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已完结

主演:冯远征,耿乐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2

 剧照

百花深处 剧照 NO.1百花深处 剧照 NO.2百花深处 剧照 NO.3百花深处 剧照 NO.4

 长篇影评

 1 ) 《百花深处》:百花绽放已去,深处故人何存。

新旧更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则,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下,有多少文明被摧毁,时代摧毁的不只是那些破旧的建筑,更多的还是那些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关于“根”的归属。陈凯歌的这部短片,短小精悍,以平实而幽默的表达、深刻而沉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带泪。

片中的冯先生,不,应该说是“疯”先生,他是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者。讲话时不时会翘起的兰花指,兰花指正是京剧文化的代表动作,而他的住所百花深处胡同是北京较为优雅的住所,传说万历年间有一对姓张的夫妇在这里植花种树,使这里成了一处优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赏,因此称之为:“百花深处”,而他的家具里也有着紫檀木的柜子,这种柜子在明清时代一般是王亲贵族才能使用,这几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中,老北京文化对他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就是旧时代的那群人,他在这里生活的太久了,这里就是他根,他的归属。当新时代来临,精神家园被摧毁,他“疯”了,一次一次的自言自语,“这不在这的吗,”他眼中的“家”是存在于老一辈人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在他对着废墟一遍又一遍的描述着曾经建筑的位置时,我们不仅会反思,他是真的“疯”了吗,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当我们对着新时代的成就沾沾自喜时,是否也会想到我们牺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搬家队的一群人代表的是新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老北京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不见踪影。“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样,凡事有偿而为,对比《老炮》中六爷,老北京人都有一个热心肠,凡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有事您说话,这样的人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来的。

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中就会有摩擦的产生,而搬家时花瓶的打碎,正是这种摩擦的象征,时代更替必定是要付出些许代价。那棵大槐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周围已经是一片废墟,远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仅存的一点文化也是在艰难的生存,虽说新的最终会代替旧的,但旧的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就像铛和铃最后的结合,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影片最后出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水墨画,这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虚虚实实,这才是人们心中那个美丽的胡同,那个曾经的美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牺牲了太多,需要有人来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给精神找到一个归所。


END

 2 ) 百花的深处 历史的尘埃

电影简述了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搬他的大院子,但现在只剩下了一片黄土和一棵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发展下老北京城发生的变化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景象。

“爸爸,我的电脑呢?”小孩的一句话是在表明时代的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仰拍的高楼大厦是与老一代人所生活环境的不同。搬家工人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是城市拆迁变化,不断修整扩建,使城市褪去所有老旧的文化和建筑,这是年轻人所向往去充分展现他们面对新事物的象征,跟上时代的步伐。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的院长,两进的院子。”是老一代人生活的环境,已老的他们对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过往生活的不舍与怀念,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

最后一幕是一幅百花丛中的胡同水墨画,屋檐下的铃铛声,京味十足的吆喝声,勾勒出老北京的生活场景。百花的深处,历史的尘埃,冯先生的疯癫,虚虚实实。

 3 ) 新旧矛盾

《百花深处》是有陈凯歌指导拍摄的一部10分钟的微电影。该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一名老北京人也是一名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搬家公司到冯先生家时发现一片废墟,明白自己被一个疯子耍了,为了赚取冯先生的费用,在一片废墟上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大戏。从而反映本片所讲述的主题,在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丢失。 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1.本片刚开始导演就利用摇镜头加上仰拍展示了现代社会高楼大厦的全貌,给人一种压迫感,可以看出导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持怀疑态度。2本片很好利用了几个框架式镜头来进行分割,使观众能够明显发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界限,例如在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时,以车门为框架区分开冯先生和搬家公司,这里也利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区分的是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和以搬家公司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后面进入百花深处胡同时也利用了一个框架式镜头加隐喻蒙太奇将以繁华都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以废弃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分割开来。3.本片的色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冯先生的穿着头戴黄帽子身穿红裤子在一堆以灰绿色为主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即突出了主角也暗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格格不入。4.本片的音乐也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在本片的高潮也就是搬家公司在废墟上无实物表演的那一段,导演配上了节奏明快的音乐给人一种戏谑之感,而从花瓶碎了所配的相应音效开始转折,明快的音乐开始变成悠长呜咽的萧声,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似乎在为传统文化的没落感慨。5.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手拿铃铛跑向日落也暗示着传统文化的落幕。 该影片在足够吸引人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中找到与传统文化平衡的点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4 ) 疯的是冯先生,还是这个社会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的分类是喜剧,难道陈凯歌导演的本意是拍一部十分钟的喜剧吗?还是说喜剧的背后都是悲剧才是这分类想表达的意思。

影片仅仅十分钟,却显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实力,整片中没有特别的明示却仍能让人隐隐感到对过去的惋惜!

