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3

HD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John Brisb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3 剧照 NO.1人生七年3 剧照 NO.2人生七年3 剧照 NO.3人生七年3 剧照 NO.4人生七年3 剧照 NO.5人生七年3 剧照 NO.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3人生七年3 剧照 NO.14人生七年3 剧照 NO.15人生七年3 剧照 NO.1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7人生七年3 剧照 NO.18人生七年3 剧照 NO.19人生七年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已经长到21岁。当年导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这一点初得印证。可生命的无偿又岂会就此止步。   本部系列纪录片,跨越半个世纪,史无前例地记录了真人版的“人生七年”。神级收藏家:点石成金拍卖行投行风云第一季天使替我来爱你翻滚吧!我的大小姐病毒32素还真散弹露露古董局中局坏女朋友花招一代人1955萨克雷传侠探杰克:永不回头(普通话)周围的事一代天骄1991冒牌大保镖远方的家我爱唐人街粤语版古之色狼九二神雕之痴心情长剑折磨诅咒第一季听见彼此南海之声音乐会热血杨家将动态漫画·古武高手在都市第三季全员加速中第三季国王卫队航拍中国 第三季优等生社团下方的恶魔王子学院之帅气牛仔新飞越比佛利第五季血与黑蕾丝八月迷情过年回家不求上进的玉子玛拉记忆回放琉璃假面骑士龙骑雾都凯文滚一边怪谈新耳袋 最终夜

 长篇影评

 1 ) 记21岁的尼古拉斯,托尼和尼尔

第二遍看这部影片了,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此时自己的性格也不像之前那样看过就算了,想的还是必须要记录下来,才能完成改变,这也是这段时间自己带来的思考,念头必须去做,才算完成,也就是知经历过行,才能真正成为知。当然我说的这一段话,也是为下面介绍的三个人人生和性格历程做铺垫。

第一个出场的是尼古拉斯,导演这样安排有很多心思,比如他是第一个跨越阶层进入牛津的人,比如他7岁和14岁的时候与21岁的时候变化很多,正如他所说,也正是他在14岁到21岁之间不断让自己能变得外向才能说是克服了自己的性格缺点,也正如影片里面放的片段,尼古拉斯已经能姿态自如和女老师进行沟通,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抗拒与人交流。考上牛津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吧,导演把他放到第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怕还是想和最后一个明明上了大学却又放弃的尼尔做一个前后对比,想说的也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历的重要性。

第二个想说的就是托尼,托尼似乎一直很潇洒,不管是从7岁的小霸王形象,爱玩,有小女朋友,也爱憎分明表现出自己对富人阶层的抵触,等到14岁时候,做的还是7岁的自己立的目标,做一个骑师,这是多么令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虽然14岁的时候只是一个学徒,不过可能唯一一个烦恼就是不再想找女朋友了。等到21岁时候虽然没能做成喜欢的骑师,但是却有过参加大赛的经历,也正如7岁时候的目标,在转行做出租车司机,这一部也揭露了为什么做出租车司机,是因为他哥哥做的就是这个,所以小时候的目标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耳濡目染产生的兴趣,骑师同样如此。21岁的托尼对生活有一种妥协却又不放弃自己的态度,做着死缠烂打别人来投赌注的工作,却还依然为自己的出租车生计而努力,还有对于女朋友的4个F态度,尽量做到其中的3个F,却做不到forget,不管是对事业还是爱情,这时候的托尼已经成熟,即使导演指出托尼个子不高的缺点,托尼依然还能笑着回过去,和其他人的交流也不因为自己的身高而自卑,这些都足够显示出托尼具有非常高的情商。

