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HD

主演:刘雅瑟,段博文,赵梦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3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4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5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6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7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8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19十三棵泡桐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青春的确如此

那些发生在泡桐树下的故事和爱情刺痛了被叛逆所蛊惑了的整整一代人的眼睛。就像画面中的暗红色,警觉而鲜明。那种慌乱的奔跑,摇晃的镜头下所浮现的是一种焦躁的错觉,带着迷幻和不确定性。
 
短发女孩(风子)那干净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不过真正残酷的现实才刚刚开始。镜头前的包京生拿着刀狭持着一个看起来软弱无力的男孩阿利。这种感觉让突然让我有点惊讶,短短50秒的时间里,我的心跳了一下。风子喊道,老包,还我刀子,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一把利器,一把斩断人心的绝望。
 
风子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连环画是阿拉伯的故事集。勇士费拉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勇气把一把刀子插在了自己的脚背上。于是风子开始迷恋上了刀子。这是风子凌冽锋利的一面,她的青春期就像一把刀子,而她的生活却被刀子割得支离破碎。当她难受的时候也只会狠狠地敲那两把它宝贝的刀子。生活是令人无所遁形,除非做出改变。
开场的生日会风子透过玻璃窗外突然看见了骑骆驼的阿拉伯人,一种真实的幻觉,清醒着却不可触摸。这是一种奇特的隐喻。之后的情节里风子会反复看见这种幻觉。
 
陶陶(shit,居然跟我好有一个名字)是风子的男朋友,保护班上的富家子弟阿利,打起架来就像把锋利的刀子,忧郁而迷茫。很喜欢陶陶骑自行车带着风子还有在废气的尾楼那个出其不意的吻。很纯洁也很迷人。本以为单纯的爱情就会这样延续下去,然,平凡破碎的生活从新来的转学生包京生开始变得不可预测。。。。。。
 
风子(偶喜欢)是一个有点中性但不乏甜美可爱的女孩,但平静的表面背后是一个
有些灰暗的单亲家庭。我能看到作为父亲所处环境的尴尬与无奈。窝囊到无法与夺走自己妻子的男人的对抗,往往还要低声下气。然而私下脾气大得惊人却处理在了女儿脸上,不是不爱,是一种无奈,下岗、离异、贫困……上一代人的哀伤,现实很难很无情的落在了父亲的身上,最后父亲送给风子一条裙子,这条裙子却是婚纱,这是一种最凄凉无助的爱,也预示着父亲一生婚姻不幸而悲凉的处境。可惜的是风子还没能理解作为父亲的苦楚与辛酸的时候就已经迈进到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去了。
 
新来的女老师看起来是那样的道貌岸然。尖锐刻薄。却与陶陶发生了一段暧昧不明的模糊的恋情。若有若无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师生范围。陶陶的父亲因为贪污被捕入狱。又是一个问题家庭。同班的女孩子伊娃是个锥子型人物,说起话来尖酸刻薄。但是却有超强的文学气质。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虽然腿瘸了,人格却很独立。陶陶欣赏她也许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一直生活在迷茫中需要现实有力量的引导让他有一条路去走。这样他就可以逃避一切无论是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他自己的迷惘懦弱。这个引导他的力量应该就是伊娃和宋小豆。所以他选择离开风子。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风子和包京生的恋情,是疼痛的报复,青春期的叛逆,还是缺少父爱而在老包的温柔下妥协?
 
