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人

HD中字

主演:艾伦·伯斯汀,马克斯·冯·叙多夫,李·科布,吉蒂·温,杰克·麦高恩,杰森·米勒,琳达·布莱尔,巴顿·海曼,彼得·马斯特森,鲁道夫·申德勒,Gina Petrushka,Robert Symonds,阿瑟·斯托奇,Vasiliki Maliaros,蒂托斯·万迪,约翰·马洪,Wallace Rooney,Ron Faber,罗伊·库珀,Robert Gerringer,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威廉·皮特·布拉蒂,玛丽·博伊兰,Dick Callinan,梅森·科里,Toni Darnay,艾琳·迪茨,Joa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驱魔人 剧照 NO.1驱魔人 剧照 NO.2驱魔人 剧照 NO.3驱魔人 剧照 NO.4驱魔人 剧照 NO.5驱魔人 剧照 NO.6驱魔人 剧照 NO.13驱魔人 剧照 NO.14驱魔人 剧照 NO.15驱魔人 剧照 NO.16驱魔人 剧照 NO.17驱魔人 剧照 NO.18驱魔人 剧照 NO.19驱魔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驱魔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愁云惨淡的华盛顿市,一幢普通公寓内,单身妈妈克莉丝(艾伦·鲍斯汀 Ellen Burstyn 饰)和女儿芮根生活于此。然而近一段时间,克莉丝却被女儿种种怪异的举止折磨得烦躁不堪。芮根的行为举止怪异,迥异常人。克莉丝带她求医问卜,终无所获,甚至精神科医生也束手无策。万般无 奈之下,几近绝望的母亲求助于莫林神父(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一个有着丰富驱魔经验的老者。恐怖的夜晚,神父与藏身少女体内的恶魔展开连番较量。这是一个注定让无数人永生难忘的恶魔之夜……  本片由William Batty根据1949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混音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黑色圣诞节剧好听营业中圣诞王子垂花琴木双世宠妃第二季传说2010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广阔荒野自由行绝世好Bra粤语无忧公主故乡之光红土2020希科克逃犯表错七日情(粤语)社交网络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爱欲故事老板娘3 普通话版琴动我心爱情非卖品我的跨年之婚哈拉上路2:啤酒桌球赛历史的总和地下怪物想见你修正案:为美国而战老板娘2无间潜行(国语版)赌王大骗局英国恋物语艾玛第二季盖世神刀补锅英雄中国刑侦1号案暗鬥大木偶学院顶级明星无言2012鹰之夜

 长篇影评

 1 ) 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艺术水准无必然联系。
这是个已被验证了无数遍的基本命题。

大制片厂制度和雄厚资金后备根本就不能保证成本的最终回收。绝大多数时候,大制片厂拍一部影片就好比庄家操作一只股票,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但总得拍点什么。于是就先挑剧本,挑不出好的那就差的里面选一个还过得去的。再请导演,真正有能力驾驱的看不中这个剧本的话,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不挑食的导演。。。一步步赶鸭子上架,得拍且拍。最后弄出来的成品自己看了都心凉。没办法,得回本啊,那就出钱找人吹,砸钱蒙大众,观众是能蒙进影院一个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然而:导演是灵魂,摄影是皮肤,剪辑是骨架。

73年的弗里德金已是一个驾驱能力极强的导演了。我们得庆幸小说驱魔人的首版电影改编剧本被弗里德金接受,而未落入平庸之辈之手。在经历了71年的法国贩毒网的历练之后,弗里德金在影片整体把握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动作片的表现。其鲜明视觉形式存在于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上。这是种对形式主义的深刻挖掘和创新。
只是我个人惊讶于制片厂会叫弗里德金来拍摄该片,而不是其他的传统恐怖片导演。比如George A. Romero。虽然后者的B级片气质并不能掩盖影片的A级艺术水准,但叫一个从没拍过恐怖片的来拍陌生题材不亚于进行一场赌博。但制片本身既是一场赌博,不是吗?又有哪个制片厂能否认这点?还好,他们赌对了。他们选中了当时最热门也是最志得意满的动作片导演,想给这部传统的宗教降魔影片注入一点新鲜元素。

如果我们注意影片的前半部分,能体会到一种发源于60年代,在越战后期越发成熟的70年代影像风格。那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更注重个体、局部、片段的“左派影像”风格。好吧,我得承认,这个新名词是我杜撰的,自从若干年前的一次触电事故之后本人的杜撰名词癖好得以费解式加强。什么“左派影像”,那只是针对70年代以前迷幻药还没有泛滥的,老派共和式的,不思进取的大好莱坞式的,学院教条主义式的影像来说的。要说那些新冒出来的类型,可以用“新浪潮运动对商业电影的重新包装”来简单概括。

弗里德金以他自己的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来表达出的惊秫感是怎么样的呢?有几个场景是非常令人回味的:马车从巷子里突然窜出;主人公以颤抖的手从铁盒里取出药片;那个独眼的打铁匠在叮叮当当的打了一会儿铁之后抬头看向镜头并一边抹着汗;烈日下,主人公望向对面山丘顶上的魔怪雕像,那座雕像犹如处在海市蜃楼里那样似幻似真,仿佛随时会在眼前消失。这几个镜头在脱离剧情的前提下是意义不大的,但在影片中却给观影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在这片西亚的陌生土地上,有些事情正在隐伏着,酝酿着,却没有明显的逻辑来提示主人公包括观影者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弗里德金以该片树立了恐怖片的新样板。我们毫不怀疑该片严谨风格的必要性,这对一个处于创作巅峰阶段的导演来说是必需的。由于弗里德金对西亚原始宗教中邪魔的经典诠释以及一些新类型的心理惊秫表现手法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虽然这个结论略嫌武断。

 2 ) Am I Evil?——剖析美国宗教文化背景下的《驱魔人》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圣经》启示录20:10

《驱魔人》(The Exorcist)是1973年的美国恐怖电影,由威廉·彼得·布拉蒂的同名小说改编,威廉·弗莱德金执导。该片于1973年的12月26日在美国上映,获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获奖两项(最佳音效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它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恐怖电影。

分享Diamond Head的单曲《Am I Evil》://y.music.163.com/m/song/17445872/?userid=46230136(来自@网易云音乐)

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该片也被很多影评人称为宗教恐怖片。不论从剧情、灯光、音效还是片中蕴含的美国社会文化价值来看,《驱魔人》都是无可厚非的史诗级别。但或许是相似文化背景的缺失,这部上乘佳作并没有被国内影迷观众买单,豆瓣评分只是中规中矩的7.6分,本文希望带领大家从美国社会宗教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


