老陈说妻子最后一封信说她想去看大海。张夕说她也想看大海。老陈讲起监狱的汞矿池塘重金属超标,蓝得就像大海。张夕说里面会不会有海豚哦?老陈拿过手电筒,把张夕的手罩在上面,说这就是看到海豚的感觉。

张夕和老陈一前一后来到演出现场,一路上张夕一直在回头望老陈。

老陈开始唱《小茉莉》。五音不全,紧张忘词。张夕在抹眼泪。卫卫闷头做好了风车。告诉老陈该上路了。洋洋给卫卫的摩托车上拴上了红布,老陈把磁带(李泰祥《告别》)送给了张夕。头也不回地独自走上台阶,上了卫卫的摩托车。车上,卫卫告诉老陈,为了让洋洋回来,他要去画火车车厢,画上倒走的钟表。卫卫跟老陈说,胳膊上绑上木棒能防野人。老陈问卫卫的名字,感慨:像梦一样!

老陈在河边与卫卫告别,扔掉了胳膊上的木棒。划船去镇远。和花和尚聊天。花和尚希望卫卫多留几天。老陈留下几颗裁缝店的扣子,在一旁用望远镜看着小卫卫。小卫卫回头看。老陈听林爱人的儿子说,林爱人死了。林爱人的徒弟都是吹芦笙的苗人,来给他吹最后一首曲子。老陈撒谎说磁带丢了。

吹芦笙的苗人在路上走。

5. 梦醒

火车过隧道,老陈把手从车窗伸出去,把烟蒂弹到隧道壁上,火星四溅。

老陈在火车上打瞌睡,窗外,对面铁轨的火车驶过,车厢上赫然是一副倒走的钟表画面。

李泰祥《告别》响起,电影结束。

二、《路边野餐》的细节

曾经有人问我,《路边野餐》讲的什么故事?我想了半天也无法告诉他。因为这个故事虽然不复杂,但充满着太多前后呼应的细节,三言两语绝对说不完。现在我把看到的、想到的细节与自己的解析列出来。以下内容大多为个人想法,可能会有缺失、错误或过度解读的地方。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路和启发:

荡麦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以为老陈真的去了荡麦,时空交错,仿佛遇见了妻子和卫卫。看后两遍的时候,我越来越感觉出,老陈的荡麦之旅那个长镜头,是个虚幻的梦境。

其一,老陈之前说自己做“梦中梦”,在梦里醒来后看见苗人,然后才醒了。后来老陈坐上火车,在空荡荡的车厢打瞌睡,醒来后,看到几个苗人进了隧道,自己也下车跟过去。随后出现了吹芦笙的苗人的模糊图画,紧接着就到了长镜头开始的地方。而在片尾处,老陈看到几个苗人在路上吹芦笙,随后镜头切换到火车过隧道。老陈在火车上打瞌睡。暗示之前都是梦境。

其二,老陈帮卫卫开锁的时候,卫卫说荡麦没有火车站,要坐船去镇远。而洋洋却听到了火车的声音。我又上12306网站查了一下,从凯里市到镇远县有直达火车(我还买了张票),老陈根本不需要中途下车。凯里到镇远之间也没有荡麦这个地方。毕赣导演在采访中也说:“我对荡麦是迷恋的,这个地方是我编的,是假的。”
荡麦之旅其实就是老陈在火车上的南柯一梦。

张夕&《小茉莉》&告别

在18年前的舞厅里,黄三让老陈唱歌,老陈说不会唱。这时候张夕(红衣女子)就在老陈旁边,黄三打趣说:不唱我不叫嫂子了!

老陈说,因为家附近的瀑布声音大,在家说话听不见,所以他和妻子在家里只跳舞,不说话。我们能看到,老陈家里一直挂着一个舞厅用的球灯,既是这段话的印证,也是表达对张夕的怀念。

9年前老陈出狱时,对黄三说在监狱里学了一首歌,想唱给妻子。然而妻子已经去世了。成为他心中的遗憾。这首歌,就是《小茉莉》。
《小茉莉》歌词里唱道“小茉莉,请不要把我忘记。太阳出来了,我会来探望你。”妻子去世10年了,老陈没有忘记她。在电影开头,老医生说,上次老陈生病还是和张夕结合的时候。老陈说:只有死人才不生病。老医生说,开的药一天服三次。老陈说,一天停三次电?其实老陈是因为在想去世的妻子,才回答得漫不经心。“为妻子唱《小茉莉》”这个想法一直存在于老陈的脑海中。

于是,老陈在梦里“探望”了她。梦中,老陈坐上乐队成员的车。说他不会唱流行歌只会唱儿歌,乐队成员给他听《小茉莉》,就是潜意识在召唤。否则,只听过一遍《小茉莉》的老陈,不可能记下歌词。老陈太想给妻子唱这首歌了,强烈的潜意识编织梦境,在荡麦这个虚构的地方,让他遇见了已经去世的张夕,并为她唱了《小茉莉》。虽然老陈唱得磕磕巴巴,还跑了调,但终于圆了他的梦。