第三个就是尼尔了,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尼尔。把尼尔和托尼放一起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走向不同的道路。7岁的尼尔在21岁的尼尔嘴里是不知道烦心的事是什么的尼尔,等到14岁的尼尔,感觉似乎有些压抑,第二部还不明白,但是到第三部时候尼尔所说才明白当时的尼尔应该承担很大压力,明显有了烦心事,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可能是父母要求太严格,但是这时候的尼尔还会开解自己,知道要去好好学习,也正如21岁的尼尔所说,14岁的尼尔还知道奋斗,等到21岁的尼尔,就明显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状态,当时那个文文静静的尼尔现在干起了工人的活,似乎个人状态也非常低迷,有想过回家的念头,和父母住一起,后面导演还给了一起在利物浦上学,现在还在上大四马上要找工作但是不想回家依靠父母的人做个对比,可是这样也不能太苛求尼尔,这也是西方家庭认为成年后就不能再和父母一起住的文化所在。废话说的有点多了,因为心里还是很为尼尔感到惋惜的。下面就分析为什么尼尔会变成这个样子。

从21岁的尼尔说起,以4个A的成绩上了阿伯丁大学,却只上了一年选择退学,尼尔说法是不习惯大学的生活,这所大学我上网搜了一下,是属于全球前1%的顶尖精英大学,这么好的大学为什么选择退学,结合后面尼尔所说至少选择退学是自己的决定,还有皮特,这个利物浦和尼尔一直在一起的同学所说,因为尼尔父母都是老师,所以能感受到很浓重的学习氛围,意思也是说尼尔父母对于尼尔要求很高,当脱离父母前往阿伯丁时候,或许和父母之间的要求起了更严重的矛盾,更重要的还是从小就一直被父母逼的太狠导致被压抑太狠,退学也许就是对于父母的一种长期压抑政策的宣战。

当然尼尔本身的性格也是存在缺点,比如尼尔所说的想申请牛津结果被拒绝很受伤,还有尼尔说想当政员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都是社会高阶层,尼尔把这些当做目标,也不无受本来家庭学术氛围很重,所以形成一种眼高的心态,这种眼高的心态,又影响后面尼尔自己给自己总结的优缺点所在,认为优点是坚持,缺点是不付出行动,但是我想优点不是坚持,应该是一种忍耐,把忍耐当做坚持,这也是总结缺点是不付出行动的原因,坚持才是付出行动,是主动,而忍耐,是被动,再加上尼尔本身的眼高,这些综合在一起,导致尼尔现在令人惋惜的一事无成。

 2 )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21岁,我们都曾在迷雾茫茫的海面等待启航。

这一次印象最深的是Tony,他平静地接受骑师梦想的破灭,然后骑辆摩托满伦敦地跑,为了记住所有的街道与路线,以便拿到出租车司机的许可证。他承认自己的赌徒本性,却毫不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坏;开警察的玩笑,认为他们是伦敦最不好的事情;把世界看作是一场群鼠赛跑,所谓的胜利或许只是残杀的假象。他说的“I'm not a politician so let them worry about what's coming for the next day.All I understand is dogs,prices,girls,knowledge,roads,streets,squares and mum and dad and love.That's all I understand,that's all I want to understand.”令我非常震动。John继续走在预备从政的路上,除了内在的力量,他外显的优雅仪态与得体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已走在路上。Nicholas很像我在中学时代的一些优秀的理科男孩子,他们是中产阶级努力冲破与上层阶级间固化界限的希望,虽然他们本身可能并不知道也并不在意。

我现在也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也在迷茫中等待出发——我仿佛看到了面对面的自己,一张年轻、热忱、饱满而紧张的脸。

这个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的生活会是一部史诗,我们将开启的是神样的奥德修斯的历险故事——“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不是么?