个人不喜欢包京生这样的男孩,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是佩服他的坦荡。他是有力气的,像刀子的陶陶能在老包的面前妥协。最后陶陶只能用阴的,在厕所放置鞭炮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达到报复老包的目的。结果却炸倒了女里女气的语文老师。包京生也因此被老师误认为是他在厕所故意放置鞭炮。这一点上我觉得十分看不起陶陶。也是恶意的懦夫。

不过结局老包还是因为矿考与放鞭炮炸人事件的处分而被开除出校。他等着风子帮他,等着有人拉他一把。可惜风子的处境也只是无能为力,最后走投无路的老包选择了阿利。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在这里我看到了暴力的一面,金钱、性、残酷、迷惘、腐坏。。。赤裸裸的青春是一剂毒药。
 
在剧中,风子在游离状态中总是能看见一个骑着骆驼的人,我想这也许是她的一种信仰,是一种寄托于精神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坚定的是一种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的渴望。最后她终于去了她信仰中的世外桃源,沙漠,去寻找那个骑着骆驼的人。

 2 ) 郁闷,又看了和谐版

1.先总结:即使是和谐版,也是难得的好电影


2.看了网友指出的两版之间的不同

  觉得和谐版可能更含蓄

  含蓄是我们的电影所需要的

  我们的电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直以来,实在是太不会含蓄了

  其实要交代的东西观众已经可以领悟到了

  包括要了我亲命的珠珠的"女同情结"暗示(大杂烩啊,大杂烩啊...)


3.加上男老师猥亵何风的情节

  我觉得并不好

  故事的力量来自于真实

  太多过于戏剧化的东西,会消弥他的力量

  把校园内所有可能的变态事件集其大成,杂烩到一起,

  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4.当然,..两个版本哪个更好...

  实在是第二位的问题

  实在是本不该有的问题

  郁闷,郁闷啊!

  动手晚了,动手太晚了!电驴上没种了!~~~

  下次要早动手

  所以说,禁片还是禁的比较彻底比较好

  比如颐和园

  至少不会看错版



5.电影补充了我对普通中学的各种打群架/早恋传闻的想象

  体验到他们的状态

  也算是一种猎奇


6.正如电影本来该有的名字,电影的主线,其实是一种情绪

  "狠"

  时下很多残酷青春片的主题


7.最后陶陶竟然也考上了大学,

  实在是让人对时下中国的盲目扩招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8.高3下半学期,音乐课竟然还在继续,这比我们学校强

  这是这个学校,唯一的,难得的可贵之处


9.何风的老爸给何风买的裙子...我承认当时我笑喷了

  实在是不像一个正常人干的事


10.伊娃的心态确实是"相当"的健康

  她对待自己残腿的自然朴素的豁达态度

  甚至让我觉得其他所有影视作品里的所表现残疾人的积极健康心态,

  都不真实,都很做作,都黯然失色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角色设定


11.骆驼男第3次/第4次慢吞吞的出现时

   我感到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我感到的是有点烦了

12.音乐说不上美,但和影片的感觉很登对

    是啊,很奇怪,也很美妙

   青春+残酷,要配阿拉伯曲风

13.最后

   一直以为要杀人

   半等不等的等啊等着

   最后竟然温吞水收场

   ...

   当然,不是说盼着杀人,是您让我等着的瞧杀人的呀

   或者原著不是这样的?

 3 ) 《十三棵泡桐》:无愧于我的青春,虽然它不堪一击

“无愧于我的青春”,或倒一下说成是“我于青春无悔”,有段时间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其实,是黑泽明的片名,和《酩酊天使》几部。

《十三棵泡桐》是好是坏,孰优孰劣,相信每个人看过心里有数,在这就不急于表明一家之见。

但可以指出的,吕乐所表现的只是一小群人。大多数人,如正在看字的诸位,度过青春,安然无恙。正如此刻,还能默然地面对一部简单的电影,理会它什么禁片之名。不太需要把《十三棵泡桐》上升到一个层面,回首、怀旧。那有着梧桐树的校园,依然还是那样,并没有多少改变。错觉来自时间背景,在没出现1999年之前,第一反应是现在的学生真“太不像话”。总是记得入WTO正是在高考前,2001年。那片中的只是1999年么?出现千禧年之后,又惊觉,那真是我的同龄?!高清的影像反而有些刻意的怀旧,总之是迷糊于时间的角落。此外,这个版本片源奇差,要么压缩技术不到家,难怪载后连连出错。

