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HD中字

主演:雷吉娜·阿德文托,玛洛·艾劳多,露特·阿马兰特,豪尔赫·普埃尔塔,皮娜·鲍什,赖纳·贝尔,安德烈·别列津,达米亚诺·奥塔维奥·比吉,贝内迪克特·比耶,阿莱斯·库切克,克莱芒蒂娜·德吕伊,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卢茨·弗尔斯特,巴勃罗·阿朗·希梅诺,梅希特希尔德·格罗斯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皮娜 剧照 NO.1皮娜 剧照 NO.2皮娜 剧照 NO.3皮娜 剧照 NO.4皮娜 剧照 NO.5皮娜 剧照 NO.6皮娜 剧照 NO.13皮娜 剧照 NO.14皮娜 剧照 NO.15皮娜 剧照 NO.16皮娜 剧照 NO.17皮娜 剧照 NO.18皮娜 剧照 NO.19皮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皮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Pina Bausch)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指定被害者电影街索拉之家毒刺入喉夺命黑金死囚怨念鸭去京都:老字号旅馆的女老板日记调皮小精灵阴阳路14:双鬼拍门人为何要创造?奇葩遗嘱去里斯本的夜车芭比2023破产姐妹 第二季扭转钱坤2017伤害霹雳火荣誉传承燃情克利夫兰 第六季横行霸道(粤语)愤怒2016单行道2019小美国行尸走肉 第六季预兆 散步的侵略者 电影版咱们结婚吧2013阿登的狂挫播种的旅人:华莲的光辉周恩来万隆之行假日总动员南北和厨房第六季蠢蛋搞怪秀盲琴师短柄斧2战士 第三季剧透预警毒战2012粤语寻龙之发丘天棺幸运的人末日巡逻队第四季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文青看门道,文盲瞧热闹

这部电影的对白,光我能分辨出来的就有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应该还有中文(看最后出的字幕有一位舞者应该是华裔)。这些需要字幕的对白在电影里只占非常小非常小的部分,剩下的千言万语都是由舞蹈完成的——音乐和舞蹈,人类要征服巴别塔。

但是,这些语言,不是那么天然的。春天,浅草新发,夏天,艳阳高照,秋天,落叶缤纷,冬天,冷得呱呱叫……这一组浅显易懂兼带编舞者亲身说明的动作贯穿全场,似乎是要说服观众——现代舞也不是那么遥远不是那么深奥不是那么难懂的,跟随音乐跟随舞者的肢体,自然就能领会

但是

在这项语言面前,我是文盲,我举手,我自首。要说以前,我基本是很惧怕现代舞的——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给我看一场现代舞,我大概能在台下呵欠连天。之后,要感谢林怀民先生,感谢arte频道,我渐渐的也能忍受——仅仅是忍受,还远远没有到达“欣赏”的地步,现代舞表演。

其编排的舞蹈,大概是表现一位舞蹈家最好的方式了——电影想要展示给我们并非舞者的生平,而是她的灵魂。3D技术在Pina逝世后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实际上这好像是欧洲第一次使用全3D技术拍摄电影,对此一举,还引发了关于3D技术的合理使用的讨论。

不过可惜的是,作为一文盲,除了《春之祭》我曾经看过现场(这个现场更好看),另有某着共裙的男士在树下起舞等少数几个场景我能理解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不知道他们所谓何意。

如果是现代舞的爱好者,此片当然不容错过。各种名作片段,各位舞者用舞蹈自我展现。如果是像我一样的文盲,有心者倒可以去领略一下,无心者倒不如拿这钱去买个冰淇淋吃吃好过。

PS:影片中一位舞者,似乎是叫Luchane的大叔吧,非常我的菜……那个自摸(误很大!)也属于少数我能欣赏的type。什么时候去一趟Wuppertal(当然还要去坐一下那个悬挂式地铁)

PS又PS:台湾的电影人请为林怀民先生准备起来吧……

 2 ) 我为舞狂

最早看到皮娜的舞蹈是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里面,影片开头有一段让男主角泪流满面的舞蹈《穆勒咖啡馆》。舞台上那些椅子很神奇,它们既是舞者的障碍又是对舞者的怜惜,一个女子梦游一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男子怜悯地跟随着她为她搬开挡路的椅子,另一个在角落处的舞者消瘦单薄却富有力度的姿态里填满悲伤,她就是皮娜·鲍什。

