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完结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豆瓣9.2,这国产新片被吹爆,绝不仅仅因为胡歌

《奇葩说》辩手杨奇函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今天的你又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平心而论,敢于向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是装X,而是一种底气。 大多数的我们,恐怕连这样自省的勇气都没有。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必不可少的生存工作之余,大都留给了娱乐消遣。 那到底,生活的本质,只剩下娱乐了吗? 最近新出的一部国产片,正在试图解决这个困扰——

但是还有书籍

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 编剧:罗颖鸾 首播:2019-12-11(中国大陆) 集数:5 单集片长:30分钟

豆瓣评分9.2,接近7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B站出品,大家的“男神”胡歌担任配音。

截至目前,总播放量达578万,追剧人数达41.8万。 绝对称得上是纪录片中的“网红”。

但与通常纪录片中聚焦的宇宙、自然有所区别,这部纪录片所围绕的主人公,是「书籍」。 书籍,也是一种存在着的“生命体”。 书里所呈现的文字,通过作者的文思泉涌,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当文字汇编成册,经过「编辑」的整理、校正,「设计」的精心策划,借助各类渠道的宣传推广,最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书籍的命运,不仅掌握在写书人的手中,还离不开那些与书密切关联着的人们。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 白天是出版社文学主编,到了黑夜便化身为“野生作家”。

朱岳自画像

人到中年,生活艰难,脱发也成为了自然。 朱岳总是调侃自己的秃顶,但作为图书编辑的他,确实也常常为书籍而愁到头秃。 别人以为图书编辑的生活充满生机,殊不知,朱岳的日常过得死气沉沉。 进门打卡,刷刷豆瓣,看会儿稿,再看看邮箱。 正如他穿的T恤上印的四个大字,“精神恍惚”,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做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 比起编书,他更立志于写小说,编辑这份工作不过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此消极的日子,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本书的出现—— 《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台湾作家,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另一位作家为黄国峻,代表作《留白》,32岁自缢身亡。)

袁哲生在39岁那年选择了轻生,而当时打开这本书的朱岳,正好也是39岁。

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书本的封页上,印着这样的一句话。 但似乎再怎么精美细致的推荐语,都无法吸引读者们的眼光。 袁哲生的名字,对于大陆读者而言,依然很是陌生。 为了能让更多人读到这样的好作品,朱岳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身边的人进行推荐。 由此还闹了一出绝交的笑话:有个铁哥们拒绝了他的推荐,生气的朱岳直接把人家拉黑了。

即便是遭人否定的意气用事,也无法阻挡朱岳作为读书人的那一股冲劲儿。 从《寂寞的游戏》开始,朱岳开始意识到,身为编辑存在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 “编辑”这份原本只是用来糊口的工作,成为了一件正经的“事儿”。 不仅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华语文学需要推广,还有很多冉冉升起的“野生作家”,急需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业余作者的他们只能抽出空闲时间坚持写作,大部分的作品有些另类、边缘,尚不成熟。 但这些“野蛮生长”的文学新作,却也不断地在爆发着潜力,闪现光芒。

在文娱活动主宰了人们生活闲暇的大环境里,将晦涩却包含深意的文学作品推至人海中,对于所有像朱岳一样的图书编辑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但不管有多难,发现好的文学作品,让这些好作品够融入商业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是编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让书籍有所值,也能让人,有所值。

同样都是编辑,在中华书局埋头干了18年的俞国林,比朱岳可要“难”多了。

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时间投入越长,可能质量越高。

作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俞国林深信,“编辑一定要坐得住”。

慢工出细活,坐的时间够长,查阅的资料够多,同时更需要编辑们拥有一双“慧眼”。 俞国林经手的许多古籍,都是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被挖掘的。 书中提及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注脚,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古籍诞生的契机。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就是在偶然中,被发现的。 俞国林在阅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页郑天挺的日记。

作为西南联大的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假若尚存在世,那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研究,必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俞国林立马联系了郑天挺先生的儿子。 幸运的是,先生的日记依然都保存完好,有好几十本呢。

