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HD国语

主演:陈昊森,曾敬骅,邵奕玫,戴立忍,王识贤,法比欧,魏如萱,曲献平,杨杰宇,林晖闵,邱治澔,王彩桦,黄良,吴承洋,黎安,邱昊奇,林志儒,苏达,洪都拉斯,陈文彬,陈怡叡,龙劭华,马念先,张皓明,高山峰,瞿友宁,让·弗朗索瓦·布兰查德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2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4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5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4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5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7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8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9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对话导演柳广辉:希望今后本片能在内地上映

3月中旬《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日本大阪亚洲电影节举行了世界首映。由于疫情开始蔓延,电影节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Q&A环节被迫取消。但本片的导演柳广辉依然来到电影节现场,和观众一同观看了世界首映。有幸在大阪和柳广辉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对话。以下是采访的详细内容。

~~~(采访首发于日本媒体“映画.com”(部分)转载请注明)~~~

本片的创作背景

柳广辉:创作背景,它其实是我自己个人的高中时代的故事。在当时的一些环境还不允许喜欢男生这样的事情。刚好那时候台湾也是一个我们所谓“戒严”的时代,如果说对内地观众来讲,那个就是一个讲蒋家的时代啊。就是有点像民国时代的一种特别的权威的象征,所以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之下,很多东西是被压抑的。人的情感、人的思想都是被压抑的。刚好在那个时候,因为蒋经国先生过世。在他过世之后台湾就解严了。人就告诉你说,你以后就可以比如说头发可以留长了,在我们念书的时候都可以留长了。然后比如说新闻报纸可以有比较多家了,开始有一些民间的这些声音可以比较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爱情是什么样子?对,因为我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年代。台湾在去年的时候呢,通过了同性可以结婚的这件事情。从解严的时代到现在经过了30年,台湾才走到这样的一个地步,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想要让年轻的朋友能够知道,其实不容易。当然生长在台湾的这些这个族群的人,我觉得也很幸运的能够碰上一个这样的时代来临。可是,有一些可能更长辈的这些族群的朋友,他们其实是有点被这个时代……怎么说呢,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赶上这个比较美好友善的时代,所以就希望这个故事也能说出这些人的一些心声。

关于 “戒严令”

柳广辉:“戒严令”其实就是在当年就是说中国国民党从大陆移到了台湾。之后他们要控制台湾的人,所以就颁布了所谓的“戒严令”。包括比如说晚上几点就不能在路上集会;然后必须要听从所谓的国家的很多政令;比如说你读什么书,有很多书是禁书是不能看的;然后还有很多的语言,你批评一些政治的事情其实是不行的,有很多的背景。这个戒严令在台湾实施了大概有快30年,大概就是1987年的时候才解除了这些禁令,这样子。所以是一个这样的时代背景。那之后人们才好像一切解放了可以做些什么了,这样子。

回想“戒严令”时代

柳广辉:如果是以戒严这件事情来讲,因为小时候就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可是它真的对我的影响比较是……因为你觉得它是一个叫你不要做的事情,你就想要冲撞,是会有一个这样的心态。会跑出来,特别想要去冲撞它。不行,它叫你不要往东边走,你偏要往东边走,好像有一点这样的心态。然后当它告诉你说你可以往东边走的时候,你就说东边也没什么好去的。这种东西常常就是这样,它越压制,你就越想要反抗。所以整个那时候可能就有一个这样反动的气氛。特别比如说它告诉你说什么样的书不能看,比如说Mao的书我们不能看,可是你就会想去了解Mao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就会偷偷去看。

拍摄前的调查取材

柳广辉:台湾现有一些同志团体的族群,所以我们就透过他们去访问了不少人。除了比较年长的,也有比较年轻的。甚至还有一个……就是说比较台湾如果这方面的作品,更早期的是白金勇先生写的一个叫《孽子》,他其实也是在戒严时代下一个同志爱的故事。所以它里面其实就有很多所谓戒严时期一个社会氛围在里面。我们做了这些访问之后,还做了很多历史上的一些事实的调查。比如说那时候台湾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同志运动的先驱者,叫做祁家威先生,我们就把这个祁家威先生的故事背景也放在这里。他其实当时,大概1980年代他就穿着保险套做的衣服,拿着牌子在路上,他就是要跟这个社会说:同性恋不是病,它不是一种病。我们也把这样的历史背景放进来。然后我们其实有跟祁家威先生有讨论,他愿意让我把他的这个背景放进来,所以我们今天也是向这些同志运动先驱者致敬这样的意思在。

2019年台湾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柳广辉:其实台湾政府他发表了同志可以结婚的事情,造成台湾社会很大的对立,有很多年纪大的人,他们非常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台湾就举行了一个公投,说我不希望同性恋可以结婚,全台湾有700万人投了这张票。可是,政府觉得这是生而为人的一个权利,所以把它放到法律之前,用行政立法的方式,让这个法能够成立。所以我们其实非常感谢,其实做这个事情非常勇敢。这个对立其实到现在都还在,可是其实有点像是一个世代间的问题。在台湾现在的社会来讲,可能比如说是50岁以上的人,他们不太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可是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觉得很好啊,他们想喜欢谁就喜欢谁。所以就变成了台湾目前一个世代的对立,这个也还在进行,目前也还有。同志运动在法国、美国都是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社会都是有对立的,而且很多对立是来自于宗教,特别是天主教或基督教一些比较保守的势力。我这个故事背景,因为我自己是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所以我非常了解那一个压力是什么,不只是生活、同学这些,还是一个神在看着你的压力。有神父告诉你这个是不行的,那个是不行的,所以是层层压力之下做出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剧本的构思(同性婚姻合法化前)