宋小豆开堂一席话差点没直接笑喷,心想这老师可真够虚伪的,还傻子阿甘。如同《高三》里语文老师口中那匹北方的狼,成为极度恶俗又相当奏效的例证。

能被看出来的,想必逃脱不了基本判断力:陶陶和宋小豆,风子和语文老师,之间仿佛猛捱了几下剪刀的顿挫感。在这里,导演的目的、作者的初衷并不是想推翻作为越级倾轧的代表,正如下面插说的内容也将和电影无关。

之前一段时间,和小时候舅舅家的朋友,或直白说是出来混日子的小学同学们,饮酒聊天。说到小学时候的数学老师,他们直言是个色狼,闽南语名为“猪哥”。众人三言两语,立马翻出斑斑劣迹。心中只有感慨,当初四年级他还辅导数学竞赛。那信其有,不信其无,其实已不重要。高中是可以藏着如此多的事情,除了有女生花痴般说她喜欢上了生物老师;到了大学,有女生点名直骂某领导是恋足癖的老变态.

比较于“老师形象”的倒塌,泡桐树同学的校长则直接通过高音喇叭的声音传达,不需直接出面。一声咳嗽更是吓得风子落荒而逃,迂回盘旋的楼梯(其实就没几层),犹如恐怖森严的冰冷堡垒。也就是在相似的帘子下,却有女老师的面颊潮红,衣衫不整。这些都是闲杂,如同在《赵先生》中,一直没弄懂“发乎情,止于礼”是否应对了《小城之春》。反过来,一旦你意识到该问题,做与不做,有或没有,其实已经没多大差别。

家庭的破损直接影响到几个小孩的生活,如同日本导演反映现代伤痕的系列作品,每一部都压抑到死。父权的存在以及中国特色的父亲形象存在却缺席,缺席不如是说他们滥用了权力或脱离了必要的管束教导。但《十三棵泡桐》又用风子父亲来告诉观者,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受害者出于习惯条件,又伤害了又一批弱小。至于父权(父亲)的讨论,请移驾虎皮的这篇文章。
http://moviegoer.cinepedia.cn/movieblogs/382
事实上,绝大多数涉及青春,有所反抗的,用性、用暴力、用毒品、用毁灭来对抗压制的,大半以上都是用血肉之躯去碰撞矗立的父权铁壁(这才是真正期待《颐和园》的原因)。家长会上,脸谱化以至模糊得一致的众人,应答得虚假的“知道了”三个字(所见识的家长会场面绝对不会如此异口同声来回答)。

在《十三棵泡桐》中,有的是自我放逐,或自选道路。但,他们绝不是代表着多数人。很多人奇怪于除去这几个异类,其他同在一个教室中,一个校园里的学生,则是沉默的大多数,一身校服把他们变成相似的塑料模特。在这一点上,沉默的大多数相当于操场上那件倔强显眼的红衫。单从画面,意味着他已经脱离了集体,必将遭到比刑罚更恐怖的冷落——事实也是如此,他没有谋杀的能力,没有清醒的思维,似乎在这里清醒,意味着必须服从别人的指使。中国人争先恐后地涌入占多数的集体,少数被排斥的人群要么被打压,要么受歧视。

在校园时代,占多数的是意为面朝高考奋不顾身,不惜一切,它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办法(在现在看来自然不是那样)。有一部分人是能成为标榜反抗体制的“骑士”,可事实上,不见得那骑士就不是片中风子异想的阿拉伯骆驼男。假的,一切都是假的。经历了体制压榨的人们反过来以寥寥几个侥幸脱逃者为荣,对多数粉碎失败,青春空燃的,则贬为异类,又一边,冷眼对待着周围依然不倒的体制。