但挡在俞国林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 毕竟是郑天挺的私人日记,其中涉及不少家庭隐私,家人对于公开日记内容仍有所保留。 为了说服郑天挺的后人,俞国林多次跑到天津,上门进行交涉劝说。 甚至还和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成为了忘年交。 这一磨,便是13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国林终于获得了郑家人的许可,得以将郑天挺的日记整理出版。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他作为编辑的职责与使命了。 历经了长达一年枯燥、反复的整理和校对,《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终于赶在2018年出版了上下册。 图书编辑,一个在世人看来“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在俞国林看来,并非那么地卑微与不堪。 如果说书籍是作者的结晶,那么对于编辑而言,同样也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晶。

呈现到了读者手上,应该是承载了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文化享受。 “他们读的舒服,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在书籍到达编辑手中之前,还有一道较为特殊的关卡——文学翻译。 当海外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内阅读市场时,为了让好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进行本土化翻译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北大西葡语系系主任范晔,除了教书先生的身份,还是一名拉美文学翻译。

他所翻译过的作品中,最为惊动的,当属20世纪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 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渴望能够发掘一本《百年孤独》; 对于译者而言,最大的肯定,都不及翻译一本《百年孤独》来得隆重。 而范晔,还是《百年孤独》出版以来,首位正式授权的中文版译者。 但在一开始,范晔对于如此厚重的邀请,有过犹豫。

在正式授权之前,已经出现了多个盗版《百年孤独》的中译本。 范晔不免担心,会有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初恋情结”。 对于他自身而言,“这是一个学武之人和功夫大师过招的机会”,是一次难度重大的挑战和学习之旅。

通过对马尔克斯其他著作的阅读,以及对于西语原著的反复斟酌。

范晔的译文不仅传达了《百年孤独》所讲述的故事,并且也将行文流利的原著风格和精髓,以中文的语言艺术完美呈现。

《百年孤独》中译本发售之后,一度占据图书销售榜首位,成为出版业的现象级事件。

“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 这句范晔自己创造的口号,真的实现了。

如果说译者的快乐,在于翻译出一本大众都喜爱的好书; 那么对于书籍设计者而言,通过设计传达出书籍文本的精髓,是专属于他们的快乐。 书中的文字固然是畅销、流行的根本,而精巧的书籍设计,势必为文字的传播锦上添花。 宁成春,55年,1500多本书,书籍设计师的一生都不断在为传达书本理念而努力着。 像是杨绛先生的《洗澡》,讲的是人的思想去“洗澡”。

宁成春便用炭笔在一个很粗的纸上画一个像有污垢一样的东西,来指代洗澡的过程。 新版的设计还采用了PVC的透明封皮,揭开之下是轧了一个凹凸的字样,像是能够洗净污垢的肥皂一般。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过去,宁成春的工作便是手绘书封的图案和字体。 所有的一切设计,都要亲手绘制而成。 三联版《金庸作品》、《陈寅恪的最后20年》,等等都是宁成春的代表作品。

即便是最不起眼、时常被忽略的存在,历经50年风雨的宁成春,依然甘愿为书籍、为文字而默默无闻。 为传播文学经典而沉默于书本背后,坚持着这一件一生热爱的事情。

经过几大流程,书籍终于不辞万里地来到了读者的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够获得读者的欣赏。 进行书籍销售的书店老板们,责任重大。 为了把更多的好书带进群众的心里,来自上海的lulu和蜗牛,发起了“带着书本去旅行”的活动。

原本固定存在的书店,随着旅途的变化,成为了步履不停的移动书房。 有的时候会去到大城市里,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走进村落中。 在鲜少有读书习惯的农村道路上,lulu和路过的农妇攀谈着,聊起那些书本里有趣也有意义的人和事儿。 “书就希望它被看”,她脱口而出的这句话,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书籍不分高低贵贱,不分流派种类。 既然它们历经艰难来到了人间,就殷切地盼望着,能够被全世界所有的人所阅读、所拥抱。 书籍就是这样能够给所有人带来美好、幸福的存在。

而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同样也不分场合,没有任何空间的局限。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就用图片记录着努力感受书籍幸福的人们。

创建这个相册的朱利伟,每天都会在拥挤的上下高峰地铁上,坚定不移地进行阅读。 有趣的是,她时不时能在地铁上发现同样坚持阅读着的小伙伴们。

面对这份迫切需要被鼓励的坚持,朱利伟在经过同意之下,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们读书的那一瞬间。 在逐渐上传至豆瓣相册的过程中,这份坚持阅读的感动,也不断蔓延于冷漠的网络之间。

