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龙1973国语

HD

主演: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维克托·乔里,唐·戈登,安东尼·泽比,伍德罗夫·帕弗雷,乔治·库鲁里斯,瓦尔·埃弗里,格雷戈里·西拉,维克·泰拜克,E·J·安德烈,兰-莱瑟,利亚姆·邓恩,彼得·布罗科,理查德·法恩斯沃斯,达尔顿·特朗勃,Robert Deman,Bill Mumy,Ratna Assan,William Smithers,Mills Watson,Ron Soble,Barbara Morrison,Richard Angarola,John Quade,Fred Sadoff,All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7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2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3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4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5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6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3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4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5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6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7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8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19巴比龙1973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比龙1973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绰号巴比龙的亨利·查理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饰)正要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查理尔因被控杀害一名皮条客而被捕入狱,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在押运船上,身强力壮的查理尔保护了一个带着眼镜狡猾的知识分子路易斯·德加(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饰)。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查理尔从他踏上“魔鬼岛”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德加的帮助下策划越狱逃跑。然而“魔鬼岛”地处荒蛮之地,四面环水,并且到处流行着可怕的疾病。查理尔一次又一次地逃狱,又一次再一次地被捉回。十多年来,他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  美国经典越狱冒险剧情片《巴比龙》,根据法国囚犯亨利·查理尔于1969年发表的同名畅销书籍《巴比龙》改编而成。巴比龙是亨利·查理尔的绰号,绰号得名于他胸前蝴蝶形的纹身。本片荣获1974年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剧情类最佳原创配乐提名,并获得1974年第31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特快达阵新亮剑谋杀爱的亡灵异形复活基督山伯爵 上集笼中比翼鸟凶暴的男人妈妈的神奇小子(粤语版)云巅之上第二季女子监狱牺牲1991猫妖2017美人心蛊知青雷德怒潮大力神重生恋爱秘籍之换体魔戒人烟之岛空中浩劫第一季六个气球完美男人2019藏品2012诈团圆杀死一只知更鸟荣耀遇见最美校花我的快乐家庭穷友记第三季人偶师夜行者2014远古外星人第十七季敲开天堂的门铁血娇娃旅人第二季娃娃夫人半身死灵布杜落水遇救记

 长篇影评

 1 ) 用钱是逃不出去的

2016.12.09
用钱是逃不出去的——这是一个用钱逃亡数次后得出的结论,最终因为修女对珍珠的贪婪而被抓。
法国某个殖民岛的监狱,一个杀人犯和一个证卷伪造犯,互相帮助逃离小岛,第一次失败禁闭2年,第二次失败禁闭5年。
结局有点模糊,到底有没有成功登到逃走,还是死在了海上。
片子看起来相当长,正如网友所说,冗长到的可以称为一部电影史诗。

yours is the most terrible crime a human being can commit. 你犯下了人类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
i accuse you ... 我控诉你
of a wasted life. 浪费生命
Guilty。有罪
the penalty for that is death 刑罚就是死刑
Guilty
Guilty
Guilty

 2 ) 惡魔島-加繆的反抗者

完整圖文版
http://zassili.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22.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李不才的閱讀經驗裡有個心病,就像告白失敗在我心中留下苦澀的回憶-存在主義。存在主義作為當代思潮,如果只是在哲學領域發揮影響力,不才如我當然可以輕輕跳過,越過這堆礁石免得頭破血流。不幸的是,存在主義所關注的議題,正是現代人的精神危機,眾多的文藝創作亦著力於此,電影也當然不例外。也因此,許多看了有感的創作,讓我直覺喊道「這是存在主義」,卻有口難言。以李不才的才智,就算讓我吃了翻譯米糕觀落陰找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上課,大概也是鴨子聽雷。所幸,我們還有存在主義文學-由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與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打開的坦道。