开篇,冯先生说大家都称他为冯先生,这平平无奇的姓却暗示了他的--疯,或许人们称的并不是冯先生,而是疯先生。

在去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的行为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对这个城市探头探脑的?甚至连那条道都不知道。看完后才明白,这可能就是旧社会对新社会的陌生吧。而头的一句话也点醒了众人,他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也体现了老北京“过时”了!

冯先生对新社会的陌生

搬家这段我认为是整片的最高潮了。初次观看,谁能料“百花深处”竟然只是一片土地,此时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冯先生就是个疯子,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于是头一伙人为了钱也“疯”了起来,看到这一幕不紧觉得这些人也是“疯子”吧,对着空气搬东西,同时也为演员的演技而感到敬佩。

在搬东西时,或许从冯先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才是“疯子”,连衣橱,金鱼缸都不认识;连花瓶应该摆放的位置都不知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就好比现在一个连手机都没见过的人一样,在冯先生眼中这种人不也是令人笑话的吗!而这里,也恰恰隐喻了现在的人对过去文化的不了解,因为在现在没那么多摆放的讲究啊!

中间有一段镜头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骑单车的人看见他们的行为拔腿就跑。也许这就是新时代人们对待旧时代文化的态度吧!而搬家的人或许也渐渐的成为了“疯子”,最后看见那消失的庭院火系或许也是最好的解释。

在花瓶碎之时,隐喻着过去的破碎,也为冯先生后面搬新家做着铺垫。而冯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前方有沟,我想是因为这块地始终不会变。即使院子变了,没了,但地依然没变,所以冯先生也能准确的说出这块地的样貌,甚至是小沟!而在最后捡到铃铛后,搬家的人们也看到了冯先生住的胡同,真正的“百花深处”!此时他们或许已经跟开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已经能看到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即使作为一个现在的人!

人们看到了“百花深处”而感慨,激动

最后,冯先生越走越远,嘴上喊着:“搬新家了!”但他要搬去的是哪?是新时代的地方吗?新时代能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还是说,他也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份子,旧时代的人与文化也渐渐逝去了呢!

冯先生开心的喊着搬新家了

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三类人:冯先生,搬家的人,还有骑车的人。我认为冯先生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是旧文化集一身的缩影,而在开车途中他作出的动作也体现了他喜欢看剧。

搬家的人,代表着新时代但又保存旧时代理想,与幻想的人,这也是他们在最后能看到“百花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有着这悠久的院子与文化!

骑车的人,代表着对旧时代抵触的人,他们将旧时代的东西视为“疯子”,完完全全的“疯子”,他们甚至不会靠近旧文化的人,见到就跑。而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资本家的样貌吧!

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短片让人不仅感慨:到底谁才是疯子!是一眛的保留旧时代的意识,被人称为疯子?还是跟骑车的人一样,一眛逃跑才是正常?或许最后一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看着曾经的“院子”。把这文化放在心中!

我写的很烂,但还是要感慨一下,所以不具参考价值!(滑稽)

 5 ) 岁月繁华掩不住时代挽歌

岁月繁华掩不住时代挽歌

--浅析《百花深处》视听语言对主题的构设

2002年,正是我国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一年,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似乎忘却了逝去的光阴和即将谢幕的时代,以及时代中的那一批人。陈凯歌导演在影片《百花深处》中用近乎完美的视听技巧和一贯的忧患意识讲述了两个时代间的三次碰撞,将“百花深处”这个胡同的名字赋予了社会性意义,通过塑造社会过渡期中那些迷茫无助的人们,来深刻反思城市化、工业化对传统价值的冲击。那是岁月的繁华,亦是时代的挽歌。

从影片的构图设计上来讲,影片的第一场戏中冯先生与搬家工人的初次交流的正反打镜头中出现框架式构图,二人隔着车窗进行着简单的信息交换,既体现出两人初见时的防备、疏远,又表达着冯先生这个“旧人”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时代发展之快令人始料未及,两个时代和两个时代中的人看似仅有一窗之隔,实则恍如隔世。当汽车驶入百花深处胡同,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原本的宁静,此时再一次出现了框架式构图,破旧的窗子像是相框,无声地记录着这里曾经的光鲜与辉煌,保留着早已成为过眼云烟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动,导演将两个时代的首次碰撞诗情画意地表现出来。