柳广辉:颁布法令之前就开始构思,最早的构思到现在大概快三年。那时候台湾已经在一个……那时候台湾年轻的同志族群都觉得不可能的,这个法律是不可能过的。所以这些同志的群体,他们也上街去抗争,到那个台湾的立法院前面说。然后隔天,另外一些反对的人也去同一个地方说我们反对你,一直这样子来来回回很久。那时候我们觉得社会压力太大了,觉得这个法律是不可能成功了。可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台湾有一个大法官的会议,他们决定说这个是人民基本的权利,他是宪法里面该保障的人民的权利,所以你不应该用你的偏见来解释这个法律。好,所以大法官做了一个这个解释。他做了这个解释之后……所有的法律都都比不上宪法,宪法是最大的,所以才通过这个法案。

剧本的修改(同性婚姻合法化后)

柳广辉:通过以后呢,其实我们放了一个比较大的连接。我们里面有个神父的角色,然后这个神父他大概是30年前来到台湾。那时候一些传教士他们就来台湾传教,有些是做教育的工作,有些是做医疗的工作。这个神父在离开加拿大的时候,加拿大正在发生“宁静革命”。加拿大当时特别是魁北克省法语区这一边,他们是被教会控制所有的行政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等等。就也是一个神在管理这个地方的法律。所以他们那时候发起这个宁静革命,就说我们要宁静地、安静地抗议这些事情,我们不要再让这些宗教的人来管我们的权利。他们发起的宁静革命是成功的。革命成功之后,这些教会团体退出了加拿大的政治圈。这个神父,因故事里面他姐姐也是同志,可他没有赶上这个美好的时代。他觉得那个时代太压抑了,就想要逃,所以就来台湾。他传教,其实也觉得自己是一个神父,可是如果自己有喜欢的男生的话,这个压力太大了。当他到这个学校,发现阿汉这个角色也喜欢。他就拜托阿汉不要当同志,对他说你不要当同性恋,太辛苦了。可没想到刚好在那年,他目睹了解严的革命。他觉得这已经不是神、上帝压得住的一个事情,爱它就是会长出来,你喜欢上谁就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神父的角色跟阿汉这个角色一个是经历的所谓的宁静革命,一个是解严。两个很巧妙地做了一个时代的连接在这里这样子。

同性题材电影与台湾

柳广辉:对,我觉得因为台湾毕竟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环境。台湾虽然只有2300万人,可是其实族群非常的多。您知道有外省的族群、有台湾的原住民的各种族群,然后再加上不同的文化价值碰撞之下,产生了蛮多大家都想要讲一些事情这样子。所以说,那个环境我觉得是很鼓励这样的创作的。特别在前面几年那样的一个状态里面,讲同志的题材还是比较压抑的,那现在就是刚好经过这样子。可是我们其实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也受到一些干扰。比如说我们要去找一个赞助商,他们会说可能同志题材我们也不太愿意去碰触等等。所以虽然法律已经通过了这个事情,可是整个社还得慢慢跟上。

拍摄过程

柳广辉:影片中有很多宗教的场景,我记得我们去借那个神父所在的教堂,后来他就发现我们在拍这个。我们跟他借的时候其实没有告诉他,我们说我们要拍一个校园电影,里面刚好是一个天主教学校,说我们觉得你这教堂很漂亮所以来借。那是在台湾乡下的一个教堂,管理教堂的一个大哥说来看一看。那后来他就拍拍我们肩膀说,你们就好好去拍吧。我觉得那个就特别的感动,这样子。这个事情没有让他们上面的主教知道,有点是这样的状态,还是有一些压力在的。

关于选角

柳广辉:因为我们必须是高中生,其实一开始也非常困扰。在选角的时候,能够选择的演员就非常有限。大概你知道有点名气的,他可能就是二十四五岁。相对视觉上就还是会又有点……就是说你得去装小,我自己又不太希望那样,所以我们就选了一圈之后,就看到陈昊森。我们先接触了陈昊森,然后就知道他演了一些有点腐剧的那种戏。我说他这个还挺帅的,就找了他来聊天。找来聊天以后,我们就说很像金城武。可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之外,他有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背景——他家里也有也有同志的亲人。一开始他是非常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家人会喜欢同性,所以他是非常抗争的。一直到最后他这个家人有一个和解,他也知道了其实他们就是很普通的人。他把这个亲身的经历跟我们分享,我就说他非常适合这个角色,所以我们就决定了陈昊森来演。

然后接下来就是敬骅的这个角色。我们想要跟陈昊森配,那颜值也是挺重要的,因为这样的。然后那时候都还没有找到适合的,都没有那个一眼就觉得是他的。那我们就听说有个新人刚演完《返校》,可那时候返校还没上。我们就说好,那我们就请他来试个镜。一开始跟我们聊天的时候,我们就这样聊天,他眼睛都不敢看我,他就在看着下面。我们问他一句话,他大概想了两分钟才“哦,哦,好啊”,那个反应是非常延迟的,我们就想,天呐,他这样能演戏吗?后来他的经纪人就跟我们沟通,因为他跟这个圈子也不熟悉,因为是新人。就是被李烈姐看上,然后就演了返校,所以他其实有比较单纯的生活背景,对。后来我们再请它试一段戏,他就表现得非常的好。我们就说就是他个性有一个反差在。我们就觉得他可以来演Birdy这个角色,大概是这样的过程。

在我们找到两个年轻的帅哥以后,那再来就得找老帅哥。那老帅哥又必须是演电影的,其实就非常少了。你还得长得帅,这又更困难了一点。戴立忍是公认的帅哥,一方面他是我学弟,他年龄其实比我大,因为当完兵什么,他比较晚念我们台北艺术大学这样子。然后我就想说,那问问看立忍要不要演哈,大宝哥。然后问了一下,他就说“嗯,好啊”,他愿意演。我们特别惊讶,因为他没演过这样的角色,他以前演的都是很刚硬的、很什么样的这样的角。我就跟大宝哥聊,我们在艺术大学的时候,其实非常多的同志族群。他在学校里面就是已经见怪不怪,所以说他有非常多的可以参考的人、表演的一些例子可以用。对,所以大宝哥就定下来了。接下来是要定Birdy,也是经过一番周折。就又问了很多人,我都不好说。比如问过言承旭要不要演这一种的,就是就找了一圈。这些当然不太可能,太梦幻了这个名单,后来就问到了识贤哥这样子。王识贤也是想要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角色。因为他以前演的都是什么黑道老大,然后就是警察啊什么这种非常硬的角色这样。我们想两个老男人放在一起不知道有没有火花,我们觉得两位的表演都非常的好。立忍有很多细节呢,就是让我们都觉得会心一笑。刚刚在戏院里我就看到大家看到他的回眸,噗嗤一下大家都乐乐这样子。

各地反响(采访时间为3月,台湾本土尚未正式公映)

柳广辉:目前是因为参加影展,之前也去柏林也去了市场展,做了两场试映,其实很多人都非常关注这个电影,反映都非常好,给我们很多的回馈。很多女生看了这个电影,她们就觉得特别感动,她们说这两个就得谈恋爱,因为长得太帅了。帅当然是,可这算是一个同志的故事,我们更希望传达了这爱情这件事情嘛。就是说爱情它没有分性别,它没有分族群。当爱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很勇敢。这个时代也允许你勇敢,我就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谈一个轰轰烈烈的初恋。即使不成功也要用力的去谈。

此外,因为以前有些同志电影,就是让你觉得这就是同志电影。我们就很担心,很多人因为知道是同志电影,然后我就不想看了。从我们试映的回馈来看,都觉得说即使不是同志也会喜欢这个电影,希望是可以这个样子。

大阪亚洲电影节的世界首映

柳广辉:我刚刚也是从首映出来,我一开始都非常紧张,然后呢,刚刚主办方就跟我们说,我们其实那个票是卖光的,这样子。我说“哇,真的吗”,然后又下着雨,我看大家在那边排队,我其实就开始有点情绪,有点激动。哇,这样大家还愿意来看,要是我肯定不来了什么什么这种感觉。看见大家这么排队,然后进场。在现场放映的过程中,其实我都没有认真在看电影,我在看大家的反应是怎么样。我听到这边有鼻子在抽泣的声音,我想说是不是呼吸不太好还是怎么,然后我就看好像有人在擦眼泪呀,什么什么。就是好像整个气氛应该还是挺多人挺感动的。我就觉得特别的感谢他们可以给我们这么好的反应这样子。

