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2015)

HD中字版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罗伯特·雷德福,伊丽莎白·莫斯,托弗·戈瑞斯,丹尼斯·奎德,布鲁斯·格林伍德,大卫·莱昂斯,约翰·本杰明·西基,瑞切尔·布莱克,斯蒂夫·巴什托尼,尼古拉斯·霍普,马丁·萨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真相(2015) 剧照 NO.1真相(2015) 剧照 NO.2真相(2015) 剧照 NO.3真相(2015) 剧照 NO.4真相(2015) 剧照 NO.5真相(2015) 剧照 NO.6真相(2015) 剧照 NO.13真相(2015) 剧照 NO.14真相(2015) 剧照 NO.15真相(2015) 剧照 NO.16真相(2015) 剧照 NO.17真相(2015) 剧照 NO.18真相(2015) 剧照 NO.19真相(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新闻专业主义的墓志铭

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

可是这仅仅是个关于失败者理应遭唾弃的故事么,至少片中的保守派调查组希望如此。Mary如同笼中困兽一般承受着挑战布什家族的代价——被质疑是否是民主党阵营的喉舌,被质疑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甚至被拷问道德……小布什在越战期间究竟有无逃过兵役,与CBS是否负责任地报道两者之间是separate issues——为了制造大新闻而无视职业规范的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故事中的“胜利者”们同样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然而谁让事出大选最关键的节骨眼上,你做了有利于对方阵营的错事,为了自保我就要在政治上毁灭你,这就是两党制选举的残酷逻辑。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为失败者提供舞台,让观众看到失败者往往是好人;个人的失败往往也是大环境的失败;失败者有权保留最后一片领地来存放尊严,这正是悲剧这一表现形式的目的。很欣慰地看到影片并没有把Dan和Mary以及他们的团队视为英雄,而是悲剧式的退场。在Mary挽回自己和Dan的战斗中,来自保守派的压力不仅仅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让公众忘记了继续去追问小布什那充满疑点的服役记录,对真相的探究最后淹没在对细枝末节的考据中。这种不允许任何质疑的无形压迫感,化为Mary的同事Mike在CBS总部绝望的呐喊:QUESTION ANYTHING, that's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

在今天这个大报纷纷停刊而转向朋友圈网文新媒体的年代里,这句话更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墓志铭。

 2 ) 洗脑或courage——Truth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3 ) 「Quotes」

「I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bullied. To feel like they're too strong, and you're small and powerless. But you're not. And doing this will show them that.」


「Asking questions, that's important. Some people are gonna say it doesn't matter. One side or the other's always gonna say you're being partisan. But you stop asking questions, that's when the people lose. Now, that may sound hokey, but I believe it.」


「Thirty minutes from now, someone somewhere is gonna be doing a story about this guy, doing a story about us.」


「We seek the truth. that's what we do. You're supposed to put yourself out, seek the truth and take what comes from it.」


「You'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hat's your job. We'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what, you won't even question this?」


「Daddy? Daddy, please stop.」


「Why didn't you ask me? Because God knows everybody else did when the shit hit the fan. Why didn't you?

Ask you what?

Why didn't you ask me if the documents were real?

Because I knew I didn't need to.」


「F.E.A Fuck 'em all.」


「Do you know what it would take to fake these memos?

Mary...

No, this is important. It would require the forger to have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1971 Air Force manual, inclu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abbreviations. He would have to know Bush's official record front to back to make sure none of the memos conflicted with it. He would have to know all the players in the Texas Air National Guard at the time. Not just their names, but their attitudes, their opinions, including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He would have to know Colonel Killian kept personal memos like this for himself in the first place. He would have to know how Killian felt at the time particularly about his superiors and then First Lieutenant Bush. He would have to know or learn all of this in order to fool us as you assume he did. Now, 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a man who takes this kind of time and precision then goes and types these up on the Microsoft Word?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But you didn't prove it. You didn't prove Ben Barnes got the president into the Guard. You didn't prove the memos are real.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you.

By that standard, the Times would never have run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Post wouldn't have listened to Deep Throat.

Ben Barnes is hardly Deep Throat.

Ben Barnes has confessed to abusing his power to keep some of the richest, and most privileged sons of Texas from getting their asses blown off in Vietnam.

Mrs. Mapes.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 just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ose fine, young privileged men, as you call them got into the National Guard on their own merit?