在手机垄断读书人精神的今天,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 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阅读都是柴米油盐,都是生活本身。

这是新京报给予这个相册“年度特别致敬阅读场景”的颁奖词。

这段颁奖词,又再度把我们拉回了一开始的困扰之中—— 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金钱、娱乐、速度。 这些关键词,一次又一次地击溃我们对于生活的向往,且又不断地麻痹着为了生存的我们拼命喘息的意志。 在《但是还是有书籍》五集的时间里,解剖了与书籍有关的五个不同的维度和方向。 有的他们,身负传播文学的使命感; 而更多的他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享受着书籍带来的快乐。

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书本里,都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但通过阅读书籍、拥抱知识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感,是其他物质无法给予的。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困惑,不如读读书吧。 读书没有门槛,也没有那么地难。 小说、日记,甚至绘本、图集,都在等着你去翻阅它们。 生活再苦再累,不管怎样,但是、还是有书籍啊。

*本文作者:阿呆

 2 ) 书,就希望被人看。

我成立读书俱乐部,已经3年了。一开始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现在在知识星球。这三年一刻也没有停止读书,并且非常高兴找到这么多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和我一起读书。

2019年,为了更好的给粉丝输出,开始倒逼自己学习一些干货类书籍,做笔记,做思维导图,一口气做到10月份,才开始放松下来,读一读小说。

这一读,心里居然开始涌动起来,捧起小说的我,是那么的快乐。可能我这辈子一半的时间,都是躲在书里的吧,一想到这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就开始沉迷无法自拔。闻着书香都让我兴奋。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最近这部超级火爆的B站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B站出品,胡歌配音,讲述人和书籍之间的关系

豆瓣9.4分的高分,B站9.9分!

这个年代,依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啊。

一共五集,第一集是讲三个从事书籍相关工作的爱书人。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后浪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朱岳。

其实我在豆瓣上早就关注了朱岳,果然戏里戏外都一样,聪明绝顶没头发。

朱岳形容自己上班,就是枯燥的每天打卡,看书,看稿,然后一天就过去了。

感觉和我也挺像,每天不停的看电影,看书,写书评影评,推荐,日复一日。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给上帝打杂的,因为作者是上帝,编辑是打杂。他的梦想,就是发现一部可以震惊世界的好书。

比如《百年孤独》这样的。

有一次,他真的发现了一本好书,台湾作家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朱岳说这本书不输给任何一个西方文学大家。

可惜作者袁哲生39岁自杀了,否则可以撑起文学的江山。

朱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可以帮忙推广。

结果好朋友看都不看一眼,说这种书我不看,也不推。

然后朱岳直接把这个好朋友拉黑了。

其实我非常理解拉黑这个操作。所谓书,如果就只是消遣或者商业产品,那确实以销量为主。但是这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人们真的缺少娱乐吗?

一本看过就忘的书,和那些一闪而过的10秒小视频到底有什么区别?

毛姆在《刀锋》中曾经写过一句话,说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作品,就被人放在床头随意翻动两下,实在是令人心疼。

而如今,人们连翻都不翻了,身为出版界的人,【看都不看一眼】,一点机会都不给。那么以后像《百年孤独》这种奇书,怕是再难有了。

这几年来,我读书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能去找过去的那些古书,冷门书来读,有时候饥渴难耐,求一好书而不得。

这时候,想想还在替我们筛选好书的编辑,真希望他的理想快点实现,这样我这种书虫也有得读。

第二集,讲的是一对上海的80后夫妇,蜗牛和lulu,开了一家二手书旧书店。

两个人一直都很想去旅行,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书店,于是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开着车,拉着一车的书去旅游。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真的想不到还有比拉着一车精挑细选的书去旅游更浪漫的事了。