最后,老陈把《告别》的磁带送给了张夕,弥补了当年因坐牢而未能与妻子告别的遗憾。满心激动感慨地走了。虽然不舍,却没有回头。

手电筒&看海&海豚

老医生对老陈讲了她和林爱人过去的故事。冬天冷,林爱人把老医生的手捂在手电筒上。虽然并不会增加太多温暖,却是一副动人的画面。在梦里,陈升把张夕的手捂在手电筒上,说这就是看见海豚的感觉。其实,这是看到爱人,和爱人在一起的感觉。这是老陈对妻子的爱的含蓄表达。后来老陈唱的《小茉莉》,也有看海的歌词:海风吹着她的发,我和她在海边奔跑,她说她要寻找小贝壳。

小卫卫&大卫卫

除了喜欢 ,电影中的大小卫卫同样有很多相呼应的共同点。他们都喜欢吃粉,都会下意识地数数(小卫卫在游乐场玩具车里数数,大卫卫站在蓝桶里数数)。小卫卫讨厌洗澡,澡盆和装水的桶是蓝色的。大卫卫被其他开摩的的欺负,双脚站在蓝桶里,头上也扣着蓝桶。小卫卫困在屋里,大卫卫的摩托车被锁,都是老陈帮他开锁(老陈会开锁的细节也暗示他曾经社会混混的身份)。

此外,小卫卫从酒鬼那里听到了野人的传说,还听到了防野人的办法:野人能分清人的正面背面,当野人从背面抱住你的时候,你的双臂上的木条会顶到野人的胳肢窝,野人就笑了,你就能跑了。卫卫对此深信不疑,并教给了老陈。

老陈从洋洋裁缝店里拿的扣子,给了花和尚,给小卫卫上手工课用。随后,老陈拿着大卫卫的望远镜看小卫卫。我记得,老陈为卫卫开锁的时候把玩过望远镜,但马上还给卫卫了。我们不知道卫卫的望远镜是怎么到老陈手里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望远镜这一载体,不仅缩短了空间,也缩短了时间,让大小卫卫连在了一起。也许,是老陈在某年某日把自己的望远镜送给卫卫的,由此构成了一个闭合循环。

表盘

钟表代表时间。电影中多次出现钟表、表盘的意象。

小卫卫就喜欢在手上,在墙上画表。为此还受父亲老歪的指责。

大卫卫也在手上画表,被老陈看到了。后来,大卫卫完成了更大的壮举:在火车上画表。老陈在火车上打瞌睡时,火车窗外对面铁轨的火车驶过,车厢上赫然是一副倒走的钟表画面。代表时间倒流。在电影中,在梦里,时空交错。

老陈去找花和尚的段落里,车内的钟表盘同样醒目。先是正面特写拍摄表盘,秒针正走。尔后又通过倒映在挡风玻璃上的影像拍摄,秒针反向走,仿佛时间倒流。

酒鬼&野人&老医生的儿子<图片18>
电影前半段那个疯疯癫癫的作开车状的“司机”,和长镜头中为乐队成员开车的“司机”,是一个人。他就是“酒鬼”。

从电视和广播中,我们知道,9年前老陈出狱的时候,凯里发生了一起离奇车祸。一个司机将一辆自行车撞翻,死者为青年男性,手里拿着一张苗族蜡染。

从老医生讲的她梦到死去的儿子,手里拿着沾满血的蜡染的情节,我们能明白,那个死者就是老医生的儿子。而那个肇事司机,就是酒鬼。他对警察说,他之所以撞了人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车上出现了野人,全身棕色毛发,喉咙里发出打雷的声音。

但从老陈的梦里看,酒鬼却变得正常了。梦里的酒鬼是出事前的酒鬼,还去赊账打酒喝。(酒馆老板由毕赣导演客串)因此我不由得推断:也许酒鬼是酒后驾车肇事,被抓时以看见野人为借口装疯卖傻,逃避责任。

从此,他就变得疯疯癫癫。放鞭炮,跑到废弃车里瞎叫。还拿野人吓唬小卫卫,在手臂上绑木条(木条和鞭炮都是从老医生的箱子里拿的)。但是,他真的疯了吗?