一、美国宗教文化背景

美国没有国教,实行政教分离的体制,并且提及美国,大家首先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国家,但实际上,正如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裴孝贤所称:美国是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发达国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初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的实际上就是一群难民,但他们不是政治难民或战争难民,而是宗教难民——在英国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即基督新教徒。十八世纪末,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洛克的自由社会契约说思想的影响下,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当时美国的国父们深知宗教国家的危害之大,因此以政教分立和宗教自由为立国基础。在今天看来,正是宗教自由的传统才使得美国的宗教文化如此繁荣。美国建国之后又有着数次移民潮,尤其是二战之后,大批天主教徒融入美国社会,使得本土的基督新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影片中的基督教*正是天主教,不是基督新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基督为神之圣子与救世主(弥赛亚)的一神教。其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系,但因历史发展的缘故,国内所称的“基督教”常专指新教。

影片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当时的美国处在一个奇妙的阶段:政府深陷越战、民众反战情绪高涨并对国家的权力结构不再深信不疑,性解放、LSD、摇滚乐不断冲击着美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念,民众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并逐步陷入信仰危机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驱魔人》在上映之后能够大卖(全球票房收入超过4.41亿美金)并且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出现呕吐、晕厥、哭泣甚至觉得被魔鬼附体等现象的原因。除了影片完美的视听效果和沉浸式观影带来的深入体验,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人对自身信仰的怀疑,观众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生活带入片中女主一家的生活,中产阶级、追求物质、缺乏精神文化,而魔鬼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降临凡间,选择这样的家庭。片末卡拉斯神父发问:为什么是这个女孩?我相信这个问题在当时很多观众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二、魔鬼现世

两个镜头出现在片名之前的几十秒——第一个是普通的美国城市街道,车辆来来往往,路人行色匆匆;第二个是教堂里的圣母玛丽亚雕塑,静静俯视。两处简约的场景分别彰显了美国民众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接着在一段极具中东风情的吟诵下,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由灰白转为鲜红的夕阳。

很有诗意的一段画面

场景也从美国大都市转到了萧条破败的伊拉克北部的一个考古现场——奔跑的小男孩给年长的考古人员报信:他们发现了一些小东西。

一枚印着“圣父怜子”图案的硬币和一小樽阴森可怖的魔鬼雕塑。这两个物件是全片的两条暗线,分别象征了神与魔,之后的剧情也会再次出现。雕塑的出现预示魔鬼封印解除,它将重获自由并宠幸人世。由考古人员口中得知,硬币和文物并非产自同一年代,不难猜出硬币其实是用来镇压雕塑的,而两物的出土,意味着神与魔的斗争与抗衡重新拉开帷幕。这是影片前期极为重要的线索,明白此处安排的用意,影片后段中硬币和雕塑的影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后几个镜头更是佐证魔鬼的现世:办公室里的时钟突然停止、恶狗相斗...以及全片最奇幻的场景:年老的考古人员走在一片废墟之上,突然投射的光线将他吸引,抬头望去是一个背着太阳的巨型魔鬼雕塑,当他走近后,雕塑背后却没有太阳,镜头接而转为“人魔对峙”。魔鬼借助阳光让老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它身上,然后昭告天下:我回来了。

仔细观察雕像的头部,会发现它和之前出土的那个小雕塑是一样的

这个魔鬼就是帕祖祖,美索不达米亚与亚述的病魔,它长着四根鸟的翅膀,脚爪状似老鹰,头与手是狮子,额上长角。它也是全片唯一的“反派”。


三、缺失的信仰

故事转切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社区,聚焦一个正在大学中拍戏的女明星一家的生活,以及另一条支线——生活拮据的青年神父卡拉斯。而后的几十分钟,可能让人不解的是影片平淡如水地叙述女主克莉丝一家的中产生活以及贫困神父内心的困惑。

不少影迷抱怨这一段实在过于琐碎、乏味,但看似冗长的铺垫实则很具重要性,女主的故事线侧映美国人堕落的物欲生活,围绕在女主身边的滑舌导演柏克、借用自己身份在派对上吸引众人的神父戴尔(男主卡拉斯的朋友)、还有缺失宗教信仰的女主,这是很大一部分物质富裕但精神匮乏的民众的写实。而神父的故事线象征为理想放弃一部分现实、仍然抱有信仰却不再像以往那么坚定的群体,神父卡拉斯除了神学还是心理学的高材生,如果不做神父他本可以成为著名的心理医生,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也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因为工作没时间照顾母亲。

魔鬼就在这样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出现并附上了女主女儿芮根的身,而后逐步显露原形。时任制片人的编剧布雷迪想要拍摄一部严肃探究宗教及存在问题的电影,导演威廉·弗雷德金乐意拍摄能够挑战观众可接受性极限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最后影片满足了这两种期待。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家庭叙事和严肃的宗教信仰问题探讨就在这里开始叠化,这也是让很多美国观众感到可怕的原因:日常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可能随时都会出现一个事件让你背弃上帝,从而被魔鬼上身(基督教教义:不愿顺从上帝的人的私欲是魔鬼)。

芮根性情大变,体检时对医生说脏话、在晚会上当众尿尿、晚上睡觉说自己的床在晃...此时的魔鬼还在试探性的展现自己。而医生还是一本正经的说这只是神经问题,需要医学治疗。


四、困惑的信仰

而另一边,神父卡拉斯因为没时间照顾母亲导致她去世,自此他陷入了更彻底的自责之中(而这份自责在之后也会被魔鬼利用)。卡拉斯悲伤成疾,不得不借酒消愁,在醉后的梦中他看到了影片开头的那枚硬币,不停下坠。

接着画面一转,他的母亲走向一个地下通道,而自己怎么也追不上。梦的结尾,硬币再次出现,下坠,落地。这一段梦境暗示了卡拉斯在经历失去母亲的痛苦之后开始动摇自己的信仰,而在神决定来帮助他重拾信仰。

这枚神秘的硬币从中东穿越到了美国,又从梦中穿越到了现实,在最后的驱魔仪式上我们将再次看到它被卡拉斯佩戴。神在冥冥之中庇佑着人类,对抗魔鬼。


五、魔象显露

不过多久,魔鬼就正式现形,打破人类的底线,把片中的角色和荧幕前的观众都吓了一跳。

这段芮根在床上歇斯底里的表现,是她和魔鬼在争夺同一个身体。

在做了全面检查之后,神经科医生终于承认不是颞叶的问题,建议女主找心理医生。女主回到家后,发现女儿的房间没人,窗户被打开,寒风正呼呼地往室内灌,大怒之下却得知原本被叮嘱照顾女儿的好友柏克坠楼身亡了。而只有她知道,很有可能是女儿体内的魔鬼杀了柏克(警探透露柏克摔死时头是调转180度的,而芮根也能够将头调转180度,好像就是魔鬼愚弄人类的同一操作)。