台湾电影与内地电影

柳:我觉得大陆电影对台湾的影响其实不大,因为其实台湾人看大陆片基本上还是比较少的。一些影展作品,比如说贾樟柯的电影,如果是电影圈,大家都会关注。像我记得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它首映其实是在台湾,因为好像中国上不了。后来其实像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一些电影,其实还是会有人看,就是受众比较少。然后现在因为这些OTT进来了,像Netflix进来,比如说《少年的你》或者刘若英那个《后来的我们》,他们直接就上OTT了。大家反而是透过这样的管道,直接看到内地的一些很优秀的作品。以电影产业来讲,我觉得都是要讲自己的题材。我觉得像《少年的你》,这次也有来大阪,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作品。我自己也是看了,觉得“哇!太厉害了”,它其实是也是一个混血的电影,是香港导演、香港团队做的这样子。

柳广辉与日本

柳广辉:当年轻的时候,就是还是所谓文艺青年的时候,就是看黑泽明啊小津安二郞,大家都经过一个这样的时期。这几年呢,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有一位叫做中岛哲也的作品,他就是做那个《告白》,还有《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最一开始是一部叫《下妻物语》,是深田恭子演的。他视觉非常漂亮,因为是做广告的一个导演。这几年当然是枝裕和,他也是在台湾文青界非常有名这样子,我也非常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是枝裕和导演又说他受到侯孝贤的影响。我觉得电影是一个这样互相的一个不同的世代看到的东西,其实互相的那个交流都是很有意思的这样子。所以我自己也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我觉得因为日本文化是源自于中国的文化,所以一开始我就觉得说,哎,为什么日本的汉字,它的解读跟我们的解读,有不一样的一些韵味在那里?它可能更古典一点,或者是怎么样。为什么日本这样的文化背景里面又可以有新的、这些西洋的东西进来?它那个片假名永远学不完,永远有新的词汇出现。可是呢,又可以有这么古典的融合的一种美。所以我觉得日本文化是包容性非常强的,我觉得这样的文化才能够活得很强大。文化应该是要有多些包容性,可是自己的根得找出来。

 2 ) 忍不住发篇影评吐槽了

从蔡女士的演唱会之后循环了很久的同名主题曲,所以对电影的期望值还比较高。

但是

全靠歌加分了,电影最后三分钟的mv画面是唯一没让我???的地方。

本脸盲在男主两个人平头的时候真的傻傻分不清楚,一会儿杨洋一会儿王大陆一会儿彭昱畅看起来太出戏。

电影名“致敬”了call me by your name,但是剧情全程和电影名有什么关系我是没看懂。 瀑布出来的时候 忍不住替王家卫起来骂街。海边的戏想学蓝色大门所以莫名其妙。

蒋经国的死并没有改变社会氛围,所以铺垫了这么多的蒋经国的死纯粹浪费时长。 以及最后场景 居然就让那颗排球扔在马路牙子边了 如果是契科夫肯定会把排球捡回来。

本来想骂台湾电影式微,后来看到导演的履历表知道了不是台湾电影的锅。导演邯郸学步拉低了“同志 文艺 台湾青春电影” 类型的平均水平。

 3 ) 两种男孩

世间男孩千千万万个,种类也按各类分法不计其数。但在电影里的这两个男孩,我想从其截然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作为切入点,去讲讲这两种男孩的不同。

对于爱的表达,其实归属于一个人的情感表达的分类,我将其简单分类为情感表达自如型和情感表达别扭型。又或者,我们可以分类为语言表达型和行动表达型。

或者说能够成熟和愿意去表达情感,和不喜欢不习惯去直接表达情感的差异。这种分类法也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分为情感(Feeling)和思维(Thinking)型人格。情感型人格天生情感丰富,能够成熟地运用和表达情感,思维受到压抑。而思维型人格则情感表达受到压抑,逻辑思维能够成熟运用。

很明显地,王柏德属于情感表达压抑型,而张家汉则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是深深爱着对方的,但只是因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就足以让两个男孩的矛盾冲突不断被放大,从而距离被拉开。


药膏VS核桃

在最开始,相比言语,两者都是用行动去表达爱更多,比如家汉的药膏,Birdy的核桃。

只有傻瓜才不知道我的意思VS我帮你电影写歌

一直到私奔到台北的旅程,Birdy在家汉偷亲他后首次引用三毛的文字来表达愿意开始接受他的爱,然后在剧场里自导自演,间接地告诉他“只有傻瓜才不知道我的意思”。

其实对于这种朦胧的表达,两人心里都有意会,毕竟形而上的亲密是建立在两人情感连接之上的。只不过这种不明确性,容易让关系在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时变得不稳定,且亲密关系具备排他性的特质。

你敢不敢VS 为了你好

这时候有了学妹的出现,无疑会让那位勇于表达自我感情的人受到挫折。得不到回应的爱,注定要被风雨漂打。所以才会有在家里对峙

“所以我们只能是好朋友吗”
“我敢说出自己喜欢谁,你敢不敢?”

等名场面,忽视了对方给自己放的热气球暗语,那个暗语还是自己先给对方的。毕竟爱情让人盲目,尤其在压抑的环境下,每个人的情感都会或多或少地扭曲。

我只是想去一个没有你的地方VS你逃不掉的

但凡情感爆发后就会失去理智,失去理智说的话就不可信。所以“我只是想去一个没有你的地方” = “我只是想去一个只有你的地方”,而“你逃不掉的” = “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

要不要上来坐VS 改天吧

如果不是知晓Birdy内心的想法,我想观众肯定会在他重逢说出“其实我当时是真的很爱你”时质问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毕竟Birdy爱意的表达方式是那样地隐晦、私人、不明显,一直到重逢相遇对方问了要不要坐坐,也仍回答改天吧这样压抑情感的话。


写在结尾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的青春电影,青春时的爱总是疯狂的、青涩的、勇敢的、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冲突的场景,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就是需要这两种不同的男孩的设定去形成差异。

我们在生活中也总是会被互补差异性的人吸引,但这种差异往往会让亲密关系受到冲击甚至破碎。我们要去学习理解两个个体的差异,才能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加稳固。

而理解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解自己,另外是理解他人。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4 ) 一篇以自我暴露为目的的伪影评

没想到会为了一部台湾同性恋青春电影贡献出豆瓣影评第一篇。当然严格讲不算影评,更多还是自我剖析。

不去评判电影本身好坏。于我而言更多是,在这个当口,碰巧遇到这样一面镜子,可以借由自己在其中的投射,看到内心的样子和欲求。