《金刚经》<图片19>
电影片头,便引用了《金刚经》。其中,写道: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老陈的荡麦梦境中,正是时空交错,“过去、现在、未来”合为一体。

而《金刚经》,也是毕赣拍摄《路边野餐》前的短片作品。风格与《路边野餐》如出一辙:非线性叙事,陈升老歪做主角,穿插导演写的诗,以老歌做结尾。可以看做《路边野餐》番外篇或铺垫。一切的优点在《路边野餐》中都被延续和放大。

花和尚和他的儿子<图片20>
花和尚曾是陈升的老大。花和尚的儿子被仇家活埋,后托梦给花和尚,说要钟表。花和尚给儿子烧了钟表,可儿子还是托梦。于是开了钟表店。老陈因进监狱的日子里,花和尚在黄三那给老陈留了钱。因为听说老歪要把卫卫卖了,就把自己的摩托车或借或给,让老歪骑,换取把放假在家的卫卫接到了镇远。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花和尚也是个重情义的人。

一个跨越18年的镜头
<图片21>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个镜头,18年前的老陈和黄三找砍了花和尚儿子手的“许英”报复,随后镜头向左下方摇,转向桌子上的一滩水和一个倾倒的玻璃杯。待镜头摇到画面左边,已是18年后的现在,老陈的衣服也换了。变成黄三在给老陈和老歪劝架。

洋洋&导游词<图片22>
洋洋一个人坐船去对岸,路上在背导游词。而此时画外音插入卫卫在对岸背导游词,两人仿佛在一唱一和,很有苗人对唱山歌的感觉。应该是对卫卫和洋洋之间情感的暗示。好像卫卫始终对洋洋有种求之不得的窝囊感,卫卫弄坏了洋洋买的风车,自己做了个送给洋洋。而洋洋一开始对卫卫的“高冷”最终变为系在摩托车上的红布。代表一种美好的祝福。(这里有一个小细节:洋洋坐船时系衣服扣子系串了,也许是演员紧张)

洋洋是荡麦梦境中唯一没有“前史”的角色。在扮演洋洋的演员郭月看来,洋洋代表着另一个平行时空的陈升。在荡麦的卫卫爱护洋洋,洋洋报答卫卫的爱慕之情。所以陈升在凯里保护着卫卫,而卫卫在荡麦又帮助陈升。构成奇妙的因果关系。

发动不起来的摩托车

个人认为,梦境中出现的元素一般是潜意识的反应。除了上文说过的《小茉莉》,梦中的卫卫始终发动不起来摩托车,也许在暗示老陈和卫卫的生活因老歪的不学无术而陷入困境。

背手有罪

在梦中的洗发店,老陈背着手洗头,张夕说在这个地方,背手是有罪的表现。因为据说老一辈是捆起流放过来的。个人猜测,这里的“背手有罪”,一方面指老陈曾经是个“犯罪的人”,另一方面暗示老陈未能把妻子的病治好内心的自责。

三、我看《路边野餐》<图片23>
早在去年就听说过《路边野餐》,在毕赣导演获得了金马奖后更是期待。终于在今年2月的法国文化中心点映活动上首次欣赏到。那时我的观感却与现在大相径庭:前半段穿插诗歌的部分在我看来如同梦境一般模糊迷惘,而那个长镜头让我豁然开朗,异常清醒。丰富的细节串联起整部影片,让我恍然大悟。当天也有幸见到毕赣导演。听他聊了一些电影幕后的事情。比如,那个长镜头是用佳能5D3单反拍的,由三个摄影师完成。原本时长1小时,后来剪掉了20分钟。

时隔五个月,《路边野餐》全国公映后,我又去刷了两遍。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而每一遍也都很感动。尤其是老陈在梦中给张夕讲他的故事,给她唱《小茉莉》,送她磁带一段。而片尾火车上倒转的时钟,如同那个梦境一般,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让人感慨动容。

在撰写本文的今天,我再次找来《路边野餐》片尾曲,李泰祥和唐晓诗唱的《告别》。在拥挤的地铁里,歌声如一股清流,涌入我的脑海与心间,深情对唱传递着浓浓的情绪,我被深深感动。之前看了三遍电影听了三遍片尾曲,我都无甚感觉。今天却差点在地铁人流中失声痛哭。

 5 ) 《路边野餐》:文本,非影像

 —— 一种叫“毕贛电影”的东西尚未诞生

一、

在《路边野餐》中,我没有感知到任何阿彼察邦的东西,这种感觉也许在电影结尾陈升面对那丛茂密的芭蕉林时有一瞬闪现(只因物候环境)。我有的是如下错觉:那几条在夜晚发出吠声的狗也许是从N·B·锡兰的《三只猴子》里借来;那几只忽明忽暗的灯泡也许曾在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中用过(而那两个在沉睡之脸上移动的镜头则完全是林奇式的);那辆在山间行进的摩托,可能是侯孝贤在《南国再见,南国》使用后沿用至今;当然,还有那几首诗可能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念过;那架用来进行微移摇摄的摄影机曾现身于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场……

阿彼察邦、N.B.锡兰、大卫•林奇、侯孝贤……作为新世纪空间-影像的开拓者,均创造出自己的影像风格。塔可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虽然从未构筑过空间-影像,但他们依然是创造体验(诗影像)的大师。这些导演的影像风格不是简单地通过复制标志性手法获得,而是建立在完整的美学感知上,他们直接与空间-影像或诗影像(用来感知,而不是叙事)的构筑有关。当毕贛尝试将这些技巧挪用到自己的电影中,可能未曾想过它们的用意何在。在《路边野餐》里,它们简单地牺牲为让影像风格愈加鲜明的手段。