  在卡繆的論述中,人要作為真正的人,必須體認到荒謬,即體認現實的無序:失去中心信仰、身體勞動則被化為機械零件、人與人不存在真正的溝通,成為現實的「局外人」。用馬克思的語言說,是人的異化。荒謬/異化是現代的產物,在神學/倫理破產,人的勞動技藝被工廠分工取代,人在精神與身體上,失去了和諧統一。當人意識到自身處境,處在非正義、撕裂的環境中,他了解到自己不是真正的人,而社會如同機械自行其是,讓他成為冷眼旁觀的「局外人」,這種格格不入正是荒謬感。而人之為人的價值,不在於道德規範(道德屬社會建構的變動物,亦可說是獲益階級的法則),而在於自由。這個自由並不是任性而為的自由,而是勇於對抗體制、維護正義的行動。自由意識便透過行動成就了人的價值。面對頑固的社會體制,自由人就如同希臘神話的西西佛斯(Sisyphus),在永恆的失敗中微笑以對。

  荒謬作為現代產物,在存在主義尚未成為體系前,便以文學的面貌出現世人眼前。十九世紀俄國文學有個重要的文學形象-多餘的人。多餘人在沙俄時代,看到封建制度不公不義,同時面對西歐的革命浪潮,他們沒有勇氣投入現實改革中,只能隨波逐流。這種格格不入的意識,讓他們有時放浪形骸尋歡作樂、有時將無法發洩的正義轉為荒謬的械鬥,對自己與他人而言,他們是局外人,是對社會無用者。多餘人的先祖,則來自英國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1824)。拜倫出生貴族,具有上議院席位。他同情勞動者與愛爾蘭人,使其不容於議院,遂離開故土,轉而支持歐洲的革命事業(支持義大利與希臘的民族革命)。也因此,在他筆下的多餘人,在種種放肆之後,便敢怒指上天,進而反抗。

  回到俄羅斯,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 1821-1881)發揚了多餘人消極破壞的一面。在《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 1866),多餘人首次殺死無辜者,當作反抗體制的小小實驗。這裡我們看到虛無主義滲入多餘人的形象。往後,虛無/無政府主義逐步成為多餘人的核心,在卡夫卡手中達到頂峰。卡繆在早期著作《卡里古拉》、《異鄉人》、《西西弗斯的神話》三部作品中指出-放任的自由只會招來毀滅,不會恢復人的存在;多餘人即使毀於體制之下,亦當保持精神的自由進取。如此,「多餘的人」正式退出舞台,繼之而起的是,冷眼旁觀諸般怪象,卻隨時準備介入其中的「局外人」。
     
  有了上面的論述,我認為最能體現當代社會荒謬性的景觀為監獄、法院/政府機關、證券交易所(按:工廠本當入選,但工廠反映苦難,其形象已被共產主義、寫實主義文學侵占)。挑選證券交易所,是因其無須勞動、沒有生產卻可以獲益,亦可使人失去財富、生命。而監獄、法院/政府機關,皆以外來的強制力,剝奪人的自由(按:剝奪自由不只以刑罰為手段。廣義而言,學校教育、戶口普查、證照考試等,皆為外來機制凌駕個人意志)-並非局外人自離於世,而是世界將你放逐。

  寫到這裡終於可以講到《逃離惡魔島》(Papillon, 1973)了。主角巴比龍(Papillon)雖出身不正,卻(他自稱的)被誤判殺人罪,至法屬圭亞那惡魔島監獄(henri charriere, 1852啟用,1952關閉 )服刑。在前往惡魔島途中,巴比龍便謀劃逃獄,並拉攏偽造證券的戴格(Dega)。為救助戴格,巴比龍的首次逃獄失敗,被捕後進入獨居房服刑二年。刑期結束轉入一般監獄,巴比龍再次脫逃,並攜上了戴格等人。當他們終於踏上美洲大陸時,卻為巡警發現,僅巴比龍脫身。其後,他在土著部落過了一段閒適的生活,復又離去。為躲避追查他躲進了修道院,卻被修女出賣,在獨居房關了五年。獄方將垂垂老矣的巴比龍送到了離島,讓他過著相對自由的流放生活。在島上他重遇戴格,不死心的巴比龍遊說戴格,順著潮水漂流大陸,最終僅巴比龍獲得真正的自由。

講完劇情大綱,不才建立幾項參照點,說明巴比龍的自由信仰:

一、審判:
巴比龍是否犯了殺人罪,我們必沒有確切的證據,有的只有入獄事實與他的自我申辯。就卡繆的論述來說,荒謬人在否定社會價值時,追求絕對的自由,這個自由甚至可以推展至殺人。但這項推理很快就墮入了無政府主義與虛無主義,故為不可行的道路。若是將追求自由,轉為尋求革命,藉此實現人人自由,則是將另一個神明請上神壇,這個神最終會否定自由的許諾,成為新的暴政(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革命)。第三條道路為荒謬人指出行為的「限度」-正義-即在最大限度中,尊重每個人的自由,並為之行動。如此,荒謬人拒絕了人間與天堂的審判,以自身為行動座標。當巴比龍在獨居房中,夢到他在沙漠中獨行,遇到審判者,宣告其罪刑:「浪費生命。」這是罪犯巴比龍唯一承認的罪狀。荒謬人的罪便是對現狀視若無睹,不捍衛真正的自由。                      
二、退縮者:
  戴格作為巴比龍的好友與支持者,同時是他的參照點。戴格偽造證券,說明了他遠比其他人了解現代犯罪-強盜殺人不過是古典的手工藝。單以此論,他是真正的現代人,懂得玩弄社會體制獲取最大獲益。也因此,在面對巴比龍的逃獄邀請,戴格總是希冀透過賄賂司法縮減刑期。流放小島後,戴格經營了非常舒適的安樂窩,也無怪他再次拒絕逃獄。戴格體現人們對爭取自由的畏懼心理-人們害怕成為局外人,害怕他的天職。

三、反抗:
荒謬人的反抗,與革命不同。他感知現實的不公義,並由自己判斷是否採取行動,而行動的後果由其概括承受-自願受難是卡繆反抗理論的重要基礎,反抗的必要之惡必須償贖,殺死暴君必須以命相賠。如此,反抗(追求自由)便能合於正義,便免成為對他人的侵犯。在意志,荒謬人須獨力承受成為局外人的孤獨、並承受正義引起的焦慮;在肉體上,又隨時準備為正義犧牲自我。因此,荒謬人的反抗是更為艱難的。巴比龍並非沒有選擇坦途的機會:戴格的財富可以使他獲得減刑、當他漂流到土著部落時可以選擇留下,但他仍向佈滿荊棘的自由走去。土著部落的原始和諧,是對前現代社會的招魂想念。但荒謬人的反抗必須回到現實,在不公義的環境追求自由。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巴比龍與荒謬者的高度黏合,也使巴比龍從一個電影人物,拔高為精神典範,《逃離惡魔島》於此有別於其他監獄題材電影。廣受好評的《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也同樣有著相似精神: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自願入獄,藉此完成自我審判。而當他自認刑期已滿,便瀟灑離去,這是對巴比龍的遙相呼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關主題的小補充:
同為存在主義作家,沙特與卡繆本為文友。兩人皆在二次大戰期間投身反法西斯抗爭,並發表早期創作,廣受批評界與群眾喜愛。但在1951年,卡繆發表散文《反抗者》,內容批評革命與共產主義,而與親共的沙特決裂。實際上,兩人的決裂純屬必然;卡繆早年曾加入共產黨,最終因反對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卡繆故鄉),為支持殖民的法共開除黨籍。卡繆認識法西斯與俄共的劣行後,便於《反抗者》結論:自由不可能在暴力抗爭中實現。相反的,沙特的政治傾向卻是逐步向共產主義靠攏,試圖為存在主義哲學找到社會動力。兩者早年相知,也只因他們的早期創作,尚停留在展示存在/荒謬。

◎我一直認為,台灣電影之父-朱延平,可看的電影只有《異域》與《火燒島》兩片。但看了《逃離惡魔島》與《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1967)後,才知道原來《火燒島》的經典橋段都是借來的,只能嘆曰:偉哉~朱導!

