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世浮生

全5集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盖·皮尔斯,埃文·蕾切尔·伍德,梅尔·温宁汉姆,摩根·特纳,Quinn McColgan,Annette Arnold,Maitely Weismann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幻世浮生 剧照 NO.1幻世浮生 剧照 NO.2幻世浮生 剧照 NO.3幻世浮生 剧照 NO.4幻世浮生 剧照 NO.5幻世浮生 剧照 NO.6幻世浮生 剧照 NO.13幻世浮生 剧照 NO.14幻世浮生 剧照 NO.15幻世浮生 剧照 NO.16幻世浮生 剧照 NO.17幻世浮生 剧照 NO.18幻世浮生 剧照 NO.19幻世浮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幻世浮生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根据同名经典黑色小说(noir novel)改编,由奥斯卡影后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主演。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女主人公Mildred Pierce Beragon与失业的丈夫Bert(Brian F. O'Byrne)分了手,靠一份女服务员的工作维持生计。她一方面想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渴望独立和自由。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她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赢得女儿Veda(Evan Rachel Wood)的爱与尊重。Guy Pearce扮演Mildred的情人,一个富有的花花公子。James LeGros扮演Bert以前的商业伙伴。Melissa Leo扮演Mildred的好友。Morgan Turner扮演童年时的Vada。   可以预见,明年金球奖和艾美奖与电视迷你剧有关的主要奖项都将归属这部剧集。   By 天涯小筑-don...宝拉败犬:后篇送报女孩起终点站火星任务采声自有时萨特阔中天天地无用!GXP乐园始动篇地中海2021养母岩浆:火山劫难霸权动画!偷盗艺术全职杀手(国语版)安娜和世界末日火爆浪子火光之色牛头不对马嘴旗袍我心依旧等到烟暖雨收朦胧的山荷叶世界残酷奇谭黑金杀机吸血鬼情人用心出拳尖叫耐撕男女之恶犬女友两对冤家一张床独步逍遥猛鬼旅行团十一人之队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隐秘而伟大ST红白的搜查档案猛禽小队与哈莉·奎茵的奇妙解放谜证西山剿匪狮子山下的故事国语版查无此人(2018)马达·莲娜全金属外壳无字的情书罪人和圣人(作废)

 长篇影评

 1 ) 罗列一下片中涉及到的歌剧唱段。

说是罗列,是因为我对歌剧也不太懂。如有错误请帮我指正,谢谢。 我是从这部电视电影开始,先去看着片尾的字幕找原曲来听,逐渐认识了曹秀美、格鲁贝洛娃、卡拉斯、萨瑟兰,还有我们自己的迪里拜尔。。。。所以这部电影算是我的一个启蒙(另一个启蒙是弗蕾妮版本的蝴蝶夫人)。 个人感觉从花腔女高音听起是听歌剧很好的一个入门,趣味性高,逻辑美感比较强。花腔对技术和先天条件要求很苛刻,外行也能听出谁比较好谁比较吃力,所以如果想培养听歌剧的爱好,个人觉得从花腔听起会比较容易。 另外,这篇不会过多的讲电影中歌剧选段与电影之间的关系,第一是个人感觉其实选这几段主要是因为这几段比较常见、好听,跟电影的情节没啥太大关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真的是一知半解,做不了分析。 好了,这就开始。 ----------------------------------------- 全部歌剧唱段都集中在第四集的结尾处和第五集里。片中为Veda献声的是韩裔歌唱家曹秀美(Sumi Jo),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60324.htm 《幻世浮生》还有一个花絮是专门讲曹秀美给片子配唱的,找不到了,这里找到一个幕后花絮其中包含了一部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0JLVq_Ks3U/,从25分钟开始。 不过片中并不是所有的唱段全是曹秀美的声音,有一首《Casta Diva》是选的格鲁贝洛娃(Edita Gruberova,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3308.htm)的版本,不过格娃没有专门来录音(应该是请不到^_^),电影是直接从她往日的录音里摘取的。对她们熟悉的话,她俩的声音其实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后面再说。 涉及到的歌唱家背景就是这么多,后面按照歌曲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其实就是各种百度百科^_^)。 ----------------------------------------- 第一首出现在第四集的结尾,Veda受本地电台的邀约在广播里献唱,也是Mildred第一次听到女儿的演唱。Mildred听得悲从中来,情不自禁走向漆黑的海边,第四集结束。 歌曲是《铃歌》(Bell Song),选自歌剧《拉克美》(Lakme)。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73788.htm 歌剧简介: 剧情取自法国剧作家贡迪内的戏剧《洛蒂的婚礼》: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与印度婆罗门祭司尼拉坎塔之女拉克美相爱。尼拉坎塔憎恨英国人,趁两人见面之际,拔剑刺伤杰拉尔德。幸得拉克美挽救,杰拉尔德才得以脱险,两人得以相聚。此时英印战争迫在眉睫,杰拉尔德奉命随军出发,拉克美服毒自尽,酿成悲剧。 唱段简介: 铃歌出现在这部三幕歌剧的第二幕:老迈的印度教僧侣尼拉坎塔,非常厌恶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人。他的女儿拉克美却和闯入寺庙圣地的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一见钟情。尼拉坎塔誓要将亵渎圣地之人杀死,带着拉克美在街上搜寻这位军官。尼拉坎塔命令拉克美在集市唱这首著名的咏叹调《铃歌》,引诱杰拉尔德出现。间奏曲为“短笛”的小进行曲。嘈杂的市场,钟声响后,巫女们开始舞蹈。歌曲内容是:“一位年轻女郎跑步上前,手中紧握着指环,敲着铃子叮哨作响”,歌唱的旋律也模仿着铃声相似的音符,故亦有译为《摇铃曲》。拉克美唱毕,杰拉尔德果然奔来会她,尼拉坎塔猜测他就是那个人时,就去追赶,杰拉尔德在混乱中被刺伤。