Lulu和蜗牛一边旅游,一边在各个城市的闹市区,把书摆出来,供人挑选,阅读。

他们说,并不是人们不爱读书了,很多人是有阅读诉求的,只是可能没有碰到把阅读欲望勾起来的一个契机点。

当阅读便捷的时候,人们就会过来读书。

他们不仅在城市里,也在没什么人乡村摆摊。对那些看上去都不怎么识字的人,他们也丝毫不嫌弃。哪怕是新书,也随便翻阅。

书,就希望被人看。

他们给农民量身推荐书籍,居然还卖出去好几本。

蜗牛和lulu的移动书摊,从上海出发,经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北京等地,跨越11个省,

他们一边把好书推荐给全中国的人,一边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梦想。

茫茫人海,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梦想契合的灵魂伴侣,实现大部分人想做不敢做的事,实在是又幸运又伟大。

其实,像lulu和蜗牛这样的老板,只是尘世里平凡的角色,若不是这个纪录片,也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何尝不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然而到最后,各自都走上了自己的平凡之路。世界也许不会被读书人改变,但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那么多和我一样爱好相同的人,真的感觉到无比的温馨。

人生,也许注定会失败

我们会感空虚无意义。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也许你会失败,但你和目标之间这一点小小的希望,就是你活着的动力,就是你应该做的,也是只能做到的。

活在当下,别管人生的意义什么样,别管以后什么样,你现在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躲进书里,人生哪怕不堪,但所幸还有书籍。

 3 ) 但是书籍还有“我们”吗?

最早在bilibili看到《但是还有书籍》定档预告片的时候,我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朱岳、俞国林、范晔的出场。范晔老师的知名度就我交往所知,是三位中最高的了。而定档预告片对于朱岳老师的介绍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我作为得到会长签名确认的“新晋会员”也是会心一笑。而俞国林老师的会参演,则是我去中华书局递交外审稿的时候,偶然听他说起bilibili剧组的人会来补拍一些镜头,因而我就跟着他一块下楼,他出镜,我围观。记得自己时常混迹古籍出版圈,所以这条消息发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个老的“出道”也就成了圈内的佐茶配饭话题。

圈子虽小但是反应清奇

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以及翻译家的关注,始自初中,而接触古籍并且稍微知道几个点校整理者,则在高中快卒业时,至于关注编辑,则是大学以后的事。而阅读华语文学,是最近两年的事了。而逐渐地,虽然自己不论是在外语,或是在文献学,或是在编辑出版都并不专业,但觉得这三者的工作或许有相通之处,尤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隐藏在书的背面的角色。从前我对于这样的“幕后者”也只是抱有礼敬,但自己确实参与了以后却又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是故《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选择了这样的三位角色,在我这样的华语文学、古典文献、世界文学三栖书迷来说,称得上是一本满足。会长作为小说家其编辑工作总与文学创作相济,个老的身份既是编辑同时也是古籍整理者,范公子则是译得一手好诗歌的翻译家。翻译是我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文学创作则是我明显知道自己天赋不足所以难以涉足的领域,所以自己最愿意做的还是编辑。

而我其实在前去中华书局交稿的那天,就已经听剧组提起胡歌配音的事情,至少配音演员是我听说过名字的,这在向来对文娱事务几乎声闻断绝的我而言,倒是罕见事。也听个老和剧组说起怎样提供适宜的出版物,以借用其流量为书局拉动销量的事。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

与一位爱书的朋友聊起此事

尽管这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尽劳,但是预告片放出之前,追剧人数一直只有三万馀人。但在预告片放出以后,这部纪录片由胡歌配音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在想,自己到底是对流量无知,毕竟在开播前接触到剧组人员的我自己,只是跟人说,个老会“出道”,而并没有多少人会因此愿意关注本片;但是胡歌配音的消息放出后,每次因为预告片更新而点进剧集页面,都能明显地看到追剧人数的增长,几乎每放出一集,就多处一万馀追剧的人来。到了第一集正式开播这天,已经有二十一万追剧了。

我为每一集预告片而激动,尤其是为定档预告片,除了我一直向人广为推介的会长、个老和范公子,我还看到了满头花白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尽管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材质印刷依然是我尚未开发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一些买书卖书人,就看侧影的话,感觉是今年刚谋面的谢其章和陈晓维,此外还见到了布衣书局的胡同,胡局那句“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在我觉得几乎有些洗脑。在那以后接连几天我几乎如逢人说项一样地说起胡局。