说到原著《刀子与刀子》,不如说是两把刀子(片中掉了链子,就做了个首尾呼应)。风子就是一把刀子,锋利尖锐,要么到废弃厂方里去发泄干架,刺伤自己、刺伤别人,青春更是被扎得伤痕累累,但她不叫疼,到是在老爸的虐打时哭啼得可怜异常。

刀子后来被丢掉,视为风子和青春说再见,如果高中对她来说就是青春的结束话。她艳妆,成熟,依然落寞,出走边疆。在这里,不得不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做得太好,能说的都说,父权到时代,这也是《十三棵泡桐》无法比拟的东西。但若说有所优势,则是同在中国大陆经受应试教育,在音乐课上唱洗脑的革命歌曲(高中有音乐课?想想)。

但是很难相信,那出去的几个人能够人格完整,正如你不确定沉默大多数是否完整,无法避免成为房奴钱柜养老婆抱孩子,而自己在悲观反对的时候被打为愤怒青年。反过来,人家健全与否又不关高高挂起的良心宽容。发你的无谓牢骚去吧,无愧于别人的刀子和青春,只因,他们与你无关。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559690/(图、文)附:拉片为王,来自成都小伙子

 4 ) 来自田原BLOG里的评论

《十三棵泡桐树》在东京电影节得奖了。应该的,这样的电影再多拿几个奖都是天经地义的。只是遗憾,中国的青春三部曲,只有这一部获奖,但,是实至名归的。

 《青春期》,《八月的故事》再加上《十三棵泡桐树》,都是讲青春的片子。不过三部电影各不相同,青春有多少种,没人能说清楚。好在我们有电影,一个电影一种青春,观众慢慢品味。

  淡淡的,是《青春期》,没有大事情发生,只是细碎的感情。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关于宿命,关于成长。这种青春的状态,应该是最普遍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渡过了有些漠然,有些冷清的青春期,有些失落,却也大步跨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八月的故事》是敏感的,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柔弱的神经。故事是根据陈慧的小说改变,我们居然用超低的成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拍出了一个多钟头的长片。其实,它本来只是一个为香港电台拍摄的二十分钟短片。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感触至深:“有些事情,我一个人记得就好…”在裁缝店的那天晚上,我这样对平安说。说完便有眼泪从眼角奔出来,无法控制。演那场戏的时候,我哭了很多次。其实青春是一个人的,主观也好,武断也好,只有记得的才存在。

  而《十三棵泡桐树》终于打破了平静,躁动来了。破碎的家庭,压抑和挣扎,青春开始残酷。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从外向内说起,在拍摄手法上,导演选择了高清,所以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很宽松,很自在,无拘无束。正是以为这样的拍摄手法,留给了演员很大的空间,里面的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在大荧幕上,他们的表情都自然而流畅,没有职业演员的城府和掩饰。

  这次,终于有一个中国导演在真正讲年轻人的故事,不是情绪或者气氛堆积出来的,而是实在的故事。不管有没有讲到极致,都是一大跨步。想到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就很欣慰。

  电影中的几个孩子都来自破碎的家庭,这些强加给他们的缺陷,让他们青春的残酷暴露在外。所以他们成了芸芸众生中更加有代表性的几个,其他的人青春虽然也惨淡,不过被平淡埋没了。

  整个故事又是从一个女孩出发,这样一来,视角就更加脆弱。青春期中,女孩肯定是弱势的,对于感情,男孩在青春期往往如同狩猎者,兴奋而贪婪,而女孩者则过于敏感,注定受伤。这种状态,在女主角的身上清晰可见,两个男孩都让他疼痛。因为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男孩往往因为新鲜和猎奇,而女孩是为了刺激或是忘记前一个,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不可挽回,第二个也搞砸。最后,女孩去了沙漠,去找唯一一直和她站在一起的沙漠,这份心碎,估计每个走过青春期的女孩看了都会伤感。

  让我惊喜的是,一个男导演,选择去讲女孩特有的情感,竟然能把女孩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处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被感动了!