剧情很快至乎鼎沸,女主走进女儿房间发现女儿正在拿十字架猛扎自己的下体,并且无情辱骂、殴打了她,女主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不得不找到神父卡拉斯,祈求他能帮助女儿进行驱魔仪式。然而驱魔仪式并不简单,首先需证明被魔附身的真实性,以获教会批准,这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伏笔。

瑞典著名黑金属乐队Marduk的专辑《Fuck Me Jesus》的名称及封面应该是受了这一幕的影响创作的(见下图)

这张EP于1991年发行,风格是受到黑色金属影响的死亡金属

正如之后墨林神父所提醒的,魔鬼是个大骗子,会说谎来分散人的注意力。卡拉斯神父在与魔鬼首次交锋时就轻信了它的谎言:魔鬼提到了卡拉斯母亲的死却假装自己不知道她的姓;明明能够熟练的说外语却在卡拉斯面前倒着说英语假装是拉丁语;被普通的自来水(非圣水)撒到身上后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

此时芮根的脸已经和腐尸无异,毫无血色,破了很多口子并且附着了绿色粘液

这都是为了让卡拉斯误以为,芮根的种种表现只是某种心理作用,而非真正的被魔鬼上身,以达到让他拿不到芮根被附身的证据来进行驱魔仪式的目的。但让人困惑的是,魔鬼转而又在芮根的身上显现出“help me”的字样,这促使卡拉斯立马向教会求助,请求批准驱魔仪式。

很有可能,其实魔鬼并不是畏惧驱魔仪式,它只是在故意愚弄人类,以证明自身的邪恶及人类的愚蠢。


六、神魔博弈

卡拉斯原本打算独自进行驱魔仪式,但教会请来了更年长更有经验的墨林神父,也就是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个长者,墨林神父身材更加高大,声音也更加浑厚,给人一种威严感。

他很快就进入状态,带领卡拉斯进行驱魔仪式。影片接下来整整有十分钟都是驱魔仪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神与魔的对抗。墨林和卡拉斯向芮根的身体撒圣水,不停的念着《罗马礼典》中的驱魔经文,以上帝之名让魔鬼离开芮根的身体,而魔鬼不断嘶吼、咆哮,扭动着身体。

面对邪恶又强大的魔鬼,两位神父的不断重复“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显得那么无力

突然整个房间一阵剧烈抖动,魔鬼原形毕露,正是影片开头的帕祖祖。芮根狰狞地扭动身躯,魔鬼的形象在烟雾之中慢慢淡出,光与影的交融极富美感。

短暂休憩后,卡拉斯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母亲端坐在芮根的床上,并追问卡拉斯为什么这么对待自己,狡猾的魔鬼利用了卡拉斯对母亲的愧疚,暂时击溃了他。

墨林教父请卡拉斯出去之后独自与魔鬼对垒,而当卡拉斯再次走进房间时却发现墨林已经死去。要注意这里墨林的面色非常安详,且没有外伤,所以很可能是魔鬼也抓住了他的软肋,不断进行攻击,再加上他本身已年老多病,因而死去。

卡拉斯几乎想要杀掉眼前这个不人不魔的小女孩,而魔鬼也在不断诱导他杀人,因为在邪恶方看来,黑化一个正义使者是他最大的成功(类似情节在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也有体现:反派小丑诱使光明使者哈维犯罪)。最后魔鬼上了卡拉斯的身,而卡拉斯又以殉道者般的姿态跳窗自杀,从而战胜了魔鬼。

这里有一个细节:卡拉斯脖子上佩戴的硬币被扯掉之后立马被魔上身,证明硬币就是象征了神的庇护

此时卡拉斯已被魔鬼上身,芮根已经恢复正常

和之前死去的柏克一样,从台阶滚落


七、宗教与信仰

此处大概就是制片人兼编导布拉蒂留给观众思考的关于宗教存在的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宗教是否有必要的问题。首先,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不是能够在我们这个经验世界完成的,即不能像很多自然现象一样被反复验证(同理纯粹的无神论也是超验的)。历史上很多所谓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如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五路证明,最终还是需要诉诸于内心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呢?我想是有的,宗教就好比是一个强大的支柱,它能够在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给人以精神支撑。

不管上帝是否存在,宗教包括宗教仪式都是人创造出来服务于人的(如果上帝真的不存在,那么甚至可以说上帝也是人“创造”出来的),给人设定一个目标,设定一个意义。那么与上帝对应的魔鬼其实就是人生的无意义,被魔鬼附身的本质就是走向虚无。

《驱魔人》的成功意味着当时美国社会产生的信仰危机,信仰在国内很多人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其实它还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套公认的向善的价值体系,那么人们将会在追逐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不断败坏自身的道德,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


导演通过妄诞的艺术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挖掘人们内心蠢蠢欲动的魔鬼,并将它具象化于荧幕之上。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文化精神是非常有深度且值得人们探讨的,从这个角度看,《驱魔人》之后的恐怖片都未超越它。

 3 ) God is not here

驅魔人這部電影號稱"most scary movie ever" 而個人看完之後卻並沒有出現驚悚發抖的症狀. --卻也不能說不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理由如下.

電影前半小時風平浪靜得讓人寧願去打點興奮劑-我的意思是, 我從沒有見過這麼平常的恐怖片開頭,這麼平常得讓你覺得這是一部家庭倫理片. 沒有任何的超自然 沒有任何的恐怖渲染, 只是告訴我們小女孩脾氣反復無常

事實是, 在影片的后一個多小時裏,事情也依然平靜得讓人安心. 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覺上來說除了三百六十度腦筋急轉彎和拱橋下樓梯之外, 實在沒有什麽值得炫耀的恐怖鏡頭. 不過這也是這部片的特點--這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恐怖片, 而不是一個關於恐怖的恐怖片.

影片是絕望的,爲什麽? 其實我一直以為, 裏面那位強大的牧師的驅散法術是會很輕易地將惡魔趕走的,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如此無畏和正義的聲音,如此對人子和主的信心, 怎麼會讓你覺得不會呢? 聖水灑向惡魔之軀的時候, 惡魔受經文影響懸空,一切都指向一個結果-惡魔必死無疑.

