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8月31日

HD中字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n,Emil Lund,Johanne Kjellevik Ledang,雷娜特·赖因斯夫,Andreas Braaten,Anders Borchgrevink,Lennart Anker,艾瑟琳·斯黛洛,埃斯基尔·沃格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替代者2黑心理我欲为人第一季远古外星人第三季薰衣草的香豹子头林冲裂口女2爱与慈悲黑帮之境 第二季开心魔法世界奇妙物语 2022秋季特别篇战雷神战地情天2012明星伙伴第三季精装追女仔粤语四海夏威夷特勤组第七季落泪成金侯府小千金爱无定式小小恋歌刺客花旗少林粤语加州靡情第七季无处安身1949骇故事之暗窗神探幻影魅力四射第一季雪国少年相煎何太急男狐聊斋3苏联“8.19”事件内幕时间解剖学精装追女仔之3狼之一族粤语绝世千金 完结篇野兽2022圣者的行进和歌子酒第2季地下怪物火线救妻花之不死鸟

 长篇影评

 1 ) 友情、亲情、爱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戒毒10个月,
被戒毒所放假一天出来面试工作的人,
在寻求友情、亲情、爱情的怀抱不得之后,
孤独的自我了断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头,
男主从一个裸体姑娘身边离开,
去森林的河边抱着石头自杀,
若干秒后,
他又从河里爬了出来,
是什么让他在最后放弃了这个念头,
应该是导演后面展开的,
友情、亲情、爱情,
这三样里应该还有一样,
或者几样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从戒毒所出来后,
男主第一个找的是友情——兄弟。
这个兄弟也是友情、亲情、爱情里唯一露面的角色。
影片借别人之口说男主是奥斯陆人脉最广的家伙,
影片中他唯一能找的朋友却只有一个。

男主坐在兄弟家里格格不入,
曾经的道友,精神上的知己,
陷在老婆孩子之中,
彼此望着,
这么近,
那么远。

和兄弟的对话最震撼。
摘录1.
男主:你看看我,34岁了,一事无成,一无所有,
没办法再重头爬起来了,你不懂吗。
... ...
兄弟:你还是可以做到的。
男主:做到什么?
兄弟:很多事。你有家人支持你,有朋友,有脑袋,拜托。
看看其他在戒毒所的人,他们都没这些机会。
男主:是,但是他们很快乐。
在大卖场上个班,
跟老嬉皮生个娃之类的,
很容易快乐。
兄弟:那就当个失败者,如果这是你要的。
男主:干,我不需要那个。
我不是过来寻求你告诉我“振作,兄弟”的,
我不需要这个,不需要同情。

摘录2.
兄弟本来是要给男主正能量,
展示生活多美好,
多么值得活下去的,
结果... ...

兄弟:我的脑袋一碰到琐事就要爆炸...
没办法理清,
我的腰很痛,
现在又要整修我们住的房子...
有两个快要到的演讲,
我还没开始准备......

还要烦工作...

老婆跟我再也不做爱,
完全没有,
孩子(之一)在发疹子......


我连朋友也不能自己选,
老婆喜欢有孩子的人... ...
这种人也不多

所以我们坐着,
假装很开心。
喝两杯葡萄酒,
最好的状态就是这样了。

真他妈的可悲... ...

孩子出生后,
我希望我能写作,
结果屁也写不出来,
老婆和我几乎不怎么说话了,
我有个游戏机,
我们坐着打“战地”喝啤酒。

我们接到一些邀请,
但宁愿在家呆着,
跟保姆说临时决定不去了,
坐在家里打“战地”。

这妈蛋的什么生活啊... ...