參考書目
《加繆全集》,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國:上海譯文出版社
《薩特讀本》,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
《薩特的密碼》,中國:同濟大學出版社
《存在與虛無》的「導讀」,台灣:左岸出版社

 3 ) 永不安逸

      看了一部很老的片子。很难想象一个如巴比龙这样的人。
      故事开篇是被误判杀了皮条客到了岛上。朋友受挫之时,出手相助,逃跑,被抓,被关,饿得只剩下半条命只是也想过却未曾出卖朋友。
       巴比一直说自己无罪,可是,那个虚度光阴的梦境,他的罪,也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罪。之后,戴格诉说着有机会给他安排,仅仅忍受三年,不过,那是巴比龙,拒绝。
      巴比龙的逃亡路上,是一种对自由的无限追求的支撑,对生活,永不永不屈服。艰难险阻,我多希望,那一次,他成功了。
       即使,头发花白之时,得以与好友相处与岛上结伴的耕种。
       故事的尾声处,巴比龙再次邀请路易与之同行。路易的开口便是我没钱了,钱都被拿走了。对的,”又不能用钱买自由“。可能路易正是俗务缠身的我们,没有那些追求的勇气,更不用说可能再一次的失败。而生活中,多少傻呆呆的辛劳工作希望用钱买到自由呢?而自己想象着可能会有的多么美好的生活。
      最后的追求,是充满勇气的一跳。多勇敢。
      路易看着远走的他,在海浪中翻打着远去,眼中有泪。
      故事结尾,旁白中巴比龙赢了,终于过到了自由人的生活。算是安慰。
      

 4 ) 真正的越狱,不玩智商,玩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为什么不呢?

一个叫亨利·查理尔的男人偏偏说不。

20世纪30年代,亨利·查理尔被指控盗窃和谋杀,被判终身监禁。

他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所以决定越狱,用自己的方式夺回自由。

足足9年的监狱生涯,他足足尝试了8次越狱。

其中一次本来是成功的,他逃到了哥伦比亚的森林里,在一个原始村庄定居,还结了婚……

但地域文化差异还是让他觉得不自在,于是就决定出去,一出去就被抓回了噩梦般的法属圭亚那监狱

一次又一次,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逃跑,让他有了“地表最强逃犯”的称号。

1969年,他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很快就成了一本畅销书,引起轰动。

次年,法国终于宣布他是无罪的。近40年的冤屈终于洗刷。

又过3年,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巴比龙》上映。

多年后,他的经历和电影,都成为了一种传奇。

电影用影像呈现了亨利·查理尔9年牢狱生活的恶劣艰苦。

最早的越狱电影起源于50年代末,到那时候二战结束,社会复苏,就算是监狱,生活条件也是改进了不少。

所以故事背景放在30年代的《巴比龙》,要比多数的越狱片要艰难。

也区别于一般的越狱片,现实素材给予了《巴比龙》强大的真实感。

如果事先看过许多越狱题材,一开始十有八九会以为,男主角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要观察圭亚那监狱监狱的弱点。

就像《金蝉脱壳》里说的越狱三要素。

熟悉布局;

摸清规律;

内外援手。

在进入监狱之前,他就找好了援手。

因造假币被捕的路易斯·德加,找不到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反正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很多囚犯也知道这件事,又听说他把钱藏在肚子里,所以难免会有人想要谋财害命。

体型较为健壮的巴比以保护德加为条件,希望德加能为他的越狱提供帮助。两人建立合作关系,看起来是不是像极了《金蝉脱壳》里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饰演巴比和德加的演员组合,可不比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逊色。

史蒂夫·麦奎因,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顶级硬汉巨星,早在《巴比龙》的10年之前,他就演过另一部越狱片《大逃亡》。18年后的翻拍版本《胜利大逃亡》,史泰龙成为了主演之一。

扮演巴比时,史蒂夫·麦奎因展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硬朗。为了超越他,2017年的翻拍版本,查理·汉纳姆借用了贝尔的暴瘦技能,以演绎出巴比两年关禁闭兼惨遭伙食减半的经历。

达斯汀·霍夫曼,当之无愧的演技之神。

《雨人》演精神障碍患者;

《克莱默夫妇》演结了婚的普通白领;

《毕业生》演刚大学毕业的社会青年;

基本是演什么像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便是他的实力认证。

他饰演的德加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斯文人,说话的方式,神情动作都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特色。