在电影里,Mildred在Veda的歌声中兀自站起走向黑暗的夜色,正如同《铃歌》一样,像一枚诱饵,引诱Mildred走向悲苦、受伤的境地。这个版本的《幻世浮生》,假如用“情人”、“恋人”而非母女的关系去看待Mildred和Veda的关系,会更容易理解片中的许多情感纠缠,影片也多次通过歌曲与情节有所暗示。这是表现母女情感关系的一种新尝试,我很喜欢。

回到《铃歌》,电影中是这首歌的缩减版,不仅完全省略了快速的后半段,前半段也省略了旋律有重复的乐句和好几个小结。基本上电影里呈现的就只是歌曲一段不太完整的开头。 曹秀美版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1NDE1NzQ0.html 格娃版本欣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zecJFgza4E/ 这首是我听的格娃的第一首,听完就彻底沦陷成脑残粉了。 Lily Pons的版本也很棒: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GVBoRYApIU/ 中国歌唱家迪里拜尔的版本,铃歌唱成这样真的真的很不容易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2Mjk2Mjc2.html ----------------------------------------- 第二首在电影中只有声音,Veda没有出现,画面贯穿了两个场景:Mildred在Monty别墅的床上说定结婚的事;Mildred在店中忙碌,她在财务支出上有些问题。 歌曲是《这心灵的光芒》,选自歌剧《夏莫尼的琳达》(Linda di Chamounix) 歌剧简介: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79872.htm 唱段简介: 《我心灵的光芒》在第一幕里由琳达所唱,展露出恋爱之中少女的兴奋与快乐。 曹秀美版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zODkzMDA0.html 格娃版本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4NjQ0NjQ=.html ———————————————————— 第三首在电影中是Veda在Mildred的婚礼上演唱的婚礼进行曲,这是两人长期冷战后的首次会面,而很有趣的是,原本是Mildred和Monty的婚礼,而在婚礼进行曲的歌声中,却是Monty陪伴在Mildred身后走向了Veda。 歌曲是《婚礼进行曲/婚礼合唱》(Bridal Chorus),选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78338.htm)。 歌剧简介: 故事发生在第10世纪的安特卫普,埃尔萨被控谋害她的弟弟戈特弗里德 也就是布拉邦特公爵的继承人。神秘的骑士在天鹅带领下出现,他愿意为维护埃尔萨的贞洁而战。他要求埃尔萨保证绝不问起他的姓名、出身与过去,他打败指控埃尔萨的泰拉蒙伯爵,并赢得她以身相许。泰拉蒙的妻子奥特鲁德具有邪恶的法力,她在埃尔萨心中埋下怀疑骑士的种子。埃尔萨在新婚当晚忍不住违反承诺,问了禁忌的问题,也破坏了自己的幸福。如今,骑士必须离去。临去之前,他当众宣布自己是圣杯骑士罗安格林。他将被奥特鲁德化成天鹅的戈特弗里德魔法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使埃尔萨姐弟重相逢,自己却不得不回归孟沙瓦特的圣杯之城,继续守护格拉尔圣杯。 唱段简介: 埃尔莎和罗恩格林成婚。新婚之夜,响起了著名的混声四部合唱的结婚进行曲。 这首在原歌剧中以大合唱方式呈现的歌曲,在电影中是以Veda独唱的形式出现的。也是很省略的版本。 全曲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MjgxNTMy.html ———————————————————— 第四首是Veda在本地音乐会上的演唱。歌曲串联了电影里的几个场景——从几个主要角色婚礼后的和谐交谈,到Mildred亲吻熟睡的Veda(嘴对嘴的吻,和前面婚礼进行曲时Mildred走向Veda相呼应),再到音乐会现场。 歌曲是《圣洁女神》(Casta Diva),选自贝里尼的歌剧《诺玛》(Norma)。 歌剧简介: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耶稣诞生两百年后,强盛的罗马帝国攻占各地,并派出罗马官员至各族群、聚落管理。诺玛便是当时一个族群中的女领袖,年约18到20岁,由于受帝国统治,所以人人憎恨罗马官,并规定叛族者将遭火刑。 悲剧的发生在于诺玛竟爱上了这个罗马官,且生下了罗马官的孩子,知道真相者唯有诺玛的好友,她们共同保守这个秘密,并相互扶持。未料,诺玛的好友也爱上罗马官,并相约私奔。知情后的诺玛百感交集,悲不欲生,遂在公众大会上宣布自己是叛国者,最后坦然与罗马官死在一起。 唱段简介: 整部剧的灵魂在于她的咏叹调《圣洁女神》,是诺玛在情感进退两难之际,与夜里对着月亮祈祷,请求圣洁的女神赐给她力量:“圣洁的女神啊,请赐于我们和平;亲爱的人啊,请回到我的身边。” 格娃版本欣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M1VfCrmG8A 萨瑟兰版本欣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2MzEwNjUy.html ———————————————————— 后三首是Veda在Philharmonic的演唱会上的连续演唱。这三首和前面的Bell Song一样,都是Sumi Jo在录音棚专门为电影重新录制的。 1)第一首歌曲是《亲切的名字》(Caro Nome),选自威尔第的歌剧《弄臣》(Rigoletto,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4531/7851627.htm) 剧情简介: 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到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的行动中来。当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 获悉行刺计划的吉尔达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当戈莱托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在远处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戈莱托痛苦万分。 唱段简介: 父亲戈莱托为了保护女儿吉尔达,一直将她锁在自家的后花园中不让她见人,在见到公爵后,吉尔达陷入了深深的爱恋,她在自家的花园里,默默念着心上人的名字,唱了这首美丽动人的咏叹调:“多可爱的名字啊,你使我的心激动, 爱的幸福和欢乐,永远牢记在心中! 我的一切思想和愿望,都跟随着你飞翔, 即使是死我也不会忘记,你已铭刻在我的心上。 瓜尔蒂·马尔德,瓜尔蒂·马尔德, 你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 格娃弄臣官方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4MTU1MDg0.html 格娃这个版本是我最喜欢的版本,虽然可能并不是现场录音,但是真的完美无缺,有些装饰音在其他人的版本,甚至于她自己的一些现场版本里都省略了。 再贴一个黄英的录音室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DE4NDQ=.html 一直觉得黄英好像气息不是很够。 2)第二首歌是莫扎特的歌剧《魔笛》(Die Zauberflote)里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Der Ho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剧情简介: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O8VxyuMoh_em8XM4Anmk_ogFtoqoPO5r_tGQaU7O77EkPyJYsRFig-c6UogHt3ipt2YzxjPTC3jL9SF2zSZba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当时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歌曲简介: 曹秀美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5NDk3NTY4.html 格娃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_DMc2hU50c 3)第三首是贝里尼的《清教徒》(I Puritani,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2810/5114694.htm)里的歌曲《耳边响起他的歌声》(Qui La Voce Sua Soave) 剧情简介: 清教徒总督高蒂尔·沃尔顿正为女儿埃尔薇拉准备婚礼,让她和效忠皇室的塔尔博特骑士结婚,同样爱上埃尔薇拉的清教徒福特大为伤心。总督奉命护送一位重要的政治犯前往伦敦,塔尔博特认出这位囚犯正是查理一世的寡妇亨丽埃塔。为了拯救她,塔尔博特让她戴上埃尔薇拉 的婚纱准备逃离,福特虽发现他们,但因发现她并不是心上人埃尔薇拉也就没有阻拦。埃尔薇拉知道塔尔博特抛弃她和另一女人逃跑后,伤心地失去理智,塔尔博特逃亡期间以叛国罪名被判死刑。塔尔博特把亨丽埃塔带到安全之所后,冒着危险又回到普利茅斯。他在夜色掩护下进入城堡,并向埃尔薇拉解释了不告而别的原因。埃尔薇拉只清醒一段时间后,又开始神智不清。护卫进来逮捕了塔尔博特并准备将他处死,所幸此时传来克伦威尔已打败保皇军的消息,所有国王支持者都获赦免,埃尔薇拉重新回复理智,并得以和塔尔博特结婚。 曹秀美录音版的Qui La Voc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KgyoqO9G6I/ 她本身号不算大,声音有种微微颤抖,有时显得有些薄,在这首里却显得异常柔美动人,有种亚洲女性独有的温婉甜美。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个版本慢节奏的前半部分,这个录音版的结尾部分被用在了电影里。 曹秀美的现场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0Mjc2NjA0.html 格娃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yNjg2NjI0.html 弗蕾妮的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xNDQ2MTg4.html 不知道弗蕾妮为什么会唱这首,她并不是花腔女高音,她的这版在避难度。 ———————————————————— Veda在演唱会末尾加唱的一首《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应该是出自《绿野仙踪》原唱好像是朱迪·嘉兰。因为并不是歌剧,不在这里多说了,歌词是对Mildred人生的注解: At the end of the rainbow there's happiness and to find it how often I've tried but my life is a race, just a wild goose chase and my dreams have all been denied! Why have I always been a failure? What can the reason be? I wonder if the world's to blame? I wonder if it could be me? 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 watching clouds drifting by! My schemes are just like all of my dreams ending in the sky! Some fellows look and find the sunshine I always look and find the rain! Some fellows make a winning sometime I never even make a gain! Believe me . . . 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 waiting to find a little blue bird in vain! ———————————————————— 最后作为格鲁贝洛娃的粉丝,分享两个视频: 1)The Art Of Belcanto - Edita Gruberova: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zOTg2MTI4.html 2)Edita Gruberova Video Selection - A Life For Art: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zcyODIw.html