这就是没有再吸毒,
曾经朋友圈里最有思想最有学问的兄弟现在的生活,
男主想在这得到正能量,
结果看到的听到的是这样的狗屁生活。
兄弟叫男主晚上去以前姐们的生日party。

从兄弟那里出来,
去面试工作,
发现那种无挑战、没意思的工作,
如果去做,
简直生不如死。

等着和姐姐见面,
但是姐姐没有出现,
让她的女朋友代替出面,
说辞是,
还没做好心理准备。

持续和曾经的爱人联络,
留言,
希望对方回电话,
给他活下去的希望,
整整一天,
没有回复。


去以前姐们的生日party等待兄弟,
或许那是他最后活下去的希望,
尽管兄弟的生活也是狗屁,
但兄弟没出现,
很可能临时决定又懒得来了。


他选择了毫无留恋的去死。
尽管在奥斯陆,走到哪都有认识的人,但那不是友情;
尽管父母为了他卖房子,但那不是他要的亲情;
尽管随时有姑娘送上门来,但那不是爱情。
于是,
没什么好留恋。

 2 ) 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很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下看法语字幕相当吃力。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的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的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的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的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也从容不迫。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的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的结束,Anders所奢望的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和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3 ) 自杀之旅 悲观之翼

最近在看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序言里提到,王朔曾一度抑郁,每天最大的理想是想自杀,看不起任何人,一天要付之行动,想起了女儿,从此放弃理想。马原也曾说,我要向上帝叫板,绝不等自然死亡,选择一款非常态的死亡方式——自杀。而序言作者龙占川说,那就是上帝的安排。此后,马原不再说自杀的事。

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无端抑郁、反抗命运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其实,人们很难全面深入的理解那些心怀自杀“理想”的人,因为真正的纠结深藏在当事人内心。而这些人谁又有那份心情愿意把那些想法的细枝末节拿出来谈论示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自杀是因为他不愿再忍受病痛和性能力退化的折磨,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的那句“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可能是他选择自杀最自然的原因,而海子执迷于“天才早夭”的浪漫诗意,让他深陷其中并最终付诸实施。这些自杀之因是人们对死者作品的解读和亲人朋友的了解中得知的,但真正的原因没人知道,因为自杀是件很私人的事。

《奥斯陆,八月未央》讲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故事。电影在人们关于奥斯陆的回忆中开始,那些质朴的片段式的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忧郁的碎片一样的,但还不是乡愁的情绪。那里边有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踢球微笑的画面,那男孩看起来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德斯,那时候他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如今只存在于不快乐的安德斯的回忆中。不管当初的奥斯陆生活是黑白的、琐碎的还是嘈杂的,都无法掩盖回忆带出来的人们当下现实的精神状态,而那也奠定了电影冷郁的基调。

安德斯,34岁,无业。电影中,他在一家风景优美的乡间戒毒机构里即将完成最后的疗程。那天,天气阴沉,大片的云层低低的压下来,在和一个女友过夜之后,安德斯选择溺河自杀。整个过程操作起来蹩脚而难受,所以,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方式。这种放弃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电影呈现一个最终自杀的人在精神上再次争取也注定挣扎的合理剧情。所以,这部电影是安德斯始于自杀,终于自杀的最后的人生历程。

一个报社编辑的面试机会,似乎要给电影和安德斯的人生带来转机和起色。但在面试之前,安德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安德斯已有决死之心的表达。但随后他说,我是一个被宠坏的一事无成的家伙,如果你(朋友)也如此无情的话,没有人真的需要我。这话的背后是安德斯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后表现出的软弱和自我否定。此外,一方面,他否定了朋友作为学者存在的意义和他琐碎的婚后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对上班结婚生孩子的普通生活和常人的快乐没有热情。所以,安德斯始终在寻找的是一种有绝对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总会在人生意义上纠结,而无意义的结论是最好得到的。有些人在得到结论之后,会在这个结论里,徘徊很多年,有的人最终会去寻找相对意义,有的人在生活洪流中忘记当初的纠结,而淹没在理所当然的生存里,还有人和安德斯一样,在徘徊之后选择结束。

从我的生活体验来看,有时候真的感觉糟透了,但是这不代表在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又变得心情舒畅。如果这样理解,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而电影里主人公所谓的成功,其实还是现代社会赋予人得一种焦虑。我这样说可能感觉轻描淡写,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人都深有体会,国人如此,而在发达国家如挪威也是一样。

记得之前有媒体将成功学解读为当代社会的毒瘤,那也许曾在一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减减压。但说到底,追求成功还是主流。而大多说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主流之外放松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仅有的一次体验,那么彻底的放松还是有可能的,而那时反倒可能更接近成功。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者的自杀,又当作何解释,我相信终究还是对人生意义相对与绝对的不同看法所致。所以,即便是在全球最宜居,幸福感最高的挪威自杀也一样存在。

刊于《看电影》

 4 ) 简  介

安德斯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岁,是一个仪表堂堂,头脑聪慧的家伙。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点纨绔的公子范儿,浪费了大把的机会,错过了大量的机遇。最后,是他自己堕落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一句话评论

  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真希望能在银幕上多看到些这么有个性的,和一般欧洲电影不同的影片。 ——好莱坞报道者

  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indiewire.com.