但是這之後給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大牧師在驅魔過程中居然死了,小牧師衝進房門看見大牧師被殺,憤怒地在咒駡之中(You son of a bitch!)引出惡魔附上自己的身體并自殺犧牲與惡魔同歸於盡

這個地方開始,影片的"恐怖之處"被真正揭開-信仰和勇敢,純潔和正義是敵不過那古蛇和軍團的, 只有無盡的憤怒(咒駡和狂怒)和犧牲(自殺卻是基督教所禁止)才把事情解決. 在小牧師用咒駡吸引惡魔附體的時候, 他把自己身上帶有神聖力量的項鏈給扯下并丟棄, 才得以順利被惡魔侵佔身體,然後通過跳樓自殺來殺死附體的惡魔.從本質上來說,他的這一系列行為, 包含了:1暴怒. 2.欺騙 3.自殺.恰恰是三種惡(或者說基督教所反對)的精神,和信仰的拋棄(甩掉項鏈的隱喻),使他"戰勝了"惡魔.這裡再聯繫在之前驅魔過程中,小牧師所表現出來的不堅定, 和不由自主地恐懼等等... 我們可以說小牧師的行事方式已經完全與信仰無關, 而是單憑一腔憤怒和絕望而已. 這個時候再聯想影片開頭伊拉克的一個學者(?是不是學者不清楚,說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和大牧師說過的話"以魔制魔(Evil against evil)"... 影片的"恐怖"便形成了.電影的主題也許可以概括成"上帝的不在場"這又使我想起另一部電影「第七封印」(Det.Sjunde.Inseglet)裏"沉默的上帝"的主題.當然這個恐懼感大概只有西方的觀眾能夠切身體會-信仰的無力, 在基督教社會裏,這樣的主題也許才有真正的效果,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不信基督的中國觀眾來說自然卻毫無作用了.

 4 ) 关于魔鬼

1973年的影片我是2013年来看的,整整隔了40年。嗯,下面是我对于影片中的魔鬼(也不仅仅是影片中,就是「魔鬼」Devil吧)。

魔鬼是天生的撒谎者,自元祖Adam和Eve被魔鬼变成的蛇引诱欺骗吃了果子而「死去」(灵性的死亡),魔鬼就一直在欺骗、干扰人类的生活。魔鬼撒谎,而且是谎言高手,并非那种蠢蠢地就让人类发现魔鬼的痕迹。
比如影片中,Karras神父刚接触被附魔的小女孩时,魔鬼把英文倒过来说让神父以为是Latin,魔鬼假装说不出Karras妈妈的娘家姓。这都是为了让Karras先怀疑是不是小女孩的精神问题,即便后来发现确实是魔鬼附身也低估了魔鬼的力量。

何止是flesh,人类的spirit也是软弱的,Fr. Karras还是被魔鬼装作他母亲那里激怒了,Karras根本无法忽视魔鬼,无论从小女孩的床飘起来还是小女孩自己凌空浮起,甚至让Fr. Karras在驱魔仪式中都没及时念诵罗马大典。

魔鬼懂得迷惑人类,用现代社会的重金属摇滚乐,所谓的「科学」和「自由」让大众远离教会的庇护。圣教父们反复告诫,不要背离上帝。旧约犹太人屡次背离上帝引来毁灭的教训显然没有被人类牢牢的记住,现代社会信仰缺失,甚至还有对魔鬼的崇拜。仿佛一切都应验了启示录关于天启末日的预言,看到绿教势力越来越大,假先知、敌基督的门徒越来越多,甚至已经侵入到了欧洲大陆腹地。「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绿教的本质是昭然若揭的。

LORD have mercy on us.

 5 ) 宗教恐怖片中撒旦的崛起

       有一种让观众怎么也轻松不起来的恐怖片,当你看到荧幕里主人公所面临的不是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残成性的恶魔本身,而是一个被恶魔控制或是乔装成一个恶魔模样的孩子时,即使是像奥特曼这样的打怪高手也会在下手之前犹豫几分。当然,恶魔却往往不仅仅是一个怪物这么简单,因为,他从宗教中来……这下可好,问题立马复杂得自行翻滚打了个死结,这个死结的G点从肉身恶魔华丽丽的升级到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层面甚至还关乎信仰和上帝基督耶稣三姑六婆也扯上了关系。祸不单行,这档子倒霉事居然发生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是最纯洁的,当然,也是最容易被控制和发挥出其最大潜力的,按照俗话的说法,培养恶魔还要从娃娃抓起呢。双剑合璧无坚不摧,忠实的基督教徒眼里最臭名昭著的电影就这样打好了基调。

        第一部要谈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驱魔人》(The Exorcist),这部1973年的老片子在 “世界10大恐怖片”、“世界最恐怖的20部电影” 等等中的排名不管怎么样的摸爬滚打也总不至于会落榜吧。即使是现在看来里面的特效已经很简单肤浅,但是对于现在的恐怖片导演来说,要拍一部 “不依靠特效不靠血浆也能吓住观众” 的片子又谈何容易呢。旧时代的电影画质有一种独特的美感,那种暗淡、颗粒、曝光不足、色彩不饱满的感觉正如同真正电影所要体现的那样——真正的电影,绝非真正的生活。

       影片从一开始就仿佛在黑暗中度过一样,沙漠、挖掘、邪恶的发掘物,恶魔雕像、震耳的犬吠,不到多长时间恶魔就找上了门来,这次的恶魔并非撒旦的本尊但颇有左将军的感觉,反正来头也不小,毫不扭捏就细雨微风般的上了小姑娘的身。旗号打得响亮,就是耶稣基督的敌人,与你们的宗教作对。不得了啊不得了,这回这个恶魔太淘气摊上小姑娘不出来了直到她死去并在地底腐烂掉,求医问药神马的都是浮云,高潮在后面两个牧师的驱魔。两个牧师所要对付的是他们的宗教文化中最邪恶凶残狡诈的对手,但真正的恐怖却不在于此,而在于信仰的动摇,这个可了不得啊,从内心攻破这可最彻底的失败啊。与恶魔的斗争此刻华丽丽的升级为了信仰的斗争,也就是宗教的斗争,上帝耶稣基督三姑六婆的斗争,什么人神共愤就是这个道理。

       结局太好了,太和谐了,同归于尽。不得不说这个结局还是很不错的,代表正义的一方最后通过牺牲自己这样雷锋般红果果地同恶魔一起结束了生命而解救了小姑娘的生命。我想,也正是这样和谐的结局让本片在基督教世界国家获得了比较好的口碑,这是宗教电影不可多得的胜利与前进。但转念一想,除掉一个恶魔的代价是牺牲3个高级牧师,这种不平衡的实力差距是想都不敢想的。对!1比3!这样的话,牧师都死光了那岂不是还剩三分之二的恶魔残留在这个世界上,妈呀,这可不是哈里波特也不亚于2012。

       这种正邪实力的不平衡在之后这部《凶兆》(The Omen)(谁再说胸罩我掀桌~~~)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凶兆》拍摄于1976年,也就是《驱魔人》后的第三年。很显然理查德.唐纳受到了《驱魔人》电影成功的影响。个人觉得,《凶兆》比起《驱魔人》的影片节奏要紧凑很多,那种一步步被带入引领的感觉,音乐也不错。