 2 ) 华丽而空洞的高跟人生

高跟鞋穿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舒服,只是有了它,走起来会响亮些。

当Mildred在最初的餐馆里面带微笑却又泪眼朦胧的举起酒杯和丈夫相碰时,当她的表情忠实的传递出那种人生失意的痛楚和自我给予的振作时,相信她已经看透了自己一手导演的这出华丽戏剧的虚浮,以及自己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Mildred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社会矛盾体,这个经济萧条,单身离异的女人,为了支撑家庭的生活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最终却又一败涂地得不偿失。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将她等同于一个亚洲生活剧中常见的那种集勤劳善良智慧等传统美德于一身中年家庭妇女形象,但实际上,她并不是。

她勤劳能干,也自轻自贱。她从未轻视劳动人民,却又始终难以放弃跻身贵族阶层的想法,在见识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无耻后,她愤恨至极却依然欲罢不能,她心地善良从未看不起别人,她虚荣自卑唯独看不起自己,她的三个男人很好的诠释了她的三种心态,温和踏实的原配,粗俗精明的合伙人,优雅自私的公子哥,他们分别满足了她对安定生活的需求,现实利益的赚取,置身上流的渴望,她在不同的时刻总是发现自己不同的需要,去找不同的人,她根本无力分辨或者说想过去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她只是凭借本能来平衡理想和现实,或许是因为对自己也有着模糊的认识,所以去回避一些应该的选择,而总是等到事情上门才考虑对策。这让她看似车到山前必有路,却也在让她习惯了被动的去处理精神感情上的纠葛,她的迷惑和摇摆,最终让她落得肝肠寸断,满腹伤心。