  总之,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故事,有新鲜的面孔,有伤感,有冲突,也不乏幽默。这样的电影,再来几个吧!

 5 ) 刀子一样的时代

   吕乐人到中年,依然男性荷尔蒙浓烈。十三棵泡桐里面的男孩女孩,一触即发,充满小兽般的攻击性,不管是破坏性的攻击,还是性冲动。不知道是不是审查的原因,暴力的尺度很小,高潮的场面也仅限于持刀劫持。由于性比暴力更具有延伸的幻想性,所以性的尺度感觉很大,青少年性爱场面,女老师和17岁的男学生……尽管性爱被沙发后背挡住,师生恋的暗示仅限于女老师单身宿舍的门帘,但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文体基本还是传统的。传统文体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每一个节拍都导向最终的意义。但是可能是为了能公映,剪得太厉害吧,总觉得中间缺少了很多的东西。少年的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大步迈进,走到某种苦涩的终点,大逻辑没有问题,但推导的过程未免过快了。西藏来的虎头少年老包,除了看心爱的女孩吃方便面自己咽口水那场戏颇为动人外,几乎看不清面目。先于老包出场,非常抢戏的陶陶,也在后面突然不参与叙事了。种种奇怪之处,不是审查修改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太过私人了,它的视野就是风子的视野,它和风子一样少年懵懂,什么都经历了,却知之甚少。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次要的东西。女老师多次在镜头中呈现出类似高潮被打断的样子,衣衫微乱,脸红轻喘。那小碎花门帘背后的事过于淫荡了。风子跑去找蒋校长替老包说情,走廊里校长一声喷嚏,吓得她落荒而逃,像老鼠一样一溜烟的消失了。那个年纪的孩子的凶狠和怯懦,在这场戏里过于令人心酸了。父亲给风子买了裙子,风子穿上,庞大的婚纱一样的裙子令人啼笑皆非,这父爱,又有点过于隆重不堪承受了。

   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温柔的女孩子一般的男孩,最后拿出刀子,捅向他不能接受的世界。同样是刀子一样的青春时代,十三棵泡桐表面锋利,实际无力。像被刀背砍过的触感,钝钝的,有点疼痛,但是也不剧烈,就这样青春就过去了。那个时候看牯岭街,哭得面目全非的,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真正残酷的青春,是过不去的那种,即便过去了,也基本心理完蛋。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十三棵泡桐的人,现在应该过得还不错。

 6 ) 操场边没有秋千,更没有蝴蝶停在上面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艾略特《荒原》

风子的生日在四月,这段青春的故事,也就从残忍的四月开始。泡桐树开过了花,枝叶疯长。青春也在疯长,也像泡桐树一样,材质疏松,内心空虚。

成都的西城,以前是满人驻防旗兵的住处。满城里有条小街,叫泡桐胡同。辛亥革命以后,因为要驱除达虏,满城改为旧名少城,而胡同也是满巴儿的叫法,于是把所有的胡同改为街,泡桐胡同便成了泡桐树街。解放以后,为方便附近省直机关的子弟入学,街上办起了一所小学,叫泡桐树小学,简称泡小。泡小的学生家境大都不错,配备了不错的师资,升学率高,名声也就渐渐大了。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进泡小,舍得花大价钱,买泡小边上的房子。我的朋友告诉我,你要是在泡小划片的几条街上有套房子,那你就发了。我当然发不了,以此倒推,我也没有这么一套房子。然而成都人毕竟都因为这所著名小学,而知道了这条小街。两个月前,我在网上找电影,看到《十三棵泡桐》的题目,点进去,果然跟成都有关。看完电影,想,还真让我蒙上了。后来听说原来片名是《刀子和刀子》,果真如此,我恐怕就要错过这部电影了。