胡局双连

全剧集预告片走到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时候,是胡歌朗诵的米沃什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彼时正逢图书界一件大不可思议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杞忧,是故这首诗的这次朗诵,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不过,这首诗出自《故土追忆》,是《米沃什全集》汉译四卷本的第三卷。另外三卷皆由林洪亮、赵刚担纲。虽则这套书的条目在豆瓣出现得非常早,但是没有想到正式面世让人等了这么多年,记得最早看到条目的时候我只知道林洪亮,大约知道全套书的规格以后,杨德友先生逝世的消息已为昨日黄花,虽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此事。而我从知道赫贝特开始知道赵刚老师的名字以后,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知道《赫贝特诗集》汉译本即将出版的情况。记得大家在发布会上得到林洪亮、赵刚两位老师的签名以后,竟然有一位读者拿着《故土追忆》请林洪亮先生签名,说起:“也许杨德友老师今天因故没有来,所以请您帮忙签一个名。”我说:“不是因故没有来,而是永远不能来了。”而我自己也在发布会结束以后,发了一条状态说,可惜第三卷永远得不到签名了。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杨德友译)

是故我和人提起,虽然译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还有他的译文,他的译文在别人的声音里也传播下去了。“但是还有书籍”这个主题,指向的是某种永恒。

只是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未必能心领神会。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

与另一位很爱书的小伙伴聊起此事

但是在纪录片更新第一集以后,我还是感受到了深层的割裂感。我是在吃饭的时候追着看第一集的,这天下午收到新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是个老签名所赠,这段时间几乎预告片中每每有他出现,我都在转发的时候如同划重点一样标出来,个老也颇有些“练习生出道”的风范,屡屡为自己打广告。

文字不足以概括个中的劳苦

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也每每为一些自己所知的事而感动甚或觉得温馨。就像片中提到秃顶会会长去年杪写的文章,那篇我还读过,《我们分到了土地》,记得我就是从这篇文字开始,决定正式入坑自己从前只是围观而犹犹豫豫一直未下水的华语文学,而且便打算以后浪出版的这套丛书作为钥匙。尽管目前只读了很少的几本,而仅限于对黄锦树别有感触。

《我们分到了土地》与无节制的豆瓣海报

至于范公子,大家会提他与《百年孤独》的缘分,而本集也提及他入坑西语文学是因为赵振江先生——也译小说也译诗的前辈,“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翻译主将——虽然从时间上看,是赶了热潮的尾巴。全片近尾声时,也提起了范公子翻译涉及的作家——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我当时想着,这些都是范公子的很好的值得看的译著,但是还不足。至少,当我看到西语本《三只忧伤的老虎》时,我想,如果纪录片能也提一句这本书,该多好啊。

还有更多也应该被知道的名字在这里

似乎,当我对书籍的关注已然引着我走向书籍的背面以后,我就一直关心着这些纸页背后的人与事,会默而识之,会向懂的人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我作为三千世界中的一颗微粒,与其馀星尘联系碰撞的暗号。我会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好,作一箩筐倾倒出来,只要我确信和我对话的人会愿意听我讲这些的话。

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

尽管会有人在评论区开列纪录片中提到的书,做了一期书单,甚至有些人因列得比较“完整”,而被推许为“科代表”。可是他们又会有多少,真的去买书,真的关注到《寂寞的游戏》所属的“后浪·华语文学”,真的理解秃顶会会长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中隐然标榜的价值追求?而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个老的工作其实意味着怎样的烦难与艰辛,他们或许看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过程一瞥,但是他们又是否会知道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明年将出的《清代学术概论》做汇校、做“定本”,需要怎样难以想象的搜讨与难以索解的斟酌?之于范公子也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同在纪录片里出镜的汪天艾老师,我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译者前言后记中,读到作为象寄者的情怀的投注。

昨天看到的一条日记

而事情就是这样的,就这集的观感来说,或许“书籍”氛围并没有一些要求较高或谓求全责备者想象的那么浓厚,但是这样的娓娓叙述才最为温情,最具有感染力。我本来希望纪录片可以为旁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带来向所未知的感动。可我看到的,分明是更多的人关上了窗,然后沉浸于自我感动之中。

那么,我之前不遗馀力地在豆瓣以外的世界为会长、个老和范公子作鼓吹,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4 ) 可改进空间还是挺大的