出于补偿心理,人们往往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到子女的身上,Mildred也不能例外,从一开始她对待两个女儿的不同方式上,就能看出她努力要把大女儿打造成自己难以成为的人,她完全按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去塑造她,让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竭尽全力去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培养她的高贵气质。甚至连她对自己所代表的劳动阶层的近乎侮辱的轻视也容忍下来。

不得不说她成功了,在她的苦心栽培下,女儿脱胎换骨,具备了那个高高在上的阶层一切特质,除了出身。

这是致命的矛盾。

她和女儿的几次冲突都因此而起,女佣的制服事件,钢琴课事件,情夫在女儿面前对她的肆无忌惮蔑视,可悲的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却完全站在她的对立面,用最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表达对她的蔑视,纵然在知道那公子哥花的是自己妈妈的钱,也依然不改对她的冷嘲热讽。

那时她恐怕还没有意识到,女儿俨然已经已上层人士自居,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是天生高人一等的,你给他钱还要看他愿不愿意去接,他们的优越感毫无道理却又理所当然,你对他们好是应该,你就该臣服于他们的脚下,而他们可以随意的将你贬损和践踏,在他们的眼里,花你的钱是看得起你,你应该没等他们说出来就立刻奉上自己的钱包和自尊,有时候你掏了钱还莫名其妙挨了顿鞭子,没什么,只是你掏钱的速度不够快。

她曾经有过天性的抗争,一次是在应聘时颇有些硬气的让名媛下不来台,还有就是雨夜里从破产的公子哥的豪宅里逃走,为数不多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她符合人性本质的自尊,那是一种对平等和尊重的天然要求。然而这种洁净的自尊,最终依然为她自己的自卑所摧毁,向世俗的社会潮流低下了头。

相比起Mildred的纠结,女儿Veda其实要比她洒脱的多,她打小就认定自己本身就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完全没有对底层劳动者的丝毫认同,比起她的母亲,她少了很多烦恼,唯独让她痛苦的,是自己的出身。在某些时刻,她似乎也会被因为这个问题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但大多都在通过对母亲泯灭人性的责骂后得以宣泄,就连这种宣泄的方式都是很上流的:我的血统不是天然的高贵,因为是你,是作为母亲的你连累了我。

对于这些自命不凡的人来说,错误和责任永远都是别人的。

所以她处心积虑要摆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乡,她要钱,也要身份,所以她不惜委身于人阴谋欺诈,可哪怕如此---不管出于钱还是其它---她所选中的目标也都要是上流阶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有钱人。她不甘心只做格兰岱尔的公主,她的目的就是站在世界的顶端,除了对身份地位的本能追求,还有一点,就是她也需要证明自己是真的贵族,以摆脱自己心头关于出身的阴霾。为了这个目的,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

最后她随机应变的利用了母亲,拿到了食品商的合约,她要的其实并不是钱,钱和所谓的广告商都不过是她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罢了。她要的是认同,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对她身份地位的认同。她已抛弃了人类所认同的美好情感,而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面子工程。她要的是众星捧月,一呼百应,要的是头版头条,盛赞如云。她要的是所到之处啪啪作响的镁光灯,要的是举手投足对芸芸众生的牵动。

而要得到和维持这一切,就少不了险诈阴谋,少不了出卖背叛。所谓上流社会,其实不过是一个将表面形象经营的很好,却骨子里极度自私的人群。这些人礼貌十足谈吐得体,但一旦你和他们有了深入的接触,你会发现其内心却是那么贪婪狭隘,寡廉鲜耻。Veda活的很清楚也很糊涂,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怎样能得到,但她或许还不知道,这一切会让她付出怎样的代价。

同为上等人的音乐教授冷冷的说,她是一条蛇,可以欣赏,但不要带回家当宠物养。这一句话既是对Veda的清醒评语,也入骨的揭示了她所影射的上层人士的残忍实质。

虚荣,或许真的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缺陷,是人类最大的原罪。

Mildred将女儿培养出了那类人的作派和优越感,却没有让她懂得那些基本而又珍贵的东西。她凭借形式苦心把她制造成了一个自己所以为和期望的,却又眼睁睁的看着她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她看着眼前这一具华丽的躯壳欲哭无泪,她的心日夜被悲伤啮咬,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也会痛恨自己无能为女儿注入灵魂,但奈何错已铸成。

所以一切都是必然。始终保留了底层那种朴实真挚情感的母亲,和这样一个已经成长为虚浮本身、彻底将自己献祭给上流社会的女儿,怎么可能还会有温馨感人的故事。也许很难说是什么让Mildred选择了这条道路,因为内心的好强?本性的虚荣?还是骨子里的自卑?已经见识了上流社会的无耻和虚伪,却依然痛苦的拜倒。仅仅是怕被人看不起,就为此而放弃了最珍贵的东西。而人,只有自己看不起自己时,才真的是悲剧降临之时吧。

Bert说的对,让她走吧。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放弃一厢情愿的幻想吧,她已经没有回头的可能,更何况她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经历过这场幻世浮生的虚华洗礼,你终归会看清楚,最为珍贵的或许只是曾经不屑的脚踏实地。

片中最为打动我的,是最后Mildred和原配丈夫Bert在寂静的夜晚于长椅上安静的对话。

Mildred说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怀了孩子,可是我愿意嫁给你,这说明,我是真的爱你的吧。

Bert猛的怔愣,但随即,他迎着Bert疲倦却又真诚的目光说,是的。我也是的。

瞬间就感觉有种窒息般的心疼,世界上最为强烈深远的痛苦,往往就是来自最为亲近的人的误解吧,女儿貌似随口一说的挖苦,却在她的心底留下了如此深重的伤害。此时的Mildred是幸运的,她多年来承受的侮辱和压力,最终得到了她需要的理解和肯定,而这种承认,则是来自她那段拥有了她纯洁情感的当事人,那个虽然离开却始终没有走远的人。