后来终于有机会看了全本的《穆勒咖啡馆》,黑白胶片的,觉得她是一个世界彼端的遥远存在。再后来,读了舞蹈评论家约亨·施密特写她的书,得知她是一个工作狂,她猛烈地吸烟,她把所有的热情和生命都倾注于舞蹈上,舞蹈就是她的情人,剧团就是她的家庭。再后来,她被诊断出罹患肺癌,仅仅五天之后就离开了人世,好像她在等待某种召唤,听到后就不夹缠带地走了。

听说文德斯拍了皮娜的纪录片就很期待。文德斯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何况有《乐满哈瓦那》在先。本以为会在纪录片中看到更多皮娜的影像,实际不然。影片手法出人意料的贴切。传达皮娜最宝贵的精神的确不需要看她吃饭睡觉生病。她的生命彰显于舞蹈。

皮娜不在世的现状是纪录片拍摄的难题,文德斯巧妙地解决了这道难题。我们从其他舞者的舞蹈、静默和回忆中完全可以想象皮娜的追求,她给世界创造一笔财富,这财富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流动于更多舞者的身体内部,他们用身体收集然后释放出的能量简直要把世界击碎了。皮娜想要用舞蹈表达的东西是难以言传的,也是超越日常生活场景的。唯有舞蹈是她灵魂的精粹。

所以电影摒弃日常生活和用语,提纯,从具体的场景里跳脱出来,超越时间流,把握总体。

文德斯对采访的处理令人叫绝。舞者不是对着镜头说话,而是在镜头前陷入个人的某种遐想或者情绪状态,他们的语言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我们不是坐在一个人对面听他说话,而是进入了这个人的内心听到他的心声。我们仿佛会某种读心术。我们会觉得镜头前的舞者无比真实而诚恳。我们由这些不同肤色讲着不同语言的舞者,触摸到他们背后的像神一样屹立的皮娜的品质。

再看这些舞者的舞蹈。他们没有天仙一样的身材和脸庞,他们也不需要华丽的衣服装点,他们的舞姿有时看起来并不高雅,甚至滑稽,但他们极致,他们出格,他们让你体会到他们快乐、悲伤与愤怒的激情,甚至那股子激情是平凡所难以承受的,他们冲破平凡,创造一个新世界。

文德斯真是皮娜的知己。他选择的实景与舞蹈非常匹配,实景更让舞蹈飞起来。在实景中的舞蹈更具有超现实感,这种超现实感不是讽刺的,它赞叹人的创造力,它为现实注射活力。虽然未及领略3D效果,已经十分感动。

皮娜是创造力之神。她能够激发舞者个性的力量,逼出他们的创造力。皮娜排出的舞蹈,不论舞台上有多少个舞者,哪怕他们的动作近似,你都能够看到富于个性的个体。个体令人惊叹。每一个舞者都展示他的个性,这是传统舞蹈难以企及的。

 3 ) 用身体说话

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崇拜并追随群体中的佼佼者。此种行为的动机绝不仅仅是趋利避害的功利考量,而是变了形的自我建构和认同的需要。因此,对杰出人物的强烈兴趣常常与对象无关,反而只关乎自己。几乎每年都有一些人物传记电影问世,然而受到各界认可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每一个创作者都想为传主正名,然后昭告天下,我诠释的ta才是那个鲜为人知的真正的ta。维姆·文德斯在构思以“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为中心人物的纪录片之初,未必没有这样的野心。但皮娜的突然逝世使他不得已放弃了这个计划,改拍了一部“追忆片”。

有人说《皮娜》是一部纪录片,有人说它是一部传记片,有人称之为歌舞片,还有的人索性说:这些都不对,《皮娜》是一部舞蹈电影。其实,过多地纠缠这个问题并无意义。因为维姆·文德斯根本没有留给我们太多谈论作为电影的《皮娜》的话语空间。粗朴的淡入淡出和平稳的镜头运动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谦逊:用一部电影纪念伟大的皮娜,而不是借皮娜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