从影片的拍摄角度上来讲,影片刚开始,便是对一栋高楼的垂直仰拍,地面上渺小的人们好似沧海一粟,背景中喧闹的鞭炮声、嘈杂声阐释着----一栋栋高楼的拔地而起似乎掩盖住了时代洪流中那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当工人回来要钱时,他们说只要给钱,搬什么怎么搬都由冯先生说了算,此时导演用仰拍代替前面对冯先生一贯的俯拍,意为新时代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原本认为再一文不值的东西也能变得高高在上,工人们笑了,面目狰狞。开始搬东西了,给到二人都是近景侧拍,可冯先生明显高出两个工人半头,并开始教工人们如何搬、什么家具应该放在哪里,社会转型期人性的尴尬展露无疑。这便是两个时代的第二次碰撞。

从镜头语言与景别运用上来讲,高架桥上,冯先生面对满眼的高屋建瓴显露出好奇、恐惧、兴奋、疑惑的多元化情感。他将上半身伸出窗外打量着新奇的世界,导演用主客观镜头频繁切换的方式说明时代发展之快已经让身为老北京的冯先生对交通规则存在盲区,甚至之后出现了迷路的情况;同时冯先生的手死死地抓住窗框,让观众看出来他的迷失与迷茫。“现在只有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是啊,住惯了四合院和老胡同的老北京人怎能不迷失在这形如突然崛起的新贵般的钢铁丛林中呢?当工人们发现冯先生口中的四合院是一片废墟时便满嘴抱怨地离开了,此时运用到两个全景表现出小人物和大时代间的关系----第一个镜头冯先生站在树下,人物占画面高度三分之一,但人物却出现在画面的正中间,表现出冯先生不知何去何从了;第二个镜头是工人从后视镜看到冯先生停在原地,镜中人像十分模糊,借拍摄冯先生反应出工人们对他的表现是莫名其妙的;一天一地一声笑,一人一树一废墟,便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声抗议。花瓶碎了,是在工人掏裤兜的时候碎的可见工人们从来没有将冯先生看作正常人,他对于工人们来说只是一单生意、几张钞票、一个笑话。此时声音骤停,是冯先生等一批老北京人回忆的骤停,也是理想主义者希望的破灭,此时导演先拉后渐推,冯先生失魂落魄的形象以及心爱之物被摔碎痛苦的心理活动便跃然纸上。冯先生再次出现在了画面的正中间,依然是全景,依然占画面高度的三分之一,依然的孤独无助、不知所措,随后便是无尽的悲伤如潮水般涌来。导演给到工人们近景正拍,能看出他们有一些羞愧,开始理解冯先生,并逐渐发现自己曾瞧不起的旧时代和旧文化也是有值得尊敬的人和敬畏的事的,这是第一个和解的过程,于是工人们没要冯先生的钱作为给他的补偿。冯先生的时代如那本就不存在的花瓶一样翻了页,沉重且无声。

从色彩与音乐的运用上来讲,冯先生迷茫地站在废墟上,身着黄帽子红裤子。冯先生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令人郁郁寡欢。黄色是地位、快乐、美好的象征,红色代表危险、警报,表达着昨日的浮华与荣光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有老北京的没落和旧时代的垂危。而搬家工人的工作服下是衬衫,时代的改变往往最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润物细无声”。身处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人们用的是大衣柜,而紫檀木的衣橱是所谓“旧人”另一种对美的含蓄品味,金鱼缸、灯座、铃铛等物品象征着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承载着的是传统文化的厚重。冯先生站在废墟上一言不发,他急了,他太急了,他着急自己对社会的变革和搬家工人的离开无能为力,他着急大家对他的不理解。是啊,以一人之力阻挡时代发展大势无异于螳臂当车。搬鱼缸时,没有水没有缸没有鱼,可配乐中隐隐约约能听见水的摇晃声,有时生活就是这么的魔幻现实,真亦假时假亦真。冯先生的时代正如那本就不存在的花瓶一样翻了页,无声,但沉重。