她倾注心血的女儿,没有给她丝毫的感恩和回馈。

而她,也是在此时此刻,才真的明白了她的丈夫吧。

我微笑着看他们在餐馆里碰杯,好像看到某种难以言喻却必不可少的生活成分在他们终归振作起来的笑容中回归,餐馆里倒立在桌面上的凳子也因此而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也许是已告结束,也许是即将开始。

不要看不起他人,更不要看不起自己,不用炫耀也不用证明,无需作伪也无须热切,因为你不会自我轻贱,更不会狂妄自大。

高跟鞋可以是你生命的点缀,却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可以为之努力,但最好不要为此纠结,更不要把自己变成高跟鞋的奴隶,为它所束缚。

幻世浮生,永远是舞台上的追光,观众席上的风景。

那潦倒时的牵手和笑容,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世界。


坦白的说,这部剧的故事张力其实并不够集中,很多铺垫也没有起到堆积和烘托的作用,有限的冲突基本都集中在了以情感为形式的阶层矛盾的纠葛上,但还是足以让人拍案动容。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再次说明了好的演员并不需要煽情的纯熟技巧和技术的制造感动,她只是把人物的感受一五一十的传递给你,通过他的言行,把人物的感官置换进你的心中。她精准而又自然的表现出你此刻相同的感受,她只是把你带进这个故事的世界,让你成为人物本身,自行唤醒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欢。

同时这部剧也说明了一点,其实影视评论的写作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影视作品本身的,对于一部好的作品来说,评论本身就存在于其中,根本不需要组织语言,那些看似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其实只不过信手拈来罢了。所以针对朋友说的好的评论少见的现象,还是要客观的说一句,这不都是评论人的错,只是好的影视作品太少,更别说夸一部剧要比骂一部难得多了。

 3 ) Oh, Veda

话说我想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同情Veda吗?肥温演的看似是个用心良苦的好妈妈,但实则不给孩子半点喘息时间,就像Letty对Mildred说的,"Why can't you leave her alone?"
Mildred这人看似仁厚,但人品也是有问题的,就像Monty说的,她总是在利用别人,却不与别人足够的尊重。Veda其实一直想向妈妈表示善意,比如自己和Sammy的事搞砸以后瞒着妈妈不想让她伤神,最后也和颜悦色地回来告别,但两次Mildred都没有领情。
Veda之所以敲诈Sammy,之所以一定要自己交Treviso的学费,就是为了摆脱Mildred窒息一般的爱。孩子大了,都需要独立的空间,但Mildred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Mildred这个人骨子里是自卑的、不自爱的,所以害怕交朋友,也总是想获得女儿的肯定,这也是她总是死乞白赖地缠着Veda的原因。
可是似乎大家都不明白Veda的苦衷和Mildred的错,Treviso甚至说Veda是毒蛇。Veda是睡了Monty,但不能不说这是Mildred逼出来的。她真正理解过Monty或者Veda的内心吗?真正尊重他们吗?还是从来都在自己瞎忙活?

 4 ) 《幻世浮生》:我总是追逐彩虹,即使徒劳

(芷宁写于2011年9月22日)
   HBO的MINI剧《Mildred·Pierce》基本上是一部女人戏,虽然男人是剧中很多重要事件发生的诱因,但在其中须承担后果并活下去的是女人。耀眼的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在奥斯卡封后之后,选择了这部在表演上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剧集,可见她的头脑很冷静。此次她的表演依然充满了戏剧张力,将Mildred·Pierce这个角色拿捏得入木三分,仿佛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呼吸都在默默表述着人物复杂难抑的心绪。
   的确,Mildred是个遭遇坎坷、内心繁复的女人,中产阶级所崇尚的教养让她很体面地忍耐着生活中的变迁,即使赶走有外遇的丈夫时,也是在一番平淡的家常谈话后。表面上的平静并不是真的宁静,它暗示着暴风雨的酝酿,当她最终因伤心蚀骨而疯狂发作时,那汹涌澎湃的情感纠葛便如海啸般袭来……可以说,凯特此番的表演依旧颇有层次感,依旧保持高水准,就在几天前,她拿到的艾美奖属实至名归。
   该剧集第一季用五集来讲述了一个充满了道德窘境、伦理困局和情感纠缠的故事,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让窘境、困局和纠葛显得更加窘迫、难堪和迷乱。译名《幻世浮生》似乎要比另一个译名《欲海情魔》要贴切得多,剧集结束时,Mildred在此期间的一切心血、努力和付出,都像泡影一样幻灭,包括她对最引以为豪女儿Veda的爱。
   看了剧集的人大多会指责Veda的自私残忍,Veda后来的老师甚至称她是“毒蛇”,而个人并不讨厌Veda,她只是个迷途的偏执者罢了,说到底也是个灵魂无以附着的可怜人。为了摆脱母亲的掌控,Veda没少挣扎,后来令Veda一举成名的,并非是母亲一直苦心培养的钢琴,而是之前从来没展露过的花腔女高音,当母亲难以置信地听到继而看到女儿的成就时,相信Veda有一种暗爽的感觉。
   无疑,Veda是自私狭隘的,她一直执着于脱离母亲那个“庸俗肤浅小商人”的“染指”,可又离不开母亲的金钱支持,于是Veda成了一个矛盾体,她之所以成为一条“蛇”,和母亲Mildred是分不开的,也和过分爱的养育历程有关。和丈夫Bert离婚后,Mildred心中只有两个女儿,在Veda露骨地表现出对母亲的轻蔑时,Mildred并没能把这种不良的苗头熄灭,反而有所助长,在小女儿不幸夭折后,长女Veda便成她的了全部,在不知不觉间,Mildred全权安排了Veda的人生。比之母亲的爱,Veda的心是愤恨的,她讨厌母亲的那副穷酸相不时地在提醒自己不是天生的贵族,更怨恨母亲在妹妹突发急病那天的缺席,多年后得知那天母亲在和情人幽会时,Veda彻底丧失了对母亲的尊重。
   Veda和Mildred几乎是互为镜像的,Veda身上有着Mildred的影子和梦想,不同的是,Mildred在经济萧条期被迫磨钝了触角,学会了在流尽自尊的泪后,努力去养家糊口。Veda则被保护得很好,过着大小姐般的生活,她沿袭了Mildred对贵族生活的向往,而Mildred之所以迷恋情人Monty,并与之结婚,至少因Monty那与生俱来的贵族姿态令她神往。互为镜像的母女在某一时刻会因看清了真相而震惊,花花贵族Monty便促成了此事。
   善导文艺片的导演托德·海因斯将该剧呈现得像一部文艺肥皂剧,而且他“因才施教”,让该剧强化了表演,弱化了剧本。该剧的整体制作在迷你剧中堪称中上,在场景道具、服装造型、色彩基调上,回溯了那个年代的风韵,配乐也给人一种在听老唱片的怀旧感。剧中有一首配乐叫做“米尔德里德的逃生”,给人劫后余生的感觉,Mildred和Bert的破镜重圆,算是经历惨淡人生后唯一的安慰吧。
   除却钢琴名曲的片段再现和经典花腔女高音的华美篇章,在剧中用得最妙的歌曲是《我总是追逐彩虹》,这似乎是对Mildre内心和行为的解读。Veda在演唱会上特意为母亲清唱了这首歌:“我总是追逐彩虹/有些人寻找阳光/而我总期待雨滴/有些人有时只求一胜/我却从未有所收获/相信我/我总是追逐彩虹/等待找到一只小小的蓝色知更鸟/即使徒劳。”Veda了解母亲一生的梦想和追寻,那句“即使徒劳”,表明母亲追寻的不过是一场梦,而Veda则自认为她是活在梦中的人,母亲只能追寻梦,而她本身就是梦。
   不论如何,浮生如梦,但总有人在追逐彩虹,即使徒劳。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8461568_d.html