因此,当毕贛将《路边野餐》这个简单故事进行复杂的时空处理后,便将整部电影文本化了。重点已经从对影像本身的体验上转移到叙事游戏的分析与破解上,快感不再来自于抽离自身进入影像空间或对情绪的体验,而是大脑的运作。从此点上看,毕贛的《路边野餐》确实带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不同的是,不是前进了五十年,而是倒退。上述援引的导演们,所做的正是相反的工作。

二、

<图片2>《路边野餐》由两段相互嵌套的故事元件组成。除那段发生在荡麦的现实与梦幻相结合的长镜头之外,其余均在现实的层面展开。整个故事是一个叫陈升的中年男子出门寻找侄子卫卫的故事,让故事复杂的是电影碎片化地插入了陈升的青年岁月、爱情往事、家庭纠葛,并通过他行医的身份带出老医生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通过细碎的对话在观众脑海中还原,并通过道具(花衬衫、磁带)在那段梦境中得到了“重现”。在这个长镜头里,因为这两件信物的出现,现实与过去、幻觉与记忆的阻隔遂被打破,并在两个叙事段落间形成“互文”:陈升奇妙地“重演了”当年老医生与情人离别的瞬间。同时通过对人物设置(遇见青年卫卫),给人以现实与未来并置的错觉。

这是一种时间的游戏。这个长镜头时长达到惊人的四十分钟,其亮点尚不在于其调度(用DV拍摄削减了这种难度),而在于背后的文本设定。这种设定,导致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首尾闭合的幻觉,因而给人以奇妙的精神体验。当陈升穿上花衬衫,为女理发师高歌一曲《小茉莉》,并在离别之时将磁带送予她的时候,当年老医生与旧情人相分别的情形得到了“重演”,只不过对陈升来说,这是他新恋情的开始。但事实是陈升所怀揣的任务是帮老医生归还信物,是对旧恋情的象征性终结。开始与结束在同一点相遇,预示着时间循环往复的错觉,而轮回正是影片开头对《金刚经》的指涉。

当然,问题还不只是这么简单而已。在这个复杂的长镜头里,可供我们展开分析的还有陈升自己的恋情。当陈升在理发店里对着女理发师讲述自己的爱情往事,两人间的情态也让我们有了一种幻觉,女理发师可能就是那位逃跑的妻子。同样,出现于其中的还有一段发生于未来的青年卫卫的爱情故事,在双重意义上成为陈升与老医生两人爱情往事的现实模板,如同一面镜子。因此这就不再只是双层嵌套的问题,而是更为复杂。老医生、陈升、青年卫卫,这三个分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物,不仅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里相遇,而且相互间还形成了身份的互指关系。

三、

这种发生于影像内部的指涉,可以称为一种“元影像”。在贾法•帕纳西的《闭幕》中,这种互指的情形显得更为“艺术”:一位名叫贾法•帕纳西的导演有一个拍片设想,内容是一位作家正在创作,而其创作素材是贾法•帕纳西本人的生活记录。与毕贛不同的是,贾法•帕纳西在《闭幕》中所做的仅仅是创造文本影像,而不是像毕贛那样在尝试构建空间-影像的基础上去完成一份复杂的文本。影像用来体验,而文本只能被分析。当毕贛像那些大师一样想要获得一种影像风格时,他只捡起了皮毛,虽然这些皮毛经由毕贛之手点化出精致的画面(显然拥有天赋),但事实也仅此而已,毕贛尚未发现的是,用这种方式创造影像其实有它们自身的目的。

且不提《路边野餐》有王家卫式的暧昧摄影、港台流行金歌、潮湿的物候环境等的助阵仍未能提供多少情绪体验(因为一切已转为文本),只说那个精彩的长镜头是以低劣画质的DV拍摄,可能已经暴露出毕贛在影像美学上不具有一种自觉性。设定因此遭到背反:《路边野餐》中现实的部分因为光、影、调度而有了梦与幻觉的氛围,而那段真正的梦却以一种极具纪录风格的视频影像完成。如此,再具有幻觉性的设计也因此部分地消解。这也许解释了这段长镜头的精彩不是从对影像本身的体验中获得(体验本应是长镜头最能展现的优势),而是通过对散落于电影各处的“玄机”的文本性解读。如果说,情形正好相反,这是毕贛的特意为之:用这种极度记录的风格,所要获得的正是对幻觉的破除,让观众产生“真实”错觉;那么这种手法放在21世纪,这也只能算是一种低劣的处理,很显然,阿彼察邦不用任何显明的技巧,已经可以达致相同效果。