一个整体感受是,压抑禁忌年代里情义欲共同催生下的那种轻言生死的爱情史诗质感实在太上头。而在将将要被平庸生活吞噬前,这段感情链接又由于特殊年代里两人的隐忍牺牲和彼此成全,得以封存三十年,待到中年再打开时,散发出来的琥珀气息,对我几乎就是一剂春药。

一句话,这部电影让我思凡了。长久以来,碎片化的情爱经验让我对爱情层层解构,并坚信自己不具备小情小爱的体质。恰巧是这么一部作品,把我生命经验中的这些碎片拼到一处,最后形成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几乎要让多年来已成习惯的对情爱的淡泊决堤。

终于回过神来,为什么一直对爱情片无感,因为缺乏共情。我一个看似没啥底线的人,实际界限重重。优秀的异性恋爱情故事,确实能带给我良好的情感代入体验,但在欲望层面是空白的,也就是说我要在荷尔蒙缺位的前提下去沉浸式理解片中表现的情爱,很多情况下不影响观影,但如果遇到以情爱为主要探索对象的作品,我就只能硬嚼其“文本性”了。同样,由于文化上的认同绝缘,外文片在我这里首先是拿来“文本分析”和推演世间不同可能性的,哪怕是前几年大火的call me by your name,情爱和欲望张力满满,外加智识层面的加持,也还是被我硬生生当作意大利人文风情片和古希腊传统下的爱情范本来处理。我能理解小男生最后打完电话面对壁炉时的那种痛,但真的痛不到自己身上。相反,看到张家汉在电话亭里断线后一遍遍喊着birdy的名字,看到birdy接电话时颓然的表情和满屋的酒精,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在我心里马上就位。

我依然相信,今后的生命中会遇到以及吸引到不同美好的灵魂和肉身,但影片中浴室打枪这样的体验,在隐忍、委屈、不甘中借由性的形式完成的一次情感爆发,以及释放后出于保护对方目的的加诸己身的成倍情感负重,再到若干年后彼此的袒露心声,这样的洗礼,恐怕只有借着少年初恋的体质才能成就,可悖论的是,又有几个早慧的少年能自带这样深刻的情感。或许,我想发个愿,下一世如果还来,可以附带一个这样的周边体验,要趁着体质仍在遇到一个合适的投射对象,哪怕最后被渣得体无完肤,至少也补全了一种极致体验。

关于影片再多说一点,年代史诗的呈现明显跟不上初恋史诗,而片中初恋的史诗感恰需要时代的支撑。从我个人审美出发,是希望能看到牯岭街级别的时代呈现下柏汉二人的虐恋,当然这对导演要求太高,毕竟湾湾已再难出杨德昌之辈,还是要把希望寄托在祖国的文化事业上。(立个人生小目标,这样的爱情史诗,不如将来由我参与造,私心想请黄轩出演中年角色🙃)

 5 ) 前三十分钟四星,整部电影不及格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从在台湾上映,到主题曲被很多歌手翻唱,再到上线Netflix,一直都在我的to watch list里面。按照计划,用2020年最后几个小时看完这部电影,然后如往年一样,在睡梦中跨年,想着给2020年画一个安静而有意义的结尾,可没想到的是,看完电影,竟然失眠了。

失眠的原因,不是因为多么被电影触动,而是看完电影后,对电影本身所呈现出的内容的疑惑和遗憾。2021年,趁着长周末,又看了一遍,落成这篇影评。

同志青春电影的故事,大多始于一个意外敲开心扉的人,在友情与爱情的中间反复挣扎拉扯,完成自我的认知与接受,最后或豁然开朗,或毁于黑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是在台湾刚刚解严的大背景中,完成这个并不新鲜的故事,其实若能按照这个简单的轮廓一步步将故事讲得扎实,虽不能成经典,但最后也不失为一部佳片。很可惜,电影在混乱的留白与冗余的描绘中,让观众迷失和凌乱。

电影最好的部分,是前三十分钟,两个男主的相识与情愫暗生的过程,也就是传统的“意外敲开心扉”部分。第一男主家汉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校园生活,时代桎梏,家汉与Birdy的相识相熟甚至相爱,在泳池、乐团、宿舍、浴室的校园场景中,和二人台北之旅、家汉的家庭生活中,一一展现。家汉与Birdy,一个犹豫懵懂,一个勇敢坚决,他们在那个同性不被允许相恋的时代,相爱了。故事到这里,大多数观众能感受到的,一是所谓甜,一次对视,一个依偎,一个笑容,没错,这是爱情;二是对危机到来的担忧,时代是不允许两人相爱的,家汉又足够勇敢去面对、接受这样的自己吗? 顺理成章的走到第二个部分,自我认知与接纳,其中或许有Birdy的以情相逼,有性的激发,有外力的压迫干扰。

前三十分钟,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汉和Birdy的感情进展到了哪里。两个人的关系,在友情和爱情之间摇摆,确认的那一刻,是最动人的,对于同性间的爱恋,更有着让两人之间万劫不复的凶险,和足够的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自我,是类似故事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因为如果只是单单的暧昧,就不必面对外界的压力以及自我内心的撕扯。电影到这里,没有直接的牵手、接吻或者表白确定关系的片段,相信大家都会认为,那层窗户纸,还未到捅破的时机。然而,在台北,Birdy说了一句“反正我和你又不能生”,和被家汉妈妈看到两人亲密的睡相,新学期家汉抛开室友坚定的和Birdy走在一起,似乎两个人已经在一起了。可另一方面,放映厅偷偷的试图亲Birdy的嘴,家汉的梦遗,貌似也预示着他们目前还只是好朋友的关系? 看了后续故事的我们,知道到这里二人还是友人以上而已,那么前面的一些过于暧昧的情节,就有些过了。

三十分钟后,电影开始分崩离析。班班的出现并不会意外,同性爱情片中,工具人异性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主人公认识自己,面对感情。但班班暧昧的对象,竟然是Birdy。前三十分钟,Birdy展现出的叛逆,展现出的坚定,展现出的与众不同,在两个人的感情中,更多的是坚定的一方,推动的一方,连家汉的室友都直接说他是同性恋,让家汉远离他,那么这样一个Birdy,又怎么会突然开始了与学妹的暧昧? 很多人说,性向是流动的,或者Birdy是双性恋,不受拘束,倒也不错,那无疑,如果是这样,Birdy成了一个渣男,在和家汉的感情已经到了暧昧的顶点的时候,突然一个回首,像他从二楼上纵身一跳一般,跳进了异性的怀抱。 之后在家汉面前秀恩爱,借家汉的车带班班出去,要给家汉介绍女朋友,让家汉帮忙偷气球,着实无法让人理解。

到影片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些都是Birdy故意的,目的是让家汉变回“正常人”,不要陷进与自己没有未来的感情之中。然而,剧中铺垫不够,暗示不足。要么,Birdy是渣男,直男,前面暧昧可以,但不要过度;要么,Birdy一样深爱着家汉,只是希望家汉不要陷入危险,对自己不再抱有希望,但给出足够铺垫与暗示。无论二者中的哪一种,都可以推进家汉的成长,自我的认知。然而,电影里的Birdy在不停的人格分裂,在这二者之间来回奔跑。

接着,家汉将开场的墓地女约出来划船,以及同志公园老人的戏。一方面,像很多故事一样,对自身性取向的迷茫,否认,再到不得不接受。但是因为班班的暧昧戏份给了Birdy,家汉的迷茫并不突出,甚至到这里,在Birdy的对比下,家汉对自身的认识,反而显得更加坚定,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是家汉想摆脱Birdy的渴望。同志喜欢上直男/直女,那种痛苦的感觉,在这里,表达的还是很好,中间穿插的跟神父的对话,也就是在表达影片的主题,“我和你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有多爱一点,我有少爱一点吗”至此,从前坚定的怪咖Birdy变成了回归主流的那一个,而从前乖乖的家汉,变成了那个自我情感清晰的同志。如果班班的暧昧对象是家汉,那么家汉的坚定才更有说服力。而Birdy的变化,让人感觉无迹可寻,一头雾水。