 5 ) 《幻世浮生》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幻世浮生》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紫膺/文

看电视剧《幻影浮生》时,我想,要是主人公Mildred的女儿Veda是我的案主,我会怎样开展这次个案?
 Veda身上存在着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很可能兼具反社会人格特征。她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与其他女人偷情,母亲Mildred一怒之下与之离婚。为了抚养两个女儿,本是家庭主妇的Mildred,不得不出来工作。那时Veda只有11岁,此时她的自恋型人格已经冒头。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大特征是自尊缺陷,因此不断地需要从外部获得认可,严重者可以不择手段。自恋者的主要情感是羞耻和嫉妒,其主观经验是对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惧感。Veda被母亲认为是有天赋的、高贵的,因此培养她读诗、弹钢琴,她因此很小就仰慕上流社会的生活,对母亲做女招待的事情感到被羞辱。剧中的表现是Mildred不敢告诉女儿们她在外面做什么工作,将工作服的阁楼里,Veda将工作服翻出来,给家里的雇工穿上,并让那个女工扮演佣人来服侍她。她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揭穿母亲欺骗的把戏,羞辱母亲,而是对对她内在恐惧的防御。此时,已经揭露出她的自尊缺陷:她无法接受自己中产阶级的出身。她维护自尊的唯一办法是在生活中假装是上流社会的淑女。
 她的母亲Mildred就是她人格形成的助推剂。女儿Veda的梦想未尝不是她的梦想,这是她从小培养女儿学钢琴,发展女儿的音乐天赋的重要原因。而她在走投无路,被迫到饭店端盘子时,她也不肯把实情告诉女儿,反而继续维持女儿虚荣浮夸的物质需求。另外,在她辞去女招待职务,开始自己经营餐厅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两个爱慕他的男人,她自然而然和他们成了情人。这些都被女儿看得清清楚楚。
然而,Mildred本质上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她对上流社会的仰慕仅停留在羡慕的层次,她和男人的交往是情感和欲望交缠的结果,利用对方的情形并不多。这些在女儿眼里,全都变了味, Veda接受的是变了形的信息:如果不跻身上流社会,那她就会羞耻至死;男人是可以利用的,女人的美貌和身体就是本钱。
可以说,Veda的自体存在严重缺陷,她无法从现实处境即破产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获得自尊。最爱她的人,和她最亲近的人是母亲,但母亲“低下”的出身是她永远的阴影,无论后来母亲将餐饮业做得多大,挣了多少钱,还是与“油腻的鸡肉、小吃店”有关的乡下女人。母亲是她的来源之处,是她的根,被她内化为自己低贱的部分,这一点无时无刻不在羞辱她。所以,她这一生最恨的是母亲。
而Veda的自体缺陷始作俑者就是她妈妈Mildred自己。倘若她在做女招待时,和女儿坦陈家庭的实际情形会怎样呢?倘若被女儿发现真相后,她和女儿抱头痛哭时,她不是承诺“我做女招待本意不是做这个卑贱的工作,而是为开餐厅做准备,将来挣钱维持你的虚荣”,而是坦言“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会怎样呢?
另外一个典型情节是Mildred答应买一架钢琴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小Veda,但Mildred没存够钱,就买了一只腕表给她。Veda大发脾气。Mildred为了削减开支,不惜和情人Monty一刀两断。因为近几个月Monty公司破产,Monty一直靠她接济维持生活。
Mildred的做法就像很多家长典型的做法:我没有得到的,我要让我的女儿、儿子得到;我没有成为那种人,我要让我的儿子、女儿成为那种人。殊不知,这种育儿方法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敌人。你不是接受自己人格中的不足,而是将最高最理想的部分投射到女儿身上,那么你就会成为女儿人格中最低最卑贱的组成部分,后者长大后必定欲将你割之而后快。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另一个情感是嫉妒。这一点在Veda身上也很明显。她十一岁时,母亲的情人Monty进入她的生活。Monty是没落的贵族,代表了上流社会。母亲和Monty的交往刺激了她的嫉妒心,她无形中将母亲当作性竞争的对手。而母亲这样浑身待着油腻肌肉味的粗俗女人居然可以赢得Monty这样的上流社会的男人,也令她知道女人有一样无往不利的资本:美貌和身体。
另外,Monty的言传身教无意增强了Veda自身人格的对立:有天赋有品位的上流社会淑女(由Monty代表的)与愚蠢的品位低下的非上流社会的庸俗女人(由母亲Mildred代表的)。到了Veda长大成人后,这个对立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状态。此时,Veda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利用所有人对她的情感来上位,也就是让自己变得无情。