这或许解释了在《路边野餐》中为何找不到任何阿彼察邦的痕迹,因为阿彼察邦电影的独特性在于无从模仿的感知方式。当然,毕贛也可以自我辩解说:他所要创造的就是这类文本影像,而不是用来体验的其它影像,这些学到手的技法仅仅是为了让影像看起来更“可观”。对此我们无可厚非,每位导演都有权利保留自己的美学追求,但同时我们也得着实指出,这不是电影的未来,而是过去。对于一位想要建立特有的美学风格的导演来说,这将只会是一条穷途末路。我更愿意再看一遍《金刚经》,而不是《路边野餐》:短片的长度正好“容忍了”电影文本化的结果,那种在设定与解谜间的游戏适合于短篇幅。

 6 ) 《路边野餐》细读:长镜头内外的诗与佛

2015是处女作大放异彩的一年:布拉迪·科贝特的《战前童年》在威尼斯获得好评,拉斯洛·奈迈施的《索尔之子》拿下戛纳评委会大奖后,又与丹尼兹·甘姆泽·埃尔顾文的处女作《野马》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年的中国电影也给了世界很多惊喜,处女作方面当属为毕赣拿下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最佳导演的《路边野餐》。其实他之前已经拍过一部长片《老虎》(2011),但因资金和经验的限制,质量一般,从未问世。而《路边野餐》从三月起,分别在法国和台湾地区公映,口碑极佳的同时,也拿下了对于艺术片来说不错的票房。今年夏天,这部让全球评论者耳目一新的影片,在雪藏了一年后,终于要与中国大陆的观众见面了。 当初开机的时候,也就是个1989年出生的导演带着两万块钱和一个比他自己还年轻的团队,只想把片子拍完就好。后续资金的到位、欧洲第四(有说第五的)电影节的官选,并非计划之中。毕赣的履历也是众人意料之外。中国大陆享有国际声誉的导演,大都出自北京电影学院。而这位金马最佳新导演奖得主则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后又以拍摄婚礼录像为生。非北电导演的崛起,也是民营资本打破国有制片厂垄断后,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去中心化、去垄断的标志。

毕赣在洛迦诺

《路边野餐》的中心人物是贵州凯里的“赤脚医生”陈升,他混过黑道、坐过大牢,但如今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有时写点儿打油诗。历经磨难的陈升将希望寄托在侄子卫卫身上。小卫卫的父亲因赌债卖了儿子后,陈升不计与弟弟的不和,放下一切去镇远古城寻找侄子。而这以寻人为目的的出行竟触发了一系列超现实的体验,也让主人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 长镜头:不仅仅是视觉游戏 = 去年八月初在瑞士湖滨小城全球首映的时候,《路边野餐》震惊四座的,无疑是其中一个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在一些媒体上,这个镜头甚至代表了影片的全部价值。当然也有诋毁者说这是毫无意义的炫技,笔者无意驳斥谁,只是说说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眼里都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路边野餐》。 影片后半段,陈升在寻找侄子的途中,遇到了一个也叫卫卫的年轻人,并乘他的摩的到了一个叫荡麦的临河小村。影片至此还算线性的叙事开始被打乱,时空与人物脱离了正常的逻辑。镇上的居民不断唤起主角的回忆,特别是一个与其亡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仿佛过去侵入了现实。也正是在这段小镇的叙事中,导演采取了一镜到底的手法。

大卫卫的摩的

这个长镜头在美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对镜头主体性的深入挖掘。导演以非凡的场面调度,制造出摄影机在主角、配角和作为群众演员的村民间任意游走的效果。它不按照逻辑跟随任何一个角色,而是任性地选择自己观察的对象。哪怕在镜头试图紧跟人物的时候,摄影机和演员的移动往往并不同步。你当然可以说是摄影技师跟不上节奏,但客观上就是加强了镜头的存在感,并制造出梦幻或者说超现实的效果。 长镜头伊始,陈升乘着大卫卫的摩托车离开主道,从一条下降的支路进入荡麦。下坡路的加速度让他们与摄影机间拉开了距离,仿佛是人物移动太快,拍摄者就要把他们跟丢了。这一手法首先打破了观众与银幕间的观赏契约,镜头不再是全知全能的,它不负责向我们展示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反而会被他们甩开。其次,因为要时刻死盯拍摄对象,一般的视觉作品中表现对象的速度,往往要使用参照物,比如绝尘而去的大侠身后一定有个菜鸟辛苦而无益地追赶。然而这里的参照物是镜头本身,眼看主人公远去而束手无策的,是银幕前的你我。幸好,当这条路打了一个弧形大弯的时候,镜头穿过小道捷径直切过去,赶上了他俩。本是一段无聊的公路戏,就这样变成了有趣的追逐戏,而镜头成了第三个人物。 追逐戏和摄影机“第三者”的身份在大卫卫随自己心仪的女孩洋洋在村中兜圈子的一段中更加明显——顺便一提,饰演洋洋的郭月(《女导演》,2012)作为片中唯一专业演员,为影片增色不少。洋洋先是乘船渡河,镜头(眼)温顺地凝视着女孩,一动不动,但画外音(耳)却格外丰富,填补了画面的叙事空隙并塑造出空间的纵深。之后大卫卫出现,开始尾随洋洋,而镜头也以一种极不稳定的动态追踪他们。两个人物和镜头(观众)间形成一个三角恋的局面,后者作为第三人物的主观性把一个刻板的男追女戏码瞬间变得有趣起来。这场追逐的行程和终点也极有意思,对理解整个长镜头中的时空安排很有帮助,暂不剧透。更重要的是,镜头对画面无形的入侵,让人在无意中感知到了作者的存在,是作者意志的体现。