       这一次的故事是,一位美国大使的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死了,而领养了一个来路不明的婴儿,而这个婴儿则是撒旦之子,孩子5岁之后怪事接连不断,当大使知道真相要杀掉这孩子时bala bala bala……这一次恶魔升级了哦,撒旦之子,可容小觑。这个孩子外表一个柔嫩样,却害死了奶妈,吓跑动物园的动物,杀死养母……奶妈的死法,动物园那些动物的反应以及后来那个摄影师记者被玻璃砍头的桥段都是后来恐怖片纷纷模仿的经典啊。

       这一次,恶魔太隐蔽了。不像《驱魔人》里面的烂脸魔,《凶兆》里面的孩子始终都是一副可人又邪恶样,而这也恰恰是导演的聪明所在——人家要拍高级恐怖片嘛,哼╭(╯^╰)╮!影片重点突出在了恶魔小孩的慢慢崛起,只有一个没啥能力只有不断提醒主人公而且被当成是精神病唯一的法力就是吻十字架的牧师还在不断活跃在荧幕上,但最后也是死在了教堂边。这部电影不像《驱魔人》里面那么多牧师努力除怪,反而感觉是一副 “我不知道有这件事,也别来烦我睡大觉” 这样的姿态,基督的人到哪儿去了。撒旦之子都回来了上帝啊耶稣啊你们又跑到哪儿去了,这不是明摆着坑爹啊我艹。

       我想,这种消极的色彩和不美好的结局也是影响本片口碑的一个巨大因素,IMDb打出了7.6分,而《驱魔人》则给出了8.1的分,这在恐怖片中已是不小的成就了。

       那么,撒旦怎么就可以这么轻而易举的搅浑这世道呢。撒旦(Satan),《圣经》中的堕天使(或称堕天使撒旦),他是反叛天主亚威的堕落天使(Fallen Angels),曾经是天主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后来他堕落成为魔鬼,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难道那些草泥马的“手凉脚凉的女孩上辈子都是断翼的天使”不就是上辈子是撒旦么,我特马的终于算是明白了)

       原来撒旦就是上帝不安分的老部下嘛╮(╯▽╰)╭,上帝派人家的作恶结果人家作恶上瘾了这特马的怪谁啊!怪谁啊?!怪谁啊?!

      那我们再来看看撒旦教里面是要教导人们干嘛:

1、除非你被询问,否则不要发表意见或给予建议。

2、除非你确定别人想听,否则不要对别人诉苦。

3、在别人的地盘中,要显示对他的尊敬,否则别去那里。

4、如果一个客人在你的地盘惹恼了你,不要仁慈,要残忍地对待他。

5、不要与别人发生性行为,除非你得到了发生关系的信号。

6、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除非这对其他人是种负担,且他们哭求着解脱。

7、答谢能让你成功的达成你的欲望的神奇能力。如果你在获得他赐与的成功后,否定这神奇的能力,你会损失所有你获得的东西。

8、不要抱怨不关你事的事。

9、不要伤害小孩。

10、不要杀害不是人类的动物,除非你被它们攻击,或你是为了得到食物。

11、当走在公共的地方,不要打扰别人。如果某人打扰了你, 要求他停止。如果他不停止,就揍扁他。

       哦买噶,亲们,遇到做得到上面11点的男孩,你们就嫁了吧!!!

       和谐社会是多么需要撒旦光辉的普照啊您说是不是,真的,不带这样的,我求你了。纵使是在宗教文化强烈的西方对撒旦有着多么大的抵触和抗争,那么我想,东方文化对这个应该完全不当回事吧。你看看,如来佛主脚下变坏的弟子们,又有几个是能够翻云覆雨一番的,还不被一根小指头就掀得顶朝天了,小样,还怕玉帝如来治不过你。再想一想,西方文化中居然给恶魔、反派、对抗者赋予了这样大的力量,这不正也体现出了文化上的极大包容么,这样的包容继而从文化上影响到政治上、经济上、艺术上……而几千年来一向正义为上的东方大国,反派角色楚楚可怜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表面水波不惊,反叛被埋在了心底,波涛汹涌垂直翻滚直到有一天扶摇直上血雨腥风那才是妖魔鬼怪大团圆。撒旦的力量再强大也是不能灭世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管你上帝撒旦妖怪如来都如同心里的好坏情绪罢了。不管情绪被谁控制,身体是我自己的,饭要吃觉要睡,要做爱不要作战,生活还是继续过。