这类题材我是很喜欢,也很希望以后有更多。但这里要泼一泼冷水,要看清总的来说与一流纪录片是有明显差距,看完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导演对着力点有点把不准,该用力展现闪光点的地方一笔带过,尿点却随处可见。目前看完首集,我不知导演到底是在说书还是说人?我知道导演想展示这些书都是靠编辑的努力而面世,但焦点偏了,这样拍题目就要改为《但是还有编辑》😂

 5 ) 片中的那些书籍(书单更新中)

我来给大家整理书单啦!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朱岳老师部分 《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社 《送行》 袁哲生 《雨》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伤时代》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北雨》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考》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度外》 黄国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隐歌雀》 不有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迁徙的间隙》 董劼 四川文艺出版社 《大河深处》 东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余国林老师部分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 中华书局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晔老师部分 《马丘比丘之巅》 聂鲁达 (范老师开头在课上朗读的是第XII部分) 《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 科塔萨尔 《克罗诺皮奥与砝码的故事》 科塔萨尔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致未来的诗人》塞尔努达 片尾出现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 第二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旧香居部分 《和菓子图鉴》 布衣书局部分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编 《晦庵书话》 唐弢 《蜜柑》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 《书贩笑忘录》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买书记历》 陈晓维 中华书局 《好书之徒》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乐开书店部分 《小王子》 李继宏翻译 《日本MOA的自然农法》 《俺爹俺娘》 焦波 华艺出版社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片尾出现的书 《陈映真小说选》 陈映真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蔡皋老师部分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皋 《宝儿》《荒原狐精》 蔡皋 《百鸟羽衣》 蔡皋 《孟姜女》 蔡皋 《花木兰》 蔡皋 《晒龙袍的六月六》 蔡皋 《月亮粑粑》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月亮走我也走》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 蔡皋 松居直 《小房子》 维吉尼亚.李.伯顿 熊亮老师部分 《寻暗集》 熊亮 新星出版社 《小石狮》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兔儿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灶王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悟空传》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变形记》 熊暗(熊亮) 《饥饿艺术家》 熊亮 新时代出版社 《点点点》 埃尔维.杜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屠龙族》 熊亮 《梅雨怪》 熊亮 《京剧猫》 熊亮 《游侠小木客》 熊亮 《湘州记》 庚仲雍 《 管子.水地》 管仲 粲然老师部分 《小夜熊》 酒井驹子 《骑鲸之旅》 粲然 片尾出现的书 《野兽国》 桑达克

昨天才看到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今天整理了前三集出现的一些书。

基本上是按照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整理的。如果有哪里欠缺,欢迎大家给我指出来。

那些标出版社的都是在视频里出现的确定的书籍,我去找出了他的出版社。没有标的就是,在片中没有出现或者时间久远没能找到。

 6 ) 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3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蔡皋,熊亮,粲然,这三位绘本人,他们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或通过分享绘本共读的魔法,为成人提供了一把,打开儿童内心的钥匙,他们打通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通道。为人们传递着奇妙的绘本之力。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蔡皋

熊亮

粲然

长沙:蔡皋

有花开的日子我就会上来。一个人在楼上坐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也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舍不得下楼。
我喜欢的事情我就会记下来,大自然的安排,它很错落有致的。它好像是个保护者的形象,那么大的叶子。大非洲菊就像保护者,一只蜻蜓飞过来了以后,我想满版我都不想画别的了。这一块都是它的天空,安静的时光。

作为艺术家,蔡皋总是善于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一切,她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再把这些反刍,提炼,诗化成她笔下的绘本世界。

今年已经七十三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绘本这个概念还不为大众所知时,蔡皋就已经开始创作绘本。并凭借《荒原狐精»。为中国绘本拿下了第一个国际性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蔡皋的绘本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她以继承自民间艺术,艳丽,丰富,变形和夸张的技法。描绘民间鲜活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人们朴素的对美的渴望。