郭月饰洋洋

至于技术问题,没有人会说这段长镜头在技术上是完美的,事实上画面质量问题极大。笔者作为一个纸上谈兵的评论者,虚心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我只能说,经验老道或是德高望重的摄影指导都说,这样的技术缺陷虽然很明显,但瑕不掩瑜。想要完美无缺的影像,你就砸钱好了,但如果你要的是艺术创造,就要允许技术上有缺憾。对于《路边野餐》九零后的摄影师王天行来说,第一次为这样级别的长片掌镜就能做到这样的地步,也是极不容易。 总而言之,长镜头在该片中确实被大量使用(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但这个四十多分钟的极端实验并不是脱离影片叙事的哗众取宠。它实际上是用风格化的手法给这段剧情打了个括号。我们可以把荡麦的一段理解为支线剧情,并不是说重要性更低,而是与全片叙事的时空线索发生脱节。这样以来,《路边野餐》的主线和支线之间就完全没有可见的分割,只有当你看完全部四十多分钟后,才意识到这是被抽出来的一段。其实,在影像叙事中标出支线剧情有很多传统手法,比如用画外音加内容,比如用剪辑的办法进行闪回或预现。这些手段,实际上是用电影语言来翻译文学语言中的空行、分章节等分割叙事的方法。而《路边野餐》无缝衔接的过渡手法,是实验电影进行过的一种尝试,但其最大的成功是在电子游戏中的运用。很多电游的支线剧情往往不会与主线间有一个强断裂,而是用支线中画面、对话等风格和逻辑上的异常来提醒我们那是一条岔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极端现代的手法。 = 佛学与时间 = 年轻的导演选择了佛教古书中的文字作为其长片处女作的题铭,也不是一时兴起或者做作。或许是佛教对我国西南的巨大影响,佛学思想在毕赣作品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他唯一有案可查的短片作品就叫《金刚经》(2012),是主人公陈升还在道上混时的一个小片段,对佛经的使用更加露骨,但不及《路边野餐》细腻。有趣的是,《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经典,而我们一般认为西南主要受小乘佛教影响,毕赣的风格也有更多禅宗的影子。可能是实际上西南佛教也是流派混杂,也可能是导演个人兴趣使然。 题铭中包括了《金刚经》中最为常人熟识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也是理解影片的关键之一。通俗而言,我们说佛教不赞成悔恨与希冀,而陈升对自己过去的耿耿于怀(黑帮经历与妻子之死)和对小卫卫的期望,都是所谓“犯了大忌”。然而佛教哲学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心灵鸡汤,佛学中认为时间空间都可以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心念的转变(看起来确实很唯心论)。我们所见所闻所想的世间万物都是流变而虚妄的,都是所谓的“相”,所以说世事“无常”。《金刚经》中还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既然事物都是虚妄的,世界实际上也就是“空”的。所以要摆脱无常,就要做到“无相”,心念不为一切“相”所动,达到“空”的境界。

小卫卫的时钟

这一基于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观点,为影片四十分钟长镜头中完全紊乱的时空秩序作了背书。荡麦不仅是陈升遇见亡妻(或者酷似她的女子)的地方,也是大卫卫占据主角地位的一段,而这个人物可以理解为长大后的小卫卫。特别是在没有看到片尾之前,有的观众甚至以为陈升进行了时空穿越,直接见到了长大后的侄子。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划分在佛教视角中完全失去了意义,遇见谁只是心念使然。而荡麦之行就是陈升的一场试炼,让他放下一切的一次契机。 首先要放下的,便是执念。影片前半段的陈升,虽然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对事情该怎样发展或者人应该怎样生活有很强的观点。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小卫卫,因为侄子的安全和幸福对他极其重要。“寻找”在这里是一个关键词,陈升一心想要的东西就成了他的执念,他烦恼的根源。我们都以为被卖掉的卫卫境遇一定无比凄惨。而当陈升找到他时,发现买主是诚心想要这个孩子,而小孩跟他过比从前跟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时竟然要好很多。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当然是极小概率事件,但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切担心与希望都是惘然。执念的烦恼,就是《金刚经》题名中的“金刚”,我们通常所说的钻石,人人趋之若鹜的宝石。所以玄奘的译本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即智慧(般若)能斩断最坚实的烦恼(金刚)。结束了荡麦之行的修炼,乘火车回家的陈升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缓缓睡去。之前的他,虽然醒着,法眼被蒙蔽;此刻的他,虽然睡着,却已觉醒,达到了禅的境界。