 6 ) 魔鬼的灵与型



    1971年美国作家威廉•彼得•布拉蒂写了一本带有浓重宗教色彩关于驱魔的小说,此书轰动一时,至今大卖不衰。两年后好莱坞根据这本小说特意请原作者做编剧,曾执导过影片《法国贩毒网》的年轻导演威廉•福莱德金做影片执导拍了一部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电影《驱魔人》。
这部影片如今看来依然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其关键吸引人的部分不止局限在近乎完美的电影语言技巧表达和出色的特效所营造出来的恐怖氛围上,更在于其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内部融合了比较深刻、复杂的宗教概念和哲学观、世界观。正是由于这部小说以及其小说改编的电影背后庞大复杂的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支撑,才使得这部作品从众多通俗的流行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么多年来反反复复被人们宣传、观看、解读的经典。本篇文章打算以1973年电影《驱魔人》为蓝本进行一次拉片儿形式的解读,并尝试在解读过程中对影片中所涉及、塑造的神、人、魔之间的内部斗争表述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一、造像
    影片开始于伊拉克。但在片名正式出现之前给了两个故事主要发生地点的镜头,一个镜头是从夜幕下的房屋摇到行人稀少、黑暗的街道,然后叠化到一个圣母雕像的面部特写。这两个镜头仿佛暗示着观众在神圣上帝信仰下生活的人们过得平静而舒适,可是背景中怪异、尖啸的配乐却塑造出一种大难临头的恐怖氛围。在音乐的持续中出现血红的片名和片头字幕后,影片正式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却立刻转到了荒漠上一轮血红的夕阳,这夕阳血红的颜色和巨大的体积都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接着展现出荒漠中残破的废墟和古老文明遗迹的考古发掘现场。我们可以把这两组镜头段落当成一种二元对立状态下呈现。一边代表着文明、富足、秩序和慈悲;另一边明显建立起来的印象是蛮荒、衰败、混乱和残暴(之后反复出现的野狗,以及拿着机枪警戒的士兵)。由大全景逐渐转为小全,再由小全景转为中景和特写,导演镜头语言叙述上可以说有板有眼,非常严谨。而通过一个在考古挖掘现场奔跑报信的孩子来引入正题的方法,在后来黑泽明大师的《影子武士》中也借鉴运用了。
    进入正题之后,我们首先发现的是一枚银币(这枚不起眼儿的银币对于整个影片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具,在文章后面部分我还会提到)。这银币被放在一个阳光下的盒子中,上面是一个男人一个婴儿的浮雕,从浮雕上男人头顶的光环猜测可能和圣人或天使一类的人物相关,片中并没有说明,却在整体架构中铺了一条暗线。接下来老人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个小魔鬼头像的“护身符”。当他剥去覆盖在魔鬼造像上的泥土以后,表情立刻大变,说明他对这魔鬼的偶像早有认知。我们看这里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被发现的一明一暗的对照,非常直接的将两个造像上二元对立性摆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在为之后神借助人来驱走邪灵的艰苦战斗提前埋下了伏笔。这里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衰老却知识丰富的墨林牧师看到银币后说了一句话,“这个真奇怪,不属于同一个时代”。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钱币到底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不妨把这个疑问先放一放,跟着剧情往下走。
    后面一些过场戏包括表现老人的虚弱,钟表忽然停了,差点儿被飞驰的马车撞死,相貌丑陋的人,疯狂打架的野狗等等都在塑造并不断强化一种意象——魔鬼已经被放出,世界即将大乱。在整个影片序章结束时候,导演拍了一个具有非常明显寓意的镜头,便是莫林牧师登上古代遗迹的废墟与一尊魔鬼的巨大雕像对视。镜头里狰狞魔鬼的脸直对着莫林,很明显将两股一正、一邪的对立性摆在我们观众面前。
    在此段落中魔鬼实际是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综合展示出来的——雕像和护身符的展示就最最直接将魔鬼的外在“型”凸现出来(而这个“型”通过造像的几个特点,比如四根鸟的翅膀,脚爪状似老鹰,头与手是狮子,额上长角,可以判断就是当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疫病恶魔帕祖租,只不过影片并没有具体说明其身份。),而隐形中的魔鬼却是以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灵”的感应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使得一切都失去秩序,违背常理,遁入狂乱。
到底为何在古代城市遗迹中会出现这个魔鬼的巨大造像,难道当地一直信奉着某种和魔鬼有关的邪恶信仰?影片中一句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台词或许会给予我们提示——在办公室里老牧师墨林观察魔鬼小头像护身符的时候,旁边他的助手说了一句“以恶制恶”。这个信仰涉及到古代人相信用某个强大的魔鬼来镇压住其他次级魔鬼,城中巨大的魔鬼雕像也是用来驱赶其他魔鬼的。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来驱赶这个最厉害的魔鬼呢?所以基督教诞生以后,其教义中不停宣讲绝不可以崇拜任何一个邪神,只有上帝的秩序力量才是光明的出路,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魔鬼(很有可能就是帕祖祖本尊)是来自于基督诞生之前的原始魔鬼。

二、日常
影片序章段落结束后,魔鬼的“型”一下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这个魔鬼并没真正失踪,而是潜藏在貌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诱导我们进入堕落疯狂的“导师”。
影片正式进入事件发生地——美国的乔治城。两个在时空上并不直接联系的段落运用血红的夕阳叠化和背景噪音的持续相连接,这种在听觉和视觉内容上进行的融洽处理将分离的两个时空在意境上相互连通,从乔治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将魔鬼的线索暗藏在之后的剧情中。
接下来的进程迅速将两个主要人物引出——女演员克莉丝和她12岁的小女儿芮根。夜晚奇怪的声音,以及克莉丝走进芮根房间发现窗户没关,屋子格外寒冷都是在对魔鬼的存在的线索,可魔鬼的真身已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灵”。影片整体节奏非常稳健,并不急于将这个潜藏于我们偶起波澜的小日子下面那个魔鬼揪出来马上来一场神魔大战,而是拍摄了大量主人公生活中琐琐碎碎的内容。
此时的剧情进程分路岔开从两条线索向前进展,一条是围绕着克莉丝的生活展开;另一条线索围绕一个叫做卡拉斯的神父展开。实际上编导利用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将当时的美国社会信仰危机问题摆明给观众。
克莉丝一家以及周围的人们整天面对浮躁的现代生活,虽然事业成和物质生活上不停在突飞猛进,甚至即将要被邀请到白宫与总统夫人共进晚宴,但整日里的工作无非是制造低级好莱坞娱乐产品(影片中人物自己也不停的在工作中抱怨)。克莉丝的家庭生活也同时面临巨大危机,这种危机就最直接的体现在克莉丝与那个从未露面的前夫之间不停的争执吵架,连打电话都在大喊大叫。她周围的人也是一群酒色之徒——那个荒唐且自以为是的导演,每次喝点儿猫尿便极尽丑态的四处撒疯,却还自认为是世界最聪明的人,但殊不知却是一生就此荒废的寂寞空虚的小丑。另一个常常参加这些社会名流活动的年轻牧师也是虚荣浮华之徒,不过借着上帝赐予的荣耀身份到处骗吃骗喝,吃完喝完还不够,还要顺手再拿酒回去。
牧师卡拉斯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坚守贫困誓言,过着苦行僧般贫穷、疾病的痛苦现实早就深入刻进这位在将来力挽狂澜的英雄式人物的骨子里了,他面对着的世界更是与克莉丝迥然相异的。编剧在这里把两个最最主要的角色定义成两种生活方式甚至两种信仰对立面进行塑造。克莉丝处境中所谓“上流”的物质生活看似光鲜无忧(大房子、酒会、高收入、女儿可爱动人)实质是空虚乏味且岌岌可危的;而以牧师卡拉斯现实境遇中遭受的坚实精神世界也在不断的朽坏,贫穷、疾病的制造者依然无所醒悟,处于贫瘠、痛苦中的人也无处可逃,这甚至致使我们这样一个“纯善”代表也开始动摇起自己的信仰(他在离开母亲的房间以后来到酒吧与他的老师吐槽),但正是因为有他这样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物,才肩负起拯救的重任。克莉丝与牧师卡拉斯两个人物之间形成对立,这种对立更直接映射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与古典基督教中精神道德文明的对立。所以魔鬼的到来并非空穴来风,在它现形之前就这个世界就已经处于信仰危机的边缘,魔鬼后来也只是借用这无辜小女孩儿的肉身来向整个世界进行它丑恶的复仇。