泡桐树街这么小,没有地方安放一所中学。电影里的泡中,只能在电影里。不过,这样的"合格"中学,成都有很多,全国又哪里没有呢?和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在下课之后,在同老师、校长以外的人说话时,都说四川话。于是,电影里有了两个壁垒分明的话语世界:普通话的和四川话的。

影片里普通话对白用得不多。从不露面的蒋校长,在广播里用川人特有的椒盐普通话,讲着中国进入WTO的伟大意义,讲着泡中的学生该如何迎接挑战。班主任宋小豆走进教室,不怒自威的样子,张口是标准的普通话,甚至夹带着洋腔洋调的英语。在这个普通话的世界里,它语调庄重,冠冕堂皇,都是台面上的官样文章。它听起来那么虚伪,即使是伊娃情真意切的作文,也由于用普通话朗诵出来,而显得虚无缥缈、臭假寒酸了。然而它所代表的权力,一点也不虚假。宋小豆"别怪我翻脸无情"的威胁,以及"第XX号校长令"的惩罚,是完全彻底的真实。为了它所代表的权力的真实,学生们也不得不在普通话的世界里周旋敷衍。

与之对应的,电影里四川话的世界,才是真实的生活。这生活里很多无奈很多肮脏,在人的心里塞满了厌倦、烦躁、和愤怒。在这里,痛苦和快乐用四川话表达,直接干脆,刀刀见血。很多外地人都说成都人说话很绵软很妩媚,其实像所有活生生的方言一样,四川话有它的痛快和尖刻。风子喜欢刀子,喜欢像刀子一样锋利的陶陶。风子说话也绝不温柔,像把刀子,因为在她的生活里,温柔是稀缺品。母亲跟别人走了,父亲对她动辄拳脚相加。风子难受的时候,会给陶陶打电话,不出声,拿了两把刀子,敲得铿铿锵锵。

风子不喜欢臭假寒酸地看书,她只看连环画,她的英雄是沙漠里的勇士费拉斯。我没看过那本连环画,也没听说过费拉斯,但我很想知道费拉斯是什么人。我只能去找来何大草的原著,小说《刀子和刀子》,结果那里面也没有费拉斯,却有另一个勇士,麦麦德。风子如果肯看书,会知道瘦子麦麦德并没有拿刀子刺向自己的脚背;麦麦德的脚很痛,是因为他不得已要逃跑,要光着脚跑过一片荆棘。而风子看到的连环画上,满纸的刀锋、脚背、和血。血腥的画面,视觉的强烈冲击,让少女风子爱上了冰冷的刀子。

你如果养过鱼,就该知道鱼缸是个小社会。刚开始里面的鱼总要撕咬几天,分出了高下,才好各占一隅,相安无事。这时候,你哪怕只是挪挪缸里的假山水草,都会引得鱼们再一场撕杀。泡中的高二·一班就像个大鱼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陶陶是男生里的头,是他用拳头打出来的。包京生来了,鱼缸里的秩序乱了。包京生不断地向陶陶挑衅:跟阿利借钱,在球场上绊倒陶陶,还要从陶陶身边夺走风子。陶陶不正面接招,暗地里设了圈套。包京生吃了亏,却并没有输。风子对陶陶失望了,包京生只要给她一点点温柔,替她泡碗面,揉揉肚子,她就融化了。可怜的风子,她是太缺少关爱和温存了。十几岁的时候,谁不曾渴望那一点温柔呢?一个女孩的抽屉里锁着多少封情书,她的心里就收藏着多少个秘密。那个懵懵懂懂的我,在作文本上抄下了席慕容《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老师不知席慕容何许人,以为是我在冒酸水,批语道:"这样的青春就无怨了吗?!"