这么说吧,在达斯汀·霍夫曼的其他所有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德加的影子。

德加和巴比一文一武,他们的组合有别于史泰龙和施瓦辛格。

越狱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巴比没有急于行动,是因为他根本没机会。他也不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需要有德加这个移动钱包,然后找到一个可以合作的人,贿赂他就行了。

一般越狱片,越狱行动往往是高潮部分。

《巴比龙》在第一幕就开始了越狱行动,放在70年代,这剧情节奏是很快的了。

当然他也不可能这么快越狱成功。

刚进监狱的时候伏笔其实就埋下了。

第一次越狱,罚独居房两年;

第二次,再罚五年。

第一次越狱,巴比不知道独居房是什么概念,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第二次越狱,在独居房差点就饿成精神病的巴比,仍然“不知悔改”,那就体现出他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了。

整部电影他是讲述他屡败屡战的不屈意志,不成功越狱,誓不罢休。

别人是用技术在越狱;

他是用生命在越狱。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关于自由的。

巴比活生生就是“不自由,宁勿死”的典型体现。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巴比龙》的经典程度恐怕要大打折扣。因为类似主题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是看多了自由相关的电影,不由自主地也联想到了自由。

只是点睛之笔的一句台词是,“你犯了作为人类最可怕的罪,我指控你,浪费生命!”

这是在巴比梦里出现的场景。意味着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谴责。

既然主题是自由,那剧本为什么不直接写,犯了不自由的罪?

估计是因为,最核心的还不是自由。

而是生命。

剧本专门设置了德加这么一个男二号,仅仅是为了给巴比的越狱提供帮助?

到最后两个人都两鬓斑白的时候,原因就比较明显了。

德加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相比巴比的越狱想法,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种的菜。

巴比仍然不屈服。

哪怕他已经白发苍苍,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认命不好吗?

认命就可以舒舒服服,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种种菜,养养猪,还可以看看书,喝喝红酒。

德加是巴比的一个反面。大多数人都会像德加一样,愿望没办法实现,就不去做了。认命做一个平庸的人,每天有吃的有喝的,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为什么要认命?

明明你还有一条命可以用。

如果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朝着自己设立的方向前进,无异于是在虚度生命。

浪费生命,就是在犯罪。

犯了罪,就要坐牢。

得不到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另一种牢笼。

与其说巴比在追求自由,不如说他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是不认命的代表。

他纵身一跃,用行动证明,只要还活着,就没有任何借口认命。

也难怪有人会觉得《巴比龙》《肖申克的救赎》更伟大。

究竟哪一部才是史上最佳越狱电影,见仁见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论真实感,真实程度,《巴比龙》要更胜一筹。

 5 ) 《巴比龙》——男人生命的意义

影片仅仅在说自由吗?很明显不是。
巴比龙一开始的确是个想逃跑的普通囚犯。但随着影片的推进,他的魅力开始不断显现。

在雨中,为了救戴可夫,他挺身而出,与狱警打斗。
在被关进小号的两年里,他展现了坚韧的意志,没有任何放弃崩溃的表现,并且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朋友。
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巴比龙的形象因此高大起来。

回到集体监狱后,他立刻开始第二次逃跑计划。
整个过程波澜起伏,最后三个人全部被抓获。
值得一提的是,在麻风病小岛上,巴比龙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对麻风病人的真诚尊重。
他的形象又高大了一层。

在关了五年的小黑屋之后,满头白发的巴比龙被流放到孤岛上种菜。
但他仍然策划并实施了第三次逃跑。这种渴求自由的信念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结合以上情节,与其说影片在表达对自由的信念,倒不如说影片展现了最理想的男性人格——勇敢、重情义、坚韧、不屈服、努力争取幸福。

和《越狱》《肖申克》的城府型男主相比,巴比龙显然比较直爽、天真、没什么心机。
但影片并不认为这是缺点,相反,影片有意用巴比龙的真诚直爽,来揭露人类社会的虚伪、无情无义。
收集蝴蝶的人、卖船的印度医生、还有最后的修道院修女,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实际上一点良心都没有。
相反,哪些人是影片所歌赞的对象呢?单纯好客的土著、讲义气的麻风病人,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却体现着美好的人性。