但他的谦逊又不等同于平庸。人们可能很难想象,3D技术可以在缺乏恢弘场面或视觉冲击的电影里获得生命,但是《皮娜》做到了。 它不仅邀请观众走进皮娜的“舞蹈剧场”和德国乌帕塔尔的街头、郊外,而且在回忆和现实之外建筑了另一个维度。观众时而坐在剧场的观众席内,时而置身于舞者们中间,时而与舞者静静对视,共同回忆那个好像永远不会离去的皮娜。视角的任意切换将舞台、剧院、现实、回忆甚至是不同的作品联结并糅合在一起,原本互相独立的时空变成了一条流动的河。但是观众愿意在这条河上任意漂流的原因,却不是3D技术,而是皮娜的舞蹈本身。

早在1911年,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就在《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之外,电影是能够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并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即“第七艺术”。即使如此,无论是卡努杜还是任何一个电影观众,大概都不会认为其他各门类的艺术对电影来说同等重要。拿“诗歌”(广义)举例,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杰出的小说和戏剧,电影将会是什么样子?不妨再把这个问题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没有了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电影将会是什么样子?最终,我们将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语言,人类还能如何表达自己?

在动笔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把《皮娜》反反复复看了四遍。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诗歌,其他任何文字形式都无法完全传达出皮娜舞蹈的精神。可我偏偏既不会写诗,又不懂舞蹈。最终我作出了和维姆·文德斯一样的选择:放弃自己早已习惯的表达方式,谦卑地做一个皮娜的倾听者。乌帕塔尔舞团的舞者们显然也是如此,与他们追忆皮娜话语一同出现的,是他们静坐无语的画面。身体本身就具有着无穷的潜力,因此真正的舞者无需语言就能传达出最最精微或热烈的情绪。几乎所有的舞团成员都谈到,皮娜仅用她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就能洞察他们的灵魂。在乌帕塔尔,你听不到严肃的长篇训话。《春之祭》的一个表演者是这样说的:“见到皮娜,犹如,终于发现了一种我不曾知晓的语言。突然间,她授予我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无需言语……‘再狂野一点’,这是她二十年来给我唯一的意见。”这种“无需言语的语言”拒绝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参与,任何试图对皮娜舞蹈进行分析和判定的尝试都将归于失败。

皮娜·鲍什特别强调舞者的自我表达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一个德国舞者这样回忆皮娜:“在她面前,所有的伪装的尝试都消失了,事实上,从没有人像她那样诠释过我。”她有句名言:“我在乎的是人为什么动,而不是如何动”,因此她将舞蹈与剧院融为一体,精雕细琢与调动舞者相融合,她让舞者参与创作,让舞者将个人的经验或想法直接传达给观众。她向舞者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什么事会让你羞愧?”“最喜欢动身体哪个部位?”“会和一具尸体干什么?”想得到想不到的回答,她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看,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没意思,哪些好玩。这并非即兴创作,我是要找到我知道但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皮娜的舞蹈表达出了“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她的艺术超越了语言。在《月圆》的排练过程中,她要求一位舞者告诉她喜悦的含义,这位舞者思忖良久,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放不了图)

《皮娜》里鲜见正值青春的俊男靓女,相反地,演员们大多已过不惑之年。在老年版《交际场》中,一些舞者甚至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对每一个舞者灵魂的珍视,使得皮娜的舞蹈彻底地否定了任何一种浅表的形式,包括舞蹈的重要因素——舞者的身体。正因为如此,以肢体动作和神情为核心的舞蹈,超越了身体的特殊性,讲述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生命体验:孤独,恐惧,爱,伤害,牵绊和自由。

维姆·文德斯应该感谢皮娜,电影应该感谢舞蹈。舞蹈,是人类发明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语言。当舞者们在舞台上,在乌帕塔尔的公路旁、工厂附近、草地里和溪涧旁舞蹈的时候,他们与周遭世界的区隔仿佛不复存在:自动扶梯、牛肉、芭蕾舞鞋,水,砂土,倒挂电车……在皮娜那里,舞蹈彻底摆脱了固有的定义和形式,成为一种纯粹的表达。而这部以她为主体的电影也向皮娜习得了比讲故事的技巧更高的东西。三部主要作品《春之祭》、《名利场》和《月圆》是这部电影的主体框架,中间穿插皮娜生前的影像资料,舞团成员们对皮娜的追忆和他们的其他作品。在流动的舞姿里,时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影像和观众的隔阂越来越浅,最终不可分辨。那么,皮娜在哪儿?和她的舞蹈一样,皮娜与舞者,与作品,甚至与观众都同样没有区隔。或许,皮娜就活在那些边境线上吧。以2D形式呈现的生前影像资料清楚地表明她肉体的死亡,但在三重甚至四重空间的交互变幻中,葬礼的哀歌已然化作一首新生的颂词。