No, sir. No, I do not.」


「Hey, Mary. I believe you.」


「To my fellow journalists in place where reporting the turth means risking all. And to each of you... courage.」

 4 ) FEA

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5 ) 关于真相,暂时没有答案

电影《真相》与《聚焦》应该是15年最受瞩目的两部新闻题材电影。一直认为新闻题材的电影是比较难拍的。首先,电影必须终于新闻事实,所以对导演和编剧而言,对于所拍摄的个别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行严谨的收集和考察。其次,新闻事实更多是生活化的,是平淡的。不像虚构类或者史诗类的题材,可以通过大场面来推动情节发展,刺激观众感官。新闻题材电影更多地是通过细节、片段,一步一步整合最后得出整个事件的真相。而这一个过程如果放在电影里,可能会是一个冗长的桥段。只要处理的不好,就会影响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所以这是非常考验整个创作团队对叙事桥段的把握能力的。
 

 最后,就是电影的深度。深度对于商业类电影来说也许就是“拯救世界”、“爱情至上”之类的比较简单的主题。但对于新闻类电影题材来说,因为由于特定的新闻事件所牵扯出的经济、政治、种族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网,而注定决定了它的叙事表达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要拍出深度,拍出记者笔下的世间百态,所以就需要编剧和导演极具匠心的编排和架构,演员精湛演技的支撑,才能使这类型的电影在有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展示出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面;在叙事中,夹叙夹议地与观众进行探讨与交流。
 

由于自己是新闻专业毕业,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电影,关注度还是比较多的。几乎大部分的新闻电影都是在探讨记者应该怎么做新闻,如何发挥记者的社会价值从而发挥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但每一次的探讨都会让我深感新闻这个行业的不易。在市场为导向的今天,如何在保证点击量的前提下,还能顾及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与新闻价值,真的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也许硬新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像电影《真相》里Dan 对Mary的那段感叹一样:
 

 “唐休威在1968年开始做《60分钟》时,收视率直线上升。老天,那时候真爽!民众真的在收看新闻,大家真的关心新闻。我们也找得到方式呈现新闻。Mary,当时我在场,在他们发现新闻能赚钱的时候我在场。不久他们觉得晚间新闻需要赚钱,为什么晨间新闻不能赚更多钱呢?采访生存比赛者比采访大屠杀的生还者更有广告赚头。不久后,我们连自己做得新闻都不播了,因为太花钱了,我们直接花钱请别人做,然后照稿念,做做样子就好了。”
 

现在还在做硬新闻,真正行使社会监督职责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因为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你可能会因为做一则新闻而得罪一大批人,而这也是与市场为导向的许多媒体机构,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作为“第四阶层”的媒体的监督职能在哪?那份新闻人的坚守与职责在哪?难道真的要被经济洪流和社会压力所吞没淘汰吗?

 
《真相》与《聚焦》这两部电影给了观众两个不同的答案。《真相》更像是感叹,感叹新闻行业中的某些应该保存的优良传统在流失。《聚焦》像是在证明,那份新闻人的坚守还在,对“真相”的渴望还在,那份意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还在。但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还是存在差异的。《聚焦》就《真相》而言,更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体现,所以最后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实至名归。
 

《聚焦》的侧重点在于一个社会事件——“神职人员虐童丑闻”,尽管在报道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但是这个新闻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一个潜伏在美国社会很多年的一个“毒瘤”。这是一个强权机构对弱势群体的一次霸道地欺凌,而这种欺凌尽然是被这个社会所默许的,并且隐藏了这么多年,受害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这个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就越发地反证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聚焦》的这篇报道不只是针对某一个阶层的某一个行为,更是在揭发一个被强权打压影响下,社会多个阶层共同出现的问题。而且《聚焦》的记者团队是严谨地,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跟踪报道这起事件,以大量的事实来证实了这则事件的可靠性,而这才是一个好新闻所具备的,经得起时间推敲,并能深深撼动读者的灵魂。
 

相比《真相》里Mary团队所报道的小布什一个避免越战的“偷懒”行为而言,前者好像更能体现新闻记者所赋予的社会职责,而后者则更像是为了“搏出位”而刻意找的话题。后者的影响力最多可能会左右一下选民的投票结果,多了一则关于小布什的花边新闻,然后成为快餐文化很快就被忘记。但是巧妙地就是,本来是一则可能热度几天就过去的新闻,却因为一个输入法的不严谨,而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政治立场、阴谋论、媒体职业道德讨论的大混战。
 

在影片最后,那个审议团的老人问Mary,她是否相信那些高官富商的小孩是通过自己的实力进入国家警卫队的时候,她的回答是“NO”也就间接地证明了这则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级偏见的,尽管它可能是事实,但是它的社会意义仅仅在于对于权利高层腐败的一次不成功地试探。而其实,在Mary心里,也许她觉得这是一次正义地对社会不公平的一次呼喊,因为事实上就她自己的命运而言,她就是被她的父亲所不公平地对待的;而且她对一些新闻证据处理的不严谨也反映出来Mary本人对这则新闻的企图心并非在于还原事实或者反映事实,更像是对自己个人观点的论证,一个私人行为。这其实在新闻报道上是不被提倡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新闻企图心”。这是一个中性词,一方面用来形容那些有着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对社会诸多“敏感话题”、“敏感事件”大胆追本溯源、明察暗访的行为;一方面也用来形容某些妄图通过制造或者报道“社会敏感话题”而博取眼球、提高自我知名度的部分记者们。新闻的实质还是客观的反映事实,作为记者我们在选题上的把控要尽量还源于事件本身,而不应该过于主观地通过自我臆断来改变即成的客观事实。但换句话说,人无完人,又有谁在取舍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客观地去判断的呢?所以关于新闻真相的讨论还会一直继续,关于记者的报道尺度的讨论也会一直继续。
 