Veda为达私欲不择手段的做法很有反社会人格特征,反社会人格的重要特征就是缺乏对他人处境的感同身受,而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自恋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确有很多重合之处,但Veda身上的自恋型人格特征更明显,因为其驱力是羞愧和嫉妒两种情绪,其防御手段是理想化。而反社会人格的全能控制,是出于对自身无能的恐惧。
Veda的钢琴老师去世后,母亲带她找到另一位著名的指挥家,结果Veda的演奏技术被全盘否定,Veda回家后一蹶不振,陷入了强烈的自我否定中。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典型特征:理想化和贬义,我要不是最好的,要不就是最差的。但是聪明的Veda想到了另一条跻身上流社会的路径。她瞒着母亲去演艺圈混,结识了某著名导演的儿子,与之发生了性关系后,然后控诉后者失德,以便敲诈一笔钱。
而在Mildred心里,女儿Veda从来都是无辜的小白兔。导演的夫人找上门来警告Mildred,她最初认为女儿受了欺负,要报警抓导演的儿子。直到Veda自己承认:不要让警察抓他回来,他对我痴迷到了可怕的地步,他回来就会要求与我结婚,而我不想跟他结婚,我想要的就是钱!至此,Veda的品性完全暴露,Mildred气昏在地,但为时已晚。
Mildred的盲区在于,无论幼年的Veda和成年的Veda 暴露出多少人格障碍,她都视而不见,还是坚持老一套的管教作风:满足女儿一切物质需求,甚至对女儿卑躬屈膝。也许在她的潜意识深处,女儿仍然是那位可以代替她成为上流社会的淑女的人。
还是Veda后来那一位音乐老师说得好:Veda就是一条沙漠里的蝮蛇,你能将它带回去当宠物养吗?不,你只能由它去。
顺利地成为花腔女高音,并在当地电台小有名气后,Veda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母亲和继父。Veda对母亲不是没有情感,但相对于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她对母亲“低级出身”的羞耻感则要强数倍。羞耻是最令她痛苦的情感,她防御这种羞耻的做法是在心中“干掉母亲”,于外在则是将母亲“非人化”——她只是我的利用对象,没有什么情感牵连,自然就不会引发痛苦。
所以,对这对母女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互相不进入对方生活,那么Mildred就不会触动Veda内心的伤痛,不会让她想起她的羞耻之源。而一旦两人“重归于好”,就会回到以往的模式,Mildred必然一味讨好纵容女儿,Veda必然启动防御,小的时候是不断地揭露母亲隐瞒真相的小花招,大了就是利用母亲。母亲为她定制昂贵的演出服,预订十几张演出票,大搞庆祝宴会,不惜公司亏空,甚至面临破产,这些都不是Veda主动要求的,而是Mildred下意识对待女儿的方式;对Veda来说,母亲有钱也好,没钱也有,她的公司红火也好,破产也好,甚至她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自己无关。唯有抓住“与自己无关”,她才可以抵御内在的痛苦。
所以,一味地谴责Veda自私、冷酷、没良心,并没有说中要点。对Veda的人格来说,这是她“最好”的面对母亲的方式。即便她此时已很有名气,挣了不少钱,她也绝不可能拒绝母亲拿钱“供养”她,也不会主动支付服装费、宴会费,更不会过问母亲公司到底亏成了什么样。她满脑子盘算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于是她盯上了继父,她母亲的老情人,没落贵族Monty。
在童年时代,Monty对她就具有无比的性吸引力:英俊、潇洒,最主要的是,来自无所事事的上流社会。电视剧在演11岁的Veda和32岁的Monty相处时的画面时,我升起的第一感觉是:Veda总有一天会爬上Monty的床。果然,在十年后,只因Monty和另一家大公司有关系,能够帮助她去纽约发展,她便果断地趁母亲不在家的时候,进了Monty的房间。
 此时的镜头画面是Veda赤身裸体走到镜子前,她肆无忌惮地在母亲面前展露她年轻美丽的身体,这是一种炫耀和宣告:看,我胜利了。
Veda的可怕之处在于,她不仅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而且很有天赋,不仅是音乐天赋,还包括擅长运用女人天生的资本,所以,本是令她痛苦的自尊缺陷,反而成为她成功的助力。如果电视剧继续往下演,那么到了纽约后,Veda很可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用完了Monty扔掉,再物色一个新的Monty。
不能不说,Mildred对女儿的爱是有严重的问题的,盲目且无知。是她亲手将一个可能的小魔鬼,培养成了大魔鬼。从整个剧来看,尽管Mildred最爱的人是女儿Veda,但她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Veda的心,她不知道女儿真正想要什么。片中有很多次母女争执后和解的画面,看起来总有些不对劲儿,其原因就在于她们的心从没有真正的联结。
Veda的灵魂就是魔鬼的代表。Mildred选择Veda做自己的孩子,很像上帝和魔鬼打了一个赌:Veda这个埋着邪恶种子的灵魂能被拯救吗?可惜,Mildred的育儿方式一步错、步步错。起初,Veda的人格障碍很可能只是反抗母亲没有真正地看到自己,但Mildred的应对方式只有两种:一味道德说教;一味纵容女儿不切实际的虚荣心。Veda就像遇到一个陷入泥潭的小孩,而这个小女孩也是Mildred内在未被救赎的小孩,Mildred 从未真正看到过她,更谈不上给她带来光明和爱。最终,这个赌上帝完败,魔鬼完胜。