幕后制作

  挪威导演Joachim Trier的第二部作品《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在他的处女作《重奏》中,开篇是两位好友分别把自己的作品投进邮筒,其中一人被接收了——接下来两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该片获得了06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奖,入选《综艺》杂志十大新人导演,08年在北美上映后登上知名影评人的年度佳片榜单。至此,Joachim Trier(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位远亲)的新作备受期待。事实上,《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故事就是《重奏》中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扮演的那位年轻作家在24个小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改编自法国作家Pierre Drieu La Rochelle的小说《内心之火》,之前曾被路易·马勒拍成1963年的影片《鬼火》。在得知入围戛纳时,Joachim Trier开心地表示自己的外祖父Erik Lochen 1959年执导的《骑手》也曾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本片的主角叫做安德斯,这个角色和导演处女作《重奏》中的安德斯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换了环境、换了年龄而已。约阿希姆·提尔说:“安德斯这个角色又年长了两岁,在这部电影中,他是一个提问的人,追问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因为34岁再期待有什么辉煌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开始经历幻灭和痛苦。就我个人来说,要去对比这两部电影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来自于我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而且影片的主角和我本人又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只能说这是我的两部不同时期的影片。有人告诉我挪威现在的生活很好。然后他们就会说,好的生活就意味着缺少好的生活经历和好的故事。我感觉到很无奈,因为没有了外界的烦心事,更可以在人们的内心发觉到冲突。即使是挪威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也一点都不平静。”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带有一种浓厚的法国味,如果对白语言不是挪威语,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影片主要以台词穿缀,情节并不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种风格,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我从小就受法国电影的影响,从雷诺阿的诗电影到新浪潮的戈达尔,我都是他们的狂热的粉丝。这部电影主要提台词为主,但是在主角的游历中,我又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性格。所以,侯麦早期在法国巴黎街头拍摄的那些电影成为了我的参考。而且,新浪潮对我的影响巨大,所以我会喜欢让演员来表演符合他们自身性格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电影中持续地展示同一个角色的变化和不同的生存状态。”

 5 ) 过着有用的生活,被人爱着

之前在杂志上看到里面一段话,念念不忘,马着好久,终于把它看了。

本来是想写个短评的,但越写越多,字数不够,但是又不想删减,就变成长评了。只是给自己看的,有感随发。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形容,北欧灰色的自由。的确是。不知道能不能说是父母的(溺)爱最终让男主变成如今这样。影片中男主的父母多次出现,从身边朋友的谈论和男主自己的心理描写。对男主的这大段话有奇妙的感觉,一个字一个字打下来了。

“他教我骑车,划船,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50骑到60,90骑到108。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他们讨厌保守主义,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 “他有点耳背,还要坚持听荒谬剧,‘你觉得哪个最好’,‘你绝对要吃生蚝’。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 “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 “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他做了个测验,骄傲地告诉我们,他有艺术家性格。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 “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民主是最佳选项。她觉得碧姬芭铎应该去帮助别人,而非动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姊妹比对我严厉。”

如果没有这放纵的自由,如果男主的父母不是卖掉房子而是多陪陪男主,结局会不会不同。

开头男主准备跳河却又回来穿衣服,我以为是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哪知只是为了多带几块石头好沉下去。慢慢平息的气泡让人心悸,最后终于从水里钻出来的男主,我多希望他能如被打破平静的水面一般爆发,找赎自己。然而男主的朋友,亲人,都不能给予他实质性的帮助。他在面对着和前女友发生过关系的那个男人,面对那些话,我在想他什么时候会掀翻桌子打一架,哪知最后他也没有发火,还似乎很有礼貌地道了歉。如果不是在这之前他就买了毒品的话,我会认为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了,他之前是发了火的,在应聘时说出自己吸毒的那段历史,亲自揭开伤疤,把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