很多时候,只有接触社会多了,才能知道人心的险恶、自私和无情。背叛、陷害、利用,在生活中是那么常见。
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实在要遇到太多的不公、压制和无端的挑衅。
但巴比龙这样的形象,会给我们的心灵注入力量。

有时,我们常常埋怨幸福不能光临。我们畏惧失败的风险,畏惧旁人的目光,被挫折和耻辱摧折了信心。于是,我们开始随波逐流,开始人云亦云,开始自嘲自弃......
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是需要一包椰子壳而已。纵然遍体鳞伤,纵然失败惨痛,也应该勇敢的背对它们,带着椰子壳向光明、希望、尊严和自由前进。

巴比龙已经在海中前进,而我们呢,还要虚度人生到几时?

 6 ) 什么是自由?

如果这部电影拍到男主角在扔下椰子包后并且跳下悬崖就结束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我内心中最具震撼力的电影,但是导演没有这么做,最后还是加上了一段独白:“巴比龙获得了自由”。
在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这部电影对我带来的思考不仅仅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那么简单直接的主流价值观,当电影中那个年轻小伙子医生被关满五年紧闭被抬出来之后,他说到“我自由了”,然后便死去。这个场景对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用唐僧的话来说,逃出监狱,外面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牢笼,巴比龙一生所追求的所谓的自由,是一个充满欺骗、贪婪、诱惑的地方,相对于恶魔岛,反而这里更加像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只有在这里,人的内心才会真正的消除所有欲望,但希望也会逐渐泯灭掉,就像霍夫曼一样,自己对家乡对亲人已了无牵挂,所以也不再对任何事物抱以希望,在自己的田园里种菜养猪,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但谁又能说得清呢?
抛去精神层面的东西,仅从电影角度来讲,这部片子无疑也是充满了史诗气质,镜头沉稳大气,演员的表演也富有张力,从麻风病人岛到与世无争的野人部落还有最后的恶魔岛,剧本的安排都给人有一种魔幻史诗的气质在里面,尤其是两人在恶魔岛重逢和最后跳崖的那一幕,我已经热泪盈眶,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一个深深的拥抱,已经包含了全部。霍夫曼最后泪流满面而又面带微笑的镜头,足以和费里尼的《卡比里亚之夜》那最后一个镜头相媲美。
说句题外话,看到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较,说《肖》不如此片如何云云,其实我想说,这不是两部电影之间的差距,而是两个时代的差距。

 短评

【B+】一部完全不紧张刺激的越狱电影,缓慢的叙事节奏,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渺小个体形成的强烈对比,细腻的环境音与悠长的配乐,戏剧化的低调硬光,这一切都让全片被一种与世隔绝的空间感和孤独感所覆盖。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9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传奇电影,音乐和情节紧张性稍差了一些,但总体挺吸引人。不该笼统地分类为越狱片,此片不涉及高水准越狱等等,重点在于强调和渲染人类对自由的渴望,这是伟大的精神,任何恶意打压自由和信仰的组织、团体,将不会长存。

12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推荐

喜欢越狱片的人,一定是向往自由的人,从另一角度说,也应是懂得品味孤独的人。此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主人公被单独禁闭时那种坚实的孤独感——没得选择的时候,是心的状态最纯粹的时候。

15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欲望被克制的时候,才能显出品格的高低。

20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2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人说剧情拖沓也好,人说后一个小时剧情莫名其妙也好,就凭Jerry Goldsmith的配乐,和最后场景的完美配合,就凭两位男主的演技,就凭着自由在这部片中的响亮便值五星。《肖申克的救赎》的先驱者。

24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力荐

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观众拿这片和肖申克比,后者要比也是和布列松的《最后逃生》比,至少两者讲的都是象征化的“墙外即自由”式监狱。本片则主要描述的是广义的监狱,即这个吃人的世界。电影前半部几乎是完美的,但后半段被土著麻风病人所救,最后被修女出卖的情节说教味太浓,缺少悲剧应有的说服力。

28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影片呈现渴望自由,人类天性。战俘亦或囚徒,皆然。希尔的十多次逃跑均失败告终,但从未放弃。最后竟然要带250人一起脱狱,实在是登天之举......