然而那时候我们是太年轻了啊。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才学会与人温柔地相待,才能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听说影片有些镜头被剪掉了,本来有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猥亵女学生风子的场面。其实剪掉以后这场戏仍然清楚,只要风子回答老师的一句"随便",就足够了。至于班主任宋小豆与学生陶陶的关系,影片里也保留有足够的暗示──陶陶走进宋老师宿舍,身后关起的门;家长会前,陶陶被包京生打,宋老师向他脸上伸去的手。如果只是这些剪辑,还不算伤筋动骨。

唯一遗憾的是,为了与和谐社会保持和谐一致,整部片子里没有一场像样的打斗场面。十几岁的少年人,冲动而危险。哪个年代的中学生不打架?不管用的是刀子,砖头,还是铁链。在泡中这样的"合格"中学,就更免不了有街头的群殴。原著《刀子和刀子》里,倒是写了几场街头大战,书里的乡巴佬金贵,完全就像古龙的武侠小说里的人物。没有这样的街头大战,泡中简直不成其为泡中。

成年以后,我们常常会叹息,假如能回到学生时代该多好啊,那时候多单纯,多美好。我常常做一个梦,梦到自己又走在校园里,当起了学生。可是在梦里,真的回去了,一点也不高兴似的。看完《十三棵泡桐》,我恍惚间又掉进了这样的梦境里。就像那本波兰小说《费尔迪杜凯》里的主人公,一个三十岁的失败作家,一觉醒来,成了十几岁的男孩,从成年世界忽然回到混乱的少年,才发现,自己依然不能应对少年生活的种种挑战。

很多年以后,我翻看高中时期的照片。从那些变色的旧照片上,我意外地看到,教室里肮脏的石灰墙和破旧的桌椅。光秃秃的操场上,尘土飞扬,旁边没有秋千,更没有蝴蝶停在上面。我寄托了无限情思的那棵银杏树,其实并不高大,也不茂密,干巴巴的没有多少叶子。树下的我们,真年轻啊,可为什么我们的眼里空空洞洞,没有希望?

 短评

那啥情结和那啥情结。对陶陶很有feel。帅男学生和飒女老师的香艳桥段都没怎么表现。突然怀念起自己中学岁月,99年也是高二,一样的土操场,一样的校服。感觉更像自己初中,黑社会情结,拉风的坏男生。自己的校服也敞着,觉得很帅。第一次怀念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来。谁告诉我那阿拉伯人是什么意思。沙漠?泡桐?十三棵又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把那点暧昧看出来了,很好很强大。中性女。连男老师那点我都看出来了我太强了。蒋校长。。。笑傲江湖~倾斜的青春。居然看的不是胶片版。。。

5分钟前
  • 沉冰
  • 推荐

相较小说,电影人物显得干瘪而直接,没了作者对青春复杂的刻画,电影反倒像部武侠片,OST竟然还是《沧海一声笑》等一干音乐。由于电影时间所限,弱化了小说中本有的很多色彩,以至于很多点让人不明不白,倒是老包这个角色弱化掉了一些小肚鸡肠,显得有些江湖气了,让人觉得有些可爱。

6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刘欣演戏不是挺好么,为啥还去快女呢,不理解了。

8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可以理解纪实感和超现实,但不能接受在非现实的语调里滥用它们。有一些空白的、并未填充情节的间隙,像是节奏里被拖长的东西。我一直在等待它积蓄成更强大的力量,但是屡屡落空,只有横冲直撞的故事和欲盖弥彰的命运还在仓皇地书写。所以不是《狗十三》,也不是《少年的你》,人物被凌乱的线索束缚得死死的,枝丫就从编导限定好的几个洞眼里横生出来,细长细长的,不粗壮也不遒劲。但它一定能给你留下一个古怪而深刻的印象,比《致青春》《左耳》《匆匆那年》之流更加残酷与痛彻。

11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原来刘小豆强奸陶陶的镜头被剪了啊,我说怎么关于“跟女老师上床”这部分让人觉得那么含糊不清呢,看完这电影就学会了一句四川话,中午吃烧烤,我请客