其实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故事走向差不多很明了。最后的那个女生看着很温柔,可是男主也没有被她拯救。女生骑着自行车,男主坐在后座,夜风温柔,很美好。男主带着她去奥斯陆的景点,带她去游泳池,但都只是在旁边看着,格格不入,仿佛已经是超脱于肉体,用上帝视角在审视这世界了。因为男主最后在游泳池边的表情变化,我愿意多加一颗星。

我宁愿相信他最后是死去了,如他开始时向朋友说的那样,吸毒过量,而不是自杀。因为如果是吸毒过量而去世的话,他父母会相信的。

那是奥斯陆的8月31日,漫长,沉闷,没有希望,不见天日。可是,他也是想如在餐厅遇见的那个女生一般,“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的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6 ) 《奥斯陆,8月31日》

不同人物的画外音配以虚实相交的画面还是很有感觉的,虽然不是北欧电影一贯的季节性背景,但街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是赋予了很强的地域感。

其实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和角色定位,剧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主人公与周遭各个类型人物的接触都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人情,同时结尾也给予了某种社会反思。

 短评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8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9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以一种无比温柔的方式描述生活的窒息,所有人都试图尝试理解,但最终都和你保持距离,划清界线。男主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自尊,反叛,脆弱,和疏离,当这些杂糅在一起时,很难再用具体语言描述,但它却无比贴近我们每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卑微与执着。电影的“社会指向”相当明确,但它的内核是极其私人化的。与很多好莱坞电影通过个体情绪服务“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本片调动起一切外部因素,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哪怕再靠近一点人物的思绪轨迹和内心。如何让社会进步或许本是个伪命题,人文关怀才是这个冰冷的八月所最需要的。

13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推荐

受不了词语匮乏的写作。快乐的人全是智障。在嘈杂的派对里与面目模糊的人接吻,做爱,记不得任何人是谁,也无所谓是谁,只有一副空心的躯干从肉体深入世界的下水道。耳边年轻女子对生命的一切期待,与自己已无半点关系。社会应该允许一个人毁掉自己。爱你的人再也不接电话。曾经的爱人,女人,为三十岁悲伤,男人永恒地与二十出头乳头粉嫩的女孩在一起妄想永葆青春。活着,忍受世界无尽的空虚。

16分钟前
  • 0000
  • 还行

燈蛾撲火?!

20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镜头里的风光格外的漂亮寂静,男孩在人群之中寻找生活的出路。朋友,情人,家人,所有人都希望你做自己的决定过自己的生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真正的绝望只有自己了解,回归毒品给予自己死的赞歌。可是影片好慢而且都是话唠,让人有点不耐烦了。

23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LOSER的一天

26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可怜的男主。。

2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现在社会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说这一生就毁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这样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31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真悲剧青年的一生,今天在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的,学生票4镑7,挪威语,英文字幕,觉得这孩子悲催到极限了,再看看自己又算了什么

35分钟前
  • 大赤赤赤赤赤兔
  • 推荐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延续了导演处女作Reprise的风格。

3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你能看到导演的用意和摄影的用心 cast也不错的 可惜剪辑也粗糙了点

42分钟前
  • Fran
  • 还行

路人女孩向朋友历数自己的愿望:结婚、生小孩、环游世界、买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维持理想体重、写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络、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办特别的生日派对、活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有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全马、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记得书里的话、画表达真实感受的画、墙上挂满画和深爱的句子、拥有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讲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别的求婚、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都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被人爱着…我听着这些,跟男主一样难过。

44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空旷暗示人所处的精神状态?

45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真要講絕對的優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48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还不如说是北欧片本身的气质吸引了我。

5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长时间的戒毒后准备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变了,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导演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很重,尤其侯麦,一个大龄青年在24小时之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影片以台词为主,剧情很弱,心理描写异常细腻,了解奥斯陆的人应该更有感触。★★★★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过往中寻找喜悦,可惜这一切都失败了。故事的格局很好,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将主人公的过往描述得清晰而生动。一个个人物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男主角的身世行为心路。情绪在渐渐推进的剧情里越发饱满,只是节奏用力很平均,最后的爆发点哑了。

5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生活就是这样 别人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有多绝望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60分钟前
  • RITA
  • 推荐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