浴室的戏,是Birdy给家汉的感情一个真真正正的回应。Birdy说了三个对不起:对不起,让你喜欢我,而我也喜欢你;对不起,我和班班的事情伤害了你;对不起,我不能和你在一起。这是看完全片后,我对这三个对不起的理解,但第一次观看时,Birdy的回吻,让我觉得他是个渣男,好像还要吊着家汉,Birdy的对不起,让我觉得莫名其妙,到底要不要接受家汉这份感情?再次,Birdy在渣直男和爱家汉之间反复横跳。而家汉对他这一系列的行为,也是有些懵,你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你到底要不要跟我在一起?而家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自我怀疑,自我认同后,难道不应该问个清楚么? 最后两个人相拥在一起,是说双方都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么?我以为浴室这场戏以后,双方无论有什么想法,也应该讲清楚了,那么之后家汉的故意接近和Birdy的刻意疏远,跟浴室戏之前两个人的关系,有什么区别么?另外,这场戏,安排在学校的公共浴室,十分的不合理,各种声音,各种对话,安排在Birdy或者家汉家里,显然更好。

如果说前面一个小时还可以看,那剩下的三十分钟,电影的走向已经超出我的理解了。Birdy因为气球事件被父亲打,家汉为什么冲上去说是自己做的?Birdy为什么又跑去家汉家,再一系列激动的对话后,竟然当着父母的面,迫使家汉出柜?不是想保护家汉吗?之前做的不都白做了么?按道理,自此双方自己都已经撕破脸皮,Birdy为什么一路跟着家汉来到海边,两个人似乎又和好如初? 这两个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动机是什么,已经完全没办法理解了。

海边这场戏,导演给了家汉和Birdy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警察,没有校规,没有同学,没有家长,只有两个相爱的人,在这里,尽情的做自己。但是,这是紧接着双方争吵,刻意疏离的戏,无法想象两个人依然可以如此开怀的在此嬉戏。Birdy又一次从渣男跳回了深情,然后再回去看前面的种种,就会更加的迷惑和不解。这场戏也是一场分离的戏,两个人自此再也没有见面,而那种诀别的感觉,对比断背山那句“I wish I knew how I could quit you”,简直相差万里,甚至毫无分别的感觉。

接下来,好家伙,直接到二十年后的同学会,看了一眼进度条,竟然还有三十分钟。二十年,经历了世事的两个人,早就没有当年的初心,要用什么才能支撑起三十分钟的戏份? 果然,最后三十分钟,堪称灾难结尾。

一个电话,先打回了二十年,看到电话那头的Birdy,我以为他是被父亲囚禁了,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然后提到之后还跟班班在一起,班班工具人实惨,Birdy在电话那头哭的深情痛苦,但依然搬家换电话不告诉家汉依然和班班在一起,两个人囿于时代的限制无法在一起,但并不代表不可以联络,甚至继续找女朋友,班班都被退学了,放过她不好么?这五分钟的戏,最大的意义是让同名主题曲有了个MV。

没想到,惊喜还在后面,二十年后工具人班班出场,连发型都没换,真是贴心,二十年了,换个女朋友不好么?一定要班班么?班班似乎还知道Birdy喜欢男人,那结婚生子是为了什么?而班班说“喜欢一个男生,是与生俱来的,早知道我就不努力了,害了我一生,也害了他” 也让人难以共情,更像是在说教,毕竟两个人刚开始恋爱的时候,并没有看出班班多么努力,而后对两人的故事也是基本空白,只能全靠脑补,或者说,那根本不是重点,连脑补都懒得脑补。

蒙特利尔教父和其同性伴侣的戏份,也是我觉得最多余的一部分。教父在前面一直作为异性恋的代表,反复强调同性和异性间的相爱是相同的,而最后,教父原来也是同性恋,并不能给人惊喜,惊讶都没有。 “You two look alike, the smile, the things you like” 这句话更是无从谈起,从故事开始,Birdy和家汉就并不相像(除了最不重要的外表),到结尾,说两个人相似,简直是胡说八道。况且,前面Birdy和教父好像并没有过很深入很经常的交流,那么中年Birdy又是为了什么经常来探望他呢?继续脑补

而最最让人尴尬的是,两个人的重逢。二十年未见,从青葱的少年到不惑知天命的中年,经历世事,爱情的火焰早就熄灭了,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彼此衰老的容颜?至少,作为观众,我宁可那两个少年的故事,美好在记忆里,遗憾在记忆里。当然,中年Birdy也没有让人失望,油腻且无趣。当他说出“其实那个时候我真的很爱你”直接让我一口鲜血吐了出来,对不起,我真没看出来。 还请班班帮忙,诱惑家汉,帮他矫正,然后班班自己跑去勾引家汉,Birdy还知道,这跟我看的还是一部电影么?

最后,“再陪你走一段”似乎也给了这段感情一个不算太悲伤的结局,弥补了年少时的遗憾。

看完整部电影,回去看前面的情节,我很难相信这个爱情故事的真实性,逻辑性。在该留白的地方大肆泼墨,在该交代的地方一片空白。故事,人物,情节,都割裂的严重。

第一男主家汉,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到后来坚定的找到了自我,应该经历惊恐,犹豫,迷茫,可从头到尾,只感受到他坚决的爱着Birdy,并且被对方似是而非的行为折磨着,所以你把他变成一个女性,这个故事依然成立。而前面不断强调的家庭线,在其出柜后,也不了了之。没有成长,没有变化,从一而终的爱了Birdy三十年。

第二男主Birdy,像前面说的,在渣男和深情男之间反复横跳,我以为他坚定而深情,他开始渣了,我以为他就是个折磨家汉迫使其成长的渣男,他又开始深情了。我以为他像鸟一样自由,可却告诉我他不敢爱,害怕伤害,甚至愚蠢的想“掰直”家汉,最后走入异性婚姻。结尾,Birdy说他当时真的很爱家汉,在前面缺少太多太多铺垫的时候,太苍白无力了。

这部电影,可以是一个爱情故事,两个彼此相爱的少年,因为时代的悲剧,错失了人生中最美的二十年;也可以是一个自我认知的故事,一个爱上直男的同志,在迷茫和痛苦中,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但是,导演似乎想把二者合二为一,结果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爱情不怎么爱情,成长没怎么成长的混乱故事。

最后,多余的情节太多太多了,神父代表宗教,代表时代,也代表救赎,代表接纳,最后揭示了他也是同类,那前面的一切,立刻从一个认可众生平等,爱无不同的第三者视角,变成了一个惺惺相惜,也曾深受折磨的同路人视角,立即落入俗套。而最后将全片三分之一的内容给了两个人二十年后的重逢,却又无物可言,强行弥补遗憾,反而失掉了给人想象,给人回味的空间。

如果电影在前三十分钟结尾,我愿意给四星,至少,这是一个朦胧美好的爱情短片,我看到了青春,看到了爱情,也看到了残酷,看到了压抑。但很可惜的是,加上后面的部分,作为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它无法及格。

————————————————————-

1月5日更新

找了电影的剧本小说,看了电影后很容易读完。小说也并非精品,应该是电影火了之后上马的周边商品,很短,多了一些细节,应该是在电影拍摄或者剪辑时删掉的。总体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Birdy突然的转变无法让人信服。

小说里Birdy的转变源于他“跳楼”那场戏,在被家汉原室友欺负的时候,Birdy突然意识到,因为自己,家汉也被大家认识为是同性恋,所以开始疏远他,让他回到“正常人”的世界。

这场戏,无论在电影里还是在小说里,都没有太多的细节,甚至90%的内容来自于三十年后重逢时Birdy的叙述,相比于两个人之前看到的浴室欺辱学弟、警察抓走抗议同志,都微不足道,这件事情怎么可能给Birdy如此大的决心,宁可放弃自己的爱人,让他如此痛苦,也要与他分开?