30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巴顿将军》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史蒂夫·麦奎因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越狱片。对逃狱准备没有下多少笔墨,技术和细节上不如《死囚越狱》、《洞》和《大逃亡》,结构也并不紧凑。"蝴蝶"诠释了用生命去越狱,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蛇头-麻风病人-土著-修女一段极为精彩。"我指控你虚度人生"(8.3/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死囚越狱》是为了自己活命,迈克越狱是为了救兄长,安迪逃离肖申克是对制度的抗争。巴比龙呢?他是个自由偏执狂,天生的逃跑家,等不得刑满,容不得苟且,就像白愁飞,想飞之心,永远不死。

3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你没有杀人 但是你犯了最重的罪——虚度人生 你是否认罪?

33分钟前
  • v蜂蜜
  • 力荐

8.0/10。抓鳄鱼。捉蝴蝶。躲追捕。关禁闭。吃虫子。闯森林。猎海岛。再被抓,见老友,跳海涯...150分钟的逃狱毫不冗长,重点依靠的是扣人心弦的剧情、信息巨大的摄影(颠倒镜头视觉冲击挺大)、演员魄力的表演以及感人肺腑的配乐。奥斯卡获奖导演斯凡那《巴顿将军 》之后唯一杰作。PS:土著情节梢刻意

3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一直说要看一直没有看系列#与其把[巴比龙]归类为越狱片,不如只把它看作一部很单纯的人生剧情片。没有精密的谋划,只有尝试、失败、受刑、尝试、失败……不停的循环。Papillon就是男主胸前的蝴蝶,挣扎着扑棱向自由,哪怕粉身碎骨,仿佛是要逃出人生这座大监狱一样;哪怕已经成了两个在海岛上相依作伴的老头子,Papillon还是毅然决然地抱着椰子袋跳入激流。人生最重的罪是虚度人生。戴瓶子底眼镜的Dustin Hoffman好可爱!

40分钟前
  • touya
  • 力荐

沉闷冗长,盛名难负。看来越狱作品也难免肖申克一人得道全都跟着升了天……乏力的根源之一是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叙述潦草:巴比龙需要德加的钱,可钱藏在哪里?“身上还是身内”(伊伯特戏言),从未提及;德加需要巴比龙的保护?可在他逃狱期间,德加自己貌似混得也挺滋润。情节发展有时浪漫有时愚笨,各个桥段的品质参差不齐。

4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特别愚蠢的节奏设计,结尾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46分钟前
  • LOOK
  • 较差

这部和大逃亡里Steve McQueen都是那种“输得一败涂地也还是神气得不得了”的样子,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很多年纪大的人觉得现在男演员不够帅了。(但是还是更喜欢大逃亡,群戏太太太赞了

5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又一部男人应该看看的越狱题材的电影,比《肖申克的救赎》挖的还深一些。海上漂流,麻风岛的段落有奥德赛一样的史诗气质。中间野人岛里稍有点没看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删节版。

5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9.0/10 分。初看,蓝光。看了2017年翻拍版后再看的原版。非常不错的电影,有些镜头非常有特色。演员还不错,新版的演员更加出众。达斯汀·霍夫曼1937年的人,在1973年就显得那么苍老了。。。新版讲述得更加清晰,前因后果、各种小细节都考虑到了,这一点比原版更好些。不过原版毕竟是快半个世纪前的了,建议两部都看看。。。原版的一些隐喻比较好。。。

55分钟前
  • Lonely
  • 力荐

同样是越狱,这部似乎小众,然评价超过肖申克,1:要健康,要勤于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在被冤枉时活下去.2:要珍惜自由。3、过关游戏,总是遇到恶人,然后再是好人,再来恶人,再来好人。4、土著们怎么一夜消失了,这不是最终追求吗2021年6月二刷

59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甚至可以说好过《肖申克的救赎》

1小时前
  • 咚咚嘎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