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皮娜的舞蹈艺术或是维姆·文德斯的电影艺术,还有两位大师心心相印的对话。和大多数带有传记色彩的电影不同的是,《皮娜》的主人公皮娜·鲍什若是在天堂看到好友为自己拍摄的这部电影,应该会满意地会心一笑。一位舞者说:“我一直试图弄明白,为什么她总是在工作,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维姆·文德斯显然已经有了答案。影片的最后,是皮娜的声音:“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will lost.Dance, dance...”舞蹈,是皮娜感知、思考、表达和释放的方式。而她的作品讲述的,也不只是她自己的苦痛爱恨,而是属于所有人。

《皮娜》可能是最不像传记片的传记片了。但它绝对算得上最好的传记电影之一。维姆·文德斯在创作《皮娜》时,是怀着对皮娜的无限倾慕、景仰和追忆之情的。对比充斥着意淫和猎奇的一堆堆伪传记片,它无疑要严肃得多,也有价值得多。既然想好要讲这个人的故事了,为什么还要胡扯一大通大众的对这个人的想象呢?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激皮娜,感谢这个用荒诞的场景设置还原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境遇,用并不机械的重复一次次刺破我们的虚伪,强迫我们直面自己的灵魂的人。

 4 ) Tanzt, tanzt, sonst sind wir verloren.

       我是这么认为的,作为纪录片,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舞蹈。导演在保障技术完美的同时,让pina的气韵弥漫大屏幕,桃花溪里逐流水,舟无桨而船自行,顺势而为罢了,反正我想不出更合适的拍法:-) 这么说来,片子不是不电影,而是很电影,是一部深情不滥情的电影。 Wim Wenders的纪录片,无论关乎歌者还是舞者,生者还是死者,总是不动声色,动情!
  
Pina说,“Tanzt, tanzt, sonst sind wir verloren (跳吧,跳吧,不然我们必迷失)”。Pina的生平就是编舞,跳舞,跳舞,编舞。片子里通篇展示的正是Pina编过的或许也是跳过的舞蹈,还有众多长期或短期合作受她潜移默化的舞团舞者的独访。作为一部传记,这等不写而写和众星捧月的拍法,有涓涓细流汇聚大河的气势,非常高明。
  
如果没看错,影片拍在德国的初夏,舞者舞在明媚阳光里,在Wuppertal(乌帕塔尔)繁忙的交通路口,在喧闹的市井,头上是Schwebebahn(悬挂式有轨电车)的高架,不时有Schwebebahn呼啸而过,身后远远的麦当劳的大标识。托3D的福,一切一切都看的细致无比,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虚幻离奇超现实!Wuppertal正是我曾青春热血流臭汗的地方,跳上公交和有轨,看山看水看老外,只是当时已惘然。看到Cafe Mueller,我不争气的哭了。
  
Wuppertal,也是恩格斯的故乡。

 5 ) 用力爱恨,撼动生命

        不得不承认,一直自诩文艺女青的我,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个伪文艺。因而每次电影节,文青们大多心潮难平,一个劲往影城扎堆。我却意兴阑珊,全然提不起精神。一来相对于影视,更喜文字,总觉得细腻到极致的情怀,影像很难表述。即便导演再牛,演技再好,也难以似文字般将其中的意境完美传递;二则知识匮乏,对电影的系统性理解不深,抛开画面风格、镜头语言、景别景次之类的细质化赏析不谈,就连大众普及化的导演名号及代表作都混淆不清,弄不明白。

       可凑巧的是,每次电影节我似乎从不缺席,总有朋友盛意拳拳,邀我同行。于是,在这个大雨如注的周末下午,我和闺蜜顶着狂风暴雨,再次来到影城,观看了此次影展呼声很高,一票难求的歌舞片《Pina》(皮娜)。