 6 ) 做女人真的很难

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做一个事业和家庭都成功的女人真的很难。为什么一个男人的衡量标准往往只有事业,而一个女人,哪怕是事业成功,家庭缺失的话,还是容易被人所诟病呢?

 短评

忒气人了 咬牙切齿的看得我 掐她脖子我都跟着使劲呢还

4分钟前
  • 屎霸
  • 推荐

不要看!看了纯粹添堵!veda's totally bitch!!!!!

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看着Kate在剧中被虐的同时我也在电脑前被虐的七零八落的,特别是最后一集Veda和Monty被Mildred捉奸的时候,竟然还敢嚣张跋扈的裸体示威,这时候如果Mildred能直接把丫掐死然后顺带手把Monty也掐死就是我认为最好的结局了!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爱是我们贫贱的标志”

12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转了一圈又回来,对于这么畜生的孩子真的要狠下心说见鬼去吧!怎没掐死啊bitch!肥温瘦了吧,她穿的所有裙子都美死了~~讨厌ERW,她很适合演这么恶心的角色。。男人都不够美啊遗憾

1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 温斯莱特的演技没得说,但我对她一直没什么特别感觉的原因是,不论哪部戏,她走路都是一副在左右两边各抱一只西瓜的大妈感…2. 如果我有Veda这种女儿,应该会在她10来岁的时候就把她卖给了妈妈桑;3. 这个中文名翻译得太二了。

15分钟前
  • 冬天
  • 推荐

经济大萧条也许是全美最难忘的血泪时代,所以此剧足以让那帮老家伙们聚在一起,依恋青春痛哭流涕举杯相拥高唱回忆。老爷车,厨房里的鸡肉正在烤箱里嗞嗞作响,某首过时小调扣人心弦。挫折和幸运都似洪水,时过境迁后是否还有人在一起紧紧相依?幻世浮生,戳到你的泪点了吗?请嘲笑痛苦因为你也被嘲笑着

19分钟前
  • 蒋乜乜
  • 力荐

越编越畸形的剧情与人物,若非大牌撑场,实在是不可理喻的胡扯。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Veda就是被Mildred给惯坏的,以至于Veda抢了“继父”,还要在母亲面前全裸示威。最后,大女儿跑了,小女儿死了,第一任老公回来了。戏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母女关系,而这母女关系又这么病态,Monty算个啥,两母女的宠物。

26分钟前
  • Frosti
  • 推荐

果真是幻世浮生啊,数年奔波到头如梦一场。不要指望这会是黑色罪案或是女性励志,其实从第一集开始,托德·海恩斯就想好了把这片拍成一部伦理系的家庭情节剧,并向他的偶像塞克致敬。凯特再次奉献精彩的演绎,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的样子真有爷们气。唯一的遗憾是断断续续的看完,情绪有些割裂了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爱女神穿的每一套衣服!

31分钟前
  • stranger17🎐
  • 力荐

Kate Winslet+Guy Pearce两位讨喜的英伦演员担纲演出,表演当然还是毋庸置疑。电视剧立足点较低,看起来相对琐碎,时代的悲哀并没有彰显得淋漓尽致。不过依旧非常十分精美,布景/道具/服装十分得体,剧情稍显疲软,但是仍不失为今年获奖的最大热门之一。个人倒是很喜欢。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部完全靠导演和演员的功力撑起来的散发着强烈大匠之气的家庭肥皂剧

3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做为一名金链汉子,一个女人的奋斗史真的看不下去啊。推荐异性友邻看吧,给个四星。

40分钟前
  • 意乱城迷
  • 推荐

veda真的是太讨嫌了好么!!!每次看到她很BITCH的样子我就想掐死她啊= =纯粹是看肥温彪演技啊><不愧是肥温。集集都有床戏╮( ̄▽ ̄")╭ Leo大婶你能不能别到处打酱油了!!!!天天看你太审美疲劳了drama queen!!!!!

45分钟前
  • Dita
  • 推荐

取名为《幻世浮生》比较好。。。服饰很美。。。

50分钟前
  • tanceqi
  • 还行

这么2的名字,还情魔~明明就是奋斗的主妇嘛~

54分钟前
  • 命--假如...
  • 推荐

太不该看了!真看不得这种母亲被女儿精神折磨成这样的。结局就该安排她掐死她算了。看的过程中多少次想咆哮啊!!!!给三星,臭编剧折磨死我了。我这么爱我妈,你给我看这种,我想抽那个死婆娘Veda!!!!

59分钟前
  • 小晨
  • 还行

HBO出品,必属精品。

60分钟前
  • 熊仔面
  • 推荐

强忍看完了,怎么说呢,虐心啊。丈夫背叛,幼女夭折,长女背叛,生活再难,做为母亲还得坚持下去,即便以上种种可能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映射的也是那个最萧条的时代。还有,影后就是影后。

1小时前
  • janjansk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