 3 ) 人生21年

全体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源,有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由这四个命题所引发的焦虑。 我们为了对这些焦虑进行防御,因而就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产生。 死亡焦虑,是这四个存在命题之中,最重要的一个。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死亡的焦虑,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其他三个终极命题。 死亡会唤起我们最底层的焦虑,其根本性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害怕死亡,这是一切生命体、在生物层面的本能。一切生物,都是基因为了延续和复制自身的载体。所有的生物都会对死亡感到本能的恐惧。 如果没有“死亡恐惧”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设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也许地球上的生物早就灭绝了。 所以为了令我们这些基因载体们,能够拼命的去竞争,拼命的存活下去,从而保证基因的延续。基因就设置了“遇到危险——感到恐惧”的指令,从而促使我们赶紧做些什么来逃避危险,从而消除恐惧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在于:死亡会残酷的摧毁你一切的心理防御,摧毁所有的社会建构。令使用各种防御机制逃避现实的我们,不得不在死亡面前,眼睁睁的去面对三个我们一直不愿面对的真相: 1.人生毫无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死了之后,你在世上所建构的、所留下的一切都会消失。 2.你终究只是孤独一人,没有任何别的人,别的神可以帮你承担或者规避死亡这件事,你只能够独自一人进入死亡。 3.你并不是自由的。在你的一生中有无数你留恋的美好,令你不愿意失去,但是在死亡面前,你无法控制这些,你没办法永远的持有你想要的美好的东西。 人和动物的区别,第一在于我们有很高的自我意识,第二在于我们拥有社会属性。 所以动物只能够体验到本能层面的死亡焦虑,但人类却还能够体验到社会建构层面的死亡焦虑。自我意识,本质上就是你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我”这种感觉。我们通过反省自身的能力,从而感觉到了“自我”。死亡意味着这种“自我感”被摧毁,意味着你的自我主体意识将要消失,将要不存在了。 这种“我会消失”的认知,它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自我逐渐分散消融的痛苦, 其次才是自我分散消融所导致的随之而来的失控,未知,和一下子什么都抓不住了的恐慌。 因此请各位观众珍惜青春时光,不要胡思乱想,人生命运本无意义,是我们自己如何去定义它,成功失败与否,本身就是人生体验而已,除此之外,看淡生命看淡死亡

 4 ) 在这里,找到幸福的密码

人生七年的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已经于2020年去世了,这里先对导演表示致敬与哀悼。

人生七年,这部片子的创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完整的这部片子,某种意义来说,就如同一本关于人生和成长的百科全书。在这部剧里,你可以看到关于人生的一切,朋友、爱人、婚姻;学习、工作、事业;梦想、痛苦、焦虑、彷徨;幸福,或者不幸。

在看剧之前,已经吃了好几波安利了,对于这部“人生的百科全书”,还是充满了非常高的期待。看的时候,是和老婆一起看,看完以后也会彼此分享对这部剧的感悟和收获。

目前,我们看完了21岁。总的来说,对这部剧会有一些失望,失望的来源在于对于如此宏大的主题,成片的内容好像太少太浅。人物这么多,分到每个人的头上的篇幅相当有限。之前几波安利的剧透,基本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了。尤其是7和14,拍的内容还是很浅,以访谈的方式,对每个孩子问了为数不多的问题。对于访谈之外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介入。访谈的问题,点到为止,并没有太多的深入。可能是因为,孩子嘛,毕竟说不出太多。可能素材拍了很多,但是很多都没有意义,成片的时候没用。

21岁的篇幅明显长了很多,可能是孩子都大了,都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有的已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家庭生活。导演的问题,孩子们也能够谈的更多,对于观众来说,可看性和干货也更多。我和老婆也有更多讨论的问题和空间。

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和老婆也经常会讨论关于孩子教育和孩子未来的事。我们经常讨论的,是怎样可以给孩子幸福的一生。然后往往都会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幸福。

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希望探讨阶层的固化,诚然,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如导演所愿,也如很多观众所愿,阶层固化的确存在,打破阶层的确很难。但是,在导演关于阶层固化的“自圆其说”的表象下,也有一条“漏网之鱼”:那就是,阶层可以是被固化的,那么幸福是可以被“固化”的吗,或者说,阶层是否能够决定是否幸福呢。