1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总是揣着刀子的,最终必然会刺伤自己。

16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其实无论文本还是影像,我都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一群少年们,他们最大的对立面和反抗的对象不该只是肤浅表面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我更想看到他们与自我内心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觉醒、挣扎与消长。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整体正弥漫着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气息,当所有人都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时候,也许,只有青春不会无动于衷。

21分钟前
  • 还行

6/10。教师们傲慢霸道,嘴上不计较对厕所鞭炮案报复心极强,警察父亲拒绝平等交流的武力,心仪对象的别恋化作一把把青春疼痛体验的刀子。窗外骆驼骑士是风子寻求庇护的内心意象,包京生手捧鲜花被校方扔出去象征被主流话语阉割,猥琐的语文老师仅叫风子倒水等桥段语意不明,也是银幕外体制阉割的体现。

2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如砍省主席所说,是潮汕新浪潮的先驱。运动在早期DV中被诡异地记录了下来,无来由的构图,剪辑,是一场Dogma练习。

2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全是荷尔蒙,学生日学生,学生和老师扒灰或未得……那条裙子真TM神来之笔。

28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桀骜不驯的陶陶,在现实打击和性的利诱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包,最终因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质事件沦为阶下囚;阿利注定追随父亲而去过早地介入商海;作为贫困生的金贵得到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额,也许是其自甘堕落的开始;最有主见的何风,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选择貌似自由实则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31分钟前
  • 第27章
  • 力荐

如果老包换个好看点儿的人来演,大家还会这么烦他么

35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跟一个成都妹子一起看的,这个妹子毕业于在成都真实存在着的泡桐树小学,这片子看的她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也被她搞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以后再也不要跟泡小的人看电影了

38分钟前
  • ふふちゃん
  • 还行

倾斜镜头的无数使用,沙漠中骆驼人在全片中贯穿的意义。导演片中刻意使用的一些镜头都挺简单,但也挺有趣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做操时的大远景,老包红色的一动不动的小影子。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给推过来了么,在知道又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

41分钟前
  • 有寂
  • 推荐

3.5 糙硬的镜头语言与近乎全员素人表演所构建的真实调性,反而和故事本身并不兼容。p.s.段博文好帅。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據說剛出的時候蠻紅,down了很久才想起找來看。這是某些地方的實況?看得不舒服,甚至有點看不下去想快進拉完算了。充滿自私、無知、愚昧,仿佛是一個臉皮厚和耍無賴的競技場~如果想被這些元素噁心到,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它確實反應了某些現實狀況。其中某些構圖及色調不錯。

47分钟前
  • Kalee™
  • 推荐

距离首刷时隔9年,刚看完原著,又找到了107分钟版二刷。小任老师的死,宋老师房间里淘淘的鞋等情节画面在这个版本得到保留。在低清晰的画面中那样粗糙生猛、独树一帜,有着国产片罕见而生动的高中生、教师形象。然而,原著中几场重要戏份没能在电影中看到,伊娃、金贵、父亲的角色被大幅削弱删改,书中描写的那种热浪滚滚的夏天也没有感受到,很是遗憾。去找了已改名为刘雅瑟的刘欣微博,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三星半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春哥的故事....

5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其实,这样的青春才完整,不是么。青春青春,没有人给它一个死板的定义。一个人的青春,是自己掌控的。谁都没有权利过问,所以,也没人能够看轻他人的青春。何风的青春,在于她经历过的男孩子,一个给予了她霸道的喜欢的陶陶,一个给予了她安全感和痛楚的老包,还有一个默默无闻受她保护的阿利。陶陶的青春,在于让他心疼却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何风,还有那个人模狗样败坏饥渴的宋老师,以及坦然不曾与他计较的老包。而老包的青春,或许只有何风,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何风。而青春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冲动和不应该。就如老包选错了对何风表达喜欢的方式。

57分钟前
  • 木小暖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