而且,导演没有想明白的一件事情,电影和小说是不一样的。小说叙述完全以阿汉第一人称视角,很多信息他不知道,但电影不能这么拍,Birdy的经历,想法,虽然不是主要篇幅,但要给出足够的铺垫和暗示,观众才能懂,才能共情,观众看电影并非站在主角视角,而是第三者视角,你拍的又不是悬疑片。

另外,Birdy在两人分开后,考试失利复读,之后三十年没有再联系阿汉,竟然是觉得自己配不上阿汉…但依然与班班结了婚、生了女儿,然后离了婚。这一系列事情,没一个是Birdy这个性格会做的,所以无论小说还是电影,Birdy的精神分裂,都是存在的。

小说比较好的是,关于Birdy喜欢电影,想拍电影这件事,跟情节有很好的勾连,比如,最后Birdy做了小众电影导演,以此为生,Birdy经常会用手比成摄像机/照相机的样子,为阿汉拍照。

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花两个三小时,看一下小说,可能会了解更多的人内容。

很久没有写影评了,这次也是因为看了电影,觉得很可惜,虽然故事并不新鲜,但是有两个男主的颜值加持,以及台湾青春片独特的文艺气质,却没能把故事拍的很好。

最后,两位男主的颜值真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了,被戏说为金城武和杨洋谈恋爱,当然,还有人说是仝卓杨洋。陈昊森演了很多同志了,属于暖男型的,笑起来很温暖,曾敬骅就很凌厉,确实很像杨洋,但杨洋太精致了,而曾敬骅比杨洋少了些绅士、典雅的气质,多了些青春和粗糙的感觉,更加鲜活动人。电影拍成这样,真是浪费了两个人的脸。希望两个人都有好的发展吧。

PS:中年Birdy竟然是意难忘男主王识贤,不懂为什么电影里给他留了一头长发

 6 ) 也许我们的青春从来就不“感人”

也许我们的青春从来就不感人

——写给《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作为一个男性,你有没有为另一个男性动过心呢,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刹那?

你认为男人爱上男人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吗?

又或者,你爱上过一个类似王柏德的男孩吗?

张家汉(陈昊森)与王柏德(曾敬骅),谁才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呢。

与以往同类青春题材不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并不是一部讨大众喜欢的电影,即使导演找来了两位自带偶像光环的英俊少年。本片故事并不复杂,一个男孩以他心性的全部纯真面对令他义无反顾的另一个男孩,另一个男孩及其所在的世界却以略带三分戏谑的讥讽予以回应。他愈是认真,他所在的世界就愈显荒谬;爱情的诞生在于另一颗心灵的互相呼应,男孩明明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但等他想更进一步之际,对方却不无挖苦地反问道:张家汉你可不可以不要总是一个人跟着我出去?这个时候的张家汉与王柏德,两个男孩一弯一直的人设反差似已成立。我猜不少观众会在心里感喟一声:看吧,又是一个gay爱上一个直男的老套故事。这个时候的张家汉,无论他多么认真投入,无论他自认自己多么“在理”,在大多数观众眼里,他的呐喊只不过是声嘶力竭的徒劳,与王柏德相比,他只是一个“反常”又“可笑”的存在。假如故事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也许我们会看到不少观众诸如此类的观后感:珍爱生命,远离直男;或者:同性恋请不要意淫直男等等。

大多数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首先,这个故事的人物设定违背了生活在异性恋语境中的大众看待同性恋的惯常认知。同性恋故事里的青春帅气常被质疑为“不真实”,男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互相扶持常被包括LGBT群体在内的观众讥讽为“卖腐”。也许在不少人看来,公园里那个扑向张家汉的饥渴老头或者成都MC浴室里的所谓“滥 交”才具有“写实”意义的存在资格。但是他们可能忘记了,老头并不是生来就是老头;他们也似乎忘记了就此的追问,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在不见光的隐秘角落宣泄自身对同性的情欲呢,同性恋的世界只有赤裸裸的性吗,再进一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吗,身体权利对每个人又意味着什么?滥 交一词究竟应该如何界定?由谁来定义?我们的身体是否拥有他人不可随意侵犯的隐私权?为什么人们可以肆意辱骂被偷拍的对象而不是侵犯他人隐私的偷拍者呢?等等。

当然,大众不喜欢也懒怠于思考,因为思考意味着生活疑窦丛生的处境。人们并不情愿面对真相,尤其是令他们不喜欢的真相。这个故事也破坏了喜欢言情叙事的观众脑海中对爱情男主角一如既往的浪漫想象:在一个存在男女交往禁忌的封闭环境之内,为喜欢的女孩偷气球,甚至当众公开爱情宣言的勇敢男孩怎么可能会是一个gay呢。这可能也是本片最具有讽喻意味的一个情节设定了。王柏德可以为了学校禁止男女交往愤怒发声,却无法坦然面对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欲来源,甚至劝说“好兄弟”尝试与女生交往。放在异性恋的文化语境里,王柏德的所有作为看上去都散发着浓郁的直男味道,也就是人们通常认定的身为一个男人的“正常”。

一个男人所有被认定“正常”的行为最终却被导演“强行”推翻了,这是不是矛盾呢,是不是导演叙事的问题呢。

男生不准偷看女生!男生不许骚扰女生!如果有男生胆敢逾越铁网,请女同学立即向训导处报告!……这样的声音尖锐、响亮,充斥在80年代戒律森严的教会学校。但正如王柏德们所意识到的,被公开列入“禁忌”名单的事物并不会消弱人们对其的好奇心,正相反,“禁忌”反而会给未知领域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面纱,面纱之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只会激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异性之间的“禁忌”与社会默认的异性情欲关系通道及异性婚姻法则形成某种带有反讽色彩的对照。王柏德与吴若菲们深知,这种为了高考所设立的“禁忌”非但不会对考生起到家长所预期的作用,更由于它违背了“异性相吸”主流舆论的文化背景,迟早有一天会被当做过时老套的迂腐之举扫入历史的尘埃。从此角度来讲,王柏德挺身而出的愤怒发声固然称得上“有种”,甚至可谓“精彩”,但他的“勇敢”倒也算得上众望所归。

影片的前半段,导演多方位地呈现了王柏德诸多带有个性色彩的叛逆所为。怒怼训导处教官、小便浇洒舍监的车、为被欺凌的同志学弟解围、甚至阳台上富有挑战色彩的纵身一跃,……等等。这些行为彰显出一个青春期男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也让这个有着俊美轮廓的男孩焕发出身为“男子汉”应有的魅力光彩。

剧照1

王柏德有没有让你想起《盛夏光年》的守恒或者《故园风雨后》之查尔斯呢。显然,对比这个男孩有声有色的铿锵有力,张家汉的人物色彩立时显得黯淡了许多。更不要说影片后半段张家汉不时哭鼻子的种种“难堪”。与王柏德光芒四射的帅气相比,导演好像有点故意让张家汉出丑的意思。两个男孩之间的关系也似乎有那么一点我们常见套路的影子:一个爱上直男的同志男孩,但并不感人。