就拿7~21岁这三部影片来说,阶层和幸福本身,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大家最喜欢的TONY,也是最穷的TONY,却是最开心,最幸福的。最富有的苏西,却是几个孩子里最迷茫,最焦虑,也是最不开心的。当然,还有考牛津大学失利,几乎陷入崩溃的中产阶级家庭尼尔。相比于阶级固化,阶级本身和幸福的毫不相关。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更深。

从几位受访者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幸的来源:家庭。或者更准确说:父母。单亲的家庭、对子女期待太高以至于有些偏激的父母,往往是孩子不幸的来源。关于TONY的父母,剧情里谈到的不多,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乐观懂得生活的人。成功进入牛津的农村孩子NICK,他的父母很严格,但也很开明。

但是苏西的父母,似乎因为忙于家业,缺失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几位少爷的父母,对他们灌输了太多成年人世界的东西(鸡娃),让他们虽然看起来更成熟,但同样也拥有了这份成熟所带来的,并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焦虑和烦恼。

在21岁的时候,三位平民家的女孩,看起来充实和幸福,她们或者是已经进入婚姻,或者是已经开始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她们也有各自的烦恼,但是相比苏西,她们更少一些焦虑、彷徨、和压抑。在她们这份充实生活的背后,是给予她们爱和支持的父母,是没有对她们提出过高要求的父母。

看到21岁,我明白,孩子的幸福或者不幸,90%源于父母,更准确的说,源于父母的爱和教育。剩下的10%,是源于父母的金钱。

虽然才看到21岁,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似乎逐渐了解更多的关于幸福的一些内容,这也是这部片子最宝贵的地方,通过漫长的时间,通过各个不同的人,他会让你看到,怎样才是幸福的人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我会继续看,继续寻找到幸福人生的密码,我也相信,可以找到。等全部看完,把这幸福人生的密码,分享给大家。

 5 ) 一些感想

21岁,我看着三巨头已经可以侃侃而谈,而且看着他们已然是大人模样,穿上帅气西装。对于我来说,我的21岁,只是刚刚上大学的学生,才从高中生努力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刚刚转换过来。最惊艳的是Nick,他从前两集都是非常害羞内向的孩子,一下子变成的神采飞扬,散发的自己外放的魅力。一个人的成功对于自己影响是多么的重要,读上了名校牛津大学,努力去克服自己的问题。对于我的惊醒是,要不断的去努力造就自己的成绩,不断的成功,不断的积累,对于自己的影响真的非常重要。

相对于Neil, 没有考上牛津,虽然也考了很好的阿伯丁大学,但是可能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辍学了,我也不能站在圣人的角度去批判这些。可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没有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自暴自弃,会让自己更加沉沦,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才能让自己走出来。对于Paul我很喜欢的就是,他喜欢赛马,虽然没有赛出成绩,但是他对于生活一直都是那么的乐观的,对于生活总是非常有激情,也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感觉这样特别的好,生活每天都充满了乐趣。他最终去开出租车,在那个时代开出租车也是一件有很高门槛的事情,但是只有他想去做,他总能成功的。

Sue 到了叛逆期,可能家庭的压力太过于大,导致进入了叛逆期,不断的在吸烟。对于家境优渥的人来说,人生的容错率就是会高很多

Bruce 还是一如既往的圣光,真的非常让人钦佩

 6 ) `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生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后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系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里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短评