但无论如何,对曾经是新闻专业的我而言,那些在电影里叱咤风云的记者大牛们一直是自己向往的目标。我觉得我自己总是一直站在这个行业的边缘,凭着浅薄的知识在试着深浅,总觉自己还是少了些做新闻的魄力和敏感度。现在自己仍处在一个表达自我的阶段——写评论。说白了,也算是另一种主观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行为吧。

 6 ) 用力过猛

演技、剧情没的说。但对没有定论的事情,该片用力太猛了,总有种三观不正的感觉。

推荐阅读:
1、How the Dan Rather Movie ‘Truth’ Lies About Good Journalism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5/10/14/how-the-dan-rather-movie-truth-lies-about-good-journalism.html

2、当时review panel给出的调查报告
http://www.cbsnews.com/htdocs/pdf/complete_report/CBS_Report.pdf

3、timestalks conversation
http://timestalks.com/detail-event.php?event=cate_blanchett_and_robert_redford_with_mary_mapes_and_dan_rather

 短评

導演和劇本都不理想。非要搞出點光環和大意義。

7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真实性,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不过想到自己所处不过是被喂养、被宰杀的国内新闻界,好像大笑三声再一声叹息。

10分钟前
  • cnniuge
  • 推荐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11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1,我觉得魔王应该凭借此片入围女主阿,我觉得比卡罗尔表演的更深层到位阿。2,我觉得电影比聚焦好看。

12分钟前
  • Stboo
  • 力荐

表演和背台词功力炸裂。就是内啥,凯特女王有点丢掉自己风格变成…… 艾玛·汤普森了?

13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16分钟前
  • 胖三儿
  • 力荐

60分钟是如何被坑了的,新闻业者的噩梦,看得心焦。觉得调查委员会对她的指责没有错,肯定是先入为主地讨厌小布什啊但话说回来,对一个自己不care的对象又何来调查热情?所以实证一定要谨慎

21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纯电影角度比聚焦更好,居然这么少人看过。。。fucking system

25分钟前
  • 谁人谁鬼
  • 力荐

个人感觉,题材其实比《聚焦》更刺激。缺点是稍显凌乱,故事的主观性太强,最后的主旋律镜头加音乐让人有点不舒服。但是女王的表演我真心觉得胜过《卡罗尔》,所有的坚持困惑委屈无奈挣扎都表现得完美。PS:女王的衣服都好好看啊。

29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报出假新闻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追求真相首先就应当承认错误而不是给自己洗白,立场错得太离谱。真正震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以为“卡罗尔”已经是女王今年最好的发挥了,结果“真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一步登天的演技!剧本好一点绝对横扫啊……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影片的节奏还行,但有些地方台煽台电视剧了,编导也是非常地以凯特女王饰演的Mary Mapes为主导,反倒缺乏客观性,让观者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不过说到表演,凯特女王这次可以打9分。

34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还行

没想到看这么严肃题材的片子会看到情绪失控彻夜难眠。这和过往的经历有关。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并把职业道德当做行为准则的人容易做出常人难以逾越的成绩;但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几句批评的话就可以让一切光华散尽。任何行业都是相通的。演技完爆蓝色茉莉,故事完爆聚焦

39分钟前
  • 麦田
  • 力荐

3.5 其实一直觉得从上帝视角看这样的故事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故事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配上Cate卖力又精湛的表演颇具看点,可惜叙事略中规中矩,缺少亮点。又是一个探讨新闻业与政治的题材,想必或许未来也能成为不少课堂的谈资。

40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真相》可以和《聚焦》配合观看,后者质疑的是宗教的象征,前者直接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性之恶。没有人关心什么是真相了,出了事全世界都是一个反应,找人背黑锅,你我没有这么做过吗?而真相永远是胜者在书写的历史。

42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FEA

47分钟前
  • Ying
  • 推荐

所有的漏洞在于剧本本身太站在一个主观的立场。如果这一点没有问题,整体来看,完全能秒杀《聚焦》。已经给魔王跪下了。

52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大魔王演技真是逆天。关于新闻理想,到最后,没有人关心what the point was.

55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This is what our business has become reporting on reporting." Soon would be movies on movies...

57分钟前
  • Mirec
  • 推荐

不能不想起“Up Close & Personal-1996”,女主换了人,男女主的关系也从情人变成“父女”,最感动的一刻应该是Mary Mapes在电话里把Dan说成了Dad吧。

1小时前
  • vivi
  • 还行

針對這種爭議的近年事件。我覺得他的傾向太明顯。對於新聞題材來說,不夠客觀呈現全貌。像是已有定見以此聲援。這只能說是Mary Mapes視角,但片名直接下Truth不太好吧。Cate Blanchett再次展現高水準表演,演活了這個尖銳強悍,甚至有些躁進的新聞製作人

1小时前
  • 裘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