回程

同样是这一组镜头里,片中屡次出现的列车经过的意象以更为实在的方式再现,而这一次我们理解了这是对时间的暗喻。之前大卫卫对陈升说,如果在每一节车厢画上倒序的时钟,车开起来钟就开始倒转,这便是时光逆旅的方法。陈升所在的列车发生会车时,对面的车身上正好绘着这样的时钟。于是,前景是睡着的悟道菩提陈升,背景是疾驰的火车,动静之间粉笔绘成的倒转时钟开始让时间逆流。这一幅幅图画相连产生的动感,恰好也是电影运作的原理:一帧帧胶片或数字图象在高速替换中变成动态,把记录下来的过去某一时空中的事物重新呈现出来。这个时空旅行的魔法就是电影艺术本身,让人在审视过去的同时,看破万相、放下执念、获得智慧,一不小心,也许就能悟道了。 = 传统与诗歌 = 抒情诗(相对于史诗而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统治地位,也对其他一切艺术形式都有所影响,包括电影。《路边野餐》中贯穿着导演自己的诗作,影片四月在台湾公映时,毕赣的同名诗集也同时出版。巧的是,今年在柏林拿下一座银熊的《长江图》也以诗歌穿起全片,而这两部杰出的国产片将毫无疑问在年底争夺奥斯卡外语片的选送名额。规则明定只能二取一,不管谁选上谁落选,都会让人觉得可惜。

短片《金刚经》

片中的《路边野餐》是主人公陈升未能出版的诗集。这个经历复杂的中年人,用导演的话说,还是个“蹩脚诗人”。陈升是毕赣创作的核心人物,不仅短片《金刚经》和长片处女作《路边野餐》,筹拍中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预计2017)还将围绕他展开,扮演者也一直是导演的叔叔陈永忠。诗人是陈升一贯的身份之一,《金刚经》的英文片名就叫The Poet and the Singer(《诗人与歌者》,译回中文也是个很精彩的片名啊!)。 可以很安全地说,片中的诗人形象从一定意义上会有诗人导演自己的影子。而“蹩脚诗人”、“业余诗人”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嘲。知识分子说自己“无用”古已有之,但甚嚣尘上的消费主义让这样的自嘲带上了一种控诉的意味。《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在其作品中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样的自嘲姿态。一年两部杰作,两部都在自我挖苦地唱着书生无用,逐利的艺术市场对创作本身的伤害可见一斑。 此外,“蹩脚诗人”也意味着他不会循规蹈矩地按照前人的格式写诗,这恰是毕赣电影创作的一个暗喻。他自称深受侯孝贤影响,我们也能在片中看到塔可夫斯基等名家的痕迹。但同时,与任何优秀的艺术家一样,他追求自己的电影语言和艺术表达,极端长镜头、佛学的运用、自己的诗歌都是这一追求的体现。

年轻弟子们的流行音乐会

除了诗歌传统外,《路边野餐》还是一部关于“根”和身份的电影。导演本人就是来自凯里的苗人,他在片中对民俗的提及和处理,也体现出对传统既叛逆又继承的复杂心理。除了寻找小卫卫,陈升去镇远前还接受年迈同事的嘱托,要带一些物件给她的旧情人。这位旧情人晚年已成苗族音乐大师,当陈升找到他家时,师父不在,而他的弟子们兴奋地准备去荡麦开一场流行音乐会。毋庸置疑,这样的音乐,师父在的时候是绝对不允许的。年轻学徒的流行音乐会被用在四十分钟长镜头中,从叙事音乐到背景音乐再重新进入叙事中。年轻音乐人新获得的自由与陈升的怀旧交织在一起,把现代与传统、颠覆与继承的议题推向台前。传统除了是压抑创新的负面力量,也是维护价值的正面力量,不仅是民俗,对所有艺术的珍视,都是由这种价值来保证的。离开了进入日常习惯的美学价值观,剩下的就只能是“书生无用”的消费世界了。 苗族民乐大师实际上已经过世,影片以为他出殡乐队的演奏结束。这只队伍由其最年长的弟子组成,使用的乐器是苗族传统的芦笙。大师的死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或许吧。但这个象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毕赣把全部的解读空间留给了观众。他自己对于空间与时间、诗歌与佛学、身份与传统的思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过没关系,真正的思考只能有暂时性、妥协性的结论。《路边野餐》也只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艺术生涯和人生的一个步骤。下一步怎么走,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原刊于搜狐娱乐,文字版权由搜狐娱乐和作者共享。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中配图为网络公开资源,作者与搜狐娱乐均无任何权利。)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 2016年7月19日更新 ++++++++++++++++ 关于卫卫和花和尚的那段,我的理解有硬伤。感谢豆友四两白干指正,以下是他在回复中的原话:“卫卫并没有被卖掉,只是去花和尚那暂住。花和尚就是陈升过去的老大哥,自己的孩子被活埋了之后开了个钟表店,还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花和尚还在陈升为他儿子要债被严打入狱以后给陈升留了一笔钱,这些前面都有交代。” 原文留着献丑,不做更改。之后再有人就同一问题指正,也不再回复。