       许是3D的缘故,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便让人为眼前的真实所震撼。这其中,有艺术的真实,空间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当然还有灵魂的真实。从舞台到现实,从记录到追忆,从束缚到放飞,从痛苦到升华。所有的镜头,或讲述或舞蹈或音画,不论哪一个角度,都试图从客观的例证去还原pina的生命,以及早已融入其艺术骨髓的爱和坚强。

        难以忘记开场的《春之祭》中,女舞者一个个手捧象征祭祀的红衣走上神坛,等待命运宣判时的凄楚眼神。惶恐、无依,仿若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强势的男权社会,毫无抵抗,没有半点还手之力。虽然,从舞者的衣饰及舞台的布景看,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只要稍加留意,你便会从中体会到pina想要表达的隐喻和深意。是的,无论年代的齿轮如何转动,女性亘古不变的弱势地位时常将女性推向献祭的深渊,而对于女性的种种受难,冷酷的现实社会却始终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接下来的《穆勒咖啡馆》,显然更易引起全体观众的共鸣。因为在该剧中,pina已经将自我完全抽离。留下来的,只是舞蹈本身。这样的舞剧,很容易让观众带着自已的生命体验,投射剧中,独立思考,感受意境,解读自我。不论你的灵魂是孤独还是疏离,也不论你的爱情是愁苦还是甜蜜,你都能从舞者的动作本身,找到灵魂的出口,发现生命的渴望。不过,作为一个喜爱生命热情而富有张力的积极入世者,我还是稍稍对这个剧作中通篇的灰色有些感冒,不喜欢其中太过阴郁的悲观色彩。

      最后谈谈压轴的《满月》,相信很多看过该片的朋友都会被这部由月光、巨石和水所幻造出来的美学意境所深深打动。还记得那个从深蓝色水底走出的男人吗?当他步履从容地顶着若干树枝平衡行走于狭长的水道间时,天地万物已然远去,剩下的就只有坚定而自由的灵魂本身。这种超然的意向感观,教人不得不从骨子里崇敬起pina这位现代舞女神,是她带给了我们最完整的美学体验。

        絮絮叨叨,说到现在,似乎才刚回味了影片的一小部分。那么,让我们用快进的手法,再度回想一遍那一段段撼动心灵的舞蹈片断吧。

     【力量】女舞者自信满满,做出各种彰显力量的姿势。正当你不敢相信如此纤弱的女子因何能极端展现出muscle的形态时,男舞台从其背后转身而出,引领女子舞出了一曲刚柔并济的生命之舞……

     【抚摸】女舞者伫立正中,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男舞者肆意玩弄和抚摸,而女舞者面如死灰,全无半点表情……

     【束缚】压抑的空间中,女舞者拼命想要挣脱缚在身上的绳索,一遍又一遍划着寻求自由的圆弧……

     【过客】城市的角落中,一名青年女子席地而坐,发丝飘扬。这时,一名风度翩翩的男子款款走来,挽着年轻女人,随着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不停旋转。一曲终了,男人抽身而去,女人又一次回到原点,归于沉寂……

     【依靠】空旷的屋顶,女子步履艰难,浑身乏力。幸好男子始终在她身旁,不离不弃……

      在这里,我不想就上述这些舞蹈所蕴含的意义作过多主观的评价和阐释,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毕竟让观众从充满力量与激情,情绪与主题的舞蹈中自行思考,甚至成为舞剧的一部分,才是pina最想到达的艺术境界吧。

      我只想说,如果没有意外,生命的时长大致相同。如果没有灵魂,生命的状态也将千篇一律,颜色全无。很多时候,我们困惑,无法探究生命的意义,无法确认生命的形态。或者拼尽全力,争名夺利;或者慎言慎行,敏感多疑;或者没心没肺,神神叨叨;或者神思恍惚,迟钝麻木……

      那么,究竟怎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我们最想要的?是轰轰烈烈、鲜亮光彩,还是循规蹈矩,甘于平淡?或许,看了皮娜以后,想必你会有所顿悟。


      PS:除了舞蹈本身,音乐的契合算是pina的又一亮点,超级期待该片的原声音带!