不喜欢采访的时候用“是否羡慕”这个问句。在片中就被呛了。我可以觉得我的生活很好,也觉得她的生活很好,两者不冲突的。

6分钟前
  • 默笙依
  • 力荐

少年成长为青年。有的即将完成学业,有的早已在社会混迹多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依旧迷惘,有的早已有了方向。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21岁了他们人生已经定型了”,虽然有已经结婚的女生。但我依旧看到乐观的Tony,积极的尼古拉斯…他们追随自我改变人生,让我非常触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幸福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尼尔与约翰的对比,正是教师家庭与政客家庭之间的对比。我常常注意到,不少教师家庭的孩子热爱学习,性格坚韧,忍耐力强,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人生。他们具备优秀的品格,尊纪守法,时刻准备着付出一切,但也有诸多反抗,陷入迷茫甚至现实的泥沼。而政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具备以上的优秀品格,却从小明白区分手段与目的,他们有自上而下的眼界与思维,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人生。但这只是21岁。之后的路程也许不同。

12分钟前
  • 宅居哇呜猫
  • 力荐

第三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年。7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状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很重要,影片中出身优裕的孩子基本按照父辈设置好的人生路走了过来,而出身一般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并已经开始工作。比较例外的是来自农村的乡下孩子,他考上了牛津,从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16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早上醒来,我感觉这将是有意义的一天,现在我感受不到。

21分钟前
  • bird
  • 推荐

21岁的Nick从自闭土包子转身变成了Charming科研男……!!如果14岁时John的优雅思辨是精英教育的结果,Nick这7年经历的自我改造让人咋舌LOL (没有改变的人生像是浪费

25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比较喜欢Tony这样的乐观洒脱,没有那么看好前一季很能说也很有主见的几个小孩了。

28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导演的问题导向性太强了。需要很理性的头脑去看才能不偏见。像那个posh的家伙说的:“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还是想坚持把这片子看完。

29分钟前
  • 遗忘以后
  • 力荐

工人阶级的姑娘们结婚上班过安稳日子,多数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学,白富美依旧迷茫,底层青年们也已走向社会,敢闯如Tony,每天都很快活。只是眼高手低的Neil,你最错的决定就是辍学啊。

30分钟前
  • Aria
  • 力荐

愤怒的21岁

35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女孩子们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我多希望看到一个“特别的女性”。

38分钟前
  • ClaireCaTT
  • 力荐

如果“七岁看老”还太早的话,那么在这里21岁就知天命好像已经是确定的了。还真的是富贵在天啊!9.2

4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Charles太帅了,有RiverPhoenix的感觉。处于叛逆阶段倾向自由的文艺型上流公子哥啊 太有魅力了哈哈哈~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出镜。自带圣光的Bruce,一辈子慢条斯理履行内心的大爱呀。说话也很哲思。

45分钟前
  • FTI宝岛
  • 力荐

这一集大家差距又拉大了。印象最深的是14岁时羞涩内向的乡村少年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整个人变得自信从容,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良好的教育不仅让他的性格更加阳光,亦拓宽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是这么多小孩中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教育和婚姻是改变阶层的唯二途径。

48分钟前
  • Marguritte
  • 力荐

21岁,他们学会了废话连篇

51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谁想到那个农场里的腼腆孩子七年后如此神采飞扬

54分钟前
  • 三日
  • 力荐

Bruce说话慢条斯理又非常深刻,他沉稳又有思辨,长得还这么帅!我喜欢他!这集里的tony也很棒,展示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少年的梦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碰壁、改行,但他努力尝试了,也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实践者。

57分钟前
  • 鸿音
  • 力荐

若是苏茜不是大地主家的孩子,也许她会是另一个Neil。

58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你可以批判我精英主义但我非常认同John说的话: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生来”拥有更多资源而去指责他,并且忽视他为效益最大化的努力——恰恰相反,最可耻地反而是滥用机遇。所谓的upperclass也许拥有更充分的原始积累做后盾,但又何尝不为自己的起点束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1小时前
  • Luna
  • 力荐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没耐心了,二是因为长到21岁后基本就定型了,富人家的孩子读名校,游世界。穷人家的已经开始打工,过着小人物的生活。虽然想有梦想,但十分迷惘,执行力很弱。因为眼界太窄,见的世面太少,获得的机会太少。

1小时前
  • 飘零燕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