三、现形
既然是一部关于驱魔的恐怖片,魔鬼无论隐藏的多深,最终还是要现形的,不然岂不是一部纯粹社会批判电影了?
作为一个缺乏信仰的现代文明产物下的“成功人士”,克莉丝第一次听到怪声并查看女儿房间之后,没有也根本不可能立即认出这是魔鬼已经悄悄进入她的生活,魔鬼若要发挥其威力必须借助扰乱世界的正常运作一步一步吞噬我们的心智。我们来看看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现形的。
首先它隐藏在小女孩儿的心灵深处,假扮成一个“朋友”——霍利队长。这个所谓的“霍利队长”的声音多半也会被大人们认为是小孩子幻想出的玩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库布里克的电影《闪灵》里,那个小男孩儿与自己手指头对话的情节,不知道是否是库布里克后来也借鉴了这部电影的某些灵感)。在克莉丝与她前夫大吵一架之后,芮根变得越来越忧郁,行为举止也怪异起来,这里就是一个剧情上的重大转折点。正是从这里开始芮根的床出现摇动;克莉丝第二次去查看阁楼上的怪声时莫名的火焰忽然燃烧起来;教堂里的圣象遭到亵渎;芮根在医院做检查看到了恶魔恐怖的幻象并无故用淫秽的语言咒骂医生等等等等。总之异像持续的升级着,人们却无能为力。这里需要特别提起说明的是人们企图以科学的方法对芮根进行检查、治疗的时候,镜头拍摄那些巨大丑陋的仪器,噪音、血和芮根脸上痛苦的表情如实验室中任人宰割的猴子,这一切又一次在潜台词中把矛头指向现代物质文明的虚妄无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去关注心灵而缘木求鱼的思维行为方式本身就是邪恶的(你看医生们那一张张无奈的蠢脸就更加说明问题了)。
随着芮根的“病情”越来越变本加厉,魔鬼也逐渐显露出它更加狰狞的“面容”。从这里开始便涉及到一些真实史料和一些文献记载。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原本灵感来自于1949年一次真实的驱魔事件。美国马里兰州一个叫约翰•霍夫曼的14岁男孩儿在其姑妈死后出现了类似附魔的症状——睡觉的床上下颠簸震动,家中家具莫名其妙自动挪位,身体出现红斑印记并伴随有痉挛、失禁、胡言乱语等症状,让人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男孩儿会并非自己的声音呼喊古代中东地区的语言,可之前他从来也没学习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经过多方求医未果后,家人决定求助牧师举行驱魔仪式,后来孩子被救回来了。我们发现这个真实历史事件中被附魔的孩子的症状几乎和小说以及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只是电影为了视觉效果表现得更加夸张而已。
魔鬼既然已经完全现身,它的伎俩便完全暴露在我们眼前。首先它用卑鄙、猥琐的伎俩来侵占一个无辜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并利用她的手来杀人(一直被恐怖电影迷津津乐道的小女孩儿脑袋转到背后的段落就是在映射伯克的死),这样便可以更切中要害地毁灭周围无信仰、拜异教和那些信仰不坚的人们。接下来当魔鬼遇到卡拉斯、墨林这样信仰坚定近乎圣人的人物时它不停的运用欺诈手段试图摧毁他们坚定的意志。正如影片后半部分墨林格外提醒卡拉斯的话语——“最重要的是不要与魔鬼对话……魔鬼是一个骗子……”,幸运的是当我们对其拥有认知,我们便有机会打败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场信仰和内心意志的战斗。

四、牺牲
之前我们已经在文章中已经论述过,吸引魔鬼到来的并不是某个受诅咒的玩物(那个帕祖祖头像的护身符在影片后面段落再也没有出现过,它的出现只是用来引导魔鬼意象在历史渊源和镜头语言上更严谨的成立)。魔鬼的出现更直接的原因应该是我们这个弃绝信仰的年代和人们无限追求物欲丧失心灵的结果,魔鬼知道再也没有比眼睁睁对一个天真的孩子加以毁灭更让人们绝望的了,所以它在小姑娘身上所做的一切毁灭,都是在用最后一根稻草来压倒我们这群游移不定的庸俗之人心中最后对上帝的信仰。至此我们可以说影片中上帝与魔鬼对于这个小姑娘的争夺并非是关乎于一个人、一个灵魂的争夺,而是关乎于我们整个人类崇高信仰的斗争。
就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谓全知全能的上帝又去哪里了?祂是否真如尼采所说沉默着,甚至已经死亡,任由我们可悲的世人被魔鬼玩弄继续陷落下去?不可能!魔鬼正如上帝的反面——魔鬼的手段是奇技淫巧的(直露的性猥亵、凶杀、诱骗等等)。而上帝的作风是无比高贵仁慈的,祂始终是摆明诚挚的事实,但对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又不可能来的容易(只有堕落才来的容易,但结果是可怕毁灭的到来),追求善、追求爱、追求上升的救赎之路永远是一条艰难的独行路。所以我们看到的本片男主角儿卡拉斯牧师的镜头一直都是在上升,并且迎面走来——他进入地铁站从楼梯底下升上来,他回家上楼梯他升上来,与老牧师墨林一同去驱魔他们向上攀爬楼梯。他跑步时迎面跑来,他梦中召唤向下走去的母亲(梦中镜头母亲从地铁站上来后转身又向下走入漆黑的地下)时他迎面跑来。当然他也有向下走的镜头,可这向下走的镜头往往身边伴随旁人,仿佛跟随某个凡间或地狱里痛苦的求助者从天而降来探查来解救(这种感觉也必须从正面或侧正面来拍摄才是有效的)。不知观众是否还记得,在中东地区考古现场挖掘出的那枚与帕祖祖雕像放在一起,不属于任何年代的银色圆形护身符?它在影片序章段落出现过一次以后很长时间又消失了,在观众几乎要遗忘它的存在的时候,卡拉斯牧师却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出现了这个护身符,它在虚空中掉落与梦的内容交叉剪辑,随着一声尖利的呼喊,这个护身符忽然掉落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带有无法明说的神秘主义气质,这个护身符的来历始终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前后影片递进关系处理我们可以猜测出这个护身符其实是扮演着上帝在场的角色。它与魔鬼头像共同被发现,它是用来镇压住魔鬼帕祖祖的,而当魔鬼再次在现代社会为非作歹,它又一次穿越时空到来,在梦中仿佛也给予深陷苦难的卡拉斯牧师最坚实的启示和鼓励。
    驱魔电影最关键也是最好看的内容就是为了辨认魔鬼而与魔鬼进行的必要对话,以及最后驱魔仪式举行的整个过程。与魔鬼对话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正如墨林所说“魔鬼一个骗子,它会运用真话与谎话掺杂的手段来迷惑我们,他会对你展开心理战,并在你最脆弱的时刻将你攻陷”,所以只有最虔诚、坚定的人才能获得上帝的赐福直面魔鬼并击败它。卡拉斯开始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对小女儿被附魔的真实性存在怀疑,他需要与魔鬼进行“交流”,寻找证据。在对话过程中魔鬼几次以它的狡诈和骄蛮企图欺骗或摧毁卡拉斯的心智,它扮演卡拉斯的母亲,以便引起他痛苦的内疚和愤怒。关于圣水和普通自来水之间区别的那个段落也很可能是恶魔耍的一个小骗术,但也有一种可能,这普通的自来水因为被卡拉斯这样的圣人碰触过,并宣称是圣水,其质也就变为圣水,因为圣水和自来水的区别不过就是一个被祝福过,一种没有被祝福过。在圣水的作用下,魔鬼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在身份上得到了确认。人类自从拥有给万物命名的能力以后,虽然被逐出伊甸园,但仍然靠着勤奋、智慧和虔诚在广袤的宇宙中孤独生存,所以魔鬼之名一旦确立,我们便能够确知找到方法打败它。
我们经过那么漫长的过程经受苦难、怀疑、重新认知,最终我们还是要与这个逐渐强大起来的魔鬼面对面的斗争。寒冷的空气中阵阵散发着恶臭,那个面目全非的小女孩儿已经完全成为魔鬼的容器,她原本纯真的自我也埋藏在这具破败不堪的躯体深处,如今她瞪着罪恶的双眼企图让每一个对上帝怀抱希望的人陷入深切的恐惧与绝望。当墨林牧师手握一串念珠默默祈祷之后带领卡拉斯来到女孩儿的房间,这最后决战的时刻才是神对我们最终最艰难的考研。“以耶稣基督的力量驱逐你!”这一句一句铿锵有力的呼喊正是对正义,对神的信仰的坚定呼唤,即使如此,由于魔鬼的力量过于强大,我们可敬的老牧师墨林也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其实墨林命不久矣的暗示在影片开头就已经交代了)。剩下年轻的牧师和魔鬼单独遭遇,卡拉斯失控了,他愤怒的冲向被魔鬼附身的芮根,开始殴打,他希望魔鬼离开小女孩儿的身躯来附魔在他自己的身上。这正是前面魔鬼对话时魔鬼最渴望的,再没有什么比腐化一个上帝的神职人员更能够展现自己狂妄的力量了。可是我们的英雄岂是软弱虚妄之人?他被附身后用尽全力跳出窗外,以自杀的方式与魔鬼同归于尽。这条长长的阶梯再一次被血染红,卡拉斯牧师用自己鲜红的血完成了一次圣徒似的殉道,他死前朋友紧紧抓住他的手哭泣着问他临终最后的救赎告解。卡拉斯牧师得到了安宁,再也不必内疚于母亲的死,再也不必忧虑信仰的崩塌,因为他为神圣的救赎献出最炙诚的鲜血和生命的时候,就是这世界希望重新到来的时候。
一切风平浪静以后,小女孩儿得救了,虽然她不曾记得之前的分毫,但卡拉斯牧师的牺牲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确实无比深远的。原先那个轻浮的牧师也走向了一条向上而深沉的道路,也许魔鬼有一天还会再来,但我们却不再是原先软弱的我们了。