蔡皋对于民间文化的热爱,来自她生命的体验。1946年蔡皋出生于长沙,生机蓬勃的老街市井,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尤其是热爱生活的外婆,最懂得四时八节的民俗物事,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你像我外婆给我的童谣要含蕴一辈子,从里面提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有些童谣比那个橄榄还要时间去含化,比吃橄榄还要有味道,回味无穷的。
方言是我们的来路,语言的来路,最后的故乡。童谣,儿歌都是传统里面最好,挺能够流传久远的东西,我们对它有了解,就记住了乡愁。

在最新创作的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童谣系列绘本中菜高香儿时的童谣变质成绘本。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相应和乡愁。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

现代人没有家园感。我之所以要有楼顶,有公共的楼顶,我就希望新的传统是一个小区。它有一园青草,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他有他的百草园。

蔡皋对乡土于自然的情感,源自她六年的乡村教师经历。上世纪60年代才刚被分配到乡村当美术教师。一开始她觉得自己被流放了,却没想到全国人生幽暗的山洞。最终抵达的是柳暗花明的桃花源,乡村的四时景致,淳朴民风。浸润着她的心灵,也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源泉。

这就是我在乡下的颜色了,我干了六年的农活,闭着眼睛也能画。这是我非常熟悉的田地,最喜欢走这种路。草籽花开,稻谷香。你要唱起来,稻谷香喽喂,那真的是这个味道。烘茶叶,稻谷割,都是很累人的,但是都变成了美丽的东西。就像普希金说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

《桃花源的故事》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中国人最向往的最向往的一种人文理想,而在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蔡皋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她希望追寻的是在这个表情同一,众生疲惫的时代。现在人所遗失的那种安详的表情

《桃花源的故事》为什么我觉得我想画它,我想把它画成完全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室外桃源的故事,与其说它是理想,还不如说,它应该是可以现实的。我要画的是安宁,平和,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的生活就这样子的。

《桃花源的故事》是蔡皋于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合作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在松居直全资设立的中国绘本小松树奖评选中,蔡皋编辑的四种绘本囊括了全部奖项,二人因此相识。并且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友谊。《桃花源的故事》便是这段友谊的见证,为了让这本书能恰切的交到孩子的手里。在松居直的指导和建议下,蔡皋从充分理解故事开始,一点点打磨细节。

桃花你去画它的时候很难画的,你要是一朵一朵画的很细的话,很写真的话,气氛又出不来。所以我主要的画气氛。画色调,永远远远地过去,迷迷蒙蒙的一片,你感觉到空气很湿很润。它也有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特点,并画出一条河的大量的留白。留白的有气流,这水,自然就有水的感觉,中国话里面多的是这种白。

2002年由松居直配文,蔡皋绘制,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桃花源的故事》。由世界最著名的童书出版社之一,日本福音馆出版。书中的插图后来被日本小学国文教科书采用。而对于蔡皋来说,这本书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绘本创作者,桃花源也寄托了她的绘本理想

桃花源的故事,如果说和绘本连在一起来想的话,都是一样的事情。都是保护童年的事情。那我们的工作就成了麦田守望者。我愿意我的小书。像一本本的小船,划到你那边去。被小孩子看到。然后去穷其究竟。像追寻桃花源那样。去追寻童话书的美好。跟童话书一起成长。

绘本创作者们是童心的守护者,他们也儿童的尺法,编制着一个个微妙又浩瀚的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却有着最根本的真实。

北京:熊亮

熊亮国内最知名的绘本创作者之一,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上演着一出出妙趣横生的“纸上戏剧”。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

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

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

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十多年来,熊亮一直在探索一条将现代绘本与本土传统相融通的绘本之路,他的绘本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就始终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凭借这些独树一帜的作品他先后荣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和中国台湾开卷最佳图书奖等国内多项大奖

然而,这个被视为中国绘本先锋的创作者,最初却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从小就喜爱文学,画画的熊亮是一个实打实的文艺青年,靠着童年时自学国画。他完成了最初的绘画训练,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全都是于艺术创作无关的工作。直到2002年。

就是有一天晚上,我好像是半夜睡不着,工作任务让我起来听了一些摇滚,想崔健,窦唯这些忽然听到之后,我想我还是个摇滚青年的,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每天在工作,还想以后开开公司,想要怎样怎样,我马上就转到那个创作。