 6 ) PINA——大师讲述大师

 PINA,这是文德斯为逝去编舞者PINA BAUSCH立传的电影。

大师讲述大师,却没有讲故事,只是一段一段再现PINA美妙的编舞。

一幕幕的舞蹈间隙之中,是那些曾经工作在Wuppertal实验剧场中的舞者的默白,以及主角PINA安静的抽着烟望着镜头的片段。他们真是一批有气质的舞蹈演员,只是沉默着看你,却力量惊人。

 

电影(或者说舞蹈)中处处充满了张力,在同一个舞者身上结合了动人的身姿与悲戚的表情,在同一幅画面里呈现着柔软的舞者与刚硬的建筑。

这荒诞中有一种强烈的美丽。印象最深的一幕:身着碎花裙子的女孩从画面一旁走出,穿上舞鞋,立起脚背在鲁尔区庞大而冷酷的机械前独舞,风吹裙摆的拂动与舞者脚下的点动节奏配合在一起,在巍然耸立的钢铁厂房前化作一片舞动的光点,惊艳得害我涌出泪来。

影片中的默白大多表达了这样一种“矛盾”的魅力,正如一位舞者所说:“Pina总跟我说,你的脆弱(Fragile)恰好是你的强健(strength)”。看有本书中讲到现代艺术对悲惨的描绘会令人获得某种典型的现代性领悟,即负面的呈现。大概荒诞与矛盾也可以归于这种“现代性”的一部分吧。

 

电影大师讲述舞蹈大师,却还悄悄的拉来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作为衬托。

OMA Zollverein改造中的巨型电梯上,西装舞者一边逆向上行,一边转着圈舞蹈,似乎在描述西西弗斯式循环往复的终极悲剧。OMA惯用的橘红色渲染出这一场景虚幻的底色。

SANAA的Zollve管理学院里,一个男人不停扶起将要倾倒的女人,男人面无表情,女人眉头紧锁。设计师口中的透明性空间在摄像机镜头里却变为一个自闭而空荡的大房间,飘渺的窗洞,素墙和孱弱的身姿,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困境中的虚无盼望。

最喜欢的是一幕玻璃盒子里,密斯式的玻璃盒子坐落在树林中,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见证了两个男人的和解:其中之一高高跃起坠入对方怀中,静止。充满了力量。玻璃屋里,也有一个女人试图挽回自己的恋人,最后一抹红裙飞奔出玻璃屋。

Wuppertal漂浮在河流之上的吊缆式轻轨旁,总有一个男人揽着女人回旋着步入远方。看《爱丽丝漫游城市》时就被这个轻轨打动,却没想到这里原来就是Pina实验剧场的老巢。真希望有一天能去那里走走看看。



似乎,文德斯在为自己下一部关于建筑的3D电影热身。

“I have actually already started a long-term project, another documentary in 3D. It will take several years, but it’s going to be about architecture.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do a film about architecture, and I have a lot of architect friends. But that is another subject I never really knew how to approach with film. I realized through PINA that architecture is something that could have a real affinity to this medium. Most architects build this stuff and they already have 3D representation. They can enter a building before they even build it. But I think especially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to make a film that really deals with the sense of place and how it changes the way people use buildings and are shaped by cities and buildings, that could not really have been done before. To feel what the room does to you, that is something that you could describe almost better in words than in a two-dimensional film. It is really about a sense of place. That’s a feeling that many architects share with filmmakers and that’s a common thing the two professions have. I’m really excited to have this tool now that gives this sense of place, and so I am quite excited about my architecture project.”

盼望唉。

 短评

看个人欣赏的角度吧,我个人觉得有几幕实在是太美了,此外很多电影和舞蹈艺术的融合,当然考虑到时间的流徙,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在强加考究,可电影依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别喜欢第一场以及换脸的那场,简单,却新奇震撼。此外乌帕塔尔的倒掉地铁,在杜塞尔多夫也看到了呢!

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5】#2022文德斯回顾展# Re3Dver. 舞团成员的言语令皮娜重生,身体动作又作为言语的延宕,这是本片的基本组成。而3D带来的视觉层次,又令其本身所具备的元结构(摄影机-剧场)更为丰富,形象先于空间,并预先为我们设置了视觉的焦点,舞台空间藏匿其后,我们观看。在舞台之外的部分,舞蹈动作则尽情呼吸在景致与建筑中,那些景观的摄制无疑是文德斯的拿手好戏,也让Pina的意志显得无处不在,非凡的电影。