 短评

课上看的,我被从教室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吓摔倒了……当时影片分析的时候老师把这片子分析的很牛,可是现在想不起来他都说了些什么了……

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由于在社会背景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总是没有办法更喜欢。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影史最艺术恐怖片之一,依然那句话:事关宗教最恐怖。中后段超神。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SIFF大光明1厅重温】我的恐怖片十佳之一。影片内核应该还是异教的恶魔与天主教驱魔仪典之间的悬殊斗争。前半段节奏稍慢,后半段足以令基督徒震悚。PS: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音响。美国恐怖片执牛耳之作,后世惊悚/恐怖片中许多经典桥段均来源于此。(9.5/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点儿都不恐怖的恐怖片.

18分钟前
  • kingfish
  • 还行

有那么几分钟,能感觉到地狱就在眼前。

2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对于无神论的我来说,不够刺激。比闪灵差远了

24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一部多么艺术的恐怖片啊。真希望伟大的弗里德金能多拍几部片子,或者多讲几次课。分镜头写得超好,跳跃的镜头超有感觉,弗里德金的调度超牛。

25分钟前
  • 小A
  • 力荐

驱魔片鼻祖,NB。现在看来也盖过什么招魂系列好多啊。画面也音乐都不用一惊一乍也相当吓人TAT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驱魔人》应该算的上美国恐怖电影的鼻祖或牛耳的地位。就算今天来看也不能算落伍的,它无论从音响、配乐、剧情铺设、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就算把它的海报明眼的摆你面前,也会马上瞳孔缩小,汗毛竖立。

3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前半部分略闷,原来美式恐怖老早就是这个套路了。先看《招魂》系列,再看这部经典,恐怖桥段已不新鲜,然而氛围和拍摄还是值得称赞。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惊悚片的经典,确实不错。比他后来翻拍的什么大法师前传好多了。原来Ellen Burstyn年轻时是演这个的啊,她的样子跟《梦之安魂曲》里面的嗑药老太婆变化似乎不大。

41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9分,确实强,像拍普通都市片那样拍摄恐怖片,惊悚得不动声色,也没有过分渲染,突然来一下,直接吓翻。节奏特别好,慢慢铺陈,耐心推进,时不时都会有重击。没有为什么,生活中的恐怖,用拍摄普通影片的方式拍恐怖片,我果真比较吃这一套。看了导演访谈,在没有数码特效的时代他们的创造力爆棚了。

44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完全不记得以前什么时候看过就记得吐得很恶心看完脖子很痛……电影节复习了一下,色彩和场景转换还是很有七十年代FU的,蛮好,细节也做得很用心,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大概在于全场屏息凝气之时前排突然有个男的大喝一声“你们讲话一个小时了讲完没有?!” 23333333

45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siff11 很多场景都很经典,可以永垂惊悚片影史,故事很普通,没什么太大惊喜,1973年拍成这样足矣。可能以后回想起这部电影只会想到影城中那句响彻天花板的“不要讲话!”

49分钟前
  • 一步之遥陈泣舞
  • 还行

关键中间电影院有人大吼一声,“不要讲话了”,瞬间我就吓傻了。

50分钟前
  • shu
  • 还行

1973年出品。据说本片成为影史经典的原因在于它从故事剧本、氛围营造、音响、配乐、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不过我认为最屌的地方在于这么一行字: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8.4

5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用这种不急不徐的节奏来拍恐怖片还能这么好看也是不容易!被恶魔找上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能怨人品差喽…寻求驱魔师帮助的建议是由医生提出来的,当科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靠宗教来解决问题了……这配乐已经被国内科普、法制、情感类节目用烂……

5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好莱坞第一恐怖片最恐怖之处是改变自1949年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桩真人真事。

59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一点都不吓人!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