如果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此层面,那我也能理解你对这个故事“没有讲好”的诸多不满。但是你也可能搞错了一点:导演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讲一个类似盛夏光年般的故事。在导演心中,爱上“直男”这件事并不值得一再传唱。他更想做的可能是撕开类似《盛夏光年》抒情华美的外衣,让观众看到内里一再被遮蔽的伤疤。对于活在“男人爱女人”舆论环境中的gay来讲,同性恋的情感也从来就不仅仅只是爱情那么简单。异性恋的“爱情”可以就是爱情那么简单纯粹,但同性恋不同。同志不能再一味沉湎于“自我感动”,我们更需要的是面对“真实”,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自我。这也是绝大多数所谓“腐女”永远不能真正领会的一点。我还要告诉你,导演心中的所谓“男子汉”也许根本就不是王柏德,而是那个有些“出丑”的张家汉。虽然在我们现有的社会中,“男人”这一社会身份的构建中从来就没有给予容纳男同性恋空间的余地。

吴若菲对王柏德有句发自肺腑的感喟:和王柏德在一起就像拍琼瑶电影,一切都太不真实了。这句点评可谓入木三分。较之有些木讷的张家汉,王柏德的很多行为都带着一种类似舞台表演的夸张色彩。诸如放飞气球的爱情宣言,这样的广而告之多么像戏剧舞台上男主角的表演。它看上去浪漫无比,却也正如轻飘虚浮的美丽气球,稍许一戳就可以化为泡影。

“如果你给别人的和给我的是一样的,那你就不要给我了”。这是王柏德最喜欢的三毛的一句话。和诸多青春少年类似,王柏德对爱情的感受更多只是停留在华丽语句的表面。爱情关系之中你在意的是呈现出来的表象还是某个人对你的真实心意呢,“勇敢”是表演给世人看的“叛逆”吗?爱情是精心设计的美丽气球吗?王柏德也许从来就没有想明白过。

张家汉(陈昊森)的出场没有王柏德(曾敬骅)那种令人瞩目的帅气。乐团成员泡马子的那段,他的手足无措更是显得不合时宜。陈昊森是一个有表演潜力的演员,同为同志题材的另一部剧作《红色气球》的第一次亮相,就让观众感到一种神清气爽的明净与天真。他的眼神如清晨草叶尖的露水般晶莹剔透,这样的光彩也给张家汉这个角色带来一种特别的俊逸之气、少年气与青草味。

《红色气球》剧照

与王柏德强烈的表演欲不同,张家汉所有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他是一个不会掩饰不会撒谎的乖小孩,有时还有些胆怯。同为英俊少年,张家汉身上的魅力也不如王柏德那么夺目。只能停留在表象的观众也许永远不能发现张家汉身上的光芒是多么珍贵难寻。

整部影片最有张力,最耐人寻味的一段对话发生在张家汉与王柏德在张家的对峙。王父怒斥儿子“早恋”,张家汉代王柏德挨打,声称违反校规(早恋)的是自己而非王柏德。两人之间因此发生口角冲突,随后王柏德来到张家,表示联考在即,两人应该收心好好读书,且说“你父母也应该知道你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之后两人之间的对话原文照录如下:

……

张家汉(激愤地):我问你,你想要我怎么样?

妈妈插嘴:好朋友不要吵架。

张家汉:所以我们只能是好朋友吗。

王柏德:那你想怎样,我是为了你好耶。

妈妈继续插嘴:上了大学再交女朋友啊。

王柏德:那如果他上大学还没有交呢。

妈妈:没关系啊,还早呢。

王柏德:那他如果一直不交呢。

张家汉(有点心虚):王柏德,你少无聊好不好。……我有没有交女朋友管你什么事情啊。

王柏德(挑衅地):那现在是谁没种?(潜台词:你看你不敢承认了是吧?)你可不可以不要再找我麻烦?(潜台词:你也知道我们是没有结果的对吧)

张家汉(下定决心):爸,妈,我喜欢的不是那个女生。我喜欢的是……

王柏德(大怒,立时打断):张家汉,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烦我了。

张家汉(气急,哽咽):我敢说出我喜欢谁,你敢不敢?

王柏德(气急):你病了是不是?张家汉,你可不可以不要是同性恋。

张家汉:同性恋怎么了,同性恋很恶心吗。如果你觉得同性恋很恶心,那你就当着我的面说啊。(重复地,质问):你当着我的面说啊。

这段对话最精彩之处在于凸显了两位男主角之间的鲜明对比。相比王柏德理直气壮的振振有词,张家汉的所有质问或者回应都显得有些笨拙。反过来,对比王柏德言辞里的虚张声势,张家汉的话语又是多么朴素真诚。喜欢表演的王柏德在这场对话中力图回归“现实”,诚实生活的张家汉被逼到退无可退,终于袒露心扉。现实与表演的界限被质疑被模糊。这一场戏缺少催人泪下的动情元素,甚至暴露出人性情感的“千疮百孔”,孤身一人奋战到底的张家汉犹如被遗弃在此岸的孤儿,他不明白这是谁的错,他也不明白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大声疾呼,他渴望彼岸的呼应,听到的却只有此岸无助的回音。他的悲怆给这部影片涂抹了些许绝望的底色。但这样的现实又映照出张家汉内心的纯洁真挚,不被承认的爱情本身也许就如《红楼梦》里被女娲弃之不用的那块石头,张家汉却用他赤诚的热泪将其培育为一颗鲜洁明润的通灵宝玉。王柏德也永远不能懂得他曾经错过了多么珍贵的一个人。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2

不过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也并没有批评王柏德的资格。事实上,王柏德所追求的“叛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想到的“个性”;王柏德所在意的“华丽演出”也是所有人不能免俗的追寻。面对被同学排斥欺凌的同志小学弟,多数人甚而也做不到如王柏德的勇气,从此意义来讲,王柏德符合通俗偶像剧对一个“优秀”男主角的定义。只不过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借王柏德的人物角色创作隐喻了创作者对青春偶像剧人设的某种嘲讽。找来两个带有偶像气质的男演员,最终追求的结果却是要实现对偶像剧的颠覆,这是导演的野心所在。

尾声部分的中年重逢,展现了导演意图摈弃既有故事套路的尝试:没有人们预想的某种期待,甚而没有道出留在彼此心间的伤痛与缺憾,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果,甚至连怀旧的感觉也在变淡,痛哭的冲动也在消失,一切激烈的东西都在远离。这是两个浪迹天涯之后,无以为伍的人在这份静静的情绪当中的各自回味,人近暮年的“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又似乎什么都说尽了。

恍惚间,他们似乎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背着吉它弹唱的两个男生走来,又远离,对世界怀抱憧憬与梦想的他们,一如当年。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3

我们将有充满清香的床,

像坟墓一样深的长沙发。

蓝色的夜幕将为我们开放

另一座洞天的异卉奇花。

……

20年12月28日

 短评

不好意思,我觉得远没有超越女朋友男朋友。另外,远离富二代渣攻,30年过去了,即使攻受逆转,他住的仍然是Grand Hotel而你还是个住三星的穷逼。

5分钟前
  • 梵高的睡莲
  • 还行

最后一段重逢是有点狗尾续貂,“其实那个时候真的很爱你诶!”年度最怂表白了吧!