7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人要跳舞,不然便會迷失。」但片子中的舞者都仿佛在舞蹈中失去了自我,身體成為了優雅的符號,指向靈魂最純粹的實現,世界頓時幻作充滿意義的舞台。這應該是蘇格拉底也會喜歡的電影。

10分钟前
  • 倉海君
  • 推荐

不需要理解她,她不是意义。她是深思熟虑的梦境。她代表了我所失去的一切。

1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小银幕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言还是冲击太小,而对于我这种对现代舞与皮娜都了解不多且压根没机会进影院欣赏3D的人而言,这部“影片”实在是一场消耗时间的灾难。★★★

18分钟前
  • Q。
  • 还行

不认识这个什么皮娜。但是她的舞蹈确实很有感染力。几段舞蹈故事性和情感都非常的好。虽然本人非常讨厌 德语和法语 难听的要死 但是动作没有国界。这就是艺术。

20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没有主角的纪录片。开场反复出现的舞蹈很喜欢。现代舞很难懂。形式很新颖。文德斯空灵晃动的镜头,有些部分很迷人。

2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最美。。。

25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世界不是身外的无物之阵,世界是在我们贪玩中腾出的轮廓。起舞在森林,草地,荒山,浅滩,同每一堵无形的墙角力,在伸手可及的小小半径里,空间只是她的道具。皮娜的舞像黑夜里颤抖的光柱,明灭无声,但你听到灵魂在敲打,心在跳。

27分钟前
  • 星之卡普
  • 力荐

文德斯一直希望拍皮娜,互相诸多交流沟通,但时间拖得太久,好不容易宣布开拍,皮娜却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五天之后就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文德斯用别样立体的三维拍摄方式,鲜活了皮娜所编排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最盛大的缅怀,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以3d表现现代舞剧的手段,亦具启发意义。

32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震颤灵魂的精神洗礼,洞穿心灵的身体与视听诗章。1.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以皮娜舞蹈团成员的回忆与【凝视转场】串联全篇,并以学生们各自的舞蹈作品搭建脉络。2.文德斯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均是高质量的思考媒介之作,本片探索出了将现代舞与电影完美融合的方式,藉由电影媒介独有的蒙太奇、多景别与视角切换、镜头运动(灵动的摄影机契如舞者之姿)将聚焦于人体力与美、男与女的爱与恨的现代舞表现得无与伦比。3.3D技术带来的纵深感,结合别出心裁又美丽如画的各式自然/舞台/社会背景,予人难以言喻的沉浸感。4.至爱泼水、浇土及身搭木枝的平衡之舞(纱幔飘飞、树影婆娑)。5.群椅阵[穆勒咖啡馆]亦在阿莫多瓦[对她说]的片头段落现身,背景中的德国乌伯塔的单轨悬挂式电车(Wuppertaler Schwebebahn)则恍若重回35年前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9.5/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用生命在跳舞。

38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花了8.5欧看的 实在是看不懂

43分钟前
  • CHEN
  • 还行

远不止是通过复刻的方式来致敬或重建,这是关于舞蹈的舞蹈,一种元舞蹈,在感受皮娜的种种方式中,传统的访谈显得多么多余(文德斯干脆让受访者的叙述和展示他们脸部的画面分开了)。我们理应如此,用相同的语言评价一种艺术:用文字评价文字,用影像评价影像,用身体评价身体。@资料馆

48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3D算是用上该用的地方了

49分钟前
  • echohead™
  • 力荐

叙事、故事和对白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切都靠肢体和舞蹈来表达,影片要说的就靠观众自己去解读了。配乐和剪辑带入感十足,舞蹈美的充满了爆发力和想象力,众人往那块舞台中央的石头泼水,某一瞬间感觉那石头就像搁浅的鲸鱼,舞者和鲸鱼一样都有着崇尚自由的灵魂。舞舞舞,否则生命就会迷失!★★★☆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在影院里看3D和在家里看完全是两部电影。舞蹈作为行为表演艺术存在;电影既是纪录,也是再次改写;3D既是空间上的还原,也是再度增加一层维度。算是少有的真正必须使用3D的作品之一。

53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2011.11.19 @ Home每一段都那么美 但是一下子看那么多还真是有点审美疲劳

55分钟前
  • C.
  • 推荐

3D效果淋漓尽致;在震慑灵魂的痛与美中寻找上帝

6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大气都不敢喘。能打六星么?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