 短评

诗电影,游离于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美学有独到之处,乡土气息拍的很不一样。许多意向表达非常好,对空间、音乐的选择都独具匠心,技术逊于剧本,越往后越扎实。尤赞40分钟长镜头的想法,只是技术上太糙,有点用力过猛。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其实,天朝的主流观众还停留在“以剧情为主”的观影审美层面,只要我看不懂,那就是烂片。但欧美—特别是欧洲—的观众,很早之前就已经转向了对“电影语言”的审美。毕竟,故事早已经被前人写完,像王朔说的—“全是改编西游记”。毕赣的电影湿漉漉的,脏乱,闷热,但一点也不差。

9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看到豆瓣影评里分析说,长镜头其实用的是野人视角,他们总是跟着人……这个电影真是开启了观众们想象力的引擎……

10分钟前
  • 悦然
  • 推荐

长镜头技术不到位竟然被粉丝吹捧成导演的艺术手法,这届粉丝不行(▭-▭)✧

15分钟前
  • pixy
  • 还行

苏联的老塔,希腊的安哲,中国的毕赣,我认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至于第二个贾樟柯这种言论,简直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2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大陆终于出了一位阿彼察邦式的导演,仿佛是《南国再见》与《祝福》的合体,尤其是片头出现的那一瞬。作为长片处女作,导演自己的美学风格极其完整,短片里诗的念白、民谣与流行乐、父亲与手表这些独特元素也得以延续。那些人生的遗憾与时间的流逝,都交错在这段如梦似幻的旅程中了。

2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果然大家都拼了命地想逃离农村和小城镇,却又情不自禁地憧憬着、怀恋着诗化的乡村和小镇啊。

29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现实部分拍得像梦境,开始做梦了又转回现实风。那个长镜头是真厉害,如过山车一般上天入地,结束后感觉通体舒畅。看完甚至令人拒绝考虑任何技术的瑕疵,更何况那些画面的凹凸不平简直就像自带特效一样神奇...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差点意思 被抬高了 玩的太虚 好词只能说诗意了

35分钟前
  • 还行

时间,回忆,梦境,毕赣的电影非常私人,并不十分亲和观众,甚至有些粗糙。却因为其中迸发出的灵性与不完美,让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一个很有潜力的年轻导演。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重看2018.12.31】拍出了我最期望看到的贵州,诗梦断章迷雾攀附,野性神秘和隐瞒的情感。但毕赣的美学在前半部分的几个极度精巧镜头中已有完整体现,45分钟长镜反而带来视听的强势感(加上斯坦尼康技术方面的问题)造成断层,起和落的时机都不够好。

4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3 到了最后才有了些电影该有的样子,没有用处的镜头太多了,倒不是因为不知所云,而是跟电影的整体格调的形成完全没有关系。在揽阿彼察邦的瓷器活上还是太嫩,在表侯孝贤的情怀上还是缺气数,四十分钟的长镜头有很明显的技术瑕疵,但却颇有点意思。

4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离开的人一定还会再回来” 那些长镜头,那些诗意的梦。片尾曲《告别》大赞:“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原来挖掘机是这样下坡的呀。小茉莉真好听。

46分钟前
  • 某S
  • 推荐

中国版阿彼察邦,《电影手册》年度十佳之类的很有戏。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大致如下几点:1、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在中国同样可以。2、来自导演人生、观影和写诗的二手经验,唤醒了观众的一手经验。3、人们经常说有些电影可以不用看懂,只需去体验,但是,你很容易产生本能抗拒。4、电影要讲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告别》,“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浑然天成的片名,不落俗套的海报,方言念白的诗句,怀旧而感伤的歌曲,几段在路上的镜头, 这一点点已经足够动人。这样的电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感受。正如某位诗人所言:一首诗在被真正读懂之前就已经在感染着读者。

52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然而像四五线城市都不排片的,感觉自己是方圆十里内唯一的文艺青年……

55分钟前
  • 223
  • 力荐

先短评,后长评:我就一句公道话——普罗大众的灭顶灾难、电影迷的沉思与惊喜、学院派影评人的狂欢。

59分钟前
  • 新大町
  • 推荐

今天在南特第一次看大银幕,之前觉得技术上非常接受不了瑕疵反倒变得不是很明显。我还是那句评价,毕赣厉害之处是一出手就给出了一个完整影像世界,他对电影美学的自觉即使放到全部华语导演里都是极其出众。

60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