导演运用精湛的拍摄技巧将我们带入了一场视听盛宴之中,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碰撞的时候,我们该处于一个怎样的态度。回去的路上,冯先生说前面有坑,但没有人相信,是啊,谁会相信一个疯子的话呢?可车真的陷下去了,工人们面色凝重,车底的铃铛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恰好对应着导演所传达的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应该重新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并传承下去,不应该让它们被时代滚滚车轮碾碎。这时影片到达高潮,导演舍弃了实景画面而是用手绘的方法结合多彩的颜色展现出北京旧四合院昔日的容貌,这是两个时代的最后一次碰撞,表面上比前两次柔和舒缓了很多,实则更加残酷,是画面张力给予的一种蕴含诗意的残酷。“搬新家喽!”这句台词意味着冯先生也在逐渐与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和解,是啊,时代在与他和解,他也在逐渐拥抱时代。

冯先生像孩子一般托着铃铛跑向远方,逆着光,台词荒诞又可笑,背影却壮烈又高大,他在残血夕阳中奔跑,身影也如他所处的那个旧时代在逐渐消逝、远去。导演慢慢引导观众反思之前的时代和传统文化及其价值是否真的一文不值,并通过一个个镜头持续发问:难道旧文化和旧价值就没有一点弥足珍贵的东西吗?影片的确给出了答案,那时的人们善良、淳朴、眼里有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时代更替中中国文化建构过程的思考,也是时代洪流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冲击的展现,更带有传承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主观态度。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可这些岁月繁华,终究掩不住时代挽歌。

 6 ) 时代变迁下的人文关怀——浅析电影《百花深处》

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哎呦喂!”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短评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里陈凯歌导演的短片作品。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短片时长越短,越依赖于反转和惊奇感,《百花深处》的效果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节奏感顶级的。刚开始觉得他傻,跟着傻乐,最后完全把你给怔住。10分钟带出一个群体精神世界的坍塌。陈凯歌一直都在写“时代下的个体”,这部里的时代近乎隐于无形,最妙。

10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我和我的祖国 》非官方版

15分钟前
  • 推荐

冯远征老师演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真好。是说迷恋旧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可悲呢还是不识时务呢。伤春悲秋啊,那些活在过去的人,我们叫不醒他,也没有权利把他叫醒

19分钟前
  • Mia
  • 力荐

好凌厉啊,千万钧的力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落在心尖儿上。

24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时代在发展,小人物除了被裹挟着向前别无选择。

25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好文学的表达,感觉像读了一篇短篇,还是特别好的短篇。

27分钟前
  • 懵星
  • 力荐

多年后还清晰的记得剧情并且想立刻落泪。

32分钟前
  • 半袖
  • 力荐

夕阳照在一帮年轻后生的脸上,仔细听,风呼呼的吹

34分钟前
  • 如虎添翼
  • 推荐

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讲述时代的变迁 程蝶衣与冯先生都是落后时代发展之后的人 他们都疯了 思想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36分钟前
  • whitetulip
  • 推荐

陈凯歌后来到底遭遇了什么,世界未解之谜。

38分钟前
  • demon
  • 力荐

就这一部短片,国师这辈子就要低一头,就这一部短片,陈凯歌在我心目中就掉不下去。这是种只有同道中人才能懂的情结。

42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胡同口深处 铃铛声清脆 响的是此去经年 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

47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力荐

当年的凯歌不是如今的凯歌,以前是长歌当哭,现在是对韭当歌。

48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重温。绝佳的短片创意——人物状态、声音设计、剧情转折。一目了然的题眼:“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如今没有铃铛,没有鸽哨,也没有叫卖,只有记忆在一片废墟上游荡。年轻人进入了《鱼乐园》的虚无,陈凯歌也从《百花深处》如《白昼流星》般滑落。

5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沉重而不激愤,平和而不造作。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应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无数人为之奋斗,其实也不能说有错。然而传统情结深藏,故土恩怀难消,被时代遗弃的人只能饮恨疯癫。高楼大厦一夜起,车轮碾碎百花香。东瓶西镜终遗忘,徒留痴人抱铃铛。

53分钟前
  • 侠寐
  • 力荐

北京离我太远,没什么感觉!不过老家的土地庙被拆的时候,有想过类似的问题

56分钟前
  • 还行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58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想起前阵子去王府井的和平菓局,看到投影上显示的胡同数量在最近几年锐减,内心涌起了片刻心酸。来北京一年多了,一直没有爱上,但又很难离开这儿,如今这份复杂的感情里还夹杂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同情和追忆。

5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你在这世界独自行走,这世界却由他人掌控。

1小时前
  • 释采魔方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