10分钟前
  • Wush!
  • 推荐

爱情就是作天作地啊,本性疯的那个不敢面对自己,反而是内向的那个敢爱敢恨,其实也没有多轰轰烈烈,但回忆起来就是刻骨铭心,最后结尾师承《春光乍泄》,完成了何宝荣没有完成的重头来过。不过相比两个人的爱情,我更感兴趣里面轮番登场的时代符号,尤其是看到祁家威的时候有点泪目。

1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在流着眼泪打电话听磁带那里结束就很好啦!

18分钟前
  • 关于小狗
  • 推荐

我以為會很虐心,但看完後鬆口氣,原來最虐的是盧的MV而不是電影。Birdy像團火球,摯情且炙熱,怕灼傷深愛的阿漢而拚命把他往外推;而阿漢卻只想緊緊抱住他,和他一起燒成灰燼。映後得知氣球其實是放給阿漢的,我才知道不論是阿漢還是Birdy,他們一直有好好活在當下。

19分钟前
  • winth
  • 力荐

“每个人的初恋 都跟史诗电影一样伟大”

20分钟前
  • 请让我滚去学习
  • 力荐

3.5 这是漏拍了20分钟?如果对很多细节进行深度复盘的话,会发现Birdy爱家汉的程度其实更深、更无药可救,但电影却表达得过于隐晦模糊。完全可以安排Birdy的视角逆转,让大家走进他的世界。说回电影,好多场单独拆开的戏都“劲道十足”,连起来却又“过冲”、断裂与不合理。剧本中后段“狗血风味”简直太浓,各种令人白目的偶像剧式设计...不过靠绝美摄影、美术、配乐和两个男生真情实意的表演,还是能从50分拉到70分。两个人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丰沛、细腻的内心戏,连锁成缠绵悱恻、敢于冲动的滚烫的虐恋情伤,这比俗套的电影本身更纯粹。此外,时代符号的引用和主题曲的两次点睛,也都释放出了不错的情感能量。“你以为这个世界改变了,其实一点都没有变。”希望这是个能被改变的世界。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不知道电影里的张家汉跟王柏德分隔了多少年才再重逢,我只知道我和我的男孩在2009年大学毕业那个夏天之后就再也没见。起初我总是忍不住不去想他,我以为那会是人生最难翻过去的失去。后来我经历了比那更深更沉更重的失去,我才真正明白他其实很轻,我之于他也很轻。11年须臾间过去了,我活成了中年人的样子。偶尔还是会想起他,但不会再期盼与他重逢了。尽管我知道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忘记他,因为那也是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3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找了两个长得极其相似的主角(虽然都很帅),前半小时愣是没搞清谁是谁……

32分钟前
  • Nothing
  • 推荐

#柏林电影节媒体观影 不要来问我资源# 到后半段完全没控制住一边听着歌一边哭。我多希望你能够知道,我有多爱你。刻上了,就是一辈子的。

33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就这?这样的爱情故事,感觉是看了一部十年前的电影,中间一遍一遍的唱主题曲,是怕大家不知道导演拍的是mv吗?平权之后,其实在价值观上完全可以拍点更贴合时代的故事,现在剩下的可能就只有两个年轻演员的颜值了。故事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拿来讲什么完全看导演自己怎么看待一件事物了。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其实中年后的那段有些不必要,时间过去了很多事情也就很难再复刻

42分钟前
  • nervousplendor
  • 力荐

宛如CALL ME的青春物語,戴利忍王識賢的片段有點拍的太長太散,除此之外沒啥好挑替,兩位主演強到不行,盧廣仲為本片譜寫的主題曲更是一絕,張力十足,餘韻猶存,每個人的初戀都像一部史詩電影,那個年代的人沒有太多選擇,無法公開示愛,無法公開表達自己的性向,但時隔多年幕然回首,青春已紀錄下這段刻骨銘心的禁忌之戀,時隔多年,時代早已不同以往,你敢勇敢去愛了嗎?

46分钟前
  • Puff
  • 推荐

這是繼上癮後,看過最有化學反應的同志cp了!

48分钟前
  • Skivento
  • 力荐

昨天在台北電影節首映看了.演員導演也有出席.看完滿滿的感動.主題曲也很好聽.9月30日請支持進戲院看這一部電影

52分钟前
  • 豆友206704448
  • 力荐

好像比起片尾拍出的多年后重逢的完满结局,我更希望阿汉和birdy的爱停留在1988年的那个夏天,停在海边的沙地,在他们俯身亲吻对方嘴唇的时候结束。少年会老去,但爱情永远不死。

53分钟前
  • CC
  • 还行

刚在大阪亚洲电影节上看了首映。中规中矩台湾味道的淡淡伤感纯爱电影,没有太多惊喜,但也不算太失望。 总体而言,可作为随着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而大爆发的同性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导演试图在同性爱和宗教信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然上帝宣扬爱,为什么同性爱就不是爱?导演聪明地将神父的身份设定为同性恋,最后离开教会和爱人住在一起,却又说自己带着罪,死后无法进天堂。所以在神父身上,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还是没能解开。 两位年轻演员可圈可点,但是最后30年后那一大段重逢的戏,无论是选角、演技,还是情节,都是败笔所在。 (中年家汉转身看到柏德捂嘴的那个镜头,全场笑喷)时间横跨30年的这部电影像是一种无力无声的嘶喊。在长期争取同性恋婚姻合法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之后,却有一种目标突然达成后脑中一片空白的无所适从之感。

54分钟前
  • 琪官 Kafka
  • 还行

听过像核桃捏碎的心跳,见过如飞鸟翱翔的翅膀,宣泄过似花洒喷涌的情欲,感受过同皮鞭挞笞的疼痛。那次去台北谒陵,却给感情立了块墓碑。那天去马公港流浪,却在碑上刻下你的名。你最蠢的不是以为解严后世界就会改变,而是相信离开你我就会放弃那感情。那晚你说好像我们本来可以生,笨蛋,我真的信了。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老戏骨不如年轻演员演得好,一场重逢轻飘飘。可能因为陈昊森和曾敬骅真的有全情投入,演出了轻言生死的为爱痴狂,那是初恋即热恋的人才会有的滚烫。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可惜当时已惘然!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爱有罪,那就请神父帮我下地狱。

1小时前
  • 小新不是小心
  • 推荐