刚从生活夹缝中解放出来的熊亮开始尝试用绘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它以熊暗为笔名创作了改编自卡夫卡的《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一系列成人绘本。但不久之后,女儿的出生让熊亮有了新的想法。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绘本,熊暗化身为熊亮,开始创作儿童绘本。

儿童是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儿童是一个全新看待世界,它就是必须得有有图文结构。我做儿童绘本的时候,就有点感觉自己好像是在用图像去做诗歌写作的状态。

凭借出色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小石狮》获得了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也为熊亮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绘本世界的大门。

在中国绘本刚刚开始起步的21世纪初,他一边大量阅读学习国外的经典绘本,沉迷于研究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一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尝试用现代绘本讲述中国故事。

传统里面有很好的想象,我之前绘本里面用到的,像小石狮,梅雨怪,灶王爷,兔儿爷。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元素,每一个人物,每个元素,我们都赋予人物的性格和它本身就有的故事。所以其实一个秘密就是要万物有情,你让每个东西都能孩子发生互动。

通过这些绘本,熊亮一举成为中国绘本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并不满足于重复自己,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艺术变法。在绘本叙事语言和技法上不断突破。在最新创作的《游侠小木客》中,雄亮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儿童阅读类型。绘本文学,这是一个系列作品。每本都有近百页和两万字左右的文字。创造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奇幻世界,讲述“小木客”们充满趣味的探险故事。

为了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熊样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希望以丰富的细节营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从小就在野外疯跑打滚的“野孩子”,熊亮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热爱,在《游侠小木客》中,他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森林家园,各种奇妙有趣的生灵,栖息其中,熊亮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拥有无尽的好奇心,跟随小木客一起冒险。一起去认识自然的参差百态,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

绘本创作者们以想象力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孩子们得以跨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界限去认识这个世界。也为成人打通的一条与孩子们沟通的秘密通道。

厦门

粲然,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在她看来,绘本是抵达孩子们内心的魔法之舟,在她创办的“三五锄”绘本共读是重要一课。

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像一只小鲸鱼,在心灵的大海里面遇到他们,但是他们并不会跟你说同样的语言。哪怕是在这样心灵存在着巨大鸿沟的时候。我们都还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进行竭力的沟通,去共同开拓一场心灵波澜起伏的,极其开阔的,共同历险之旅。

在粲然看来,绘本有万千法门,他们或者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或者以及富冲击力的画面。或者以音乐一样的诗句。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寻生命的真相。

从2010年儿子米尼出生开始,粲然就和米尼共同开启了一段绘本之旅,并逐渐感受到了绘本神奇的魔力。从两岁起米尼就开始创作一些小诗,流露出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我觉得所谓的绘本演读,不仅是大量的读绘本。去让他们能够说出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话。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去跟他们一起去经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灵词汇才会五彩缤纷。

作为一个重度分享癖,粲然也希望将绘本共读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分享给更多人。多年来,他致力于绘本共读推广,撰写了一系列共读工具书,为许多不知如何与孩子享受绘本共读魔法的父母。开启了一扇共度大门。

在“三五锄”她不但专门开辟了一间收藏了上万册绘本的图书馆。还经常为孩子们举办各种绘本活动,“图书馆奇妙夜”便是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个节目。

这是“三五锄”的一个传统,很多孩子都获得把玩偶来到这里,让他们的玩偶要在这里过夜的机会。

孩子们离开了图书馆之后空空荡荡的图书馆,他们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我把书便利的从书架上拿下来去找到每个小孩好喜欢的书。却互相共度和倾听,然后抱着这样的书睡觉。

在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去接过自己的玩偶的时候,他们都会接到玩偶们觉得我和我的主人应该读的那本书。

一个经常大哭的孩子可能会收到一本《哭了》,这样的书,然后这本书里面会告诉他哪怕是哭也是个好孩子;一个刚掉牙的孩子会收到一本我换了一颗牙这样的书,所以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收到跟他自己的内心对话的那本书,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实际上我们觉得它是一个祝福。

粲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孩子们阅读绘本的兴趣。他相信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他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的一样的。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他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独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这就是绘本共读的父母给到孩子,或者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短评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9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11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16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1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20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23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28分钟前
  • 代木白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32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33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34分钟前
  • Yinanaa
  • 推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3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38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43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48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5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52分钟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53分钟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5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1小时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1小时前
  • France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